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6
4

文字

分享

0
6
4

悲傷不是盡頭,只要你願意繼續向前走!淺談悲傷五階段

活躍星系核_96
・2017/07/27 ・1838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449 ・四年級

  • 作者:楊千儀 / 心理職能治療師,很喜歡在精神科的工作。覺得每天能和一群人相處,利用團體動力激出不同組合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平常也喜歡彈彈唱唱,未來希望能把自己喜歡音樂的這元素加入工作中。

大家可能有過失戀、親人去世、車禍、經歷了像 921 大地震那樣的事件、發現自己得了癌症或染上愛滋……等悲傷、災難性事件。

一開始我們可能對於這樣的結果無法接受、歇斯底里,可是經過了一段複雜的心理變化,最後是否還是走了過來呢?有沒有發現每一次經歷這類型的事件,總會有差不多的進程呢?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 Kubler-Ross 的悲傷的五個階段(The Five Stages of Grief),了解我們面對悲傷、災難性事件過程中的五個階段。

人都很可能會經歷過悲傷。圖/By Leah Kelley @ pecels, CC0 License

Kubler-Ross 的悲傷的五個階段

1. 否認/隔離(Denial & Isolation)

通常接受到悲傷、災難性事件的資訊時,我們會先否認事情的發生,把自己隔離起來。這其實是一種防衛機制,我們寧願選擇性地把這些事實藏起來,也不要面對殘酷的事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ex:「不可能吧!他昨天才跟我吃飯的啊!?」「少開玩笑了,這不是真的」「老天爺啊!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吧?」「這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一定是搞錯什麼了」

2. 憤怒(Anger)

當我們無法再欺騙自己,從「否認」走出來時,痛苦所造成的衝擊太大,所以會將內心的挫折投射到他人身上,有時也會投射到自己。接著我們可能會開始怨天尤人,怪天怪地怪別人,甚至對自己生氣。

ex:「都是我的錯,要是昨天陪著他,他就不會自殺了!」、「為什麼發生在我身上啊?老天爺這太不公平了吧?」、「為什麼你不伸手幫助他!!都是你害的」

3. 討價還價(Bargaining)

當「憤怒」過後,我們的想法可能有些改變,努力讓結果不那麼壞,有時也會跟上天祈求(討價還價),讓壞結果不要那麼快到來。

ex:「如果當初早點就醫我還可以活個幾年啊…」、「拜託讓我活到孩子結婚成家好嗎?」「你如果當初少抽點菸就不會這樣了啊…」、「只要他能醒來,我什麼都願意做」

4. 沮喪(Depression)

在這個階段我們體會到失去的事實,了解到「討價還價」也沒有用了,所以痛苦再次地來襲,而且這次是扎扎實實地打在心上,沒有理由可以逃避了。這時的我們變得脆弱、消極,所以要非常小心,很多人可能因為走不出,而選擇結束生命。

ex:「反正也活不到幾年了,乾脆現在了結吧!」「他真的離我而去了,沒有他我也不想活了…」「哎呀我還管這些幹嘛,反正就要死了…」

5. 接受(Acceptance)

這個階段的我們變得冷靜、走出「沮喪」,體悟人生無常,並不需要一直把自己困在悲傷。我們學會放下、重建生活,準備開啟一段新的人生旅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ex:「既然事情都這樣發生了,日子還是得過下去!」、「會沒事的!一切都會過去的」、「好吧,既然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我會繼續幫你走完剩下的路…」

「悲傷的五個階段」是因人而異的,有些人可能只經歷了其中幾個階段;有些人可能一直困在「沮喪」,甚或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永遠無法達到「接受」事實的階段。

透過了解「悲傷的五個階段」,能幫助自己檢視目前的狀態,尋找因應的方法,更快走出悲傷。有時候一個念頭的轉換、一個想法的改變都是「接受」的關鍵。

人總會面對失去、悲傷,不可能一帆風順地過一生,要怎麼堅強地活著,就要看自己累積多少因應的技巧,遇到怎樣的問題怎樣去解決。其實人生就像是由一連串的「問題和解決」串起的,每個階段會遇到各種大大小小的問題,我們要做的就是想辦法去解決它,讓自己進到下一個層級啊~

面對問題吧!圖/By Unsplash @ pexels, CC0 License

職人小語

如果你的朋友、親人或是自己遇到了悲傷的事件,職人有以下建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先了解處在哪一個狀態,進而比較好切入想解決的辦法。
2. 「傾聽」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不該禁止他們想悲傷的事情,畢竟這些是事實,不能陪著他們停在第一個階段「否認」,還是得建立現實感。所以我們應該聽聽他們的想法、情緒,給予陪伴和情感上的支持。
3. 當情感宣洩完,協助調適、重建生活,陪伴他們走出來。

悲傷不是盡頭,只要你願意繼續向前走!!走向下一個階段!!

參考資料:

  1. Julie Axelrod. The 5 Stages of Grief & Loss.

  2. Christina Gregory PhD., The Five Stages of Grief – An Examination of the Kubler-Ross Model.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78 篇文章 ・ 127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1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2

3
2

文字

分享

2
3
2
國殤之後:集體哀慟的調適
胡中行_96
・2022/07/14 ・268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人民須要歷史,因為那能帶來力量。他們得知道曾有真實的人在此生活。不是鬼魂和童話傳奇,而是有人曾身處逆境,卻谷底重生。[1] 電影《第一夫人的秘密》裡,記者拜訪美國總統甘迺迪的遺孀賈姬,期望獲得暗殺事件的口述史料。在民主國家,當重要的政治人物死於非命,或社會遭受恐怖攻擊,人民會要求真相。他們用言語及行動,表達對新聞的情感與意見。此時的震驚及悲傷,除了影響個人,也是推動事件後續走向的集體力量。

  

電影《第一夫人的秘密》劇照:「人民須要歷史,因為那能帶來力量。」圖/William Gray on IMDB

  

社會悲傷

暗殺公眾人物,雖然是對個體的攻擊,其目的卻可能具有政治性;[2] 而恐怖攻擊中,殺戮的龐大人數,更是對社會全體的傷害。當單一事件所引發的,不僅是個人對至親的悼念,還有整個群體的追思,此情形便可視為「社會悲傷」(social grief)。[3] 精神醫師 Elisabeth Kübler-Ross 在其 1969 年的著作《論死亡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裡,將「悲傷」這種接受無法承擔之重的過程,分為五階段:否認(denial)、憤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沮喪(depression)和接受(acceptance)。[4]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否認及憤怒:陰謀論的誕生

在社會悲傷中,人們會試圖整合集體記憶,以重建嚴峻受創的社會。[3] 先入為主的假設,會讓人忽略或拒絕接受擺在眼前的證據。[5] 若再加上憤怒與不確定感,那麼不管案件調查的結果為何,陰謀論很容易就成為情緒調適機制的一環。[6, 7] 美國甘迺迪總統遇刺、英國黛安娜王妃車禍身亡、 911 恐怖攻擊,都有經典的陰謀論範例。[5, 6] (雖然偶爾陰謀論也有猜對的時候,好比:美國中情局真的曾用 LSD 試驗心智控制。[8])在社會療癒的過程中,針對特定悲劇的媒體報導、官方傳記與稗官野史,只會愈來愈多直到充斥鄉里,最後難免如同電影中的賈姬所言:「我相信書頁上讀到的角色,終究會比站在身旁的人們更加真實。[1]

  

電影《第一夫人的秘密》劇照:「人們喜歡相信童話。」圖/William Gray on IMDB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價還價:尋回失去的安全感

國家有維護社會安全的責任,必要檢討暗殺或是恐攻發生時的警政疏失。最近幾天日本警察廳密切調查,前日相安倍晉三遭到槍擊的當下,現場維安人員為何沒有遵循標準作業程序。[9] 在討價還價的悲傷階段,人們會有「如果當初…」的悔恨,同時也對未來深感惶恐。[4] 暗殺的行為,毀壞當權者的士氣和聲望,並迫使相關對策應運而生。[2] 政府當局與其他政治團體會操控集體的情緒,將社會拉回常軌;而民間也可能會有聲音,想藉機推行某些政治改革。[10]

就拿 911 事件時的美國總統小布希、柏林恐攻後的德國總理梅克爾,以及曼徹斯特體育館爆炸案後的英國首相梅伊,作為政治人物嘗試影響集體情緒的例子:小布希把國殤和憤怒連結起來,但邊緣化懊悔、罪惡感等悲傷的特質,企圖營造安全的氛圍;梅克爾為「頭腦冷靜」的德國人民感到驕傲;梅伊則以「不希望大眾過度驚嚇」等語,劃分可接受與不可接受的情緒反應。[10]

然而,攻擊事件中的倖存者和同情他們的人,未必會用當權者期待的方式來渡過悲傷五階段。案發現場大量湧入的花束、卡片、字條、禮物和群眾,傳達滿溢的哀慟,抵抗國家強調的安全氛圍,並打破沉默為受苦的人們發聲。有時候這種行為,多少會促使政府重新塑造出有同理心的形象。[10]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電影《第一夫人的秘密》劇照:「我不再是第一夫人了。」節哀順變,繼續生活。圖/Bruno Calvo on IMDB

  

沮喪和接受:節哀順變,邁向未來

暗殺領導人的事件,侵犯了多數社會對個人與公共生活的期待,使得士氣的維護變得極為艱難。一個領導人的逝去,伴隨著凝聚力的流失。社會的目標與達成的方法,也可能因此瓦解。[11] 不過,如果這個領袖與海外社群共享某個集體認同,他的辭世將會吸引外來勢力,支持他曾帶領的運動。透過廣泛的國際互動,來積極培養向心力,不僅常見於四散各地的特定種族與宗教組織,也能拉攏基於意識形態而產生強烈認同的團體。[12] 因此,前日相安倍晉三驟逝後,臺灣社會立刻開始討論「安倍晉三之友會」的延續;而外界也正觀察他生前建構的「四方安全對話」,是否能繼續緊繫美、澳、印、日之間的連結。[13]

「將來必有重大的進展,有其他偉大的總統。…但是不會再有另一個(亞瑟王盛世的城堡)卡美洛,不會再有。」[1] 賈姬的臺詞或許道盡領導人過世後,一個時代的殞落,但近乎癱瘓的悲傷,會因生存的需求,適可而止。人們起先哀戚,然後就繼續生活下去。[14]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本傳統喪禮。圖/Wikimedia (CC BY 4.0 license)

  

參考資料

  1. Jackie | Official Trailer | Fox Searchlight (Searchlight Pictures on YouTube, 2016)
  2. Iqbal Z, and Zorn C. (2008) ‘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Assassination.’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52, 385.
  3. Duterme C. (2021) ‘A political dimension of grief: Individual and social healing after conflict.’ Death Studies, 45, 1, pp.71-81.
  4. The Stages of Grief: Accepting the Unacceptab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2020)
  5. John F Kennedy: 50th anniversary of a conspiracy theory (The Guardian, 2013)
  6. Douglas KM, Uscinski JE, Sutton RM, et al. (2019) ‘Understanding conspiracy theories’. Political Psychology, 40, Suppl 1, pp. 3–35.
  7. Douglas KM, Sutton RM, Cichocka A. (2017) ‘The Psychology of Conspiracy Theorie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6, 6, pp.538-542.
  8. Goreis A and Voracek M. (2019)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on Conspiracy Beliefs: Field Characteristics, Measurement Instruments, and Associations With Personality Trait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205.
  9. 安倍隨扈維安「疏失3秒」 日警察廳介入調查(鏡新聞,2022)
  10. Koschut S. (2019) ‘Can the bereaved speak? Emotional governance and the contested meanings of grief after the Berlin terror attack.’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Theory, 15, 2, pp.148-166.
  11. Carla Penna. (2022) ‘From Crowd Psychology to the Dynamics of Large Groups: Historical,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Routledge.
  12. Bob C, and Nepstad SE. (2007) ‘Kill a Leader, Murder a Movement? Leadership and Assassination in Social Movement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50, 10, pp. 1370-1394.
  13. 「四方安全對話」挺台人物接連出事 安倍驟逝恐為台日關係埋變數(風傳媒,2022)
  14. What the week of mourning for Diana revealed about the 20th century British psyche (The Conversation, 2017)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2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7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0

6
0

文字

分享

0
6
0
從印度傳遍世界的Delta 變異株,傳染力為什麼比較強?
寒波_96
・2021/08/17 ・2693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Delta 變種病毒在多個國家廣傳,傳染力更強。圖/envato elements

COVID-19(武漢肺炎、新冠肺炎)今年 5 月起在台灣爆發一波,所幸不久後就被控制。病毒離開中國,在世界傳播一年後,在英國、南非、巴西等地,獨立演化出多款傳染力更強的品系,而入侵台灣的品系最初源自英國。

如今在台灣以外,多處廣傳的「Delta」,是起源於印度的 B.1.617.2 品系。Delta 的傳染力比英國前輩更強,有些估計更指出,它的傳染力,可能為武漢原版病毒的 2 倍。Delta 被 WHO 視為第四種「高關注變異株」(Variant of Concern,簡稱 VOC),曾一度入侵台灣社區,造成零星感染,幸好目前已經被成功阻絕。

Delta 的傳染力為何這麼強?

今年 5 月,這款病毒也入侵廣州,讓中國當局獲得一批第一手資訊,了解它為什麼有這麼強大的傳染力。前幾天發表的研究報告提供了一些線索。

這項研究的觀察對象是 62 位廣州的感染者,他們在「接觸確診者」後被隔離,並在隨後的檢驗中得知感染;而研究的比較對象則是去年 63 位,原版病毒的感染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於觀察對象在接觸確診者後就被隔離,因此,感染者首度偵測到陽性的日期,就是感染後轉為陽性的時間。

根據研究,原版病毒的感染者,分別在 2 – 10 天後首度偵測到陽性,平均天數為 6 天;而印度新型病毒的感染者,首度測到陽性則是在第 2 – 7 天,平均為 4 天。整體上,感染 Delta 後有更高比例,比原版病毒更快轉為陽性。

接觸傳染源後,感染者首度檢測出陽性經過的日期。 圖/[參考資料 1]

以 RT-PCR 檢驗病毒,是否為陽性要看 Ct 值的設定,Ct 值愈小表示病毒量愈高(通常正比於感染者體內的病毒量,但是不完全一定)。同樣判定為陽性,病毒量可以差異很大。

首度陽性時的 Ct 值,原版病毒的感染者平均為 34.31,印度新型病毒則是 24。Ct 值差 1 是差 2 倍,差 10 就是 2 的 10 次方、等於 1024 倍;也就是說換算起來,印度新型病毒感染者的病毒量,是原版的 1000 多倍。

也就是說,相比原版病毒,Delta 轉為陽性更快,病毒量更高。

感染者首度檢測出陽性時的 Ct 值。印度新型病毒的感染者約 80% 在 30 以下,還有相當比例未滿 20。圖/[參考資料 1]

大部分感染者剛轉為陽性時,已經可以傳染!

話說回來,感染者體內即使有病毒,數量也不一定多到足以傳染。檢驗傳染力的常見作法,是使用「體外培養」,如果能養出活病毒,便可能有傳染力,而實驗發現,Ct 值超過 30 都養不出活病毒,所以我們姑且假設,「Ct 值未滿 30」的感染者就可能有傳染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同感染者之間有個體差異,以 Ct值 30 為標準,原版病毒感染者在首度陽性時,只有 19.05% 的人有傳染力;然而,Delta 病毒的感染者,首度陽性時就已有高達 80.65% 的人有傳染力。

印度新型病毒的傳染力更強、速度也更快。圖/envato elements

歸納起來,感染印度新型病毒的人,感染初期體內病毒醞釀的更快,數量也多得多。病毒在宿主體內可以迅速上升到很高的量,轉為陽性的時候,大部分已經具有傳染力。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它的傳染力更加優秀。

幾天、幾倍這些數字不用過於在意細節,重點是這些資訊告訴我們,印度新型病毒勢頭更快、更猛,對付原版病毒有效的策略,不見得也能封鎖它。

可以阻止 Delta 傳播,但反應必需更快

原版病毒的感染者第一次偵測到陽性時,大部分仍然缺乏傳染力,即使之前在掌握之外,偵測到陽性再隔離,也還足以阻擋絕大部份後續傳播。

可是印度新型病毒的感染者,多數只要變成陽性,馬上就可以傳染,沒多少緩衝時間,所以反應速度必需更快,最好在感染者轉為陽性之前(通常是出現症狀之前的更早幾天)預先隔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感染印度新型病毒的病毒量比原版大暴增。圖/GIPHY

雖然難度顯然提高許多,但只要察覺病毒入侵後,迅速大量檢驗,快點找到感染者、再以疫調找到接觸者並進行隔離,這樣就算 Delta 傳染力再高,都會因為沒有接觸而無法擴散出去。

除了疫調與隔離,「疫苗」對阻止病毒傳播也大有幫助。

雖然初步研究指出,和原版病毒相比,印度新型病毒對疫苗的抵抗力更強。然而,大部分廣泛使用的疫苗,即使效果變差,仍然保有相當的防禦力,能降低感染的機率;即使依舊感染,也能壓制體內的病毒,減少演變為重症,以及再傳染給他人的機率,不成為傳染源。

面臨一個又一個危機,一般人的作法很簡單:日常防疫保持警覺;有疫苗,就去打疫苗!

做好日常防疫與施打疫苗,就能降低感染與重症機率!圖/envato elements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Viral infection and transmission in a large well-traced outbreak caused by the Delta SARS-CoV-2 variant
  2. How the Delta variant achieves its ultrafast spread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寒波_96
193 篇文章 ・ 1082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