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看到傷者別亂晃!可能造成脊髓嚴重傷害

careonline_96
・2019/06/06 ・3057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486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保護龍骨,人人有責!攸關全身神經系統的脊髓

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包括了腦部與脊髓,脊髓由神經細胞組成,接在腦部的下方,脊髓內會分成不同的神經通道,連接身體的不同部位。摸摸背後,是不是有一節節的脊椎骨呢?脊椎骨內形成一個通道,保護著脊髓神經,讓脊髓一路往下,抵達大概腰部處結束,再更往下則是一些神經根。

你可以說脊髓是輸送訊息的高速公路,我們身體、四肢接收到的觸摸、冷熱、疼痛等各種感覺,會經由脊髓的不同路徑傳送到腦部。大腦決定要啟動某些動作,像要左手拿起碗,右手拿著筷,也得經由脊髓傳送訊息置各處肌肉。

雖然脊髓受到我們一節節的脊椎「龍骨」保護,但在猛力撞擊下,被包覆在脊柱裡的脊髓神經可能因震盪而水腫、瘀青、受傷,脊椎骨頭、椎間盤都可能破裂,其碎片會刺傷脊髓神經。脊髓神經一旦受傷,後果通常很嚴重,想想看,主要傳遞訊息的高速公路被打斷,很多地方都會停擺!

年輕男性脊髓易受傷?交通事故、職業傷害最常見

高達一半的脊髓損傷患者是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多數是男性。而造成急性脊髓損傷的原因中,交通事故造成的傷害是最常見的,不管是行人被車撞,還是騎機車摔車後撞到路上,都是急診室內最常見到的景象。第二常見的原因是高處墜落,工程進行中在無防備的狀況下摔到地上,像漫威宇宙裡鋼鐵人的好友「戰爭機器」就是從高處墜落後而脊髓嚴重受損,導致半身不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些脊髓損傷則來自於運動傷害,像是想玩跳水但泳池的水不夠深,一跳就撞向泳池底部的地板,玩彈跳床也有危險,尤其是被他人彈跳時造成的二次震盪意外震倒時,常毫無防備而容易受傷。其他像足球、橄欖球、籃球等衝擊力很大的運動,若球員相撞後倒到地板,也可能帶來脊髓損傷的意外。事故鬥毆、棍棒亂打、刀傷槍傷同樣會造成脊髓損傷。

除了突發意外,慢性疾病也可能引發脊髓傷害

這以上講的都是意外事故,或許有些人覺得自己多小心就不會遇上,但其實有些患者因為退化性關節炎、椎間盤退化、癌症、感染等問題,同樣也可能遇上脊髓損傷的事件。

脊髓損傷後會發生什麼事情?則要看脊髓在「哪個位置」受傷,和脊髓受傷的「嚴重程度」

脊髓受傷位置愈高位(愈靠近頸椎),症狀就會愈嚴重。想想看,受傷位置在頸部的神經,就像高速公路一出首都就壞掉那樣,代表大腦的命令只能往下傳到頸部,就沒法再控制更下面的了。手、腳、軀幹等周邊的感覺想要回傳,也只能到頸部就上不去大腦了。因此如果傷在頸椎,患者可能會喪失控制手和腳肌肉的能力,四肢癱瘓,不僅如此,胸部的肌肉也無法動,需要呼吸器。如果受傷位置在腰椎,則會影響雙腳的運動、感覺,並影響到腸胃道和膀胱的控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受傷了怎麼辦?判別傷勢予以治療與復健

我們平常若講到「四肢癱瘓」(Tetraplegia),代表手臂、軀幹、腳均無法活動,頸椎受傷可能會導致四肢癱瘓。至於腰椎受傷引起的「半身癱瘓」(Paraplegia),代表下半身,從軀幹下方、骨盆、和腿部無法活動。這樣的半身是指「下半身」,和腦中風後的引起的肢體無力不一樣,腦中風後的肢體無力指的是身體的「左半邊」或「右半邊」。

脊髓受傷的嚴重程度可以初步分成「完全損傷」和「不完全損傷」。完全損傷代表在這個位置以下的感覺及運動控制都失靈。不完全損傷可以分成很多不同型態,有的是左半邊或右半邊的脊髓受損,有的是前側兩邊都受損,有的是中心受損,當不是完全都受損時,患者可以有部分的感覺,或運動控制。

根據脊髓的受傷位置不同,受傷程度不同,患者會有不同程度的症狀。但整體來說,這條控制感覺、運動的路徑出錯之後,患者都可能會肌肉無力,無法自由控制手、腳、軀體的動作;感覺不到冷、熱、碰觸;總覺得像被針刺的痛感;無法控制大小便;出現肌肉痙攣和反射異常等諸多問題。

很遺憾的是,一旦脊髓受傷瘀青,其實沒有什麼好辦法能反轉這個傷害。以目前的醫學技術而言,還無法帶來全面的「神經再生」。到院後若確診為脊髓損傷,醫師會視情況替患者注射類固醇減少脊髓神經的發炎腫脹;考慮用手術穩定破裂、斷掉的骨頭,或移除部分椎間盤,減輕突出椎間盤對脊髓帶來的壓力。並決定是否用呼吸維生器材輔助呼吸,整體來說,患者很可能會經歷長時間的住院及復健過程。記得,脊髓損傷的意外可以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對任何人的生命都會帶來愁雲慘霧,揮之不去的陰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預防甚於治療,如何避免脊隨傷害?

注意行車安全,尤其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酒醉駕駛造成不少性命損傷,請不要做這種不愛惜自己也不愛惜他人性命的事情。坐汽車的時候,車上每位乘客務必要使用安全帶,而且務必要讓兒童與幼兒坐在安全座椅內。十二歲以下的孩子不要坐在前座,不然安全氣囊一爆開會受傷嚴重。

這些或許都是大家知道的事情,不是新聞,日常生活中你可能會覺得有很多「但是…」而無法做到。假使常常心存僥倖地想著:「車子開著開著小孩在哭,我抱著小孩一下!」或「只要十分鐘,我喝的也不多,就開回家好了。」意外很快就會跟著到來。

脊髓傷害也常來自運動,因此運動時各種防護措施要做好,該戴護具的要記得戴。想跳水的話,泳池深度要超過3米七,不確定水有多深的時候,都不要跳水不要去玩彈跳床,尤其一個平面連結多個彈跳床的那種遊戲場,他人的彈跳會造成許多二次震盪傷害,十分危險。

若有脊髓傷害,切記勿隨意晃動傷者!

萬一不幸發生意外,如果是受傷時若有以下症狀,就要有「脊髓損傷」的警覺,千萬不要再亂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突然之間背很痛
  • 身體任何部分覺得無力、動彈不得
  • 手、腳、指頭等處覺得麻木、有刺痛感
  • 大小便失禁
  • 呼吸不順

這裡要請大家注意的事是,如果你發現小孩或親友車禍、撞擊後受傷了,要先想到「脊髓損傷」,請不要把小孩抱起來搖來搖去,試著搖醒他!這是很不好的,如果面前的這個人因為撞擊後因為傷勢過重而失去意識,可能起因於顱內出血或大量出血,這都不是搖一搖就會醒過來的,但晃動病人會造成更嚴重的脊髓傷勢,局部出血、腫脹、發炎愈厲害,後來患者就愈難復原。

在救護人員還沒抵達之前,可以在患者脖子、頭部的周圍墊上衣物或厚毛巾,盡量減少頭頸部的動作,讓患者平躺。固定很重要!固定很重要!固定很重要!然後記得對著有明顯出血的位置壓迫止血

救護人員抵達現場時,會讓病人躺上長背板,並用組合式的固定塊、頸圈等固定患者的頭部、頸椎,目的就是要減少脊髓受傷惡化。所以記得!千萬不要亂搖患者!即使你覺得患者非車禍撞擊,而是暈倒、癲癇而失去意識,患者也可能在倒下去的那一剎那,因為撞擊身邊的物品、撞到地上,導致了頭部、頸部受傷,這時也不要亂搖患者

務必記得,萬一受傷,都要有可能會脊髓損傷的警覺!減少晃動移動患者,才能減少傷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careonline_96
453 篇文章 ・ 271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心房顫動提高中風風險?心房顫動有哪些警訊?如何治療?
careonline_96
・2024/04/12 ・2546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一位 40 歲的男士,因為左腰痛來到急診室。」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林柏霖醫師表示,「檢查發現,居然是心房顫動造成的血栓流到腎動脈,而造成腎臟中風。」

經過醫療團隊緊急手術,取出左腎動脈裡的血栓,成功保住了腎臟。林柏霖醫師說,為了避免心房顫動持續形成血栓導致嚴重併發症,建議患者要積極處理。該患者選擇接受冷凍導管消融術,順利恢復正常心律,也預計未來再度中風的風險會降低。

心房顫動為臨床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整,好發在 65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因此隨著台灣人口老化的趨勢,患病人口的比例也越來越高。林柏霖醫師說,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等皆是引起心房顫動的危險因子。另外,像是甲狀腺亢進、肥胖、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會增加心房顫動的風險。

心房顫動是心房受到異常電訊號刺激而出現快速且不規則收縮,在台灣的盛行率大概是 1% 至 2%。林柏霖醫師表示,心房顫動發作時大約 20% 的病人沒有明顯症狀,所以完全不曉得自己的心律有問題。由於心室收縮的速率可能忽快忽慢,患者可能出現心悸、胸悶、頭暈、虛弱無力、呼吸急促等症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時心房顫動可能導致血液滯留,而漸漸形成血塊。林柏霖醫師解釋,當血塊脫落,隨著血液流出心臟,就會造成嚴重併發症。比如血塊流入冠狀動脈,會造成心肌梗塞;血塊流入腦部,會造成腦中風;血塊流入腎臟,會造成腎中風;血塊流入腸系膜,會造成腸中風;血塊流入四肢,會造成肢體中風。這些併發症都相當棘手,可能導致失能,甚至危及性命。

林柏霖醫師強調:「心房顫動會大幅提高中風的風險,最好能早期發現,早期介入治療!」

民眾可以透過例行性健檢中的心電圖診斷心房顫動,不過尚有部分患者屬於陣發性心房顫動,偶而發作後過一陣子又恢復正常心律。林柏霖醫師說,若必要時可使用 24 小時連續心電圖或是植入式心律監測器,長時間紀錄心律,才能夠正確診斷。目前則有些智慧型穿戴裝置亦提供測量心電圖的功能,若發現心律異常的狀況,務必盡快就醫,由心臟科醫師進行判讀。

積極治療心房顫動,才能降低中風風險

心房顫動的治療方式,可以用 ABC 口訣來說明。林柏霖醫師說,A 是 Anticoagulant(使用抗凝血劑);B 是 Better Rhythm Control(積極控制心律);C 是 Comorbidity(治療共病症),針對心房顫動患者,必須同時治療各種共病症,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使用抗凝血劑,能夠避免形成血液形成血栓。林柏霖醫師說,在控制心律方面可以用藥物或手術的方式來治療心律不整,手術方式包含傳統電氣燒灼術與新式冷凍導管消融術。

心房顫動手術治療是以心導管的方式進行。林柏霖醫師說明:在接受半身麻醉後,醫師會從患者鼠蹊部的股靜脈穿刺,放入導管延伸到右心房,再從右心房穿刺進入左心房。

由於導致心房顫動的異常電訊號大多來自肺靜脈,所以手術目的就是阻隔異常電訊號的傳遞。林柏霖醫師解釋,傳統電氣燒灼術是在肺靜脈周圍進行點狀燒灼,而冷凍消融術是使用冷凍球囊,利用低溫造成連續性電訊號的破壞。

「傳統電氣燒灼術是以導管前端,沿著肺靜脈開口周圍,一點一點地進行燒灼。利用熱能讓局部組織發生凝固性壞死,阻斷電訊號。」林柏霖醫師說,「新式冷凍導管消融術,是將一個球囊放入肺靜脈,接著注入液態的冷凍劑,讓球囊的溫度下降到攝氏零下 30 度至 50 度,造成一圈連續性的冷凍損傷阻隔異常電訊號。冷凍導管消融術的優勢在於手術時間約可縮短一半,大約兩個小時左右。因為手術時間短,安全性就會提高,也可以降低病人在手術過程中,因為時間過久而感到不適的發生。但還是提醒,若病患面臨術式的選擇,必須根據自身狀況和醫師討論,才能選擇最適合患者的方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針對心房顫動,一定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林柏霖醫師說。

年紀較大、具有危險因子的民眾要注意自己的心律是否規則,定期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問題。一旦發現有心房顫動,特別是陣發性心房顫動或者已經造成症狀的心房顫動,都要積極介入治療,利用藥物或手術的方式,將心房顫動的問題根除。

貼心小提醒


心房顫動發作時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但是心房顫動會造成 5 倍以上的中風機率,是個非常需要重視的疾病。林柏霖醫師叮嚀,建議大家平時要好好控制血壓、血脂、血糖,維持規律運動及正常作息,避免抽菸、喝酒。

如果出現心悸、頭暈、胸悶、無力、呼吸急促等症狀,便要盡快就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心房顫動才能降低中風的機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短暫性腦缺血是即將中風的警訊!症狀消失也別掉以輕心!
careonline_96
・2024/01/10 ・224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50 多歲的王先生在用餐的時候,突然右側肢體無力,而被送到急診室。

「醫師,我剛剛連筷子都拿不起來。」患者動了動手臂說,「不過現在已經好多了。」

「當時還有其他不舒服嗎?」醫師問。

「好像沒有其他不舒服。」患者搖搖頭,接著問,「請問這是小中風症狀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目前的檢查看起來,應該是俗稱的小中風。」醫師說,「由於接下來發生中風的風險很高,所以建議使用兩種抗血小板藥物來降低中風的風險[1]。」

一般常聽到的「小中風」指的是短暫性腦缺血(或稱暫時性腦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吳秀娟醫師表示,患者會出現類似中風的症狀,例如肢體單側無力或麻木、口齒不清、失明等。相關症狀可能持續幾分鐘至幾個小時,並於 24 小時內完全恢復[2]

「短暫性腦缺血是即將中風的警訊!」吳秀娟醫師說,「約有 1/3 的短暫性腦缺血患者會發生中風,尤其在短暫性腦缺血發生後 48 小時內的風險最高[3]。有研究指出,在短暫性腦缺血發生後 1 週內,中風復發的機會高達 10% [4]。」

短暫性腦缺血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心房顫動、抽菸等[5]。如果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的症狀,一定要盡快就醫,即使症狀自行消失,也不能掉以輕心。吳秀娟醫師說,很多人對短暫性腦缺血較沒有概念,出現短暫症狀時,可能會懷疑自己是太累了或是出現幻覺,而錯過治療的時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請大家要記住「FAST」口訣,「F」是 Face,患者可能出現臉部不對稱如嘴角下垂、眼皮下垂;「A」是 Arm,患者會肢體無力,無法維持兩隻手臂在平舉的狀態;「S」是 Speech,患者說話會變得含糊不清、胡言亂語,可能無法聽懂別人說的話;「T」是 Time,請務必把握時間,立刻送醫[6]

採用雙抗治療,預防二次中風

發生短暫性腦缺血後,即使症狀消失,也必須接受治療,以降低二次中風的風險。吳秀娟醫師說,短暫性腦缺血的患者會在急性期馬上使用抗血小板藥物,除非有不能吃藥的理由。根據台灣腦中風學會治療指引,非心因性高風險暫時性腦缺血(ABCD2 score ≥ 4)或急性輕微缺血性腦中風(NIHSS ≤ 3)發作 24 小時內,會使用雙重抗血小板治療,也就是阿斯匹靈搭配另一種抗血小板藥物,至少 21 天[7]

抗血小板藥物能夠避免血小板凝集,雙抗治療是使用兩種不同機轉的抗血小板藥物,進一步避免血栓形成。

針對短暫性腦缺血患者,目前台灣的健保並未給付雙抗治療。吳秀娟醫師說,不過患者大多願意自費使用第二種抗血小板藥物,畢竟二次中風可能造成更嚴重的損失,例如失能、甚至死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中風其實等同於中風!雖然小中風症狀持續時間很短,但仍有很高的風險會出現二次中風,千萬不可輕忽。」吳秀娟醫師說,除了積極接受治療外,日常生活中請務必好好控制血壓、血糖、血脂,飲食方面要少油、少鹽,最好維持理想體重、規律運動、正常作息,請務必戒菸、避免過度飲酒。藥物治療與非藥物的治療,都同等重要!

筆記重點整理

短暫性腦缺血會出現類似中風的症狀,例如肢體單側無力或麻木、口齒不清、失明等。相關症狀可能持續幾分鐘至幾個小時,並於 24 小時內完全恢復[8]

約有 1/3 的短暫性腦缺血患者會發生中風,尤其在短暫性腦缺血發生後 48 小時內的風險最高[9]。有研究指出,在短暫性腦缺血發生後 1 週內,中風復發的機會高達 10% 。

發生短暫性腦缺血後,即使症狀消失,也必須接受治療,以降低二次中風的風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台灣腦中風學會治療指引,非心因性高風險暫時性腦缺血(ABCD2 score ≥ 4)或急性輕微缺血性腦中風(NIHSS ≤ 3)發作 24 小時內,會使用雙重抗血小板治療,也就是阿斯匹靈搭配另一種抗血小板藥物,至少 21 天 。

  • 了解更多心血管疾病用藥知識與風險,前往問診便利貼

參考資料

  1. 2022 台灣腦中風學會非心因性急性急性缺血中風的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更新指引
  2.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3. Siket MS, Edlow J.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n evidence-based update. Emerg Med Pract. 2013;15(1):1-26.
  4. Rothwell PM, Giles MF, Chandratheva A, et al. Effect of urgent treatment of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and minor stroke on early recurrent stroke (EXPRESS study): a prospective population-based sequential comparison. Lancet. 2007;370(9596):1432-1442. doi:10.1016/S0140-6736(07)61448-2
  5.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6.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TIA). NHS
  7. 2022 台灣腦中風學會非心因性急性急性缺血中風的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更新指引
  8.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9. Siket MS, Edlow J.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n evidence-based update. Emerg Med Pract. 2013;15(1):1-26.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心房顫動治療目標,預防中風切勿擅自停藥!
careonline_96
・2023/06/22 ・2062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醫師,我的手錶有偵測到心房顫動耶!請問這是代表什麼意思呢?」王伯伯掏出手機打開心電圖紀錄。

「你有感到不舒服嗎?」醫師問。

「有時候會覺得心悸,有點頭暈。」王伯伯想了想,憂心地問,「聽說心房顫動會中風,接下來該怎麼辦?」

穿戴裝置愈來愈普及,經常都有民眾因為被偵測到心房顫動而就醫。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內科廖英傑醫師解釋,我們的心臟有心房跟心室,心房顫動是心房出現很多不正常的放電,使心房無法正常收縮,並影響到心室收縮的速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正常時,心房只有一個點在放電,刺激心臟肌肉收縮。廖英傑醫師指出,如果心房同時有多個點在放電,便沒辦法正常收縮,造成心房裡的血液流動較差,而有可能形成血栓。當血栓隨著血液流出心臟,便可能塞住血管,造成腦中風[1]、心肌梗塞[2]、腸中風[3]、肢體中風[4]等嚴重併發症。

「心房顫動的症狀差異很大,每個病人都不太一樣。」廖英傑醫師說,「可能完全沒有感覺,也可能感到胸口悶、心跳快、疲倦、頭暈目眩、喘不過氣[5]。甚至有些患者只要心房顫動發作,就很不舒服,而需要到急診室。」

心房顫動的可能原因很多,年齡是很重要的因素。廖英傑醫師說,高血壓、抽菸、肥胖、心衰竭、心血管疾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都跟心房顫動有關係[6]

只要有心房顫動,無論是持續發作,或是偶爾發作,都會提高中風的風險。廖英傑醫師說,即使是以前有發作,現在控制很好,心房都沒有再亂跳的病人,中風機會還是偏高。所以一旦發作過心房顫動,就必須用預防中風的角度來思考,接受適當的治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預防中風是最重要的治療目標!

心房顫動最重要的治療目標就是預防中風,無論現在是否有心房顫動,或是心房顫動發作頻率的高低,都必須要預防中風。當中風的風險偏高,就建議使用抗凝血劑來做治療[7]。廖英傑醫師說,「因為年紀大的患者較多,所以大部分心房顫動的病患,都建議要吃抗凝血劑,來預防中風的發生。」

廖英傑醫師指出:「曾經有患者在接受心房顫動的治療後,就很少發作,患者便自己把抗凝血劑停掉,結果停藥之後沒多久就中風了。病患一直說他很後悔,不應該自己停藥,但是已經無法挽回。」

另一個治療目標是讓心房顫動盡量不要發作,降低發作頻率,提升患者生活品質。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共病、心臟功能等狀況,選擇合適的抗心律不整藥物,以協助患者恢復正常心律,或考慮電燒治療、冷凍消融術。

現階段也有副作用相對低的抗心律不整藥物,心房顫動患者要依照指示按時服用,不要擅自增加、減少劑量。廖英傑醫師說:「有任何想法都要主動跟醫師溝通,千萬別領了藥不吃,卻又不敢講,而陷入惡性循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都會一再提醒患者,服藥過程中若有不舒服的狀況,要回診跟醫師討論。」廖英傑醫師說,「很多狀況不見得和藥物有關,擅自停藥既無法解決問題,還會增加許多危險。醫師會先釐清狀況,再評估是否需要調整藥物。」

貼心小提醒

心房顫動的發生與心房組織退化有關,可能造成心悸、胸悶、頭暈、無力、喘不過氣等症狀,但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廖英傑醫師提醒,即使心房顫動不常發作,中風的風險仍然持續存在。當患者一旦發生過心房顫動,就必須考慮中風的預防。

在使用抗凝血劑或抗心律不整藥物時,如果有任何問題,都要與醫師討論,擅自停藥會非常危險喔!

參考資料

  1. Alshehri AM. Stroke in atrial fibrillation: Review of risk stratification and preventive therapy. J Family Community Med. 2019;26(2):92-97.
  2. Violi F, Soliman EZ, Pignatelli P, Pastori D.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ppraisal of Pathophysiologic Mechanisms. J Am Heart Assoc. 2016;5(5):e003347. Published 2016 May 20.
  3. Bala M, Kashuk J, Moore EE, et al. 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guidelines of the World Society of Emergency Surgery. World J Emerg Surg. 2017;12:38. Published 2017 Aug 7.
  4. Spanos K, Athanasoulas A, Argyriou C, Vassilopoulos I, Giannoukas AD. Acute limb ischemia and anticoag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history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t Angiol. 2016;35(5):510-515.
  5.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 Atrial Fibrillation
  6.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 Atrial Fibrillation
  7. Komen JJ, Pottegård A, Mantel-Teeuwisse AK, et al. Oral anticoagulants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t low stroke risk: a multicentre observational study. Eur Heart J. 2022;43(37):3528-3538.
careonline_96
453 篇文章 ・ 271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