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2

文字

分享

0
0
2

太空提案創意不設限!2023 RunSpace 太空創新無限挑戰獲獎團隊專訪

PanSci_96
・2023/11/13 ・3491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 撰文/陳子翔、林彥興

全新的太空時代已經揭開序幕,不同於上一次太空競賽時期,如今的太空發展不再是大國政府限定專利,隨者商業潛力的成長近年民間太空產業蓬勃發展,成為吸引創新思維和專業技能的重要領域。在太空產業充滿機會的新時代,RunSpace 太空創新無限挑戰也在去年正式開辦,為台灣太空新創注入能量!

RunSpace 是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太空計畫的一環,是一項沒有參賽資格限制,不限專業領域背景,不論是學生還是社會人士都可以報名參加的太空提案競賽。參加者除了提案參與競賽之外,也會在主辦單位舉辦的 Space Bootcamp 訓練營中提升實力,並與其他團隊互相交流。

邁入第二屆的 RunSpace,這次收到了比去年更多優秀且富有創意的提案。最終,三支團隊從決賽脫穎而出,冠軍與亞軍分別由「3Q」與「太空藥局」團隊奪得,而「Project Subsidium」則同時獲得季軍與企業最愛獎。

冠軍隊伍「3Q」提出以電子膠帶實現智慧溫控,降低衛星開發成本

電子紙是一種耗電極低且不需背光的顯示器技術,常見的應用包括電子書閱讀器、公車站牌到站資訊等等。但你有想過,這樣的技術居然也可以應用在太空中嗎?本次冠軍團隊「3Q」,提出名為「ASTRID」的可變色電子膠帶。利用電子墨水技術,它能像是烏賊的身體一樣根據環境改變顏色,調整衛星表面的吸熱放熱效率,從而實現衛星的智慧溫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團隊負責人蘇惟思指出,衛星在太空中運行時,其中一面會受到高溫陽光照射,另一面又面向寒冷太空,同時內部的儀器自身也會產熱,因此唯有做好熱控系統,才能維持衛星運作,而散熱器(Radiator)正是衛星熱控系統中重要的一環。傳統上,衛星製造商往往要根據每個衛星的大小、運行軌道與內部儀器的需求,去設計出不一樣的散射器以滿足溫控需求。但若使用 ASTRID 電子膠帶,即可不用針對每個任務重新設計散熱器的形狀、大小與位置,而是透過改變散熱器表面的顏色,去滿足不同熱控需求,如此一來就能大幅降低衛星開發的時間與金錢成本。

蘇惟思表示,ASTRID 技術的構想與測在他大學就讀太空工程系時就已經開始,今年初他以這項技術在美國成立新創公司 SQUID3 Space,目前也正積極的進行募資與尋找潛在客戶,這次參與 RunSpace 競賽獲獎,也對投資者來說有一些加分效果。

最後,蘇惟思分享了寶貴經驗,為未來有志投身太空創新創的人提供建議。首先,他強調不要害怕在競賽中失利,或是被投資者、客戶回絕。去年他也有參與第一屆 RunSpace,而當時連前三名都沒有拿到,但不放棄繼續嘗試才有機會有好的成果。他還分享了曾有人告訴他:「如果創業期間,一週內沒有被客戶或投資者拒絕超過一次,就代表你不夠努力。」

他也提到在創業過程中,許多工程師容易犯一個錯誤,即先開發產品,然後再尋找客戶。在做專題或研究時,開發自己想做的產品,解決自己有興趣的問題是可行的方向,但是在​​創業上不要只埋頭於自己的專案,而沒有先暸解市場的需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冠軍得主3Q團隊,在展覽攤位上以遠距視訊的方式與參展者互動,介紹 ASTRID 的相關資訊。

亞軍團隊「太空藥局」提出太空方舟製藥,期望開拓太空市場新藍海

RunSpace 是太空主題的競賽,但這並不意味只有航太與工程背景的團隊才能參加。亞軍團隊「太空藥局」就是來自生技產業,他們提出名為「太空方舟」概念,希望未來只要攜帶簡易的裝置和材料,就能在太空中生產人類生存所需營養素與藥品,滿足長時間太空旅行的需求。

團隊說明,太空方舟的構想是將人體所需的營養或藥物基因保存在經設計過的細胞中,並在需要時使用這些細胞來生產這些營養素與藥物。這樣一來,在資源與空間有限的太空旅行中,可以用很小的空間與循環資源實現永續生產,太空旅行所需的營養素將不再需要全都從地球發射升空,而是在太空船上實現自給自足。

這次 RunSpace 的提案中,太空藥局以蝦紅素為例,團隊指出蝦紅素是天然超級抗氧化劑,對於太空中長時間逗留的太空人有助於抵抗輻射、保護皮膚、減緩老化和降低罹癌風險。目前傳統蝦紅素的取得方式主要仰賴捕撈磷蝦,或是透過大量土地面積養殖藻類取得,但這兩種方式都需要使用地球上的資源,無法在太空生產,而且也容易對生態造成破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太空方舟成了理想的解決方案,既實現太空環境下永續生產,也提供一個耗費資源更少、更環保的生產方式。同時太空方舟的技術還可以用於保存重要的營養與藥物生產基因迴路,提供資源安全性的策略,應對氣候變遷和戰爭等風險。

同時隊長也分享了團隊進入太空產業的想法,他指出太空旅行需在有限的空間與資源下,循環生產足夠人類長時間生存的物資,而台灣的環境其實也與太空旅行有相似之處。台灣沒有廣大的土地與豐富的天然資源,也因此太空方舟不僅是針對太空旅行的藥品、營養品的生產方案,也是未來台灣可以採用的永續生產方式。

此外,團隊認為生物科技本來就是台灣的強項,非常有潛力可以應用在太空需求,且在太空產業中,生醫領域相對於火箭或是衛星領域還是個藍海,有很多商業與技術發展潛力,值得台灣投入。

季軍隊伍「Project Subsidium」提出太空無人機 EVAid,打造太空漫步萬能助手

本屆季軍得主則是 Project Subsidium,團隊的兩位成員皆是台科大在學學生,並分別來自電機系與建築系。他們提出了名為 EVAid 的小型太空無人機,旨在成為太空漫步的萬能助手,協助太空人太空漫步的工作進行與活動紀錄拍攝。除了奪下季軍之外,這項提案也獲得了本屆中華電信企業最愛獎的肯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roject Subsidium 團隊表示,這個特殊的團隊名稱取名靈感來自 NASA 的太空探索任務,因 NASA 多採用與任務內容或精神有關的一個英文單字為太空任務取名。團隊也笑著說,在斟酌要使用哪個英文單字後,他們覺得使用拉丁文感覺更酷更有趣一些,而"subsidium"則是拉丁文協助的意思,呼應 EVAid 太空無人機能提供太空漫步協助的目標。

EVAid 外觀呈現四面體,每個端點裝有離子引擎,並在表面設有太陽能板。EVAid 的一大特色是模組化的設計,讓它可根據不同的需求,去設計不同模組安裝在擴充接點上。比如裝設攝影機、燈光、工具架甚至是機械手臂,滿足太空人艙外活動時拍攝、照明、放置工具的需求。由於其自帶推進器,因此 EVAid 也可以成為太空人的移動工具,或是接上太空站的艙體協助移動太空站組件。

即便成員都不是航太背景,Project Subsidium 團隊認為,太空產業要深入可以非常專業,但在網路資源豐富的現代,一些涉及範圍比較廣的題目,只要有心其實也是每個人也都可以嘗試,也會有自己的專業派上用場的地方。例如在控制系統和無人機相關知識,就與電機系所學相關,而建築系的專長則在設計圖繪製會模型製作上派上了用場。

團隊也分享了以學生身份參加 RunSpace 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小挑戰,像是在參賽過程中還是要顧及學校課程與考試,成果發表與頒獎的時間也很不巧的正好是期中考週。另外他們也提到,暑期團隊成員分隔兩地,也有遠距工作與溝通的問題需要克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Project Subsidium 團隊分享了這兩年參與 RunSpace 學到的寶貴經驗,他們表示不需要一次就試圖做規模龐大,想要"Do Everythig"的專案,而是要考量商業可行性。在類似 RunSpace 的競賽中,明確的目標和可行性分析至關重要。

季軍得主 Project Subsidium 的作品 EVAid 模型展示,端點為離子引擎的噴嘴,中間的圓形處則是與其他模組相接的接點。

2023 RunSpace 太空創新無限挑戰圓滿落幕,而下一屆的 RunSpace 預計將邀請更多國際上的太空科研單位與業界團隊加入策略夥伴,同時讓更多國際上的團隊報名參賽,共同推動太空創新,也讓 RunSpace 成為更加國際化,主題多元的太空盛事!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219 篇文章 ・ 2212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12
0

文字

分享

0
12
0
火箭阿伯的「臺灣太空港」願景——專訪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
科技大觀園_96
・2022/01/16 ・4905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臺灣的「國家太空中心」於 1991 年成立至今屆滿 30 年。恰好在而立之年,行政院 11 月 25 日拍板「國家太空中心設置條例」,若立法院審查順利,太空中心將於 2022 年升格為直屬科技部的行政法人,大力推動我國太空科技及產業發展!

談到臺灣的太空發展,你可能會先想到 2019 年發射的「福衛七號」;但若談到火箭,你可能會先想起一個身著橘色連身衣的阿伯,操著臺語在 TED 講台上侃侃而談的身影,也就是現任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

「火箭阿伯」吳宗信在今年 8 月接任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在「產官學」三界都走了一遭。圖/呂元弘攝

放眼宇宙卻心懷鄉土的「火箭阿伯」,是很多人對吳宗信主任的印象。吳宗信在 2012 年在陽明交通大學創立了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RRC),同時也有創立太空科技公司的經驗。如今他在今年 8 月接任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在「產官學」三界都走了一遭。

談到何為「太空產業」的基礎問題?吳宗信解釋,火箭與衛星的發展,需要很多不同專長的人才,仰賴跨領域合作,「是一門精密且嚴謹的系統工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火箭產值雖然不大,卻對太空產業至關重要

談到臺灣的太空產業該如何發展?吳宗信指出,要發展太空產業,除了過去國家太空中心專注於的衛星發展,擁有自主發射火箭的能力也很關鍵。以馬斯克的 SpaceX 為例, SpaceX 是先將火箭發展起來,接著才有如星鏈(Starlink)的衛星服務,透過這樣的過程來達成太空產業一條龍。

然而有趣的是,火箭其實只佔太空產業總產值的大約 2-3%,因此光靠火箭賺大錢其實很困難。既然產值很少,那大費周章的研發火箭到底有什麼好處呢?

對此吳宗信解釋,一個用在衛星上的設備和地面設備最大的差別,就是前者必須能在真空、高輻射、高溫差的太空環境運作,也要能承受震動、噪音等火箭發射過程帶來的考驗。

因此,雖然地面上也能模擬出類似太空中的環境,但要驗證一個設備是否符合「太空等級」,還是要直接送上太空長時間運作,經過真實的極端環境考驗才能見真章。如果有能力自己發射衛星,那對於太空相關設備的驗證頻率就能得到顯著提升,整條產業鏈的進步的速度才會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遙測」及「通訊」雙軌進行,強化自主衛星發展能力

火箭研發是臺灣太空產業未來發展的關鍵,但同時衛星發展的腳步也並未因此停下來!國家太空中心目前正在執行自 2019 年起為期 10 年的「第三期太空計畫」,該計畫以開發「遙測衛星」為主。

吳宗信提到,在遙測衛星部分,目前有六枚解析度1米,經地面影像處理後解析度可達 0.7 米的「光學遙測衛星」(也就是福衛八號計畫)。福衛八號衛星第一枚(FS-8A)科學酬載的研製由成功大學負責,主要發展雙波段大氣瞬變影像儀與電子溫度密度儀,目前規劃於 2023 年發射;同時,太空中心未來也將再發展兩枚「超高解析度遙測衛星」。

福衛八號衛星示意圖。圖/國家太空中心提供

吳宗信指出,第三期太空計畫還有兩枚合成孔徑雷達(SAR)遙測衛星的計畫,不同於福衛二、五、八以「可見光」遙測,合成孔徑雷達因為觀測波段可以穿透雲層,全天候皆可使用是其優勢之一。

除了遙測衛星以外,發展「通訊衛星」也是國家太空中心的重要計畫。目前正在執行兩枚 B5G(Beyond 5G)衛星計畫,目前規劃 2025 可以發射第一枚;在研發上,衛星可以分成本體(Bus)與酬載(Payload)兩部分,對於臺灣首次自主發展通訊衛星,吳宗信表示,在衛星本體上,國家太空中心已經有一定的自製能力,「臺灣幾乎能百分之百自主研發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至於 B5G 衛星的酬載部分,例如通訊模組等等,則正與工研院資通所合作,並與產業界一同發展相關技術,也希望未來能達到高度自主的研發能力。

臺灣太空產業要升級,得先著手打造「環境」

為了國產衛星載具的目標,吳宗信在 2012 年於交大成立了前瞻火箭研究中心,但這些年來前瞻火箭其實經營的非常辛苦。過去幾年,前瞻火箭大約募得一億六千萬新臺幣,製造火箭的技術也達到能讓火箭在空中懸浮的水準,但這似乎已經達到學校單位能做的極限,若要繼續發展下去,在人、時、地、物的支援都需要有更大的規模,然而學校不是企業或是國家單位,學生有自己的前途,因此難以留住人才。

另一方面,很多大學研究室在做的東西,由於相對單純,需要控制的變因很少,可以相對簡單的透過改變某一個部分就能夠看到效果,同時也可能只需要幾個學生合作就能夠完成。但火箭與衛星可不是這樣,它需要數百人的團隊合作,而一個系統可能有一萬個零件,只要一個螺絲做得不對,整個系統就會失效。這樣的工作,沒有一個由全職工作者組成的團隊,是很難完成的。

也因為火箭研發在學界內缺乏資源及環境,今年 8 月甫接任國家太空中心主任的吳宗信,在「換了位置卻沒換腦袋」的情況下,轉換跑道繼續推動臺灣的太空產業發展,捲起袖子,誓言把臺灣的太空產業環境建立起來!

吳宗信(左)8 月接任國家太空中心主任;中為國研院吳光鐘院長、右為前代理主任余憲政。圖/國家太空中心提供

建立產業基石,是國家機關的重責

吳宗信表示,過去開發火箭跟很多廠商合作的過程中,他也將臺灣的產業掃過一遍,發現臺灣的太空相關產業鏈其實深度及廣度兼具,甚至有許多廠商原本就有接到歐美國家訂單生產太空相關零組件,只是基於保密協議廠商不能宣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既然臺灣並非沒有發展太空產業的能力,以前為什麼不做呢?吳宗信說,就像是廣告中的一段經典台詞:「阿伯,失火了你怎麼不跑?」「啊腳麻是要怎麼跑?」由於沒有適當的發展環境與法規,很多事情就無法順利進行,像是不久前晉陞公司的飛鼠一號火箭在國內無法順利發射,就是實際的例子。

因此吳宗信認為,雖然國家單位的效率一定不比有生存壓力的私人公司,但國家卻能夠改善整體產業的發展環境,「就如同廚師要煮出好菜,也要先有廚房和爐具。」而在未來的太空產業中,廚師是民間廠商,那麼國家的角色就是幫忙把廚房準備好。像是目前完成立法的《太空發展法》、以及未來國家火箭發射場的設立等,就是建立太空產業發展基石的重要工作。

同時,與民眾、民代的溝通,也是發展太空產業非常重要的一環,吳宗信也提到,讓事情清楚透明,是讓大眾與民意代表從懷疑到支持的關鍵。

打造臺灣太空港:實現「南火箭北衛星」願景

隨著全世界太空產業的發展,未來也充滿不同的可能性,像是 SpaceX 有提出利用星艦(Starship)火箭系統,進行長程國際航班的構想,如同現代的港口與機場,未來臺灣可能會需要「太空港」來滿足各種火箭發射的需求。而太空港也會需要對應的後勤設施,並且可以結合太空產業科學園區,讓國內外的太空公司設廠製造火箭與衛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一方面,這樣的太空港也可以結合地方特色發展觀光,「說不定以後每個臺灣的年輕人成年禮,都可以去參觀火箭發射和國家太空博物館」吳宗信說道。

吳宗信也提出了「南火箭、北衛星」的構想,期許未來臺灣南部能成為火箭研發、生產與發射的重要基地,而北部則可以延續過去國家太空中心發展衛星的基礎,成為衛星發展重鎮。 

吳宗信指出,未來臺灣可能會需要「太空港」來滿足火箭發射的需求;圖為美國的甘迺迪太空中心,為 NASA 發射火箭的重要太空港。圖/Pixabay

投資太空不是豪賭,科研走的每一步都算數!

吳宗信表示,在太空產業發展上若政府願意帶頭出來衝,民間會有更多企業投入太空產業。

吳宗信說,過去臺灣在不同產業的嘗試,有半導體業的成功案例,但也有許多投入資源卻沒發展起來的產業。但投資本來就不可能穩賺不賠,也不能永遠固守既有的優勢產業。現在太空產業出現了機會,並不代表做了一定會成功,「但不做就完全沒有機會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太空產業的發展最終不論是否能開花結果,投入資源訓練出來的人才、發展出的技術其實都能應用在不同領域。像是 1960 年代的美國,就因為阿波羅登月計畫所需,大力推動如 IBM 等民間電腦公司的快速發展,「科技就是這樣一步一腳印創造出來的。」

如果想要進入太空產業,可以怎麼準備?

跨領域合作在太空產業非常重要。吳宗信說明,在衛星方面,大約有三分之二與電機和資訊工程相關,而火箭方面,則是有三分之二與機械、材料與結構等等相關。因此對於有志在未來投入太空產業的學生,航太系會是很好的選擇,但很多理工科系也都與太空產業有關,職涯發展上不會因「非航太系」而受限。

吳宗信也鼓勵對於太空產業有興趣的大學生在本科系繼續學習的同時,可以在大三大四去修一些與衛星、推進等等課程,接著研究所再到國內外相關系所深造。

而職場的選擇,則要取決於自己想要「怎麼參與太空產業」,像是進入一家太空產業鏈上製造特定零組件的公司,也是參與太空產業的一種方式,而若是想接觸更完整的太空產業,則可以選擇到做系統整合的公司或是太空中心就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火箭與衛星都是複雜的「系統工程」

火箭與衛星的研發製造,都必須整合很多不同次系統,是一門非常精密且嚴謹的系統工程。以火箭系統為例,推進、結構、航電、軟體、硬體和通訊等系統缺一不可,這些系統各自都是不同的專業,但系統間又要能完美的配合,若火箭上任何系統無法順利運作或配合,這支火箭就跟「沖天炮」差不多了。

而臺灣的大學科系目前在授課上較少有「系統工程」的規劃,每個不同專業的領域各做各的就像是一個樹林裡,「有些人種芒果,有些人種龍眼,每一群人都很擅長照顧自己的作物,但卻不知道樹林裡還有哪些水果。因此就需要有人開直升機從上往下看,看看到底有哪些資源,並且對其他領域稍微多懂一些,才能有效的整合。」

吳宗信強調,系統工程就是「不能見樹不見林,更要『見樹又見林』」。也因此,吳宗信也期待未來臺灣能有「太空系統工程」碩博班的設立,以培育更多產業所需的太空人才。

從打橄欖球到做火箭,那些同樣重要的事

訪談中吳宗信也分享自己在臺大時期是橄欖球隊一員,主打九號傳鋒[註]位置的吳宗信笑著說:「那時候我這個體格,在全臺灣高中以上的橄欖球員中應該就是我最輕,不到 50 公斤,但憑著快速靈活的身手,也能成為球隊中重要的一員。橄欖球很好玩,在倒地之前只能將球往後傳,一定要球傳下去,任何位置都很重要,我也在那邊學到很多團隊合作精神。」

吳宗信表示過去做火箭時,有好幾次測試中火箭摔在地上,甚至斷成兩截,面對不斷失敗產生的壓力,其實對身體及精神都是折磨,這些挫折也曾讓團隊懷疑過,自己到底要不要繼續做火箭?但就如同橄欖球場上的磨難,但當很多人一起做事時,就可以分工合作,克服很多困難與阻礙。

而不論是打橄欖球或是做火箭,吳宗信說,他很喜歡扮演「箍桶」(臺語:khoo-tháng)的角色,也就是木桶上的鐵環。因為有了箍桶將木片整合在一起,木桶才不會散掉,就像是系統工程中,要將不同次系統整合串聯一樣。

註解

  • 註 1:「傳鋒」是橄欖球隊型的九號位,在多數的比賽中,Scrum-half 擔任從前鋒群中接過球並傳給後衛的角色。他們善於團隊溝通,特別擅長指揮前鋒,主要目的是提供後衛群穩定俐落的傳球。
科技大觀園_96
82 篇文章 ・ 1124 位粉絲
為妥善保存多年來此類科普活動產出的成果,並使一般大眾能透過網際網路分享科普資源,科技部於2007年完成「科技大觀園」科普網站的建置,並於2008年1月正式上線營運。 「科技大觀園」網站為一數位整合平台,累積了大量的科普影音、科技新知、科普文章、科普演講及各類科普活動訊息,期使科學能扎根於每個人的生活與文化中。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買衛星太花錢?不如訂閱「衛星數據」吧!——淺談新創太空產業的商業模式
黃 正中_96
・2021/11/21 ・307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常聽人講「喝牛奶,不必養乳牛」;購買一顆衛星並建立地面站和運營人員來收集數據或中繼通信,既昂貴又耗時。但太空新創公司的商業模式[1],包括太空數據服務、衛星服務、任務服務和地面站服務,已經悄然出現,並形成跨國產業鍊,讓過往以民族國家為核心發展的太空模式徹底改變!就像雲端服務降低了軟體或電子商務公司的創業成本一樣——新太空服務模式,正逐漸席捲太空領域。

圖/Pexels

軟體服務:沒衛星也能迅速獲得衛星影像

資訊業在幾十年前開始提供線上「軟體服務」時,經歷了類似的轉變,人們可以通過線上平台購買軟體,同樣的,透過網路平台傳送太空影像及資料,已經成為業界常態,更是新型態的商業服務。

幾十年來,上百顆傳統遙測衛星,在地球各個天邊拍攝海量影像資料,位於美國舊金山地球觀測 Astro Digital 新創公司[2],透過遙測影像的歷史數據,構建多光譜圖像的資料庫平台。該資料庫搭配了最近大量出現立方衛星遙測影像,再利用 AI 技術篩選這些海量資料,讓使用者不用擁有自己的衛星,就能快速獲得衛星影像資料。

例如美國 Planet 公司[3]已經建構了近 200 顆小/立方衛星星系所拍攝的影像,透過其軟體及服務平台提供給龐大的客戶群,客戶從 Planet 公司購買第一手的圖像和數據後,因為市場需求的增加,再次轉賣影像數據的成本幾乎為零,從而獲得龐大的利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立方衛星造價較低,適合大量製造,而且一艘火箭就能投放多顆;圖為挪威 Ncube-2 立方衛星(邊長10 公分)。圖/WIKIPEDIA

數據分析服務:探查衛星飛行的軌道安不安全

美國 LeoLabs [4] 創建了一個分析平台,從該公司的全球相控陣雷達網絡中獲取數據,跟蹤低地球軌道上的物體。透過 LeoLabs 所開發的網頁,客戶可以搜索衛星、查看交通模式並在太空儀器有碰撞風險時收到警告。

LeoLabs 的數據服務,通過網絡及雲端基礎設施服務客戶,在太空軌道越來越擁擠、太空異物越來越多的情況下,衛星跟蹤雷達可以為特定衛星探查飛行軌道是否安全。

另外,瑞典的 AAC Clyde Space 新創公司[5],開發 Xspancion 通信和地球觀測立方體衛星,為龐大的公司提供太空中繼服務;透過收購荷蘭的 Hyperion Technologies,獲得關鍵子系統和美國的衛星技術公司後,擁有運營衛星和地面站的 AAC Clyde Space,可提供客戶海洋的跟蹤數據、遙測影像或氣候數據。

許多國家的國防和情報機構,可以購買商業數據服務,不用擁有自己的衛星群;將研發成本轉移到民營公司,當然也轉移了風險。例如挪威的 Iceye 新創公司,已經大幅提供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影像,各國政府直接可以購買這些服務,包括更精確的 GPS 訊號及影像。從而為國家節省了高昂的研發成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合成孔徑雷達衛星能掃瞄出高解析度的地形照片。圖為由麥哲倫號合成孔徑雷達拍攝的金星表面圖像。圖/WIKIPEDIA

製造服務:快速訂製「模組化衛星」

越來越多的公司提供衛星模組及組裝測試服務;美國舊金山 Loft Orbital 新創公司[6],以高可靠度模組化,提供即插即用組件快速的製造衛星。

許多國家太空機構,透過外包衛星服務獲得衛星,並且發射進入太空軌道。這種衛星服務模式,包括外包或採購衛星組件、次系統或衛星系統,也包括測試衛星或酬載儀器、衛星傳感器、耐輻射電路板或太空軟體等等,可以將測試工作交給各種專業公司。

衛星服務公司包括英國 Surrey(SSTL)[7]公司,荷蘭的 ISISpace[8]、總部位於舊金山的 Loft Orbital、立陶宛的 NanoAvionics、Spire Global 或位於丹佛的 York Space Systems。美國的 Terran Orbital[9] 新創公司,獲得了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公司投資,正規劃在佛羅里達州建造世界上最大的衛星製造工廠,預計每年可生產 1,000 多顆客製化模組衛星。

任務服務:減少各方成本的環境監控立方衛星

美國新創 Spire Space Services[10] 提供衛星發射成功以後,在軌道執行任務所獲得的數據存儲、處理並為其酬載提供指令等服務。另外一家 Astro Digital [2] 銷售衛星和相關硬件以及任務規劃、許可和飛行運營服務。美國德州的 Cesium Astro 新創公司,銷售有源相控陣天線和軟體定義的酬載,等等太空服務的創新需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源相控陣雷達通常不需要像傳統機械雷達般旋轉掃描。圖為以色列 EL/M-2022U。圖/WIKIPEDIA

並非所有太空機構都有能力購買酬載、衛星,並整合所有設備、規劃任務,再將衛星發射到軌道獲取數據,有些機構基本上是租用衛星來進行實驗。例如美國太空總署(NASA)針對大氣對流層排放汙染,設計監控全球空氣污染衛星,過去是向傳統的 Ball Aerospace 衛星製造公司,購買昂貴的 TEMPO 環境監控衛星。

但是近年來出現 Maxar[11] 新創太空公司,研發出更便宜的環境監控立方衛星,所獲得的環境監控數據並不輸給日漸老舊的 TEMPO 環境監控衛星,因此 NASA 就直購買 Maxar 環境監控立方衛星的環境監控數據,這樣就也不用另外訂製環境監控衛星,也不用負擔聘僱技術人員,可以減少預算編列,直接將太空監控並收集地球環境數據的任務,直接外包給更便宜的新創公司。

地面站服務:為衛星公司節省數據傳輸成本

除了少數國家可以建立全球地面站操作中心,近來許多新創太空產業,專注於建設全球地面站監控網。

義大利 Leaf Space 新創公司[12],專注於為微型衛星運營商提供地面段服務,使衛星客戶受益的規模經濟在地面部分也很明顯。通過增加站點,Leaf Space 將在全球運營 15 個地面站。挪威的 KSAT Inc. 地面站,已投入地面服務市場,提供更實惠的競爭價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國 AWS Ground Station 和微軟公司(Microsoft)的 Azure Orbital 提供通過地面站即服務處理衛星命令和控制以及數據下行鏈路的能力,將數據直接發送到 Azure 雲。並使用光纖網絡在地球上傳輸數據,節省衛星公司的數據傳輸成本。雲端服務有助於降低建立太空公司的成本,新創公司不必建立自己的數據處理和存儲基礎設施。

美國 Planet 遙測衛星擬將其商業雲端服務成本下降,採取大量數據創建雲計算系統,因為在科技領域,太空產品和服務相互組合,並依賴雲端服務,以提高競爭力。

除了少數國家可以建立全球地面站操作中心,近來許多新創太空產業,專注於建設全球地面站監控網。圖/Pexels

結論

蔡總統前日視導科技部轄下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指示持續精進本土太空技術,挑戰尖端太空任務,並培育太空科技接班人才,以建立台灣太空產業。

國際上如雨後春筍新創太空服務產業,目前新太空服務模式,還沒有被完全創造或發明出來,希望本文能為有志於太空產業之士,帶來新創意的思考方向與指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1. 2021,Software-as-a-Service model takes the space sector by storm
  2. Astro Digital
  3. Planet
  4. Leo labs
  5. aac-clyde.space
  6. loft orbital
  7. SURREY
  8. ISISPACE 
  9. 2021,Terran Orbital to build plant to produce more than 1,000 satellites per year
  10. Spire
  11. Maxar
  12. 2021,Leaf Space establishes five new ground stations
黃 正中_96
8 篇文章 ・ 7 位粉絲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研究員。勿忘對科學研究的熱情,勇敢築夢,實現夢想…...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福衛七號要發射了!但你知道它上太空要幹嘛嗎?
劉馨香_96
・2019/02/19 ・2328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34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福衛七號在國家太空中心整裝待發,只差美國一聲通知,就能啟程前往美國佛羅里達州,由 Space X 公司的獵鷹重型號(Falcon Heavy)火箭發射升空!

但,你知道它上太空要幹嘛嗎?

自從福衛三號 2006 年升空以來,天天為全球提供天氣觀測資料,盡心盡力替台灣做好國民外交,至今也高齡十三歲了。什麼時候才能退役,過著悠閒的退休生活呢?準備多年的福衛七號就是來接棒的,等到成功就位後,就能接替福衛三號的工作囉!

福衛七號模型。圖/科技部提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福衛七號在太空中怎麼觀測氣象呢?

福衛七號是由臺灣的國家太空中心(National Space Organization,NSPO)與美國的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共同執行的合作案。主要任務是延續福衛三號,以無線電掩星技術(Radio Occultation)進行氣象觀測。

那「無線電掩星技術」是什麼咧?衛星要怎麼在幾百公里的高空中觀測天氣呢?

無線電掩星技術利用的是電磁波在經過不同介質時,因為傳播速率不同,而使傳播路徑發生折射現象的原理。衛星上搭載全球定位衛星(GPS)訊號的接收器,GPS 的無線電訊號傳送到衛星前,會受到電離層與大氣層的折射,因此透過接收到的訊號回推折射情形,就能進一步計算出溫度、壓力和濕度等參數的垂直分布資訊,是我們每天氣象預報的重要資料來源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福衛七號和福衛三號一樣,由 6 顆衛星構成星系,讓觀測可同時覆蓋地球各區,提供即時且完整的三維觀測資料。不同的是,福衛三號是由重約 62 公斤的微衛星組成,每顆衛星的軌道都會經過南北極,收集的資料均勻來自地球各緯度;而福衛七號的衛星每顆重約 300 公斤,部署在低傾角的軌道,衛星繞行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夾角小,因此能提供密集的中低緯度氣象觀測資料,將對台灣的氣象預報準確度帶來更大的幫助。

除了掩星觀測,還有什麼功能?

當然這麼辛苦的發射衛星上太空,如果只有一個功能就太可惜啦!福衛三號和福衛七號都有額外搭載其他科學儀器,稱為科學酬載。像是福衛七號就還有搭載離子速度儀(Ion Velocity Meter, IVM)和無線電射頻信標儀(Radio Frequency Beacon, RFB),前者的量測資料能幫助掩星資料反演的準確度,而後者則是幫助研究電離層的結構。

本次福衛七號的計畫,除了和美國合作的 6 顆任務衛星,還包含一顆自主衛星──獵風者號。這顆衛星完全由台灣自行研發,包括 4 項衛星關鍵元件、過氧化氫衛星推進模組,和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無線電反射訊號接收儀(GNSS-Reflectometry, GNSS-R)。GNSS-R 的功能為接收 GPS 的「直射訊號」和被海面反射的「反射訊號」,藉由比較兩種訊號的強度與結構差異,可推算出海面風速、波高等資料,有助於了解颱風結構的發展。再搭配前述衛星星系的掩星觀測資料,未來對於颱風強度與路徑的預測就會更準了!

未來對於颱風強度與路徑的預測就會更準了!颱風瑪莉亞。圖/中央氣象局颱風資料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

台灣從 1991 年開始發展第一期太空計畫,從無到有建立太空團隊與硬體設施,成功發射了任務為科學實驗的福衛一號、負責地球遙測的福衛二號與觀測氣象的福衛三號,奠基我國太空發展的基礎;2004 年進入第二期太空計畫,開始建立初步的自主研發能力,成功發展第一顆完全台灣自製的福衛五號,帶來高解析度光學遙測影像,並完成預計今年發射的福衛七號氣象衛星星系。

福衛一號(左起)、二號、三號及五號模型。圖/科技部提供

接著,就是最新的第三期太空計畫!接下來十年(2019-2028),科技部將投入新台幣 251 億元的經費,再接再厲發展 10 枚衛星,分別是 6 枚先導型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2 枚超高解析度智能遙測衛星與 2 枚合成孔徑雷達衛星,並推動向外太空探索的研究。

科技部預計這一系列衛星提供的即時影像與資料,對於災害監測、環境變遷、國土安全等問題帶來重要幫助,期望藉著發展這些衛星,結合產學研界研發能量,帶動尖端技術的發展,最終厚實台灣的太空產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對太空計畫的方向、內容或是執行成果有什麼意見嗎?關於這些已經發射及尚在規劃的衛星們有什麼疑問嗎?

科技部長陳良基將於 2019 年 2 月 21 日(星期四)晚上 8:00,在科技部臉書直播開講,由泛科學專欄作家廖英凱擔綱主持人,談談台灣的太空計畫,歡迎來發問!

編輯報好康:只要你的問題被部長挑選回答的捧油,就有機會獲得精美禮物,甚至受邀至國家太空中心欣賞福衛七號發射實況喔!

 

參考資料:

  1. 國家太空中心:福爾摩沙衛星七號 │ 計畫簡介
  2. 中央氣象局太空天氣作業辦公室:掩星技術(Radio Occultation)
  3. 國家實驗研究院: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無線電反射訊號接收儀(GNSS-Reflectometry, GNSS-R)
  4. 進一步探索福衛七號衛星
  5. 科技部 FB,〈飛向宇宙.浩瀚無垠 第三期太空計畫啟動!

 

劉馨香_96
5 篇文章 ・ 0 位粉絲
生科系畢業,喜歡腦、神經與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