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分類
37 篇文章・ 8 位粉絲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4/06/18
臺灣媒體是一個在政治上具有忠誠度的單位,挺藍的就一路挺藍,挺綠的就一路挺綠,打死不退。但是在科學新聞的報導上,就缺少了這種「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一致性。媒體常常不清楚科學與科技的效果及侷限,所以很難用一致的觀點來檢驗或評論科學的功過。
・2014/06/18
未經查證、帶有偏見、失真的科學新聞會造成社會的恐懼和混亂,讓致力於改善世界的科學家背上科學怪人的罵名。英國科學媒介中心(Science media centre)在不善表達和未深入了解的媒體間扮演著溝通的橋樑,本文為果殼網對英國科學媒介中心的採訪。1990年代末期和2010年代初期,基改作物造成社會恐慌以及環保團體和科學家的對立,經由科學媒介中心的協助,以平民化的語言解釋科學內容,讓媒體和社會解除不安,福島核災後,科學記者也受到科學媒介中心的指導,了解隱澀的核能議題。該中心的CEO鼓勵科學家積極與媒體互動,以遠離科學危機。
・2014/06/18
研究發現,在魔獸世界裡,男性玩家比女性玩家更喜歡選擇異性角色,且偏好符合性別刻板印裡的「性感美女」,玩家選擇角色後,自己的說話方式會依角色設定改變,但卻下意識的經由移動方式透漏自己的身分。男性玩家選擇女性角色的原因不是滿足角色扮演的慾望,而是因為玩家的遊戲畫面是角色的屁股,基於美感的偏好,導致男性玩家有這樣的選擇,但是這樣的現象不常見於女性玩家,是因為遊戲的女性角色是位男性設計,而男性角色並不是為女性設計,因此不符合女性玩家的喜好。
・2014/06/18
對於這種「緩慢移動、代謝率極慢」的動物來說,幹嘛特地費九牛二虎之力爬到地上大便呢?新的研究提供新的解釋,一個由高度連結的共生關係演化而來的行為模式,來瞧瞧樹懶怎麼「帶便當」吧!
・2014/06/17
我們理應透過彼此互惠的方式,讓更多具有科學意義的新聞可以登上媒體版面,鼓勵更多科學家願意跟民眾說明、分享,讓科學的參與變成是公眾的社會參與,讓民眾共同監督這個時代的科學運作,甚至共同決定科學研究所應該抑注的經費規模,讓科學研究的經費不再只是一個黑盒子。
・2014/06/17
《內向者的優勢》很清楚地給內向者許多實用的建議,這也能夠為內向者帶來一定的信心。不僅表裡如一的內向者能夠獲益,像我這樣看來外向的內向者也增進了信心,因為能夠更清楚自己的優勢,以及劣勢,當面對劣勢時,就比較不焦慮, 因為一來清楚並非自己的問題,而是所有內向者都需要面對的課題,二來也知道有辦法能夠解決。
・2014/06/17
科學家發現TRP通道跟辣椒造成的刺痛、灼熱感有關,神經上的跟溫度感覺相關的通道也跟脂肪生成、飽足感、甚至腫瘤生長相關,讓辣椒成為一要領域的熱門研究主題。
・2014/06/17
中文說「失敗為成功之母」,西方物理學家Niels Bohr也曾將專家定義為「在狹窄的領域中犯盡一切可能錯誤的人」。究竟對失敗的看法對學習會有什麼樣的影響?WIRED的這篇"Why Do Some People Learn Faster?"所提及的兩個實驗或許可以提供一些線索。
・2014/06/16
一篇文章〈令人震驚的德國教育:就是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內容大致為德國禁止學前專業教育,透過國家介入,不希望太早開發小朋友的腦力,要讓孩子擁有創造力。這篇文章分成兩個部分,前半段為該作者轉貼網友的文章,後半段為作者將有疑慮的部分提出,並尋求合理的解釋與答覆。到底要不要從小多多刺激小朋友的大腦啊?
・2014/06/16
通過日復一日的練習——電腦使用者平均每天點擊鼠標超過1000次——你已然成為了用鼠標的專家,儘管你甚至從未意識到具備這種靈巧度是多麼了不起的事。科學家們想知道這種練習是否能影響大腦對身體其他方面的控制。例如幫助中風患者恢復肢體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