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大腸癌治療有法寶,營養支持不可少!

careonline_96
・2020/01/08 ・2092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61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腸直腸癌是台灣發生率最高的癌症,目前的治療以手術為主,再搭配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放射治療等輔助治療。

臺安醫院外科部糠榮誠醫師指出,手術治療可能出現一些併發症,例如傷口癒合不良、腹膜炎、敗血症等,不過隨著技術的發達、抗生素的進步,已可大幅降低死亡的風險。

化學治療會影響體內生長快速的細胞,除了破壞癌細胞,還可能影響正常細胞,所以化學治療副作用較多。常見的副作用有腹瀉、食慾不振、掉髮、疲勞、手腳發麻等,亦可能讓免疫力下降而容易感染、發燒、敗血症。治療過程中要留意是否演變成所謂「惡病體質」,就是吃不下、體力不好,或是一直發燒,也不能繼續做化療,因為體力不好或營養不良中斷化療的病患,一般預後會比較差一點, 5 年存活率也比較差。

標靶治療主要針對癌細胞攻擊,對正常組織的影響較小,副作用也較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何緩解副作用所帶來的不適?

糠榮誠醫師表示,當然要請病患多吃,如果胃口不好可以吃比較有味道的食物,刺激食慾,如果都吃不下可能就要額外補充營養素,目前市面上的營養補充品選擇很多樣。

為什麼要補充呢?一方面患者食慾較差、吃得少,另一方面癌細胞又會消耗額外能量,導致患者愈來愈瘦、愈來愈虛弱,沒有體力接受完整的治療。

食物方面要攝取優質蛋白質,熱量要足夠,只要吃得下,能多吃就多吃。

何謂癌症治療營養支持?

糠榮誠醫師道,每次在做化療之前,醫師都會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態,替患者抽血,看看白血球是不是太低、血色素夠不夠、肝臟、腎臟功能好不好、蛋白質有沒有回升。若病患營養狀態差,白蛋白太低,甚至水腫,可能會先暫停化療,因為身體恐怕會受不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在大腸直腸癌治療過程中,病患營養補充很重要,如果能吃就多吃,讓營養均衡、充足。以目前癌症輔助的營養品來說,最常見的就是高蛋白質,增加病患的營養;胺基酸,例如麩醯胺酸,協助組織的修復;而褐藻醣膠中的多醣成分,可幫助有特殊調養需求者調節生理機能、提振精神,並可作為癌症營養支持輔助,但仍需諮詢專業醫師。

假使患者完全吃不下,可能就要打點滴,透過靜脈輸液給病患營養支持。

營養不良,存活率較低!

「營養不良,存活率較低!」糠榮誠醫師提醒道,「這個有實驗證明,營養不良患者的存活率比營養充足患者的 5 年存活率低,所以營養充足很重要。」

大家應該聽過所謂的「惡病體質」,就像賈伯斯罹患胰臟癌到最後瘦到皮包骨,很虛弱、很無力,當然無法抵抗病魔,所以患者還是要能量充足才能對抗癌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醫師對於癌友選擇合適營養支持治療的建議

糠榮誠醫師表示,營養支持有幾個方面,首先是補充營養,要多吃優質蛋白、熱量充足的食物。如果想吐可以給一些止吐藥,也可以吃比較重口味的食物,刺激食慾,只要吃得下都可以。

心理輔導很重要,有些病患聽了謠言,以為吃太多會補到腫瘤,把癌症養大。醫師都會輔導病患,癌細胞會消耗身體的營養,讓正常組織愈來愈瘦,唯有充足的營養才能戰勝癌症。

假使食慾太差,目前有給癌症患者使用,可以刺激食慾的藥物。若是真的完全吃不下、喝不下,就得住院打點滴。

最後可以考慮市面上一些特殊營養品,例如魚油、褐藻醣膠、左旋麩醯胺酸、化療營養補充品。多數營養品都是希望幫助病患吸收,所以會將大分子製作成小分子的營養品,讓身體能快速吸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癌症治療期間,不可或缺的營養支持有哪些?蛋白質、氨基酸以及近年來常被討論的褐藻醣膠於癌症治療期間的主要幫助為何?

糠榮誠醫師道,氨基酸、蛋白質是非常重要的成分,提供病患營養,因為癌細胞會消耗能量、分解肌肉,另一方面還不讓你長肉,一直挖空國庫就會倒閉,所以要一直補充能量。

近年來常聽到討論的多醣體,像是褐藻醣膠、靈芝等,可能與身體的免疫力有關。台灣獨有的「小分子褐藻醣膠」,利用生物水解方式,將褐藻醣膠切割為「小分子」形式,不僅提高萃取率,也提升其生物活性,在醫學中心也有臨床成果發表,並持續有多項研究進行。

糠榮誠醫師強調,最重要最重要的是運動,根據研究,若改吃素食、不吃烤肉、健康飲食,患者的存活率差不多,可是「有運動」跟「沒運動」相比較,存活率就差很多。

飲食上可以減少糖分,不過要記得提供適量脂肪,癌症病人還是需要足夠的脂肪,無須刻意吃得很清淡、不吃油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在大腸直腸癌在台灣是第一名,但是它的治療效果不錯,大家要記得接受篩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careonline_96
567 篇文章 ・ 279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3
0

文字

分享

0
3
0
精準治療大腸直腸癌!檢測突變基因,對症下藥
careonline_96
・2024/04/10 ・2292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大腸直腸癌患者,確診時已出現多處肝臟、淋巴結轉移的情形並不罕見。」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黃聖捷醫師指出,「大腸癌的發展主要以息肉基因突變、漸進式累積的方式形成,因此早期發現並切除息肉,可以避免發展為癌細胞,達到疾病預防的效果。黃聖捷醫師說,世界各國皆大力廣糞便潛血篩檢,主要目的是發現息肉,在還沒有癌化之前就把它處理掉。」

大腸直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早期癌症患者只能靠健康檢查發現。黃聖捷醫師說,第一期大腸直腸癌通常是透過健康檢查才被診斷出來,因為癌細胞在早期時體積不大,且沒有向外侵犯,腸子本身又沒有感覺神經,因此不會有症狀。直到中晚期,腫瘤佔據一定體積才會造成排便異常、腹脹等症狀。由於腫瘤細胞不穩定容易出血,所以能在糞便中發現出血的情況。

「大腸直腸癌初期完全沒有症狀!」黃聖捷醫師說,「相關症狀都需要腫瘤長到一定大小,佔據一定空間後才會出現,因此當出現症狀時,通常不是早期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

根據臺灣癌症登記資料,大腸直腸癌第一期約占一成五至兩成,第二期、第三期大概是兩成五至三成,第四期大概在兩成到兩成五。黃聖捷醫師說,大腸直腸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與分期有關,第一期患者約九成,第二期患者約八成五至九成,第三期患者約七成,第四期患者約兩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第四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較早期患者低,但是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持續在進步,即使是第四期患者,仍有兩成的五年存活率,甚至有機會治癒,達到長期存活。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取決於癌症分期,第一期和第二期通常以手術為主,第三期除了手術外,還會輔以化學治療。第四期大腸直腸癌的治療瓶頸在於腫瘤分佈的範圍和廣度,若要提高預後,須將大腸腫瘤切除,並清除轉移的腫瘤,但若轉移的腫瘤侵犯到胰臟或主動脈等部位,便會比較棘手。

晚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後,仍需要接受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才能控制全身的腫瘤。黃聖捷醫師說,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可以殺死或抑制癌細胞的生長,降低疾病復發的風險。大腸直腸癌第四期的治療需要團隊合作,包括醫師、護理師、營養師、心理師等,共同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照護,才能提高治療的成功率。

精準醫療對抗轉移性大腸直腸癌

現今癌症治療已趨向個人化醫療,醫師會在使用標靶藥物前進行基因檢測,以了解患者大腸直腸癌的基因突變特性。黃聖捷醫師指出,基因檢測的結果對臨床治療有重大影響,根據不同的基因突變,會選擇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例如 BRAF 基因突變可以使用 BRAF 抑制劑、HER2 基因突變可以使用 HER2 抑制劑、RAS 基因突變會使用抗 VEGF 標靶藥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台灣,RAS 基因突變比例約佔三成,MMR 基因突變比例約佔 10%,BRAF 基因突變比例約佔 5%,雖然比例不高,但若檢測到則非常有意義。」黃聖捷醫師說

「在過去,基因檢測若發現大腸癌有 BRAF 基因突變,由於 BRAF 基因突變的患者對化學治療的效果通常較不理想,因此一開始大多不會進行遠端轉移的切除手術。」黃聖捷醫師指出,「但病人如果有機會接受雙標靶藥物治療,往往效果會相當顯著,若腫瘤明顯縮小、後續便可安排手術切除腫瘤,爾後患者繼續接受雙標靶治療,有機會可以有極佳的預後,甚至有痊癒的機會。」

BRAF基因突變的大腸直腸癌

BRAF 基因突變的大腸癌較容易出現轉移,患者在接受傳統化療時,反應率低且容易產生抗藥性,平均存活期不到兩年。黃聖捷醫師說,近年來,BRAF 陽性的治療已經進入了標靶治療時代,透過標靶藥物的介入,有望幫助 BRAF 基因突變的大腸癌患者爭取更好的治療反應,並延長患者的存活時間;同時,還可以幫助縮小腫瘤,增加未來手術切除的機會,進一步提升治療成效。

筆記重點提醒

一、 大腸癌的發展主要以息肉基因突變、漸進式累積的方式形成,因此早期發現並切除息肉,可以避免發展為癌細胞,達到疾病預防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二、 大腸直腸癌初期完全沒有症狀!相關症狀都需要腫瘤長到一定大小,佔據一定空間後才會出現,因此當出現症狀時,通常不是早期大腸直腸癌。

三、 晚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後,仍需要接受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才能控制全身的腫瘤,降低疾病復發的風險。

四、 基因檢測的結果對臨床治療有重大影響,根據不同的基因突變,會選擇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例如 BRAF 基因突變可以使用 BRAF 抑制劑、HER2 基因突變可以使用 HER2 抑制劑、RAS 基因突變會使用抗VEGF標靶藥物。

五、 BRAF 基因突變的大腸癌較容易出現轉移,建議患者透過標靶藥物,爭取更好的治療反應,同時提升存活時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早期大腸癌沒有症狀!定期篩檢才能有效預防
careonline_96
・2022/11/08 ・1486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早期大腸癌通常沒有症狀,因此要靠定期篩檢,才能發現早期的大腸癌;如果是比較嚴重的大腸癌,可能會有大便有血,大便的顏色改變,形狀變得更細小,甚至有體重減輕、貧血等症狀。

大腸癌篩檢

篩檢可以分成非侵入性及侵入性的檢查,非侵入性目前是以糞便潛血檢查作為主要方式,國健署有補助 50 到 74 歲的民眾,每兩年可以接受一次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因此民眾只要持健保卡,到相關的合作醫療院所就可以免費檢查,侵入性的檢查當然就是直接做大腸鏡,進去做全腸道的檢查。

  • 何時會建議接受大腸鏡檢查?

如果已經接受過糞便潛血檢查,而產生陽性的患者,應該要立即接受大腸鏡檢查;另外如果有些症狀,高度懷疑可能是大腸、直腸方面造成的也應該接受,包含血便,糞便中不管是有血絲、血塊,以及糞便的形狀變得更細小,排便變得不太固定,比方說時而腹瀉,時而便祕,或有非刻意性的體重減輕,無法解釋原因的貧血,等等的症狀都應該接受大腸鏡的檢查。如果家裡有大腸直腸癌的家族史,建議可以跟醫師討論,是否儘早接受大腸鏡的檢查。

如果有大腸息肉該怎麼辦

醫師在施做大腸鏡的過程,如果有看到息肉,在情況允許之下,比方說病人沒有在服用抗凝血劑、凝血功能正常,我們會直接將息肉切除,切除下來的息肉會送病理科做化驗,病理科醫師可以幫我們判讀息肉的組織型態,之後醫師會根據息肉的組織型態,以及整個腸道當中息肉的數目,來決定下一次應該間隔多久追蹤一次大腸鏡。

如何降低大腸癌的風險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包含有大腸直腸癌的家族史,抽菸、喝酒、體重過重、肥胖、不良的飲食習慣;因此我們首要先做糞便潛血檢查,每兩年一次的國健署補助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可以讓我們偵測早期大腸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要從生活習慣去改變,包含多吃蔬菜水果,增加纖維質的攝取,也要維持適當的生活運動,不要喝酒、不要抽菸,另外有些飲食習慣要注意,包含避免紅肉、加工類的肉品、高油脂的部位,以及儘量避免煙燻、燒烤的食物。

之前遇過一位年紀相當輕的女性,大概只有 30 幾歲,本身是個上班族,因為工作壓力大,缺乏運動,生活不規律,飲食又常常三餐外食,曾經有過腹痛、血便的症狀大概幾個月,但是不以為意;後來到醫院做大腸鏡檢查的時候,發現已經是大腸癌末期,甚至有多重器官的轉移,因此雖然接受了化學治療,依然在幾個月內就離開了我們。

大腸癌如果早期發現治療的成效非常好,因此早期診斷大腸癌是目前最重要的課題,我們可以藉由糞便潛血的篩檢,來揪出早期大腸癌,另外如果有家族大腸癌的病史,建議可以提早做大腸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0

3
0

文字

分享

0
3
0
不能不知的麻醉風險——「手術低體溫」可能導致出血量增加!
careonline_96
・2022/05/03 ・2465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大腸直腸癌是台灣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每年約有 15,000 個新病例。罹患大腸癌患者大多需要接受手術治療,醫師會根據腫瘤位置不同,採用不同的術式如右半結腸切除、橫結腸切除、左半結腸切除、前位切除、腹部會陰聯合切除等,可以使用傳統開腹手術,也可能使用腹腔鏡,或達文西機械手臂來進行。

台北慈濟醫院麻醉科施秉成醫師表示,「手術時間越長,就越容易發生手術低體溫,常見的大腸直腸癌手術,必須先切除部分腸道,再吻合腸道,需要較長的時間,包含剖腹手術或腹腔鏡手術都很容易出現手術低體溫。一般而言三十分鐘後就會看到體溫慢慢往下掉,時間越久就越明顯。」

手術低體溫的發生與手術方式、手術時間都有關係,台灣術後加速康復學會理事長郭書麟醫師指出,剖腹手術時腹腔是整個打開,散熱的面積很大,體溫的喪失會越快。

為何會出現手術低體溫?

手術低體溫的原因有幾個,郭書麟醫師解釋,一個是手術房的溫度比較低,再來是病人接受麻醉之後,不管是全身麻醉或半身麻醉,都會改變我們身體的恆溫機制,例如抑制血管收縮的功能,使得血管擴張,導致體溫重新分布,很容易散失熱量,使體溫下降。而且麻醉後會抑制肌肉收縮,人體無法藉由發抖產熱,就越容易降溫,所以麻醉狀態下很容易發生低體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指引,只要麻醉超過 30 分鐘,都需要積極介入體溫的維持,且建議要使用主動式保溫工具,郭書麟醫師解釋,「一般是使用被動式保溫工具,用被單蓋一蓋,但是被動式保溫的效果有限,所以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 NICE 的指引中有特別提到,手術時間超過 30 分鐘的病人,建議可使用主動式保溫工具,來預防手術低體溫。」

痔瘡、肛門廔管亦是大腸直腸外科中相當常見的手術,一般會使用半身麻醉,相較於全身麻醉,半身麻醉更容易發生低體溫。施秉成醫師提醒,因為半身麻醉引起血管擴張的效果會比較強,當手術時間較長時,會看到更明顯的低體溫。

郭書麟醫師強調,「只要是麻醉,不管是全身麻醉或半身麻醉,都不能輕忽低體溫的風險!」

手術低體溫,增加手術出血量!

手術低體溫對人體有很多影響,施秉成醫師說,第一個是造成凝血功能異常,使術中出血量明顯增加;第二個是影響腸道血液循環,血流變少使腸道功能在術後的恢復較慢;第三個是造成藥物代謝變慢,副作用就會變強,術後較容易噁心、嘔吐,延遲甦醒的狀況也會增加;第四個是讓手術後傷口感染率增加;另外還可能造成嚴重的心血管併發症,譬如心律不整、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提高加護病房的入住率,延長住院天數等,手術低體溫有非常多的壞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患者甦醒後會覺得非常冷,」郭書麟醫師說,「病人常常抱怨說那是從骨頭裡面透出來的冷,而在恢復室一直發抖。這不是單純的發抖而已,因為可能牽扯傷口,導致疼痛,而且會增加氧氣消耗量,增加心肺負擔,可能讓患者出現胸悶、胸痛,甚至急性心肌梗塞,是很嚴重的狀況。」

運用主動式保溫工具,預防手術低體溫

傳統預防低體溫方式,包括替患者蓋加溫過的棉被,使用加熱過的點滴,並替點滴管路加溫,施秉成醫師說,如果是全身麻醉的病人,還會使用加溫過的吸入性麻醉藥。

現在大部分醫院有使用水浴毯,可放在患者身體下方,內部有熱水循環,但是保溫的成效尚可,如果術中發生低體溫,大概沒有辦法有效率的加溫。

為了克服傳統保溫工具的缺點,目前較常運用新一代熱空氣式保溫毯,施秉成醫師說,熱空氣式保溫毯表面佈滿了很多細小的毛細孔,讓熱空氣可以從這些毛細孔穩定地吹到病人身上,形成一個保溫層,達到均勻的加熱。一方面可以加熱,一方面可以避免熱量流失,就可以在手術當中維持穩定的體溫。隨著手術部位、患者擺位的不同,能夠運用不同形狀的保溫毯來覆蓋病人,是很有效率的主動式保溫工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熱空氣式保溫毯的原理並非單純的把熱量傳給病人,郭書麟醫師分析,人體主要是透過輻射來散失熱量,輻射散失熱量的速度跟體表溫度與外界空氣的溫差有關。因為開刀房室溫約攝氏 20 度,正常體溫大概攝氏 36 度,在溫差很大的狀況下熱量散失較快,而主動式保溫工具能創造一個溫度差較小的環境,便能減少熱量流失。

現在的觀念是盡量用多重方式來幫病人保溫,最好可以從手術前一直使用到手術後,讓患者體溫能夠維持在穩定的狀態,以降低併發症發生率、減少患者的不適。

「在熱空氣式保溫毯尚未普及的年代,曾經遇過一個半身麻醉的老先生,在開刀過程中體溫掉到攝氏 35 度左右,病人一直喊冷、一直發抖,甚至開始感到胸悶。」施秉成醫師回憶,「我們當時想辦法找來一部熱空氣式保溫毯幫他加溫,老先生的體溫才慢慢回到攝氏 36.5 度,胸悶也漸漸改善了。那是印象很深刻的案例,對病人相當有幫助。」

貼心小提醒

體溫是非常重要的生命徵象,郭書麟醫師提醒,在手術中維持正常體溫,有助減少術中、術後的併發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腸直腸癌好發於中老年人,而且手術時間較長,發生手術低體溫的風險較高,務必小心防範,施秉成醫師說,患者要與醫療團隊詳細討論,預先做好準備,提升麻醉安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