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7/03/07
已經活到八十五歲的陸游竟然還可能是折壽了?究竟是怎麼回事?原來這跟陸游的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係,中年以後得了慢性病-消渴症的困擾,使得飲食習慣影響更劇烈,晚年的身體相當不好,然而因為樂觀的性格依舊很長壽。來借鏡陸游的一生來看如何長壽吧!
・2017/02/24
早在古老的西元前1552年埃及就有紀載小便頻繁導致身體虛弱的現象,這是最早糖尿病的紀錄,然而人類一直不清楚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1920年代人類才偶然地發現糖尿病的病因是胰臟內分泌胰島素不足所致。從起初束手無策到後來成功從動物身上提煉胰島素,到最後人造胰島素的成功造就龐大的獲利,這都與人類的疾病與科技發展息息相關。
・2017/02/15
早在古老的西元前1552年埃及就有紀載小便頻繁導致身體虛弱的現象,這是最早糖尿病的紀錄,然而人類一直不清楚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1920年代人類才偶然地發現糖尿病的病因是胰臟內分泌胰島素不足所致。從起初束手無策到後來成功從動物身上提煉胰島素,到最後人造胰島素的成功造就龐大的獲利,這都與人類的疾病與科技發展息息相關。
・2015/11/12
當我們在科學期刊上閱讀到一個「劃時代」、「革命性」發現的標題時,請先保持一種理性分析的心態,從頭到尾檢測文章中的實驗數據,是否足以撐得起作者的敘述與結論。
・2015/08/07
你聽過「次餐現象嗎」?不吃早餐的風險不僅是讓你在早上頭昏眼花,更可能讓你的血糖在午餐後快速飆高,血液中的游離脂肪酸濃度也跟著上升,引發部分細胞的發炎反應。養成吃早餐的習慣,不僅可以維持血糖穩定,同時也有助於降低肥胖、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總之,要吃早餐啦!
・2015/01/16
糖尿病患每天都要測血糖,但測血糖需要用刺血針在指尖刺出一個洞來,對於有些怕痛的人來說,實在是一種酷刑,可喜可賀的是,最近發展的新技術使用低電流反向離子電滲,未來可能需要一張小小的貼紙就測試血糖了!
・2014/11/25
魯斯提認為,要減重進而改善健康,我們改變飲食習慣,進而改變荷爾蒙。但是個人的改變還是不夠的,他認為公共衛生解決方案也同樣重要,因為個人的健康,也是整體社會的健康,因此必須監督政府,別讓它失靈,最後他也號召召開全球減糖會議。他希望喚醒大眾對於食品安全的關注。他主張任何改變,都需要所有人們的積極參與,有了大眾的持續關心與發聲,對政府施壓,讓革除陳腐的政策不再是狗吠火車。
・2014/10/16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牛奶將人類送進癌症的墳墓》、《千萬不要把牛奶、優酪乳當好東西了》之類的文章。這類文章大部分僅引用單方面的論文就做出結論,可信度非常值得商榷。乳牛產乳、牛乳成分到致癌機制,這背後牽扯到相當多的科學理論與實務及許多酪農的心血,本文就網路文章內容的一些問題進行討論。
・2014/09/23
研究團隊找了40個志願者,進行一項為期16週的試驗。所有的志願者都是有糖尿病風險的:他們若不是有第2型糖尿病的家族史,就是有其他的糖尿病風險(如妊娠糖尿病)。40位志願者中,有24位東亞人(East Asian Americans)與16位白人;平均年齡為34歲,體重在正常到超重之間的範圍。 在前八週,所有的參與者都吃了傳統的「高纖東亞飲食」:70%的熱量來自於碳水化合物,15%來自蛋白質,15%來自脂肪,每1,000大卡提供15克纖維。食物都是由當地廚師新鮮製備,包括一日三餐以及一次的點心,並兼顧營養與美味。 第二個八週開始,33名志願者(包括20位亞洲人和13位白人)轉換到典型的低纖維西方飲食:50%的卡路里來自碳水化合物,16%來自蛋白質,34%脂肪,每1,000大卡提供6克纖維。其他七位志願者(包含4位亞洲人和3位白人)仍繼續吃傳統的亞洲飲食,做為研究的控制組。
・2014/07/10
兩年前,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Columbi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研究指出,老鼠腸道內的細胞可以轉換成一種可以分泌胰島素的細胞,而最新的發現指出,相似的原理也能應用在人類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