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7/06/17
長期以來,科學家透過藥用植物中「二次代謝物」的發現、萃取純化,進而發展出保健食品、藥物。日前,楊文欽實驗室團隊發現了「咸豐草」中的「聚多炔糖苷 (cytopiloyne) 」有治療糖尿病的潛能,此發現所衍生中研院專利與技術也成功技轉給國內生技公司,冀望所研發產品可以嘉惠更多糖尿病患。
・2017/03/29
如果腰間的贅肉會說話,它會說些什麼呢?科學家目前已經了解脂肪細胞會透過釋放脂肪細胞激素(adipokine)調節新陳代謝,但在2017年2月刊載在《自然》(Nature)的研究中,科學家卻發現脂肪還會利用裝著小分子RNA的「瓶中信」,透過血液的循環遠端調控肝臟和其他器官的功能。
・2017/03/07
已經活到八十五歲的陸游竟然還可能是折壽了?究竟是怎麼回事?原來這跟陸游的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係,中年以後得了慢性病-消渴症的困擾,使得飲食習慣影響更劇烈,晚年的身體相當不好,然而因為樂觀的性格依舊很長壽。來借鏡陸游的一生來看如何長壽吧!
・2017/02/24
早在古老的西元前1552年埃及就有紀載小便頻繁導致身體虛弱的現象,這是最早糖尿病的紀錄,然而人類一直不清楚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1920年代人類才偶然地發現糖尿病的病因是胰臟內分泌胰島素不足所致。從起初束手無策到後來成功從動物身上提煉胰島素,到最後人造胰島素的成功造就龐大的獲利,這都與人類的疾病與科技發展息息相關。
・2017/02/15
早在古老的西元前1552年埃及就有紀載小便頻繁導致身體虛弱的現象,這是最早糖尿病的紀錄,然而人類一直不清楚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1920年代人類才偶然地發現糖尿病的病因是胰臟內分泌胰島素不足所致。從起初束手無策到後來成功從動物身上提煉胰島素,到最後人造胰島素的成功造就龐大的獲利,這都與人類的疾病與科技發展息息相關。
・2015/11/12
當我們在科學期刊上閱讀到一個「劃時代」、「革命性」發現的標題時,請先保持一種理性分析的心態,從頭到尾檢測文章中的實驗數據,是否足以撐得起作者的敘述與結論。
・2015/08/07
你聽過「次餐現象嗎」?不吃早餐的風險不僅是讓你在早上頭昏眼花,更可能讓你的血糖在午餐後快速飆高,血液中的游離脂肪酸濃度也跟著上升,引發部分細胞的發炎反應。養成吃早餐的習慣,不僅可以維持血糖穩定,同時也有助於降低肥胖、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總之,要吃早餐啦!
・2015/01/16
糖尿病患每天都要測血糖,但測血糖需要用刺血針在指尖刺出一個洞來,對於有些怕痛的人來說,實在是一種酷刑,可喜可賀的是,最近發展的新技術使用低電流反向離子電滲,未來可能需要一張小小的貼紙就測試血糖了!
・2014/11/25
魯斯提認為,要減重進而改善健康,我們改變飲食習慣,進而改變荷爾蒙。但是個人的改變還是不夠的,他認為公共衛生解決方案也同樣重要,因為個人的健康,也是整體社會的健康,因此必須監督政府,別讓它失靈,最後他也號召召開全球減糖會議。他希望喚醒大眾對於食品安全的關注。他主張任何改變,都需要所有人們的積極參與,有了大眾的持續關心與發聲,對政府施壓,讓革除陳腐的政策不再是狗吠火車。
・2014/10/16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牛奶將人類送進癌症的墳墓》、《千萬不要把牛奶、優酪乳當好東西了》之類的文章。這類文章大部分僅引用單方面的論文就做出結論,可信度非常值得商榷。乳牛產乳、牛乳成分到致癌機制,這背後牽扯到相當多的科學理論與實務及許多酪農的心血,本文就網路文章內容的一些問題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