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不再當個討人厭的長輩!掌握自我揭露的技巧,讓你成為年夜飯的話題高手

貓心
・2020/01/20 ・216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455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農曆新年將至,在年夜飯圍爐時,許多長輩總是用盡心力想要和晚輩搭話,卻被晚輩嫌煩,身為長輩的你,也有這樣的困擾嗎?不如讓我們來看看,如何成為年夜飯的話題高手吧。

許多詢問,其實來自於關心

作為長輩,遇見一年可能只見一面的晚輩,如果知道對方在讀書,那麼自然而然聯想到的話題便是:「你讀哪裡呢?成績如何?」;如果知道對方在工作,自然而然想到的便是:「薪水如何?公司待遇怎麼樣?」這樣的聯想很正常,對吧?畢竟對於對方的場域並不熟悉,很難深入聊些什麼,最直覺式的問話,或許就是不論哪間公司都通用的「薪水」、「待遇」了。

年夜飯的過程中,不講話很乾,講話卻成了尷尬。圖/publicdomainpictures

然而,晚輩聽在耳裡,卻總是覺得很反感,也讓長輩很困擾,到底該開什麼話題,才不會被晚輩嫌煩呢?其實長輩會問這些問題,背後大致上有兩個因素:

第一,年夜飯上都不講話,很乾對吧!但滿桌都是不熟的人,又不知道要從何講起,所以只好先問些基本資料啦。所以長輩會想要問話,第一個原因便是怕乾。

第二,作為長輩的,都會希望能夠關心晚輩,想知道你書讀得好不好、工作是否順利、是否有交男女朋友了、有沒有結婚的計畫。既然對對方的領域不熟悉,這種看似共通的話題,就是長輩們直覺式想到的關心方式了。

然而,為什麼晚輩聽了總是覺得煩呢?試著想想,如果晚輩說出很高的薪水、很好的學校,或是目前交女友的狀況,長輩聽到之後,肯定又會繼續問下去的,對吧?不斷被詢問基本資料的感覺,確實讓人很不好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適當運用自我揭露,讓年夜飯不再讓人壓迫

心理學上,對於人與人由淺入深的交流,我們稱之為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彼此揭露自己的事情1。自我揭露可以分成兩個層面:深度與廣度。

  • 深度:一個話題觸及的內容有多深。例如以交女友這件事情來說好了,淺層的話題可能是「女朋友幾歲」、「讀哪裡」等等,中度的話題可能是「你們平常都去哪裡玩」、「她的個性怎麼樣」,深度的話題可能是「女朋友的家庭如何」、「你們相處的狀況如何」。
  • 廣度:談論的話題涉及的層面有多廣,例如「政治」、「生活」、「工作」、「興趣」,就是不同的層面。

然而,我們都知道,一段互動關係的進行,需要兩個人相互交流,就好像傳接球一樣,你丟一個話題,我丟一個話題;而既然「感情」、「工作」、「學業」等等話題,晚輩常常會覺得反感,不如我們換個方式吧!

最簡單的起手式就是桌上的佳餚。圖/flickr

年夜飯桌上,肯定有許多料理的對吧。作為長輩的你,也許可以試著說:「我覺得這一道蝦子很好吃,是在哪裡買的呢?」、「姪子啊!這麼多菜裡面,你比較喜歡吃什麼?來,再多夾一些。」

從菜色作為起手式,不錯吧!既不問到晚輩的隱私,又能從眼前的事物作為出發點。所以說,「觀察力」是開啟話題的一個好方法:眼前的環境有些什麼,就拿這些事物作為談論的話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或者,你也可以說:「姪女呀!我看到你有戴耳環耶!這個耳環好漂亮,在哪裡買的呀?」、「我看你用的那支手機,上面的圖案是什麼呀?我好像常常在外面百貨公司看到,都不知道叫什麼名子。」

或者要尬聊就把主題設定在漂亮或可愛的東西,這些東西大家都愛。圖/pxfuel

在這些話題之下,既是以現有的事物開話題,比較不會給人刺探隱私的感覺,又能夠表達出給對方的關心。

這時候,晚輩應該也能順利地接下去:「喔~這個耳環是夜市買的啦。」、「這個叫做角落生物啦,是日本很可愛的角色。」

這時候,長輩也能繼續問下去,或者分享自己的東西,例如說:「哦~原來叫做角落生物啊!我孫子也很喜歡那個什麼東西來著,喔,好像是叫做兔兔還P助的?」如此一來一往,不但是從眼前的事物開展話題,同時也不會只有單方面的詢問,而是相互的自我揭露、在詢問的同時也分享自己的經歷,讓年夜飯的氣氛輕鬆許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說,既然作為長輩的發心是:不想要吃飯吃的很乾,又想要關心自己的晚輩,那麼就從眼前的事物開啟話題,同時分享自己的事情吧!這樣一來,你一定能成為今年年夜飯最受晚輩歡迎的人物!

統整:聊天小密技

圖/自製

可以聊的話題:眼前觀察到的,且不至於太過私密的東西,例如「餐桌上的食物」、「他人的配件」、「髮型與穿著(讚賞而非批評)」等等,或是主動分享自己近期的狀況。

不適合聊的話題:個人的履歷與私生活,畢竟是在大家都在的場合,太過於私密的話題會讓人很尷尬,如:「學歷課業等」、「交友狀況等」、「女友乃至於結婚生子等」、「財務狀況等」。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粉專 Psydetective-貓心

參考資料

  • Altman, I., & Taylor, D. A. (1973). Social penetr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本文為【泛科學】與【地球圖輯隊】共同接力文章, 身為晚輩過節遇上長輩又有哪些自保之道呢?請見〈家族聚會生存指南:如何應對煩人的親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貓心
76 篇文章 ・ 118 位粉絲
心理作家。台大心理系學士、國北教心理與諮商所碩士。 寫作主題為「安全感」,藉由依附理論的實際應用,讓缺乏安全感的人,了解安全感構成的要素,進而找到具有安全感的對象,並學習建立具有安全感的對話。 對於安全感,許多人有一個想法:「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但在實際上,安全感其實是透過成長過程中,從照顧者對自己敏感而支持的回應,逐漸內化而來的。 因此我認為,獲得安全感的兩個關鍵在於:找到相對而言具有安全感的伴侶,並透過能夠創造安全感的說話方式與對方互動,建立起一段具有安全感的關係。 個人專欄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 個人攝影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photographer/

0

13
7

文字

分享

0
13
7
【我推的孩子】粉絲恐怖瘋狂的行為和「妄想」有關?漫談「擬社會互動」的本質與其引發的社會問題
異吐司想Toasty Thoughts_96
・2023/04/27 ・440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難得有空抽手出來寫長文,再加上最近《我推的孩子》正紅,來聊聊最近這段時間一直很想講的擬社會互動(parasocial interaction)好了。(不過雖然講了這麼多,還是不足以涵蓋擬社會互動的所有面向跟相關議題,如果對此議題感興趣歡迎去找其他論文來看,或是在下面提問,我會盡可能回應)(倒地

《我推的孩子》海報。圖/IMDb

擬社會互動是什麼?

擬社會互動,是指某人透過某種媒介,在對方不知情的前提下建立的單向人際關係

正常的人際關係,歸功於人際互動中的各種你來我往,讓參與者可以在有覺察(或未覺察)的情況下逐漸修正自己的行為,最終找到適合的平衡點。然而擬社會互動的本質是虛構的「擬態」、欠缺實際互動打底,其內涵完全取決於建立者的想像,很容易發生極端的偏差甚至是扭曲

現在在討論擬社會互動時,最常舉的例子是網路紅人,包括 YouTuber、VTuber,以及其他在社群媒體上活躍的公眾人物。確實,網路世界的可觸及性大幅度擴張了擬社會互動發生的規模,個人資訊在無意間被洩漏、濫用的風險也在過去十年呈現指數級的飆升。

精心設計的「人物設定」

當受眾不再受制於實體線路與媒介,「紅人」們要面對的粉絲組成自然更複雜,導致雙方對這段關係的認知落差越來越嚴重。特別是當網紅的工作便是討好受眾時,單方面的不對等訊息,能潛移默化粉絲認知中的人際界線,讓他們覺得自己在某種程度上與這位網紅建立起情感連結——即便對那位網紅來說,他很可能只是在扮演「角色(persona)」,對一顆鏡頭、一行網路 ID 說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也是擬社會互動的癥結點之一。當事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投射情感的對象,很可能只是組精心捏塑、下班後就會跟灰姑娘禮服一樣消失不見的「人物設定」。

「畢竟是死忠的」 資訊不對等下的盲目心理

想當然,會有部分網紅(或其經紀公司)瞄準這個心理現象,利用擬社會互動,吸引死忠且願意付出實質資源的追隨者。例如幫後援會取親暱的綽號、透過(類)會員制的小圈圈分享私生活等。這些看似沒有特定指涉對象的粉絲回饋(當然還有更親近的互動,但那已非擬社會的範疇),其實都會助長擬社會互動,在粉絲心中種下虛妄的關係種子。

網紅、明星或經紀公司往往透過擬社會互動,吸引高黏著度的粉絲或追隨者。圖/envatoelements

除了網紅產業,政治領袖也是受益於擬社會互動的群體(之一)。尤其是主打親民、大家長形象的政治人物,刻意塑造擬社會互動有助於昇華支持者的動機,從單純的理念或利益相符上升到更加私人的情感連結。一但支持者對政治人物產生家人般的親暱感,他們對於瑕疵的包容度也會提高,甚至陷入盲目的認知失調。

即便對方是真誠展現自我,不是在刻意討好受眾,不對等的問題依然存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同演唱會時歌手對著舞台某處揮手,至少會有數十甚至數百人產生「我跟他對到眼了!他在跟我揮手」的錯覺。但歌手眼中,很可能只看見一片密密麻麻的黑點,連你頭髮的顏色都分辨不出來。

在聚光燈的照射下,每位觀眾都只是歌手眼中的「之一」,但歌手卻是每位觀眾眼中的「唯一」。

擬社會互動引發的社會問題

從這個比喻出發,不難看出擬社會互動確實有助於強化粉絲黏著度。但長遠來看,這個心理現象並不全然是優點,反而有不少潛在風險需要注意。

像《我推的孩子》裡面的危險瘋狂粉絲並不是想像出來的產物,而是當前人類社會真實存在的問題。因為當事人無法覺察到擬社會互動的存在,很難及時做出正確的應對,往往都得等到對方開始越界、侵犯到自己的私領域,才驚覺事態嚴重,卻已來不及阻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作者提供

擬社會互動與明星們的自我揭露

拆解擬社會互動,這份單向的人際關係認知,有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不對等的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上。

這並不奇怪,自我揭露本就是人際關係的基礎,是互信關係的體現。我們願意對自己信任的人敞開心胸,同樣也會在被人傾訴時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被信賴」的溫暖,進而建立起正向的迴圈,加深彼此的情感連結。

正是「距離」產生信任

但這理所當然的心理現象,有個尷尬的例外。出於奇妙的心理機制,比起半生不熟的點頭之交,人類更容易對僅是萍水相逢的人放下戒備

大家可能都看過社群媒體或網路論壇莫名其妙變成告解室或團體治療空間,又或者你曾經對計程車司機或首次見面的酒保傾訴積壓在心裡、不敢讓身邊人發現的苦水。這既是一種健康的宣洩,也可能成為建立新關係的基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這與其說是信任眼前的陌生人,倒不如說我們信任的是這份陌生感,以及它代表的「距離」。

因為相信彼此只會有這一次的相遇機會,分別之後繼續兩不相干,所以反而能把對方當成秘密樹洞,什麼東西都往裡面倒。這份「陌生」帶來的安全感是如此真實,讓它成為心理師能締結治療關係、引導個案打開心防的重要工具之一。

對陌生人「自我揭露」的安全感,成為心理師能締結治療關係、引導個案打開心防的重要工具之一。圖/envatoelements

自我揭露 讓人誤解的熟悉感

但問題在於,對沒有對等認知的接收端(受眾)來說,這些自我揭露帶來的熟悉感很容易混淆他們的判斷。明明沒有真的見過面,卻知道對方的好惡、星座血型、休閒嗜好、時尚品味,甚至連深入許多的童年創傷跟過往戀情都能如數家珍,這些照理說只有熟識朋友才會了解的個人訊息,都是擬社會互動的基礎。

有趣的是,在相關心理學研究中,發現具有焦慮矛盾型依附的人,特別容易對物理上未曾接觸過的人產生擬社會互動的依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或許是擬社會互動欠缺實體交流、單向的本質,讓這些依附型有了可以放心透放不安全感的對象——畢竟,想像總是最美。就像蒙娜麗莎的微笑,明明他只是盯著前方的某塊虛空,卻讓每個觀畫者都覺得自己與之有了眼神交流,甚至迷戀起這份完美。

事情從此開始,會變得有些麻煩。

擬社會互動與情愛妄想

程度嚴重的擬社會互動,有可能發展成臨床診斷上的情愛妄想(erotomanic delusions),開始相信自己與擬社會互動的對象發展出不存在的親密關係。

不容易被人覺察的「妄想」

值得注意的是,在精神疾病的臨床診斷上幻想(fantasy)幻覺(hallucination)妄想(delusion)是不同的症狀。前兩者涉及經驗事實上不存在的刺激或想像,後者則是過度解讀或扭曲既存的瑣碎,最終得出與客觀現實有所出入的結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妄想必須有所依據(例如把超商店員的營業用笑容當成調情,又或者覺得鴿子都是政府派出來監視你的生化兵器),這也代表妄想者的「失現實感」,往往只會體現在與妄想對象有關的事物上,比明顯與現實脫節的幻覺或幻想症狀更難在第一時間被他人覺察,遑論獲得需要的幫助(甚至是外力介入)。

妄想引發的過激行為

畢竟在認為對方有精神疾病之前,一般大眾更傾向把妄想內容視為刻意為之的謊話,又或者是虛榮心作祟的自欺欺人。這些針對妄想的否定,可能刺激妄想者去證明妄想為真,進而做出對他人有危害的過激行為。

針對妄想的否定,可能刺激妄想者去證明妄想為真,進而做出對他人有危害的過激行為。圖/envatoelements

不只是情愛妄想,諸如被害妄想、嫉妒妄想,或是身體臆形妄想,都有惡化出自傷傷人的案例。

需要理解的是,妄想者不一定是帶著惡意去傷害他人,很多時候在他們的世界觀裡自己才是受害者,被客觀不存在的加害者逼著進行困獸之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情愛妄想為例,當妄想者的「愛意」滿溢而出、不再受控,等待他們的往往是拒絕、排斥,還有赤裸裸的嫌惡與恐懼。這些與妄想不符的負面回應有可能一記暮鼓,把妄想者帶回現實;但若情況惡化,無法被捨棄的妄想,會迫使當事人合理化明顯與想像相悖的現實。至於如何合理化一個你深信與自己相愛的人,突然明確表達出對你的排斥,甚至宣稱根本不認識你?嗯,看一些社會新聞,應該能理解這樣的思考歷程有多危險。

惹出一堆麻煩的擬社會互動

講了這麼多關於擬社會互動的壞話(?),那要該怎麼避免擬社會互動呢?

真的,很難。

人類本就內建對自我揭露有情感反應的迴路,而自我揭露又是人類社會中不可避免的一環,這個微妙的因果關係又在資訊科技的一日千里下被無限制地放大,在我們還沒學會如何自處前,便先製造出各種各樣的麻煩。

老實說,擬社會互動根本不是現代的特產或文明病,只是建立起這類情感連結的人,有了更多手段去「實踐」他心中認定的關係,大幅度提升了潛在風險。

但就前面所提到的依附相關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大多情況下擬社會互動都不是一個「選擇」,而是自然發生的「現象」。當事人能力所及的,很可能只有事後覺察,然而這又回到老問題:當你意識到它的存在,它已經對你產生足夠顯著的影響或傷害了。

早期論述會把擬社會互動歸咎於現實生活中匱乏人際互動,但這點已被近代心理學研究駁斥。

個人認知的孤獨感與社會支持可能扮演催化劑的角色,但卻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強加因果關係反而會讓我們忽略其他重要變項。包括前面提到的依附型,還有成長過程中在社交場合經驗到的正向與負向刺激,都可能潛移默化人們對社交行為的期許與需求,進而驅使他們投向擬社會互動營造出來的舒適圈。

不同的依附型、成長過程中在社交場合經驗到的正向與負向刺激,都可能潛移默化人們對社交行為的期許與需求,進而驅使他們投向擬社會互動營造出來的舒適圈。圖/envatoelements

擬社會互動一定不好嗎?

近年來有些研究指出適量的擬社會互動,能為現實生活的離群分子提供一定程度的社會支持、社群凝聚力,甚至藉由效仿情感連結的對象而成長(當然也有負面的案例)。有些學者則認為擬社會互動是現代人適應網路生活的重要策略,與其排斥不如接受它、完善它。

然而不管是哪種論述,大多都有一個共識:適可而止。越界的擬社交互動,就跟任何其他社會互動一樣,只會造成別人的困擾喔。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 facebook 同名專頁

異吐司想Toasty Thoughts_96
29 篇文章 ・ 130 位粉絲
最初是想用心理學剖析日常事物,一方面「一吐思想」,另一方面借用吐司百變百搭的形象,讓心理學成為無處不在的有趣事物。基於本人雜食屬性,最後什麼都寫、什麼都分享。歡迎至臉書搜尋「異吐司想」。

3

7
0

文字

分享

3
7
0
過年後,吃不完的剩菜剩飯你會……?|【科科齊打交】
stage_96
・2021/02/17 ・1114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470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編按:【科科齊打交】是我們希望可以與大家一起進行的對話形式,期待能夠塑造一個開放與理性討論的空間。

這次想和剛過完年的科夥伴們一同聊聊:過年期間,親朋好友從各地回來團聚,許多家庭都會準備相當豐盛的飯菜,但也容易導致大量的飯菜剩下吃不完,這些食物,大家會怎麼處理呢?

現在,我們想邀請你,閱讀完相關內容後,在此文底下留言,和我們分享你的看法!

新年到!過年就是要吃爆……嗎?

相傳年夜飯由來和年獸有關,傳說中年獸總在冬天攻擊人民,但人們發現了牠的弱點,以火燭、敲打聲加以對抗。成功抵禦年獸入侵後,人們總是會歡喜地互相慶賀,聚在一起吃飯。代代相傳之下,吃年夜飯的習俗就此流傳下來了。

直到現代,在年前,家家戶戶就已經潛伏在年貨街摩拳擦掌、蠢蠢欲動,在一年之末的除夕夜,許多異鄉游子會紛紛歸巢,全家大小團聚在長輩家裡吃年夜飯,一起守歲等待新年到來。

延伸閱讀:

阿嬤……我吃不下了……。圖:GIPHY

看——是剩菜剩飯拔山倒樹而來!

俗話說得好:「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守夜之前吃團圓飯;「初一早吃菜恰贏吃全年齋」初一早上就要吃素,一直到初二、初三,都要陸陸續續迎接來往的親戚友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夕之後,大概會有三天到一個禮拜的剩菜吃吧。(掐指一算)

但是飯菜剩久了,不僅會吃膩,更有可能會都因有冷藏不當、重新烹飪時加熱不足導致的安全性問題。例如,曲狀桿菌(Campylobacter)、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都是剩菜食物中毒的罪魁禍首。

延伸閱讀:

嚼嚼嚼……嘔。圖:GIPHY

那科夥伴們呢?你們處理剩菜屬於哪一派?

A. Frozen!冰起來,之後加熱再吃

B. 讓我們互道一聲晚安~廚餘桶見

C. do, re, mi, so~拼成其他菜

D. 年夜飯 94 要分享,拿去餵貓貓狗狗

E. 其他

歡迎大家留言分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3
stage_96
26 篇文章 ・ 50 位粉絲
此為「科科齊打交」系列討論專用帳號!希望能藉由大家的討論,一起打造屬於我們的魔幻舞台! PanSci編輯部將會盡力蒐集資料,提供可以協助討論的科學內容。 想邀請科夥伴們在閱讀完相關內容後,藉由留言的方式,與我們分享你的想法! 「霹靂卡霹靂拉拉波波麗娜貝貝魯多。」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不要問很可怕!面對過年尷尬問題,該如何神回覆呢?
雞湯來了
・2020/01/24 ・3101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51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年來了,一年一度和家人親友團聚敘舊的時刻,長時間的相處更新彼此近況,是關心彼此、增進感情的好機會,但也是尷尬惱人問題的問答戰場,如何面對這些狀況?

除了轉移話題、打太極模糊回答、找機會飄走……這些避免正面迎擊的作法,本文提供2個可以直搗問題核心的面對方式,直搗問題核心指的不是要你和對方直接起衝突,而是直接針對「提問者的狀態」、「被問者感受與回應方式」進行剖析,並進而提出積極應對的做法。

神回覆之起手式:同理對方心境

有效的溝通,總是需要一個「同理對方」的起手式,即便對於對方的問題已經很反感,若能深呼吸一大口氣,試著換位、假裝自己穿在對方的鞋子裡,設想對方的心境,是讓溝通真正發揮效果很重要的關鍵。

由於過年家族團聚通常包含了各年齡層的人,因此看待一個人可以留意對方的年齡(所以姑姑你幾歲?誤),及對方年齡所對應的「生命階段發展任務」及「世代文化生活背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生命階段發展任務」指的是每個人在不同年齡有不同的身心發展任務,會影響一個人生活重心、思考重點。例如19-30歲的人正在發展親密關係,嘗試戀愛、選擇對的人,然而年長一些31-50歲的人已經在發展生產傳承(也就是對於個人和家庭的生產力、傳宗接代的貢獻),想的是工作穩不穩定、有沒有成就、能否為家族帶來貢獻、甚至是生養孩子的傳承,更年長一些50歲以上的人已經在回首人生成就、賦予過往經驗意義。

生活重心、思維潛意識的不同,自然話題側重的方向也就不同。例如70幾歲的阿公可能很想講人生大道理,45歲的阿姨很愛問何時要結婚,20幾歲的人可能覺得上述這些都還離我很遠。雖然上述階段的年齡劃分可能因為時代與個體因素略有不同,但我們可以試著用生命階段發展任務的視角來看待這些「惱人的問題」。

「世代文化生活背景」指的則是在不同的年代長大的人,根深蒂固養成的觀念或想法可能截然不同,我們覺得匪夷所思的觀念,在他們生長的年代可能是「大家都這樣啊」。最明顯的是現代比較重視個人隱私、個人自主選擇,但長輩過去生長於很重集體家族思維的年代,可能覺得很多事情本來就是「大家的事」,「你的成就攸關家族臉上有沒有光」……等等。

 除了上述,原生家庭的影響、生活現狀等都可能影響一個人的觀念與做法,下次覺得天哪他怎麼會這樣想的時候,不妨試著同理對方與自己不同的背景因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神回覆之開大絕:溫柔但堅定說出自己想法

雖然轉移話題、找機會飄走等方法可以避免直球對決可能引發的衝突,但有時還是會需要正面處理和回應,或當你想要好好和對方聊聊,避免惱人問題每年都一再出現,可以試試以下方法,打中核心挖到底,讓你尷尬又不失禮貌、也不失去自己的神回覆。

Step1:釐清自己對這個問題到底「不爽」在哪個點?

當我們聽到一個「又來了 #@*&」的提問時,心中立刻一把火上來……這時候弄清楚自己這把火的根源很重要,回應時才能說出自己真實不高興/不想回答的核心原因,對方也比較能理解。

而釐清自我內心深處的方法,可藉由「情緒冰山」的概念進行,從表面的「行為(例如被問到薪水賺多少感到很生氣)」一步一步往下挖,了解現在自己的「情緒(例如討厭被比較、被問到不耐煩)」來自的觀點和「需要(其實是希望不要只關注賺多少,而是我在工作上的努力與付出)」為何。詳細可參考:情緒冰山到底怎麼一回事?—薩提爾的溝通練習

Step2:「我訊息」or「三明治」好好說出自己的感受,並提出給對方的建議

把Step1自己的想法,用(尷尬)不失禮貌的「我訊息」和對方說,讓對方理解。此方法既可以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又不會攻擊到對方,讓對方過於受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句型:我聽到這個問題時我會有__(情緒)__的感受,因為我覺得/希望__(觀點/需要)__。

例如:我聽到有人問我研究所/國考考上了沒時,我會覺得壓力很大,因為平時已經花費很多心力在準備了,如果有人一直問我會有被質疑、不被相信的感覺,會更焦慮,所以我會希望可以不要三不五時就問我這方面的問題,或是從關心我最近狀況、有什麼壓力等等的角度來關心,比較不會刺激到已經很緊繃的情緒。

另外,也可以嘗試「三明治說話術」,說話「開頭」和「結尾」就像吐司,講「好聽的話」;把「中間的料」也就是「此段或核心要給的建議」包在中間。此方法既可以講出想表達的意見,又可以藉由前後好聽的話包夾,讓對方聽得順耳、也比較嚥得下去。

句型:我可以理解你__(上片吐司)__,不過我建議我們可以__(中間的料)__,謝謝你的關心(下片土司)。

例如:我可以理解你覺得工作穩不穩定很重要,不過我建議我們也可以把現階段的目標與工作意義納入來考量,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嘗試期、我也會設停損點……,還是很謝謝你的關心,以後有工作上的問題再和你請教討論。

  • 更多三明治說話術:肯定與建議兼具的親師溝通3步驟
  • 註:我訊息和三明治說話術可以視情況選擇兩者皆用,和對方進行比較完整的對話;或選擇一個比較符合情境的使用,簡短而精準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有些時候逃避雖可恥但有用,但長久的逃避很難解決問題。因此,面對一個問題到底該怎麼處理,可以先想想這件事對你而言到底是可以放棄不在意的?還是無法割捨的關係?進而選擇對應上述需求的處理方式。

表面和平的家人關係很難帶來真實緊密的情感,有些問題或小小芥蒂,直球對決的處理或許能及早對症下藥化解不滿,開啟實質真情的連結。


相關推薦:過年超煩?每次都被問成績跟結婚?看懂長輩心態,斷開鬼打牆魂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相關推薦:春節尷尬問題連發?「過年數據防身術」教你正面迎擊!

  • 文/雞湯來了蕭子喬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 ERIKSON, ERIK H. (1959)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PSYCHOLOGICAL ISSUES 1: 1-171.
  • 王以仁(2014)。親職教育:有效的親子互動與溝通。新北市:心理。

本文與雞湯來了 同步刊登,原文連結:神回覆!2招破解過年煩人問題-尷尬但不失禮貌對話術

雞湯來了
51 篇文章 ・ 463 位粉絲
幸福,如何選擇?雞湯來了相信我們值得擁有更優質的家人關係。致力提供科學研究證實的家庭知識,讓您在家庭生活的日常、人生選擇的關卡,找到適合的方向。雞湯來了官網、雞湯來了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