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聽過「品酒師」,但是你們知道釀酒師的身份跟品酒師有什麼不同嗎?品酒師的工作比較像是推薦酒款,釀酒師的工作則是製造出可以讓品酒師去推銷的葡萄酒。然而在學習成為釀酒師的過程中也需要學會品酒,品著品著,就悟出一些道理了。
2019泛知識節,邀請到曾在加州大學學習釀造葡萄酒的 Terry Lin,聊聊「對食物品評不只是提昇生活質感,對於我們的健康和自然環境還會有哪些意想不到的幫助呢?」。
學習釀酒
要學會釀酒,必須先學習如何種葡萄、製作葡萄汁,再到發酵成葡萄酒的歷程。雖然葡萄酒給人一種浪漫的感覺,但實際上是一個科學產業,過程中會碰到許多科學面的知識,畢竟高品質的酒款也需要科學的輔助才能製造出來。
學習釀造葡萄酒並不簡單,除了原文教科書以外,也需要多喝多討論,然而這樣的學費十分昂貴,因為「教材」價格本身就不便宜。Terry當時會在每週三晚上和同學進行一場「學術研討」,大家各自帶一道菜跟一瓶自己喜歡的酒來參加聚會,大家邊吃邊喝,還邊討論。
感官科學——味覺與嗅覺
飲食、品酒這種關於風味的事情,推薦大家自親去嘗試。
從科學角度來談品評酒類或著飲食,最終還是會回歸到風味上,大家可能看過酒商的廣告,描述酒的風味如何如何,說他們的酒味道很好,消費者該買來喝喝看。科學上,一門稱之為「感官科學」的領域,將研究重點放在味覺跟嗅覺。在品評葡萄酒時,最重要的就是運用嗅覺和味覺。
比方說 Muscat 這款酒聞起來帶有荔枝香,有些人可能直覺是荔枝釀的,但它是葡萄酒。也有人會因為聞起來像百香果味還是荔枝味而爭執,但有的人卻在一旁默不出聲,因為他只覺得「香香的」。這背後的科學根據在於,氣味分子廣泛存在於不同物種,只是比例上的差異,決定了我們對氣味的印象。
事實上,問題不在於我們的嗅、味覺無法分辨,而在於不知道如何描述。這是表達的問題,不是判斷的問題。
在自然界,氣味的組成十分複雜,真實的農作物不會只有一種氣味分子,例如構成草莓氣味的分子就有數十種,風味變化相當多元。但在製造人造氣味時,往往只會添加一種,畢竟有成本的考量。過於單純的情況下,自然會讓人覺得「假假的」。以草莓軟糖為例,大家覺得各種草莓軟糖吃起來有點像,大家都能感受到差異,但詢問哪裡不一樣時,只能答出「假假的」或「真真的」。
人建構嗅、味覺的方式為,受器收到訊號,傳遞訊息給大腦,才會建構出氣味的樣貌,所以一但我們沒有嚐過,資訊就無從建立起。既然是建立在經驗上,即便是相似的經驗也有可能有差異,因此討論時,一但對方描述的氣味是你從未嚐過的,那你也只能表示「喔,這樣子啊」。
回到品酒,酒精作為溶劑更容易捕捉氣味分子,所以葡萄酒比葡萄汁聞起來更濃郁。當氣味分子的組成越複雜,人會感受到的「層次」就越多,所以我們更常遇到的問題不是不會分辨,而是不會表達。
怎麼用吃來拯救世界
訓練自己的嗅、味覺,是一個可以改變世界的力量。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企業需要獲利,所以消費者購買的產品,便會影響企業的生產方式。
以軟糖而言,如果消費者對味道不講究,那軟糖的風味就會停留在較低的程度。除非消費者有更強的需求,大公司才會做出不同的選擇,比方說多數消費者喜歡真實草莓味道的軟糖,公司則需研發更逼真的草莓氣味。然而,用多種不同的化學成分調出氣味的成本可能比使用真草莓更高,這樣的情況下,企業就會改變作法使用新鮮的原物料,用新鮮草莓來製作軟糖。
在討論食安議題時,必須明白的是,企業是以製造出消費者能夠接受的產品為前提,同時保持在公司也可以獲利的情況下而運作的。正因如此,當食安問題爆發,消費者也需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那麼,要怎樣用三個步驟來訓練自己的嗅味覺呢?
- 約好朋友吃飯
- 跨出同溫層吃美食,吃些能負擔但稍微超出預算的美食
- 用心去吃
基本上,大部分的商家都有良心,因此價錢高肯定有他的道理在,但食物好不好吃,我們不一定能描述得出來,因此約朋友一起吃飯,就能互相討論這些菜餚的嗅、味覺,我們可以利用別人表達的方法,來增進自己表達的方式。此外,多吃好的東西、選擇好的食物、選擇更好的口味,也能促使企業生產更多優質的產品。也就是說,當我們更重視吃進嘴中的食物,更講究「吃」這件事的時候,是有可能改變產業環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