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iti
airiti
10 篇文章・ 2 位粉絲
華藝﹝airiti﹞成立於西元2000年,以art為主軸、Image Index on the Internet為起點,之後並跨足學術領域,陸續建構期刊、論文、電子書、電子商務書店等產品;秉持「創新華文知識服務」的精神,華藝至今已服務全球數萬個學術機構及研究者,成為台灣首次且唯一躋身國際資料庫的專業平台。華藝關心任何領域的學術發展,為任何一位需要獲得最佳資訊的使用者,以專業、人性、國際的精神,提供最有價值的知識服務。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4/11/25
選戰當前,每位參選人都在最後拉票!相信聰明的你們,一定知道,最近不管是哪種新聞、消息都會影響我們的判決。你們的決策點是什麼呢?是選人、選黨、選政見還是依靠民調呢?跟著我們ㄧ起檢查,「民調」中有什麼可疑的誘導因子吧!
・2014/10/23
埋首於學術圈的夥伴,都會有一個習慣,看完一篇文章(paper)後,絕對不會放過參考文獻(reference)。雖然對於一般的讀者,這個區域可能不怎麼吸引人;不過,往往參考文獻都會藏著影響該篇文章的重要文獻,而學者與學生們就進行一場地毯式的挖寶行動。
・2014/08/19
今年,臺北藝術節邀請南非翻筋斗偶劇團帶來《烏布王》。此戲劇,不同於兒童劇團的戲偶布偶,《烏布王》探討政治迫害、種族隔離政策的議題,操偶師細心地操弄著每位在「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傷心的家屬,歷歷地挖出每段哀慟的傷痕。去年,臺北藝術節邀請西班牙庫倫卡劇團演出《安德魯與多莉妮》,劇中的演員個個帶人偶面具,表演形式超越表情、語言,但依舊帶出一段扣人心弦的記憶與失憶之人生旅程。今年,來自英國的寶藏巖駐村藝術家Kit Hammods,在夏季開放工作室中呈現了巨大的【操偶師】 ( Puppeteers)作品,諷刺隱形的雙手正操弄政治與經濟的權力劃分,隱含著「沒有任何戲偶比操偶師更愚蠢」(No puppet is dumber than its puppeteers)的意涵。 戲偶,是一種表現藝術的媒介。不過,為什麼非真人的藝術,反而更能觸動人心呢?反而更能讓觀眾思索創背後探討的議題呢?
・2014/07/09
有些人聽到一首歌,就回到過去;有些人聞到特定的氣味,就勾起回憶;有些人看到一張照片,就掉進畫面的瞬間。「記憶」無法直接看到、聽到、觸摸到,它的存在是一種理論架構(hypothetical construct),但我們依舊相信它是大腦的任意門。不過,任意門也會有故障的時候,這時記憶可能會扭曲(distorted)或是遺忘(forgetting)。
・2014/06/16
一篇文章〈令人震驚的德國教育:就是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內容大致為德國禁止學前專業教育,透過國家介入,不希望太早開發小朋友的腦力,要讓孩子擁有創造力。這篇文章分成兩個部分,前半段為該作者轉貼網友的文章,後半段為作者將有疑慮的部分提出,並尋求合理的解釋與答覆。到底要不要從小多多刺激小朋友的大腦啊?
・2014/05/24
這世界,上演著隨機殺人事件,除了留下駭人的新聞,各界開始關心媒體的播送將會促成下一位模倣犯(copycat killer)。模倣犯,故名思義,犯人因先前所見的犯罪案情而受到啟發,策畫另一宗殺人案件。相關研究也曾顯示,暴露在含有暴力相關的電影、漫畫、電玩等畫面中,可能會造成性格扭曲。這是真的嗎?
・2014/04/08
近幾年神經科學家的研究顯示,殺人兇手的腦結構與正常人不同。如:掌管情緒的邊緣系統(Limbic sytstem)內,前扣帶迴(anterior cingulate)的活化較低與杏仁核(amygdala)較小。前扣帶迴與痛覺、感受痛苦有密切相關,也是負責讓注意力投入負面的內在刺激;此處活化較低,代表行兇時無法感受到他人痛苦、自己也不會有愧疚感。
・2014/03/24
今年的3月10日到16日,牛津大學就在此地舉行為期一週的神經科學展,又稱大腦覺醒週(Brain Awareness Week)。展場分為視覺、聽覺、情緒、fMRI腦造影與失智症MEG五個區,雖然每一區都只有兩到三張桌子,但卻有互動區,可以讓現場的民眾當上小小受試者,測驗一些有趣的議題。
・2014/02/12
專業記者大衛‧麥瑞尼 (David McRaney) 於「任何人都會有的思考盲點」部落格探討人們的認知偏見、捷思與邏輯謬誤,並以心理學研究佐證,竄起了熱烈迴響,於去年集結成書。
・2014/01/09
我們全神貫注某一點時,就算週圍發生再不合理的事件,我們卻仍渾然不覺,這種現象稱為「不注意視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