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媒體與科學間的互惠

時報出版_96
・2014/06/17 ・197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69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kk0369560在臺灣,以前科學家對於什麼領域有興趣,只需要各自埋首、好好鑽研,但是隨著科學研究越來越精細,研究機構林立,共同競逐一個研究經費大餅,這時候科學家不得不開始遊說民眾。

國科會及中研院越來越重視與媒體的關係,不僅有專職部門負責與媒體記者保持良好溝通管道,並且定期準備新聞稿、發布研究訊息,方便線上記者寫稿及報導。

這些在這個時代勉勵為之的作法,最終的目的是希望民眾知道,大家辛苦的納稅錢如何被運用,而不會讓科學發展及經費配置變成無法碰觸的黑箱。

例如,國科會就曾發出類似「奈米巡弋飛彈癌症的追蹤及治療」這樣的新聞稿,內容大概說明在國科會經費支持下,交通大學的研究團隊歷經多年研究,開發出能像多節火箭般進行不同階段釋放藥物的載體,對於癌症方面的研究具有治療的潛力。透過聯繫記者、提供新聞稿、召開記者會、現場說明簡報、接受訪問等安排,讓記者瞭解這項研究的重要性,隔天這個新聞就被報導成類似「抗癌新法分段釋藥降副作用」這樣的報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這個新發現沒有引起太多媒體青睞,但是可以例行性地提供相關研究成果,讓民眾有認識科學的機會,必然會讓許多國內科學家的卓越研究成果,慢慢被發現。包括中研院、各大專院校及其他研究單位,都固定地向納稅人報告研究成果,這變成是「大科學」時代中,科學家責無旁貸的另一項任務。

這種型態的科學新聞不算是大陷阱,但是閱聽大眾仍然需瞭解,這些新聞是一群具有某些經費執行壓力的人,精心策畫的結果。而這些被餵予科學新聞內容的媒體也常常只是在美化門面、填充版面等因素考量下,製播了該則新聞。因此,一位稱職的社會公民仍需對這些背景有充分的理解,方能對科學有比較正確及公允的認識。

需要更多肯面對媒體的科學家

或許很多科學家懷念過去可以單純研究科學的年代,不需要為了「經費」去進行一些自己不在行的遊說工作。

網路巨人Google的總裁,曾經受邀在AAAS進行演講,鼓勵科學家及工程師嚴肅面對「科學行銷」的問題。因為科學及科技具有太多潛在的可能性,因此需要透過專業人士將這些可能性宣揚出去,讓決策者、商業領袖以及大眾能夠瞭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隨著科學專業人員與民眾溝通的作法被鼓勵,當然也出現了意料之外的副作用。特別是科學應用的領域,也開始興起透過媒體來幫忙擦脂抹粉的作法,一些有心人士可能以製造假新聞、打知名度等方式來分一杯羹。

有些比較特殊的科技產業,也可能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樂於接受記者採訪以製造新聞,一方面打出公司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阻絕不利的新聞發布,其中以健康、醫療、食品相關的產業為最。例如,透過科學新聞鼓吹某些新式的醫療手段、科技藥物、健康食品等,實際上卻是置入性行銷。有一些更在新聞之外,直接進入某些談話性節目。例如,轉大人的特效藥、超神奇記憶法、無香精的麵包等;甚至有想出名想瘋了的半科學專業人士,頂著「XXX博士」、「OOO教授」的稱號,在節目大談外星人、上帝粒子、基因療法、食品安全等議題,一副「上通天文,下通地理」的博學貌,為的不過是累積知名度,以賺取下一次通告費。

這些作法已經將媒體慣用的行銷手法放在科技的議題上,是鼓勵科學與外界溝通下,一種始料未及的副作用。不過這些副作用,比較像是科學社群外的脫序演出,真正的科學社群分子多是對媒體懷有恐懼感的。

曾聽聞國內某大學昆蟲系主任的經驗分享,提到有一年防疫檢疫局在美國進口的蘋果中發現蘋果蠹蛾,記者紛紛找尋昆蟲系的教授尋求解答。這位系主任剛把車子開進學校,看見一輛輛的電視臺SNG車圍在系館前,二話不說掉頭回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什麼科學家這麼懼怕媒體呢?

一方面是因為科學家原本就不擅長對外溝通,另一方面是媒體沒有提供讓人信任的發言空間。過去臺灣社會只要遇見食品安全衛生問題,記者都會去採訪前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林杰樑醫師,頻繁的次數讓我一度以為全臺灣只有長庚醫院有「毒物科」。二○一三年八月林醫師不幸驟逝後,相信許多民眾都會有「那以後要問誰?」這樣的疑問。

為何沒有更多的「林醫師」願意站出來面對媒體,用自己的專業為民眾解惑呢?

如果生產端及應用端都因新聞受惠,其實是一件好事,就像一開始提到的美國火星探測計畫,我們理應透過彼此互惠的方式,讓更多具有科學意義的新聞可以登上媒體版面,鼓勵更多科學家願意跟民眾說明、分享,讓科學的參與變成是公眾的社會參與,讓民眾共同監督這個時代的科學運作,甚至共同決定科學研究所應該抑注的經費規模,讓科學研究的經費不再只是一個黑盒子。

如果每次遇見生活中與科學相關的爭議,都可以看見不同領域科學家,基於對媒體的信任感而願意侃侃而談,不再是一場場策劃工整、照章行事的「科學產品記者會」,這才是更能體現官商互惠原則的科學新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摘自PanSci 泛科學2014六月選書《別輕易相信!科學偽新聞》,時報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時報出版_96
174 篇文章 ・ 35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113 年度廣電媒體專業素養培訓課程完成全臺巡迴共創優質媒體閱聽環境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1/07 ・911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下稱 NCC)為健全廣電事業發展、提升從業人員專業素養,促使廣電事業製播優質節目及傳遞正確資訊,今(113)年援例舉辦「廣電媒體專業素養」培訓課程。本趟知識列車自今年 8 月從高雄出發,9 月開往花蓮,11 月抵達臺中、臺北,讓專業培訓資源遍及全臺,促進廣電媒體業者產製優質節目與營造更優質的媒體環境。

圖 1.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翁柏宗代理主任委員致詞

提供 4 大場次 7 大主題的豐富課程內容,累計近 900 名媒體業者參與實體課程

本培訓活動已邁入第 16 年,吸引近 300 家媒體業者報名,逾 900 位媒體朋友共襄盛舉。提供一個媒體從業人員與專家學者交流對談的平台。

今年於北中南東 4 大場次安排 7 大主題多元課程,包含「廣播事業營運發展」、「性別平權」、「權益維護」、「多元文化」、「內容自律」、「事實查證工具應用」、「法規宣導」。從廣電營運發展出發,綜覽現今廣電生態及未來發展;接著探討性別、消費者保護、兒少與自殺防治等議題,並透過法規政令與申訴程序交流課程,加強法學專業。同時,提供事實查證與公平原則訓練,強化業者分辨假訊息的能力,妥善發揮媒體專業,落實事實查核並遏止假訊息。

圖 2.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胡元輝董事長分享「電視事業營運發展」

課程專業且切合產業現況,業者給予正面回饋

今年度的專業訓練課程,邀請產、學界、非營利組織等講師分享多元議題,業者積極提問,針對實務上遇到的案例與講師交流、討論,課後多給予正面回饋,如「培訓內容貼合實際面臨情形」、「課程內容豐富,講者專業度高」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電媒體產業需要與時俱進,NCC 作為主管機關,將持續提供豐富多元的課程資源,與業者共同成長。期待未來能與業者持續相互砥礪,攜手打造優質視聽環境!

圖 3.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羅世宏董事長分享「從廣播/電視節目探討內容自律機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2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NCC 推動公民培力活動,攜手各界強化媒體素養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1/07 ・1140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隨著全球數位化進程持續發展,大眾接收資訊的方式不斷演變。影音媒體平台及自媒體的興起,使每個人不僅是訊息的接收者,更是內容的生產者。多元的訊息管道帶來豐富資訊,同時也對內容管理提出新挑戰。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順應全球數位匯流與監理革新的發展趨勢,致力於促進通訊傳播的健康發展,保障大眾權益、尊重弱勢族群、推動多元文化均衡發展。今年度(113 年),NCC 持續推行「公民培力推廣計畫」,深化媒體素養教育。

多方協作,廣泛推廣媒體素養

今年公民培力推廣計畫持續與廣電媒體產業、公民團體及學術機構合作,包括好事聯播網(人人廣播電臺、連花廣播電臺)、正聲廣播、鳳鳴廣播、豐盟有線電視,以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朝陽科技大學、臺灣新聞記者協會、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財團法人花蓮縣光之島文化藝術基金會等共 10 個單位。在北、中、南、東、離島五大區域自 7 月至 12 月舉辦了共 22 場媒體識讀活動,超過 1,500 人次參與,對象涵蓋媒體專業人士、銀髮族、身障者、新住民、兒童及青少年等,全面推動媒體素養意識。

多元形式,深植媒體素養意識

活動形式豐富多樣,且針對不同族群設計專屬課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人廣播電臺與連花廣播電臺今年以市集活動搭配民眾互動問答,以「防制假訊息」為主題,向大眾推廣辨識資訊的重要性。

圖 1. 人人廣播電臺於「聖誕好事集音樂會」安排防制假訊息問答與民眾互動

鳳鳴廣播電臺以「消費者保護」為題,向銀髮族進行消保宣導,期望提升民眾維護自我權益之意識。

圖 2. 鳳鳴廣播電臺舉辦「聰明消費不心煩」,宣導消費者保護之重要性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至嘉義溪口國中舉辦媒體素養暑期營隊,讓偏鄉地區的學生也能享有充分教育資源,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訓練資訊閱聽能力。

圖 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於嘉義溪口國中辦理暑期營隊,以為期 3 天活動宣導媒體識讀的重要性

此外,各單位亦舉辦多場主題講座與互動活動,與地方社區、校園及大眾連結,成功散播媒體素養種子,參與者課後給予正面回饋,表示受益良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建立媒體素養基礎,邁向優質社會

 NCC 每年持續推動公民培力活動,幫助閱聽者增進對媒體資訊的辨識、思考與評估能力。透過多元族群及不同年齡層的全面參與,媒體素養教育的種子得以深植,進一步促進全民媒體素養,攜手打造更優質的社會環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2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2024 臺灣科普環島列車啟程 催生科學傳播新力量
PanSci_96
・2024/10/21 ・915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4 臺灣科普環島列車」今(21)日自臺北火車站啟程,沿著西部幹線南下,將於 10 月 21 日至 26 日搭載全臺 202 所國小學生,展開 6 天的科普環島之旅。前副總統陳建仁、國科會主委吳誠文、數位發展部部長黃彥男、交通部臺灣鐵路公司副總經理賴興隆,美、荷、法、德、英國等駐臺代表、9 家車廂參與單位代表及師生們均蒞臨開幕式。

高中生成為科學傳播新力量 助力全臺科普教育

吳主委表示,自 2016 年以來,已連續 9 年舉辦科普環島列車活動,持續推動科學教育。今年活動規模擴大,火車將在 6 天內行經 17 個縣市、32 個站點,提供超過 300 項科學實驗,讓全臺學童能從小接觸科學。

更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國科會積極邀請全臺高中學生,透過科學培訓後上車擔任「車廂關主」,帶領國小學童玩科普;高中生們由「知識接收者」轉為「科學傳播者」的角色,不僅加深其擔任小老師的使命感,也提升科學傳播、知識轉譯及組織規劃能力。

今年有 391 位來自全臺 18 所高中的學生參與培訓,其中 162 位為女學生,突破科技領域的性別刻板印象,展現女性在科學界的力量。這些科普小老師們將於 10 月 21 日至 26 日帶著全臺各縣市、鄉鎮國小學童學習更多有趣的科學實驗,為科普教育展開多面向的正循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4 年的科普環島列車很不一樣! 全民一起上列車、長知識

「2024 年臺灣科普環島列車」停靠站點及時刻表

今年臺灣科普環島列車首度開放全民上車體驗,活動開放報名迅速額滿,共有360位民眾參加,8節車廂搭載不同科技主題的特色實驗,包含今年最發燒的 AI 人工智慧、半導體、衛星通訊、以及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隔震減震知識,都設計在車廂的科學實驗活動中,讓參與活動的學生、民眾能獲得最新最熱的科技知識。各車廂活動由台灣默克集團、友達永續基金會、瑞健醫療、ASM 台灣先藝科技、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數位發展部、緯創資通、聯華電子科技文教基金會和上銀科技等單位規劃設計。

國科會特別感謝各參與單位的支持與合作,讓此次活動更豐富多元。科普列車活動期間,在全國各地火車站及周邊地區也同時舉辦科學市集,歡迎各地民眾經過火車站時不要錯過難得的科學體驗機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PanSci_96
1262 篇文章 ・ 2408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