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你是懶惰蟲還是拼命三郎?

Jacky Hsieh
・2012/05/11 ・1130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40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片出自:維基百科『龜兔賽跑』

辦公室裡大家都知道,誰懶惰誰拼命,但他們個別腦內的不同則是一個秘密。而這個神秘面紗在一則新的腦造影研究中揭開了:三個特定腦區的多巴胺分泌,強烈影響著工作意願。這個研究同時提供注意力不集中、憂鬱症、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類似的心理疾病一些治療上的新想法。

田納西州范德比爾特大學心理系David Zald教授的研究團隊使用 PET腦造影技術發現,拼命三郎(此為有強烈意願為報酬工作者)在紋狀體(striatum)腹內側前額葉(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有較高的多巴胺分泌,這兩個腦區在過去的研究顯示與酬償和動機有關;而懶惰蟲(此為較少意願為報酬工作者)則是在前腦島(anterior insula)有較高的多巴胺分泌,這裡則與情緒和危機感有關。

范德比爾特博士後研究Michael Treadway說:「過去,人們在老鼠身上發現多巴胺對於報酬的動機有關鍵影響。而這個新的研究告訴給我們,多巴胺如何定義報酬尋求者的個別差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個實驗中,多巴胺在前腦島所扮演的角色是個意外發現:他們的研究顯示多巴胺在前腦島的分泌增加,與降低工作意願(甚至意味至賺比較少的錢)有關。多巴胺在不同腦區的功用可能造成不同效果的事實,讓用於對注意力不集中、憂鬱症、精神分裂症等症狀,使用影響多巴胺分泌多寡的藥物的印象改觀,因為在一般用藥的假設是:這些藥物對大腦各區影響多巴胺分泌造成的結果是一樣的。

這個實驗找了25位健康受試者(其中一半是女生),年紀落在18~29歲區間。受試者要做按鍵反應:首先受試者可以自行選擇按鍵反應的難易(難的按鍵反應是在21秒內用非慣用手小指連按100下;簡單的則在7秒內用慣用手食指連按30下),若成功完成按鍵要求,簡單的實驗酬勞有一美金,難的實驗最高則有四美金;但不是每次完成一定有錢,有一些必贏和必輸的關卡在裡頭,所以也會預先告知其獲得酬勞的機率(有低中高三種),每次的按鍵實驗大約有30秒,共重複20分鐘。

實驗結果如前面所敘述,難題、低酬勞機率如同拼命三郎,而簡單題、高酬勞機率則如同懶惰蟲。Zald教授說:「我們並沒有這實驗20分鐘與受試者長期成就的相關資料,如果能量測受試者特質,像是有多少意願下努力維持長遠目標,那這一定非常有價值!」

而這個實驗主要是在一個研究測量憂鬱狀況或心理狀況混亂、動機降低的大實驗計畫中。Zald教授說:「目前治療這些症狀的方式通常都模糊不清,運用個人量表依病人感覺來治療。如果我們可以用神經系統來觀察其症狀,那就更能對症下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資料來源:Dopamine Impacts Your Willingness to Work—Science Daily [1 May 2012]

Reference: Dopaminergic Mechanism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Human Effort-Based Decision-Making

文章難易度
Jacky Hsieh
57 篇文章 ・ 0 位粉絲
中大認知所碩士。使用者經驗工程師。喜歡寫東西分享。

1

2
2

文字

分享

1
2
2
渴望探索未知、擁有更好的生活,都是因為我們體內有「冒險基因」!——《欲望分子多巴胺》
臉譜出版_96
・2023/02/05 ・1911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代人大約是二十萬年前在非洲演化出來,然後在十萬年前左右開始擴散到全世界。基因證據顯示,我們在剛演化出來時曾經遭遇過一場未知的重大事件,絕大部分的人類都在這場事件中死亡,因此現今全世界人類的血脈,都可以追溯到同一群為數不多的祖先。也因為這樣,和黑猩猩或大猩猩相比,人類整體的基因多樣性小了很多。

事實上,經過那場大災難後,人類的數量只剩下不到兩萬人;如果當初沒有離開非洲的話,人類很可能會就此滅絕,因此這場大遷徙對人類的存亡至關重要。

我們可以從這段近乎滅絕的過去,理解到遷徙的重要性。如果物種一直集中在某個小地方,就有可能因為一場乾旱、瘟疫或是其他意想不到的災難,徹底從世界上消失;而散布到不同的地區就像是買保險,就算一個族群被消滅,也不會整個物種消失。

人類遷徙路徑(紅色箭頭)。圖/維基百科

根據現代人遺傳標誌的出現頻率,科學家估計早期人類大約是在七萬五千年前遷徙至亞洲,然後在四萬六千年前抵達澳洲,至於進入歐洲又要再經過三千年。移入北美則是非常近期的事件,大約發生在三萬到一萬四千年前之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今,人類幾乎占據了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但我們這麼做並不是因為害怕滅絕的風險。

冒險基因

實驗發現,餵食多巴胺藥物的老鼠會出現更多探索行為。這些老鼠會更常在籠子各處打轉,也會更積極進入不熟悉的環境。那麼,早期人類會不會也是因為多巴胺的影響,才離開非洲向全球進發呢?為了找出答案,加州大學的科學家們彙整了十二份基因研究的資料,比較多巴胺基因在世界各地的出現頻率。

他們把重點放在編碼 D4 多巴胺受體(DRD4)的基因。

不知道各位是否還記得,多巴胺受體是一種蛋白質分子,會附著在腦細胞外面,等待多巴胺分子經過並捕捉這些物質;當受體捕捉到多巴胺,就會在細胞內引發一連串化學反應,改變細胞的行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前面討論尋求新鮮感和政治意識形態的關聯時,就有提到這個基因,也說過基因會有不同變化型,稱做等位基因;等位基因代表著基因編碼中的微小差異,正是這些差異賦予了人們各種不同的性格。

擁有較長DRD4 基因的人會更願意冒險!圖/GIPHY

較長的 DRD4 基因,比如 7R 等位基因,會讓人更願意冒險。這些人耐不住無聊,會更積極追尋新體驗;他們是冒險家,喜歡探索新地方、新想法、新食物、新藥物。當然,他們也不會放過做愛的機會。全世界每五個人裡就有一個擁有 7R 等位基因,但不同地區比例差異很大。

多巴胺愈高,走得愈遠

研究人員採用的基因資料涵蓋了北美、南美、東亞、東南亞、非洲和歐洲等史前人類最主要的遷徙路徑。分析結果清楚顯示,分布愈靠近遷徙起點的族群,就愈少人擁有較長的 DRD4 等位基因;距離起源地愈遠,這些等位基因就愈普遍。

其中一條遷徙路徑從東非開始,經東亞穿越白令海峽,抵達北美洲後又繼續往南美洲前進。這是人類最長的遷徙路徑之一,而研究人員也發現,在走到終點的南美洲原住民裡,擁有長多巴胺等位基因的人,比例竟高達百分之六十九,位居全路徑之冠。而遷徙距離較短、選擇在北美洲定居的族群中,只有百分之三十二的人擁有這類等位基因;中美洲原住民則介於兩者之間,這類人占了百分之四十二。平均來說,每遷徙大約一千六百公里,擁有長等位基因的人口就會增加百分之四點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多巴胺的影響下,人們會離開既有的社群,前往探索未知世界。圖/Envato Elements

確定 7R 等位基因和族群的遷徙有關後,下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會這樣。這些基因為何會在長途遷徙的族群裡這麼普遍?最明顯的答案是因為多巴胺會讓人不知滿足、坐立難安,並想要得到更多。

在多巴胺的影響下,人們會渴望更好的生活。正是這樣的人才會離開既有的社群,前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本文摘自《欲望分子多巴胺:帶來墮落與貪婪、同時激發創意和衝動的賀爾蒙,如何支配人類的情緒、行為及命運》,2023 年 1 月,臉譜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所有討論 1
臉譜出版_96
84 篇文章 ・ 254 位粉絲
臉譜出版有著多種樣貌—商業。文學。人文。科普。藝術。生活。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他要的書,每本書都能找到讀它的人,讀書可以僅是一種樂趣,甚或一個最尋常的生活習慣。

0

3
3

文字

分享

0
3
3
為什麼「電車難題」那麼難?因為我們同時擁有理性與感性的心!——《欲望分子多巴胺》
臉譜出版_96
・2023/02/04 ・233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法蘭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的科幻小說經典《沙丘》(Dune)裡面有一段情節,是要看看主角能不能抑制當下的動物本能,證明自己是人。

老婦人要主角把手伸進黑盒子裡,承受難以想像的痛苦,同時拿一根毒針抵著主角的脖子,如果主角把手抽出來,就刺下毒針結束他的生命。老婦人說:「你知道動物落入陷阱的時候,會咬斷自己的腿逃走吧?但只有動物才會這麼做。人類會待在陷阱裡,忍痛裝死,這樣才能殺死設下陷阱的人,從此消滅族人的威脅。」

能不能抑制住當下的動物本能,證明自己是人?/YouTube

決定情緒表現

某些人天生就比較會壓抑情緒,部分原因,就是每個人的多巴胺受體密度和性質未必相同。

多巴胺受體決定多巴胺分泌的時候,大腦會有怎樣的改變,它跟每個人的基因有關。研究人員測量受試者腦中的多巴胺受體密度(包括受體的數量有多少,以及排列得多緊密),比較受體密度與「情緒疏離程度」(emotional detachment)之間的關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學家用受試者有多麼願意分享個人資訊、有多麼願意與他人交往,來測量每個人的疏離程度。結果發現,多巴胺的受體密度,與受試者的情緒疏離程度呈正相關。受體密度高的人,情緒也比較疏離。另一項研究中,疏離程度得分最高的人,認為自己「冷漠、孤傲、容易記恨」;疏離程度最低的人,則認為自己「太愛照顧別人,容易被利用」。

情緒的展現與多巴胺受體密度有關。圖/Envato Elements

人們的「疏離程度」大部分介於中間,既不冷漠,也不會天天想要照顧別人,而是依環境決定會怎麼做。當目標在我們身邊,近距離直接接觸,或者當我們關注當下,我們腦中的「當下分子」迴路就會啟動,讓我們變得溫暖而重感情。

但當目標遠在天邊,當下看不到摸不到,或者當我們進行抽象思考或關注未來,腦中的理性層面就會浮現,讓我們變得不近人情。倫理學的「電車問題」,就清楚顯示這兩種思維都在我們腦中:

失控的列車沿著軌道衝向五名勞工,如果什麼都不做,他們必死無疑。不過軌道旁邊剛好有個路人,只要把他推到軌道上讓列車撞死,列車就會減速,五個勞工就能及時逃脫。是你的話,會把路人推下去嗎?

在這種敘述情境中,大部分的受試者都無法把路人推到軌道上,他們會說即使是為了拯救五個人,也無法親手殺死一個人。他們因為腦中的「當下分子」而產生同理心,壓過多巴胺的理性計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故事敘述的方式,讓受試者覺得路人就在自己身邊,把他推下軌道的感覺會留在手上;這時候,「當下分子」就會大量分泌,除了最疏離的人以外,幾乎都無法下手推人。

面對失控的列車,你會如何選擇?圖/Envato Elements

離得夠遠,就殺得下手

不過既然五官感受得到的周圍區域,最容易受到當下分子的影響,那麼如果逐漸遠離現場,當下分子是不是就沒那麼能夠影響決策?當我們離自己得殺的人愈來愈遠,當我們從當下分子掌控的周圍區域,退到多巴胺掌控的外界區域,我們是不是就更願意,或者說更能夠用一個人的性命來交換五個人的性命?

我們可以先從消除身體接觸開始。假設你站在一段距離之外,手裡握著一個軌道開關;電車正衝向五個人,但你只要扳動開關,電車就會駛向另一個軌道,撞死一個人。這時候,你會扳動開關嗎?

接下來請退得更遠。你坐在辦公桌前,控制全國火車的行駛路線。忽然電話鈴聲大作,幾千公里外的鐵路工人說列車失控,即將撞上五個人;你只要按下手邊的開關,就可以切換軌道,但會讓電車撞死一個人。這時候你會按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我們來到最抽象的情境,一個「當下分子」幾乎無從作用,幾乎只剩下多巴胺的情境:你是鐵路系統工程師,正在設計各種緊急應變方案。你在鐵軌旁邊安裝了攝影機,可以即時蒐集鐵軌上的資訊;而且寫出了一個程式,可以根據當下的狀況即時切換列車軌道。你會讓這個程式在未來遇到電車問題的時候,犧牲一個人去拯救五個人嗎?

你會為了救五人,犧牲一人性命嗎?圖/維基百科

這幾個敘述方式差異很大,但結果其實都一樣:
如果要拯救五個人就得殺掉一個人,如果不想殺人就得放五個人去死。

但不同的場景引發的反應卻不相同,很少人願意親手把人推到鐵軌上;但絕大多數的人都毫不猶豫地讓程式切換鐵軌,盡量減少死亡人數。這就好像我們腦中住著兩顆完全不同的心,其中一顆心只根據理性來判斷;另一顆心則很重感情,即使知道對大局不利,也無法下手殺人。

理性的心只在乎能活下來的人愈多愈好,感性的心卻同時在意其他事情。

多巴胺迴路的活躍程度,大幅影響了我們偏向哪一顆心。

——本文摘自《欲望分子多巴胺:帶來墮落與貪婪、同時激發創意和衝動的賀爾蒙,如何支配人類的情緒、行為及命運》,2023 年 1 月,臉譜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臉譜出版_96
84 篇文章 ・ 254 位粉絲
臉譜出版有著多種樣貌—商業。文學。人文。科普。藝術。生活。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他要的書,每本書都能找到讀它的人,讀書可以僅是一種樂趣,甚或一個最尋常的生活習慣。

0

1
3

文字

分享

0
1
3
多巴胺的本質是什麼?讓我們生存、繁殖,成為求生狂人!——《欲望分子多巴胺》
臉譜出版_96
・2023/02/03 ・1781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安德魯二十多歲,在一家軟體公司上班。他自信外向,是全公司最優秀的業務之一,每天從早到晚都全心投入工作,幾乎不曾休息。安德魯生命中唯一的樂趣就是把妹,至今大概已經跟一百多個女人上過床。

「How you doin’?」圖/GIPHY

話雖如此,他卻一直找不到能夠親密交往的對象,並因此耿耿於懷。他知道要得到長久的幸褔,就還是得找個人定下來,無盡的一夜情只會讓他離幸福愈來愈遠;即便知道這些,他依然繼續把妹。

慾望來源

我們的欲望來自大腦深處的一個古老區域:腹側被蓋區(ventral tegmental area),分泌多巴胺的兩個主要區域之一。

這個腦區的細胞就跟大部分的腦細胞一樣,有一條長長的尾巴,它們的尾巴穿過好一段距離,來到前方的依核(nucleus accumbens)。所以這些細胞一旦活化,就會釋放多巴胺到依核,讓我們覺得動力滿滿。科學家把這稱為「中腦邊緣路徑」(mesolimbic pathway),更簡單一點,可以稱之為「多巴胺欲望迴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演化出這條迴路,是為了促進生存與繁殖,或者說是為了讓我們贏得競爭,獲得食物和性。

一切都是為了生存

當你在桌上看到一盤甜甜圈,欲望迴路就會啟動,這跟你的需求無關,只跟演化與維生的優勢有關;也就是說,你想吃甜甜圈的欲望,跟你當時餓不餓根本沒有關係。這就是多巴胺的本質,它的功能就是讓我們去搶更多東西,讓未來更有保障。

它不在乎我們餓不餓,因為飢餓發生在現在,但多巴胺只看將來,它會說「誰管你餓不餓?去拿甜甜圈就對了。誰知道下一次要隔多久才會看到食物?你現在多吞一個,之後餓死的機率就少一分」。這句話對我們的祖先可是金玉良言,他們隨時都可能餓死。

一看到食物,就位啟動慾望迴路。圖/Envato Elements

對每個生物個體來說,最重要的事情都是繼續活下去;因此生物演化出多巴胺系統,讓我們全都成為某種程度上的求生狂人。這套系統讓我們不斷掃視四周,尋找可能的食物、遮蔽處、交配機會,以及能讓複製下去的其他資源。

我們一旦發現有價值的東西,多巴胺就會開始分泌,叫我們「趕快醒醒,專心去搶那個重要的東西」;這樣的感覺就是渴望,而且經常是帶有興奮的渴望。渴望並不是一種選擇,只是我們對周遭環境的反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剛剛提到的男子為例,他在逛街時聞到漢堡的香味,便走進店裡點了漢堡,雖然他腦中可能還想著其他事情,但多巴胺讓他對漢堡的欲望幾乎壓過一切;這樣的大腦機制,跟我們祖先遇到的狀況幾乎一樣,唯一的差別只是古代沒有漢堡而已。

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走在大草原上,晴空萬里旭日東昇,鳥兒唱出清脆的鳴聲,萬事安然一如往常。祖先心不在焉四處閒逛,忽然在時常經過的角落,看到一排長滿漿果的灌木叢。之前她路過的時候,上面都還沒有漿果,因此目光掃過也不以為意,但漿果的出現讓她開始注意所有細節。

自從發現漿果後,腦中的多巴胺就開始作用了。圖 /Envato Elements

她開始全神貫注地掃視這叢灌木,心中一陣興奮:「原來如此,這種深綠色的灌木會結出漿果。很好,未來的食物有著落了。」

是的,她腦中的多巴胺欲望迴路啟動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祖先記下了這個長著漿果的地方,從此之後,每當她看到這叢灌木,就會分泌一點多巴胺,提高她的注意力,並讓她帶著一點點興奮,知道這邊有東西可以讓她活下去。她的腦中出現了一項重要的記憶,一項被多巴胺觸動的重要記憶,一項與生死相關的重要記憶。這就是多巴胺的威力。

——本文摘自《欲望分子多巴胺:帶來墮落與貪婪、同時激發創意和衝動的賀爾蒙,如何支配人類的情緒、行為及命運》,2023 年 1 月,臉譜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臉譜出版_96
84 篇文章 ・ 254 位粉絲
臉譜出版有著多種樣貌—商業。文學。人文。科普。藝術。生活。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他要的書,每本書都能找到讀它的人,讀書可以僅是一種樂趣,甚或一個最尋常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