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2/10/12
人類引以自傲的科技文明迎來了新的人類世,卻疏忽了人類也正在製造大自然中第六次,也是第一次非自然原因的生物多樣性快速消失!
・2021/09/04
美洲豹一看名字就能知道,現在只能在美洲看到野生的族群了,但牠竟然是起源於非洲,擴散到歐亞大陸,再遷徙至美洲的!但為何美洲豹會消失在歐亞大陸上?
・2021/04/25
過去,人們其實無法接受大自然中生物「滅絕」的真實情況——這有悖基督教有神論中神的慈愛。但爲了瞭解地球的歷史,關鍵就解開「滅絕」之謎。天時地利人和之下,博物學家居維葉透過解讀化石,重建了活躍於遠古過去的動物的豐富形象。
・2018/04/17
電影名為《滅絕》這個詞,不免讓人聯想到地球過去幾次的生物大滅絕。在沒看這部電影之前,我還以為這是部科幻災難片,講的是關於人類面臨滅絕危機的故事。因此預期劇情不外是隕石帶來外星病菌,科學家怎麼防止病菌擴散,避免人類感染而死亡或突變之類的。 結果完全與我料想的不同,而且看完之後,我腦中浮現的卻是與「滅絕」意義恰恰相反的詞——衍生。
・2016/06/01
由中生代地層挖掘出來的恐龍化石,除了為電影製片創造出形形色色的螢幕角色,更是許多人對過去的地球絕大部分的想像與認識。然而,一旦跨過了白堊紀與第三紀的地層交界(66.043 百萬年前),這些「迷人」的生物,便於地球上驟然消失;不僅於此,約有 75% 的動物與植物伴隨恐龍而滅絕,這個時間(或地層)的界面代表了地球第二大生物滅絕事件,同時也為哺乳動物的出現拉開了前奏曲。 造成這樣生物大滅絕主要有兩個可能的機制,其一為隕石撞擊地球,另一個則是在印度大陸上的 Deccan Traps 所代表的大規模的岩漿噴發事件。
・2015/02/17
《從世界變得寂靜開始:生物多樣性的衰減如何導致文化貧乏》(Vom Verstummen der Welt: Wie uns der Verlust der Artenvielfalt kulturell verarmen lässt),則是要帶領大家從另一個不同的角度來看看我們身邊的生物多樣性逐漸消失的問題。與其述說那些消失的物種,在科學上有多重要,羅比森從一個很特別,也是生態學家比較少著墨之處來探討這個問題,就是從人類文化如何因生物物種大規模滅絕而變得貧乏的角度來著手
・2014/12/15
重新打造的野獸站立起來,肩膀處的高度為三又三分之一公尺,從長牙到尾巴的長度超過五公尺,實在大得有點誇張。參觀者來看一眼,得花五十美分,在當時可是大數目。該生物還沒有公認的名稱(其實是美洲乳齒象),有人稱為不明獸,有人稱做俄亥俄動物,也有人叫「猛獁象」(mammoth,意為龐大的),真是令人混淆。
・2014/07/05
保育要及時,漩渦要小心。世界各地人為開發日益嚴重,瀕臨絕種的生物不僅面對來自人類的威脅,在「滅絕漩渦」的風險連鎖下,牠們的滅絕可能會來得更快,到時候就算人類想保育可能也來不及了。那麼,到底滅絕漩渦是什麼碗糕?
・2014/06/12
當我們想到長毛象,我們想像的是3米高、6噸重的野獸成群地漫遊歐洲北部,用他們的危險的獠牙來抵抗人類的獵人;我們會不想到一群畸形的龐大生物跌跌撞撞地通過一片荒涼的大地,為了生存在一個迅速變化的世界。最近從北海出土挖去一些長毛象化石的不同尋常的特點表明,近親繁殖可能在一萬年前催生了長毛象的滅絕。
・2013/12/24
東北季風吹起,暗夜海風強勁冷冽,但嘉義縣東石鄉漁民卻冒冷在河口地帶撈捕鰻苗,因為鰻苗價貴如金,運氣好的話一個晚上可以賺上好幾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