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
1

文字

分享

0
3
1

校園霸凌不只是打鬧,而是青少年求生存的地位競爭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017/04/10 ・3449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44 ・八年級

從「社會學」觀察「青少年霸凌」現象

身為台灣青少年研究與犯罪學的翹楚,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吳齊殷研究員以社會學的角度,觀察青少年霸凌行為為何層出不窮?關鍵在於大人長久忽略的青少年之間錯綜複雜的「友誼網絡」特性。 不同成長背景、能力與價值觀的青少年,會逐漸自成一群或遭排擠落單,而彼此為了在「班級」這個宛如社會縮影的「縮小版社會」中競爭「社會地位」,「霸凌」行為其實是模仿大人踩著別人往上爬的社會化行為。

「地位競爭」不只在後宮,在學校的青少年也要求生存

在《後宮甄嬛傳》電視劇中,後宮妃嬪分成不同派別,透過彼此合作或離間,爭奪更適合生存的地位。過程中發生各種「霸凌、欺壓」的情事,看得觀眾咬牙切齒,而當主角透過與關鍵人物合作結盟,因而翻身時,觀眾往往也跟著感到大快人心。這種在友誼網絡中透過各種合縱連橫策略,進行地位鬥爭的情況,是否很眼熟?

地位鬥爭不只發生在成人的職場,也普遍存在於青少年的校園生活中。圖/iStock

大人總認為青少年的霸凌行為,只是不懂事的打鬧,卻忽略了「友誼網絡」和「地位競爭」是青少年在「轉大人」的成長過程中,兩個相輔相成的核心元素。

吳齊殷和他的研究團隊與位於台灣北部、中部、南部和東部的國高中合作,透過問卷、訪談、視訊紀錄等方式,持續觀察 49 個不同班級、總共 1,077 名國高中生,追蹤分析各班同學於求學的三年期間的友誼網絡動態變化,根據該調查研究發現一個壞消息和一個好消息:

壞消息是,班上一定會有討厭你的同學,好消息是,班上一定也會有把你當朋友的同學。而被霸凌者需要的是:有更多人願意鼓起被討厭的勇氣,和他站在同一陣線。

.在一個班級中平均會有 2 名同學不喜歡你,例如不想坐在一起吃中餐、分組作業不想同組,但平均會有 3 名同學把你當成朋友,樂於一起讀書、一起玩。要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難如登天,每個人都需要被討厭的勇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就算是自己喜歡的朋友,他平均也會受到另 1 名同學討厭,而自己不喜歡的同學,平均會被另外 9 名同學討厭。

9 這個數字遠大於 1,反應出一個現象:青少年喜歡和受歡迎的人做朋友,儘管有 1 名同學討厭他,卻不會威脅自己在班級友誼網絡中的地位。然而需選擇和大多數的同學站在同一立場,排斥不受歡迎的同學、一起討厭他,否則就會與 9 位同學為敵,自己可能也會被掃到颱風尾、成為被霸凌的對象。這個攸關生存的選邊站考量,可以解釋為何同學會對班級中的霸凌行為「視而不見」或「成為共犯」,因為自己也得「設法」存活下去,沒人敢貿然揮霍被討厭的勇氣。

數字透露的班級生存之道:要和受歡迎的人成為朋友、要和大多數人一起討厭某個同學,自己才容易在友誼網絡中取得地位,而這是霸凌會發生的原因之一。圖/吳齊殷提供;林婷嫻、張語辰設計

當「競爭地位」成為需求,霸凌就是手段

下圖班級的友誼網絡中,每個編號代表一名國中生,藍色箭頭表示認為對方是朋友,紅色箭頭表示不喜歡對方。圖中 1 號、 6 號、 12 號、 21 號同學,可視為班級網絡中的關鍵人物:

每個編號代表一名國中生,藍色箭頭表示認為對方是朋友,紅色箭頭表示不喜歡對方,整體交織成愛恨並存的完整友誼網絡。 圖/吳齊殷提供 ;林婷嫻、張語辰設計

.1 號同學受到有些同學喜歡,有些同學不喜歡,但不會成為被霸凌的對象,因為若被欺負的話有朋友會挺他。
.6 號同學是班上的眾矢之的,同學們都表示不喜歡他,易成為被霸凌的對象,就算被欺負也沒有朋友支持他。
.1 號同學和 6 號同學就像是兩個國度的人、互不來往,但 12 號同學串起了這兩者的網絡。
.21 號同學是班上的邊緣人,沒有人願意與之來往,像被當成空氣般,屬另類的無形霸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你是上圖此班級的師長,得知班上存在這種友誼網絡,發現 6 號同學和 21 號同學容易成為霸凌的對象,你會採取什麼行動?

吳齊殷與研究團隊發現,在班級中擁有越多朋友,被同學排斥、霸凌的機率較低,但自己平常就需投入較多心力經營同儕關係。若被一個團體排擠,但有另一個團體可以接納自己的話,被排斥、霸凌的機率也會降低,因為有人和自己站在同一陣線。「出外靠朋友」這種古人琢磨出來的日常生活智慧,可不是說說而已,通常被霸凌的同學有兩種情形:眾矢之的、邊緣人,皆需要有朋友願意站出來撐腰。

大多數的老師和家長阻止霸凌的方式,以為青少年是單純欺負對方,透過以暴制暴或是柔性勸說,懲罰對同學動粗的青少年、呼籲班上同學不要對霸凌視而不見,像是空降一雙老天的手到班級中試圖撥亂反正,卻忽略了青少年霸凌行為背後的社會化意義:在班級中爭奪更好的「社會」地位。若以有形的角色來理解,舉《哆啦 A 夢》中同班的胖虎、小夫和大雄比喻,胖虎為了爭奪大雄手中玩具的控制權,會毫不留情地對大雄揮出拳頭,這是一種鞏固自己地位的霸凌行為。小夫為了避免自己和胖虎的友好網絡斷裂,導致自己也淪為被霸凌者,乃選擇和胖虎站在同一陣線,一起追著大雄打、助長霸凌行為。

霸凌者、旁觀者、被霸凌者都需要被討厭的勇氣

國高中階段的青少年,扣除有限的在家的時間,一整天幾乎都在班級中度過,青少年並非只有課業需要煩惱,班級就是一個重要的社交場合,需要時時留意和朋友的互動、忙著維繫人際關係,也要觀察其他朋友之間的連結,若因自己怠惰而疏遠朋友,自己的位子就會被另一人取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友誼網絡並非靜止不動,而是隨著時間、事件會變化,例如高中一年級升二年級分班後,班級友誼網絡又會重新整理一次。另外,《韓非子》言道:「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在青少年友誼網絡中,也存在著如同戰國中後期諸侯之間的競合關係,這個觀點可能是理解與掌握「霸凌行為」的首要切入點。

若現存阻止霸凌的方式無效,師長可參考合縱連橫的戰術,觀察班上同學如何來往,協助被霸凌的同學建立有利的友誼網絡「戰略位置」。

舉例來說,為什麼有些體型較圓滾滾的同學會被討厭,有些則會被同學喜歡,可以觀察他們身邊的朋友在班級友誼網絡中的地位。例如,原本因為體型像小熊維尼而被欺負的同學,可能因為參加了班上的讀書會,進而跟班上受歡迎的同學成為了朋友。霸凌者為了不得罪受歡迎的同學,讓自己的地位下降,也會選擇和小熊維尼維持友好關係。被霸凌者需要的,就像這種對自己情勢有利的朋友網絡位置,師長可以幫忙的是找到關鍵角色、調整班上失衡的友誼網絡。

以班級友誼網絡的模式來看,霸凌者需要的是相信自己在班級中的地位,承認一定會有人喜歡自己,也會有人討厭自己,無需透過霸凌手段來踩著別人往上爬。旁觀者可以做的是,在不涉及危險的情況下,鼓起勇氣讓被霸凌者知道自己不是友誼網絡中的一座孤島。而被霸凌者,請相信友誼網絡是可能變動的,眼前的狀況並非永恆,請勇敢求援而非放棄希望。

吳齊殷與研究團隊長期深入台灣各地國高中觀察追蹤青少年學生的成長歷程,並非為了迅速找到一個解決霸凌現象的對策,而是希望透過研究結果,提醒以友誼網絡中不同立場思考,了解同學們彼此的愛恨情仇,並理解同學們不敢貿然阻止的自保之道。這些都是面對霸凌現象時,一般容易忽略或誤解的獨到社會學知識,盼能藉此找出「斧底抽薪」的解決之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延伸閱讀與參考資料

 

  • 執行編輯|林婷嫻 美術編輯|張語辰

本著作由研之有物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96 篇文章 ・ 3620 位粉絲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1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1

2
1

文字

分享

1
2
1
中國的巫醫:當代人怎麼看待「巫醫」?他們的社會地位高嗎?(下)——《巫者的世界》
三民書局_96
・2023/07/23 ・317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巫醫是方技嗎?

前引朱熹對於巫、醫「兩者皆賤役」的說法,或許不盡妥當,1但是,從其職事內容及社會地位考量兩者的關聯性,的確有其必要。

最晚從漢代開始,已有不少詞例顯示,「巫醫」或「醫巫」已成為「方技」之士的代稱。例如,西漢之時,龔勝曾向哀帝(7-1 BC 在位)進言:

竊見國家徵醫巫,常為駕,徵賢者宜駕。2

龔勝的建言是有感而發的,因為《漢書》便載云:

哀帝即位,寢疾,博徵方術士,京師諸縣皆有侍祠使者。3

可見當時所徵求的「方術士」主要是巫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次,西漢哀帝之時,桓譚向當時的皇后之父傅晏進言時也說:

刑罰不能加無罪,邪枉不能勝正人,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皇后年少,希更艱難,或驅使醫巫,外求方技,此不可不備。4

文中的「巫醫」大概和前引龔勝所說的「醫巫」一樣,意指「方技」之士。

巫醫(示意圖)。圖/wikipedia

再者,曾於西晉武帝太康年間(280-289)擔任司馬督的淳于智,「常自言短命」,並預言:

辛亥歲天下有事,當有巫醫挾道術者死,吾守易義以行之,猶當不應此乎!5

後來,他果然因曾「有寵於楊駿」而被殺。淳于智以精通易占、卜筮聞名,6因此,他所說的「巫醫」應該是「方技」之士、術士的一種代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樣的,《宋史‧方技列傳》的序言也說:

昔者少皡氏之衰,九黎亂德,家為巫史,神人淆焉。……然而天有王相孤虛,地有燥濕高下,人事有吉凶悔吝、疾病札瘥,聖人欲斯民趨安而避危,則巫醫不可廢也。後世占候、測驗、厭禳、禜禬,至於兵家遁甲、風角、鳥占,與夫方士修煉、吐納、導引、黃白、房中,一切焄蒿妖誕之說,皆以巫醫為宗。漢以來,司馬遷、劉歆又亟稱焉。然而歷代之君臣,一惑於其言,害於而國,凶於而家,靡不有之。宋景德、宣和之世,可鑒乎哉!然則歷代方技何修而可以善其事乎?7

文中雖然「巫醫」連稱,並說「皆以巫醫為宗」,但所敘述的內容卻遠超過巫醫的職事和技能範圍,因此,「巫醫」在此似乎也是「方技」之士的代稱。

此外,元憲宗(1251-1259在位)即位之初,高智耀建議憲宗蠲免儒者的徭役時,雙方有一段對話說:

帝問:「儒家何如巫醫?」對曰:「儒以綱常治大天,豈方技所得比。」8

在此,「巫醫」更明顯的是「方技」之士的代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巫醫的社會地位

這種「方技」之士是傳統中國社會不可或缺的人物,但至遲從戰國時起,多數的「方技」之士便處身於低賤階層,屢遭政府壓制,並被士大夫所輕視。9例如,《管子》便說:

上恃龜筮,好用巫醫,則鬼神驟祟。10

《呂氏春秋》也說:

今世上卜筮禱祠,故疾病愈來。……故巫醫毒藥,逐除治之,故古之人賤之也,為其末也。11

無論文中的「巫醫」做何解釋,其受人輕賤是很明顯的。

其次,新朝王莽(9-23 在位)針對工商、服務業所訂的「貢法」(營業、所得稅)中規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諸取眾物、鳥獸、魚鼈、百蟲於山林水澤及畜牧者,嬪婦桑蠶、織絍、紡績、補縫,工匠、醫、巫、卜、祝及它方技、商販、賈人坐肆列、里區、謁舍,皆各自占所為於其在所之縣官,除其本,計其利,十一分之,而以其一為貢。敢不自占,自占不以實者,盡沒入所采取,而作縣官一歲。12

其中,醫者與巫者和工匠、卜者、祝者共同被歸為「方技」。而這些人在漢代社會中都屬於低賤階層,例如,曹魏時期(220-265)的如淳注《史記》「良家子」一詞時便說:

非醫、巫、商賈、百工也。13

由此可見,醫者與巫者和商人、百工一樣,被漢人視為「不良」之人,社會地位低賤。

巫醫這一類的方技之士,在漢代之後,隨著政治、社會的變遷,地位也有所變化,但整體來看,在近代以前,他們在中國社會中始終沒有太高的地位與聲望。14清高宗乾隆十二年(1747)十二月,針對道教張天師的封號、品級所做的檢討和改變,頗能反映這種情形。《清實錄》記載此事云:

孔子至聖,後裔承襲公爵。顏曾思孟以下,不過博士。今張氏所襲,竟與聖裔無別。請照提點演法之類,給與品級,停其朝覲筵宴等語。查正一真人,世居江西龍虎山,至宋始有封號,元加封天師,秩視一品。明初改正一嗣教真人,秩視二品。本朝仍明之舊,而會典不載品級。蓋以類於巫史方外,原不得與諸臣同列。……查太醫院院使,秩正五品,巫醫本相類,請將正一真人,亦授為正五品。15

從上述這一段記載可以知道,張天師的品階一下子從元明之時的一、二品降為五品,主要是被比擬為「巫史方外」,其授品的根據也是基於「巫醫本相類」的原則,比照「太醫院院使」的位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延伸閱讀:中國的巫醫傳統:以巫為「首」的醫藥發展(上)——《巫者的世界》

延伸閱讀:中國的巫醫:「巫醫」是巫還是醫?(中)——《巫者的世界》

——本文摘自《巫者的世界》,2023 年 6 月,三民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參考資料

  1. 參見劉運好、李飛,〈「巫醫」非為賤業考釋—《論語》「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的文化闡釋〉,《孔子研究》2007:1(濟南,2007),頁 112-121。
  2. 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卷 72,〈王貢兩龔鮑傳〉,頁 3080。
  3. 《漢書》,卷25,〈郊祀志〉,頁 1264。
  4. 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卷 28,〈桓譚傳〉,頁 955-956。
  5. 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卷 95,〈列傳‧藝術‧淳于智〉,頁 2478。
  6. 《晉書》,〈列傳‧藝術‧淳于智〉,頁 2477-2478。
  7. 《宋史》,卷 461,〈列傳‧方技〉,頁 13495-13496。
  8. 宋濂等,《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3),卷 125,〈高智耀傳〉,頁 3072-3073。
  9. 詳見林富士,〈中國古代巫覡的社會形象與社會地位〉,收入氏編,《中國史新論‧宗教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0),頁 65-134;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4),頁 1-84,135-148。
  10. 詳見管仲,《管子》〔李勉註譯,《管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權修〉,頁 37。
  11. 詳見《呂氏春秋》,卷 3,〈季春紀〉,頁 136。
  12. 《漢書》,卷 24,〈食貨志〉,頁 1180-1181。
  13.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卷 109,〈李將軍列傳〉,頁 2867。
  14. 詳見中村治兵衛,〈中國古代の王權と巫覡〉、〈唐代の巫〉、〈五代の巫〉、〈北宋朝と巫〉、〈宋代の巫の特徵—入巫過程の究明を含めて〉,收入氏著,《中國シャーマニズムの研究》(東京:刀水書房,1992),頁 3-28,29-68,69-84,85-106,107-138;林富士,〈中國古代巫覡的社會形象與社會地位〉,頁 65-134;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Fu¬shih Lin, “Chinese Shamans and Shamanism in the Chiang-nan Area During the Six Dynasties Period (3rd-6th Century A.D.),” Ph.D. disserta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1994);
    金仕起,〈古代醫者的角色—兼論其身分與地位〉,《新史學》6:1(臺北,1995),頁 1-48;
    金仕起,〈論病以及國—周秦漢方技與國政關係的一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3);
    陳元朋,《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兼論其在金元的流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
  15.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卷 304,乾隆十二年十二月辛未條,頁 981。另見崑岡等,《清會典事例》(北京:中華書局,1991),卷 501,〈禮部‧方伎‧僧道〉,頁 80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三民書局_96
18 篇文章 ・ 12 位粉絲
創立於1953年,為了「傳播學術思想,延續文化發展」,60年來默默耕耘著書的園地。從早期的法政大學用書、三民文庫、古籍今注新譯叢書、《大辭典》,到各式英漢字典及兒童、青少年讀物,成立至今已出版了一萬多種優良圖書。不僅讀者佳評如潮,更贏得金鼎獎、小太陽獎、好書大家讀等諸多獎項的肯定。在見證半個世紀的社會與時代變遷後,三民書局已轉型為多元、綜合、全方位的出版機構。

0

11
7

文字

分享

0
11
7
這裡痛,那裡痛,全部都是壓力惹的禍!揭開纖維肌痛症的成因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021/03/22 ・3906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41 ・八年級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 採訪撰文|歐宇甜
  • 美術設計|林洵安

日常壓力會誘發纖維肌痛症

纖維肌痛症 (fibromyalgia) 病患有全身慢性肌肉痠痛,可能伴隨失眠、焦慮和憂鬱等症狀,致病機轉一直是個未解之謎。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陳志成研究員與研究團隊,找到纖維肌痛症可能的生理與心理致病機轉和關鍵抑制劑,論文於 2020 年 9 月發表於國際風濕免疫科權威醫學期刊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無藥可醫的纖維肌痛症

「纖維肌痛症 」最常見的症狀是全身肌肉慢性痠痛,伴隨疲勞、失眠、焦慮和憂慮,有時被稱為稍微累一點就全身痠痛的「公主病」。目前醫學對於該病的致病機制並不清楚,病人往往不斷轉診仍找不到明確病因,因此也尚未有專屬用藥,只能先緩解症狀,但效果相當有限。

纖維肌痛症是一種很常見卻又神秘的疼痛病。在成年人中,約有 2 ~ 6% 的人罹患此病,特徵是慢性廣泛性肌肉疼痛,並伴隨疲勞、失眠、焦慮和憂鬱,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甚至導致失能。圖/iStock

不過臨床上發現,日常生活精神壓力會誘發或加重纖維肌痛症症狀。多數病患的背後都是一段故事,可能有家庭、親友、經濟、工作等各種問題。只是心理壓力和纖維肌痛症到底誰是因、誰是果?背後的致病機制是什麼?「我們必須建立一個可以反應纖維肌痛症的動物模式,以驗證心理壓力與纖維肌痛症的關係。」 陳志成說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此之前,先來看看痠痛是怎麼引發的呢?

組織酸化誘發痠痛

過去研究認為組織酸化會誘發痠痛。1980 年德國人曾做過人體實驗,直接把酸性物質注射入人體,結果發現真的會引起痛感,而且流速越快、越痛,初步證明酸與痠痛的因果關係。但酸是透過什麼樣的分子機制來刺激痛覺神經,卻一直沒有定論。

陳志成嘗試以此建立纖維肌痛症的動物模式。他們先幫小鼠注射酸鹽水,然後以壓肌肉或用細尼龍線刺激小鼠腳掌,發現小鼠碰到刺激會縮腳,代表的確有「疼痛過敏化」現象,但這疼痛過敏化現象在 24 小時以後會消失不見。但如果五天之內在同樣位置再打一次,就會導致持續約一個月的疼痛過敏化,而且也會發生鏡像性的疼痛,成功符合纖維肌痛症的特徵。

這個小鼠實驗模式提供了一個平台,讓陳志成可以從神經學的分子機制上,深入研究組織酸化如何誘發慢性肌肉疼痛。

我們身上各個組織都有痛覺神經,神經上有許多可被酸給激活的離子通道或受體分子,最重要的包括酸敏性離子通道(ASICs),以及辣椒素受體蛋白 (TRPV1) 等等。陳志成實驗發現,如果以藥物抑制 ASICs 或 TRPV1,五天後再次的肌肉酸化刺激就無法誘發慢性疼痛。但是,如果再次的肌肉酸化刺激發生於第二天,仍會誘發 7 ~ 10 天的疼痛過敏化現象。因此,陳志成推論出,第一次肌肉組織酸化不僅是誘發短暫的疼痛過敏化現象,也讓肌肉痛覺神經產生了可塑性變化,所以五天以內再次肌肉酸化刺激,就足以發展成慢性疼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身上所有組織都有痛覺神經,上面有許多離子通道或是受體分子,分別對應不同來源的痛覺,其中可被酸激活的是酸敏性離子通道(ASICs)以及辣椒素受體蛋白(TRPV1)。圖/研之有物

用噪音製造壓力源

了解痠痛的神經科學分子機制,下一步就是建立心理壓力造成痠痛的動物模式,怎麼做?噪音是好工具!一般的壓力來源很難定量,但是噪音可以換算分貝並以程式設定,比較好掌握。

他們讓小鼠待在籠中,不定時播放尖銳、人耳可能聽不見的超音波噪音,一天重複六次,隔兩天後再連續兩天重覆進行……結果,受到噪音壓力的小鼠,出現了疼痛過敏化現象持續約一個月。「我們發現,關鍵是要有不確定性、間歇性、重複性的壓力刺激,如果是給予短暫的壓力刺激,小鼠並不會出現慢性疼痛過敏化現象。」

此外,一般纖維肌痛症患者常出現共病,像焦慮、憂鬱等情緒問題。他們觀察具有疼痛過敏化現象的小鼠們,焦慮行為也變得明顯:一般健康的小鼠喜歡到處探索、玩耍, 放入十字迷宮時,敢走到兩側開放懸空的部分,但有焦慮行為的小鼠喜歡躲在隱蔽空間、不敢跑出來。

壓力 –> 氧化脂質 –> 疼痛訊號

建立一套動物模式後,接下來他和研究團隊想知道,體內有什麼東西誘發了痠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們分析小鼠血液中的脂質,發現小鼠在遭受壓力後,體內有一群特別的脂質被代謝出來。「我們發現到一種氧化脂質 LPC16:0 ,令人眼睛為之一亮!」陳志成說道。原來,幾年前有法國科學家發現這種氧化脂質 LPC16:0 可以專一性的刺激感覺神經元上的 ASIC3 酸敏性離子通道。賓果!全部事情似乎都可以串連在一起了。

經過反覆實驗,致病機轉的輪廓漸漸清楚了!外界的壓力源 (噪音),會導致小鼠體內的氧化壓力上升,造成脂質代謝異常,產生過量的氧化脂質 LPC16:0 ,活化肌肉感覺神經元上的 ASIC3 酸敏性離子通道,造成疼痛過敏化現象,持續刺激下轉變成慢性疼痛。

圖/研之有物 (資料來源|陳志成)

纖維肌痛症療法現曙光

在小鼠身上驗證後,回到纖維肌痛症病人身上觀察:他們體內是不是有比較高的氧化壓力?比較高的異常脂質代謝呢?研究團隊將病患根據症狀嚴重程度分類,一群是全身痛、但症狀比較輕微,一群是全身又痠又痛、症狀比較嚴重,發現全身痠痛症狀嚴重的病人體內的 LPC16:0 特別高,另一組症狀輕微的病患則沒有,兩組之間有明顯的差異。

圖/研之有物 (資料來源|陳志成)

而人體其實本有快速代謝 LPC16:0 的路徑,但在五天內重複刺激,就可能變成慢性痠痛;換句話說,很多纖維肌痛症患者的病因可能是長時間一直受壓力刺激,體內會持續產生氧化脂質 LPC16:0,導致肌肉長期慢性痠痛,「這也能說明一個奇特現象:許多纖維肌痛症病患即使用藥也不見效,但當壓力源去除,像是搬離不幸福的家庭,全身痠痛就可能突然不藥而癒。」陳志成補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人員證明氧化脂質 LPC16:0 是引起痠痛感的禍首後,就可以嘗試去阻斷它產生。研究團隊用一種可以抑制這種酵素的藥物–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醯水解酵素抑制劑 (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acetylhydrolase inhibitor; darapladib),打到小鼠的身上,果真成功降低壓力造成的疼痛反應,此發現已申請國際專利,未來可望運用在纖維肌痛症臨床治療。

纖維肌痛症的神祕面紗,至此終於稍稍揭開!這項重大研究成果於 2020 年 9 月刊登在國際風濕免疫科權威醫學期刊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上。不過這只是陳志成痠痛研究的一角。他首創「痠覺理論」,希望能從更深入、全面解答慢性痠痛的成因,尋找更有效的療法。

建立痠覺理論,尋找新一代止痛藥物

何謂痠覺理論?首先,陳志成認為:痠是痠、痛是痛,兩者並不一樣。

這點對華人沒有問題!在臺語詞彙中有痠(SNG)、也有痛,國語詞彙中有又痠又痛、腰痠背痛等,可是在許多國家語言中只有關於疼痛 (PAIN) 的詞彙,沒有單獨提到痠覺的字彙。目前國際上只有對於疼痛的定義,把痠痛視為同一件事,或認為痠只是比較輕微的痛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痠痛成因其實相當複雜,與組織酸化的關係也有待釐清!

比方說,酸可能引起疼痛,但你知道它也有止痛的效果嗎?在上述的小鼠肌肉酸化實驗中,陳志成發現同時抑制 ASIC3 與 TRPV1 ,可抑制酸所誘發的疼痛過敏化現象。但奇怪的是,第二天對於小鼠再次進行肌肉酸化刺激,雖然 ASIC3 與 TRPV1 這次沒被抑制,但小鼠竟完全沒疼痛反應!由此得知:除了 ASIC3 與 TRPV1 之外,還有一個未知、但是很重要的受體參與反應。這個神秘的受體是一個可以止痛的酸敏性受體分子,讓止痛的效果從第一次實驗延續到第二次!

接著,陳志成發現這個受體分子被刺激後,會促使感覺神經末梢釋放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物質 P。他認為:當痛覺神經被刺激後,在肌肉端的神經末梢會釋放物質 P,物質 P 會抑制神經活性,達成止痛作用,宛如痠痛的煞車系統。陳志成隨即抑制物質 P ,果然一次肌肉組織酸化就足以誘發慢性疼痛,讓小鼠無止盡痛下去。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酸可以誘發疼痛、又可止痛,那麼痠痛病人到底是抱怨痠,還是痛呢?痠顯然不只是一種輕微的痛覺這麼簡單!這個「酸止痛」的神奇現象,提供了痠與痛的另類思考,物質 P 也可能成為新一代的止痛藥物。

「我現在就像一個傳教士,必須努力說服大家,痠與痛不一樣!我也跟語言學家合作,了解其他國家的相關詞彙,希望不久後可以將痠覺清楚定義出來。」唯有正視痠痛的不同,分別了解痠、痛背後各自的分子病理機制,才能發展更有效的止痛或止痠療法,嘉惠更多受到慢性痠痛折磨的病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志成自許像一個傳教士,努力建立痠覺理論,並跟語言學家合作,希望不久後可以將痠覺清楚定義出來,進一步找出痠與痛的不同分子機制,發展更有效的止痠與止痛療法。圖/研之有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96 篇文章 ・ 3620 位粉絲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