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2/05/28
「光速計畫」團隊深知他們必須和時間賽跑,想辦法勝過病毒感染人類的速度,但過程卻出現了意料之外的挑戰。
・2021/09/25
過度捕撈的代價,海洋資源日漸匱乏,開始重新思考,我們是否真的需要透過動物才能獲取肉?能不能創造一個更永續、更安全、更人道的方式來獲取肉?
・2021/03/12
1952 年 11 月 1 日,美軍在太平洋中央的一座小島上,進行第一次大規模氫彈試爆,猛烈的核融合反應留下了許多難得一見的超重元素。加州的柏克萊實驗室就是在這次的爆炸殘骸中發現了第 99 號元素「鑀」(Einsteinium)。70 年後的今天,同樣來自柏克萊的實驗室團隊首次成功量測到鑀元素,發表在 Nature 期刊。
・2020/03/25
隨著武漢肺炎 (COVID-19)疫情在全球各地升溫,許多大學、研究機構都採取停課措施,以避免校園成為病毒傳播的溫床。在疫情的陰影之下,校內學生和教職員除了上課受到影響,諸多進行中的科學研究計畫也被迫停擺,導致各領域的研究發展都受到重挫。
・2020/03/03
國家衛生研究院林煜軒醫師研究室與國衛院編輯中心,隔週舉辦《科學》(Science)、《自然》(Nature)、《英國醫學期刊》(BMJ)等頂尖期刊的職涯專欄文章討論會。討論的文章內容包括:研究生是否需要提供咖啡茶點、履歷該如何呈現、世界大學排名的指標…等熱門話題,用類似談話性節目的形式,報導國外學術界的現況與問題,並且討論、比較國內的學術職涯。
・2017/11/22
今年的諾貝爾生理暨醫學獎項頒給了霍爾(Je­ery C. Hall)、羅斯巴希(Michael Rosbash)與楊(Michael W. Young)三位教授,表彰他們在發現生物時鐘(circadian rhythm)控制之分子機轉研究上所作的貢獻。雖說三位教授實至名歸,但今年這個獎項的頒發還是令人玩味的。現今生物科技研究發展大多以臨床應用等議題為顯學,連本次的受獎人之一的霍爾都公開的抱怨,自己因得不到研究經費上的補助,在 10 年前已經不得已退出了科學研究的工作。顯然的,諾貝爾獎遴選委員會繼去年之後,再度提出有別於世俗的看法,以實際的行動將榮耀歸諸於這個小眾的基礎領域研究。在本篇文章中,我想談的是除卻對科學實質內容的關注,非科學領域的社會大眾更想知道的,或許是更形而上的問題--像諾貝爾獎這樣受到關注的著名獎項,為何會對這樣的小眾研究青睞?
・2013/06/07
要怎麼將實驗室裡生硬的科學知識傳遞給一般民眾,這一直是科普教育的大哉問,日本科學推廣公司Leave a nest社長-丸幸宏就曾經感嘆:「每天都從大學,研究機關,或是企業等等地方產生豐富的科學知識,但是卻沒有方法將這些知識傳遞給一般大眾。」這雖然是日本科學推廣所面臨的問題,但反觀台灣的狀況也是一樣的嚴峻,甚至更加窘迫。
・2011/02/1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完完全全就是標題字面上的意思喔!請看影片~ 其實用的方式跟細菌曼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