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拜颱風、停電引發政治人物們各種評論開炮[1-3]與高知名度之賜(?),人們突然又開始關注到輻射的危害與功效。秉持著「颱風天就是要泛科學啊!不然要幹嘛?」的精神(咦),在這次政治人們的諸多評論之中,我們可以很去脈絡地來談談其中提到的一些與科學有關的資訊。例如「適度輻射能不能促進美容永保青春?」或是「輻射照多少癌多少?」
當然,筆者並不打算討論像是電磁波或可見光那種輻射,也不是要談醫美最近有點紅的「脈衝光」那種輻射。本文所指的輻射,是來自於核能、輻射屋、醫院放射科或北投鐳泉等等會產生或使用的「游離輻射」,也就是我們常常聽到說輻射會致癌的那種輻射。
游離輻射與健康傷害
過去流行病學的統計中發現致癌率與額外輻射劑量有正相關,在生物分子尺度的研究也發現,輻射會直接破壞DNA,或間接製造OH自由基而破壞DNA[4],進而影響身體的新陳代謝而導致細胞突變或死亡。
例如車諾比事件後,白俄羅斯各地區居民在核災後的甲狀腺致癌比率有顯著提升[5];日本原爆倖存者中,接受5~125 mSv、平均34 mSv輻射暴露者,會增加癌症發生率(EER for group ≃ 0.025)[6]。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ICRP)也根據200 mSv以上的流行病學統計結果,估算出每額外照射1 Sv輻射,會增加5%癌症致死率,亦即每100 mSV,約會增加千分之五的癌症致死率[7]。(請留意:這裡所指的額外輻射劑量,是不包含天然背景輻射的)
線性無閾模型
這樣「每增加照射100 mSv,會增加千分之五的癌症致死率」的關係,剛好是一個線性關係。因此,儘管在臨床研究上沒有辦法觀測到100 mSv以下的低劑量輻射影響趨勢,但我們仍「假設」在低劑量時的現象會與高劑量時相同。也就是,不管輻射劑量多少,只要有照射到,就一定會增加癌症致死率。
因此,便產生了這一個因簡單易用且相對保守而被廣泛使用的模型:線性無閾模型(Linear Non-Threshold, LNT),這也是自1960年代起,ICRP持續建議各國法規制定的採用依據。雖然說,在健康上採取較保守的心態,可以避免我們遭受到一些當代科學可能還無法證實的危害。然而,這一個模型並沒有辦法解釋在低劑量[8](200 mSv以下)所觀察到一種有趣現象:輻射激效(Radiation hormesis effect)。
長命回春的輻射激效!?
相較起輻射致癌的恐怖傷害,輻射激效的概念則是在1982年時Dr. T.D. Luckey提出,他認為生物體在接受高於背景值數倍的低劑量輻射時,有益於動物的生長發育、健康與繁殖,並能延緩老化,促進傷口癒合與提高免疫力等益處[9]。
1991年,Dr. K. Yamaoka的研究發現,當小白鼠接受0.5 Gy的輻射劑量時(約為背景輻射的10-100倍)體內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的活性可提升50%至90%[10]。SOD(不是「SOD都是真的」的那個SOD….)能清除體內超氧化自由基、過氧化氫、氫氧自由基等超氧化物。而超氧化物在體內若過量,則會導致基因突變而引發癌症;使生理機能退化或是和細胞內大分子結合而加速老化;甚至是加速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而造成心血管疾病[11]。
除了活化SOD以減少超氧化物的傷害以外,低劑量的輻射在目前的動物實驗上也發現能促進細胞凋亡[12]、活化DNA修補機制[13]、抑制二型糖尿病[14]、抑制癌症[15]甚至是讓有嚴重自身免疫疾病的小白鼠能延長壽命[16]。
雖說輻射激效看起來有機會發展成具有療效的新技術,但目前尚缺可行的人體低劑量輻射實驗方法,我們也僅能從一些案例中,發現輻射激效的現象。例如日本三朝地區擁有富含氡氣的鐳泉,針對該地區的健康研究發現,居民體內的癌症抑制基因p53的水平以及抗氧化SOD的活性,明顯高於日本其他地區[17]。另一份德國學者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研究也認為,氡浴對於患者有可能會有長期性的良性療效[18]。
輻屋受災戶,罹癌率較低!?
而在台灣,也有一個相當不符合直觀的知名案例,就是1982-1984年間完工的「輻射屋」事件。輻射屋是建材鋼筋製造時,混入了具有放射性的Co-60。直至1992年發現時,全台灣總計有1659戶輻射屋。在2011年時,原能會委託國衛院發表了一份針對曾遭受到年劑量5 mSv以上共1600戶居民的流行病學調查報告,由這份調查發現這些輻射屋居民健康狀況普遍較差,神經與皮膚相關病變、凝血、關節疼痛以及多項精神症狀均顯著高於一般民眾,但尚未能觀察到較常人高的癌症致死率[19]。
(註:可能是該調查報告的原作者留言表示此份調查的最終正式報告尚未發布,請讀者留意)
2006年陽明大學陳為立教授等人的研究認為,輻射屋居民有較低的癌症比率,有可能就是輻射激效的正面效應[20]。然而,這樣的推估仍有許多變因難以排除,例如陽明大學黃嵩立教授等人的研究則認為,這樣減少的癌症比率,可能與當時輻射屋居民的社經地位,以及因得知輻射屋後更加重視健康保健等行為有關[21]。
低劑量輻射的損益仍無定論
總括目前輻射對生理健康的影響,我們已能確定在高劑量(200 mSv/yr以上)時,輻射會增加致癌的機率。但低劑量輻射的療效部分,雖然動物實驗成效與部分統計結果還真有促進美容、延緩老化的功效,但目前仍缺乏更多有力證據與可行的研究計畫。低劑量輻射對人體的效益與機制可不如拿水仙花類比如此簡單,更不應以「輻射傷害無下限」來錯誤解讀,還有待科學家們繼續努力找出答案。
至於這篇文章所提到的內容有沒有可能剛好是政治人物們所想的呢….. 雖然說政治人物們要支持未有定論得科學研究是很好啦,但這怎麼可能哪,我們還是好好消費他們當成整理文獻的動機吧(但整理完在看的也不會是他們…..) =w=
Nothing in life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understood.
生活中沒有什麼可怕的東西,只有需要理解的東西。
——Marie Curie 居里夫人
參考資料:
- 洪秀柱Facebook, “【我的能源政策–確保台灣能源的充足及穩定!】” (2015)
- 段宜康Facebook, “就算支持核電,也不需要這樣賣蠢吧?”, 2015
- 李鴻典, “段宜康翻公報批洪秀柱賣蠢 洪辦:誤導視聽、斷章取義!” Now News (2015)
- 核輻射如何對人體造成傷害?, Pansci (2011)
- D. J. Brenner et al., Cancer risks attributable to low doses of ionizing radiation: assessing what we really know.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0, 13761-13766 (2003).
- G. R. Howe, Lung cancer mortality between 1950 and 1987 after exposure to fractionated moderate-dose-rate ionizing radiation in the Canadian fluoroscopy cohort study and a comparison with lung cancer mortality in the atomic bomb survivors study. Radiation research 142, 295-304 (1995).
- NEA, Evolution of ICRP Recommendations 1977, 1990 and 2007. (OECD, 2011).
- 採用聯合國輻射影響科學委員會(The United Nations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the Effects of Atomic Radiation ,UNSCEAR)的定義)UNSCEAR, “BIOLOGICAL MECHANISMS OF RADIATION ACTIONS AT LOW DOSES A white paper to guide the Scientific Committee’s future programme of work,” (2012).
- Luckey, Physiological benefits from low levels of ionizing radiation. Health Physics 43, 771-789 (1982).
- Yamaoka K., Increased SOD activities and Decreased Lipid Peroxide level in rat organs induced by low dose X-irradiation, Free Radical Biology & Medicine 1991; 11, (3)
- 王淑卿, 自由基與活性氧化物, 科學Online 科技部高瞻自然科學教學資源平台 (2014)
- Kondo, Altruistic cell suicide in relation to radiation horme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biology and related studies in physics, chemistry, and medicine 53, 95-102 (1988).
- E. Feinendegen, Evidence for beneficial low level radiation effects and radiation hormesi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Radiology 78, 3-7 (2005).
- Nomura et al., Suppressive Effects of Continuous Low-Dose-Rate γ Irradiation on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Type II Diabetes Mellitus Model Mice. Radiation Research 176, 356-365 (2011).
- K. Sakai et al., in 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ies. (Elsevier, 2002), vol. 1236, pp. 487-490
- Sakai, T. Nomura, Y. Ina, Enhancement of Bio-Protective Functions by Low Dose/Dose-Rate Radiation. Dose-Response 4, 327-332 (2006).
- K. Yamaoka et al., The elevation of p53 protein level and SOD activity in the resident blood of the Misasa radon hot spring district. Journal of radiation research 46, 21-24 (2005).
- A. Franke, L. Reiner, H. G. Pratzel, T. Franke, K. L. Resch, Long-term efficacy of radon spa therapy in rheumatoid arthritis–a randomized, sham-controlled study and follow-up. Rheumatology (Oxford, England) 39, 894-902 (2000).
- 劉紹興, 「輻射屋居民流行病學調查及研究」委託研究計畫期末報告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2011).
- W. Chen et al., Effects of cobalt-60 exposure on health of Taiwan residents suggest new approach needed in radiation protection. Dose-Response 5, dose-response. 06-105. Chen (2007).
- L. Hwang et al., Cancer risks in a population with prolonged low dose-rate gamma-radiation exposure in radiocontaminated buildings, 1983-200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biology 82, 849-858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