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心臟、尾鰭與脊椎,那些以斑馬魚進行的「再生」研究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019/02/23 ・2997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02 ・六年級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 採訪編輯|王怡蓁、美術編輯|張語辰

渦蟲切不盡,春風吹又生

2016 年中研院的院區開放,陳振輝進行一場「如何跟金鋼狼一樣再生複雜組織?」科普演講,有個國小小朋友問:「渦蟲最多可以切成幾段?」當開始問這個問題,就離了解再生機制更近一步。而若能了解越多,就離增強人類組織與器官再生能力更近一步。

本文專訪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的陳振輝助研究員,了解為何及如何透過「斑馬魚」研究「再生」。
攝影│張語辰

擁有再生能力,也許能一圓人類的長生不老夢

長生不老的確是有可能的,像是渦蟲在實驗室生存條件充足的情況下,會將自己的身體拉成兩段,各自再生成完整的個體。這種可以極端再生的生物,存活的時間似乎沒有限制。

一百年前,美國諾貝爾獎科學家摩爾根( Thomas Hunt Morgan )曾經將渦蟲切成 279 塊,發現這 279 塊渦蟲仍然可以再生回來。但若以最小的單位,也就是「一顆細胞」能不能再生為「一隻渦蟲」呢?這個答案也是有機會。

若將渦蟲分解成單細胞(幹細胞),只憑這個幹細胞無法再生成一隻渦蟲。但若是將這個幹細胞移植到被放射線照過的渦蟲身上,原本被放射線照過的渦蟲會在兩週左右死亡,但植入幹細胞的渦蟲卻可以重新恢復再生能力,這好像是讓殭屍復活一樣!(Wagner et al., 2011)

再生的最小單位似乎可以說是幹細胞,但這是在有限制的條件下,且環境也相當重要。

為什麼會想研究「再生」?

十多年前當我在陽明大學生化所讀碩班時,研究的是中草藥抗氧化物的純化,當時對免疫學感興趣,在中研院擔任助理的階段、還有剛到美國時也待在免疫學研究的實驗室。在達特茅斯學院遺傳所讀博士班二年級時,才轉換到「生理時鐘」的研究。

當時以「麵包黴菌」來觀察光反應對生理時鐘的影響,黴菌為了適應光線會產生「胡蘿蔔素」,但產生到一定的量便會停止,從黴菌感受光的調控機制可以在分子層面上去解釋其它生物對光的適應性,這系列的實驗非常有意思。

黴菌跟老鼠與人類一樣擁有生理時鐘,也會受到光反應調控,然而,在老鼠與人類身上解釋光反應對生理時鐘的影響十分複雜,用黴菌來觀察較為容易。

在博士班畢業的前一年,大部分的博士生會轉換研究題目來增強自己的學術能力,那時我問自己:「什麼是我一輩子做了會覺得有趣的事?」

偶然看到幾篇有關「渦蟲再生」的研究論文,當時的我覺得這個主題很酷,於是申請了幾個研究再生機制的實驗室,後來在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的細胞生物學實驗室,與教授 Ken Poss 相談甚歡,因此加入了這個以斑馬魚研究再生的團隊。這個實驗室從我剛加入時大概有七、八個人,現在已經有二十人,顯示學界對於再生研究有濃厚興趣。

從斑馬魚可以得知哪些「再生」訊息?

在 Ken Poss 教授的實驗室中,目前三分之二的人都以斑馬魚研究「心臟再生」。根據衛福部的統計指出,台灣的第二大死因是心臟病,而美國則位居第一名,因此美國非常重視心臟的再生研究,也投入大量的資源支持。另外,用斑馬魚研究「脊椎再生」也是熱門的項目。

我自己是研究斑馬魚的「尾鰭再生」,也許有人會覺得尾鰭是魚類特有的器官,但尾鰭再生的研究,也許有機會應用於生物的斷肢再生。

紅線是斑馬魚尾鰭被截斷的部位,一般的斑馬魚會再生尾鰭(左圖),但基因突變的班馬魚會失去再生能力(右圖)。陳振輝團隊藉由誘發基因突變,找出是哪個基因出問題?也許就是觸發再生機制的關鍵。
圖片來源│Chen et al., (2015). Transient laminin beta 1a induction defines the wound epidermis during zebrafish fin regeneration. PLoS Genet 11 (8), e1005437.

現在在我們的實驗室,主要探索斑馬魚「表皮細胞」如何分工合作進行再生,下一步也想觀察斑馬魚尾鰭中其它細胞的運作,比如說若把尾鰭的「神經細胞」截斷,再生將無法進行。因此,了解各種細胞在再生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是了解再生反應重要的方向。

從像斑馬魚這種「模式動物」去提出問題,需植基於許多理論基礎,要建立模型以及問對問題,這個過程的確很難。

當時我們實驗室的老闆 Ken 是建立斑馬魚心臟再生模型的初始者,還記得 Ken 說過 一開始要說服大家,斑馬魚可以用來做心臟再生的研究,大家都很難理解。(Poss et al, 2002) 現在我覺得很幸運的是,可以站在這些巨人的肩膀上進行研究。

研究「再生」的過程,遇到哪些困難?

研究斑馬魚如何及為何再生的過程中,建立「研究工具」最花時間。

研究老鼠與果蠅的科學家非常多,因此可以共享某些研究工具,例如要是老鼠的指節可以再生,利用老鼠的指節做為再生研究,科學家就可以運用前人建立好的研究工具來問問題。然而,在斑馬魚的成魚研究上,大部分的研究工具就需要自己建立,例如斑馬魚表皮細胞的研究工具 Skinbow 多顏色標誌技術,因此實驗時間就會拉得很長。

斑馬魚的生長週期是三個月,但建立新的基因轉殖魚作為研究工具的時間,一般就要花上六個月到九個月。

看起來很像印象派的筆觸?其實是陳振輝團隊研發的 Skinbow 多顏色標誌工具,用來研究斑馬魚修復傷口和再生複雜組織過程中,表皮細胞如何運作。
圖片來源│陳振輝實驗室網站

研究過程,會有想放棄的時候嗎?

在我讀書的年代,生命科學是明日產業,生命科學系是非常熱門的明星科系,但現在大環境的就業情況並不樂觀,學生也紛紛退卻。我的想法是,要預測明日產業是困難的,你只能問你自己興趣在哪裡,如果是真的有興趣,就會有理由和動力堅持下去。

無論是我以前博士班做的黴菌生理時鐘研究,或現在進行的斑馬魚再生研究,都是從黴菌和斑馬魚這種模式生物上來回答問題。利用各種模式生物的強項,問適合的問題就可以找到答案。

再生能力這領域還很新,就像一座待探索的西部大荒野,還有好多問題可以問。

這些發現除了以研究論文呈現,也希望能與小朋友們分享,小朋友非常有創造力,也許能問出我們想不到的問題。如果學校有興趣,我們實驗室可以提供斑馬魚與如何觀察尾鰭再生的方法,讓小朋友一起動手體驗再生的科學奧妙。

現在每天一早都很期待到實驗室,看看研究有什麼進展,想知道自己設計的實驗會有什麼成果,很像「我都在做我喜歡做的事,還剛好有人給我薪水」。

工作並非一帆風順,實驗的結果不如預期其實是常態,每天都有不同的挑戰要克服。但若是能重新選擇,我還是會走上學術研究這條路。

看起來彷彿藝廊的網站,每一張照片,都訴說著對再生研究的好奇與發現。
圖片來源│陳振輝實驗室網站

延伸閱讀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原文標題為:「從動物身上問對問題,就可以找到答案!」陳振輝談斑馬魚的超強再生力,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文章難易度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90 篇文章 ・ 3070 位粉絲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0

12
7

文字

分享

0
12
7
一切都為了快快長大!斑馬魚的「無合成分裂」,「表面」到你難以察覺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022/10/08 ・5419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 採訪撰文/寒波
  • 責任編輯/簡克志
  • 美術設計/蔡宛潔

不用合成新 DNA 的細胞分裂——無合成分裂

細胞分裂,想來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一顆細胞先將遺傳物質複製為兩份,再一分為二,分配給兩顆細胞。然而,由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的陳振輝助研究員領軍,2022 年 4 月發表在《自然》(Nature)的論文,卻報告了過往未知的一種分裂方式:斑馬魚的皮膚細胞,可以直接一變二,再二變四,過程中不用合成新的 DNA!這項未來將改寫教科書的新知識,當初是如何發現、驗證,未來又有什麼衍生方向呢?中研院「研之有物」專訪陳振輝助研究員,請他和我們仔細分享斑馬魚的「表面功夫」。

陳振輝研究團隊發現斑馬魚表皮細胞有「無合成分裂」現象,研究成果於 2022 年 4 月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圖為陳振輝(右)與第一作者陳潔盈(左)合影。圖/研之有物

將顏色植入斑馬魚的每一個細胞

陳振輝實驗室的研究大多著重於「再生生物學」,新研究算是「發育生物學」的領域。不過了解背後細胞行為調控的機制就會知道,這兩個領域其實是共通的。

陳振輝以斑馬魚作為實驗材料,基因改造後讓不同細胞被標記上不同顏色,使得不同細胞的動態行為,能夠被清晰地分辨和追蹤。這個研究方法可以用來探究逆境下複雜組織的再生,也能用來研究正常狀況下動物的發育進程,因為這些過程都涉及大量細胞的動態調控。

陳振輝以斑馬魚作為實驗材料,基因改造後讓不同細胞被標記上不同顏色,使得不同細胞的動態行為,能夠被清晰地分辨和追蹤。圖片這隻為斑馬魚的仔魚,年齡為受精之後第 8 天。(另開圖片可放大檢視)圖/陳潔盈、陳振輝

發育生物學是生物學研究的熱門領域,投入者眾,大部分的研究者都針對部分細胞或特定基因作探討,陳振輝團隊的技術讓他們能同時追蹤單一活體動物整個組織裡所有的細胞。這項技術除了用在皮膚組織(方法名為「palmskin」),陳振輝也用類似的方法探索肌肉、肝臟等各式器官的發育、再生過程。

創造色彩繽紛的細胞,原理其實很簡單,就是利用紅色、藍色、綠色的三原色不同比例的組合。具體作法是透過基因改造,將能製造紅、藍、綠色螢光蛋白質的基因組,植入斑馬魚的細胞,利用遺傳學的工具,讓表皮、肌肉、肝臟等目標組織的每一顆細胞,隨機表現出不同的顏色組合。

舉例來說,其中一個細胞可以表現「3 個紅色螢光蛋白 + 5 個藍色螢光蛋白 + 4 個綠色螢光蛋白」,隔壁細胞可能是「1 紅 + 2 藍 + 6 綠」,鄰近細胞間便能呈現不同顏色,讓長期追蹤所有不同細胞成為可能。

將能夠製造紅、藍、綠色螢光蛋白質的基因組,植入斑馬魚的細胞,利用遺傳學技術,讓表皮、肌肉、肝臟等目標組織的每一顆細胞,隨機表現出不同的顏色組合。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陳振輝

將調色盤植入細胞的原理看似簡單,做起來卻要耗費不少功夫,尋找適合的基因轉殖魚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陳振輝解釋用斑馬魚當實驗材料的優點:它們容易繁殖,生長的週期不用等太久,體積小,容易操作;更重要的是魚體扁平,容易拍攝大面積、高解析度的細胞影像,進行系統性的量化分析。搭配讓每一顆細胞,從誕生到凋逝都無所遁形的全面「監控」影像平台,才有機會觀察到前人視而不見的細胞分裂方式。

圖片為斑馬魚的仔魚(上圖)和成魚(下圖)的透視圖,仔魚年齡為受精之後第 3~21 天。斑馬魚當實驗材料的優點是:容易繁殖,生長週期不長,體積小,容易操作;更重要的是魚體扁平,容易拍攝大面積、高解析度的細胞影像。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J Clin Invest.

隱藏在「表面之中」的無合成分裂

斑馬魚的皮膚和人類的皮膚基本構造類似。唯一不同是人類的皮膚有角質層覆蓋,斑馬魚皮膚的外層是沒有角質化的活細胞,適合拍照觀察。斑馬魚的另一優點是在顯微鏡下活體觀察時不會傷害到魚體,麻醉後可以直接拍照,再放回水中喚醒;如此才能追蹤同一條魚從出生到長大,身上所有皮膚細胞的動態行為。

研究斑馬魚的學者很多,皮膚發育這回事可謂天天在人們的眼前發生,可是其它人為什麼都視而不見,沒有注意到陳振輝團隊發現的無合成分裂呢?事情其實沒有說起來那麼簡單。

斑馬魚皮膚剖面示意圖,從顯微鏡看到的斑馬魚細胞是最上層的表皮細胞。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陳振輝)

斑馬魚的皮膚分為上中下三層,下層的幹細胞,會分裂產生新的細胞,送到上層成為覆蓋身體最外側的皮膚細胞。其它研究人員如果見到表皮細胞的數目變多,直觀的想法會是下層的幹細胞又送上新的細胞,不會想到是上層既有已分化的細胞可以直接進行分裂。

陳振輝表示,一開始見到表皮細胞的數量增加時,直覺也認為是下層幹細胞產生的新細胞,可是連續追蹤後卻發現不是這麼回事。由於他的技術可以對斑馬魚身上 2,000 到 3,000 顆皮膚細胞進行同時監測,才意外察覺到上層已分化的細胞竟然會不用複製遺傳物質,就直接分裂成兩顆,甚至是四顆細胞!

陳振輝團隊觀察到斑馬魚表皮上層已分化的細胞可以不用複製遺傳物質,直接分裂成兩顆,甚至是四顆細胞。影/陳振輝

顛覆認知:不用合成 DNA 的細胞分裂

外行人聽起來好像沒什麼,上述發現其實開拓了細胞分裂研究的新領域。精子和卵子這類生殖細胞(germline cell),在複製遺傳物質以後會經過 2 次分裂,形成 4 顆細胞,也就是減數分裂(meiosis)。構成身體的體細胞(somatic cell)則會先複製內部的遺傳物質,再分裂 1 次成兩顆細胞,稱為有絲分裂(mitosis)。

還有較少見的狀況,如 DNA 複製後細胞不分裂,變成多套遺傳物質的 1 顆細胞(endoreplication);或是多個細胞融合在一起,成為 1 顆多核細胞(cell-cell fusion,例如骨骼肌細胞)。

然而不管怎麼分裂,過去研究沒有發現不用複製 DNA 就能分裂的細胞!正常細胞分裂的過程有許多監控機制,如果細胞的遺傳物質沒有完整複製,一般情況細胞應該會啟動相關的監控機制,阻止分裂過程的進行。癌症細胞不受控制的分裂,就是相關機制沒有正常運作。

斑馬魚表皮細胞竟然能在沒有複製遺傳物質的情況下,避免細胞凋亡的命運,持續分裂,是一個很特別的例外。

斑馬魚從仔魚到成魚的發育過程中,表皮細胞可以在沒有複製遺傳物質的情況下持續分裂。圖/研之有物

論文投稿到《自然》期刊後,四位同儕審查者一致給予正面評價,但是顛覆認知的新發現仍受到不少質疑,需要陳振輝團隊進行許多額外的實驗來回答。

有沒有觀察失誤的可能?

陳振輝團隊同時標記下層、上層的細胞,證實進行分裂的細胞確實位於上層。為了證明遺傳物質沒有複製,他們進一步測量細胞內 DNA 的量,包覆 DNA 的組蛋白(histone)的量,以及施加阻止 DNA 複製的藥劑。

結果顯示分裂後的細胞,遺傳物質的含量確實有等比下降,分裂過程不受阻止 DNA 複製藥劑的影響。顯然細胞沒有合成新的 DNA 就直接分開,陳振輝稱之為「無合成分裂」(asynthetic fission)。

所以,究竟是怎麼分裂的?

顯微鏡下看來似乎沒有一定的章法,有些表皮細胞會分裂 2 次成 4 顆細胞,有些分裂 1 次成 2 顆細胞,還有些不會分裂,維持 1 顆細胞;也發現有少數細胞可以逆轉分裂過程,形成雙核細胞。

陳振輝團隊現有的研究技術,尚無法辨明胞器的分配,以及每一條染色體的分配模式;團隊預計使用單細胞定序(single cell DNA sequencing),在無合成分裂後,分別定序每一顆細胞分配到的染色體組成,以釐清細胞的遺傳物質是否有特定的拆分方式。

斑馬魚表皮上的無合成分裂(影片箭頭處),還有很多細節尚待研究。陳振輝團隊預計要釐清在無合成分裂之後,細胞的遺傳物質是否有特定的拆分方式。影/陳振輝

一切都是為了節省資源!努力長大的表皮細胞

無合成分裂對斑馬魚有什麼意義呢?斑馬魚由受精卵孵化後,仔魚在前 8 天不用吃東西,成長速度緩慢;第 8 天起開始進食,體型也像吹氣球般迅速膨脹,第 14 天時成長速度達到最快。觀察發現從第 8 天 到 21 天,皮膚細胞會發生無合成分裂,團隊推測此一分裂現象與身體表面積的快速延展息息相關。

斑馬魚的仔魚從受精卵孵化之後的第 8 天到第 21 天,表皮細胞會發生無合成分裂,陳振輝團隊推測此一分裂現象與身體表面積的快速延展息息相關。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Nature

僅管省略掉複製遺傳物質的階段,細胞進行無合成分裂所花費的時間,卻比一般細胞分裂稍慢,所以其優點並非單純的縮短時間,應該是節省資源。斑馬魚仔魚身體的表面積在特定時間迅速增加,體表需要皮膚細胞的完整覆蓋,團隊發現細胞進行 1 次無合成分裂,表面積能增加 26%,兩次能達到 59%,這些細胞能在斑馬魚體表存活 2 到 3 週的時間。

陳振輝團隊發現,斑馬魚表皮細胞進行 1 次無合成分裂,表面積能增加 26%,兩次則能增加到 59%,這些細胞能在斑馬魚體表存活 2 到 3 週的時間。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陳振輝)

斑馬魚如何啟動無合成分裂呢?目前仍不太清楚,團隊發現其過程受到表面張力變化的影響。皮膚細胞有感應張力變化的特定離子通道,利用藥物影響這些離子通道的活性,無合成分裂也會受到影響,詳細作用機制仍有待更多的研究。

生活數量的密度也會影響斑馬魚長大

另一項十分有趣的發現是,無合成分裂和仔魚生活的密度有關。斑馬魚從仔魚長到成體,最終的體型都差不多,但是生長過程則有很大的差異,個體成長速度有快有慢。假如將許多仔魚養在一起,處於高密度的生活環境,個別仔魚的生長速度會較慢。

奇妙的是,一旦換到低密度的環境,仔魚的成長速度會瞬間暴增,體表面積快速增加又要維持皮膚細胞的完整覆蓋,會導致更多的無合成分裂。斑馬魚如何感知、在生理上反應周遭環境鄰居密度的變化,是另一個有趣的研究方向。

斑馬魚若處於高密度的生活環境,仔魚的生長速度會較慢。奇妙的是,一旦換到低密度的環境,仔魚的成長速度會瞬間暴增,體表面積快速增加,導致更多的無合成分裂。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陳振輝)

進行無合成分裂的細胞缺乏完整的遺傳物質,還能算是有生命的活細胞嗎?陳振輝提醒我們,多細胞生物的生理機能由各式各樣的細胞一起維持,某些特化的細胞還沒有細胞核。例如紅血球的成熟會經過脫核的過程,完全沒有細胞核的紅血球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也可以存活超過 100 天。在斑馬魚體表進行無合成分裂的皮膚細胞,或許也有它們短暫卻不可或缺的使命。

有可能其它生物的細胞也會無合成分裂嗎?

無合成分裂目前只在斑馬魚表皮的發育過程中觀察到,其它細胞、其它生物、其它情境下是否也存在呢?事實上陳振輝自己也很好奇。

以人體來舉例,體表的皮膚,口腔內膜、消化道組織,時時刻刻都需要大量的表皮細胞覆蓋,而且耗損甚鉅,有不斷補充的需求。這些必須持續維持完整覆蓋表面的情境,或許無合成分裂也參與在其中。

然而,無合成分裂不容易在活體動物直接觀察。例如小鼠的模式,就算能引進三原色調色盤的細胞標誌技術,也不像斑馬魚仔魚那般透明容易拍照。話說回來,知道某個現象有可能發生,就是發現的第一步。假如其它細胞或是生物也存在無合成分裂,在陳振輝團隊邁出第一步以後,未來一定有人能克服相關的技術門檻來進行研究。

發現斑馬魚表皮細胞的無合成分裂,像是開啟一扇新的大門,可以通往過去想像不到的研究方向。會有醫學應用的可能嗎?像癌症是細胞的不正常分裂,任何細胞分裂機制的基礎研究,應該有機會對癌症的治療有所啟發。陳振輝同意這是潛在的研究方向之一,但是他也強調從基礎研究到醫學應用,是很漫長的一段路,科學家能做的就是一步一步踏實前進。

對沒預期的發現保持警覺,在探索過程中充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將支持陳振輝持續前進,挑戰下一個研究課題。

對沒預期的發現保持警覺,在探索過程中充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將支持陳振輝持續前進,挑戰下一個研究課題。圖/研之有物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90 篇文章 ・ 3070 位粉絲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1

6
5

文字

分享

1
6
5
第三種細胞分裂方式「無合成分裂」背後的發現之旅——《科學月刊》
科學月刊_96
・2022/09/03 ・4233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 採訪編輯/張樂妍|本刊編輯

Take Home Message

  • 由於想繪製出再生藍圖的想法,陳振輝踏上以多顏色標誌技術解構再生過程細胞行為的研究旅程。
  • 12 年間他面對各項挑戰,而實驗中一次意外的發現,竟在後來成為突破性的研究,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
  • 陳振輝分享自己一路上所領悟的研究精神,強調科學家不會失敗、有自己的觀點、專心做一件自己覺得好玩的事情,還要勇於妄想。

實驗室的顯微鏡底下,銳利的刀片輕劃過魚尾組織,精確地切除斑馬魚尾鰭固定的面積。但不過一陣子,許多細胞就會開始在傷口邊緣快速移動、增生、修復傷口,數天後完整再生全新的尾鰭組織。

這是斑馬魚(Danio rerio)的再生實驗。為了找出與再生能力調控有關的基因,這隻斑馬魚身上有隨機誘發的突變基因,如果尾鰭的再生出現問題,就可以回頭尋找突變點發生的位置及它所影響的基因。然而,突變發生在相關基因的機率非常低,想找到「再生基因」得全憑運氣。

12 年前,在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生物學家波斯(Ken Poss)實驗室的陳振輝,每一天都重複這項實驗,有時候一天要切上 1000 多條斑馬魚。

蓋房子絕不能缺少藍圖,而細胞再生也是!

因為需要長時間在顯微鏡下觀察再生的過程,陳振輝對於再生從無到有的發生過程感受極深,他覺得「再生」在細胞的層級中,其實和蓋房子很像。

「你覺得蓋房子最重要的是什麼?」

他認為蓋房子最重要的,是一張詳細的設計藍圖。有了設計藍圖,才可以知道每一層樓需要多少建材,要從何處開始建蓋,水管和電路要如何設計安排;就如同再生過程中,各式各樣不同的細胞,一定也依循著某種既定的藍圖移動、增生,最後建構出型態、功能完整的複雜組織。

如果可以即時、完整記錄所有參與此過程中個別細胞的動態行為,是不是就可以畫出一張最詳細的再生藍圖?某天就可以在人類身上把這個叫做「再生的房子」蓋起來?

陳振輝當時有個簡單的想法:多顏色細胞標誌技術(Brainbow)[註]可以提供很特別的機會,即時解構每一顆細胞在再生過程中扮演的角色,釐清複雜組織如何完整恢復的過程,以及它的調控機制。

只不過要將這個簡單的想法實現並不容易,小小尾鰭的再生其實有上萬個不同種類的細胞 (比如皮膚細胞、骨骼細胞、神經細胞) 參與在其中。面對許多技術層面上的挑戰,一晃眼就是五年。

  • 註:利用隨機表現三個不同顏色的螢光蛋白(紅、藍、綠),當三種螢光蛋白表現不同的比例,可以產生更多額外的顏色來標誌不同細胞。在理想的實驗條件下,有機會產生上百種不同顏色來標誌有興趣的細胞種類。由於此技術第一次的應用對象是腦神經細胞,因此被命名為 Brainbow(brain + rainbow)。

最適合的模式生物——斑馬魚

「當你在一個研究題目或技術上專注了多年的時間,通常這個過程會反過來改變你這個人和你看問題的觀點。」

在 2016 年,陳振輝結合三種實驗技術——多顏色細胞標誌技術、活體長時間追蹤、大尺度定量分析——首次達到在再生過程中即時、同時追蹤所有皮膚細胞的動態行為,並將此技術另名為「Skinbow」。

以「Skinbow」技術標誌斑馬魚的皮膚表皮細胞,藉由個別的表皮細胞具有不同的顏色,可以長時間追蹤、觀察組織再生的過程。圖/陳振輝提供

這項初步的研究成果帶給陳振輝一些啟發。第一,Brainbow 的應用門檻高,許多細節須注意;第二,要結合上述三種不同的實驗技術,只有斑馬魚這個模式生物最適合;第三,全世界或許只有長時間跟這些技術奮戰的自己最適合這個研究方向。不過在恍然大悟的陳振輝面前,還有許多現實層面的挑戰等待著他。

彩色斑馬魚的實驗若要繼續進行,需要大規模的飼養空間、專屬客製化的影像設備,以及能看到此一研究方向潛力而願意全力支持的學術機構。很幸運地,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的謝道時前所長提供他最適合的環境。當陳振輝以為所有研究工具都到位的情況下,卻又馬上遇到下一道挑戰。

意外發現第三種細胞分裂方式

在探索表皮幹細胞行為的過程中,陳振輝和博士班研究生陳潔盈意外發現到表皮已分化的上皮細胞竟然會持續分裂,而且這些分裂的細胞不會在過程中複製 DNA。由於目前已知的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過程中都包含複製 DNA 的步驟,因此他們觀察到的細胞分裂過程並不屬於任何一種。

「當下不會去思考這是不是第三種的細胞分裂方式。」陳振輝表示,看見與教科書完全不同的發現,就像是突然看到外星人在地球出現一樣讓人難以置信。要推翻過去多年來學界認定的現象,對科學研究者來說是充滿挑戰的。一方面若是能發現一個全新的生物現象,可以開創新的研究領域,是讓人興奮的一刻;但另一方面也有到頭來一場空的風險。

在四年多的時間裡,研究團隊持續觀察與試驗,發現斑馬魚幼魚在特定的發育階段生長快速,表皮下層的表皮幹細胞以有絲分裂增生,但上層已分化的表皮細胞,不需要 DNA 複製就可以直接分裂產生四個子細胞,是一個有效率延展體表面積的細胞機制。研究團隊將觀察到的現象定義為一種新的細胞分裂方式,終於,他們在 2020 年 12 月將成果投稿到《自然》(Nature)期刊。

但此時,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突然在英國升溫,使得研究團隊時隔兩個月才收到期刊的第一次審稿意見。好不容易收到的回覆,內容卻是四個審稿員多達 60 幾道問題,需要一一詳細解釋。

經過來來回回的審查、修改、補充數據之後,終於在今(2022)年 5 月,第三種細胞分裂方式——無合成分裂(asynthetic fission),正式發表在《自然》期刊中,讓全世界見證這項挑戰學界對基礎生命現象了解的發現。

科學家就是要不斷挑戰、勇敢前進

如果讀者從一篇新聞去看科學家光鮮亮麗的發表,其實很難看見研究團隊背後付出了多少血汗(有時還會加上淚)。陳振輝的斑馬魚細胞再生研究已經走了 12 年,路途上充滿一次又一次的峰迴路轉。

所以,科學家都是怎麼想「發現的過程」呢?

  • 研究的路上不會失敗

科學研究從來不是一條直線,從「觀察」到「發現」的過程總是曲折、充滿挑戰、沒有捷徑,而且無一例外,但是科學家不會擔心失敗。因為他們相信自己不會失敗——因為科學家不是剛剛克服完前一個挑戰,就是在往下一個挑戰前進的路上

陳振輝表示,科學研究從來都不是一條直線的道路,從觀察到發現的過程有 90% 的時間都在面對挑戰、解決問題。圖/陳振輝提供
  • 要有自己的觀點

克服挑戰的過程要相信自己,但是也不可以盲目地前進,一定要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大部分領域裡的科學家都專注在觀察細胞的微構造,陳振輝因為一直很想繪製再生藍圖而有了不同的研究方向:在公分等級觀察細胞的集體行為。

「珍奇異獸通常都躲在人煙稀少的地方!」

也因為這個特別的觀點,陳振輝才有機會可以發現無合成分裂的生理意義。

  • 專心地做一件好玩的事

陳振輝每個禮拜天都在實驗室餵魚,餵魚的時候都會回想到生命中一些特別的時刻,像是第一次拍到 Skinbow 影像的當下。記得當時自己只有一個簡單的想法:「我想讓斑馬魚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變成這樣!」因為科學家都在專心地做一件自己覺得好玩的事情,他們才能一直堅持下去。

「因為發自內心覺得很好玩,所以才會想盡辦法,讓學生、助理、期刊編輯和審稿員都覺得好玩!」

  • 勇敢去妄想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要知道自己的妄想是什麼。

「妄想」(delusion)和「夢想」(dream)不一樣,它可以支撐我們走過最痛苦、掙扎的時刻。他以各種人物作比喻:「就像《灌籃高手》裡面的赤木,即使再打下去腳會斷掉、再也不能走路,他還是要上場打球,只因他想『稱霸全國』;還有中研院的廖俊智院長,每一次演講都會提到要『阻止全球暖化』的決心;而我自己的妄想,就是繪製『最完整的再生藍圖』。有了妄想,才會不計代價且樂在其中。」

「請問你的妄想是什麼呢?」陳振輝問道。

努力不如預期?換個角度看事情吧!

陳振輝鼓勵所有正在路途上努力的人,不論是實驗結果不如預期、難以解釋,或是論文被拒絕,又或是個人心情低迷、團隊士氣低落時,都可以用 wow 這個字來轉換看事情的角度。

  • 表皮幹細胞的實驗結果不如預期怎麼辦?
    → Wow!那去看看以分化的表皮細胞在做什麼搞不好更有趣!
  • 看到不符合已知觀念的細胞分裂模式,沒辦法解釋實驗結果!
    → Wow!它們不會複製 DNA!實在太酷了!
  • 實驗室的士氣好低落…… 
    → Wow!難道你會是發現第三種細胞分裂的人嗎?
  • 論文通通被期刊拒絕了……  
    → Wow!《細胞》(Cell)跟《科學》(Science)都不接受,難道是在叫我們去試《自然》(Nature)嗎?

無合成分裂的意外發現,只是研究工作長遠路途的一隅。背後的調控機制尚有待更多的研究,而這種分裂方式是否會發生在皮膚細胞之外的其他細胞、組織,甚至不同的物種上?讓人充滿想像。

顛覆想像的意外發現,除了是再生機制裡一小塊缺失的拼圖,或許也會有機會影響其它領域,像是癌症 (不正常的細胞分裂) 或是傷口癒合 (加速的細胞分裂) 等研究。

抱持樂觀、對意外發現充滿好奇與熱忱的態度,陳振輝將與研究團隊繼續向繪製「全彩再生藍圖」的道路上前進。

2022「中研講堂」宜蘭場

本文感謝陳振輝研究員協助校稿,提供圖片及精彩的演講內容。

  • 〈本文選自《科學月刊》2022 年 9 月號〉
  • 科學月刊/在一個資訊不值錢的時代中,試圖緊握那知識餘溫外,也不忘科學事實和自由價值至上的科普雜誌。

延伸閱讀

  1. Chen, C.H., et al. (2016). Multicolor cell barcoding technology for long-term surveillance of epithelial regeneration in zebrafish. Developmental Cell, 36, 668–680.
  2. Chan, K.Y., et al. (2022). Skin cells undergo asynthetic fission to expand body surfaces in zebrafish. Nature, 605, 119–125.
所有討論 1
科學月刊_96
248 篇文章 ・ 3145 位粉絲
非營利性質的《科學月刊》創刊於1970年,自創刊以來始終致力於科學普及工作;我們相信,提供一份正確而完整的科學知識,就是回饋給讀者最好的品質保證。

2

15
9

文字

分享

2
15
9
顛覆過去發現!中研院團隊首揭細胞「無合成分裂」登上《Nature》期刊
PanSci_96
・2022/05/04 ・2311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 文/中研院新聞稿

德國植物學家馮莫爾 (Hugo von Mohl) 在 1835 年首次觀察到細胞分裂後,過去 180 年來,大家只知道兩種細胞分裂方式──有絲分裂、減數分裂。透過製造新的細胞,讓生物體的發育、生長與繁殖成為可能。

中央研究院 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陳振輝團隊 在研究斑馬魚發育時,意外發現另一種獨特的細胞分裂方式,其分裂過程不需要進行遺傳物質(DNA)複製,因此命名為「無合成分裂」,於今(111) 年 4 月登上知名國際期刊《自然》(Nature),並獲專文推薦。

中研院 細生所 李奇鴻所長 表示,此研究顛覆過去百年來的細胞分裂發現,有助於後續對其他生物體進行深入探究,進一步了解其詳細的細胞生理調控機制。

「細胞分裂」是所有生命的基礎,長久以來,科學家認為細胞分裂方式有兩種:

第一,體細胞(如皮膚細胞、肌肉細胞、幹細胞等)要進行「有絲分裂」,1 個母細胞分裂為 2 個具有相同染色體數量的子細胞,讓個體發育生長。

第二,生殖細胞則透過「減數分裂」,將母細胞分裂成 4 個具有一半染色體數量的子細胞(如精子和卵子細胞),有性繁殖才有可能發生。

首度發現體細胞進行「無合成分裂」:僅增生、無 DNA 複製 

陳振輝以斑馬魚為研究對象,長期深入探索生物再生過程的細胞和分子機制,研發多顏色活細胞標誌工具(Palmskin),用上百種不同顏色來標誌不同的表皮細胞,並能即時、高解析度追蹤斑馬魚體表所有皮膚細胞的動態行為。

透過多顏色活細胞標誌(Palmskin),產生上百種不同顏色來標誌不同的表皮細胞,即時、高解析度追蹤斑馬魚體表所有皮膚細胞的動態行為。

團隊意外發現,當斑馬魚在個體發育的特定階段,最表層的皮膚細胞──原被認為是不會分裂增生的體細胞,其單一母細胞竟然可以分裂 2 次,共產生 4 個子細胞,且這些子細胞皆不具有完整的母細胞 DNA。

然而,陳振輝一開始也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斑馬魚的皮膚細胞需要這樣分裂?而且分裂後的子細胞形狀變小也變扁?多年來與斑馬魚為伍的他,認為答案可能與個體發育成長所遇到的特殊挑戰有關。

細胞由 1 增 4:有效增加斑馬魚體表覆蓋面積

研究團隊利用一個數學幾何模型作為基礎,與中研院 化學研究所 研究員許昭萍、顏清哲博士 跨領域合作,進行細胞體積變化的定量分析,他們發現斑馬魚單一表皮細胞經過兩次「無合成分裂」之後,整體的表面積可增加 6 成。

實驗觀察到斑馬魚表皮細胞由1增4的過程。圖/nature video Youtube 截圖

陳振輝表示,由於斑馬魚幼魚在特定的發育階段長得很快,體表面積需要快速增加。為了維持一個穩定的皮膚雙層結構,下層的表皮幹細胞以正常的「有絲分裂」來增生,但是上層已分化的表皮細胞,恐已失去此選項,轉而進行「無合成分裂」。

這種分裂方式能讓表皮細胞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有彈性的快速延展,使生物個體有效率地增加體表局部面積,以維持表皮細胞穩定的覆蓋率。此為斑馬魚幼魚在特定發育階段所利用的應急策略。

研究團隊表示,目前對「無合成分裂」的了解尚在初步階段。由於斑馬魚是脊椎動物,也是科學家研究個體發育、再生反應及人類疾病常用的模式生物,他們預測此一新型的細胞分裂方式,或許不只限於斑馬魚體表的表皮細胞,仍有待更多研究探索。

投稿過程艱辛 屢屢重複多次實驗 

陳振輝回憶,此篇論文的投稿時間已經是前(109)年底的事,由於顛覆大家過去對於細胞分裂的認識,初期就收到很多審查意見,「但不只審稿人有意見,我們自己也想知道是否還有其它可能的解釋。」

一開始,陳振輝團隊原本只想觀察表皮細胞如何移動或脫落,沒想到卻看到此獨特現象,還以為會不會是研究工具出了錯,「怎麼跟教科書教的完全不同!」重複做了多次對照實驗。

本論文第一作者 陳潔盈,現為 中研院國際研究生學程 博士生,也在其中付出許多心力。面對長度僅約 0.5 公分的斑馬魚幼魚,為了反覆觀察其表皮細胞的分裂過程,她必須每 12 小時麻醉幼魚一次,小心翼翼地置於高倍顯微鏡下拍照,並且確定它在鏡頭下的姿勢每次都相同,結束後還得把麻醉後的幼魚喚醒,以持續進行活體實驗。像這樣的過程整整連續十天,重複循環多次。

即使投稿歷程艱辛,團隊成員們興致勃勃,畢竟不是常有這樣的機會可以跟大家分享,「嘿,我想告訴你還有另一種細胞分裂方式的可能。」陳振輝笑說,原來在太陽底下真的能發現新鮮事! 

  • 本論文第一作者為陳潔盈,研究團隊包括顏清哲、阮筱彧、許紹君、曾子倫、蕭崇德、許昭萍、陳振輝,經費由中研院及科技部支持。

延伸閱讀

新聞連絡人:
陳振輝助研究員,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
(Tel) 02-2789-9537,chcchen@gate.sinica.edu.tw
郭姵君,中央研究院秘書處媒體小組
(Tel) 02-2789-8821,deartree@gate.sinica.edu.tw
陳昶宏,中央研究院秘書處媒體小組
(Tel)02-2789-8059,changhung@gate.sinica.edu.tw

所有討論 2
PanSci_96
1207 篇文章 ・ 1888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