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nard B, Putz-Anderson V, Burt S, Cole L, Fairfield-Estill C, Fine L (1997)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and workplace factors: a critical review for 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of the neck, upper extremity and low back. Cincinnati: NIOSH.
Cagnie B, Danneels L, Van Tiggelen D, De Loose V, Cambier D (2007) Individual and work related risk factors for neck pain among office workers: a cross sectional study. Eur Spine J, 16:679-86.
Chaffin DB, Andersson GBJ, Martin BJ (2006). Occupational Biomechanics. The 4th Edition, Wiley Interscience: Hoboken, NJ.
Cho CY, Hwang YS, Cherng RJ. (2012). Musculoskeletal symptoms and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among office workers with high workload computer use. J Manipulative Physiol Ther.;35(7):534-40. doi: 10.1016/j.jmpt.2012.07.004. Epub 2012 Aug 27.
Guo HR, Chang YC, Yeh WY, Chen CW, Guo YL (2004) Prevalence of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 among workers in Taiwan: a nationwide study. J Occup Health.;46(1):26-36.
Fine LJ(1996)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in office work. In Moon SD, and Sauter SL (eds): Beyond Biomechanics. London: Taylor and Francis,.
Yang JF, Cho CY.(2012) Comparison of posture and muscle control pattern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computer users with musculoskeletal symptoms. Appl Ergon; 43(4):785-91. doi: 10.1016/j.apergo.2011.11.013. Epub 2011 Dec 12.
1990 年,融合蛋白 CD4 免疫黏附素(CD4 immunoadhesin)誕生。這項設計,是為了對付令人類聞風喪膽的 HIV 病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知道 T 細胞是人體中一種非常重要的白血球。在這些 T 細胞中,大約有六到七成表面帶有一個叫做「CD4」的輔助受體。CD4 會和另一個受體 TCR 一起合作,幫助 T 細胞辨識其他細胞表面的抗原片段,等於是 T 細胞用來辨認壞人的「探測器」。表面擁有 CD4 受體的淋巴球,就稱為 CD4 淋巴球。
麻煩的來了。 HIV 病毒反將一軍,竟然把 T 細胞的 CD4 探測器,當成了自己辨識獵物的「標記」。沒錯,對 HIV 病毒來說,免疫細胞就是它的獵物。HIV 的表面有一種叫做 gp120 的蛋白,會主動去抓住 T 細胞上的 CD4 受體。
而另一端的 Fc 區域則有兩個重要作用:一是延長融合蛋白在體內的存活時間;二是理論上能掛上「這裡有敵人!」的標籤,這種機制稱為抗體依賴性細胞毒殺(ADCC)或免疫吞噬作用(ADCP)。當免疫細胞的 Fc 受體與 Fc 區域結合,就能促使免疫細胞清除被黏住的病毒顆粒。
不過,這裡有個關鍵細節。
在實際設計中,CD4免疫黏附素的 Fc 片段通常會關閉「吸引免疫細胞」的這個技能。原因是:HIV 專門攻擊的就是免疫細胞本身,許多病毒甚至已經藏在 CD4 細胞裡。若 Fc 區域過於活躍,反而可能引發強烈的發炎反應,甚至讓免疫系統錯把帶有病毒碎片的健康細胞也一併攻擊,這樣副作用太大。因此,CD4 免疫黏附素的 Fc 區域會加入特定突變,讓它只保留延長藥物壽命的功能,而不會與淋巴球的 Fc 受體結合,以避免誘發免疫反應。
從 DNA 藍圖到生物積木:融合蛋白的設計巧思
融合蛋白雖然潛力強大,但要製造出來可一點都不簡單。它並不是用膠水把兩段蛋白質黏在一起就好。「融合」這件事,得從最根本的設計圖,也就是 DNA 序列就開始規劃。
我們體內的大部分蛋白質,都是細胞照著 DNA 上的指令一步步合成的。所以,如果科學家想把蛋白 A 和蛋白 B 接在一起,就得先把這兩段基因找出來,然後再「拼」成一段新的 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