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公開取閱科學資訊

國科會 國際合作簡訊網
・2012/06/07 ・1644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63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四、公開取閱研究資訊

研究資訊的公開化與透明化優點很多,除了資訊可透過廣泛社群再次校誤之外,亦可避免研究人員對研究結果做選擇性公布。英國近來的「資訊自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FOI)從法律角度對「公開」的程度重新定義,高等教育及公家研究機構在此法律框架下都需依規範提供社會大眾索求的資訊。私人企業研究資訊的公開同樣也對社會有益,如:臨床試驗數據和影響政策決定的安全分析等(如:2011 年墨西哥灣漏油事件)。

公開資訊

1. 資訊分享時機與智慧財產權

許多贊助單位和高等教育機構強調,資訊公開固然重要,保障各大學的智慧財產權亦不容忽視,建議二者之間必須取得平衡。然而,這樣的平衡在不同領域有不同的界定,贊助單位對於資訊可以公開的時間點也因此各不相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高等教育機構對於「資訊自由法」將研究資訊同列規範中表示擔憂,認為這可能造成研究資訊過早曝光,無形中形成未來商學界合作的障礙,建議應該參考「蘇格蘭資訊自由法」(Scottish Fol Act)將仍在研究中資訊排除在外。預計 2012 年中後可知相關修正案是否順利通過。

2. 資料保護

公開分享資料以及保護個人隱私二者間的平衡點向來充滿爭議,在生物醫學和社會科學領域尤甚。歐盟資料保護指令(EU Data Protection Directive 95/46/EC)考量時代變動,修正納入現代新科技和個人資料使用方式,英國 1998 資料保護法(Data Protection Act 1998,DPA)奠基在歐盟指令之上,明確規定個人資料處理方式,從記錄、儲存、變更、使用到公開都有所限制。

「資料保護法」對「個人資料」的界定為:得以由資料直接或間接辨識出、或由其所有的其他資訊可辨識出與某生存個體相關的資料。這些資訊只能用於最初取得時的目的,若要用於其他用途,必須事先徵得當事人同意。不過,一旦資料經過匿名處理,即去除任何個人識別符號、密碼或資訊,這些資料就不受資料保護法限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3. 資料管理和建檔

為了確保研究資料能被搜尋和重複利用,研究資料必須有系統地建檔再公開分享,同時也必須附帶完整「元資料」(metadata)協助搜尋者了解資料。雖然自然環境研究委員會(Natural Environment Research Council)和經濟暨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ESRC)兩大研究機構各自設有資料分享和建檔系統,但整體而言,各機構在資料保存、建檔以及元資料等方面的建置尚不完整。為了解決此問題,贊助單位將加強資料管理計畫的要求,將其列為補助申請機制的一部分。

五、交叉性議題

刊物發行者的角色

在哪一種公開取閱模式之下,公開取閱和索取訂閱費之刊物發行者同樣都有責任確定研究資料能永久公開使用。至於資料管理的部份,目前已有共識該由廣大研究社群負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贊助單位和高等教育機構的角色

多數贊助單位和高等教育機構已訂立公開取閱政策,然而遵循的人依然零零落落,一些人因此建議將過程簡化,詳述公開取閱的優點,明確表述公開取閱模式下可用的預算和資源,並隨時監測政策遵循狀況;除此之外,將資料管理和分享視為一项專業成果,鼓勵研究人員投注心力規劃研究公開方式。

研究人員的角色

公開取閱的推動對某些領域的研究社群衝擊較大,需要研究人員大幅轉變既有態度和想法。透過贊助單位和高等教育機構的明令規定或許可以提高遵循率,然一般相信說服的效果大於懲戒,因此建議採納學術獎勵機制做為誘因。高等教育獎助有關單位目前正集思如何將公開取閱納入未來研究評鑑項目之中,預計 2020 年後有機會朝此方向推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六、概述

• 公開取閱的推動有助於科學研究發表受到廣泛傳布,提高對社會的影響力;
• 全面推廣公開取閱之前必須先審慎考量每一種不同模式所需的花費以及所帶來的利益,才能達到經濟效益而能永續進行;
• 公開取閱提供研究發現重新被驗證的機會,而資料的再次應用則能提昇整體知識並促進研究創新;
• 公開分享資料的推動必須基於有效的資料管理和建檔之上;如何保護智慧財產權和隱私則是必須面對的重要挑戰;
• 公開科學資料取閱有賴研究人員、圖書館員、高等教育機構、贊助單位和刊物發行者等共同持續合作。

作者:駐英國代表處科技組
資料來源:Open Access to Scientific Information —POST Note  NO. 397 [2012-01](摘譯)

轉載自國科會國際合作簡訊網

[上一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國科會 國際合作簡訊網
47 篇文章 ・ 3 位粉絲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2024 臺灣科普環島列車啟程 催生科學傳播新力量
PanSci_96
・2024/10/21 ・915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4 臺灣科普環島列車」今(21)日自臺北火車站啟程,沿著西部幹線南下,將於 10 月 21 日至 26 日搭載全臺 202 所國小學生,展開 6 天的科普環島之旅。前副總統陳建仁、國科會主委吳誠文、數位發展部部長黃彥男、交通部臺灣鐵路公司副總經理賴興隆,美、荷、法、德、英國等駐臺代表、9 家車廂參與單位代表及師生們均蒞臨開幕式。

高中生成為科學傳播新力量 助力全臺科普教育

吳主委表示,自 2016 年以來,已連續 9 年舉辦科普環島列車活動,持續推動科學教育。今年活動規模擴大,火車將在 6 天內行經 17 個縣市、32 個站點,提供超過 300 項科學實驗,讓全臺學童能從小接觸科學。

更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國科會積極邀請全臺高中學生,透過科學培訓後上車擔任「車廂關主」,帶領國小學童玩科普;高中生們由「知識接收者」轉為「科學傳播者」的角色,不僅加深其擔任小老師的使命感,也提升科學傳播、知識轉譯及組織規劃能力。

今年有 391 位來自全臺 18 所高中的學生參與培訓,其中 162 位為女學生,突破科技領域的性別刻板印象,展現女性在科學界的力量。這些科普小老師們將於 10 月 21 日至 26 日帶著全臺各縣市、鄉鎮國小學童學習更多有趣的科學實驗,為科普教育展開多面向的正循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4 年的科普環島列車很不一樣! 全民一起上列車、長知識

「2024 年臺灣科普環島列車」停靠站點及時刻表

今年臺灣科普環島列車首度開放全民上車體驗,活動開放報名迅速額滿,共有360位民眾參加,8節車廂搭載不同科技主題的特色實驗,包含今年最發燒的 AI 人工智慧、半導體、衛星通訊、以及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隔震減震知識,都設計在車廂的科學實驗活動中,讓參與活動的學生、民眾能獲得最新最熱的科技知識。各車廂活動由台灣默克集團、友達永續基金會、瑞健醫療、ASM 台灣先藝科技、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數位發展部、緯創資通、聯華電子科技文教基金會和上銀科技等單位規劃設計。

國科會特別感謝各參與單位的支持與合作,讓此次活動更豐富多元。科普列車活動期間,在全國各地火車站及周邊地區也同時舉辦科學市集,歡迎各地民眾經過火車站時不要錯過難得的科學體驗機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PanSci_96
1261 篇文章 ・ 2388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解密 Wi-Fi、WLAN、802.11:網路通信的差異與演進
數感實驗室_96
・2024/06/21 ・774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在現代社會,如果我們到咖啡廳或其他公共場所,打開筆電坐下來後,通常的第一句話都是「請問這裡有 Wi-Fi 嗎?」。

沒除了 4G、5G 行動通信以外,Wi-Fi 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上網方式。那麼,Wi-Fi 到底有什麼特點呢?

首先,來解釋一下幾個常見的名詞:Wi-Fi、WLAN、802.1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或許都聽過這些詞,特別是 Wi-Fi,但它們之間有什麼差別呢?

LAN 是 Local Area Network,區域網路的意思。通常指的是像一間網咖這樣的範圍。而 WLAN 就是 Wireless LAN,無線區域網路,這是現在的主流用法。而 802.11,則是專門針對區域網路中無線部分的技術標準。而 Wi-Fi 呢,則可以看作是 802.11 這個技術標準的口語化說法。而 Wi-Fi 的 logo 一黑一白,與太極圖非常相似並非巧合,其 logo 衍生自太極圖,就是想取其相容於任何設備、平台,不管在哪裡都能順利連上網的意象。

有人說 Wi-Fi 在現代已經像空氣、陽光、水和電一樣,成為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

除了 Wi-Fi 我們還介紹 MIMO 這個關鍵技術,如果對更多技術細節感興趣,或是想聽聽像 Bluetooth 是以國王名字命名的科技小故事,都歡迎在留言告訴我們,期待與你們繼續分享更多有趣的科技知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更多、更完整的內容,歡迎上數感實驗室 Numeracy Lab 的 YouTube 頻道觀看完整影片,並開啟訂閱獲得更多有趣的資訊!

參考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數感實驗室_96
76 篇文章 ・ 50 位粉絲
數感實驗室的宗旨是讓社會大眾「看見數學」。 數感實驗室於 2016 年 4 月成立 Facebook 粉絲頁,迄今超過 44,000 位粉絲追蹤。每天發布一則數學文章,內容包括介紹數學新知、生活中的數學應用、或是數學和文學、藝術等跨領域結合的議題。 詳見網站:http://numeracy.club/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g/numeracylab/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電磁波全揭秘:了解頻帶、頻寬、頻率和通信技術的基礎知識
數感實驗室_96
・2024/06/13 ・672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先前我們介紹了多位為通信科技發展做出貢獻的科學家。現在,我們要深入探討無線通信的技術層面。

無線通信,顧名思義不像傳統的電話或電報那樣需要一條實體的線路來傳遞信號。但這些信號並非憑空傳遞,它們依賴的正是電磁波。

電磁波在現代社會無處不在,從微波爐、手機到基地台,這些設備都會發射電磁波。但其實即使沒有這些科技裝置,電磁波依然存在於我們周圍。什麼意思呢?答案就是:當我們白天走到戶外,看到的光,它其實也是電磁波的一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希望大家掌握了這些電磁波、頻帶、頻寬等基礎知識後,未來在閱讀相關的電信新聞時更加了解他們提到的術語,以及各種縮寫。以後無論是科技發展的動態還是市場新技術,都能更有概念地理解。

更多、更完整的內容,歡迎上數感實驗室 Numeracy Lab 的 YouTube 頻道觀看完整影片,並開啟訂閱獲得更多有趣的資訊!

參考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數感實驗室_96
76 篇文章 ・ 50 位粉絲
數感實驗室的宗旨是讓社會大眾「看見數學」。 數感實驗室於 2016 年 4 月成立 Facebook 粉絲頁,迄今超過 44,000 位粉絲追蹤。每天發布一則數學文章,內容包括介紹數學新知、生活中的數學應用、或是數學和文學、藝術等跨領域結合的議題。 詳見網站:http://numeracy.club/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g/numeracy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