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1/05/21
近日,台灣本土疫情不斷升溫,民眾不免出現無助、憤怒等情緒和想法。許多與疫情相關的調查和研究,也確實發現在這段時間,人們感受到的焦慮、憂鬱的症狀高出過去好幾倍。但有些研究者卻反其道而行,問:「會不會有些人在這段期間,反而形成正向的生命意義等,或是經驗到創傷後成長呢?」這些研究也發現,人們在嚴峻疫情中雖然會感受到嚴重的心理壓力,但在疫情緩和後,卻能讓他們的心理狀態變得更正向!
・2021/05/20
有數學焦慮的人往往會不惜一切代價避開數學。學生時代會避免選擇相關課程,在餐廳也會請朋友「算出分攤的金額」,不過逃避數學的企圖都只是權宜之計,下次遇到數學還是無法降低焦慮感。
・2020/03/11
如果你開始質疑自己在體力、情緒、或心智上的工作能力,也懷疑著自己工作的價值及意義,或許你就是已經「過勞」了。過勞,或許大部分的人們會認為只是精神層面上的疲累,但實際上它可是會慢慢吞噬我們的身體健康的喔!所以當你覺得自己經歷過勞狀況的話,請不要猶疑,而要找醫師檢查是否有其他身體毛病。你也需要並檢視自己工作上的選擇,改變面對工作的態度,尋求家人及社會的支持、再次評估自己的興趣、技能、與熱情所在,養成規律運動、睡眠的習慣也很重要。
・2020/03/03
國家衛生研究院林煜軒醫師研究室與國衛院編輯中心,隔週舉辦《科學》(Science)、《自然》(Nature)、《英國醫學期刊》(BMJ)等頂尖期刊的職涯專欄文章討論會。討論的文章內容包括:研究生是否需要提供咖啡茶點、履歷該如何呈現、世界大學排名的指標…等熱門話題,用類似談話性節目的形式,報導國外學術界的現況與問題,並且討論、比較國內的學術職涯。
・2020/01/03
如果你生活在充滿悲傷的家庭,那麼真正可以幫助你減輕痛苦的,就是確定你的使命,然後活出你的使命;這麼做也會改善你的焦慮。 當我們過著有意義的生活時,比較不會感到那麼悲傷,也不那麼焦慮。
・2020/01/03
通常,悲傷的家庭會讓我們連帶陷入悲傷,焦慮的家庭也會讓我們連帶陷入焦慮。有時候我們藉由拒絕擔心、拒絕冒險,以其他方式抵抗家中的焦慮或處理某位家人的焦慮和急躁。
・2019/10/16
小時候我們被教導要同的察言觀色,要有同理心,但卻隨著長大,我們過度地在乎他人忽略自己的感受,沒有找到那一條保護自己的界線。我們已經是成熟的個體,知道心裡要跟不要什麼,找到並肯定自己,與人相處的界線自然會越來越清楚。
・2017/09/23
家貓可以改變牠們晝伏夜出的生活方式,轉而配合飼主的生理時鐘,並將就於跟某些野生近親相比只有萬分之一大小的領土。同時牠們放棄交配,而且絕大多數的家貓也都金盆洗手、不再殺戮,儘管這可是最能體現家貓的本質的休閒娛樂。但這樣就夠了嗎? 有的家貓會處於所謂「無精打采的休息狀態」,有的可能會開始搗亂、欺負別的貓,有的會抓狂、傷人,有的則是出現各種令人憂心的精神狀況······
・2017/01/16
幫老鼠搔癢癢,順便寫一篇SCI期刊文章登上《科學》期刊,有這麼神奇的事嗎?雖然搔癢聽起來稀鬆平常,卻是一個千年未解的基礎科學議題。在2016年底,德國洪堡大學的兩位神經學家提出一套以大鼠為研究「搔癢」研究材料的實驗方法,還挑戰了過往的觀念:體感皮質神經元不只負責告訴你被搔癢了,還會觸動運動神經元讓你發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