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數鰻苗,兼談鰻魚滅絕危機

賴鵬智
・2013/12/24 ・1892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472 ・五年級

東北季風吹起,暗夜海風強勁冷冽,但嘉義縣東石鄉漁民卻冒冷在河口地帶撈捕鰻苗,因為鰻苗價貴如金,運氣好的話一個晚上可以賺上好幾萬元。

鰻苗是以一尾一尾計價的,可見其珍貴。雖然鰻苗價格好,但行情是由大盤操控,隨時在變的。2012年最高價曾到一尾195元,但2013年11月20日左右收購行情卻一路下滑,從125-120-100-80,到11/25的70元,原來臺灣的鰻苗產業鏈是漁民-小盤-中盤-大盤-貿易商(或走私)-日本,如果日本人不進貨以為議價手段,大盤因為囤貨多了,收貨價格自然壓低。

王乙芳著《臺灣的祭祀文化與節慶禮俗》(2010,臺灣書房出版)一書中提到1969年之前鰻苗原本是一尾一毛(角)或二毛,但1969年莫名的原因造成鰻魚一路飆漲到一尾一塊錢(元)。在2000年時,則是一尾105元。

2013年11月26日早晨,我們在嘉義縣東石鄉鰲鼓社區一戶漁民家看到鰻苗以及小盤來收貨數鰻苗的情形,於是錄影與拍照同步進行,以下就是當日記錄的畫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年11月25日晚上8點多開始作業,直到凌晨才回家,非常辛苦。漁民將鰻苗放在臉盆,以自動打氣機將氧氣打入水中。26日早晨小盤來收購,價格還未定,所以只開一張單子證明數量是581尾,等大盤訂好價格後再結帳。盤商在計算時,每一百尾就放一根筷子。此影片可全螢幕觀賞,如頻寬夠可在放映後點選更高畫素觀看,效果更佳。錄影器材:Panasonic HDC-HS700

11289296646_05016c29d6

嘉義縣鰲鼓濕地堤外東石潟湖有許多定置鰻魚苗網,攔截隨漲退潮而來的鰻苗。網張愈多,鰻苗被捕的數量就愈多。

11286879056_7f2922e6e6

鰻卵在大洋中隨波逐流到河口地帶成為透明的「鰻線」,準備上溯河流去長大,可惜有一些沒機會在大自然中成長與繁衍,完成牠的天職,而是被人類抓去養殖,長大成為盤中飧,滿足日本人(以及臺灣人)的味蕾。

11286920854_aaba2f9ecb

小盤商來跟漁民收購鰻苗,鰻苗倒進紗網,再用碗舀起計算數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1286896456_d8238bca7c

每一次只有三、五尾,然後倒進臉盆中。

11286881786_00ca760bfd

每100尾就丟入一根竹筷子,五根筷子就代表至少500尾。

11286838625_47975b0872

計算後再將鰻苗倒入紗網

11286889186_484ecc1ae6

將鰻苗集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1286888246_d7c9ff85d2

這一碗總共581尾鰻苗,價值數萬台幣,是一個晚上辛勞的成果

11286910894_89f6012d58

裝入集中箱帶走,往下一戶去。

為何鰻苗價貴如金,當然是因為物以稀為貴。鰻魚(主要指日本鰻、鱸鰻)是降海產卵的迴游性魚類,在河川生活6至8年後,成熟的鰻魚在秋冬季節順流而下入海,在大洋深處產卵。卵孵化後隨海流飄送,沒被天敵吃掉的,到達河口會成為透明的「鰻線」,再於漲潮時溯河而上,到適合居住的水環境成長。牠們是肉食性,以小魚及底棲動物為主食。

如果沒有人為的各種因素,鰻魚大概不會有生存危機(其實現在也不是只有鰻魚有生存危機),但現在卻讓漁民感覺比起數十年前,無論是成鰻或鰻苗,數量真是年復一年的減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鰻魚數量急遽下降的原因,當然都是人類造成的:如(1) 河川棲地環境惡化,污染嚴重,加上大量河口濕地填海造陸,以及為數眾多的攔河堰、攔砂壩,在在都是鰻魚生長、迴游時的殺手(2) 全球環境變遷,海水及溪流溫度變化可能也讓鰻魚適應不良。而氣候災變增多,山區溪流水文變化大,水生環境劣化。(3) 過度捕撈,河口層層疊疊各式網具的密集捕撈,成鰻已經很少了,幼苗又沒機會長成大魚及降海繁衍。鰻魚真是命運多舛,看這光景,很快就要滅絕的。

鰻魚滅絕的危機政府知道、漁民知道、鰻商知道、餐廳知道,但在台灣除了限制鰻苗的出口(11/1至隔年3/1禁止鰻苗出口)外,就沒有其他的管制措施,任由這種狀況繼續惡化。而禁止出口也是假的,產業鏈都知道漁民收穫鰻苗賣出後,都是送往日本養殖的。

看一群鰻苗被抓,看我關心的漁民賺到錢,我心裡真是矛盾。漁民是無辜的,為了生計,只要能賺錢的,再辛苦也要下海,而漁業主管機關並沒有告訴漁民怎樣的撈捕規範可以永續鰻魚資源。政府不能坐視竭澤而漁、坐吃「海」空的事情發生。我們的漁業署對漁業資源萎縮的狀況非常清楚,卻仍如幾十年前以推動漁業生產為主要任務自居,而沒積極往保存與復育漁業資源為任務轉型來努力。再不拿出魄力管制濫捕(鰻苗)濫抓(成鰻),很快漁民捕不到「白金」,罪責還是會怪到政府頭上的!

轉載自賴鵬智的野FUN特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賴鵬智
45 篇文章 ・ 0 位粉絲
野FUN生態實業公司總經理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ECU: 汽車大腦的演化與挑戰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7/02 ・3793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本文與 威力暘電子 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想像一下,當你每天啟動汽車時,啟動的不再只是一台車,而是一百台電腦同步運作。但如果這些「電腦」突然集體當機,後果會有多嚴重?方向盤可能瞬間失靈,安全氣囊無法啟動,整台車就像失控的高科技廢鐵。這樣的「系統崩潰」風險並非誇張劇情,而是真實存在於你我日常的駕駛過程中。

今天,我們將深入探討汽車電子系統「逆天改運」的科學奧秘。究竟,汽車的「大腦」—電子控制單元(ECU),是如何從單一功能,暴增至上百個獨立系統?而全球頂尖的工程師們,又為何正傾盡全力,試圖將這些複雜的系統「砍掉重練」、整合優化?

第一顆「汽車大腦」的誕生

時間回到 1980 年代,當時的汽車工程師們面臨一項重要任務:如何把汽油引擎的每一滴燃油都壓榨出最大動力?「省油即省錢」是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他們發現,關鍵其實潛藏在一個微小到幾乎難以察覺的瞬間:火星塞的點火時機,也就是「點火正時」。

如果能把點火的精準度控制在「兩毫秒」以內,這大約是你眨眼時間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引擎效率就能提升整整一成!這不僅意味著車子開起來更順暢,還能直接省下一成的油耗。那麼,要如何跨過這道門檻?答案就是:「電腦」的加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工程師們引入了「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顆專注於特定任務的迷你電腦晶片。它能即時讀取引擎轉速、進氣壓力、油門深度、甚至異常爆震等各種感測器的訊號。透過內建的演算法,在千分之一秒、甚至微秒等級的時間內,精準計算出最佳的點火角度,並立刻執行。

從此,引擎的性能表現大躍進,油耗也更漂亮。這正是汽車電子控制單元(ECU)的始祖—專門負責點火的「引擎控制單元」(Engine Control Unit)。

汽車電子控制單元的始祖—專門負責點火的「引擎控制單元」(Engine Control Unit)/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ECU 的失控暴增與甜蜜的負荷

第一顆 ECU 的成功,在 1980 年代後期點燃了工程師們的想像:「這 ECU 這麼好用,其他地方是不是也能用?」於是,ECU 的應用範圍不再僅限於點火,燃油噴射量、怠速穩定性、變速箱換檔平順度、ABS 防鎖死煞車,甚至安全氣囊的引爆時機……各種功能都交給專屬的 ECU 負責 。

然而,問題來了:這麼多「小電腦」,它們之間該如何有效溝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86 年,德國的博世(Bosch)公司推出了一項劃時代的發明:控制器區域網路(CAN Bus)。你可以將它想像成一條專為 ECU 打造的「神經網路」。各個 ECU 只需連接到這條共用的線路上,就能將訊息「廣播」給其他單元。

更重要的是,CAN Bus 還具備「優先通行」機制。例如,煞車指令或安全氣囊引爆訊號這類攸關人命的重要訊息,絕對能搶先通過,避免因資訊堵塞而延誤。儘管 CAN Bus 解決了 ECU 之間的溝通問題,但每顆 ECU 依然需要獨立的電源線、接地線,並連接各種感測器和致動器。結果就是,一輛汽車的電線總長度可能達到 2 到 4 公里,總重量更高達 50 到 60 公斤,等同於憑空多載了一位乘客的重量。

另一方面,大量的 ECU 與錯綜複雜的線路,也讓「電子故障」開始頻繁登上汽車召回原因的榜首。更別提這些密密麻麻的線束,簡直是設計師和維修技師的惡夢。要檢修這些電子故障,無疑讓人一個頭兩個大。

大量的 ECU 與錯綜複雜的線路,也讓「電子故障」開始頻繁登上汽車召回原因的榜首。/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汽車電子革命:從「百腦亂舞」到集中治理

到了2010年代,汽車電子架構迎來一場大改革,「分區架構(Zonal Architecture)」搭配「中央高效能運算(HPC)」逐漸成為主流。簡單來說,這就像在車內建立「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的管理系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可以想像,整輛車被劃分為幾個大型區域,像是車頭、車尾、車身兩側與駕駛艙,就像數個「大都會」。每個區域控制單元(ZCU)就像「市政府」,負責收集該區所有的感測器訊號、初步處理與整合,並直接驅動該區的馬達、燈光等致動器。區域先自理,就不必大小事都等中央拍板。

而「中央政府」則由車用高效能運算平台(HPC)擔任,統籌負責更複雜的運算任務,例如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所需的環境感知、物體辨識,或是車載娛樂系統、導航功能,甚至是未來自動駕駛的決策,通通交由車輛正中央的這顆「超級大腦」執行。

乘著這波汽車電子架構的轉型浪潮中, 2008 年成立的台灣本土企業威力暘電子,便精準地切入了這個趨勢,致力於開發整合 ECU 與區域控制器(Domain Controller)功能的模組化平台。他們專精於開發電子排檔、多功能方向盤等各式汽車電子控制模組。為了確保各部件之間的溝通順暢,威力暘提供的解決方案,就像是將好幾個「分區管理員」的職責,甚至一部分「超級大腦」的功能,都整合到一個更強大的硬體平台上。

這些模組不僅擁有強大的晶片運算能力,可同時支援 ADAS 與車載娛樂,還能兼容多種通訊協定,大幅簡化車內網路架構。如此一來,車廠在追求輕量化和高效率的同時,也能顧及穩定性與安全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08 年威力暘電子致力於開發整合 ECU 與區域控制器(Domain Controller)功能的模組化平台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萬無一失的「汽車大腦」:威力暘的四大策略

然而,「做出來」與「做好」之間,還是有差別。要如何確保這顆集結所有功能的「汽車大腦」不出錯?具體來說,威力暘電子憑藉以下四大策略,築起其產品的可靠性與安全性:

  1. AUTOSAR : 導入開放且標準化的汽車軟體架構 AUTOSAR。分為應用層、運行環境層(RTE)和基礎軟體層(BSW)。就像在玩「樂高積木」,ECU 開發者能靈活組合模組,專注在核心功能開發,從根本上提升軟體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2. V-Model 開發流程:這是一種強調嚴謹、能在早期發現錯誤的軟體開發流程。就像打勾 V 字形般,左側從上而下逐步執行,右側則由下而上層層檢驗,確保每個階段的安全要求都確實落實。
  3. 基於模型的設計 MBD(Model-Based Design) 威力暘的工程師們會利用 MatLab®/Simulink® 等工具,把整個 ECU 要控制的系統(如煞車),用數學模型搭建起來,然後在虛擬環境中進行大量的模擬和測試。這等於在實體 ECU 誕生前,就能在「數位雙生」世界中反覆演練、預先排除設計缺陷,,並驗證安全機制是否有效。
  4. Automotive SPICE (ASPICE) : ASPICE 是國際公認的汽車軟體「品質管理系統」,它不直接評估最終 ECU 產品本身的安全性,而是深入檢視團隊在軟體開發的「整個過程」,也就是「方法論」和「管理紀律」是否夠成熟、夠系統化,並只根據數據來評估品質。

既然 ECU 掌管了整輛車的運作,其能否正常運作,自然被視為最優先項目。為此,威力暘嚴格遵循汽車業中一本堪稱「安全聖經」的國際標準:ISO 26262。這套國際標準可視為一本針對汽車電子電氣系統(特別是 ECU)的「超嚴格品管手冊」和「開發流程指南」,從概念、設計、測試到生產和報廢,都詳細規範了每個安全要求和驗證方法,唯一目標就是把任何潛在風險降到最低

有了上述這四項策略,威力暘確保其產品從設計、生產到交付都符合嚴苛的安全標準,才能通過 ISO 26262 的嚴格檢驗。

然而,ECU 的演進並未就此停下腳步。當ECU 的數量開始精簡,「大腦」變得更集中、更強大後,汽車產業又迎來了新一波革命:「軟體定義汽車」(Software-Defined Vehicle, SDV)。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軟體定義汽車 SDV:你的愛車也能「升級」!

未來的汽車,會越來越像你手中的智慧型手機。過去,車輛功能在出廠時幾乎就「定終身」,想升級?多半只能換車。但在軟體定義汽車(SDV)時代,汽車將搖身一變成為具備強大運算能力與高速網路連線的「行動伺服器」,能夠「二次覺醒」、不斷升級。透過 OTA(Over-the-Air)技術,車廠能像推送 App 更新一樣,遠端傳送新功能、性能優化或安全修補包到你的車上。

不過,這種美好願景也將帶來全新的挑戰:資安風險。當汽車連上網路,就等於向駭客敞開潛在的攻擊入口。如果車上的 ECU 或雲端伺服器被駭,輕則個資外洩,重則車輛被遠端鎖定或惡意操控。為了打造安全的 SDV,業界必須遵循像 ISO 21434 這樣的車用資安標準。

威力暘電子運用前面提到的四大核心策略,確保自家產品能符合從 ISO 26262 到 ISO 21434 的國際認證。從品質管理、軟體開發流程,到安全認證,這些努力,讓威力暘的模組擁有最高的網路與功能安全。他們的產品不僅展現「台灣智造」的彈性與創新,也擁有與國際大廠比肩的「車規級可靠度」。憑藉這些實力,威力暘已成功打進日本 YAMAHA、Toyota,以及歐美 ZF、Autoliv 等全球一線供應鏈,更成為 DENSO 在台灣少數核准的控制模組夥伴,以商用車熱系統專案成功打入日系核心供應鏈,並自 2025 年起與 DENSO 共同展開平台化量產,驗證其流程與品質。

毫無疑問,未來車輛將有更多運作交由電腦與 AI 判斷,交由電腦判斷,比交由人類駕駛還要安全的那一天,離我們不遠了。而人類的角色,將從操作者轉為監督者,負責在故障或斷網時擔任最後的保險。透過科技讓車子更聰明、更安全,人類甘願當一個「最弱兵器」,其實也不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鱸鰻」不是「流氓」魚!它只是喜歡吃「蘆」竹的鰻魚啦!——《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
貓頭鷹出版社_96
・2023/02/28 ・2272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流氓惡人的代名詞——「鱸鰻」

「鱸鰻」是台灣溪流的鰻魚,被影射華語為非作歹的「流氓」,所以「大尾鱸鰻」指大流氓,也成為電影片名。其實鱸鰻的本名是「蘆鰻」,在台語發音「鱸鰻」與「流氓」也不相同。

鱸鰻常見於台灣溪流中。圖/《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

「流氓」一詞原指無業遊民,後來才變成破壞社會秩序的不法分子。在台灣的清、日文獻中,流氓大都指「無業流氓」,例如:「招徠流氓拓田」、「集流氓,墾荒地」、「初有閩、廣流氓冒入番地,屏逐土人」。

我還記得侯孝賢導演以二二八事件為背景的電影《悲情城市》(一九八九年),片中由掌中戲大師李天祿飾演的林家長輩,他以台語稱當時來台灣的上海幫派人物為「流氓」(liû-bâng),而不是「鱸鰻」(lôo-muâ)。

現在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有「鱸鰻」而沒有「流氓」詞條,但日本時代《臺日大辭典》(一九三一年)兩條都有,「流氓」(liû-bîn)指流離人、流浪人,「鱸鰻」(lô͘-môa)除了指動物,也比喻時常帶凶器向人勒索的惡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此可見,台灣在日本時代已用「鱸鰻」來比喻惡人了。其實《廈門音新字典》(一九一三年)、《廈英大辭典》(一八七三年)也都有廈門腔白話字羅馬拼音的lô͘-môa詞條,除了指河流的大鰻魚,也比喻不務正業、做壞事的人。

鱸鰻被比喻為惡人,大概與夜行性、大又生猛的掠食習性有關。有趣的是,台語「鱸鰻骨」卻指帶有「鱸鰻性」的人,用來比喻懶惰、整天無所事事的人,因為據說鱸鰻在白天就是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 

現在台灣人對這種溪中大鰻的名字,根據的是《臺日大辭典》使用的漢字「鱸鰻」。戰後,因台語「鱸鰻」與華語「流氓」(ㄌㄧㄡˊ ㄇㄤˊ)諧音,才讓人誤以為台語的「鱸鰻」與「流氓」同音同義。其實,從鱸鰻在清代台灣和福建方志的稱呼「蘆鰻」,才能看出命名的由來。

蘆鰻常被影射為流氓。圖/envatoelements

鱸鰻的「鱸」是喜歡吃蘆竹的「蘆」啦!

•《諸羅縣志》(一七一七年):「鰻有烏、白二種,烏者為上。又溪有蘆鰻,赤黑色,大者十餘觔(斤),以食蘆芽,故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淡水廳志》(一八七一年):「蘆鰻,近內山溪澗甚多,天寒出遊澗邊,食蘆竹心。」

•泉州《晉江縣志》:「蘆鰻,大如升,長四五尺,能陸行,食蘆筍。」

•日本時代台灣文人連橫《臺灣通史》:「鰻,鹹水亦有。別有蘆鰻,產內山溪中,專食蘆茅,徑大及尺,重至數十斤,力強味美。」

上述文獻提到蘆鰻會吃蘆竹心、蘆芽、蘆筍、蘆茅,指的都是蘆竹的嫩芽。蘆竹並不是竹,而是台灣原生蘆葦屬(Phragmites)植物,分布在內陸溪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蘆鰻身體有黏液,可暫時離開水裡爬到陸地,牠除了吃水裡的魚蝦,也吃岸邊的青蛙,甚至路過的小雞小鴨,尤其還會吃蘆竹的嫩芽。這是牠給人最特別的印象,也是此鰻以「蘆」為名的由來。

台灣原生地蘆竹屬,常長於溪流邊。圖/wikipedia

今天,台灣還有「鱸鰻」的地名,例如新北市石碇區、花蓮縣玉里鎮的「鱸鰻潭」。臺灣二○二二年十月上映、以臺東縣綠島鄉白色恐怖時期為歷史背景的電影《流麻溝十五號》,「流麻溝」是地名,其舊名是諧音的「鱸鰻溝」。

台灣溪流有兩種鰻,一是「鱸鰻」,一是「白鰻」,這兩種鰻都在溪中成長,但會游到海裡產卵。

流麻溝是綠島最長的溪流,當地民生取水之處,在電影中可見被管訓的女思想犯來此挑水。此溪以盛產鱸鰻而得名,後來被雅化或誤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鱺魚和鰻魚的合體——「鰻曬」?

台灣清代方志又說:「蘆鰻謂之鰻鱺,魚腹白,有舌無鱗,背有肉鬣連尾,生泥中。」「鰻鱺有雄無雌,以影鰻鱧生子。」「以影鰻於鱧魚,則其子皆附鱧之鬐鬣而生,故謂之鰻鱺也」。

鱧魚就是台語所說的「鱺魚」,也寫成「雷魚」。「鱺」是「鱧」的異體字,「鰻鱺」就是鰻與鱺的合體。

怎麼說呢?古人對蘆鰻認識不多,產生神祕感,尤其從沒看過蘆鰻在溪河中產卵,不知蘆鰻雖生活在淡水中,卻會游到海裡產卵,所以傳說蘆鰻游過鱧魚,鱧魚背鰭的小鬚就會化為鰻苗,故稱「鰻鱺」。

台灣有一首台語童歌:「西北雨直直落,鯽仔魚欲娶某,鮕鮘兄拍鑼鼓,媒人婆仔土虱嫂。」台灣山上溪流早年常見鮕鮘和鱸鰻,所以說:「水底出鮕鮘,石孔出鱸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中研院《臺灣魚類資料庫》,鱸鰻是「鰻鱺科」的「花鰻鱺」,又稱花鰻、黑鰻、烏耳鰻、土龍等。鱸鰻在河流中可活十多年以上,最大體長達兩百公分,所以曾有新聞報導有人捕獲比人高的鱸鰻。

台灣淡水鰻魚另一種體型較小的「日本鰻鱺」,又稱白鰻、正鰻、日本鰻等,常用來加工製作「蒲燒鰻」。

鱸鰻在台灣曾被列為保育類物種,但已在二〇〇九年解除。由於台灣民間視鱸鰻為補品,常以中藥燉煮,所以後來發展了鱸鰻養殖。

——本文摘自《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2023 年 2 月,貓頭鷹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貓頭鷹出版社_96
65 篇文章 ・ 26 位粉絲
貓頭鷹自 1992 年創立,初期以單卷式主題工具書為出版重心,逐步成為各類知識的展演舞台,尤其著力於科學科技、歷史人文與整理台灣物種等非虛構主題。以下分四項簡介:一、引介國際知名經典作品如西蒙.德.波娃《第二性》(法文譯家邱瑞鑾全文翻譯)、達爾文傳世經典《物種源始》、國際科技趨勢大師KK凱文.凱利《科技想要什麼》《必然》與《釋控》、法國史學大師巴森《從黎明到衰頹》、瑞典漢學家林西莉《漢字的故事》等。二、開發優秀中文創作品如腦科學家謝伯讓《大腦簡史》、羅一鈞《心之谷》、張隆志組織新生代未來史家撰寫《跨越世紀的信號》大系、婦運先驅顧燕翎《女性主義經典選讀》、翁佳音暨曹銘宗合著《吃的台灣史》等。三、也售出版權及翻譯稿至全世界。四、同時長期投入資源整理台灣物種,並以圖鑑形式陸續出版,如《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計八卷九巨冊、《台灣蛇類圖鑑》、《台灣行道樹圖鑑》等,叫好又叫座。冀望讀者在愉悅中閱讀並感受知識的美好是貓頭鷹永續經營的宗旨。

0

1
4

文字

分享

0
1
4
人為開墾造成海洋酸化、雨林消失,第六次大滅絕正在上演!——《丈量人類世》
商周出版_96
・2022/10/12 ・2765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第六次大滅絕?

人類引以自傲的科技文明迎來了新的人類世,卻疏忽了人類也正在製造大自然中第六次,也是第一次非自然原因的生物多樣性快速消失!

目前地球上約有 1,000 萬到 1,400 萬的物種,其消失速率大約是自然背景滅絕速率的 100-1,000 倍。

大量快速消失的物種

物種在正常時期的滅絕發生率稱為「背景滅絕率」,這是很不容易估計的工作,必須結合所有的化石資料庫,並且要做長期的追蹤。

每個生物族群的背景滅絕率都不一樣,通常是以每年 100 萬物種當中有多少物種滅絕來表示。以哺乳類為例,大約每年 100 萬物種會發生 0.25 次的滅絕事件。換句話說,世界上大約有 5,500 種哺乳類,背景滅絕率預期每七百年會有一種哺乳類消失,一個人的一生應該很難注意到這種改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現在有約 28% 的瀕危物種,在 21 世紀結束前,包括全世界的大型哺乳類可能都會面臨危急存亡之秋,這樣的數字不可謂不高。

寇伯特(Elizabeth Kollbert, 1961-)在她 2014 年出版的《第六次大滅絕:不自然的歷史》一書中強調:「如果第六次的滅絕事件發生,極可能是人類造成的。」最可能的因素,還是人類殖民式的生活剝奪、侵犯了其他物種的生存棲息地所致。

伊莉莎白.寇伯特。圖/Wikipedia

海洋酸化

寇伯特的書中記錄了許多生物、生態、地質、考古學家第一手的研究結果。以那不勒斯附近火山口周遭海域的調查為例,顯示藤壺、貽貝、珊瑚藻、顆石藻、龍骨蟲、多種珊瑚、海螺、魁蛤、海綿、鯛魚、海膽等都在減少或消失。尤其是海水酸度達 7.8 的海域,69 種動物、51 種植物中約有 1/3 都不見了。

海洋酸化(ocean acidification)是二氧化碳濃度快速上升的直接結果,人類大量燃燒煤與石油,無疑是將自然蘊藏的碳快速釋放到地表環境中的主因。專家指出:二戰後的二氧化碳排放速率是空前的加速上升。當今人類世的暖化作用,比起上一個更新世每一個冰期後的暖化,起碼快了超過一個數量級。地球已經有上千萬年沒有人類世這麼熱,可能連演化都忘了如何選擇能夠耐熱的基因。如果耐熱的 DNA 已經消失,生命已經不復保有這樣的特質,那對人類世就是真正的噩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海水的 pH 值 7.8 或許是海洋生態的酸度臨界點,超過此臨界點,3/4 的消失物種會是鈣化生物。海洋酸化會嚴重地改變海水及其中的生態,譬如微生物族群的組成;獲得關鍵養分的方便程度;光線穿透海水的透光度影響海藻的生態;當然也影響光合作用;聲音傳播的情形將使得海洋更嘈雜;溶解性的金屬化合物也會改變;鈣化生物如海星、海膽、蛤蜊、牡蠣、藤壺、珊瑚等會因為缺鈣而大受影響,尤其是造礁珊瑚的白化現象——珊瑚蟲集體死亡,會使得依靠珊瑚生存的生物多樣性大幅下降。而珊瑚一旦消失,海中生態系必然崩解。

1700 年代到 1990 年代,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對世界各地海水 pH 的影響。圖/Wikipedia

珊瑚是人類以外也會建造龐大「公共工程」的生命體,例如綿延超過 2,600 公里的大堡礁, 最厚的地方有 150 公尺,這種規模即使是人類最大的工程都望塵莫及。珊瑚礁可能支持了數百萬種海中生命共同生存或賴以捕食的環境,是海洋「撒哈拉沙漠裡的雨林」。這樣的依存關係也許已經存續了許多個地質世代,卻可能在這個世紀慘遭大幅損毀。

大氣科學家考戴拉(Ken Caldeira)是「海洋酸化」一詞的創始人,他認為未來幾個世紀的海洋酸化程度,可能造成超過數億年的影響程度。

實驗還顯示:生活在北極,看起來像是長了翅膀的海螺,以及對海水酸度非常敏感的翼足類海蝴蝶也會瀕臨危機。海蝴蝶是鯡魚、鮭魚、鯨等的重要食物,海水變酸,食物鏈必然受影響。而鈣化生物如笠貝的殼,甚至會出現破洞。此外,1/3 的造礁珊瑚、1/3 的淡水軟體動物、1/3 的鯊魚及魟魚都將消失。而某些增加的物種,譬如超微浮游生物,它們會消耗掉更多養分,使食物鏈上層的生物大受影響,進而使生態結構崩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熱帶雨林的消失

除了海洋外, 嚴重影響生物性下降的原因還有熱帶「雨」「林」的減少。低緯度的雨林是地表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方,而亞馬遜雨林因為過度開墾,興起了「破碎森林生物動態研究計畫」(Biological Dynamics of Forest Fragments Project)。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實驗之一。

亞馬遜雨林。圖/Wikipedia

從1970 年代巴西政府開始鼓勵農牧業,就規定亞馬遜區必須維持至少一半的森林維持原狀。洛夫喬伊(Tom Lovejoy)就試圖說服農場主人讓科學家決定哪些樹要留下來。在巴西政府的同意下,許多方塊形的「森林群島」就成為森林保留區,裡面有許多生態研究正在進行蒐集物種數量的變化。

依統計數字來看,地球上沒有冰的 1 億 3 千萬平方公里的陸地,已經開發墾殖了 7 千萬平方公里。真正杳無人跡的「荒地」只有沙漠、西伯利亞、加拿大北部和亞馬遜河流域,總面積只有 3 千萬平方公里,這還沒有考慮到許多人為管線穿越、切割這些「荒地」區域的影響。

「破碎森林生物動態研究計畫」發現:破碎森林的生物多樣性隨著時間不斷下降,儘管叢林的多樣性豐富,但是局部地區滅絕可能演變成區域滅絕,最後成為全球性滅絕。亞馬遜的土地墾伐影響到大氣環流,破壞雨林,不僅造成「林」的消失,也可能導致「雨」的消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生物多樣性之父威爾森(E. O. Wilson)和昆蟲學家厄文(Terry Erwin)都曾經估算過,破碎森林中昆蟲的當代滅絕率,可能比自然背景滅絕率高出了 1 萬倍!這個數字令人難以置信,當然統計的結果可能沒有考慮到滅絕發生所需要的時間,昆蟲的滅絕率也可能不同於其他生物的滅絕率。

科學家在全球的研究結果發現,對環境最敏感的兩棲類和昆蟲,如蛙類與蜜蜂,幾乎都在快速消失中。兩棲類在 3 億 7 千萬年前,就從海中率先登陸征服了陸地,生命力十分強悍,但如今兩棲綱可能是世界上瀕臨滅絕危機最嚴重的動物。據估計,兩棲類的滅絕率可能比背景滅絕率高出了 45,000 倍。

此外,很多其他族群的消失減損情形也頗驚人,受到影響的物種包括植物、動物的哺乳類、鳥類、爬蟲類、魚類、無脊椎動物等。1/4 的哺乳類、1/5 的爬蟲類、以及 1/6 的鳥類,也正無奈地踏上人類世的滅絕之路。這些不僅發生在森林中、深海中,更發生在我們居住的城市或後院。

——本文摘自《丈量人類世:從宇宙大霹靂到人類文明的科學世界觀》,2022 年 9 月,商周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商周出版_96
123 篇文章 ・ 364 位粉絲
閱讀商周,一手掌握趨勢,感受愜意生活!商周出版為專業的商業書籍出版公司,期望為社會推動基礎商業知識和教育。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數鰻苗,兼談鰻魚滅絕危機
賴鵬智
・2013/12/24 ・1892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472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北季風吹起,暗夜海風強勁冷冽,但嘉義縣東石鄉漁民卻冒冷在河口地帶撈捕鰻苗,因為鰻苗價貴如金,運氣好的話一個晚上可以賺上好幾萬元。

鰻苗是以一尾一尾計價的,可見其珍貴。雖然鰻苗價格好,但行情是由大盤操控,隨時在變的。2012年最高價曾到一尾195元,但2013年11月20日左右收購行情卻一路下滑,從125-120-100-80,到11/25的70元,原來臺灣的鰻苗產業鏈是漁民-小盤-中盤-大盤-貿易商(或走私)-日本,如果日本人不進貨以為議價手段,大盤因為囤貨多了,收貨價格自然壓低。

王乙芳著《臺灣的祭祀文化與節慶禮俗》(2010,臺灣書房出版)一書中提到1969年之前鰻苗原本是一尾一毛(角)或二毛,但1969年莫名的原因造成鰻魚一路飆漲到一尾一塊錢(元)。在2000年時,則是一尾105元。

2013年11月26日早晨,我們在嘉義縣東石鄉鰲鼓社區一戶漁民家看到鰻苗以及小盤來收貨數鰻苗的情形,於是錄影與拍照同步進行,以下就是當日記錄的畫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年11月25日晚上8點多開始作業,直到凌晨才回家,非常辛苦。漁民將鰻苗放在臉盆,以自動打氣機將氧氣打入水中。26日早晨小盤來收購,價格還未定,所以只開一張單子證明數量是581尾,等大盤訂好價格後再結帳。盤商在計算時,每一百尾就放一根筷子。此影片可全螢幕觀賞,如頻寬夠可在放映後點選更高畫素觀看,效果更佳。錄影器材:Panasonic HDC-HS700

11289296646_05016c29d6

嘉義縣鰲鼓濕地堤外東石潟湖有許多定置鰻魚苗網,攔截隨漲退潮而來的鰻苗。網張愈多,鰻苗被捕的數量就愈多。

11286879056_7f2922e6e6

鰻卵在大洋中隨波逐流到河口地帶成為透明的「鰻線」,準備上溯河流去長大,可惜有一些沒機會在大自然中成長與繁衍,完成牠的天職,而是被人類抓去養殖,長大成為盤中飧,滿足日本人(以及臺灣人)的味蕾。

11286920854_aaba2f9ecb

小盤商來跟漁民收購鰻苗,鰻苗倒進紗網,再用碗舀起計算數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1286896456_d8238bca7c

每一次只有三、五尾,然後倒進臉盆中。

11286881786_00ca760bfd

每100尾就丟入一根竹筷子,五根筷子就代表至少500尾。

11286838625_47975b0872

計算後再將鰻苗倒入紗網

11286889186_484ecc1ae6

將鰻苗集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1286888246_d7c9ff85d2

這一碗總共581尾鰻苗,價值數萬台幣,是一個晚上辛勞的成果

11286910894_89f6012d58

裝入集中箱帶走,往下一戶去。

為何鰻苗價貴如金,當然是因為物以稀為貴。鰻魚(主要指日本鰻、鱸鰻)是降海產卵的迴游性魚類,在河川生活6至8年後,成熟的鰻魚在秋冬季節順流而下入海,在大洋深處產卵。卵孵化後隨海流飄送,沒被天敵吃掉的,到達河口會成為透明的「鰻線」,再於漲潮時溯河而上,到適合居住的水環境成長。牠們是肉食性,以小魚及底棲動物為主食。

如果沒有人為的各種因素,鰻魚大概不會有生存危機(其實現在也不是只有鰻魚有生存危機),但現在卻讓漁民感覺比起數十年前,無論是成鰻或鰻苗,數量真是年復一年的減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鰻魚數量急遽下降的原因,當然都是人類造成的:如(1) 河川棲地環境惡化,污染嚴重,加上大量河口濕地填海造陸,以及為數眾多的攔河堰、攔砂壩,在在都是鰻魚生長、迴游時的殺手(2) 全球環境變遷,海水及溪流溫度變化可能也讓鰻魚適應不良。而氣候災變增多,山區溪流水文變化大,水生環境劣化。(3) 過度捕撈,河口層層疊疊各式網具的密集捕撈,成鰻已經很少了,幼苗又沒機會長成大魚及降海繁衍。鰻魚真是命運多舛,看這光景,很快就要滅絕的。

鰻魚滅絕的危機政府知道、漁民知道、鰻商知道、餐廳知道,但在台灣除了限制鰻苗的出口(11/1至隔年3/1禁止鰻苗出口)外,就沒有其他的管制措施,任由這種狀況繼續惡化。而禁止出口也是假的,產業鏈都知道漁民收穫鰻苗賣出後,都是送往日本養殖的。

看一群鰻苗被抓,看我關心的漁民賺到錢,我心裡真是矛盾。漁民是無辜的,為了生計,只要能賺錢的,再辛苦也要下海,而漁業主管機關並沒有告訴漁民怎樣的撈捕規範可以永續鰻魚資源。政府不能坐視竭澤而漁、坐吃「海」空的事情發生。我們的漁業署對漁業資源萎縮的狀況非常清楚,卻仍如幾十年前以推動漁業生產為主要任務自居,而沒積極往保存與復育漁業資源為任務轉型來努力。再不拿出魄力管制濫捕(鰻苗)濫抓(成鰻),很快漁民捕不到「白金」,罪責還是會怪到政府頭上的!

轉載自賴鵬智的野FUN特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賴鵬智
45 篇文章 ・ 0 位粉絲
野FUN生態實業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