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春節恐慌症:為什麼老愛問我畢業、工作、有對象了沒?

海苔熊
・2014/01/31 ・4749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SR值 472 ・五年級

眼前大伯二姑等親戚朋友們都堆積在客廳打麻將,叫囂著、嗑著瓜子、一邊哄孩子、整家子鬧哄哄的,只差沒把屋頂掀了。所謂親戚就是平時跟你一點都不親近,但逢年過節的殷切問候,卻好像跟他們與共休戚似的那些人<1>。

[2016新春新增:真的想知道如何因應的(非搞笑),請讀文末急救包]

為什麼你的家人、親戚老愛關心你到底有沒有對象、什麼時候要生小孩、賺多少錢、在哪裡工作呢?他們難道不知道這麼久沒有見,一見面就問侵略性這麼強的問題,會讓你想燒毀他們、跟他們斷開一切的牽連嗎?又為什麼,我們會這麼害怕過年?

第一種可能是,其實你怕的不是過年,而是怕在人群中做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這個揭露涉及的人太多,讓你覺得很不安。一般來說,兩個人比較容易講心事,因為你可以透過對方的回應修正自己的內容,重新澄清彼此的想法,也可以保護自己的隱私[1],可是團圓飯桌上的對話,常常是你來我往,誰也沒有真正想了解誰,只是為了挖八卦、不要讓話題太乾,這時候的揭露既沒有品質,也沒有深度。

說得多,還是說得深?

一般來說,自我揭露可以分成兩種[2]:

1.描述性的自我揭露(descriptive disclosure):例如聊聊職業、星座、血型、收入

2.評估性的自我揭露(Evaluative disclosure):談談個人的意見、感受、價值觀、e-tag或馬英九等等。

面對這些不熟又不是陌生人的人,一年或許只見這麼一次,甚至在捷運上撞見都會裝作不認識,在這尷尬的過年同桌吃飯,到底要說些什麼呢?我們大多都停留在描述性的自我揭露,就算有評估性的自我揭露,也只會停留在表面的層次(superficial level) [3],比方說你去看圓仔了嗎?聽說大稻埕很好看、你知道那個MC美江嗎?敲好笑的!

大多數的時候,我們對描述性的自我揭露不會有太多排斥或害怕的感覺,因為這也是我們對他人形成印象(impression formation)最快的方式(雖然也有可能只是刻板印象)。這就是為什麼,你朋友跟你提到最近她認識一個人不錯,你也是會先從他的性別、工作、星座、住哪裡等等問起;而在工作場合或互相介紹朋友認識的時候,也會先提到他的職業,然後註解一下是否單身之類的。

弔詭的是,為什麼這些日常的介紹對話不會讓你感到焦慮,可是圍爐拜年就會讓你想挖地洞逃跑呢?因為在知道職業和單身與否之後,親戚往往會問更多。所以第二種可能是:我們怕的不是過年,也不是自我揭露,而是在揭露之後的評估(evaluation)與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4]。

在說了之後

其實,對於不太熟的人,我們大多願意聊自己的嗜好、興趣、態度、政治與宗教意見,卻避談有關自己的事情,例如財務狀況、性格、性、或人際關係[5, 6],一方面是這些內容涉及較多隱私,另一方面是我們害怕說了之後對方接下來的反應。

如果你鼓起勇氣坦承剛遞辭呈、到現在博士還沒有念畢業、甚至已經單身兩年了還沒有對象,那麼接踵而來的就是讓你充滿壓力的關心──那你找到新工作了嗎?怎麼還沒領年終就先走呢?什麼時候要畢業?念這麼久有什麼用,出來還不是賣雞排?舅媽公司有一個男孩子還不錯,其實女孩子不用念太多書……沒有人真正關心你在公司裡過得好不好,主管是不是人,也沒有人在乎你論文遇到什麼瓶頸,甚至你舅媽根本不清楚你交的是男朋友還是女朋友,就亂點鴛鴦譜

kikinote_outland_ad-girl

「小敏,上次和你一起去洗溫泉那個後來還有聯絡嗎?」大阿姨漠不關心地說,一邊夾著桌上的豬腳放進碗裡。

「都28歲了,差不多該找個對象穩定下來了。我有生之年不知道能不能抱到你的金孫呢,我像妳這麼大的時候,就生你爸了……」奶奶沒幾個牙,但說話倒是清楚地很。

「小敏阿,以前阿爸就跟你說,挑人的時候眼睛要亮一點,不要什麼都說好阿,有一天會吃虧的。像你姊夫就很棒啊,在科技公司上班,年終獎金一頒就20多個月,找老公就要找這種的!」接著你爸也加入戰局,不是本來都說找一個愛你的人最重要嗎?怎麼才上牌桌,有開始希望你找有錢的?

「爸,我想說才剛換工作,先穩定下來再說。」你心裡其實很想反駁,上個月月中姊不是才跑來跟你說,姊夫已經兩週沒有回家睡了?到底是誰比較幸福? 

看吧?兩句內必定評估你,三句不離社會比較。人類是很奇怪的生物,就像蔡老師所說,我們就連年夜飯也要PO上FB跟大家炫耀一下,搞得每年除夕都像中國廚藝競賽網路版的樣子。為什麼平常這些說「做你喜歡的事情就好」、「找一個愛你的人比較重要」的「開明」家人,一到親戚朋友面前全變了樣,還是拿財富、地位、小孩生沒來評價你?

一張圓桌,搭載許多恐懼與需求

他們要的東西其實很簡單,就是「面子」。蘇珊筠與黃光國調查了大學生和退休老人,結果發現老年人跟青少年最大的不同,在於老年人較在乎家族中的關係與輩份,也對「子女品德」與「子女成就」的正向事件感到最有面子[7]。所以,當你阿公在三叔公面前提到你剛從美國留學回來,或是你外婆要你跟二嬸的孩子多學學去考個證照,一方面是在「操作」他們在家族中的權力和地位,另一方面是藉由子孫的表現,來跟安慰自己此生無憾,可以含笑九泉,但他們卻不知道,他們笑的每一泉,都是用你的心酸和尷尬所堆疊。

到頭來你會發現,你之所以害怕過年,是因為親戚朋友們只是用自己以為的方式,給予關心,卻從來不知道,一句真正有品質的關心,一段讓你放心的自我揭露,是建立在親密、信任而穩定的關係上面的[8, 9]。如果這一整年都只有婚喪才同桌吃飯,所有的問候與關懷不但讓人覺得心不在焉,也會令回答者覺得可有可無(姑丈,上次你來我們家我就說過了阿,我剛到一個協會工作……)。

總而言之,年節恐慌的現象說明三件事情:

(1)我們怕在不熟的人面前自我揭露、怕尷尬

(2)我們怕後續的評估與社會比較(尤其是和同輩比較)。

(3)但那些親戚朋友還是愛問愛給建議,因為他們透過詢問得到面子與權力

所謂長大,就是從期待過年,變成害怕過年,再變成期待過年的過程。

而在這份害怕的背後,或許有很多被預設的不合理,當親密感與揭露深度不對等,當每句話都有被評估比較的可能,恐懼與害怕便油然而生。可是在這張圓桌的另一頭,那些年紀兩倍於我們的白頭們在乎的,是一種「與有榮焉」與「子孫滿堂」的需求。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自己的日子不知道還剩多少,大家聚少離多,還有多少時間,能再看看兒孫家人的側臉?

血濃於水的連結

為了躲避那些叔伯嬸姨的十萬個為什麼,我索性龜到阿嬤的房裡,陪阿嬤聊聊天。

「ㄚ頭,最近過得好不好?」她倚在床邊,笑瞇瞇地問我。

「喔,就和以前都差不多阿。」我心想完蛋了,再來一定是問交男朋友了沒、要開始找了喔!什麼時候要畢業?要不要阿嬤幫妳介紹之類的。果然逃到阿嬤這邊也是一樣沒有用的。

可是,這些問題都沒出現,阿嬤只是把我叫過去,摸摸我的臉。

「ㄚ頭來,阿嬤看看、阿嬤看看。阿嬤很久沒有看到妳了。喔,長這麼大了阿……,妳讀大學之後就常常出國,放暑假都沒有來看阿嬤,阿嬤會想妳知不知道。唉,妳媽媽都沒有好好照顧你,怎麼把妳養得這麼瘦,以前阿嬤養妳的時候,都胖嘟嘟地像西瓜一樣……放假若有空,把功課拿來這裡做,阿嬤照顧你三餐。有時我看那些少年郎載一些妹妹咻一下、咻一下上山來厚,就在想那些妹妹裡面會不會有一個是妳……」我聽完真是哭笑不得。阿嬤一邊說,一邊用粗粗的手捏捏我的臉,好像在看這斤豬肉好不好賣似的。

原來,當整張桌子的人都要你減肥的時候,還是有人會關心你有沒有吃飽、穿暖;當大家都只是把職業薪水與未來拿來配飯,還是有人會關心你的現在;當全世界的人都要你趕快找個好男人嫁了,還是有人會在乎你過得快不快樂,還是有人,默默地想念你。

「今年你們十三個孫子都有回來,阿公好開心、好開心……」爺爺菜都還沒吞下去,就重複地說著,臉上堆滿笑容。

縱然年節的聚會裡,瀰漫著各種尖銳害怕與恐懼,知道這些恐懼的原因並不能減少我們的擔心,但至少,我們還是可以嘗試對那些真心想念,卻又很少遇見的人付出真誠的關心,還是可以,在各種虛假與場面話的後面,看到這些血濃於水的連結。

[返鄉過年護身符]

相信大家都應該還蠻有感的,那些每年掛在嘴巴上面說的「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根本都只是拿來說心安的而已,因為很多時候光是大家團聚在一起,就很難萬事如意了。

這幾天發生的災情,更讓我們珍惜與身邊的人團聚的時刻,但「團聚」既然是一群好久不見的人的相遇,同時也意味著許多的議題互相糾葛。

你可能會遇到,明明自己表現得不怎麼樣,但是又喜歡挑剔別人的親戚朋友;也可能需要見到,一直以來關係緊張,卻又還沒有準備好面對的父母家人;更有可能在組成新的家庭之後,需要去進入另一個原生家庭的生活。每個人都背負著彼此的故事、童年未解的結、一年下來累積的鳥氣,最深的羈絆通常也會攜帶最多的情緒。

在面對這些的時候,我自己也覺得從來不是容易的事情,不過這段時間,我有幾個很棒的體會,或許可以在年關的時候讓大家在餐桌上派上用場(相信我這些絕非搞笑有沒有實際作用的方法)。

1.有些情緒不是針對你:

有些家庭可能在大掃除、煮菜、拜拜的時候就火藥味十足,如果你總是被攻擊的那一個,或許可以在心裡面幫自己做一個區隔——那些看起來針對你的情緒,很多的時候是其他家庭成員互動之下的垃圾,而你剛好只是代罪羔羊(scapegoating)而已。你永遠有選擇,不一定要把那些責備、酸言酸語、雙面訊息吃下來,因為往往最令人難過的並不是別人說了你什麼,而是你自己也這麼相信那些「什麼」(關於非理性信念對心理適應的影響,請參閱此文)。

2.看見投射:

我相信有些家庭成員對你來說具有「原生性的恐懼」,你可能還沒回家之前就一直在想他會說什麼樣的話來讓你感到難堪。我覺得在這之中我們要練習長出一種能力是——有些時候對方的語言看似在責備或嫌棄你,但也有可能是你表現出了「他自己一直壓抑又不敢做的事情」,而他透過貶低你來感到心安。更多的時候他看起來是在責罵你,實際上是在責罵自己(關於投射的科學研究,請參閱此文)。

3.且戰且走:

嘗試讓自己深呼吸,慢下來,必要時,你仍然可以選擇暫時逃跑,不一定要強迫讓自己待在讓自己感覺不舒服的空間。沒有人規定過年的時候,腳就要還給家人。

其實過年的護身符,說穿了就是一種課題的分離。練習把對方的課題還給他們,你的空間就會是屬於你的。

新的一年,儘管不能諸事如意,也但願勇氣能夠常駐於心。

[註解]

  1. 文首末故事(紫色字)取自去年的賀歲(?)作:阿嬤的愛情秘密
  2. 有鑑於去年的賀歲鉅片<這真的是我要的婚姻嗎?二十個藏著「但是」的婚姻殺手>太長了,今年特別因應潮流,走短小精悍的風格。
  3. 由於據不才小熊所知並未有研究專門針對「年節恐慌」進行探討,此篇提出一些可能性討論之,僅供大家參考,也歡迎大家一起切磋討論。本文之推論與結論也尚未進行概念檢驗。
  4. 文首照片修改自這裡
  5. 作者網誌原文

[參考資料]

  1. Solano, C. and M. Dunnam, Twos’scompany:self-disclosure and reciprocity in triads versus dyads.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1985. 48: p. 183-187.
  2. Morton, T.L., Intimacy and reciprocity of exchange: A comparison of spouses and strang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1978. 36(1): p. 72-81.
  3. Ivey, A. and J. Authier, Microcounseling: Innovations in Interviewing, Counseling,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education. 1978, Illinois: Springfield.
  4. 林以正, 華人的社會比較:比較什么?與誰比較?為何比較?. 本土心理學研究, 1999(11): p. 93-125.
  5. Jourard, S.M., Self-disclosure. 1971, New York: Wileey.
  6. Chen, G. M., Differences in Self-Disclosure Patterns among Americans Versus Chinese A Comparative Study.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995. 26(1): p. 84-91.
  7. 蘇珊筠 and 黃光國, 退休老人與大學生在生活場域中的關係與面子. 中華心理學刊, 2003. 45(3): p. 295-311.
  8. 許育光, 諮商團體成員自我揭露因素之歷程變化分析. 教育心理學報, 2011. 42(4): p. 655-676.
  9. 吳秀碧, 許育光, and 李俊良, 諮商團體歷程中成員自我揭露頻率與深度之初探. 彰化師大輔導學報, 2003(25): p. 1-24.
文章難易度
海苔熊
70 篇文章 ・ 467 位粉絲
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 經歷了幾段感情,念了一些書籍,發現了解與頓悟總在分手後,希望藉由這個平台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與閱讀心得整理,幫助(?)一些跟我一樣曾經或正在感情世界迷網的夥伴,用更健康的觀點看待愛情,學著從喜歡自己開始,到敏感於周遭的重要他人,最後能用自己的雙手溫暖世界。 研究領域主要在親密關係,包括愛情風格相似性,遠距離戀愛的可能性,與不安全依戀者在網誌或書寫中所透露出的訊息。 P.s.照片中是我的設計師好友Joy et Joséphine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畢業生求職的一大助力!讓 AI 幫你快速生成精美履歷、作品集!
泛科學院_96
・2023/10/08 ・595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履歷是通往新機會的護照,但你的履歷能鶴立雞群嗎?

畢業季即將到來,畢業後找工作之時必不可免的就是需要準備一份精美的簡歷,還在用 Word 作履歷就注定被忽略。

今天我們要分享使用 Gamma 這個 AI 服務,讓你快速製作一份漂亮的簡歷網站與簡報,趕緊訂閱頻道,把這集收藏起來。

其實類似的一頁式網站的建構工具其實還有很多。以我自己過去的經驗,包含找圖,改設定、調版型,順內文等等再快也需要三小時左右才會把網站架完,而 Gamma 導入了 GPT-4 的技術,以我自己來說大概 10 分鐘左右就讓一個基礎的網站上線。

如果你熟悉的是其他的工具或者你對於建置網站還有更多的想法與需求,我們下支影片會以 Wix 這個知名的架站工具在搭配其他 AI 工具來優化整個網站的架設流程。請持續關注並且訂閱泛科學院的頻道,也歡迎留言告訴我你想用 AI 解決哪些問題。

最後,如果這支影片對你有幫助的話,請幫我在影片下方點個喜歡,我們下支影片再見囉。

更多、更完整的內容,歡迎上泛科學院的 youtube 頻道觀看完整影片,並開啟訂閱獲得更多有趣的資訊!

泛科學院_96
9 篇文章 ・ 10 位粉絲
我是泛科學院的AJ,有15年的軟體測試與電腦教育經驗,善於協助偏鄉NPO提升資訊能力,以Maker角度用發明解決身邊大小問題。與你分享人工智慧相關應用,每週更新兩集,讓我們帶你進入科技與創新的奇妙世界,為未來開啟無限可能!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如果在虛擬實境裡尋找伴侶,真的可以建立舒服的戀愛關係嗎?——《元宇宙超圖解》
azothbooks_96
・2023/09/27 ・983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元宇宙的世界裡,比較容易和價值觀相近的對象,談一場少摩擦的戀愛。

所謂的「談戀愛」,其實就是彼此價值觀的碰撞。

在價值觀日趨多元、細分的現代社會,實體世界裡的戀愛,情侶之間免不了會發生一些摩擦。

所謂的「談戀愛」,其實就是彼此價值觀的碰撞。圖/pexels

越來越多人在實體社會的戀愛關係中感受不到舒適,大眾認為「談戀愛風險很高」的傾向,更是一年比一年更鮮明。

可見「談戀愛」的魅力,正逐步下降。不論是在元宇宙內或外,都有一套很現代的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配對服務。

迴避戀愛和元宇宙

當我們對戀愛的價值觀細分化之後,在生活周遭便很難找到滿足條件的人選;但只要像在社群網站上找興趣相近的同好那樣,從一個規模龐大的母群體當中找出伴侶的話,發生摩擦的狀況,會比不假思索就交往的對象減少許多。

若想找更根本的解決之道,那麼元宇宙上還有一個獨門絕招,就是乾脆把伴侶化為虛擬實境的一部分——因為情侶在元宇宙上會隔著虛擬替身,建立起隔一道防火牆的溝通方式。

有些人會覺得「虛擬替身碰不到、摸不著」,不過,時下認為談戀愛不見得一定要有實體互動或性接觸的人已越來越多,或有些原本潛伏噤聲的族群浮上檯面。

想必今後會有越來越多人願意相信這不是逃避實體戀愛,而是元宇宙上的愛情,比實體更美好。圖/azothbooks

要是這些虛擬替身由 AI 操控的話,還能與另一半建立更舒適的戀愛關係——如果對象是 AI,不論是再怎麼極端的戀愛觀,或是任何性傾向,它應該都會接受吧!

想必今後會有越來越多人願意相信這不是逃避實體戀愛,而是元宇宙上的愛情,比實體更美好。

——本文摘自《元宇宙超圖解:從刀劍神域到寶可夢,一小時讀懂78個概念,掌握本世紀最大商機》,2023 年 9 月,漫遊者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azothbooks_96
53 篇文章 ・ 21 位粉絲
漫遊也許有原因,卻沒有目的。 漫遊者的原因就是自由。文學、人文、藝術、商業、學習、生活雜學,以及問題解決的實用學,這些都是「漫遊者」的範疇,「漫遊者」希望在其中找到未來的閱讀形式,尋找新的面貌,為出版文化找尋新風景。

0

7
2

文字

分享

0
7
2
看見蟑螂就害怕?為什麼我們總特別怕牠?
PanSci_96
・2023/08/26 ・3929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溫馨提醒,本文有小強畫面,請斟酌觀看***

唐伯虎點秋香讓小強成為蟑螂的代名詞。圖/經典放映

周星馳的唐伯虎點秋香上映後,讓小強成為蟑螂的代名詞,但你看到小強的瞬間,是順手將它解決,還是尖叫著逃跑呢?

台灣曾做過調查——不做調查也知道,蟑螂絕對是大家最討厭的害蟲第一名。美國甚至做過大規模調查,有超過四分之一的美國人表示自己最討厭的害蟲就是蟑螂,是第二名蜘蛛的兩倍之多!

所以,若要幫全人類找一個共同的敵人,蟑螂肯定算得上是一個。

但過去的日本節目中,卻發現北海道人竟然不怕蟑螂,難道他們都是勇者嗎?或是我們能從他們身上找到克服蟑螂恐懼的方法?

北海道人好像沒看過蟑螂?!圖/Hituzi Chang

恐懼源自於未知?北海道人為什麼不怕蟑螂

你是不是光想到蟑螂的外表,就覺得全身起雞皮疙瘩?

面對蟑螂還能如此淡定,甚至能覺得牠們可愛的北海道人,別說你不敢相信,一群演化心理學家也是覺得匪夷所思,開始針對這些人做起了研究。

演化心理學就如字面上的意思,是將達爾文演化論套用到現代人的心理特質上,試圖以天擇的角度解釋許多無法解釋的人類心理現象。

例如近年來被診斷率越來越高的注意力不集中與過動症,也就是所謂的 ADHD,在演化心理學看來其實不是需要治療的「病」,而是環境變化太大導致的適應不良。想像一下,如果你是上萬年前生活在野外的人類,每天都必須在山林裡一邊躲避猛獸、一邊想辦法靠打獵與採集獲取食物。

在這種環境下,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且隨時保持能戰能跑的機動性,反而都是生存必須的特質,自然會成為演化過程中被保留下來的心理特質。隨著人類社會在近幾百年快速進步,我們不需要再去當高風險的獵人,但那些經年累月刻印在基因裡的特質還來不及被汰換掉,反而讓這些天生的獵人無法適應現代生活。

獵人的基因反倒讓人無法適應現代生活。圖/Giphy

同樣的道理,演化心理學認為人類對蟑螂的莫名恐懼,其實是來自於大腦主動識別並排斥潛在威脅的生存機制。在醫療資源匱乏的過去,隨便受個傷、生個病都有可能是致命的,人類只能戰戰兢兢,想辦法避開任何可能會傷害到自己的東西。這讓我們在無法辨別敵友時,會本能地戒備未知的東西。

即使從生態系的角度出發,同時兼具環境清道夫與許多動物主要食物來源的蟑螂,是維持自然平衡不可或缺的益蟲。但在無法感受到牠們好處的普通人眼裡,經常出沒於被我們視為髒亂、有害健康的垃圾與廚餘堆的蟑螂身上,只會被貼滿很髒,甚至是有害的負面標籤,當然不可能有好印象。

我猜這時有些觀眾心中閃過了「那又如何」、「我就討厭蟑螂啊」的念頭,但千萬別小看這份理所當然。雖說蟑螂因為生存與繁衍力強,被人類刻意撲殺這麼多年都還沒有要絕跡的意思,但其他昆蟲就沒那麼幸運了。由於人類對昆蟲,特別是只占大約10%的害蟲抱有負面觀感,使得這些小生物常在生態保育的討論中被冷落,甚至就這樣默默絕種,在地球生態系中留下無法彌補的缺口。久而久之,嘗到苦果的還是人類自己。

話說回來,既然演化心理學表明恐懼來自於未知,那只要我們學到關於這些昆蟲的正確知識,就能扭轉刻板印象了,對吧!那麼看完泛科學,想必你就能擺脫對小強的恐懼!

只要學到正確知識,就能對蟑螂的恐懼了嗎?圖/Giphy

——雖然我很想這樣說,但很可惜,事情沒這麼簡單。還記得北海道人的訪問嗎?按照演化心理學,這些從來見過蟑螂本螂的北海道人,既然對蟑螂完全陌生,那麼應該不會有這麼正向的反應。就算不覺得被威脅,至少也該有點基本的戒備才是啊?

一篇發表於 2021 年的日本研究,正是想探討這個落差。研究團隊分析過往研究,發現「增加昆蟲相關知識」與「減輕恐懼」之間似乎沒有必然的關聯。而且,與出身郊區的人相比,從小生活在都市的人對於昆蟲竟然普遍有著較強、也較難改變的昆蟲嫌惡。

深入研究後,才發現,原來連怕不怕蟑螂這種事都得要看出身的。

都市化—嫌惡假說

在針對13,000名日本人進行調查後,研究團隊提出了「都市化—嫌惡假說」。此假說以都市化為起點,拆解出兩條人類培養對昆蟲嫌惡感的路徑。

你不該出現在我家!由破壞安全感引發的厭惡

首先,由於都市化導致自然環境縮減,無法適應都市環境的昆蟲大量減少,相對的,像蟑螂、蒼蠅、蜘蛛等適應良好的昆蟲,數量不可避免地會增加,也更容易出現在室內環境裡。對我們來說,穩固的牆壁與天花板會帶來與外界隔絕的安全感。因此,當有不請自來、侵門踏戶的東西出現,除了對昆蟲本身的厭惡,我們對所處環境原有的信任也跟著崩塌了。

回想一下,上次在家裡或辦公室茶水間看到蟑螂,就算當下就把它消滅了,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是不是會到處疑神疑鬼,總覺得某些角落或通風管裡藏著一支蓄勢待發的蟑螂大軍,準備趁你不注意時再出來嚇你一跳?

對蟑螂的厭惡可能源自於牠破壞了你對環境的信任感。圖/Giphy

同樣的,就算不是在你家,而是外出用餐時在餐廳裡看見蟑螂,基於恨烏及屋的情感連結,你對於餐廳的信任感也跟著下降,甚至激動一點當場走人也有可能。但換個場景,假如你今天是在馬路上看見蟑螂,或許還是會覺得害怕、覺得噁心,但反應很可能不會像在家裡這麼大。

這便是都市化—嫌惡假說第一條路徑強調的重點。在都市化程度高的環境裡「室內」跟「室外」的界線變得分明,因此當有不該存在的東西出現,我們的反應也會更強烈。

因為不熟,所以討厭?

至於都市化—嫌惡假說的第二條路徑,是延續演化心理學裡,人們對於不了解的事物會產生恐懼的觀點。但比起針對單一種昆蟲,都市化—嫌惡假說發現,都市化環境會普遍降低其居民接觸大自然的頻率。就算是出生於郊區環境的人,在都市生活久了也會喪失這股熟悉感,甚至開始對大自然出現排斥心理。

同樣的,今天即便你是個都市小孩,只要到郊外生活夠久,而且自發地去接觸自然環境,那份對昆蟲的恐懼便會在洪水療法下逐漸被減敏感。說不定某天你會跟北海道人一樣,開始欣賞蟑螂的可愛之處喔!

說不定某天你會跟北海道人一樣,開始欣賞蟑螂的可愛之處!圖/Hituzi Chang

從「害怕蟑螂」看見早期教育

除了解釋了我們對蟑螂的厭惡,都市化—嫌惡假說其實也點出了現代社會一個很重要的議題,那就是在現代科技的干擾下,我們接觸真實世界的頻率正在下降,無形中也失去不少珍貴的「經驗」。

我們的大腦仰賴經驗法則才能運轉,想學習新技能、建立穩固的知識結構,都需要持續且頻繁地暴露在特定刺激下。讀書、背講義是一種刺激,與人社交締結關係是一種刺激,走出戶外接觸山林也是一種刺激,任何一種刺激少了,我們就會錯過發展相應能力的機會。

就好像最近幾年特別被重視的語言教育、科學教育、情感教育,甚至是平權與美感教育,其實都是在努力把握小孩子學習的黃金期,讓他們盡早接觸到足夠的相關刺激,打下扎實基礎。這在教育心理學叫做「早期暴露」(early exposure),這個理論反對只把重心放在學齡後與學校教育的傳統觀念,認為父母在學齡前給予孩子多元化刺激同樣重要。

不需要花大錢上才藝班,平時多帶孩子出門走走,或是準備不同的課外讀物與嗜好,都是很好的新奇刺激,不單能增進大腦發展,還可以培養認知彈性,讓他們在未來遇到未知事物時能保持好奇心、積極自發地去吸收新知,而非縮在固有觀念裡。

早期暴露對兒童發展學習尤為重要。圖/Pexels

這個乍看很冷門、沒什麼了不起的研究,其實衍生出來的意義可是與我們息息相關。就好像我們常說在家裡看到一隻蟑螂,代表看不見的地方還有十隻。怕不怕蟑螂事小,因為享受現代科技的便利而錯失與真實世界互動的經驗,才是最得不償失的。

要在都市中增加對昆蟲的好感不容易,但也有像是中山女中蔡任圃老師,成功透過一系列的觀察、研究等課程活動,讓許多學生愛上了蟑螂這個小生物。那麼你呢,你覺得你還有機會跟小強達成和解嗎?

  1. 這還用說嗎?馬上當成寵物養起來!每天一起睡
  2. 先不要,我們彼此人蟑殊途不犯河水
  3. 絕對不可能,只要看到蟑螂,這個房子我就不要了!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PanSci_96
1207 篇文章 ・ 1889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