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
0

文字

分享

0
4
0

台灣的「博比特蟲」 ──躲藏在潮間帶的磯沙蠶

活躍星系核_96
・2017/11/20 ・3685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28 ・七年級

文/李彥輝(生態環境調查工作者)

「海底陷阱」博比特蟲(Bobbit worm)

博比特蟲 (Eunice aphroditois) 圖片來源:Eunice aphroditois @wiki 

提到博比特蟲(Bobbit worm),想必大家會想到網路上流傳的影片:一種疵牙裂嘴的潛伏在海底沙中的蠕蟲,當哪個倒楣鬼路過時,就猛然伸出去咬住拖到洞穴裡。

網路上的影片或文章介紹博比特蟲時,也會有簡單介紹:這是一種環節動物門(Annelida)、多毛綱(Polychaeta)、磯沙蠶屬(Eunice)、學名為 Eunice aphroditois 的多毛蟲,生活在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較溫暖的海域,通常約 1 公尺長、2.5 公分寬,是一種體型很大的磯沙蠶

事實上,除了 博比特蟲(Eunice aphroditois),還有其他大型的磯沙蠶,文獻紀錄裡面,有發現 5 毫米的種類,也有長至 6 公尺的紀錄;此外,雖然磯沙蠶大多為 100 至 200 節,但也有 35 節與 1500 節的兩個極端的紀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目前全世界的磯沙蠶屬共有 259 種,廣泛分布於潮間帶到深海的海洋底棲環境,特別是熱帶淺海的珊瑚礁岩等含石灰質的環境。在生態地位上,被視為造成生物侵蝕作用(bioerosion)[註 1] 的主要生物種類之一,通常是鑿洞生物演替(succession of borers)[註 2] 趨於成熟之後的常見物種。

提到這邊,台灣有沒有像博比特蟲這樣子的磯沙蠶呢?台灣有多少種磯沙蠶呢?答案是有的,台灣目前發現有 6 種,2 種為新紀錄種、4 種為世界新種,其中有大型的磯沙蠶還帶著「番刀」呢!以下就一一的介紹台灣的磯沙蠶。

台灣的磯沙蠶

1. 節鬚磯沙蠶Eunice annulicirrata Miura, 1986)

節鬚磯沙蠶(1.0x 4X -5mm)。 圖片來源:李彥輝

按照學名直翻中文,稱為節鬚磯沙蠶,最明顯的是牠擁有長且像念珠形狀一節一節的觸角,擁有梳狀的鰓(pectinate branchiae),因為鰓絲(branchial filament)很多,看起來就像是一把把長梳子。牠的體型不大,目前已發現最大的個體約 5 公分長、0.3 公分寬,不過是不完整的標本,真正的長度未知。

世界上有發現節鬚磯沙蠶的地方,目前是日本的相模灣到種子島、父島,從潮間帶到 170 公尺深的亞潮帶(潮間帶低潮線以下一直到 20 至 30 公尺深的海域)都有分布。而台灣目前採集到標本的地方是新北市的蚊子坑、屏東縣的後壁湖與核三廠入水口。此外,筆者檢視小琉球海洋志工隊清理上來的海洋垃圾時,也發現了這種磯沙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 扁磯沙蠶Eunice dilatata Grube, 1877)

扁磯沙蠶(20mm)。圖片來源:李彥輝

直接翻譯學名的話,稱為扁磯沙蠶,最明顯的特徵就是身體後段體型是扁平的,像是被卡車輾過一樣。牠的觸角形狀像手指,有不明顯的分節;也有梳狀的鰓,不過比較短,鰓絲數目少,看起來像是金龜子鰓葉狀的觸角,屬於體型較大的磯沙蠶,目前已發現最大的個體約 24 公分長、0.5 公分寬。

世界上目前有發現的地方是南半球的帝汶島,北半球日本南部的天草,東南方的父島、母島,西南方的種子島、與論島、沖繩、西表島,以潮間帶為主要分布區。台灣採集到標本的地方則有屏東的萬里桐、核三廠入水口、墾丁,以及台東的基翬和花蓮的石梯坪。

3. 基翬磯沙蠶Eunice jihueiensis Hsueh & Li, 2014)

基翬磯沙蠶(4x 2.0X-1mm)。圖片來源:李彥輝

這個物種最早被發現的地點在台東的基翬,因此學名也以發現的地點命名。牠的觸角是指狀的,但是沒有分節,像香腸一樣,並有單一的鰓絲,屬於小型的磯沙蠶,個體長度約 2 公分、寬 0.8 公分,發現的環境是珊瑚礁與藻礁的潮間帶區域。看到這邊想必各位會納悶,介紹得這麼簡單,這種磯沙蠶有甚麼特別的?為什麼會被認為是新種?

在提到這種磯沙蠶特別的地方之前,先談到在磯沙蠶屬的分類鑑定時,會按照鰓的分布特徵、跟一種稱為亞足刺鉤(subacicular hook)的構造,用顏色跟末端的型態做為分群(Group),以便可快速的比對相似的種類。而基翬磯沙蠶按照上述的分群方式去比對,發現座落在沒有近似種可以比對的群,所以說,基翬磯沙蠶特別的地方,是鰓的分佈狀況跟亞足刺鉤(subacicular hook)型態結合起來的特徵,是世界上未發現的種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4. 網紋磯沙蠶Eunice reticulate Hsueh & Li, 2014)

網紋磯沙蠶(4x 0.8X-5mm)。 圖片來源:李彥輝

這種磯沙蠶特別的地方在於背側有蛇紋狀、具金屬光澤的花紋,這個特徵在全世界已知的種類上都沒有描述到,所以稱為網紋磯沙蠶,不過這個花紋是隨著磯沙蠶長大、體型逐漸發育才越來越明顯的。牠的觸角形狀像手指,有不明顯的分節。這種磯沙蠶也有像長梳子的鰓,是體型較大的種類,個體長度約 26 公分、寬 0.6 公分。發現的環境是珊瑚礁與藻礁的潮間帶區域。

台灣採集到標本的地方包括新北市的蚊子坑、屏東核三廠入水口、台東的基翬。

5. 石門磯沙蠶Eunice shihmenensis Hsueh & Li, 2014)

石門磯沙蠶(4x 2.5X-1mm)。 圖片來源:李彥輝

這個物種首次被發現的地點為新北市的石門,因此以發現的地點命名。牠是一種小型的磯沙蠶,長度只有 1.2 公分,最寬約 0.09 公分。牠的觸角成棒狀,像肥短的鑫鑫腸。牠最大的特徵是沒有鰓,全世界已知的種類共有 9 種是沒有鰓的,這種是第 10 種。發現地點在潮間帶的藻礁環境。

6. 達悟磯沙蠶Eunice taoi Hsueh & Li, 2014)

達悟磯沙蠶(50mm)。 圖片來源:李彥輝

這是一種大型的磯沙蠶,長度有 56 公分,0.4 公分寬,牠的體型是目前台灣已發現的磯沙蠶種類裡面最大的,有 600 多節的紀錄,可以說是台灣的博比特蟲了。牠的觸角尖細狀沒有分節,有梳狀的鰓,不過比較短,鰓絲數目少。牠最特別的地方,是具有一種稱為複合刺形剛毛(compound spinigers)的構造,全世界已知的種類原只有 3 種,這是第 4 種,而此一複合刺形剛毛的外觀,就像是有長柄的原住民番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達悟磯沙蠶右 25 疣足上的複合刺狀剛毛(1000X-0.05mm) 圖片來源:李彥輝

在網路上流傳影片裡的博比特蟲,都是住在沙地裡面,但是這個物種不僅是住在珊瑚礁或藻礁等環境,還會在裡面鑽洞,構築皮質(leathery)的蟲管,居住在裡面。達悟磯沙蠶的蟲管會延伸出礁岩表面數公分長,甚至可達 30 到 40 公分,上面往往長滿藻類,以致外觀常常看不出來是蟲管。

達悟磯沙蠶的蟲管。 圖片來源:李彥輝

每根蟲管的主幹挺直,形狀有點波浪狀,有互生的開口位於每個波鋒處。有些蟲管也發現在東部的砂岩與頁岩上,可從潮間帶分布至亞潮帶約 5-7 公尺深。台灣採集到此物種的標本的地方,有屏東萬里桐、台東的伽路蘭、基翬、衫原,花蓮石梯坪。此外,筆者在花蓮港外海潛水的時候,在消波塊上面也有發現這種蟲管,在小琉球潮間帶跟浮潛的時候也有發現,可以說是廣泛分布在台東跟台灣南部的生物礁環境。

最後談談為這個物種命名時發生的小插曲,筆者原本想將這種命名為「台灣磯沙蠶」,原本滿心期待的可以用「台灣」( taiwanensis)來命名新物種,可是在投稿審核的階段,對方來信說「台灣」這個種名已經有人使用在特磯沙蠶屬(Euniphysa)的物種上了,由於與磯沙蠶屬形態特徵很相似,未來有可能將特磯沙蠶屬歸類在磯沙蠶屬裡面,所以建議我們再取新的名字。收到這樣的回覆,心裡正覺得奇怪,當初在做文獻回顧的時候,台灣明明沒人研究過這個題目啊,結果一查,原來是中國人發表的新物種,因採集地點是在「台灣海峽」而以台灣命名,遇到這種狀況,心裡免不了嘀咕。因此只好另外取名,最後決定採用代表台灣海洋文化的達悟族來命名。另外,雖然筆者還未去過蘭嶼,但是我相信這種磯沙蠶遍布台東的珊瑚礁、藻礁海岸,那裡理應也會有這種磯沙蠶才是。

生長在易被忽視的海濱 尚待研究的磯沙蠶

台灣目前發現的磯沙蠶大多生長在珊瑚礁、藻礁的環境,但對於牠們的生態習性、以及牠們對珊瑚礁或藻礁影響的研究都還付之闕如。台灣擁有豐富多元的海岸環境,除了潮間帶,還有亞潮帶至深海,以及最近爭議不斷的桃園藻礁,可能都還存有未被發現的種類,值得大家花費心思挖掘跟探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注解:

  • 注 1:bioerosion:生物對海洋硬基質的侵蝕作用,可由軟體動物、多毛類、帚蟲動物、海綿、甲殼類、海膽以及魚類所造成的,主要探討對珊瑚礁的影響,作用方式為刮蝕、刻蝕、或是鑿洞。
  • 注 2:succession of borers:探討新形成的死亡珊瑚礁體,鑽孔生物添入的演變過程,主要有微藻、真菌、海綿、軟體動物、多毛蟲、星蟲動物。這些鑽孔生物在死亡的珊瑚礁造成蜂窩狀的結構,使珊瑚礁結構變得脆弱,進而讓更多鑽孔的生物添入,持續影響讓孔洞變大。

參考資料

  1. Day, J.H. (1967) A Monograph on the Polychaeta of Southern Africa, Part I. Errantia. British Museum (Natural History) Publications, London, 374-393 pp.
  2. Fauchald, K. (1986) Revision of the Types and Key to the Species of Eunice (Eunicidae: Polychaeta) from the Australian Region. Records of the Australian Museum, 38, 241-262.
  3. Fauchald, K. (1992) A revision of the genus Eunice (Eunicidae: Polychaeta) based upon type material. Smithsonian Contributions to Zoology, 523, 1-422.
  4. Grube, A.E. (1877) Anneliden-Ausbeute S.M.S. Gazelle. Monatsbericht der Koniglich Preussischer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zu Berlin, 1877, 509–554.
  5. Hartman, O. (1944) Polychaetous Annelids. Part V. Eunicea. Allan Hancock Pacific Expeditions, 10, 1-237.
  6. Hsueh, P.W. & Li, Y.H. (2014) New species and new records of eunicids (Polychaeta, Eunicidae) from Taiwan. Zootaxa (3802), 151-172.
  7. Hutchings, P.A. (1986) Biological destruction of coral reefs. Coral Reef, 4, 239-252.
  8. Hutchings, P.A. (2008) Role of polychaetes in bioerosion of coral substrates.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Bioerosion, Erlangen Earth Conference Series, 2, 249-264.
  9. Lu, H. & Fauchald, K. (2000) A phylogenetic and biogeographic study of Euniphysa (Eunicidae, Polychaeta). 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 34, 997-1044.
  10. Eunice aphroditois. Wikimedia
  11. World Register of Marine Species. WoRM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78 篇文章 ・ 127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1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世界上第八種大猿、第三種紅毛猩猩,塔班努利紅毛猩猩問世啦!
曾 文宣
・2017/11/08 ・462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SR值 535 ・七年級

來到蘇門答臘島北方、多峇湖南邊的塔班努利縣,這一塊大小不過 1000 平方公里的熱帶雨林,是 800 頭蘇門答臘紅毛猩猩的南方樂園。這塊與世無爭的樂土,直至 1997 年才發現到住著這樣一身肉桂色的大塊頭。如今,這個月稍早發表在《Current Biology》的最新研究,將這群塔班努利的紅毛猩猩提升成全新的物種啦!這也是既 1929 年命名的侏儒黑猩猩(Bonobo)之後,睽違 88 年的「新種大型人猿」,這樣難得有趣的故事,你怎能錯過!

Pongo tapanuliensis sp. nov. Nurcahyo, Meijaard, Nowak, Fredriksson & Groves.

第三種紅毛猩猩—塔班努利紅毛猩猩,高調上線啦,圖/by Maxime Aliaga

為什麼發現新種人猿讓科學家這麼興奮?

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之下,能夠發現新種的大型哺乳動物實屬難得,像是 1993 年才首次發現並記錄的中南大羚(Pseudoryx nghetinhensis大概是近期我知道體型最大的例子。 順道一提,這個被譽為「亞洲獨角獸、亞洲麒麟」的神秘動物,可能數量相當相當稀少,目前記錄僅有 10 來隻,被列為嚴重瀕危的新種⋯⋯(好險有發現對不對?不然可能到牠們滅絕前我們都還不認識阿)

靈長類動物的新種更是如此,不少外型相似的不同地理族群,經研究後發現骨子裡都是截然不同的物種呀,每每有新種登場都格外引人注目!像是 2000 年過後,馬達加斯加一直有中小型的狐猴新種出現(e.g. 19 種鼠狐猴 (Microcebus spp.))。婆羅洲在2012 年也有 3 種懶猴Nycticebus spp.)新命名出來。這些夜行性的小傢伙們,確實非常低調,這麼晚被發現也不算太意外。那中大型的日行性靈長類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左)2016 年新命名的甘氏鼠狐猴(Microcebus ganzhorni)(右)2013 年新命名的加央懶猴(Nycticebus kayan),模樣和當今的其他物種都十分相似,圖/by Giuseppe Donati ; Ch’ien C. Lee

日行性的中大型猿猴新種不多,但不少物種的身世多相當悲情。像是2010 年,科學家起初從獵人手上得來的頭骨和毛皮,描述了緬甸北部新種的仰鼻猴(就是俗稱的金絲猴):黑身、白臉帶著粉厚嫩唇的緬甸仰鼻猴(Rhinopithecus strykeri。直至隔年才真的在野外發現活生生的族群,後來在中國境內的西南方也有零星族群。縱然新種的招牌響亮,但這一屬的仰鼻猴物種,大多數都處在滅絕邊緣。

2012 年在剛果新描述、有著人眼般的深眸、和藍屁屁的洛馬米長尾猴(Cercopithecus lomamiensis,轟動一時。牠不只是非洲大陸睽違 28 年來的新種,這種長尾猴還登上年度十大新種哦。

到了今年初 (2017),中國西南方的高黎貢山出現一個更有梗的靈長類新種:天行者白眉長臂猿(Hoolock tianxing。你沒有看錯,這個有點中二的名字,正是來自相當喜愛《星際大戰》系列電影的靈長類學者——范朋飛副教授。用天行者路克一名,彰顯這種長臂猿在如天際般的樹冠層活動著。這個新種過去一直被視為東白眉長臂猿(Hoolock leuconedys)的高黎貢山族群,經過研究團隊 7 年多來的縝密研究,終於將牠正名!遺憾的是,就和仰鼻猴的瀕危狀況一般,天行者白眉長臂猿的數量可能不及 100 頭,急需相當高強度的火線救援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棲居在高黎貢山的天行者白眉長臂猿和大多數長臂猿物種相同,都是一夫一妻制的動物。雄猿(右)正在幫心愛的雌猿(左)理毛,建立濃厚的伴侶情感。圖/by 雲山保護。

而我們的紅毛猩猩新種,也和天行者長臂猿相同,正好是第三種同一屬的動物、也同樣是過去被低估分類地位的隔離地理族群,然後,牠們都數量稀少、身處絕種邊緣。

新朋友上線啦——塔班努利紅毛猩猩

在今天以前,世界上一共只有七種現存大型人猿,或我們稱人猿總科(Hominoidea)的動物,分別是一種人、兩種黑猩猩、兩種大猩猩、和兩種紅毛猩猩。

紅毛猩猩相信大家不陌生,英文俗名的 Orangutan,正是當地語言的人(orang)+森林(utan),因此「森林中的人」便是紅毛猩猩的一大稱號啦。基礎的生態和行為資訊這邊就先不贅述,比較值得一提的是,各位在《與森林共舞》電影中看到那位睿智的路易王(King Louie),看起來就像巨人版的紅毛猩猩,對吧?沒錯,現生的紅毛猩猩確實沒有分布在故事場景的印度森林中,但回到幾十萬年以前,當地可有著直立達三公尺高的布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而根據研究,牠們可是和當今的紅毛猩猩親緣關係相當接近呢!

《叢林奇談》和《與森林共舞》中的路易王,由體型和分布地來判斷,很有可能是紅毛猩猩的幾十萬年前的近親—布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圖/by Cryptozoonew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生的紅毛猩猩當然塊頭沒那麼大,不然高度樹棲的牠們,肯定愁著找不到樹上的家。現存的兩個物種,一個住在婆羅洲(婆羅洲紅毛猩猩,Pongo pygmaeus,以下簡稱婆猩猩)、另外一種住在蘇門答臘島的北方(蘇門答臘紅毛猩猩,Pongo abelii,以下簡稱蘇猩猩)。而我們的新朋友——塔班努利紅毛猩猩(以下簡稱塔猩猩),過去僅被視為一個在南方一點的蘇猩猩族群。具體一點,新朋友是住在蘇門答臘島北方「多峇湖(Lake Toba)」南邊的成員,而原來的物種則是住在「多峇湖」的北邊。

在蘇門答臘島多峇湖(Lake Toba)以北的是蘇門答臘紅毛猩猩(淺紫色表示),湖的南邊是新種的塔班努利紅毛猩猩(暗紅色表示),而橫跨爪哇海另一岸的婆羅洲則是婆羅洲紅毛猩猩的分布地(淺紫色表示),圖/by Why Evolution is True?

這個新發現是怎麼開始的呢?原來,起先 2011 年,來自印尼和蘇黎世大學及默多克大學等的研究團隊就從現有的遺傳資訊(特別是粒線體基因體)注意到一件特別的事情:居住在塔班努利縣的紅毛猩猩族群,在親緣上竟然和遙遠的婆猩猩比較接近,反而和多峇湖對岸的蘇猩猩比較遠!

於是這幾年下來,除了紀錄行為上的差異之外,研究團隊也比對模式標本和他種共 33 隻成年雄性紅毛猩猩的頭骨差異。更大的跨國際研究團隊,進一步 從 2 隻塔猩猩和 35 隻他種紅毛猩猩的全基因體資訊,分析這三個物種的親緣關係和族群變動歷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新種 塔班努利紅毛猩猩的模式標本是一頭 2013 年闖入當地村莊的果園,被村民抓到毒打,臉和手都被砍傷的成年雄猩猩。這頭猩猩在 8 天之後仍然不治,四年後成為新物種的模式標本。同時也是唯一可以比對頭骨形質資料的塔班努利紅毛猩猩標本。Photo courtesy of Nader et al., 2017.

塔班努利紅毛猩猩哪裡不一樣?

  1. 從頭骨上:塔猩猩和另外兩種比起來,上犬齒的寬度較寬、臉部深度較淺、臉寬和頷寬都較窄,整顆頭骨的大小都較另外兩種小一些。但是,目前樣本數只有一,摁⋯⋯也只能有一(希望不要再有活的塔猩猩死掉阿~)。
  2. 從外觀上:塔猩猩較直線型的體態以及較淡紅褐色的毛皮,和蘇猩猩比較像(婆猩猩毛皮的紅褐色比較暗)。但塔猩猩的毛比較鬈曲、比較Q,這一點則跟鬆散長毛的蘇猩猩不像。另外,雄性塔猩猩有著非常明顯的落腮鬍,而且彰顯優勢地位的面盤比較扁平、周邊附有較多毛髮,老成個體的面盤則和雄性婆猩猩相似。BUT,婆猩猩的母猩猩沒有落腮鬍,但是我們的塔猩猩母猩和雄猩猩一樣有著很顯眼的落腮鬍
  3. 從行為上:雄性塔猩猩的長吼聲(long roar call)頻率,和雄性蘇猩猩比起來「較高」。雄性塔猩猩的長吼聲的長度單音節的數量都比婆猩猩來得「較長也較多 (急促)」。作者另外也有提到塔猩猩有觀察到取食另外兩種猩猩沒有吃過的植物,做巢的方式也略有不同,不過這兩點需要更多的佐證。

塔班努利紅毛猩猩的成年雄性猩猩,除了顯眼的大鬍子外,彰顯地位的面盤也較扁平,圖/by Tim Laman@Paratype_Photographed。

塔猩猩怎麼來的?遺傳資訊告訴我們的事情

現存三種紅毛猩猩大概在 1400 萬年前和所有其餘人科物種分家,而蘇猩猩大概在 340 萬年前步上分歧之路,最後,塔猩猩和最近緣的婆猩猩則大概在 67 萬年前分家。圖片編修自NewScientist (原圖有誤)

全基因體的親緣關係建立和粒線體基因體的結果相符,塔猩猩都是和遙遠的婆猩猩比較接近,而和多峇湖對岸的蘇猩猩比較遠。不過,Y 染色體上的重建,反倒就把塔猩猩和鄰近的蘇猩猩族群歸在一群了,多少反映了這兩個物種之間有著些許由雄性造成的基因交流(也就是雄塔猩猩北上找雌蘇猩猩交配、或是雄蘇猩猩南下找雌塔猩猩交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時間點上,塔猩猩和婆猩猩的分支,大概在 340 萬年前和蘇猩猩分家。而塔猩猩和婆猩猩的分家時間,則大概落於 67 萬年前,好近期的分化事件呢,和過去的推估的時間有一些落差呀(從前認為婆猩猩和蘇猩猩大概在 150 萬年前分化)。

有趣的是,在塔猩猩和婆猩猩分家後,塔猩猩就幾乎很少再和婆猩猩有基因流了(這可能就和爪哇海平面上升、巽他古陸的面積縮減有關)。但是,塔猩猩卻一直和鄰近的蘇猩猩族群,有著一定程度的基因流(註: 近十多年來的演化和支序分類學家在處理分類異動的問題時,已經很清楚地知道,種化也是可以伴隨著雜交等基因流事件,但兩個分之間仍保有一定程度的分化,且足以形成新物種哦)。這可能和雌性猩猩通常較宅、但雄性猩猩好闖蕩天下、跨區愛愛有關。類似的基因流事件,大概從 10 萬年前開始減少,大概到 1-2 萬年前終止。這個終止基因流的時間點,正好在 7 萬多年前多峇湖大型火山爆發之後。不難想像這樣的地質事件,就讓塔猩猩 BOY 沒辦法向北尋愛呀~

塔班努利紅毛猩猩令人堪憂的處境

文末特別有提到,整個塔猩猩這一個物種,就只侷限分布在那塊小小、1000平方公里的森林當中,面積大概只有新北市的一半那麼大。據估計,目前僅有不到 800 頭塔猩猩還棲息在這塊森林裡,而且還瓜分成三個不連續的族群、無法互通有無。更讓人提心吊膽的是,目前有個水力發電廠預計要在此設址,是近年來最大型的一項建案,估計會影響大約 8%的塔猩猩棲息地(直接在學術文獻中最後頭提到此事,不可小覷呀)。

在整個馬來西亞和印尼,不斷擴大的油棕產業,摧毀了上萬塊天然的雨林。據估計,過去 20 年,兩種紅毛猩猩的天然棲地就減少了將近 90%,而族群數量也在近半個世紀以來減損了超過 70%。回到塔班努利的森林,對於一個分布侷限、棲地破壞仍頻、族群量小、近親交配風險大的野生動物而言,可能無法再禁得起任何大型的開發案。塔猩猩才剛正名,就儼然就成為當今最瀕危的大型人猿物種,保育作業刻不容緩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清晨映入眼眸的陽光,會不會就是身處的家園一夕間倒下了上萬棵樹呢?」忐忑不安的小猩猩問道,圖/by  Maxime Aliaga.

漫步在森林、垂盪在枝頭的人們,為你們祈福。

參考資料

  1. Nater, A. et al. (2017) Morphometric, Behavioral, and Genomic Evidence for a New Orangutan Species. Current Biology. 27, 1–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曾 文宣
22 篇文章 ・ 15 位粉絲
我是甩啊!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生科系生態演化組|寫稿、審稿、審書被編輯們追殺是日常,經常到各學校或有關單位演講,寒暑假會客串帶小朋友到博物館學暴龍吼叫。癡迷鱷魚,守備領域從恐龍到哺乳動物,從陰莖到動物視覺,因此貴為「視覺系男孩」、或被稱呼「老二大大」。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台灣生物多樣性資料庫:知識必須透過分享才能被成就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017/05/06 ・229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26 ・七年級

「台灣生物多樣性資料庫」的重要性

若想保育、研究生物,建構台灣生物多樣性資料庫是最重要的基礎。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邵廣昭博士,與生物分類學家、學術單位、技術團隊聯手建構資料庫 ,將台灣各界學者努力累積的生物多樣性資訊,開放成全民共享的知識。

 30 年長大一個人類,卻滅絕很多物種

「我們目前的自然環境就像一本被風吹得扉頁四散的書,我們能夠搶救的頁數愈多,未來演化之神的巧手在改寫大自然的傳奇時,才會有更多的材料可以運用。」──《森林祕境:生物學家的自然觀察年誌》 圖/iStock

現代人生活在都市叢林中,以鋼鐵、水泥、塑膠包覆生活,離自然太遙遠。只有當人們注意到自然的存在,才有可能產生情感,進而興起愛護的念頭。對於現實生活中的人類,眼前一棵樹被砍倒,傷心程度可能少於手機摔到地上、螢幕碎裂。

台灣生物消失的速度有多快?以魚類來舉例。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邵廣昭,迄今研究魚類 30 餘年,他與研究團隊目睹 30 年來台灣的北海岸魚種從 120 種銳減至 30 種。30 年正好是人類一個世代,但對生態而言, 30 年就絕子絕孫。

如果沒有過去這個物種的資料可以比對,怎麼會知道現在牠受了什麼影響、發生什麼變化。

「無論是生態保育,或是研究生物,建構資料庫是最重要的基礎。」邵廣昭雖已退休,眼中仍閃耀保護生態的熱忱。科技部(原國科會)、農委會與中研院多年來支助台灣生物分類學家進行各類生物分類整理,累積相當多成果與資料,邵廣昭、端木茂甯、王豫煌與眾多願意貢獻心力的學者、技術團隊、相關單位聯手,整合這些成果與資料,建置成台灣生物多樣性資料庫,讓需要的研究人員、學生、社會大眾都能共享運用,依照學名、地區、標本等線索,找到想探究的台灣生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整合各種生物資料,幫助各種研究

台灣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建置、整合、與國際接軌的架構。資料來源/系統分類及生物多樣性資訊專題中心;圖說美化/張語辰

一種生物偶爾會發生存在不同學名的情況,「同種異名」是整合資料庫最困難的一步,也是最需要釐清的第一步。邵廣昭成立,目前由端木茂甯帶領的系統分類及生物多樣性資訊專題中心,便是為了已特化為專業的生物多樣性資訊整合重任而存在。由此中心規劃的台灣生物多樣性資料庫的大架構中,從唯一有效學名的 TaiBNET 物種名錄出發,發展具備不同資料的網站,藉以協助不同需求的生物研究。其中, TaiBIF 整合觀測與標本資料、紀錄物種的生態分布,TaiEOL 具有圖文並茂的物種解說,而 TaiBOL 保存遺傳標本與生命條碼供生物分類學家鑑定物種。

認識台灣生物:以 TaiBIF 為例

TaiBIF 首頁規劃不同區塊,幫助找到需要的台灣生物資料 。圖/系統分類及生物多樣性資訊專題中心

進入 TaiBIF 首頁後,直接在搜尋框輸入想查詢的物種關鍵字並選擇「物種搜尋」,即可搜出資料庫中的物種檔案,若想查詢更多相關資訊,可選擇「全站搜尋」。若點選「物種名錄」區塊,可依界門綱目科屬種的分類樹,有系統地搜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TaiBIF 公開分享的生物資訊,有賴台灣各機構願意共享收藏的觀測與標本資料。想知道哪些機構提供哪些資料,可從「館藏與觀測資料」區塊查詢。進入「分布區域」區塊,在欄位中選擇想查詢的地理位置,就能看見該地區曾出現的生物資料,包含現身地點、標本照片等。

TaiBIF 主題物種介紹 。圖/TaiBIF

現代人在生活中常見到「特有種」、「瀕臨絕種」這些名詞,但所指哪些生物卻一知半解。 TaiBIF 的「主題物種」專區,以分類引導認識不同生物。哪些物種急需保護、哪些物種為外來入侵者要注意、哪些保育物種不能當做寵物,在此一目了然。

資料庫未來目標:期待更多單位不藏私

台灣生物多樣性資料庫使用概況:以 TaiBIF 為例。
資料來源/系統分類及生物多樣性資訊專題中心;圖說美化/張語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觀測生物、採集標本、校對物種名錄、建置資料庫,是個不廣為人知、辛苦付出大量時間的工作,就像默默檢查錯字的校閱人員、默默檢查鐵軌安全的工程人員,全心全力完成該領域最基礎的工作,以支持整個產業環境發展。

被問到為什麼要投入這個工作,TaiBIF 技術人員麥舘碩笑說:「為了生活」,背後原因其實是認為建構完整明確的生物分類系統和資料庫,是個很重要的任務,但台灣在這部分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所以義無反顧跳進來。

科學的目標,並不是科學本身,而是跟藝術一樣──只有被人看見的時候才是藝術,知識也必須透過分享,才能被成就。

Science is not a goal in itself. Just as art is only art once it is seen, knowledge only becomes knowledge once it is shared.

── Sander Dekker (荷蘭教科文部次長)

近年「開放資料」、「分享經濟」風潮逐漸成熟,邵廣昭與資料庫團隊希望有更多單位願意開放擁有的生物觀測與標本資料等等,共同擴充台灣生物多樣性資料庫的完整性。也許有一位小朋友,在 TaiBIF 認識了瀕危的赤蠵龜,主動停止使用塑膠吸管。或有一件環境監測計畫,透過生物資料庫看見該區域物種今昔的變化,發現應該調整開發該區域的工程做法,以避免危害生態。這些都是台灣生物多樣性資料庫最重要的目標與存在意義。


延伸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執行編輯|林婷嫻美術編輯|張語辰

CC 4.0

本著作由研之有物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96 篇文章 ・ 3620 位粉絲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