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吸一口塑膠做的珍珠奶茶?!

科學新聞解剖室_96
・2015/11/03 ・4793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SR值 520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學新聞解剖室-案件編號15

珍珠

案情

2015年10月20日,《自由電子報》刊登這則新聞:「扯!中國飲料店員自爆:珍珠由舊輪胎、鞋底製成」,真是把解剖員嚇呆了,珍珠如果是用舊輪胎或鞋底製成的話,會不會太不可思議了?後來證實這個新聞是一篇來自於中國,但卻被斷章取義的報導,但是實在是太震撼了,所以解剖員望著手邊的珍珠奶茶,不敢貿然一飲而盡,想說還是先搜查相關的報導確認一下好了。

一年四季隨處可見手搖飲料的蹤跡,揚名國際的珍珠奶茶更是大熱門,但是,人紅是非多,關於珍珠奶茶的討論還真不少。搜尋過程中,解剖員在Facebook看到朋友轉載一篇2015年8月16日「BuzzLife」刊登的文章,標題是:「震驚!原來珍珠奶茶是用塑膠做的~看完我都快吐了 不相信還有人敢再喝嗎??」文章一開頭就提到:

珍珠是什麼製成的,這個真的不清楚。有人說,吃珍珠等於吃塑料,這是真的嗎?

噢噢,這回的珍珠是塑膠做的!解剖員望著手上的飲料,真不知到底是該丟掉飲料?還是應該關掉電腦?你是否也曾在滑手機的時候,看到LINE或Facebook一堆萬人瘋傳的訊息,聳動的標題讓你的心臟多跳了半拍,接著,手指頭就情不自禁地繼續點下去了呢?究竟是哪邊出了問題?跟著解剖員看下去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解剖

這篇文章列出珍珠奶茶的「五大罪狀」,包括:1.奶茶中的「奶」;2.奶茶中的「香精」和「色素」;3.奶茶中含有「防腐劑」;4.奶茶中的「珍珠」;5.奶茶中的「椰果」。我們先來看看科學上的問題。

科學疑點:珍珠=高分子材料=塑料?! 

這篇文章的標題「原來珍珠奶茶是用塑膠做的」,非常惹人注目,在內文的第4點中提到「……為了讓珍珠更有『嚼頭』,於是再添加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就是塑料,這樣的成分不可能被人體吸收。吃塑料是什麼結果,大家可以想像。」即便近年來食安問題層出不窮,解剖員常開玩笑吃這麼多有的沒的都百毒不侵了,但是吃下肚的食物若是塑膠的話,想起來還是覺得頭皮麻麻的,不過,所以所有的珍珠都是高分子材料嗎?而高分子材料就等於是塑料嗎?

「高分子」是透過聚合反應後形成具有大分子量的大分子,又可分成「天然」和「人工合成」兩個部份,前者例如棉花、澱粉、蛋白質等,後者則例如合成塑膠、合成橡膠、合成纖維等等。依據解剖員請教東華大學的化學教育專家李暉教授表示,塑膠是人工合成高分子的其中一類,和澱粉、蛋白質一樣,都是由小分子聚合而成的巨大分子,但因為組成的小分子不同,使得性質也有很大的差異。所以,直接說「高分子等於塑料」這是一種以偏蓋全的說法,是很有問題的,因為中間還差得遠遠的,我們總不能跳過爸媽,就直接喊祖父母一聲爹娘吧!(請參考下面的高分子系譜圖)

 

系譜
高分子系譜

再來,珍珠是如何製造的呢?正常的珍珠應該是用木薯粉或地瓜粉製成的澱粉製品,只是有些店家為了讓珍珠吃起來Q彈、有嚼勁,會再加入小麥蛋白、玉米澱粉等天然高分子來加強口感,這些都是可接受的,誰不愛東西吃起來更好吃、更有口感呢?但是,若說到可怕的珍珠與添加物的故事,李暉教授就提醒,2013年曾爆發的「毒澱粉」事件,就是不知道哪來的天才業者為了省成本,竟然想出利用工業用黏著劑「順丁烯二酸酐」來製造澱粉的黑心招數。「順丁烯二酸酐」原是被應用在工業用途的黏著劑、樹脂原料、殺蟲劑之穩定劑等等,不肖業者將未經核准的「順丁烯二酸酐」直接加在澱粉裡,然後毒澱粉再製成的珍珠粉圓、黑輪、米粉等,再進到我們的肚子裡(光想就覺得肚子痛痛的)。把不該放在食品中的化學藥劑放進食品中,這樣的珍珠,沒什麼話好說,當然不合格!話說回來,吃進去的「珍珠」如果真的是高分子塑料(和吞塑膠粒類似,無法被消化分解),被「毒」害的機會遠遠小於腸胃堵塞的危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下次再看到食品中還有高分子時,別慌張,高分子的家族成員龐大,而且使用廣泛,先搞清楚是高分子家族中的哪個成份再說,別看到黑影就開槍啊。

接下來看看媒體上的問題

媒體疑點一:這個訊息網站怪怪的?

解剖員一開始覺得找到的這篇報導,文章用列點的呈現方式相當有結構,讓人一目了然,很快就掌握重點。但再仔細看看標題、看看內文、看看文章的來源網站,卻突然啞然失笑,這不就是傳說中的「內容農場」嗎?

「內容農場」又是什麼呢?為什麼這麼嚴重?依據網路達人,中二網路媒體人陸子鈞先生指出,這類網站背後的運作機制,說穿了就是運用高點閱率來謀取廣告收益的內容網站。為了增加點閱率,所謂的「內容農場」會無所不用其極的在標題或內容上做文章,最常使用情緒強烈的標題來引誘讀者,點進去網站之後,看到的往往是各種低素質、聳動激情、胡亂堆疊的資訊。

這些內容多數似是而非,又總是引導不明就裡的使用者信以為真,文章的最後通常會再加上一句「如果你也覺得有趣,請立刻分享給你的朋友吧」。如果使用者照做了,動動手指頭轉發出去給親朋好友,就會間接提昇「內容農場」的點閱率,讓經營者獲得滾滾而來的廣告收益,但卻浪費了大家寶貴的時間與注意力,生命不是應該要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新聞工作者黃哲斌先生也曾經為文[1]指出,「內容農場」的終極奧義就是,它們不生產內容,而是無限制地複製內容,像是無性生殖,單細胞生物的繁殖模式。「內容農場」只關心點閱率、到站人次和流量排名,因為這些間接等於廣告收益。

解剖員歸納「內容農場」應該有幾個主要特質:第一,標題很長、很聳動,不管覺得怪不怪,不點進去看就心癢難耐。第二,利用條列式的書寫方式,偽裝井然有序,乍看好像很科學。第三,篇幅短又新鮮,讓觀眾的認知負荷不超載,但仔細看看內文,可能有許多錯誤或不合理的地方。

好笑的是,現在網路上竟然還出現「內容農場殺人標題產生器」,製造者先整理內容農場的標題,模擬角子機的遊戲方式,然後設計出標題產生器,一拉霸,三格方塊就隨機湊出三組文字,瞬間就能生產出非常吸睛的標題。解剖員隨便玩了一下便出現了以下幾個令人驚呆的標題:「30歲以前要懂,轟動全球的照片,特別是最後一個!」、「全世界80萬人瘋傳,從未被揭發的新聞,這不分享還是人嗎?」等等,這樣的標題能不吸引人嗎?自己動手玩看看就會明白新聞標題產生的方式是如此簡單與廉價。所以,下次再看到這類型的文章,別驚慌失措,可別讓自己變成「會移動的內容農場」囉。

1436747529-1754964983_n
截圖至「內容農場標題產生器」。

媒體疑點二:誇飾的「農場口吻」

解剖員在讀這篇報導的時候,不知為何,總是覺得文章的口吻好像都用了很多的誇飾法,跟科學的過程有很大的出路。例如標題:「原來珍珠奶茶是用塑膠做的」,用「原來」這兩個字加深了恍然大悟、發現秘密的味道,可是從前面科學疑點的剖析就知道事實似乎不是這麼單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再看看文章第1點說「它(奶精)缺少鈣、B族和維生素A、D。牛奶中有用的養分,它基本都沒有。」李暉教授也指出,我們一般在使用奶精的時候,通常不會去考慮它的營養成份,所以應該不至於會有人把奶精沖水當牛奶喝,因為奶精大多是用來增加飲品或食物的風味,奶精原本就不是牛奶,所以,有必要要求奶精具有牛奶的養分嗎?

最後,我們從文章的書寫方式來看,第1、2、3點:

(奶茶中的奶)……它含有大量的糖、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會提高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對中老年人來說,更不利於糖代謝和脂代謝。

(奶茶中的香精和色素)……如果添加得太多,或者你又大量飲用的話,就不大好了,尤其是幼兒。過量飲用奶茶對孩子的智力發育和行為健康,都可能有不良影響。

(奶茶中的防腐劑)奶茶百分之百含有防腐劑,防腐劑會殘留體內,所以喝珍珠奶茶一天別超過3杯。

這三段都是先指出珍珠奶茶裡面的某項成份,然後點名這些成份會造成什麼疾病,似乎不管是老的、小的、年輕的身陷在威脅之中,非常可怕。再看第4點、第5點的部份,就更厲害了,文章彷彿扮演了全知上帝的角色,可以看穿所有店家的把戲:

(奶茶中的珍珠)……有的商家也覺得彈性還不夠,為了讓珍珠更有「嚼頭」,於是再添加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

(奶茶中的椰果)……新鮮椰果由於成本高,就使用了椰果浸泡後滲出的水……為了變成透明椰果,就是用了工業用雙氧水漂白……

文章的作者像是擁有狗仔隊飛天遁地的追查技巧,可以明查暗訪到掌握關鍵的證人而得出這樣的結論。事實上,這些不過是「內容農場」的工人從各種新聞報導中擷取、組裝之後的呈現結果,誇飾的口吻就像是所有工序完成後最終加上的調味料,可以作為吸引讀者的利器。其實這類的問題都需要伴隨著許多環境脈絡上的條件才可以被明確判斷,並不是可以如此簡要、篤定或戲劇化地一言以蔽之,這種「農場口吻」就像是在一個布丁裡面打進太多的蛋黃,讀者一定要能嚐出那種「膩」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媒體疑點三:自體繁衍的亂鬥雜燴文 

解剖員發現這篇文章從頭到尾都沒有清楚地交待論述的來源為何,經搜尋和比對後發現,發現這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大雜燴文。

例如,2004年10月《蘋果日報》「珍奶粉圓 攙毒防腐劑」這篇報導裡面就提到:「消基會秘書長程仁宏指出,雖然多數粉圓防腐劑含量未超過標準,但不同食物的防腐劑會累積,『消費者一天最好不要喝超過三杯。』」而這篇文章的第三點看起來簡直就是上述報導的超級濃縮版。又例如,2004年6月曾經爆發中國海南島利用雙氧水製造椰果的新聞事件,文章的最後一段的文字正巧也都可以在《蘋果日報》當年刊登的「椰果沒椰味 雙氧水漂白」這一篇報導中找到,用的文字都一模模一樣樣,有這麼巧合的事情嗎?

除了擷取、組裝之外,類似的報導最早還可追溯自2009年7月「中國評論新聞網」的「喝劣質珍珠奶茶=吃塑料吃脂肪」一文,「大紀元」隔天也刊登「吃『珍珠』等於吃塑料?揭珍珠奶茶潛規則」,部份內容幾乎一樣。過了幾年,奇蹟似的又捲土重來,「大陸新藍網」在2014年7月刊登「吃珍珠等于吃塑料 警惕奶茶中5种成分」之後,「Life」網站又在2014年12月以「震驚!原來真珠奶茶是塑膠做的~看完我都要吐了 不相信還有人敢喝嗎??」跟新藍網的文章全文一模一樣,只是換了標題;而這次BuzzLife依樣畫葫蘆,全文照刊。

這些文章在各內容農場四處流竄,彼此自相抄襲與繁衍,之後再被使用者四處瘋傳、轉載,等到下一次再遇見類似的時事議題,只要在熱潮上,內容農場又會再次透過彼此加料、增強、亂鬥的過程,將老話題重新調製出品,時不時冒出頭來騷擾大家,然後再進入下一次瘋傳、轉載的無盡循環(就像下面的生產圖一樣)。這種愚蠢的輪迴,相信只有閱聽人結下理智的善果才能超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內容農場」文章生產循環圖

解剖總結

這篇來自內容農場的文章從標題到內文都充滿疑點,經解剖員追查後發現,這篇文章應是擷取不同新聞報導的部份內容,拼貼而成,相當糟糕。此外,各「內容農場」也多次轉載,導致文章一再出現。在搜查過程中也發現,許多FB粉絲專頁也有轉錄這篇文章,並且告誡民眾千萬不要喝珍珠奶茶,讓解剖員啼笑皆非,可見除了「內容農場」要小心外,對許多的網站、FB粉絲專頁的文章也要三思,別輕易就按讚或轉載給親朋好友啊。綜合這一次的分析,本解剖室給這則報導評以如下評價(12顆骷髏頭):

綜合剖析評比科學偽新聞指數(滿分5顆)

「便宜行事」指數:☠☠☠☠☠

「不懂保留」指數:☠☠☠☠

「戲劇效果」指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策劃/寫作:賴雁蓉、顏煜東、黃俊儒;科學顧問:李暉、陸子鈞)

 

[1] 1.   黃哲斌〈黃哲斌:「日本人買房生活」與「高僧木乃伊」的新聞啓示錄〉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1/article/2464

文章難易度
科學新聞解剖室_96
37 篇文章 ・ 12 位粉絲
「科學新聞解剖室」是由中正大學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所成立的科學新聞監督平台,這個平台結合許多不同領域的科學解剖專家及義工,以台灣科學新聞最容易犯下的10種錯誤類型作為基礎,要讓「科學偽新聞」無所遁形。已出版《新時代判讀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學新聞的真偽》《新生活判讀力:別讓科學偽新聞誤導你的人生》(有關10種錯誤的內涵,請參見《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一書)。

1

3
1

文字

分享

1
3
1
福島核污水是什麼?我們還能安心吃海鮮嗎?核污水全解析!
PanSci_96
・2023/10/01 ・4897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福島核污水正式排放入海了!食鹽要屯多少?海鮮還能吃嗎?哥吉拉要誕生了嗎?

核廢水是怎麼來的?

2011 年 3 月 11 日,一場海嘯衝擊了在福島海邊的第一核電廠,破壞了核電廠中做為緊急電源設備的發電機,在備用電池電力耗盡後,冷卻系統完全失效。然而反應爐內的連鎖反應還在持續,最後溫度不斷竄高,高溫水蒸氣與燃料護套中的鋯合金,發生鋯水反應並產生大量易燃的氫氣,最終與空氣中的氧氣作用導致爆炸。

在事故發生前後,日本政府灌入大量海水來為反應爐進行冷卻,而這些直接接觸熔融燃料棒的污水,就被稱為核污水,日文則稱為「汚染水」。至於當時的決策細節與失誤,大家可以看今年上映的日劇《核災日月》複習一下。而既然事件已經發生了,我們就重點討論核污水。

《核災日月》圖/IMDb

現在儲存在福島的核污水不只有冷卻水,其實還有受污染的降雨與地下水。事故發生後,東京電力公司在第一核電廠加裝擋水牆,阻擋因為降雨流經 1、2、3 號機組的污染水流入海洋。並且設置凍土牆隔絕地下水,同時挖水井抽出污染的地下水,讓廠區內的地下水水位下降,因此地下水只會從外部滲入,內部的污染水則不會滲到外面。不論是降雨還是抽出的地下水,都屬於污染水,平均每天都會增加 92 立方公尺的污染水。直至本集影片上架,當地已經存有 134 萬噸的汚染水,而且還會持續增加,你可以自己打開 Google Map,鳥瞰這密密麻麻的眾多大型儲槽,別忘了,核反應爐本體才是日本更迫切的問題,要是污水不先處理,要是下一個天災來襲,麻煩又會疊加。因此日本政府在 2016 年就展開討論,準備要處理掉這些污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福島第一核電廠。圖/Google Map

為何決定排放入海?

為何核污水的最終處置決定是排放入海呢?其實 2016 年提出的方案有五種:稀釋入海、蒸發至大氣、電解水釋放氫氣、深層地質注水、以及水泥固化並地下處置。很快,電解水因為還需要相關技術研發而被否決,這個我們在氫能那集講過。深層地質注水和水泥固化並地下處置,則有選址與法規問題,無法立即實現。這部分則等同於核電使用國都面臨的核廢料處置問題,我們之前花過好幾集介紹過,歡迎前往複習。

最後僅剩稀釋入海和蒸發至大氣兩種方法,最後日本認為海洋的擴散行為更容易追蹤,最重要的是成本僅有蒸發的十分之一,因此選用了這個方法。至於有些人說,既然東電跟日本政府都保證安全,何不做成瓶裝水拿去賣?之類的建議在這我們不多討論,就請大家用理智來看待。

核廢水如何被處理?

根據日本政府的規劃,在這些污染水排放入海前,會先進行淨化處理成為處理水。首先,污染水會經過「銫吸附裝置」,除去銫(Cs)和鍶(Sr)。接著再經過淡水化裝置除去水中的鹽分後,成為「鍶處理水」。這種鍶處理水,可以作為 1, 2, 3, 4 號機組的冷卻水再次循環利用。

最後,大部分的鍶處理水,會被送到「ALPS多核種除去設備」,將 63 種放射性核種中的 62 種放射性核種去除。「ALPS多核種除去設備」唯一不能去除的放射性核種,就是氚(H-3)。但其實啊還有一個碳-14 無法被過濾,但濃度低到可以忽視。經過「ALPS多核種除去設備」處理過後的「鍶處理水」,就稱為「含氚處理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日本政府的規劃,在這些污染水排放入海前,會先進行淨化處理成為處理水。圖/PanSci YouTube

含氚處理水中的氚,指的是氫的同位素的一種,在自然界中就存在。半衰期為 12.43 年,衰變時會進行 β 衰變,放出一顆電子並成為氦-3。β 衰變對人體的穿透距離僅限於皮膚,不會對內臟器官產生傷害。
如要能危害人體,需要長期大量攝取由氚構成的重水。關於攝取過多重水對動植物的影響,我們網站上有文章詳細說明過。

簡單來說,綜合自然界中跟福島即將排放的氚,以及我們的生活型態來看,遠遠達不到可能產生危害的程度。知道劑量決定毒性,就像我們每天都吃下不少「有害」物質,例如殘留農藥、油炸致癌物、過多的精製糖等等,但攝取的多寡,對你的健康影響差異很大。那麼重點來了,福島排放的處理水,真的有合乎標準嗎?

處理水符合標準嗎?

這個問題,我們在今年六月的核廢料主題中有提到,國際原子能總署 (IAEA) 在五月底公布了第一階段的調查結果,針對「日本的核種監控能力」進行第三方驗證。結果認為,日本的檢測標準跟分析方法沒問題,調查結果是可信任的。報告中除了氚以外,其他放射性核種的活度也都遠低於排放限值。例如鍶-90 為每公升 0.4 貝克、銫-137 為每公升 0.5 貝克,以臺灣的「食品」標準,銫-137 為每公升 100 貝克以下,雖然鍶-90 還沒有定下標準,但是依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標準,也是在每公升 100 貝克以下。目前的排放值都遠小於標準。

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公布第一階段的調查結果。圖/PanSci YouTube

除了各單一核種的活度以外,所有水中核種加起來的「告示濃度限度比」也低於日本國家標準的每年 1 毫西弗(mSv/year), 1 毫西弗大約是多少呢?大約是一般民眾一年會接收到的輻射劑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至於無法被 ALPS 處理的氚,因為海洋中的水中就廣泛存在,日本將透過海水稀釋後排放入海。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對於飲用水的氚含量標準訂為每公升 1 萬貝克,台灣的標準嚴格了許多,是每公升 740 貝克。東電公司的處理水是每公升 14 萬貝克,在排放前會稀釋 740 倍,以每公升 190 貝克的氚濃度排放,低於台灣的飲用水標準。

那麼食鹽呢?我們需要搶購嗎?這就更不用擔心,因為食鹽中不含水,自然也不含氚。或是更進一步可以參考東海大學應用物理系的粉專,他們計算,根據國家標準,食鹽含水量若為 3% 以下,需要每天吃超過 400 公斤的食鹽才會攝取氚超標。真的,別吃那麼鹹啊。

每天吃超過 400 公斤的食鹽才會攝取氚超標。圖/pixabay

那麼,我們就真的兩手一攤,為這件事劃下結論,核輻射只是庸人自擾嗎?

我們該如何看待排放的處理水?

當然不是,就像許多人擔心的,就算科學上告訴你沒問題,但前提是,這些數據得是沒問題的。而且不用說周邊國家,連日本自家民眾也多次抗議處理水的排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目前在 IAEA 架設的網站上,可以看到整個排水計畫的各種即時監測資料。其中就包括出水口的輻射數值監測。

為了驗證處理水不會對海洋生物產生影響,東京電力甚至從去年 9 月開始,就開始進行海洋生物飼養實驗,並且全程公開直播放在他們的YouTube頻道上。不過這頻道訂閱人數跟觀看次數都有點低迷,有興趣的話不妨訂閱,開啟小鈴鐺。

那麼我們能下定論了嗎?在科學上,我們確實能說,在符合規範下,這些排放入海的處理水是沒問題的,食鹽、海鮮也都能照吃,把注重食安與健康的努力分配到其他危害更大、風險更高的事情上,對處理水保持健康而非病態的質疑,對個人來說應該效益更高。

臺灣從去年到今年 6 月,曾 3 次組團赴日考察,並於 8/24 公佈報告書,包含跟日方的問答內容,還有福島核廢水排放設施的照片。海委會表示,專家觀察團評估日方排放相關作業的安全性,跟國際原子能總署評估的結果一致。然而是否選擇相信日本以及 IAEA 給出的數據,如今看來成了國際政治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在 IAEA 的小組成員中,包含周邊國家:中國、美國、韓國、越南、澳洲、加拿大、法國、俄羅斯、英國、阿根廷、馬紹爾群島,並不包含台灣。如果台灣也能以任何形式加入團隊,或得以取得樣水複測,讓我們知道,日本以及 IAEA 給出的數值是可信的,想必都能更進一步降低民眾的擔憂。

最後,也問問大家,對於這次的處理水排放事件,你會擔心我們的海鮮或食鹽受到影響嗎?

  1. 不擔心,跟人類對海洋的其他污染相比,根本小巫見大巫。
  2. 擔心,等我親眼見到泛科學到現場實測我才相信。機票我出!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參考資料

所有討論 1
PanSci_96
1219 篇文章 ・ 2197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3
0

文字

分享

0
3
0
副食品保存不當容易變質?寶寶粥為什麼可以常溫保存?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2/06/16 ・203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農純鄉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作者|Evelyn 食品技師

為什麼自己煮的副食品容易壞掉?

每位寶寶都是媽媽的心頭肉,媽媽們總是耗盡心思烹煮好吃且營養的副食品,可是為什麼自己煮的副食品容易壞掉?因為食品與自然環境中,經常存在著無數的細菌,在處理食物的過程中,難免會受到微生物的污染。

一般在家中,媽媽們會把煮好的副食品放涼,再放進冰箱冷藏保存,但光是這樣的過程中,空氣中的細菌、與副食品接觸到的容器,都有機會讓細菌趁虛而入到粥裡,增加食品腐敗的風險。

再者,將副食品放進冰箱冷藏保存,是不具任何殺菌效果的。大部分的病原菌都是嗜溫菌,喜歡 20℃~40℃ 的環境,就算把溫度降低到一般冷藏溫度 5℃,細菌並不會死亡,只是讓它生長活性降低。因此冷藏僅能降低細菌的繁衍速度,為抑制細菌生長(抑菌),而非殺死細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食品與自然環境中,經常存在著無數的細菌,在處理食物的過程中,難免會污染到一些微生物。圖/Pexels

冷凍雖然可以讓細菌停止活動,進入休眠的狀態,但也不是殺死細菌,若不慎讓溫度回升的話,細菌即會恢復活力而急速增殖。

所以若想要妥善延長食物的保存時間,就必須要進行「滅菌」,現在市面上有不需要放冰箱也能常溫保存,即開即食的寶寶粥,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常溫寶寶粥為什麼不用冰也不會壞?

一般常見的巴斯德氏殺菌(簡稱巴氏殺菌)法,是一種把食物加熱至某個溫度(通常低於 100°C)並保持一定時間,即可殺滅一些致病性微生物,是較為溫和的方法,如鮮奶或蛋液等。但因無法完全殺滅所有的微生物,故這類食品就必須放冷藏保存,且保存時間僅 2~4 天。

常溫寶寶粥之所以可放常溫保存仍不會壞,是因為有經過「商業滅菌」的過程。通常商業滅菌即是利用高溫、高壓,將食品中所有的微生物殺滅,使它們無法生長導致食品腐敗,並且驅出容器中的氧氣,避免它和食品中的成份進一步作用,再藉著密封容器防止外界的微生物又污染食品。且依《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之規定,商業滅菌後的產品是禁止使用防腐劑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加上商業滅菌後的常溫寶寶粥採用「食品級鋁箔積層袋密封包裝」,可耐高溫,不會產生塑化劑,耐酸鹼,還能充分阻隔空氣及細菌入侵。因此,在如此嚴苛的滅菌條件,並搭配嚴謹的無菌環境、密閉包裝的方式下,常溫寶寶粥當然不需要添加任何防腐劑也能夠常溫保存喔!

常溫寶寶粥是採用「食品級鋁箔積層袋密封包裝」,在嚴謹的無菌環境、密閉包裝的方式下,不需添加任何防腐劑也能夠長期保存。

挑選常溫寶寶粥的技巧

寶寶粥除了要具備基本的安全、健康與美味之外,挑選時還需要注意過敏原,以避免家中的心肝寶貝,因為食物過敏而引發嚴重的不適症狀。

依《食品過敏原標示規定》,現在過敏原強制標示總共有 11 項,比較需要注意的常見過敏原如甲殼類、牛奶或羊奶、蛋、堅果類、含麩質之穀物、大豆及魚類等。

故媽媽們在選購寶寶粥的時候,務必要記得檢視產品成分與營養標示,確認是否含有寶寶會過敏的食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選擇信譽優良的食品製造商也是非常重要的,農純鄉的常溫寶寶粥成分公開透明,擁有齊全的安全認證(包含 HACCP、ISO 22000、CAS 認證等),堅持將產品定期送 SGS 檢驗,並將檢驗報告於網站上公開供消費者查看。

而且農純鄉寶寶粥有9種口味,皆通過100%無添加潔淨(clean label)標章驗證,產品完全不使用含基因改造食品原料,亦不含任何的食品添加物。甚至連包裝材質都通過德國 LFGB 檢驗,確保寶寶粥在高溫滅菌處理的時候,與食物直接接觸的包裝與內容物不會發生反應,為安全無虞。

農純鄉的常溫寶寶粥,除了採用純天然、無添加的真材實料令消費者安心之外,在創造健康、美味的同時,更是做了層層安全、嚴格的把關。而且寶寶粥能常溫保存,外出時既方便又能兼顧營養,讓媽媽們既能安心又輕鬆地滿足寶寶的每餐需求喔!

農純鄉的常溫寶寶粥採用純天然、無添加的真材實料,讓媽媽們既能安心又輕鬆地滿足寶寶的每餐需求喔!

農純鄉寶寶粥:https://lihi1.cc/xbpbL

快點開泛科學YouTube頻道,了解更多寶寶粥不易變質的秘密

參考資料

  1. 施明智,2013。食物學原理(第三版)。新北市:藝軒圖書出版社。
  2.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2

2
0

文字

分享

2
2
0
穿越時空遇見手搖飲的前世今生 feat. 配配飲 Evan、公益創投 Amiko【科科聊聊 EP82】
PanSci_96
・2022/03/10 ・3595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泛泛泛科學Podcast這裡聽:

做測驗,就有機會獲得免費特製手搖飲品,現場還有大獎等你抽!
配配飲 IG配配飲 FB

根據經濟部去年統計,台灣每年竟可賣出 10.2 億杯手搖飲,平均每人每年喝掉 43.3 杯!不過,身為手搖飲愛好者的你,在喝下爽口珍奶時,有想過手搖飲是怎麼出現的嗎?現在喝得到手搖飲都是托哪位女科學家的福?手搖飲大為流行要歸功哪一項發明?現在還有「無人手搖飲店」,真的能搖出好喝珍奶,為你客製特殊需求嗎?

本集泛科學邀請配配飲創辦人 Evan、公益創投的 Amiko 聊聊手搖飲的前世今生。讓我們與兩位來賓一起穿梭時空,從古早泡沫紅茶店,聊到手搖飲未來無限的創新趨勢!

  • 04:43 為什麼要強調「女性」職人的成就

至今,實踐性別平權仍是社會各個產業需努力的目標,女性在職場受到不平等待遇也並非少見。Amiko 提及在新創產業,女性不像男性有機會繼承或取用家中資源,創業也必須「白手起家」靠自己,更可能受到家庭與婚姻的牽絆。不過,她也說創業的要素,在於秉持創新、挑戰精神,性別並不影響創業成功與否。P 編表示,泛科學先前也曾製作《她是科學家》專題,希望藉此呈現女科學的成就,以及她們因性別所遇上的困境與歧視。

  • 09:12 19 世紀才有食品冷藏概念

19 世紀時,美國女性化學家瑪麗恩格爾潘寧頓(Mary Engle Pennington)熱衷於食品加工、儲藏及運輸衛生的研究,致力於推動食品冷藏保鮮的概念,研發出許多冷凍運輸、儲藏的新科技,更是全世界第一個建立牛奶安全檢驗標準的科學家。正因為她的研究與發明,今日我們才得以享用新鮮的珍珠奶茶等手搖飲。

延伸閱讀:

廚房與食品工廠如何確保食品安全?認識傳統食品加工

Mary Engle Pennington 美國細菌學化學家和製冷工程師。圖/wikipedia
  • 12:12 從雜貨店到泡沫紅茶店的「飲料史」

P 編及 Evan 回想起小時候對「飲品」的回憶,源於從雜貨店裡的飲料桶,用塑膠袋裝紅茶、冬瓜茶,或再把飲料袋放進冰箱,自製出紅茶冰、冬瓜茶冰。兩人進入的青少年階段後,小歇等泡沫紅茶店大為盛行,學生間開始流行在店內與三五好友喝茶、聊天、打牌,讓泡沫紅茶店成為社交聚會場合,也是許多人的青春回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16:28 手搖飲盛行竟歸功於這項發明?

Evan 說明「飲料封膜機」的誕生,是手搖飲店在台灣大為盛行的一大主因。從前,泡沫紅茶店多以內用為主,外帶飲品時以塑膠蓋封口,但蓋子容易脫落,導致飲料外帶不便,自從發明封膜機之後才大為改善,讓飲料外帶變得容易,主打外帶的連鎖飲料店才開始盛行。Evan 也曾和封膜機廠商接觸,表示封膜機的製造也有其學問,塑膠膜、鍍膜的材質必須選擇得宜,飲料杯才能黏得緊密,稱封膜機為另類「台灣之光」。

延伸閱讀:

為什麼紙吸管總是插不進去?你可以這樣做!

封膜機讓外帶更方便。圖/Freepik
  • 21:06 手搖飲店員不再「搖」飲料了

過往,手搖飲店追求店員「手搖」飲料,讓客人感覺賓至如歸的服務,但現在體諒店員的「手力」,多半也以「搖杯機」取代人力。Evan 解釋「搖」的動作,有助讓外在空氣與飲料、糖、冰塊結合,喝起來味道較為順口,也說明飲料搖出的泡沫,能有效阻隔空氣,讓氧化過程暫緩,能讓飲料暫時維持一定的口感。另外,如現在部分商家販售的黑糖珍奶,便是追求不搖飲料,才能看到從杯身看到如「虎紋」般美麗的黑糖,也是手搖飲多元化、美學化的轉變。

  • 25:19 為何不愛去超商買手搖飲?

台灣現今手搖飲料店五花八門,就連超商也加入市場,但普遍消費者仍會偏好選擇手搖飲料店,而非購買超商的手搖飲。Evan 認為,消費者購買手搖飲追求「儀式感」,要到特定店面購買,在店內耐心等待一杯現做的飲料,買的是一種「心靈慰藉」。相對來說,上班族則會選擇到講求快速便利的超商,購買咖啡以提神,是一種工作上的「需求」,與購買手搖飲背後的心理機制有所差異。

  • 30:28 疫情後餐飲業開始「電子化」

手搖飲店員工每日的必備行程,便是煮茶、點單及收銀,因此商家營運仰賴極大的人力資源。不過由於 COVID-19 疫情影響,必須減少「人與人的接觸」,因此商家使用無人機讓消費者點餐的頻率增加,讓機器替代重複、枯燥的勞務工作。同時,消費者在疫情後也更習慣電子支付、外送叫餐,種種消費模式的轉變,都已改變餐飲業的生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34:50 無人手搖飲店「客製化」的原因

配配飲最大特色在於它是間「無人手搖飲店」,從煮茶、加料、調味皆由自動化手搖飲機台一手包辦,消費者可依據自己的口味需求向機器點餐,獲得比一般手搖飲店更「客製化」的飲品。Evan 表示研發機台並不容易,光是「煮茶」步驟即耗費兩年時間才研發完善,各種配料的濃度、流體速度也需反覆測試,讓製作標準統一形成SOP。

為了讓配配飲的口味「好喝」,Amiko 親身下海試喝各家手搖飲,最終發現飲料容易造成「體重負擔」。因此最終配配飲的糖皆使用寡醣(Oligosaccharides),有助於益生菌生長,並且熱量相對較低,甜度也更為清爽耐喝,不容易過膩。

延伸閱讀:

新飲食法可改善常常腸胃不適的「腸躁症」?低 FODMAP 飲食是什麼?

  • 41:32 機械手臂為何不適合做飲料?

由於考慮到店面營運效益,自動化手搖飲機台具有兩個產線,能同時製作兩杯飲品,達到最高效能讓產量增加,也減少消費者等待飲品製作的時間。若採用機械手臂製作飲品,其產製過程仍與手工相同,製作速度仍可能比人來得慢,過程中還可能會有潑灑出飲料、調味不夠精細等問題;相對而言,配配飲的機台有更完善的製作產線,並且仍有人員從後台監控,確保機器的運作狀況,調配手搖飲的流程比機械手臂更穩定。

延伸閱讀:

NASA將出動機械手臂 把小行星巨石搬到月球軌道

  • 45:44 「工程師魂上身」改善人為誤差

Evan 提及,自動化手搖飲機台與手工煮茶的最大差異在於,人為操作容易有誤差,例如店員可能沖煮時恍神分心,導致茶的口感有所不同,機器只要設定無誤便能精準製作。他也表示,過去當工程師時就喜歡喝手搖飲,但也觀察到就算是在同間店點同款飲料,只要服務的店員不同,口感便會有差異。這種人為誤差讓他「工程師魂」上身,希望能改變手搖飲的產製問題,才動念想研發自動化手搖飲機台,創造出「配配飲」品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52:11 以女科學家命名的飲品

本次配配飲與泛科學推出聯名活動《用飲料串連科學與世界的女性》,根據四位女科學家的生平、性格與研究,特別設計出四款以她們為名的飲品,以美妙的味覺口感,紀念女科學家們的成就。即日起至 3 月 22 日,加入泛科學會員並完成《你是哪位女科學家?》測驗,就有機會免費獲得【泛科學 X 配配飲】女科學家飲料兌換卷!共計 200 杯!

除了線上測驗,3 月 8 日至 3 月 31 日,只要於配配飲民復主題店活動現場購買四款專屬飲料,在購買收據背面寫下「姓名」、「手機號碼」資料並投入抽獎箱,就有機會得到 Amiko 大力募得的多個獎項,最大獎是價值超過新台幣兩萬元的宜蘭「迷路憶境」民宿包棟住宿一晚,其他還有 Rogy 環景360度 專人直播服務、ZINIZ 時尚輕巧滅火精品、芒果遊戲道具包等 60 個總價值近九萬元的豐富獎項等你來拿!

所有討論 2
PanSci_96
1219 篇文章 ・ 2197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