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新手爸爸如何科學育兒?請看《心理師爸爸的心手育嬰筆記》

鄭國威 Portnoy_96
・2016/07/12 ・689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443 ・四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心理師爸爸的心手育嬰筆記》推薦序

20160712_155405

生小孩養小孩這件事,說來跟創業極為相似,最大的不同點,或許是因為受到社會結構限制及驅動,以致大多數的創業故事都從男性視角出發,而大多數的育兒心法都是女性觀點。本書當然,是個很棒的特例。林希陶心理師替關於育兒的萬種論述中補上了不該缺少的父親及科學人視角,這經過妥善消化後的經驗值得我推薦給每一位跟我一樣的新手爸媽。

台灣的少子化跟老齡化讓養育小孩這件事越來越「萬眾矚目」,沒辦法再「隨便養隨便大」。不過資訊爆炸加上生活忙碌,也讓很多新手父母頭疼:到底聽誰的才對?平常拜 Google 大神,頂多看前三個搜尋結果,生了孩子之後,想查查孩子哪裡不對勁,看到第三十頁都怕自己漏掉了什麼。臉書跟 LINE 上的各路人馬是另一個混亂的宇宙,至於現實生活中來自親友,鄰居,路人……各種嘈雜的育兒建議,再多的「謝謝指教」也不夠。

雖然我非科學家,但身為科學傳播工作者兼新手爸爸,對科學知識「製程」的了解,讓我在面對蜂擁而至的育兒問題時「比較」能保持鎮靜,但遇到狀況,從小孩發燒到長不高,不免還是心焦。如果沒辦法對各種育兒科學或偽科學消息做出判斷,整天想著該給她吃什麼好,喝什麼不好,擔心她每個晚上睡得好不好……是沒經歷過的人很難想像的壓力。這時候與其讓自己資訊爆炸,不如聽本書作者的建議:找「發展心理學」的書籍來讀,或是,起碼把這本書細讀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閱讀本書,作者在泛科學上的專欄及他個人的部落格上也有很多精彩的相關文章,不要錯過了。

文章難易度
鄭國威 Portnoy_96
247 篇文章 ・ 1194 位粉絲
是那種小時候很喜歡看科學讀物,以為自己會成為科學家,但是長大之後因為數理太爛,所以早早放棄科學夢的無數人其中之一。怎知長大後竟然因為諸般因由而重拾科學,與夥伴共同創立泛科學。現為泛科知識公司的知識長。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人體吸收新突破:SEDDS 的魔力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5/03 ・1194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本文由 紐崔萊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營養品的吸收率如何?

藥物和營養補充品,似乎每天都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關鍵分子,可能無法全部被人體吸收?那該怎麼辦呢?答案或許就在於吸收率!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這個謎團吧!

你吃下去的營養品,可以有效地被吸收嗎?圖/envato

當我們吞下一顆膠囊時,這個小小的丸子就開始了一場奇妙的旅程。從口進入消化道,與胃液混合,然後被推送到小腸,最後透過腸道被吸收進入血液。這個過程看似簡單,但其實充滿了挑戰。

首先,我們要面對的挑戰是藥物的溶解度。有些成分很難在水中溶解,這意味著它們在進入人體後可能無法被有效吸收。特別是對於脂溶性成分,它們需要透過油脂的介入才能被吸收,而這個過程相對複雜,吸收率也較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有聽過「藥物遞送系統」嗎?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們開發了許多藥物遞送系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自乳化藥物遞送系統(Self-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簡稱 SEDDS),也被稱作吸收提升科技。這項科技的核心概念是利用遞送系統中的油脂、界面活性劑和輔助界面活性劑,讓藥物與營養補充品一進到腸道,就形成微細的乳糜微粒,從而提高藥物的吸收率。

自乳化藥物遞送系統,也被稱作吸收提升科技。 圖/envato

還有一點,這些經過 SEDDS 科技處理過的脂溶性藥物,在腸道中形成乳糜微粒之後,會經由腸道的淋巴系統吸收,因此可以繞過肝臟的首渡效應,減少損耗,同時保留了更多的藥物活性。這使得原本難以吸收的藥物,如用於愛滋病或新冠病毒療程的抗反轉錄病毒藥利托那韋(Ritonavir),以及緩解心絞痛的硝苯地平(Nifedipine),能夠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除了在藥物治療中的應用,SEDDS 科技還廣泛運用於營養補充品領域。許多脂溶性營養素,如維生素 A、D、E、K 和魚油中的 EPA、DHA,都可以通過 SEDDS 科技提高其吸收效率,從而更好地滿足人體的營養需求。

隨著科技的進步,藥品能打破過往的限制,發揮更大的療效,也就相當於有更高的 CP 值。SEDDS 科技的出現,便是增加藥物和營養補充品吸收率的解決方案之一。未來,隨著科學科技的不斷進步,相信會有更多藥物遞送系統 DDS(Drug Delivery System)問世,為人類健康帶來更多的好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7 篇文章 ・ 30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2

7
6

文字

分享

2
7
6
塑膠瓶泡牛奶,竟讓寶寶吞下數百萬塑膠微粒?恐慌的爸媽們,請先冷靜!
羅夏_96
・2020/11/29 ・216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32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寶寶快快喝奶,然後看著孩子健健康康的快樂長大,想必都能帶給父母莫大的喜悅。但發表在 Nature Food 的新研究指出,在用塑膠奶瓶沖泡配方奶的同時,也會產生大量的塑膠微粒,隨著配方奶一同被寶寶喝下肚。

寶寶喝奶的同時,可能也把塑膠微粒喝下肚!圖/Pixabay

雖然有關塑膠微粒對人體影響的研究並不多,但讓寶寶喝下塑膠微粒這種讓人擔憂的情境,或許能增加人們對此的重視與研究。

什麼是塑膠微粒?從哪裡來?

目前科學上對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沒有有明確的標準定義,但依據各界(如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普遍定義,塑膠微粒是直徑或長度少於 5 毫米(5 mm)的塊狀、細絲或球體的塑膠碎片。

其來源可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塑膠原料為了特定目的而生產的塑膠顆粒,一開始就製成小尺寸(如:洗面乳的柔珠),其融化後可製成更大的塑膠物、塑膠片;第二種是大塊塑膠經過風吹日曬、高溫等影響導致其脆化和分解後產生的小分子;第三種則是纖維,來自石油提煉產品所生產的布料、人造纖維(如:聚酯纖維、尼龍纖維等)清洗過程中產生的碎屑顆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隨著時間,大塊的、大片的塑膠也會逐漸變成小小的微粒塑膠。圖/Pixabay

愛爾蘭的三一學院的團隊近期發表了研究報告,他們依照國際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建議的消毒方式與嬰兒配方奶沖泡指示測試了十種從 Amazon 買來的嬰兒用奶瓶,發現皆會產生大量的塑膠微粒。

聚丙烯 (polypropylene, PP)是一種常用於食品製造和存放的塑膠,而這些嬰兒用奶瓶不是全都由 PP、就是部分由 PP 而製成。

溫度增加,塑膠微粒也增加

他們發現,在奶瓶消毒的過程中,會產生 130 萬到 1620 萬的塑膠微粒。

尤其用滾燙的水直接沖洗奶瓶來消毒的方式,是讓塑膠微粒大量產生的關鍵。當消毒用水的溫度由 25℃ 上升到 77℃ 後,塑膠微粒的數量也由 60 萬上升到 550 萬。而且對單一奶瓶重複試驗 21 天,其產生的塑膠微粒數量並沒有降低。

該團隊根據這項初步研究,進一步分析世界不同地區對奶瓶種類的使用、每日平均配方奶攝取量、哺乳率等因素,來統計 12 個月大的嬰兒暴露在塑膠微粒的機會有多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們總結:亞洲和非洲地區的嬰兒暴露的機會最少;北美、歐洲與大洋洲的嬰兒暴露機會最大。

降低微粒釋放,可以怎麼做?

根據研究結果,他們有以下幾點建議來降低塑膠微粒釋放到奶瓶中。

不要讓沸水接觸奶瓶是首要原則。圖/Wikimedia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不要重複用沸水消毒塑膠奶瓶,也不要直接在塑膠奶瓶中用沸水沖泡配方奶,更不要在使用塑膠奶瓶沖泡時使用微波爐!

他們建議應該使用非塑膠容器和至少 70℃ 的水來沖泡配方奶,待配方奶的溫度降到常溫後,再將其移到高品質的嬰兒餵食用塑膠容器中。

至於消毒方面,他們建議沖泡配方奶的容器應用玻璃或不鏽鋼等材質,用沸水沖洗後以常溫滅菌後的水至少再潤洗三次較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等等,塑膠微粒真的那麼可怕嗎?

在你開始焦慮、恐慌之前,也千萬別忽略以下幾個重點!

首先,關於塑膠微粒對於人體健康的影響,目前並沒有太多研究,同樣地,塑膠微粒在食品中是否有毒性,也沒有足夠和確切的證據與研究。

誒等等!我們確定塑膠微粒真的有害嗎?圖/Giphy

近期 WHO 發出聲明:「沒有證據指出塑膠微粒在飲用水中會造成健康影響」,但也別因此又疏忽大意、每天用熱水重複沖洗奶瓶了,畢竟這項聲明也是從當前有限資料中得出的結論。

另外,這篇研究的團隊也表示,他們並不想提出任何有關嬰兒飲食安全的建議,也沒有想對家長們大聲疾呼這個議題,只是希望這篇研究能拋磚引玉,讓更多研究團隊和組織能重視塑膠微粒對人體和健康的影響,進而加速此領域的研究。

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的 Oliver Jones 教授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他第一眼看到這個研究的標題和結論時,感到很驚恐,但細想之後,他才發現我們目前對於塑膠微粒之於人體的影響所知甚少,遑論其毒性。

這篇研究確實成功引起不少學者的注意,包括他自己。「這篇研究是拼圖的一小塊,讓我們意識到或許塑膠微粒的問題比我們想像的更大。這個議題是需要跨領域的研究和整合,而且越快越好!」Oliver Jones 教授如此說道。

參考資料

  1. Li, D., Shi, Y., Yang, L., Xiao, L., Kehoe, D. K., Gun’ko, Y. K., … & Wang, J. J. (2020). Microplastic release from the degradation of polypropylene feeding bottles during infant formula preparation. Nature Food, 1-9.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Microplastics in drinking-water》
  3. EXPERT REACTION: Babies exposed to huge amounts of microplastics from their bottles
所有討論 2
羅夏_96
52 篇文章 ・ 826 位粉絲
同樣的墨跡,每個人都看到不同的意象,也都呈現不同心理狀態。人生也是如此,沒有一人會體驗和看到一樣的事物。因此分享我認為有趣、有價值的科學文章也許能給他人新的靈感和體悟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爸爸與家人相處無形的兩道牆:無話可說的親子關係,該如何聊起?
雞湯來了
・2020/08/07 ・1837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499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雞湯來了 蕭子喬
    校稿/雞湯來了 陳世芃、張芷晴
    製圖/雞湯來了 黃珮甄
    編輯/雞湯來了 蕭子喬

長大後 我們的存在像塵埃
我們的距離被拉開
有時相處很難 想很多 話很短
-<小時候>蘇打綠

你也有一個話越說越少的爸爸嗎?小時候或許會和爸爸一起玩耍,但長大了,和爸爸之間反而不知道要說什麼了?其實,這的確是許多「父子」的共通樣貌,台灣研究發現,因為「文化」和「家人互動習慣」,造成了父子之間常見的「兩道牆」。

無話可說的父子關係,無奈的常態

他不會主動跟我聊天,我也不大會找他聊天,說真的也不知道要跟他說什麼……

我有一些話比較會跟媽媽聊,但是比較不會跟爸爸聊……不知道要說什麼……每天就講……幾句吧,有時候一天也說不到一句話。

圖/pixabay

台灣學者深入訪談 5 位 20-30 歲的男性上班族「和爸爸相處」的狀況,發現「淡然、無話可說、不知道從何聊起」是成年父子關係的常態,父子之間的互動少之又少,與母親的互動相較多於父親。

特別的是,多數成年男子面對這樣缺乏交集、稍嫌尷尬的狀態,雖然無奈卻覺得理所當然!甚至有受訪者說「這樣很正常呀,有話說才很奇怪吧……我爸跟我阿公也是這樣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此可知,雖然無奈,但或許是代代相傳、不知不覺的習慣養成,嚴父、缺乏溫情交流的父子關係,成了眾多男性長大以後自然的常態。(延伸閱讀:經驗複製?家庭如何影響一個人?

為何無話可說?父子之間隱形的兩道牆

他是傳統的那種男人,有點權威又很大男人主義,所以對家裡小孩還滿嚴厲的,尤其是對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是兒子的關係。

吃飯的時候我爸明明也在,但我媽都叫我或我姐去叫我阿公,兩個(祖父與爸爸)就算坐在一起看電視,也沒講過什麼話……

圖/雞湯來了

究竟,為什麼無話可說會成為父子關係的常態?該研究學者進一步剖析這群受訪者對家庭互動的解讀,發現父子之間常隔著「兩道牆」:

  • 一道主要是「父權文化」之下,期待爸爸扮演權威性的角色,男性陽剛、不表露情感
  • 另一道是「家人互動習慣」,父子間常透過家中第三者(尤其是母親)溝通,可能有意無意中阻礙了父子直接的互動機會。

因為文化對於性別角色的期待框架,使得許多爸爸展現了權威,卻沒機會表達愛;家裡的情感性角色任務都給了女性,父子之間沒有機會溫情交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理解而和解,現在開始做自己喜歡的「兒子/爸爸」

或許,現在與爸爸的關係有點無奈、尷尬,但我們可以回首過往、留住記憶中曾經的美好,理解文化對爸爸或家人的影響,並從自身開始,做個讓自己感到自在、喜歡的「兒子/爸爸」。可以嘗試以下 3 面向的練習:

1.  回首兒時美好

研究發現多數父子關係並非一開始就疏遠,兒時階段多有親密、甚至彼此還能像兄弟一樣嬉鬧。那些曾經的父子情感不曾消失,只是太久沒被展現出來了,別忘了相信過去那些愛「都是真的」。
詳細請見:原來爸爸的愛這麼多種!看我家「爹地」的類型

2. 理解文化成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看見父子之間因為父權文化、過往習慣而形成無形的「兩道牆」,理解爸媽因為文化和過往經驗的不得已、不知不覺。
相關推薦:百善孝為先?爸媽的「孝順」可能和我想的不一樣

3. 自己開始改變

研究發現許多人即便不急著改變自己和父親的互動狀態,但多數期望自己當爸爸時,能有「朋友般」的互動關係。或許我們正是夾在過去文化規範與力求改變之間的一代,將自己定位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吧!
詳細請見:重新理解我的家庭故事,找一條和解之道

這時候 我們的心變得柔軟
放下了父子的身段
知道時間太晚 不要躲 不要散
-<小時候>蘇打綠

圖/pixabay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 陳韻如(2011)。未婚成年男性眼中父子關係之現象詮釋。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1,51-76。

本文與雞湯來了同步刊登,原文連結:父子間隱形的兩道牆:成年男性該如何與父親相處?

雞湯來了
51 篇文章 ・ 463 位粉絲
幸福,如何選擇?雞湯來了相信我們值得擁有更優質的家人關係。致力提供科學研究證實的家庭知識,讓您在家庭生活的日常、人生選擇的關卡,找到適合的方向。雞湯來了官網、雞湯來了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