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母乳」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神?——《心理師爸爸的心手育嬰筆記》

林希陶_96
・2016/07/28 ・2883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498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一位臨床心理師,所受的背景訓練主要為臨床心理學。以科學證據為基礎的練習,是我們在研究所中反覆經歷的,我們必須有能力去判斷,某心理學或其相關論述的正確性,抑或在現今的研究資料庫中,有無相關議題的論文資料。

臨床心理師確實不是醫師,但並不是說「不是醫師的人,就無法進行科學判斷」。只要有心,每位新手父母都可以做好這件事。

「科學」為何可以不斷地進步?就是立基於開放性。世界上,任何一位願意從事科學研究的人,都可以從相關資料庫中獲取資料。也就是說,很多東西並不是具有醫師資格的人,才能討論或掌握。

當爸爸後,我也在網路上看過許多報導。很多網路消息的開頭,喜歡用一些字眼來吸引瀏覽率,例如,「根據一個擁有二十年看診經驗醫生的說法」或「每一位專業護理師都這樣做」等,然而,發言者到底是誰,卻很少指名道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若真是一個能使人信服的專家所說,沒有道理連身分都不清不楚吧?一個願意負責任的人,在接受媒體採訪,肯定會告訴對方「自己是誰」、「背景為何」、「為什麼對此議題做說明」。

有時,在網路上很難進行理性討論與溝通,多數鄉民容易根據自己的好惡喜樂,進行吹捧、攻擊,或淪為情緒發洩。要不然就是離題、跳題、斷章取義,全然不顧原作者的意旨。科學事實在爭吵當中逐漸遠離,最後的結論已經偏離主題一大截了。

別忘了,網路的匿名性很高,愛說什麼就說什麼,很少人願意負起言論的責任。肩負育嬰育兒重任的爸媽,去相信這些無人承擔的文字,根本就是冒險的行為。

餵母乳能有效促進嬰兒智力發展?[1]

Breastfeeding_infant
正吸取母乳的嬰兒。圖/by Ken Hammond, WIKIMEDIA

「母乳到底能不能促進智力發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是一個爭論已久的話題。我暫時撇除政府政策與親子情感的角度,僅針對科學層面,來討論是否有足夠證據,確認母乳可促進智力的發展。

因為這個議題存在已久,很多資料庫都有相關研究,我找資料的過程,並無想像中困難。最後,我選中一則在二○一三年七月發表的文章,除了因為年份非常新,還因為是一篇非常嚴謹的回顧性研究。作者群做得很仔細,完全按照後設研究的方法學去進行探討。

這篇文章,一共回顧了84個研究,幾乎是將所有相關的文獻搜尋過一遍,才做出結論。這樣形成的暫時性結果,非常具有說服力。

引言介紹時,作者群即說明這類研究的困境。主要的困難點在於無法完全隨機分派。因為「餵母乳」這件事情在進行研究之前,父母親就已經決定好要怎麼哺育小孩了。在研究倫理上,無法真的去操弄這件事,不可能完全隨機分成兩組,一組吃母乳,另一組吃配方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此回顧研究也排除了一些不適合納入的個案,包含早產兒、認知能力的評估不客觀(如以不精確的學校學業成績或父母報告來評斷)、飲食習慣沒有從一出生就開始監控等。

簡單來說,若單就母乳與智力相關程度來看,84個研究中,正相關結果的研究一共有45個,沒有相關或負相關的則有39個。

由此判斷,餵食母乳與促進智力並不如預期的效果。因為若真的有效果的話,就不會只有區區50%左右的小孩有效果。

此研究的作者群又以另一個角度來分析資料,提供不同的思考方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若將所有研究分成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來比較,85%的研究來自已開發國家,15%來自開發中國家。而這些資料中,開發中國家沒有相關或負相關的比例,高於已開發國家的兩倍(61% vs37%)。說白話一點,若喝母乳真能影響智力,是不會因時空背景不同而有所差異的。

更有趣的是,作者群在文章最後,順帶打了別人一拳。提到在懷孕期間,服用長鏈多元不飽和脂肪酸(long 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s),也就是坊間說的深海魚油等健康食品,並無助於嬰幼兒腦部發展。

我之所以將這篇研究,分享給各位新手父母,除了想更新各位的觀念,還想降低父母的擔憂。母乳對於智力並沒有直接影響。對兒童智力最大的影響,主要來自母親的智能與社經地位。

小孩有母乳喝當然不錯(也許省點錢,也許增添親密感),但若因為條件限制,需要餵食配方奶的話,也不用杞人憂天,頂多增加一點成本,多花一點奶粉錢而已,小孩在智力上的表現,並不會因為沒有喝母乳就跟不上別人。想要自己小孩的智力高,前提是自己的智力要夠高才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使用奶嘴與哺乳之間的關係 [2]

baby-423023_1280
大部份的嬰兒,都曾經歷使用奶嘴的階段。圖/Pixabay

這同樣是一個論戰不休的話題—「使用奶嘴會不會影響哺乳時間的長短」。

更細緻的說法是:使用瓶餵、杯餵、奶嘴等人工哺育的方式,會不會影響母體哺乳持續時間長短(指持續餵奶到小孩幾個月大,而非單次餵奶的時間長短)。大家各自有不同的意見,連世界衛生組織與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的意見都是相左的。

從一九八○年代開始,世界衛生組織(WHO)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聯手發布〈成功哺乳的十個步驟(Ten Steps to SuccessfulBreastfeeding)〉,其中第九條就是「禁止給予哺乳中的嬰兒人工橡皮奶嘴」。

後來,這十個準則也成為母嬰親善醫院的基礎,在全世界推展開來。臺灣雖然不是會員國,但很多大醫院的婦產科,都按照這個標準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則鼓勵新生兒使用奶嘴, 尤其睡覺時使用, 可以降低嬰兒猝死症(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SIDS)的發生率。這裡的睡覺是很廣義的,包含餐與餐之間的小睡,與深夜的長睡。

看到這邊,讀者可能覺得困惑。當兩個皆具有公信力的單位,提供互相悖反的論點時。身為家長該如何權衡?

我的作法就是「找證據」。

閱讀過相關的資料後,我發現不論是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或美國小兒科醫學會所提出的建議,都無法從品質良好的研究中得到證實。這種結論跟沒做一樣,但是科學暫時性的結果,常常就是—「這樣做是有幫助,只是幫助不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在臺灣生活的媽媽,要是工作環境與時間允許哺乳或擠奶,還是鼓勵盡量餵到小孩六個月大為止。這是世界衛生組織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都建議的。

此外,在研究中我也看到,餵母乳的方式不需刻意限定,採取親餵、瓶餵、杯餵都可以。真有餵奶方面的困難,用奶嘴一樣也達得到安撫的效果。在睡覺時使用,可能還會得到一個附加好處—「防止嬰兒猝死症發生」。

總之,身為新手父母還是放寬心就好,不用過度苛責哺乳持續的時間,也不要因為使用奶嘴來安撫小孩,就萌生自責感與挫折感。

  • [1] 文獻資料參考:Walfisch A, Sermer C, Cressman A, et al. Breast milk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the role of confounders: a systematic review. BMJ Open 2013;3: e003259. doi:10.1136/bmjopen-2013-003259
  • [2] 文獻資料參考:O’Connor NR, Tanabe KO, Siadaty MS, Hauck FR. Pacifiers and breastfeeding: a systematic review. Archives of Pediatrics and Adolescent Medicine 2009; 163(4): 378-382.

cover

 

爸媽不可能做足萬全準備。最好的準備是—準備好面對「那些毫無準備就發生的事」!《心理師爸爸的心手育嬰筆記》,新手父母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林希陶_96
80 篇文章 ・ 53 位粉絲
作者為臨床心理師,專長為臨床兒童心理病理、臨床兒童心理衡鑑、臨床兒童心理治療與親子教養諮詢。近來因生養雙胞胎,致力於嬰幼兒相關教養研究,並將科學育兒的經驗,集結為《心理師爸爸的心手育嬰筆記》。與許正典醫師合著有《125遊戲,提升孩子專注力》(1)~(6)、《99連連看遊戲,把專心變有趣》、《99迷宮遊戲,把專心變有趣》。並主持FB專頁:林希陶臨床心理師及部落格:暗香浮動月黃昏。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純淨之水的追尋—濾水技術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4/17 ・3142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與 BRITA 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你確定你喝的水真的乾淨嗎?

如果你回到兩百年前,試圖喝一口當時世界上最大城市的飲用水,可能會立刻放下杯子——那水的顏色帶點黃褐,氣味刺鼻,甚至還飄著肉眼可見的雜質。十九世紀倫敦泰晤士河的水,被戲稱為「流動的污水」,當時的人們雖然知道水不乾淨,但卻無力改變,導致霍亂和傷寒等疾病肆虐。

十九世紀倫敦泰晤士河的水,被戲稱為「流動的污水」(圖片來源 / freepik)

幸運的是,現代自來水處理系統已經讓我們喝不到這種「肉眼可見」的污染物,但問題可還沒徹底解決。面對 21 世紀的飲水挑戰,哪些技術真正有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9 世紀的歐洲因為城市人口膨脹與工業發展,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水污染挑戰。當時多數城市的供水系統仍然依賴河流、湖泊,甚至未經處理的地下水,導致傳染病肆虐。

1854 年,英國醫生約翰·斯諾(John Snow)透過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倫敦某口公共水井與霍亂爆發直接相關,這是歷史上首次確立「飲水與疾病傳播的關聯」。這項發現徹底改變了各國政府對供水系統的態度,促使公衛政策改革,加速了濾水與消毒技術的發展。到了 20 世紀初,英國、美國等國開始在自來水中加入氯消毒,成功降低霍亂、傷寒等水媒傳染病的發生率,這一技術迅速普及,成為現代供水安全的基石。    

 19 世紀末的台灣同樣深受傳染病困擾,尤其是鼠疫肆虐。1895 年割讓給日本後,惡劣的衛生條件成為殖民政府最棘手的問題之一。1896 年,後藤新平出任民政長官,他本人曾參與東京自來水與下水道系統的規劃建設,對公共衛生系統有深厚理解。為改善台灣水源與防疫問題,他邀請了曾參與東京水道工程的英籍技師 W.K. 巴爾頓(William Kinnimond Burton) 來台,規劃現代化的供水設施。在雙方合作下,台灣陸續建立起結合過濾、消毒、儲水與送水功能的設施。到 1917 年,全台已有 16 座現代水廠,有效改善公共衛生,為台灣城市化奠定關鍵基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片來源/BRITA

進入 20 世紀,人們已經可以喝到看起來乾淨的水,但問題真的解決了嗎? 科學家如今發現,水裡仍然可能殘留奈米塑膠、重金屬、農藥、藥物代謝物,甚至微量的內分泌干擾物,這些看不見、嚐不出的隱形污染,正在成為21世紀的飲水挑戰。也因此,濾水技術迎來了一波科技革新,活性碳吸附、離子交換樹脂、微濾、逆滲透(RO)等技術相繼問世,各有其專長:

活性碳吸附:去除氯氣、異味與部分有機污染物

離子交換樹脂:軟化水質,去除鈣鎂離子,減少水垢

微濾技術逆滲透(RO)技術:攔截細菌與部分微生物,過濾重金屬與污染物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技術相互搭配,能夠大幅提升飲水安全,然而,無論技術如何進步,濾芯始終是濾水設備的核心。一個設計優良的濾芯,決定了水質能否真正被淨化,而現代濾水器的競爭,正是圍繞著「如何打造更高效、更耐用、更智能的濾芯」展開的。於是,最關鍵的問題就在於到底該如何確保濾芯的效能?

濾芯的壽命與更換頻率:濾水效能的關鍵時刻濾芯,雖然是濾水器中看不見的內部構件,卻是決定水質純淨度的核心。以德國濾水品牌 BRITA 為例,其濾芯技術結合椰殼活性碳和離子交換樹脂,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氯、除草劑、殺蟲劑及藥物殘留等化學物質,並過濾鉛、銅等重金屬,同時軟化水質,提升口感。

然而,隨著市場需求的增長,非原廠濾芯也悄然湧現,這不僅影響濾水效果,更可能帶來健康風險。據消費者反映,同一網路賣場內便可輕易購得真假 BRITA 濾芯,顯示問題日益嚴重。為確保飲水安全,建議消費者僅在實體官方授權通路或網路官方直營旗艦店購買濾芯,避免誤用來路不明的濾芯產品讓自己的身體當過濾器。

辨識濾芯其實並不難——正品 BRITA 濾芯的紙盒下方應有「台灣碧然德」的進口商貼紙,正面則可看到 BRITA 商標,以及「4週換放芯喝」的標誌。塑膠袋外包裝上同樣印有 BRITA 商標。濾芯本體的上方會有兩個浮雕的 BRITA 字樣,並且沒有拉環設計,底部則標示著創新科技過濾結構。購買時仔細留意這些細節,才能確保濾芯發揮最佳過濾效果,讓每一口水都能保證潔淨安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濾芯本體的上方會有兩個浮雕的 BRITA 字樣,並且沒有拉環設計 (圖片來源 / BRITA)

不過,即便是正品濾芯,其效能也非永久不變。隨著使用時間增加,濾芯的孔隙會逐漸被污染物堵塞,導致過濾效果減弱,濾水速度也可能變慢。而且,濾芯在拆封後便接觸到空氣,潮濕的環境可能會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如果長期不更換濾芯,不僅會影響過濾效能,還可能讓積累的微小污染物反過來影響水質,形成「過濾器悖論」(Filter Paradox):本應淨化水質的裝置,反而成為污染源。為此,BRITA 建議每四週更換一次濾芯,以維持穩定的濾水效果。

為了解決使用者容易忽略更換時機的問題,BRITA 推出了三大智慧提醒機制,確保濾芯不會因過期使用而影響水質:

1. Memo 或 LED 智慧濾芯指示燈:即時監測濾芯狀況,顯示剩餘效能,讓使用者掌握最佳更換時間。

2. QR Code 掃碼電子日曆提醒:掃描包裝外盒上的 QR Code 記錄濾芯的使用時間,自動提醒何時該更換,減少遺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3. LINE 官方帳號自動通知:透過 LINE 推送更換提醒,確保用戶不會因忙碌而錯過更換時機。

在濾水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濾芯已不僅僅是過濾裝置,更是智慧監控的一部分。如何挑選最適合自己需求的濾水設備,成為了健康生活的關鍵。

人類對潔淨飲用水的追求,從未停止。19世紀,隨著城市化與工業化發展,水污染問題加劇並引發霍亂等疾病,促使濾水技術迅速發展。20世紀,氯消毒技術普及,進一步保障了水質安全。隨著科技進步,現代濾水技術透過活性碳、離子交換等技術,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讓每一口水更加潔淨與安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片來源 / BRITA)

今天,消費者不再單純依賴公共供水系統,而是能根據自身需求選擇適合的濾水設備。例如,BRITA 提供的「純淨全效型濾芯」與「去水垢專家濾芯」可針對不同需求,從去除餘氯、過濾重金屬到改善水質硬度等問題,去水垢專家濾芯的去水垢能力較純淨全效型濾芯提升50%,並通過 SGS 檢測,通過國家標準水質檢測「可生飲」,讓消費者能安心直飲。

然而,隨著環境污染問題的加劇,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減少水污染,並確保每個人都能擁有乾淨水源。科技不僅是解決問題的工具,更應該成為守護未來的承諾。濾水器不僅是家用設備,它象徵著人類與自然的對話,提醒我們水的純淨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社會的責任和對未來世代的承諾。

*符合濾(淨)水器飲用水水質檢測技術規範所列9項「金屬元素」及15項「揮發性有機物」測試
*僅限使用合格自來水源,且住宅之儲水設備至少每6-12個月標準清洗且無受汙染之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2

4
1

文字

分享

2
4
1
喝母乳的寶寶能提升神經認知功能?——是真的!而且「曾經喝過就有效」
查克爸
・2021/10/26 ・301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喝母乳的寶寶,真的會更聰明嗎?母乳不僅能夠提供小寶寶所需的營養以及免疫力,而透過母親的生理機制,更能將各種符合自己孩子需求的成分,客製成孩子專屬的母乳。需要發育大腦,就多給些相關的成分,如果要長肌肉也沒問題,媽媽隨時隨地都準備為孩子產製最適合的母乳,這可是任何產業都難以複製的機能。因此母乳被說是對寶寶是最好的禮物,想當然各種與母乳哺育相關的研究主題,便是眾多學者探討了解的目標。

其中,研究智力發展應該是最吸引人的主題之一,不過目前為止也是有研究指出,母乳哺育的孩子,他們的平均智商與沒有母乳哺育的孩子相差無幾,這不知潑了多少人一身的冷水,掃了無數爸媽的興致。但以前的證據說智商沒差異,不代表新的研究一樣沒差異,科學這件事就是會不斷變化,產出新的結論,全世界仍有不少研究都提出母乳可能使寶寶更聰明。

這次要介紹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URMC)神經科學研究所(Del Monte Institute for Neuroscience)的成果就是其中之一,他們這次提出的新證據是與認知能力有關,而且他們的結論應該會讓人眼睛一亮,因為他們發現,母乳哺育的時間長短與 9-10 歲兒童的部分認知發展有關連,而且只要孩子有吃母乳一段時間就可以看出差異[1]

人類積極探索智力,母乳與智力的關係更是熱門主題之一。圖/Pixabay

改變研究方向,找出母乳與智力之間的正向證據

隨著各種研究產出,我們得以知道智力受到很多變項影響,尤其是與父母親直接相關的因素,例如父母的社經地位、智力程度、學經歷等都可能使孩子擁有較高的智力。換句話說,也就是研究者比較了相同教育程度或是經濟程度的母親後,結論是不管有沒有哺餵母乳,他們孩子的智商分數可能相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既然知道多種因素可以影響智力,便要在研究方法的設計下足功夫,因為要盡可能控制所有影響,讓母乳哺育的小孩,以及沒有母乳哺育的小孩都能在同一個基準線上比較,才能看出客觀上的差異,或可說是未能控制好混雜因素[2]

不過就如開頭所說,研究目標、方法不同,看到的成果就不一樣,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這篇藉由分析青少年大腦認知發展研究計畫[3](The Adolescent Bra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Study;ABCD Study)數據的報告,就看到了母乳與認知的正向關係,改而分析更細項的各種認知能力[4],其涉及了執行與感知、學習、記憶、理解、意識、推理、判斷、直覺和語言相關的等各種任務技能。

認知能力分好多,研究分析哪些?

這個認知研究採用 ABCD 研究數據來探討,但為了減少測量誤差的影響(例如孩童曾經暴露會接觸酒精的環境、未參加訪視的兒童等因素),研究者最終保留了 9,116 名兒童的數據,並以此分析母乳哺育時間與神經認知能力之間的關係。那列入分析的認知能力向度有哪些?

向度一共有三項,而且跟每個人都有關,分別是一般能力(general ability)、執行能力(executive function)以及記憶力(memory),而這三項能力各自有其解釋在,如一般能力,美國心理學會對此提出的解釋定義是,一種可以被衡量的能力,且被認為是基礎能力,用來處理所有與智力相關的任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再來是執行能力,這個能力則可用來管理和控制工作記憶、注意力,也跟抽象思考等種種認知過程有關,像是設定目標、想像並預見;最後一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記憶力,是透過大腦系統所儲存的訊息,是能回憶特定訊息或曾經有過的經歷。

不過這些能力的發展程度真的能評量嗎?放心,各項認知能力背後有眾多的研究依據,也發展出各種不同的測量方式來評定。像是「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的矩陣推理測驗」就在這個研究被用來測量知覺推理和組織、空間訊息處理等相關的能力;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 NIH Toolbox®-Cognition battery,也在這個研究裡被整合運用評估兒童的神經和行為功能。最後通過次數以極多的神經認知測驗,也才讓研究結果得出有吃母乳的小朋友,是能改善某個認知能力。

針對各種能力、認知所開發的測驗,不斷的被開發出來並應用。圖/Pexels

母乳真的有助於認知能力!是哪一項呢?

研究要分析的有一般能力、執行能力以及記憶力,那究竟哪像能力獲得提升呢?鏘鏘,從數據提供的結論是一般能力(general ability)與母乳哺育的時間長短有顯著關聯[1]。但你可能會說「怎麼才提升一種能力?」,這時候我們要關注的是,在心理學上的一般能力也包含多種能力,一般能力只是所有分向能力的統整稱呼。

研究中把這九千多位 9-10 歲的孩子,依照他們吃母乳的時間長短分成四組,第一組是 0 個月的控制組,接著是三組母乳哺育的實驗組,分別是 1-6 個月、7-12 個月以及吃母乳超過 12 個月的寶寶,可以看到在母乳哺育期最短的 1-6 個組別寶寶,他們在一般能力的測驗結果,比起沒吃母乳的寶寶有所提升,而且隨著母乳哺育的時間變長,孩子們在一般能力的發展程度也越來越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用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研究結果就是,今天有某一個家庭選擇餵養母乳,即便哺育期間落在有點長又不算太長的 2 個月或是半年內,對寶寶的神經認知發展來說也是有幫助的,這也符合研究人員的設定目標,因為這有望幫助改善人們的動機,讓更多人想要母乳哺育,不只告訴每個家庭們可以量力而行,也藉此呼籲政府、社會企業能夠更設身處地為媽媽們著想。

母乳哺育與一般能力認知的關聯性較高,且隨著期間變長而增加。資料/參考資料1

研究成果重要,但更該考慮「人」

各種母乳相關的科學證據報告,讓母乳對孩子的好處不言而喻,這次介紹的研究也是,也的確可以藉由這些證據協助家庭做出決定,讓他們決定是否要餵養母乳,但這篇研究成果的重點,是希望能夠「鼓勵」家庭選擇用母乳哺育寶寶,而不是「非得要」。

不可否認的是,母乳哺育對媽媽們是一個壓力來源,常常聽到「給寶寶最好的」,反而讓各種美好變成壓力,像是聽到哪位媽媽不給寶寶吃母乳,各種批評襲來,不餵母乳變成一種罪過。而如果選擇母乳哺育,又可能因為家人不支持而宣告放棄。

母乳對寶寶有幫助,但家人彼此間的支持才更重要。圖/Pixabay


研究也實實在在告訴我們,餵養母乳的意願及時間長短,可是牽涉眾多因素,其中個體因素如教育程度、年齡會改變想法,還有環境和社會文化影素也會影響,例如就業問題、丈夫支持程度、家人態度也都大大的參雜其中[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每個家庭間的討論、媽媽的個人意願都很重要,有了共識後再來下決定,而當你們決定好要給寶寶母乳,又就差那決定性的臨門一腳時,不妨想想這篇研究提出的結論,「只要曾經給寶寶喝母乳,便有機會提升他特定的認知能力喔」。

  1. Lopez, D. A., Foxe, J. J., Mao, Y., Thompson, W. K., Martin, H. J., & Freedman, E. G. (2021). Breastfeeding Dur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Domain-Specific Improvements in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9-10-Year-Old Children.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9, 657422. https://doi.org/10.3389/fpubh.2021.657422
  2. Walfisch, A., Sermer, C., Cressman, A., & Koren, G. (2013). Breast milk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the role of confounders: a systematic review. BMJ open, 3(8), e003259. https://doi.org/10.1136/bmjopen-2013-003259
  3. https://abcdstudy.org/
  4. https://dictionary.apa.org/cognitive-ability
  5. Natland ST, Andersen LF, Nilsen TI, Forsmo S, Jacobsen GW. Maternal recall of breastfeeding duration twenty years after delivery. BMC Med Res Methodol. 2012 Nov 23;12:179. doi: 10.1186/1471-2288-12-179. PMID: 23176436; PMCID: PMC3568415.
  6. Shi, H., Yang, Y., Yin, X. et al. Determinants of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for the first six month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t Breastfeed J 16, 40 (2021). https://doi.org/10.1186/s13006-021-00388-y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2
查克爸
3 篇文章 ・ 2 位粉絲
查克爸|醫學生物技術領域 碩士,現職是有點神祕,也與自然科學有關的評量工具研究人,專心將各種研究設計為科學教育評量工具的同時,也投入喜愛的科普領域。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養出寶寶的免疫力!HMO 母乳寡糖與核苷酸是母乳保護力的關鍵
careonline_96
・2021/07/29 ・226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寶寶還在肚子裡的時候會由臍帶供應大部分養分及少部分藉由胎兒嘴巴吃羊水供給營養,一旦出生後,便得開始進食,透過母乳或配方奶獲得各種營養。母乳中因蘊含牛奶或配方奶所缺乏的活性物質與免疫因子等營養素,被各界視為哺餵寶寶的最佳來源。義大醫院兒童醫學部楊生湳教授指出,母乳的成份包括水、蛋白質、母乳寡醣、脂質、乳糖等,除了提供蛋白質、能量,特別的是母乳還具多項能夠幫助寶寶生長發育、健康成長的重要成份,一直是營養學界關注的焦點。隨著技術進步,母乳中的重要成份陸續被發現,對於寶寶的生長、神經功能、免疫功能等都有幫助。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腸胃科主任陳安琪醫師分享,我們可以發現喝一般配方奶的寶寶比喝母奶的寶寶容易生病、拉肚子與感冒,遭到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風險更是母奶寶寶的兩倍。這是因為母乳具有多種特殊成份,能夠對寶寶發揮保護作用。近年來許多專家學者都朝這個方向研究,歷經 20 年,發現母乳中第三大成分的母乳寡醣(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 HMOs)扮演免疫力養成的關鍵角色。

母乳保護力關鍵:HMO母乳寡醣與核苷酸幫助先天免疫與後天免疫

楊生湳教授表示 HMO 母乳寡醣是母乳中的重要成份,含量比脂質還要多。目前已知的 HMO 母乳寡醣約有兩百種,其中含量最豐富的是 2′ – 岩藻糖基乳糖(2′-FL HMO,2′-Fucosyllactose)。

HMO母乳寡醣幫助腸道菌叢發展

HMO 母乳寡醣是腸道菌叢的營養品,也就是益菌生,有利於腸道菌叢的養成與發展,陳安琪醫師解釋,腸道菌叢長得好,可以預防壞菌過度增生,幫助腸胃蠕動,減少寶寶腸絞痛、躁動、脹氣、哭鬧等狀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的身體具有雙重保護系統,分別是先天免疫與後天免疫,楊生湳教授解釋,先天免疫系統會佈署在腸道黏膜、呼吸道黏膜、血液中,當發現細菌入侵時,先天免疫系統便會啟動,消滅入侵者。後天免疫系統則會辨識、記憶入侵的病原體,然後製造出相對應的抗體。

進入腸胃道的細菌通常會先附著在黏膜細胞上,然後再經由細胞間隙侵入人體。因為 HMO 母乳寡醣的分子結構與腸道表面上的受體分子結構相似,所以當腸胃道中存在 HMO 母乳寡醣時,細菌會與 HMO 母乳寡醣結合,而降低附著在黏膜細胞、侵入人體的機會,發揮先天保護作用。

陳安琪醫師分析,HMO 母乳寡醣可以降低輪狀病毒對寶寶的危害。對早產兒來說,在母乳哺育推行後,壞死性腸炎的發生機會有明顯降低,HMO 母乳寡醣在預防壞死性腸炎佔有一定程度重要角色!

HMO母乳寡醣有保護作用且可調節免疫

「腸胃道是一道天然防線,人體的免疫細胞,有超過 7 成都在腸胃道,所以腸胃道健康,與免疫系統非常有關係。」陳安琪醫師說,「母乳中的 HMO 母乳寡醣與核苷酸可以參與免疫調節,有助免疫系統發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寶寶剛出生的時候,免疫力較弱,我們都希望寶寶的免疫系統趕快發展起來,」楊生湳教授說,「工廠需要原料才能製造產品,而核苷酸便是 DNA 的重要原料,身體要製造細胞、血球、合成抗體都需要核苷酸。提供足夠的核苷酸,對寶寶很有幫助。」

HMO母乳寡醣有助降低感染機率

母乳中的核苷酸濃度大約是 68 – 72 mg/dL,陳安琪醫師解釋,曾經有研究發現如果讓寶寶攝取含有類似母乳濃度核苷酸的配方奶,有助提高腸胃道裡的 IgA 免疫球蛋白分泌量,約增加 23% 分泌濃度 [3]。IgA 是一種對抗細菌、病毒的重要免疫球蛋白,倘若 IgA 的量提升,對抗細菌、病毒的能力會較佳。另外,在為寶寶常規接種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疫苗後,足量的核苷酸,也有助於增加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抗體的含量,給寶寶更好的防護。

寶寶免疫力養成小撇步 – 「攝取貼近母乳的成分營養」、「良好運動刺激」,延續母乳保護力

「大家常說,母乳最好!母乳最好!」楊生湳教授提醒,「但是,後面要記得加上第二句,就是『媽媽妳要準備好!』,媽媽們務必攝取均衡、充足的營養,而且千萬不可以抽菸、喝酒、每天熬夜。先把身體照顧好,才有辦法分泌高品質的母乳。」

如果因為種種因素,不得已需要配方奶銜接時,家長們一定要多加留意,楊生湳教授提醒,請務必選擇國家核准的產品、較有信譽的品牌,而且配方奶的成分多種,盡量挑選接近母乳的成分,諸如 HMO 母乳寡醣、核苷酸等,幫助銜接母乳的保護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安琪醫師補充,營養攝取相當重要外,讓寶寶養成規律作息,並培養良好適度的運動刺激,以利免疫細胞正常代謝,以鞏固免疫系統的成熟與發展,若有哺育不了解的問題,記得跟醫師討論喔!

資料來源:

  • Reverri E, et al. Review of the Clinical Experiences of Feeding Infants Formula Containing the 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 2’-Fucosyllactose, Nutrients 2018, 10 (10), 1346
  • Marriage BJ, et al. Infants fed a lower calorie formula with 2’-FL show growth and 2’-FL uptake like breastfed infants.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15;61(6):649-6583. Yau, KIT, et al. Effect of Nucleotides on Diarrhea and Immune Responses in Healthy Term Infants in Taiwan, Journal of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and Nutrition. 2003; 36 (1) : 37 – 4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