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Gene思書齋】無限期支持內向者的優勢

Gene Ng_96
・2014/06/17 ・3180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02 ・六年級

我迄今還找不到願意相信我是內向者的朋友,可是我明明真的個性內向害羞。絕大部分朋友(應該說所有朋友XD),都以為我是不折不扣的外向者,因為我不僅和 人交談沒有問題,大學時還當過社團領導 人,在美留學時當過台灣學生會會長,屢屢上台演講,可是事實上我真的是內向害羞的人啊。

我從小就非常內向害羞,別說遇到陌生人或環境,小時候在家中最愛幹的事是拿被子把書桌包起來,然後躲在底下漆黑的角落。事實上,我媽說我小時候有段時間完全不講話,不跟任何人有眼神上的接觸,成天到處玩躲貓貓,讓他們為我找了不少醫師試圖治療,也到處求神問佛。

就算不認識我小時候,如果我不是個內向的人,怎麼會以讀書寫作為嗜好呢?有哪個外向者可以靜下來幾個小時讀課外書啊?不僅讀各種各樣的書,還花時間寫書 評、文章,這根本不太可能是外向者會想做的事呀。不過我這內向者被當外向者一段時間後,後來還被質疑表面不一而產生情感上的危機。我後來也開始懷疑我是否 是人格分裂的變態,一直到讀了《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我才恍然大悟,發現了自己過去個性上的許多秘密(請參見〈Be Quiet!安靜,就是力量!〉)。

事實上,內向者是能夠偽裝成外向者的。《安靜,就是力量》介紹到一位前哈佛心理學家,現任英國劍橋大學教授的布萊恩.利托(Brian Little),他在哈佛大學任教時是3M卓越教學獎(3M National Teaching Fellowships)得主,他在哈佛的課不僅爆滿還常常贏得如雷掌聲,也是用心指導學生的好老師。可是他內心卻和我一樣是位內向害羞者,每次他受邀去 演講完總要給自己獨處休息的時間,甚至寧可躲到厠所去當避風港也不願受邀用餐。我大部分時間晚餐都一個人靜靜地吃,也算是一整天接觸眾人後的避風港休息 吧。

《安靜,就是力量》中,利托教授用一個「自由性格理論」來解釋為何內向的人會變成外向者,因為我們是為了核心志業,而演出外向的行為。我們為了工作或社 會期待,努力演出外向者的樣子,這對敏感的內向者來說,說難不難、說容易卻不容易,但是我們善於觀察,觀察了外向者的種種行為後,再加以模仿。加上,當時 暗戀的同學是個性極為外向的女生,所以對外向者的世界也愈來愈好奇,就慢慢學起了外向者的行為。如果到了不熟悉的環境,我會先觀察裡頭最外向的人是怎麼和 人互動的,然後有意無意地刻意模仿。

《安靜,就是力量》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可以讓內向者更瞭解自己,我自己就受益菲淺。可是對內向者而言,可能更重要的是,要如果實際地面對有外向需求的世界,例如面對客顧、面對聽眾、面對朋友等等,於是《內向者的優勢:安靜的人如何展現你的存在,並讓別人聽你的》Leise Menschen – starke Wirkung. Wie Sie Präsenz zeigen und Gehör finden)來得正是時候,因為《內向者的優勢》簡單來說,就是內向者在外向者主導的世界的實用求生戰術手冊!

《內向者的優勢》的作者希薇亞.洛肯(Sylvia Löhken)是德國人,是通過認證的企業講師,從事過多年的教學及研究工作,並有十年之久於「德國學術交流資訊中心」(DAAD)在德國及日本擔任領導 職位。《安靜,就是力量》作者蘇珊.坎恩(Susan Cain)則是美國人,她指出美國社會是非常外向的。在《內向者的優勢》,希薇亞.洛肯也指出美國社會比德國的外向,而德國又比亞洲社會更外向。在歐美社 會,外向者健談、喜歡社交,輕鬆吸引到更多的目光。長久以來,內向的特質與需求,沒有得到相對的重視。

在台灣社會,內向的特質是被社會文化鼓勵的,尤其是在強調溫良恭儉讓的儒家文化圈,例如很會唸書考試的內向者在求學時期比愛社交、出風頭的外向者還能夠受 到更多師長的關愛。只是在加入地球村後,社會上外向者的優勢卻愈來愈明顯XD 而且出社會在職場上,喜歡安安靜靜的內向者就不見得像在學校裡受歡迎了。先不管社會鼓勵的是內向和外向,《內向者的優勢》很清楚地給內向者許多實用的建議,這也能夠為內向者帶來一定的信心。不僅表裡如一的內向者能夠獲益,像我這樣看來外向的內向者也增進了信心,因為能夠更清楚自己的優勢,以及劣勢,當面對劣勢時(例如被朋友出賣要去聯誼時XD),就比較不焦慮, 因為一來清楚並非自己的問題,而是所有內向者都需要面對的課題,二來也知道有辦法能夠解決。

《內向者的優勢》全書分為三大部分,探討安靜的人的強項、需求以及挑戰,以及個人生活領域以及工作領域的內外平衡,還有針對與他人合作、領導團隊、會議討論、談判協商、上台報告演講的實用建議。

《內向者的優勢》先援引關於內向與外向的最新心理學研究,持平討論兩者的特質,讓內向者先徹底認識自己的基本需求以及各項長處,全心全意接受它們, 學會理解與欣賞自己性格的優點,包括謹慎、 實在、 獨立、專注、擅長分析、行事穩定堅毅等等。可是內向者也要需要面對的心理障礙,例如恐懼、消極、逃避、僵固、容易過度刺激、自我否定、畏懼衝突等等。清楚 了內向者的優勢與障礙,《內向者的優勢》接著就教我們,如何善用自己的內向的特質,在外向職場上有效向上管理、領導小組計畫、公開提報、參與社交場合、建 立人脈網路。

《內向者的優勢》裡頭附有檢驗自己是否為內向者的評量表,可用來判斷自己或他人是否為內向性格 。其實內外向,簡單來說,不是愛不愛與人打交道而已,內向者比外向者需要更多獨處的時間。我們內向者的精力就像蓄電電池,一旦被社交或工作耗盡,就要徹底 休息才能恢復,所以我每天在上班接觸了一堆人之後,每晚和週末都要有好幾小時的獨處時間,否則就覺得很累很累;我們也不是愛耍孤僻,只是喜歡跟比較知心的 朋友在一起;我們不是故作神祕,只是內向者習慣深思熟慮後,確定各種狀況後才會發言,遇到自己熟悉的話題時,也能侃侃而談;我們內向者相當討厭爭執,有時 候寧可退一步海闊天空,這也是為何我屢次被推選當上社團領導人XD

《內向者的優勢》接著讓內向者學習掌握適當策略,具體步驟培育內向者的優勢,在關鍵時刻有意識地運用它們,見招拆招。讓內向者能夠在人際關係上、溝通討論 中、談判協商時,或是在會議桌上、講台前,展現長處,輕鬆克服障礙,並扭轉為優勢。相信書中的建議會是有效的,因為我這個成為偽裝成外向者的內向者來說, 本身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證!是的,內向者確實能夠在工作上發揮所長的同時,勇敢地面對外向者,甚至把所有外向者唬得團團轉XD

《內向者的優勢》還探討內向者如何成為沉靜內斂的優秀主管,創造自己的領導風格。很多教授和CEO其實都是內向者,因為他們需要長時間的深入思索,可是有 時候為了教學和領導,卻要表演成外向者的樣子。除了職場工作,《內向者的優勢》也在交友、婚姻、育兒方面給予建議,讓內向者增強信心並創造美好生活,極積 地發揮內向者難得的優勢 。

如果你跟我一樣個性內向害羞的話,《內向者的優勢》能夠教你如何放鬆身心,好好地管理自己的精力。我面對外向的世界的時候,吃了不少苦頭,花了很多時間心 思在摸索,也走了不少冤枉路沒好好發揮自己的優勢,因為當時還沒這些好書。如果學會在人際關係、工作職場、會議談判、演講討論、尋找伴侶、維持婚姻、親子 教養中,與外向者和諧相處、取長補短。相信《內向者的優勢》可以讓內向者學會在個人生活中,順心適意,也能在團體互動中,輕鬆惀快地贏得存在感!

本文原刊登於Readmoo【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The Sky of Gene

文章難易度
Gene Ng_96
295 篇文章 ・ 28 位粉絲
來自馬來西亞,畢業於台灣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學士暨碩士班,以及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遺傳學博士班,從事果蠅演化遺傳學研究。曾於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現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從事鳥類的演化遺傳學、基因體學及演化發育生物學研究。過去曾長期擔任中文科學新聞網站「科景」(Sciscape.org)總編輯,現任台大科教中心CASE特約寫手Readmoo部落格【GENE思書軒】關鍵評論網專欄作家;個人部落格:The Sky of Gene;臉書粉絲頁:GENE思書齋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性格會隨著姿勢變化:擺出讓你最有自信的 Pose吧!——《怪咖心理學之鍛鍊正能量思維》
azothbooks_96
・2023/06/04 ・1857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編按:本篇提及的「力量姿勢(Power Posing)」在心理學界仍存在爭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再追蹤後續研究。

「假裝成真」:行為會改變你的性格

多數改善自信的課程,是以下面的概念為基礎:自信低落是因為看待自己的方式有問題。所以他們鼓勵受測者把焦點放在過去做得很好的事情上,或想像自己變得更堅定、更有自信。相反的,「裝假成真」原理則認為,改變行為的效果更快,也更有效。

在早期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找來一群受測者,假裝請他們測試新開發的塑膠眼鏡對人的感知力有沒有影響。受測者分成兩組,研究人員要求兩組做一樣的智商測驗和性格測驗,其中一半是以正常的方式完成測試,另一半則是戴上平光鏡片的眼鏡做測試。

由於我們常把眼鏡和智慧聯想在一起,研究人員預測,光是戴上眼鏡,就會讓人突然覺得更有自信、更聰明。結果的確如此,儘管兩組的智力測驗成績差不多,但是戴眼鏡的受測者覺得自己比較穩定、能幹、有學問。

我們常把眼鏡跟智慧聯想在一起。圖/envatoelements

另外,姿勢也會產生影響。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戴娜. 卡尼(Dana Carney)知道,自信的人通常自我感覺良好,比較願意冒險,體內睪固酮(攸關控制力的化學物質)的濃度較高, 皮質醇(攸關壓力的化學物質)的濃度較低。

改變姿勢使你變得更有自信

卡尼想知道,讓一些人表現出強勢的樣子會發生什麼事?為了找出答案,卡尼和同事找來一群受測者,告訴他們是來幫忙評估新的心臟追蹤系統, 並把他們分成兩組。

其中一組受測者擺出下面的強勢姿態(見下圖)。有些人是坐在桌邊,把腳翹到桌面上,把頭抬高,手臂交叉放在後腦杓; 另一些人是站在桌邊,身子前傾,手掌撐在桌面上。

其中一組把腳翹到桌上。圖/《怪咖心理學之鍛鍊正能量思維》。
同一組另群人則把手撐在桌上。圖/《怪咖心理學之鍛鍊正能量思維》。

另一組受測者則擺出不強勢的姿勢(見下頁圖)。有些人坐著,腳平放在地上,雙手放在大腿上,眼睛看著地面。另一些人是雙臂交叉,雙腳也交叉。

另一組人把手平放在腳上。圖/《怪咖心理學之鍛鍊正能量思維》
另一組某些人則雙臂交叉靠在門邊,擺出不強勢的姿勢。圖/《怪咖心理學之鍛鍊正能量思維》

受測者擺出上述姿勢一分鐘後,研究人員請他們評估自己感覺有多「強大」。那姿勢對他們的自信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擺出強勢姿態的人覺得自己比較強大,但效果不只這樣而已。

接著,研究人員請受測者做冒險測試,給他們兩美元,告訴他們可以把錢留著,或拋硬幣賭博。如果拋硬幣時受測者贏了, 他可以得到加倍的錢(亦即四美元);萬一輸了,就空手而歸。結果跟「強勢姿態讓人更願意冒險」的假設相符,剛剛擺出強勢姿態的人中,有80%決定賭博,另一組願意賭博的人只有60%。

在實驗的最後階段,研究人員把注意力轉向受測者血管中流動的化學物質。他們叫受測者擺出姿勢之前和之後,分別把唾液吐到試管中。研究人員分析唾液後,發現剛剛擺出強勢姿態的受測者,睪固酮濃度上升了,皮質醇濃度降低了。總之,表現出強勢的樣子僅短短一分鐘,就改變了他們體內的化學成分。

握緊拳頭能讓自己變得自信。圖/giphy

如果你沒時間擺出強勢姿態,握緊拳頭也可以。心理學家湯瑪斯.舒伯特(Thomas Schubert)請一群人評估自己的自信度, 接著以玩剪刀石頭布為由,請受測者握拳幾秒鐘,之後再評估自信度。結果受測者的行為影響了他們的大腦,剛剛握拳片刻讓他們的信心大增了。

——本文摘自《怪咖心理學之鍛鍊正能量思維,用科學方法讓好事成真》,2023 年 4 月,漫遊者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azothbooks_96
53 篇文章 ・ 21 位粉絲
漫遊也許有原因,卻沒有目的。 漫遊者的原因就是自由。文學、人文、藝術、商業、學習、生活雜學,以及問題解決的實用學,這些都是「漫遊者」的範疇,「漫遊者」希望在其中找到未來的閱讀形式,尋找新的面貌,為出版文化找尋新風景。

1

4
1

文字

分享

1
4
1
人的個性有千百種?其實與大腦不同區域的發展有關!————《糗大了!原來是大腦搞的鬼》
馬可孛羅_96
・2023/05/12 ・2629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性格測驗真得能將我們的個性分類嗎?

我妹妹凱特出生時我才三歲,小小的腦袋還相當新鮮。我們有相同的雙親,在同個時期成長,住在相同的地方。當時是一九八○年代,我們家位於威爾斯山谷中的小社區中。整個來說,我和妹妹在類似的環境中成長,DNA也很類似。

你可能會認為我和她的性格相近,其實截然相反。就算說得保守一點,我妹妹就是個過度興奮的噩夢,而我則非常沉靜,常要戳我一下以確認我是否有意識。現在我們都長大成人了,依然很不相同。

我是神經科學家,她是專業的杯子蛋糕烘焙師。看起來我的社會地位比較高,其實不然。隨便找些人來問他們的選擇:討論腦部運作的科學或是杯子蛋糕,哪個會比較受歡迎?

提這件事情的目的是要指出,出身、成長環境和遺傳都相近,性格依然可以有很大差距。所以在一般群體中隨便挑兩個陌生人來預測並實際測量他們的性格,相近的機會能有多高呢?

即使同樣群體的人個性也可能差很多,更何況是陌生人。圖/envatoelements

用指紋來當例子說明好了。指紋是指頭末端皮膚上條紋形成的圖形。這些圖形雖然單純,但是地球上每個人的指紋卻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手指上一小塊皮膚的圖形產生的變化都足以讓每個人都具備不同的差異,那麼腦部這個宇宙中最複雜的事物,其中無數神經元連結與複雜特徵所造成的變化,到底會有多大呢?

用紙筆測驗這樣簡單的工具去測量一個人的性格,就像是用塑膠叉子在美國南達科他州的拉什摩爾山(Mount Rushmore)上鑿出華盛頓、傑佛遜、老羅斯福和林肯四位總統的巨大頭像。

組成性格的特徵

不過現在流行的理論認為,性格中有可以預測和辨認出的成分,稱為「特徵」,這些成分能藉由分析方法辨認出來。就像是數十億個指紋可以區分為三種基本圖形(箕形紋、斗形紋、弧形紋),人類DNA的龐大多樣性也是由四種核苷酸(G、A、T、C)組合出的序列所構成。

科學家認為性格與 DNA 或指紋一樣能進行分類。圖/envatoelements

許多科學家認為,可以把性格看成是由某些特徵的表現和組合而構成,那些特徵是所有人都共有的。一九五九年,吉拉德(J. P. Gillard)寫道:「一個人的性格,是由他的特徵所組成的獨特模式。」請注意到他使用的是「他的」,當時是一九五○年代,因此理所當然地這樣用,因為到了一九七○年代中期,女性才被准許擁有性格(人格)。

但是那些特徵是什麼?如何組合在一起形成性格?現在主流的研究幾乎都納入了「五大」(Big 5)性格特徵,認為這五種重要特徵組成了一個人的性格,就像是紅色、藍色和黃色可以調配出許多種顏色。那些特徵通常在各種狀況中都不會改變,同時可以用來預測一個人的態度和行為。

科學家將性格分為五類。圖/envatoelements

理論上,每個人應該位於下列五大性格特徵中的兩個極端之間:

  • 「開放」(openness)代表對於新體驗的接受程度。如果受到邀請去看一場由腐敗豬肉為雕塑材料的藝術展,性格極度開放的人可能會說:「好,絕對會去,我從來沒有親眼見過腐肉做成的藝術品,一定很棒。」或是:「不了,那在城的另一邊,我經常去那兒,所以不會喜歡的。」
  • 「嚴謹自律」(conscientiousness)代表了一個人進行計畫、組織與自律的傾向。非常嚴謹自律的人可能會同意參觀腐爛豬肉展,去之前會研究最佳的公車路線,準備好如果交通擁擠時的另一條路線,還會先去打破傷風疫苗。散漫隨便的人可能會答應十分鐘後在展場碰面,也沒有獲得上司允許就私自先下班,靠聞味道找尋地點。
  • 「外向」(extrovert)的人率直友善,想受人注意。內向的人沉靜少言,比較獨來獨往。如果受邀參觀腐爛豬肉展,極度外向的人會出席並且拿出自己匆忙完成的豬肉雕塑炫耀一番,並且把讓這個雕像和所有展品一一拍照,上傳到IG。極度內向(introvert)的人和其他人說話的時間短到不會接受到邀請。
  • 「親和」(agreeableness)的意思是,維持互動和諧的慾望影響你行為和思考的程度。非常親和的人當然會同意參觀爛豬肉雕塑展,但僅限於邀請自己的人不介意(親和的人希望自己不要成為他人累贅)。完全不親和的人一開始可能就不會受到任何人的邀請。
  • 「神經質」(neurotic)代表一個人受邀參觀腐爛豬肉雕塑展時會拒絕,並且詳細說明拒絕的原因。看伍迪艾倫(Woody Allen)就知道了。

我們先把那個不可能出現的腐爛豬肉雕塑展放一邊,前面說的種種特質構成了五大性格特徵,有許多證據指出這些特徵在不同的狀況下都幾乎不會改變。在「親和」這個項目得分高的人,在其他許多不同狀況下都展現了親和的態度。

大腦不同區域的激發程度與性格有關?

還有一些資料指出,某些性格特徵和腦部特別的區域與活動有關。

大腦活動區域不同可能會影響人們的性格差異。圖/envatoelements

性格研究大家漢斯.艾森克(Hans J. Eysenck)指出,比起外向的人,內向的人皮質激發(cortical arousal)的程度比較高,也就是皮質更為興奮與活躍。對於這個狀況的解釋之一,是內向的人比較不需要外來的刺激。相較之下,外向的人就想要比較常受到刺激,因此發展出相應的性格。

最近諸如瀧靖之(Yasuyuki Taki)等人的研究指出,展現出神經質性格的人,腹內側前額葉皮質(dors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和包含海馬迴後端的左內顳葉(left­ medial temporal lobe),比平均來的小,中扣帶迴(mid-cingulate gyrus)比較大。這些部位和決策、學習和記憶有關,代表了神經質的人比較不容易控制或是壓抑偏執的預測,並且了解到那些預測並不可靠。

外向的人眼眶皮質(orbitofrontal cortex)的活動比較多,該部位和決策有關。可能是因為該部位活動強,外向的人會更活躍並且更常做決定,使得展露出來的行為就比較外向呢?

——本文摘自《糗大了!原來是大腦搞的鬼:神經科學家告訴你大腦「真正的秘密」,揭開複雜的運作原理》,2023 年 4 月,馬可孛羅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所有討論 1
馬可孛羅_96
25 篇文章 ・ 19 位粉絲
馬可孛羅文化為台灣「城邦文化出版集團」的一個品牌,成立於1998年,經營的書系多元,包含旅行文學、探險經典、文史、社科、文學小說,以及本土華文作品,期望為全球中文讀者提供一個更開闊、可以縱橫古今、和全世界對話的新閱讀空間。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Gene思書齋】無限期支持內向者的優勢
Gene Ng_96
・2014/06/17 ・3180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02 ・六年級

我迄今還找不到願意相信我是內向者的朋友,可是我明明真的個性內向害羞。絕大部分朋友(應該說所有朋友XD),都以為我是不折不扣的外向者,因為我不僅和 人交談沒有問題,大學時還當過社團領導 人,在美留學時當過台灣學生會會長,屢屢上台演講,可是事實上我真的是內向害羞的人啊。

我從小就非常內向害羞,別說遇到陌生人或環境,小時候在家中最愛幹的事是拿被子把書桌包起來,然後躲在底下漆黑的角落。事實上,我媽說我小時候有段時間完全不講話,不跟任何人有眼神上的接觸,成天到處玩躲貓貓,讓他們為我找了不少醫師試圖治療,也到處求神問佛。

就算不認識我小時候,如果我不是個內向的人,怎麼會以讀書寫作為嗜好呢?有哪個外向者可以靜下來幾個小時讀課外書啊?不僅讀各種各樣的書,還花時間寫書 評、文章,這根本不太可能是外向者會想做的事呀。不過我這內向者被當外向者一段時間後,後來還被質疑表面不一而產生情感上的危機。我後來也開始懷疑我是否 是人格分裂的變態,一直到讀了《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我才恍然大悟,發現了自己過去個性上的許多秘密(請參見〈Be Quiet!安靜,就是力量!〉)。

事實上,內向者是能夠偽裝成外向者的。《安靜,就是力量》介紹到一位前哈佛心理學家,現任英國劍橋大學教授的布萊恩.利托(Brian Little),他在哈佛大學任教時是3M卓越教學獎(3M National Teaching Fellowships)得主,他在哈佛的課不僅爆滿還常常贏得如雷掌聲,也是用心指導學生的好老師。可是他內心卻和我一樣是位內向害羞者,每次他受邀去 演講完總要給自己獨處休息的時間,甚至寧可躲到厠所去當避風港也不願受邀用餐。我大部分時間晚餐都一個人靜靜地吃,也算是一整天接觸眾人後的避風港休息 吧。

《安靜,就是力量》中,利托教授用一個「自由性格理論」來解釋為何內向的人會變成外向者,因為我們是為了核心志業,而演出外向的行為。我們為了工作或社 會期待,努力演出外向者的樣子,這對敏感的內向者來說,說難不難、說容易卻不容易,但是我們善於觀察,觀察了外向者的種種行為後,再加以模仿。加上,當時 暗戀的同學是個性極為外向的女生,所以對外向者的世界也愈來愈好奇,就慢慢學起了外向者的行為。如果到了不熟悉的環境,我會先觀察裡頭最外向的人是怎麼和 人互動的,然後有意無意地刻意模仿。

《安靜,就是力量》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可以讓內向者更瞭解自己,我自己就受益菲淺。可是對內向者而言,可能更重要的是,要如果實際地面對有外向需求的世界,例如面對客顧、面對聽眾、面對朋友等等,於是《內向者的優勢:安靜的人如何展現你的存在,並讓別人聽你的》Leise Menschen – starke Wirkung. Wie Sie Präsenz zeigen und Gehör finden)來得正是時候,因為《內向者的優勢》簡單來說,就是內向者在外向者主導的世界的實用求生戰術手冊!

《內向者的優勢》的作者希薇亞.洛肯(Sylvia Löhken)是德國人,是通過認證的企業講師,從事過多年的教學及研究工作,並有十年之久於「德國學術交流資訊中心」(DAAD)在德國及日本擔任領導 職位。《安靜,就是力量》作者蘇珊.坎恩(Susan Cain)則是美國人,她指出美國社會是非常外向的。在《內向者的優勢》,希薇亞.洛肯也指出美國社會比德國的外向,而德國又比亞洲社會更外向。在歐美社 會,外向者健談、喜歡社交,輕鬆吸引到更多的目光。長久以來,內向的特質與需求,沒有得到相對的重視。

在台灣社會,內向的特質是被社會文化鼓勵的,尤其是在強調溫良恭儉讓的儒家文化圈,例如很會唸書考試的內向者在求學時期比愛社交、出風頭的外向者還能夠受 到更多師長的關愛。只是在加入地球村後,社會上外向者的優勢卻愈來愈明顯XD 而且出社會在職場上,喜歡安安靜靜的內向者就不見得像在學校裡受歡迎了。先不管社會鼓勵的是內向和外向,《內向者的優勢》很清楚地給內向者許多實用的建議,這也能夠為內向者帶來一定的信心。不僅表裡如一的內向者能夠獲益,像我這樣看來外向的內向者也增進了信心,因為能夠更清楚自己的優勢,以及劣勢,當面對劣勢時(例如被朋友出賣要去聯誼時XD),就比較不焦慮, 因為一來清楚並非自己的問題,而是所有內向者都需要面對的課題,二來也知道有辦法能夠解決。

《內向者的優勢》全書分為三大部分,探討安靜的人的強項、需求以及挑戰,以及個人生活領域以及工作領域的內外平衡,還有針對與他人合作、領導團隊、會議討論、談判協商、上台報告演講的實用建議。

《內向者的優勢》先援引關於內向與外向的最新心理學研究,持平討論兩者的特質,讓內向者先徹底認識自己的基本需求以及各項長處,全心全意接受它們, 學會理解與欣賞自己性格的優點,包括謹慎、 實在、 獨立、專注、擅長分析、行事穩定堅毅等等。可是內向者也要需要面對的心理障礙,例如恐懼、消極、逃避、僵固、容易過度刺激、自我否定、畏懼衝突等等。清楚 了內向者的優勢與障礙,《內向者的優勢》接著就教我們,如何善用自己的內向的特質,在外向職場上有效向上管理、領導小組計畫、公開提報、參與社交場合、建 立人脈網路。

《內向者的優勢》裡頭附有檢驗自己是否為內向者的評量表,可用來判斷自己或他人是否為內向性格 。其實內外向,簡單來說,不是愛不愛與人打交道而已,內向者比外向者需要更多獨處的時間。我們內向者的精力就像蓄電電池,一旦被社交或工作耗盡,就要徹底 休息才能恢復,所以我每天在上班接觸了一堆人之後,每晚和週末都要有好幾小時的獨處時間,否則就覺得很累很累;我們也不是愛耍孤僻,只是喜歡跟比較知心的 朋友在一起;我們不是故作神祕,只是內向者習慣深思熟慮後,確定各種狀況後才會發言,遇到自己熟悉的話題時,也能侃侃而談;我們內向者相當討厭爭執,有時 候寧可退一步海闊天空,這也是為何我屢次被推選當上社團領導人XD

《內向者的優勢》接著讓內向者學習掌握適當策略,具體步驟培育內向者的優勢,在關鍵時刻有意識地運用它們,見招拆招。讓內向者能夠在人際關係上、溝通討論 中、談判協商時,或是在會議桌上、講台前,展現長處,輕鬆克服障礙,並扭轉為優勢。相信書中的建議會是有效的,因為我這個成為偽裝成外向者的內向者來說, 本身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證!是的,內向者確實能夠在工作上發揮所長的同時,勇敢地面對外向者,甚至把所有外向者唬得團團轉XD

《內向者的優勢》還探討內向者如何成為沉靜內斂的優秀主管,創造自己的領導風格。很多教授和CEO其實都是內向者,因為他們需要長時間的深入思索,可是有 時候為了教學和領導,卻要表演成外向者的樣子。除了職場工作,《內向者的優勢》也在交友、婚姻、育兒方面給予建議,讓內向者增強信心並創造美好生活,極積 地發揮內向者難得的優勢 。

如果你跟我一樣個性內向害羞的話,《內向者的優勢》能夠教你如何放鬆身心,好好地管理自己的精力。我面對外向的世界的時候,吃了不少苦頭,花了很多時間心 思在摸索,也走了不少冤枉路沒好好發揮自己的優勢,因為當時還沒這些好書。如果學會在人際關係、工作職場、會議談判、演講討論、尋找伴侶、維持婚姻、親子 教養中,與外向者和諧相處、取長補短。相信《內向者的優勢》可以讓內向者學會在個人生活中,順心適意,也能在團體互動中,輕鬆惀快地贏得存在感!

本文原刊登於Readmoo【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The Sky of Gene

文章難易度
Gene Ng_96
295 篇文章 ・ 28 位粉絲
來自馬來西亞,畢業於台灣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學士暨碩士班,以及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遺傳學博士班,從事果蠅演化遺傳學研究。曾於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現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從事鳥類的演化遺傳學、基因體學及演化發育生物學研究。過去曾長期擔任中文科學新聞網站「科景」(Sciscape.org)總編輯,現任台大科教中心CASE特約寫手Readmoo部落格【GENE思書軒】關鍵評論網專欄作家;個人部落格:The Sky of Gene;臉書粉絲頁:GENE思書齋

0

5
2

文字

分享

0
5
2
別人的惡意批評總往心裡去?我們的大腦其實對威脅過度反應了!——《糗大了!原來是大腦搞的鬼》
馬可孛羅_96
・2023/05/09 ・203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能接受他人的否定嗎?

在一群發笑的觀眾中有一個板著臉的人,因為和其他人不同,會特別顯著。人類的視覺和注意力系統本來就就會注意在新奇、異常和「威脅」之上,一張發火的臉基本上就包含了以上三個要素。

同樣的,如果平常較聽慣了「幹得好」之類的話,並且認為這類稱讚是無意義的陳腔濫調,那麼有人說「糟透了」,將會分外刺耳,因為這並不常發生,應該要多注意這種讓人不悅的經驗,釐清發生的原因,下次才能夠避免。

在第二章中提到,腦部的運作方式往往為讓所有人多多少少以自我為中心,在做出解釋和形成記憶時,往往會讓自己的形象比較好。如果這是人類的基本狀態,那麼稱讚就是在告訴自己原來已經「知道」的事,直接的批評就難以自我誤解,所以更會造成衝擊。

他人的惡意批評有時快要讓自己瘋了。圖/giphy

如果你以某些方式「展露自己」,像是表演、製作物品,或是分享你認為有價值的意見,你基本上就是在說「我覺得你們會喜歡這個」,顯然就是要祈求他人的認同。除非你的自信心爆棚,不然總是會對自己有一絲懷疑,並且知道自己有可能錯了。

在這樣的狀況下,對於「否定」的風險就會更為敏感,傾向找尋否定或是批評自己的蛛絲馬跡,特別會展露在你非常引以為傲或是投注了大量心力的內容。

當你刻意去尋找自己擔憂的事情,就更容易找到,如同慮病症者(hypochondriac)總是能夠在自己身上發現某些罕見疾病的恐怖病癥。這種狀況稱為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人類會抓緊自己要找的目標,而忽略其他不相符的。

有些人會對否定很敏感。圖/envatoelements

腦袋應對惡意威脅的反應

人類的腦部只能基於自己所知的內容去作出判斷,而所知的內容又建立在自己的論點和經驗之上,因此我們往往以自己的行為來判斷他人的行為。如果自己有禮貌、會恭維,僅僅是出自於要遵守社會規範,那麼當然其他人也是這樣的。

結果便是自己得到的每句讚美之餘,其實多少都會懷疑他人是不是發自內心的。但如果有人批評你,那表示不只是你不好,而且是糟糕到有人願意違背社會規範去指出來,批評的衝擊也就會大過稱讚了。

當眾批評讓人感到格外痛苦。圖/envatoelements

腦部確認與應對威脅的系統,精密複雜,或許能夠讓人類在野外中長久續存,演變成現在這樣高度複雜又具有文明的物種,但是卻帶有短處。

複雜的智能讓人類不只能夠找出威脅,也能夠想像和預期威脅。有太多事情能夠威脅人類、嚇著人類,導致腦部會因為神經因素、心理因素或社會因素而產生反應。

被批評時大腦會想辦法應對,此時便會出現悲傷、痛苦或是麻木的狀態。圖/giphy

很悲哀,這個過程讓人類有弱點,而其他人會利用這種弱點,結果就造成了真正的威脅。你可能聽過「惡意差評」(negging)這個詞,那是擅長把妹者所用的策略,方法是接近一個女孩,說出表面上是稱讚但是骨子裡是批評或羞辱的話。

如果有男性對女性說這一節的標題,那就是「惡意差評」,還有其他的說法,例如:「我喜歡你的髮型,絕大多數有你這種臉型的女性不會冒險留這種髮型。」或是:「我通常不喜歡像你這樣矮的女孩子,但是你很棒。」還有:「如果你再瘦一點就很適合這套洋裝了。」

以及:「我一直都不知道要怎麼和女性說話,因為我都是用雙筒望遠鏡遠遠的看著她們,所以我用了卑劣的心理把戲玩弄你,希望對你的自信心造成足夠的傷害,好讓你和我上床。」最後一句很明顯不是典型的惡意差評,但是就是所有惡意差評所要表達的意思。

有些人會用惡意差評的方式試圖吸引女性。圖/圖/envatoelements

當然沒有必要這樣帶著惡意。當然我們都知道有一類人,在其他人做了值得自豪的事情時,會馬上插話指出他們有那裡那裡做得不好。因為何必要花心力達到某些成就?只要貶低他人就可以讓自我感覺良好了。

腦部努力找尋威脅其實是種殘酷的矛盾,因為腦部最後自己會創造出威脅。

——本文摘自《糗大了!原來是大腦搞的鬼:神經科學家告訴你大腦「真正的秘密」,揭開複雜的運作原理》,2023 年 4 月,馬可孛羅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馬可孛羅_96
25 篇文章 ・ 19 位粉絲
馬可孛羅文化為台灣「城邦文化出版集團」的一個品牌,成立於1998年,經營的書系多元,包含旅行文學、探險經典、文史、社科、文學小說,以及本土華文作品,期望為全球中文讀者提供一個更開闊、可以縱橫古今、和全世界對話的新閱讀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