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唱完搖籃曲後,如何給寶寶一個安全的睡眠環境?

林希陶_96
・2017/07/20 ・284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484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關於嬰幼兒在睡覺過程中發生意外一事,不時會在台灣的社會出現1。個人覺得相當有必要針對此一問題好好討論一番,以減少嬰兒猝死(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發生的機率。

如果家長真的沒空把這一大篇文章看完。個人可以先說結論,就是:

不要趴睡、使用堅硬平坦的床、與嬰兒同房不同床、不要使用鬆軟的寢具、拒絕過熱的環境2

以上這五件是最重要的,已經列入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的政策性聲明(Policy Statement)(註一)之中。

細看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的政策性聲明,其中有 15 項背後皆具研究品質良好的證據,值得父母與相關從業人員認真執行:不要趴睡、使用堅硬平坦的床、哺育母乳、一歲以前與嬰兒同房不同床、不要使用鬆軟的寢具、於睡覺時間使用奶嘴、拒絕吸煙、拒絕酒精與非法藥物、拒絕過熱的環境、懷孕婦女應規律參與媽媽教室、嬰兒應接受相關疫苗接種、心肺監控器材無法減低嬰兒猝死、醫療健康從業人員應認同這些原則並告知父母、媒體從業人員應將安全的睡眠的相關準則在新聞或廣告中傳遞、持續進行「安全的睡眠」運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要趴睡,嬰兒仰躺最安全

Jared Yeh @ Flickr

第一項「不要趴睡」,個人認為最為重要,兒童健康手冊甚至可以考慮第一頁就印這件事。這裡可以順帶一提的是,嬰兒睡覺的姿勢就是仰睡,沒有趴睡,也沒有側睡。目前研究的最佳證據皆顯示,至少要維持仰睡的姿勢至一歲以上。百歲醫師中所寫的看法有一些都已經過時了,最嚴重的一點,就是他鼓勵趴睡。

我們已經反覆在各種研究中發現,趴睡會增加嬰兒猝死症候群的發生機率。如果胡亂照書養,給小孩趴睡,也不顧小孩哭鬧,致死風險當然非常的高(註二)。許多有養過小孩的家長都知道,小孩大約三個月大之後就會翻身了,睡覺時也會翻來翻去的。這是正常現象,因此我們要改善的是寢具的使用──不要用太軟的床墊或棉被,而不是企圖將小孩固定住。網路上有流傳一些言論,認為他們家的小孩趴睡也沒怎麼樣,為何不能趴睡之類的言詞。這樣的說法,坦白說就是完全沒受過科學訓練的人的看法。

一個小孩趴睡沒事,不代表所有小孩趴睡都沒事。經過科學上大規模的後設研究可知,仰睡可以讓嬰兒猝死的機率,下降 50~70%。也就是說讓 SIDS 從大約千分之二,降到千分之 0.53(如果硬是要換算一個數字讓大家有感一下可以這樣看:每年台灣大約有 20 萬新生兒,依這樣的比例算下來,改成仰睡可以救回 300 個嬰兒,這樣的數字應該可以讓大家警醒一下了吧)。

別讓孩子亂亂睡,堅硬平床才完美

第二項「使用堅硬平坦的床」。此項為何至關重要,主要是因為小孩子在睡覺時,經常翻來翻去就變成其他姿勢,這時候如果用了柔軟的毯子,就可能沒有空間可以呼吸,導致窒息的危險性就會大增。因此柔軟的各種配件都不要使用,如枕頭、軟墊、靠墊、毯子、床圍等等。如果要使用保潔墊,切記一定要與床墊完全密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沒有任何研究證據顯示,特殊的床墊或嬰兒床可以減少嬰兒猝死的發生率。因此若是有產品做這樣的宣稱,千萬不要相信。各種坐姿輔助裝置,如汽車安全座椅、嬰兒背帶、嬰兒車、搖床,都不建議在嬰兒睡覺時使用。如果小孩在這些設備上睡著了,記得在入睡後應該就要鬆開這些裝置,並將小孩平放。

一起睡吧!但應該同房不同床

第三項為「與嬰兒同房不同床」。在設置嬰兒床時,最好是與父母同房,在伸手可及之處較佳。目前建議至少同房六個月,最理想的狀態是最好可以同房至一歲。

如果家裡同時養育雙(多)胞胎的,最好的方式也是分開睡。也就是說,兩個小孩要放在不同的床上。像我們家因為兩個小孩在同一個房間內會互相干擾,所以在新生兒時期,我們是一個大人跟一個小孩為一組,睡在不同房間。同一房間內的一大一小,有各自的地方可以睡。假如在深夜需要親餵母乳,切記餵完奶後就將小孩放回自己的嬰兒床上睡,而不是放在自己身旁。

寢具鬆軟好舒服?全是窒息的陷阱

太軟的物品不要放在嬰孩的睡覺環境,如枕頭、鬆軟玩具、床邊護欄,也不要使用會蓋住頭的衣服或毯子。圖/Dave Herholz @ Flickr

第四項為「不要使用鬆軟的寢具」。如上面第二項所談到的,太軟的物品不要放在嬰孩的睡覺環境,如枕頭、鬆軟玩具、床邊護欄,也不要使用會蓋住頭的衣服或毯子。如果真的要使用嬰兒床,記得選擇柵欄之間縫隙小一點的,避免頭被卡住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記得不要使用床圍,因為床圍通常都是鬆軟材質居多。目前多數嬰兒床廠商已經知道這件事,在商品中也沒有提供此附件,家長千萬不要以為弄錯了,又自己跑去買來掛上去。因為目前已經知道床圍是非必要性的東西,既無法防止頭被卡住,反而可能有窒息風險。

千萬不要包粽子,穿著清涼好舒服

第五項為「拒絕過熱的環境」。目前已有研究證實,過熱的環境可能增加 SIDS 發生的風險。雖然在定義上,很難詳細的定義何謂過熱。但一般而言,嬰兒的穿著要與環境相配合,千萬不要穿得比大人還要多。不要忘記了,嬰兒身體的平均體溫比一般大人還要高。

如果嬰兒太熱了,可從兩個徵兆來判斷,一為流汗,另一為胸口部位太熱。只要兩個出現其中一個,就是穿著太多,要盡快調整。老阿嬤那一套一看到小孩就莫名的一直加衣服的照顧方式,已經與現在的科學知識背道而馳,千萬不要不加思考又實踐到底。

上述五項為最為重要的部分,其餘像是哺育母乳、睡覺時使用奶嘴、嬰兒應接受相關疫苗接種,則為保護因子,可將不利的因素降低。另外的要點,如不要抽煙、不要使用酒精及非法藥物、規律參與媽媽教室獲取相關育兒知識、各種商業產品無法減低嬰兒猝死,也建議父母一定要做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沒有人天生下來就知道怎麼當父母的,我們在育兒的戰場上匍伏前進,多學習一些知識,是為了讓嬰孩在友善的環境之下,慢慢長大成人。


註釋:

  • 註一:美國小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的政策聲明(Policy Statement)有一個原則,發表五年後就會自動失效,除非有經過合適的改版。因此看到有人談論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的政策聲明,記得先看一下年份,是否已經有最新版出現。依據過往經驗,他們更新的速率算是頻繁,很多重要的議題都會在五年左右就更新。
  • 註二:這時候還是不得不推自己的書:《心理師爸爸的心手育嬰筆記》,裡面不講一堆大道理,就是教你最簡單的科學育兒之道。先前在泛科知識節的已有相關影片釋出了(goo.gl/89hDGa),有空的人可以先看看。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1. 「百歲醫師育兒法」訓練 卻因床墊、趴睡導致寶寶窒息(2017/04/11)。聯合新聞網。
  2. AAP TASK FORCE ON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 and Other Sleep-Related Infant Deaths: Updated 2016 Recommendations for a Safe Infant Sleeping Environment.2016;138(5):e20162938。
  3. Gilbert, Ruth, Georgia Salanti, Melissa Harden and Sarah See. Infant sleeping position and the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ystematic review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and historical review of recommendations from 1940 to 200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05; 34(4): 874–887. DOI:1093/ije/dyi088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林希陶_96
80 篇文章 ・ 53 位粉絲
作者為臨床心理師,專長為臨床兒童心理病理、臨床兒童心理衡鑑、臨床兒童心理治療與親子教養諮詢。近來因生養雙胞胎,致力於嬰幼兒相關教養研究,並將科學育兒的經驗,集結為《心理師爸爸的心手育嬰筆記》。與許正典醫師合著有《125遊戲,提升孩子專注力》(1)~(6)、《99連連看遊戲,把專心變有趣》、《99迷宮遊戲,把專心變有趣》。並主持FB專頁:林希陶臨床心理師及部落格:暗香浮動月黃昏。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從PD-L1到CD47:癌症免疫療法進入3.5代時代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7/25 ・4544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與 TRPMA 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如果把癌細胞比喻成身體裡的頭號通緝犯,那誰來負責逮捕?

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化療、放療這些外來的「賞金獵人」。但其實,我們體內早就駐紮著一支最強的警察部隊「免疫系統」。

既然「免疫系統」的警力這麼堅強,為什麼癌症還是屢屢得逞?關鍵就在於:癌細胞是偽裝高手。有的會偽造「良民證」,騙過免疫系統的菁英部隊;更厲害的,甚至能直接掛上「免查通行證」,讓負責巡邏的免疫細胞直接視而不見,大搖大擺地溜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去,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問世,為癌症治療帶來突破性的進展,成功撕下癌細胞的偽裝,也讓不少患者重燃希望。不過,目前在某些癌症中,反應率仍只有兩到三成,顯示這條路還有優化的空間。

今天,我們要來聊的,就是科學家如何另闢蹊徑,找出那些連「通緝令」都發不出去的癌細胞。這個全新的免疫策略,會是破解癌症偽裝的新關鍵嗎?

科學家如何另闢蹊徑,找出那些連「通緝令」都發不出去的癌細胞。這個全新的免疫策略,會是破解癌症偽裝的新關鍵嗎?/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免疫療法登場:從殺敵一千到精準出擊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從人類對抗癌症的「治療演變」說起。

最早的「傳統化療」,就像威力強大的「七傷拳」,殺傷力高,但不分敵我,往往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副作用極大。接著出現的「標靶藥物」,則像能精準出招的「一陽指」,能直接點中癌細胞的「穴位」,大幅減少對健康細胞的傷害,副作用也小多了。但麻煩的是,癌細胞很會突變,用藥一段時間就容易產生抗藥性,這套點穴功夫也就漸漸失靈。

直到這個世紀,人類才終於領悟到:最強的武功,是驅動體內的「原力」,也就是「重新喚醒免疫系統」來對付癌症。這場關鍵轉折,也開啟了「癌症免疫療法」的新時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可能不知道,就算在健康狀態下,平均每天還是會產生數千個癌細胞。而我們之所以安然無恙,全靠體內那套日夜巡邏的「免疫監測 (immunosurveillance)」機制,看到癌細胞就立刻清除。但,癌細胞之所以難纏,就在於它會發展出各種「免疫逃脫」策略。

免疫系統中,有一批受過嚴格訓練的菁英,叫做「T細胞」,他們是執行最終擊殺任務的霹靂小組。狡猾的癌細胞為了躲過追殺,會在自己身上掛出一張「偽良民證」,這個偽裝的學名,「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配體-1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L1) 」,縮寫PD-L1。

當T細胞來盤查時,T細胞身上帶有一個具備煞車功能的「讀卡機」,叫做「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受體-1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PD-1) 」,簡稱 PD-1。當癌細胞的 PD-L1 跟 T細胞的 PD-1 對上時,就等於是在說:「嘿,自己人啦!別查我」,也就是腫瘤癌細胞會表現很多可抑制免疫 T 細胞活性的分子,這些分子能通過免疫 T 細胞的檢查哨,等於是通知免疫系統無需攻擊的訊號,因此 T 細胞就真的會被唬住,轉身離開且放棄攻擊。

這種免疫系統控制的樞紐機制就稱為「免疫檢查點 (immune checkpoints)」。而我們熟知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作用就像是把那張「偽良民證」直接撕掉的藥物。良民證一失效,T細胞就能識破騙局、發現這是大壞蛋,重新發動攻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狡猾的癌細胞為了躲過追殺,會在自己身上掛出一張「偽良民證」,也就是「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配體-1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縮寫PD-L1) 」/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目前免疫療法已成為晚期癌症患者心目中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理由是他們的體能可能無法負荷化療帶來的副作用;標靶藥物雖然有效,不過在用藥一段期間後,終究會出現抗藥性;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卻有機會讓癌症獲得長期的控制。

由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借著免疫系統的刀來殺死腫瘤,所以有著毒性較低並且治療耐受性較佳的優勢。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有治療反應的患者,也能獲得比起化療更長的存活期,以及較好的生活品質。

不過,儘管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改寫了治癌戰局,這些年下來,卻仍有些問題。

CD47來救?揭開癌細胞的「免死金牌」機制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雖然帶來治療突破,但還是有不少挑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是藥費昂貴。 雖然在台灣,健保於 2019 年後已有條件給付,但對多數人仍是沉重負擔。 第二,也是最關鍵的,單獨使用時,它的治療反應率並不高。在許多情況下,大約只有 2成到3成的患者有效。

換句話說,仍有七到八成的患者可能看不到預期的效果,而且治療反應又比較慢,必須等 2 至 3 個月才能看出端倪。對患者來說,這種「沒把握、又得等」的療程,心理壓力自然不小。

為什麼會這樣?很簡單,因為這個方法的前提是,癌細胞得用「偽良民證」這一招才有效。但如果癌細胞根本不屑玩這一套呢?

想像一下,整套免疫系統抓壞人的流程,其實是這樣運作的:當癌細胞自然死亡,或被初步攻擊後,會留下些許「屍塊渣渣」——也就是抗原。這時,體內負責巡邏兼清理的「巨噬細胞」就會出動,把這些渣渣撿起來、分析特徵。比方說,它發現犯人都戴著一頂「大草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著,巨噬細胞會把這個特徵,發布成「通緝令」,交給其他免疫細胞,並進一步訓練剛剛提到的菁英霹靂小組─T細胞。T細胞學會辨認「大草帽」,就能出發去精準獵殺所有戴著草帽的癌細胞。

當癌細胞死亡後,會留下「抗原」。體內的「巨噬細胞」會採集並分析這些特徵,並發布「通緝令」給其它免疫細胞,T細胞一旦學會辨識特徵,就能精準出擊,獵殺所有癌細胞。/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而PD-1/PD-L1 的偽裝術,是發生在最後一步:T 細胞正準備動手時,癌細胞突然高喊:「我是好人啊!」,來騙過 T 細胞。

但問題若出在第一步呢?如果第一關,巡邏的警察「巨噬細胞」就完全沒有察覺這些屍塊有問題,根本沒發通緝令呢?

這正是更高竿的癌細胞採用的策略:它們在細胞表面大量表現一種叫做「 CD47 」的蛋白質。這個 CD47 分子,就像一張寫著「自己人,別吃我!」的免死金牌,它會跟巨噬細胞上的接收器─訊號調節蛋白α (Signal regulatory protein α,SIRPα) 結合。當巨噬細胞一看到這訊號,大腦就會自動判斷:「喔,這是正常細胞,跳過。」

結果會怎樣?巨噬細胞從頭到尾毫無動作,癌細胞就大搖大擺地走過警察面前,連罪犯「戴草帽」的通緝令都沒被發布,T 細胞自然也就毫無頭緒要出動!

這就是為什麼只阻斷 PD-L1 的藥物反應率有限。因為在許多案例中,癌細胞連進到「被追殺」的階段都沒有!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把目標轉向了這面「免死金牌」,開始開發能阻斷 CD47 的生物藥。但開發 CD47 藥物的這條路,可說是一波三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只精準殺敵,更不能誤傷友軍

研發抗癌新藥,就像打造一把神兵利器,太強、太弱都不行!

第一代 CD47 藥物,就是威力太強的例子。第一代藥物是強效的「單株抗體」,你可以想像是超強力膠帶,直接把癌細胞表面的「免死金牌」CD47 封死。同時,這個膠帶尾端還有一段蛋白質IgG-Fc,這段蛋白質可以和免疫細胞上的Fc受體結合。就像插上一面「快來吃我」的小旗子,吸引巨噬細胞前來吞噬。

問題來了!CD47 不只存在於癌細胞,全身上下的正常細胞,尤其是紅血球,也有 CD47 作為自我保護的訊號。結果,第一代藥物這種「見 CD47 就封」的策略,完全不分敵我,導致巨噬細胞連紅血球也一起攻擊,造成嚴重的貧血問題。

這問題影響可不小,導致一些備受矚目的藥物,例如美國製藥公司吉立亞醫藥(Gilead)的明星藥物 magrolimab,在2024年2月宣布停止開發。它原本是預期用來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單株抗體藥物。

太猛不行,那第二代藥物就改弱一點。科學家不再用強效抗體,而是改用「融合蛋白」,也就是巨噬細胞身上接收器 SIRPα 的一部分。它一樣會去佔住 CD47 的位置,但結合力比較弱,特別是跟紅血球的 CD47 結合力,只有 1% 左右,安全性明顯提升。

像是輝瑞在 2021 年就砸下 22.6 億美元,收購生技公司 Trillium Therapeutics 來開發這類藥物。Trillium 使用的是名為 TTI-621 和 TTI-622 的兩種融合蛋白,可以阻斷 CD47 的反應位置。但在輝瑞2025年4月29號公布最新的研發進度報告上,TTI-621 已經悄悄消失。已經進到二期研究的TTI-622,則是在6月29號,研究狀態被改為「已終止」。原因是「無法招募到計畫數量的受試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第二代也有個弱點:為了安全,它對癌細胞 CD47 的結合力,也跟著變弱了,導致藥效不如預期。

於是,第三代藥物的目標誕生了:能不能打造一個只對癌細胞有超強結合力,但對紅血球幾乎沒反應的「完美武器」?

為了找出這種神兵利器,科學家們搬出了超炫的篩選工具:噬菌體(Phage),一種專門感染細菌的病毒。別緊張,不是要把病毒打進體內!而是把它當成一個龐大的「鑰匙資料庫」。

科學家可以透過基因改造,再加上AI的協助,就可以快速製造出數億、數十億種表面蛋白質結構都略有不同的噬菌體模型。然後,就開始配對流程:

  1. 先把這些長像各異的「鑰匙」全部拿去試開「紅血球」這把鎖,能打開的通通淘汰!
  2. 剩下的再去試開「癌細胞」的鎖,從中挑出結合最強、最精準的那一把「神鑰」!

接著,就是把這把「神鑰」的結構複製下來,大量生產。可能會從噬菌體上切下來,或是定序入選噬菌體的基因,找出最佳序列。再將這段序列,放入其他表達載體中,例如細菌或是哺乳動物細胞中來生產蛋白質。最後再接上一段能號召免疫系統來攻擊的「標籤蛋白 IgG-Fc」,就大功告成了!

目前這領域的領頭羊之一,是美國的 ALX Oncology,他們的產品 Evorpacept 已完成二期臨床試驗。但他們的標籤蛋白使用的是 IgG1,對巨噬細胞的吸引力較弱,需要搭配其他藥物聯合使用。

而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總部在台北的漢康生技。他們利用噬菌體平台,從上億個可能性中,篩選出了理想的融合蛋白 HCB101。同時,他們選擇的標籤蛋白 IgG4,是巨噬細胞比較「感興趣」的類型,理論上能更有效地觸發吞噬作用。在臨床一期試驗中,就展現了單獨用藥也能讓腫瘤顯著縮小的效果以及高劑量對腫瘤產生腫瘤顯著部分縮小效果。因為它結合了前幾代藥物的優點,有人稱之為「第 3.5 代」藥物。

除此之外,還有漢康生技的FBDB平台技術,這項技術可以將多個融合蛋白「串」在一起。例如,把能攻擊 CD47、PD-L1、甚至能調整腫瘤微環境、活化巨噬細胞與T細胞的融合蛋白接在一起。讓這些武器達成 1+1+1 遠大於 3 的超倍攻擊效果,多管齊下攻擊腫瘤細胞。

結語

從撕掉「偽良民證」的 PD-L1 抑制劑,到破解「免死金牌」的 CD47 藥物,再到利用 AI 和噬菌體平台,設計出越來越精準的千里追魂香。 

對我們來說,最棒的好消息,莫過於這些免疫療法,從沒有停下改進的腳步。科學家們正一步步克服反應率不足、副作用等等的缺點。這些努力,都為癌症的「長期控制」甚至「治癒」,帶來了更多的希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8 篇文章 ・ 316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鑑識故事系列:澳洲 Kathleen Folbigg 連續喪孩冤案
胡中行_96
・2023/06/22 ・5769字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負責代號『開放海灣』行動的員警。1999 年 7 月 8 日,新南威爾斯警方開始監聽並記錄,電話號碼(02)****-**** 的通聯。1999 年 7 月 16 日,於 Singleton 鎮 Millard 巷*號的民宅,建立監聽站。器材從當晚 11 點開始運作,直到 1999 年 8 月 4 日早上 9 點 10 分。」──澳洲〈Folbigg孩童死亡案件聲明〉[1]

1989 到 1999 年間,Folbbig 家的 4 名小孩,陸續出生,又相繼死亡。[2, 3, 4]1999 年 3 月 1 日,么女喪命當天,警方啟動「開放海灣行動」(Operation Open Bay):[2, 3]造訪醫院,調閱病歷,勘查住所,監聽對話,並且諮詢醫學專家。[2]

Kathleen Folbigg與4名子女。圖/ABC News on Twitter

育兒日記

1985 年,18 歲的 Kathleen Megan Donovan 認識 Craig Folbigg。兩年後,結婚從夫姓。[4, 5]1989 年 2 月 1 日,長子 Caleb 誕生。初為父母的 Folbigg 夫婦,開心地觀察嬰兒:那些特質似你,這個五官像我。沉浸於新生的喜悅,Kathleen 在日記中,詳載餵奶、泡澡、睡眠、門診、換尿布…,直到意外前幾刻鐘。20 日凌晨 2 點 50 分,她驚聲尖叫。Craig 見搖籃旁的妻子一臉惶恐,雖沒受過訓練,也硬著頭皮對兒子做心肺復甦。稍後,短遊人間的 Caleb,送醫不治。[2]

「1990 年 6 月 3 日──今天是 Patrick 出生的日子。」隨著第二個孩子的到來,回憶湧上心頭。Kathleen 寫道:「我心情複雜。能否勝任母職,還是像上回被擊垮。常懊悔懷上 Caleb 跟 Patrick,僅因生活不復從前。或許我不熱衷變化,走著瞧吧?」[3, 6][註1] Patrick 患有癲癇,Kathleen 仔細記錄抽搐次數及住院日期。[2, 6]「我的生日。哇!本來滿心期待要和 Craig 出去吃晚餐,現下卻在醫院的躺椅上,陪伴搖籃裡睡覺的兒子。不過,只要他沒事就好。查無異狀,感謝上帝。」[6]回家沒幾個月,Patrick 再次送醫。這次重創腦部皮質,即使病況穩定後出院,他卻從此失明。1991 年 2 月 13 日,早上 10 點,Kathleen 致電正在上班的 Craig:「又發生了!」死亡證明判定 Patrick 的腦部病變導致癲癇,發作時呼吸道阻塞,因而窒息喪生。[2]

二子接連猝死,隔年 Folbigg 家準備迎接第三胎。結婚紀念日那天,Kathleen 正計劃為女兒找教父、教母,並在日記中提到丈夫:「認識 Craig 七年了,時光飛逝,毫無遺憾,愈來愈愛他!」[2, 6]懷孕期間,情緒起起伏伏。Craig 偏在此時先遞辭呈再找工作,還考慮接濟親友到家裡住,她不免憂心忡忡。[6]10 月 14 日,Sarah 誕生。[2, 6]兩個多月後,Kathleen 返回職場。[6]1993 年 8 月 30 日,舊事重演。救護車於凌晨 1 點半趕到,淚眼婆娑的 Kathleen 領著急救人員進臥房,遺憾搶救無效。[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下來幾年,Kathleen 沒有放棄希望。「我準備好了,並會得到支持與協助。若像上回那般瀕臨崩潰,便將嬰兒託付別人即可,不覺孤單。恢復運動,有助心靈和睡眠。我已經記取教訓。」字裡行間,力圖振作。[3, 6]Craig 抱怨收入不足,Kathleen 也感受到經濟壓力。兩人相處本來就會摩擦,個性差異有時令她婚內孤獨,「想來稍嫌傷感,Craig 是我唯一的家人」。[6]

感情的維繫,不就是滿足彼此的需求?「我有 Craig,而他想要小孩。這我做得到。」Kathleen 一邊自我期許,一邊矛盾焦慮。「會覺得自己不夠格,是由於還沒懷孕,好像是我的錯似的。說來也對,都發生多少事情了,就是活該斷後。我萬分憂鬱到無所適從。」等待受孕的日子裡,跟 Craig 的關係大致仍讓 Kathleen 安心。「我愛他,也愛我的家。我以此為傲。」[6]

1997 年 8 月 7 日,終於盼到 Laura 出世,[2]但養育過程不如預期。「我對自己感到極度失望、憤怒和沮喪,終究失控了,大叫害她哭泣不止。幾乎想摔了孩子就走,最後僅將她輕放於地板。我回房,任她哭,那 5 分鐘宛如一輩子。我是世上最糟糕的母親。深恐 Laur a會離我而去,像 Sarah 那樣。我脾氣差,有時對 Sarah 又殘忍,所以她走了。在得到一點幫忙的情況下。」[3]1999 年 3 月 1 日,午間 12 點 5 分,Laura 真的也走了。[2]

Folbigg 家的孩子,死後都有驗屍:壽命僅 19 天的長子 Caleb 和 10 個月大的老三 Sarah,喪生於嬰兒猝死症候群(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生命才 8 個月的次子 Patrick,其死亡則跟癲癇拖不了關係;然而 19 個月大的 Laura 死因不明。[3]「開放海灣行動」的員警訪問 Folbigg 夫婦,並扣押被褥等物品;驗屍官則調閱 Kathleen 及 4 個孩子的病歷,還要求相關的醫師分別提出書面聲明:其一就自身觀察,描述 Folbigg 夫婦富有愛心,應無精神異常,而且沒有怠忽親職的跡象。[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么女離世幾天後,Folbigg 夫婦分別恢復工作和運動。又過了數週,Kathleen 搬出去住,並將育兒日記留置原宅。[2]「好奇他是否偷讀我的日記,因而行徑怪誕。就我所知,這裡頭除了單純的想法,別無其他。」多年前,Kathleen 曾經如此胡思亂想,[6]而今夢靨成真:1999 年 5 月,Craig發現該箱手稿,覺得內容可疑,遂當證物交出;[2, 4]又找 Kathleen 對質,卻未得到正面回覆。氣憤之下,他向警方指控妻子的筆錄不實。不過後來的監聽逐字稿中,仍記錄到他給予 Kathleen 口頭支持。[2]

Kathleen Folbigg的日記等證物。圖/Justice for Kathleen Folbigg on Twitter

日記定罪

1999 年 7 月 23 日,警方偵訊 Kathleen,沒有律師出席。從早上 9 點 26 分到傍晚 5 點 40 分,共問了 937 題,大量涉及日記內容。Kathleen 否認殺害 4 名子女。[2, 3]2001 年 4 月 21 日,警方分別以妨礙調查與謀殺罪嫌,正式逮捕 Folbigg 夫婦,[2]但最後只有 Kathleen 被起訴。[3]

「輾轉反側,想著 Patrick、Sarah 與 Caleb,我嚴重質疑再懷這胎(Luara)是不是愚蠢的決定。對他們的愧疚,無法抹滅;對往事再現的恐懼,揮之不去;對於如果真的發生了,我跟 Craig 能否撐得過,這樣的擔憂也一直繚繞心頭。」[6]在 2003 年的訴訟中,檢調細究 Kathleen 日記的字句。[3]「去證明我沒問題,別的女人能,我也可以。這個懷孕的理由是否錯誤?是,我就這麼認為,不過為時已晚。…與嬰兒獨處,最令我驚惶。」[6]母職的掙扎與反省,變為間接認罪的自白。[3]甚至她 2 歲時,生父殺害生母,導致 Kathleen 在收養家庭長大的經歷,如今都能扯上關係。「顯然,我是父親的女兒」,這句話彷彿也意有所指。[4]

2003 年 5 月 21 日,孩子的父親 Craig 步出新南威爾斯州最高法院。他拭去淚水,對簇擁的媒體朗讀:「我向 12 位不認識的陪審員,致上最卑微的謝意。今日我們讓 4 縷美麗的靈魂得以解脫安息,並共享這份榮耀。」[3]在沒有目擊證人、殺人凶器、側錄證據、精神診斷和明確犯案動機的情況下,[2]Kathleen 被判 40 年有期徒刑,30 年內不得假釋;上訴再審後,刑期縮短為 30 年,至少得關 25 年。[4, 5]澳洲媒體大肆報導,Kathleen Folbigg 從此成為全國最惡名昭彰的女性連續殺人犯。[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梅多法則

在單一家庭中,「一個嬰兒猝死是悲劇;兩個就很可疑;三個即為謀殺,除非能拿出反面證據。」英國小兒科醫師 Roy Meadow 在 1990 年代,為多起兒童喪生案件出庭。儘管澳洲的 Folbigg 訴訟裡,無人公開引用其論述,幾名專家證人指出:孩子全都自然死亡的可能性,就像遇上「天災」、「墜機」或「小豬飛行」。[2, 3]看似淺顯易懂的梅多法則(Meadow’s Law),其實是把舉證責任推卸給被告,[3]更別提若有遺傳性疾病等因素,這個推論是否依然成立。

「平反 Kathleen Folbigg」運動的臉書粉專。圖/Justice for Kathleen Folbigg on Facebook(Fair use)

「平反 Kathleen Folbigg」運動

「所有孩子都該是上學的年紀了。我總在他們的冥誕,憶起這些事。痛徹心扉,在所必然。」[2]事到如今,Kathleen 失去 4 名子女,遭丈夫背棄,又身陷牢獄。她依然堅稱自己無罪,並不時將內心感觸化為文字,寄給從小認識,且始終相信她的摯友。[2, 3, 4]後者和其他人發起「平反 Kathleen Folbigg」(Justice for Kathleen Folbigg)運動,於 2015 年呼籲法官重新檢視科學證據。[4]2017 年有個法律系學生在實習的時候,讀了 Kathleen 的故事,當下決心要跟到案子水落石出,後來乾脆成為她的律師。[3]

基因突變

Kathleen 於 2003 年入獄。[2]是年人類基因體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剛完成 92% 的定序,可供相關研究參考;而剩餘的 8% 則要到 2022 年才補齊。[7]2012 年,在一個有多起心因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的瑞典家族中,調鈣蛋白基因(calmodulin gene)的突變初次被發現。[2, 8]2013 年關注此基因與嬰兒猝死症候群的論文問世。[8, 9]之後科學家逐漸認識更多的突變種類,以及它們對心臟健康的影響。[8]

2019 年 Folbigg 案重啟調查,並有二組學術團隊參與,[10]其中一組的多國科學家便是從上述基礎出發。他們基因採樣的來源,分別是 Kathleen 的口腔;長子 Caleb 和么女 Laura 的新生兒腳跟採血;以及次子 Patrick 與老三 Sarah 的冷凍遺體組織。[8, 10]孩子的父親 Craig,則以經濟困難為由,拒絕提供檢體。[8, 11]其律師解釋:「別忘了,他不是兇手,而且就連兇手抗辯也有法扶補助。」[1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該團隊 2021 年發表於《EP Europace》期刊的論文:調鈣蛋白是一種會與鈣離子結合的蛋白質,扮演調節心臟收縮的關鍵角色;而調鈣蛋白基因 CALM1、CALM2 和 CALM3 的某些突變,會影響編碼調鈣蛋白,進而引發能致人於死的心律不整。[8]他們引用 2019 年文獻中的個案為例:一對都有 CALM3 G114W 的美國姊弟,姊姊 5 歲時心臟病發;弟弟則 4 歲就心因性猝死。[8, 10]

基因定序的結果不出所料,Kathleen 跟兩個女兒,與美國案例雷同,都帶有另一種致命性的突變──CALM2 G114R不過,擁有相同的問題基因,未必就注定發病。這個可能造成心臟病發死亡的突變,基於不完全外顯性(incomplete penetrance),讓 Kathleen 倖免於難。[8]

調鈣蛋白基因異常所致的心律不整,發生率大約是 3,500 萬分之一。目前為止,全世界僅有 135 個已知病例。然而,由於每人通常有二套染色體,從父母身上各得一套,統計基因學家形容 Kathleen 小孩得到此變異的機率,「好比擲銅板」。[10]另外,Folbigg 家兩個男孩皆有罕見基因 BSN(Bassoon)。在動物實驗中,BSN 使年紀 6 個月以下的小鼠,一半都死於早發性癲癇。[8]被梅多法則所駁斥,那種微乎其微,猶如雷擊的可能性,於此並非不會出現。畢竟這棵被閃電連續劈中 4 次的樹,碰巧長在雷擊區的山丘上。一位小兒神經科醫師這麼比喻。[3]

該篇研究立論確鑿,條理清晰,但起先用處不大──Folbigg 案重啟的調查,早在他們做完分析前就結束了。[8]法官採信另一個團隊的結論,[10]認為新證據無法確定死因,唯獨更加強調 Kathleen 有罪。[3, 4]所幸該論文刊出後,掀起軒然大波,不僅有 3 位澳洲諾貝爾得主在內的 150 名各國科學家連署,[4, 10, 12][註2]以及澳大利亞科學院(Australian Academy of Science)背書,[12, 13]還得到法學界的支持,甚至吸引了公關和經紀公司義務宣傳。[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記分析

在新的基因證據之外,當初作為主要定罪依據,卻沒有請專家分析的日記,也被翻出來檢視。[3]「我的觀點是,日記內容不一定代表她謀殺孩子。考量眼前證據後,良善的解讀顯得較為可信。」數名鑑識心理學家和精神醫師,針對 Kathleen 的日記與精神狀態,闡述己見。「『暴力、虐待、狂怒及失控』傾向的人,我會預期累積較多的攻擊紀錄,例如:禁制令…但 Folbigg 女士沒有。」「那些日記反映悲傷母親典型的認知狀態,經歷著一波波嚴峻的情緒低潮。」[2]

換句話說,司法體系設定了不存在的母職標準,「她用自己的方式哀悼,但…(在外界眼中)做得不夠好。」Kathleen 的律師總結,並問道:「如果她哭了,是否又要被說成鱷魚的眼淚?我不覺得女人能贏,因為大眾的期望超出她們能力所及。」[3]

獲得特赦

2022 年 11 月 14 日,調查在輿論的壓力下再次展開。[4, 14]Craig 的律師不以為然地說,「一家 4 個孩子都在 2 歲前自然死亡的假設」,令人難以置信,新證據不會有任何作用。縱使如此,2023 年 4 月,檢方首度坦承對判決抱持合理懷疑。[3]6 月 5 日,新南威爾斯州檢察總長於記者會上表示,基於司法正義,應該盡早釋放當事人,並鄭重宣佈:「Folbigg 女士已經獲得特赦」。未來就看刑事上訴法庭是否撤銷 Kathleen 的判決;還有她本人要不要提起訴訟,向新南威爾斯政府索賠。[15]

Kathleen 終於自由了。20 年來外面世界的改變很大,適應肯定挑戰重重。孩子的父親 Craig 透過律師,聲明其立場不變:「Folbigg 女士未獲除罪,她的判決仍在。」[15]不過,現下沒有人能破壞 Kathleen 與其支持者的好心情。一路陪伴的摯友,把她接回家暫住,第一晚還舉辦睡衣派對,大肆歡慶。[15, 1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https://youtu.be/0BssSHbf1J4?t=48
摯友迎接重獲自由的 Kathleen Folbigg。影/參考資料 16

司法改革

這個冤案暴露了新南威爾斯州的司法缺陷,Kathleen 的律師因此受到啟發,以司法救濟做為博士研究的主題。有人建議該州仿效英國的刑案審查委員會(Criminal Convictions Review Commission),平反過去其他被判謀殺罪的母親。「至關重要的是,我們不得錯失良機」,澳大利亞科學院執行長同意改革之迫切,並強調:「要發展對科學敏銳的司法體系。」[3]

  

備註

  1. Kathleen Folbigg 行文偶爾不太通順,會出現文法和拼字錯誤。筆者翻譯其日記與信件時,有稍加潤飾,但仍保留原意。來自其他人物的引述,相對比較接近直譯。
  2. 或許是統計時間不同,連署的各國科學家人數,有一說是約 90 人,[4, 10]另一說為超過 150 人。[3, 12]參與的 3 名澳洲諾貝爾得主為 Elizabeth Blackburn、Peter Doherty 與 Brian Schmidt。[17]
  1. Ryan BM. (19 NOV 1999) ‘STATEMENT in the matter of: Death of FOLBIGG children’. New South Wales Police, Australia.
  2. Woods GD, Cavanagh R, Rego R. (18 APR 2023) ‘2022/2023 Inquiry into the Convictions of Ms Kathleen Folbigg – Final Submissions on Behalf of Kathleen Folbigg’. NSW Department of Communities and Justice, Australia.
  3. Parkes-Hupton H, Malone U. (21 MAY 2023) ‘Reasonable doubt’. ABC News, Australia.
  4. Harris L. (05 JUN 2023) ‘Kathleen Folbigg’s tragic life started long before her babies died — now she is a free woman’. ABC News, Australia.
  5. Australian Associated Press. (24 MAR 2021) ‘Timeline of Kathleen Folbigg’s case’. The Western Australian.
  6. Exhibit 18 – Diaries of Kathleen Folbigg’. (13 APR 2023) NSW Department of Communities and Justice, Australia.
  7. First complete sequence of a human genome’. (12 APR 2022) 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8. Brohus M, Arsov T, Wallace DA, et al. (2021) ‘Infanticide vs. inherited cardiac arrhythmias’. EP Europace, 8;23(3):441-450.
  9. Crotti L, Johnson CN, Graf E, et al. (2013) ‘Calmodulin mutations associated with recurrent cardiac arrest in infants’. Circulation, 127(9):1009-17.
  10. Hanrahan C. (06 JUN 2023) ‘The science that unlocked a rare genetic mutation in the Folbiggs — and set Kathleen free’. ABC News, Australia.
  11. Lynch B. (24 AUG 2022) ‘Ex-husband of child killer refuses to give vital DNA evidence that could clear her name’. The Mirror, UK.
  12. Arabia AM, Vinuesa C. (18 MAY 2022) ‘Academy responds to decision to hold second inquiry into the convictions of Kathleen Folbigg’. Australian Academy of Science.
  13. McDermott Q. (17 JUN 2023) ‘Australian Story’s coverage of Kathleen Folbigg’s case helped kickstart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hat ultimately freed her’. ABC News, Australia.
  14. 2022 Inquiry into the convictions of Kathleen Megan Folbigg’. NSW Department of Communities and Justice, Australia. (Accessed on 08 JUN 2023)
  15. Wells J, Malone U, Parkes-Hupton H, et al. (05 JUN 2023) ‘Kathleen Folbigg pardoned after 20 years in jail over killing her four children’. ABC News, Australia.
  16. 7NEWS Australia. (06 JUN 2023) ‘How Kathleen Folbigg spent her first night of freedom | 7NEWS’. YouTube.
  17. Brown R. (20 MAR 2022) ‘The scientists questioning a serial murder case’. ABC Radio National, Australia.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鑑識故事系列:嬰兒側睡,會猝死?
胡中行_96
・2022/09/05 ・194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凌晨 1 點 25 分,女嬰被醫院宣告死亡。[1] 保育員現在若回想起來,可知道做錯了什麼?

傍晚 7 點,女嬰花 40 分鐘的時間,喝了一瓶 120 毫升的配方奶。[1]嬰兒喝奶的時候,會順勢吞下氣泡,搞得滿肚子鼓脹。所以他們有的邊喝邊打嗝;有些餐後才反應;[2]但這名女嬰倒是毫無動靜。[1]嬰兒打嗝,或多或少會吐一點奶出來。[2]保育員心想,要是睡到一半才吐,到時候又把奶水吸入呼吸道,那可就不妙了。於是,特別將女嬰以向右側躺的姿勢,放在嬰兒床上,背後再撐一條摺起來的毯子。[1]

這是女嬰生平第一次入住托嬰中心。家長計劃讓她在此度過一夜,隔天便會來接她返家。晚間 10 點 50 分,保育員巡房,發現那條毯子果然有用,女嬰維持本來的睡姿,絲毫不差。誰知她的靜止不動,竟是連呼吸都沒了?!從這一刻起,保育員火速展開的心肺復甦術,後來也由其他人接力下去,一直到隔天凌晨醫院宣告女嬰死亡。[1]

一具嬌小的遺體,躺在冰冷的驗屍檯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生理女性,七個月大,身高 65.5 公分,體重 7.3 公斤。出生以來所有健康檢查的結果都正常;眼前除了心肺復甦術留下的痕跡之外,身體大致無恙,沒有任何外傷。解剖後可見心臟和周邊血管仍有血液,而呼吸道沒有吸入奶水的現象。死後採樣的血液與尿液中,無酒精或藥物殘留。[1]

甲狀腺(thyroid)、氣管(trachea)和胸腺(thymus)的相對位置。圖/Internet Archive Book Images on Flickr(public domain)

不過,解剖團隊在她甲狀腺與氣管交界處的兩側,看到二個小團塊,一直向下延伸至胸腺:左、右大小分別為 1.8×1.4×1.0 和 2.2×0.6×0.6 公分,加上胸腺共重 45 公克。女嬰的氣管明顯地因為左邊團塊的體積較大,而被朝右邊擠壓。這雙團塊的組織,與一般甲狀腺相同。因此,女嬰被認為患有頸部異位性胸腺瘤(cervical ectopic thymus),[1]一種罕見的兒科病症,通常為良性。[3]此外,她頸部的某些肌肉出血,而且兩片肺臟都嚴重阻塞和水腫。[1]

女嬰頸部異位性胸腺瘤的解剖照片。圖/參考資料1,Figure 2(CC BY 4.0

嬰兒氣管內的軟骨尚未發育完全,[4]如果管壁長期受到外力壓迫,便容易出現氣管軟骨軟化症(tracheomalacia)。[1]以往的文獻中記載的問題來源,包括:周圍血管病變、甲狀腺腫大、囊腫和甲狀腺瘤等;但這個後來被 2022 年《國際鑑識科學:報告》刊登出來的頸部異位性胸腺瘤,很可能是史上頭一遭。或許當保育員將女嬰向右側翻轉,左邊那顆比較大的腫瘤在重力的影響下,更加向身體右側擠壓。此時原本就脆弱的氣管,被嚴重堵塞,終致女嬰窒息。周邊輔助呼吸的肌肉,甚至因為奮力運作而出血。[1]至於肺部水腫,應該是始於氣管封閉時,用力吸氣帶來巨大的壓力,改變了肺部的血液和組織液的流動。[5]

女嬰頸部肌肉出血的情形。圖/參考資料1,Figure 1(CC BY 4.0

總之,女嬰的頸部異位性胸腺瘤,顯然在側臥時壓迫到氣管,引發機械性窒息(mechanical asphyxia),進而導致死亡。[1]換句話說,保育員盡力預防嗆奶,只是人算不如天算,意外在所難免?然而,不管是否患有呼吸道疾病,為了避免嬰兒猝死症候群(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平躺才是唯一推薦的睡姿;除非嬰兒能夠翻身,側臥或趴睡都被認為是不安全的選擇。[6]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如果狀告保育員,難說後者能否完全免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女童死因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胸腺,是淋巴系統的一部份,負責生產免疫所需的T細胞。其實頸部異位性胸腺瘤可以手術移除;[3]而在兒童時期最為活躍的胸腺,青春期後功臣身退,就會逐漸縮小並為脂肪所取代。[7]先天性的氣管軟骨軟化症,一般則會隨著軟骨逐漸強壯,以及氣管的成熟,在 18 到 24 個月大的時候,自然痊癒。[4]

遺憾的是,因為保育員善意的舉動,女嬰永遠等不到那一天。

  

  1. Yatsushiroa M, Katsuyamaa M, Nakamaea T, et al. (2022) ‘Sudden infant death due to mechanical asphyxia caused by a cervical ectopic thymus—An autopsy case’.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Reports, 6, 100286.
  2. How to breastfeed’. Public Health England. (accessed on 28 AUG 2022)
  3. Chang A, Nataraja RM, Pudel E, et al. (2021)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ectopic cervical thymus in children: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 56, 11, pp. 2062-2068.
  4. Tracheomalacia’. Johns Hopkins Medicine. (accessed on 27 AUG 2022)
  5. Mesrati MA, Jaoued O, Mahjoub Y, et al. ‘Postobstructive pulmonary edema: A fatal complication in suicidal near-hanging’. SAGE Open Medical Case Reports.
  6.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 (2022) Mayo Clinic.
  7. Thymus’. (15 MAY 2022) Cleveland Clinic.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7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唱完搖籃曲後,如何給寶寶一個安全的睡眠環境?
林希陶_96
・2017/07/20 ・284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484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關於嬰幼兒在睡覺過程中發生意外一事,不時會在台灣的社會出現1。個人覺得相當有必要針對此一問題好好討論一番,以減少嬰兒猝死(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發生的機率。

如果家長真的沒空把這一大篇文章看完。個人可以先說結論,就是:

不要趴睡、使用堅硬平坦的床、與嬰兒同房不同床、不要使用鬆軟的寢具、拒絕過熱的環境2

以上這五件是最重要的,已經列入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的政策性聲明(Policy Statement)(註一)之中。

細看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的政策性聲明,其中有 15 項背後皆具研究品質良好的證據,值得父母與相關從業人員認真執行:不要趴睡、使用堅硬平坦的床、哺育母乳、一歲以前與嬰兒同房不同床、不要使用鬆軟的寢具、於睡覺時間使用奶嘴、拒絕吸煙、拒絕酒精與非法藥物、拒絕過熱的環境、懷孕婦女應規律參與媽媽教室、嬰兒應接受相關疫苗接種、心肺監控器材無法減低嬰兒猝死、醫療健康從業人員應認同這些原則並告知父母、媒體從業人員應將安全的睡眠的相關準則在新聞或廣告中傳遞、持續進行「安全的睡眠」運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要趴睡,嬰兒仰躺最安全

Jared Yeh @ Flickr

第一項「不要趴睡」,個人認為最為重要,兒童健康手冊甚至可以考慮第一頁就印這件事。這裡可以順帶一提的是,嬰兒睡覺的姿勢就是仰睡,沒有趴睡,也沒有側睡。目前研究的最佳證據皆顯示,至少要維持仰睡的姿勢至一歲以上。百歲醫師中所寫的看法有一些都已經過時了,最嚴重的一點,就是他鼓勵趴睡。

我們已經反覆在各種研究中發現,趴睡會增加嬰兒猝死症候群的發生機率。如果胡亂照書養,給小孩趴睡,也不顧小孩哭鬧,致死風險當然非常的高(註二)。許多有養過小孩的家長都知道,小孩大約三個月大之後就會翻身了,睡覺時也會翻來翻去的。這是正常現象,因此我們要改善的是寢具的使用──不要用太軟的床墊或棉被,而不是企圖將小孩固定住。網路上有流傳一些言論,認為他們家的小孩趴睡也沒怎麼樣,為何不能趴睡之類的言詞。這樣的說法,坦白說就是完全沒受過科學訓練的人的看法。

一個小孩趴睡沒事,不代表所有小孩趴睡都沒事。經過科學上大規模的後設研究可知,仰睡可以讓嬰兒猝死的機率,下降 50~70%。也就是說讓 SIDS 從大約千分之二,降到千分之 0.53(如果硬是要換算一個數字讓大家有感一下可以這樣看:每年台灣大約有 20 萬新生兒,依這樣的比例算下來,改成仰睡可以救回 300 個嬰兒,這樣的數字應該可以讓大家警醒一下了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別讓孩子亂亂睡,堅硬平床才完美

第二項「使用堅硬平坦的床」。此項為何至關重要,主要是因為小孩子在睡覺時,經常翻來翻去就變成其他姿勢,這時候如果用了柔軟的毯子,就可能沒有空間可以呼吸,導致窒息的危險性就會大增。因此柔軟的各種配件都不要使用,如枕頭、軟墊、靠墊、毯子、床圍等等。如果要使用保潔墊,切記一定要與床墊完全密合。

沒有任何研究證據顯示,特殊的床墊或嬰兒床可以減少嬰兒猝死的發生率。因此若是有產品做這樣的宣稱,千萬不要相信。各種坐姿輔助裝置,如汽車安全座椅、嬰兒背帶、嬰兒車、搖床,都不建議在嬰兒睡覺時使用。如果小孩在這些設備上睡著了,記得在入睡後應該就要鬆開這些裝置,並將小孩平放。

一起睡吧!但應該同房不同床

第三項為「與嬰兒同房不同床」。在設置嬰兒床時,最好是與父母同房,在伸手可及之處較佳。目前建議至少同房六個月,最理想的狀態是最好可以同房至一歲。

如果家裡同時養育雙(多)胞胎的,最好的方式也是分開睡。也就是說,兩個小孩要放在不同的床上。像我們家因為兩個小孩在同一個房間內會互相干擾,所以在新生兒時期,我們是一個大人跟一個小孩為一組,睡在不同房間。同一房間內的一大一小,有各自的地方可以睡。假如在深夜需要親餵母乳,切記餵完奶後就將小孩放回自己的嬰兒床上睡,而不是放在自己身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寢具鬆軟好舒服?全是窒息的陷阱

太軟的物品不要放在嬰孩的睡覺環境,如枕頭、鬆軟玩具、床邊護欄,也不要使用會蓋住頭的衣服或毯子。圖/Dave Herholz @ Flickr

第四項為「不要使用鬆軟的寢具」。如上面第二項所談到的,太軟的物品不要放在嬰孩的睡覺環境,如枕頭、鬆軟玩具、床邊護欄,也不要使用會蓋住頭的衣服或毯子。如果真的要使用嬰兒床,記得選擇柵欄之間縫隙小一點的,避免頭被卡住了。

記得不要使用床圍,因為床圍通常都是鬆軟材質居多。目前多數嬰兒床廠商已經知道這件事,在商品中也沒有提供此附件,家長千萬不要以為弄錯了,又自己跑去買來掛上去。因為目前已經知道床圍是非必要性的東西,既無法防止頭被卡住,反而可能有窒息風險。

千萬不要包粽子,穿著清涼好舒服

第五項為「拒絕過熱的環境」。目前已有研究證實,過熱的環境可能增加 SIDS 發生的風險。雖然在定義上,很難詳細的定義何謂過熱。但一般而言,嬰兒的穿著要與環境相配合,千萬不要穿得比大人還要多。不要忘記了,嬰兒身體的平均體溫比一般大人還要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嬰兒太熱了,可從兩個徵兆來判斷,一為流汗,另一為胸口部位太熱。只要兩個出現其中一個,就是穿著太多,要盡快調整。老阿嬤那一套一看到小孩就莫名的一直加衣服的照顧方式,已經與現在的科學知識背道而馳,千萬不要不加思考又實踐到底。

上述五項為最為重要的部分,其餘像是哺育母乳、睡覺時使用奶嘴、嬰兒應接受相關疫苗接種,則為保護因子,可將不利的因素降低。另外的要點,如不要抽煙、不要使用酒精及非法藥物、規律參與媽媽教室獲取相關育兒知識、各種商業產品無法減低嬰兒猝死,也建議父母一定要做到。

沒有人天生下來就知道怎麼當父母的,我們在育兒的戰場上匍伏前進,多學習一些知識,是為了讓嬰孩在友善的環境之下,慢慢長大成人。


註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註一:美國小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的政策聲明(Policy Statement)有一個原則,發表五年後就會自動失效,除非有經過合適的改版。因此看到有人談論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的政策聲明,記得先看一下年份,是否已經有最新版出現。依據過往經驗,他們更新的速率算是頻繁,很多重要的議題都會在五年左右就更新。
  • 註二:這時候還是不得不推自己的書:《心理師爸爸的心手育嬰筆記》,裡面不講一堆大道理,就是教你最簡單的科學育兒之道。先前在泛科知識節的已有相關影片釋出了(goo.gl/89hDGa),有空的人可以先看看。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1. 「百歲醫師育兒法」訓練 卻因床墊、趴睡導致寶寶窒息(2017/04/11)。聯合新聞網。
  2. AAP TASK FORCE ON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 and Other Sleep-Related Infant Deaths: Updated 2016 Recommendations for a Safe Infant Sleeping Environment.2016;138(5):e20162938。
  3. Gilbert, Ruth, Georgia Salanti, Melissa Harden and Sarah See. Infant sleeping position and the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ystematic review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and historical review of recommendations from 1940 to 200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05; 34(4): 874–887. DOI:1093/ije/dyi088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林希陶_96
80 篇文章 ・ 53 位粉絲
作者為臨床心理師,專長為臨床兒童心理病理、臨床兒童心理衡鑑、臨床兒童心理治療與親子教養諮詢。近來因生養雙胞胎,致力於嬰幼兒相關教養研究,並將科學育兒的經驗,集結為《心理師爸爸的心手育嬰筆記》。與許正典醫師合著有《125遊戲,提升孩子專注力》(1)~(6)、《99連連看遊戲,把專心變有趣》、《99迷宮遊戲,把專心變有趣》。並主持FB專頁:林希陶臨床心理師及部落格:暗香浮動月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