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04/15
發炎性腸道疾病會造成患者反覆腹痛、腹瀉、血便,對生活造成極大困擾,台灣的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生率及盛行率每年皆呈現上升狀態,推測可能與飲食西化有關。葉欣榮醫師提到,大多數發炎性腸道疾病需長期服藥控制,曾遇過極少數患者在持續治療後,能有一陣子只需補充鐵劑。但也遇過患者自認為沒症狀而未定期追蹤,直到症狀急性發作才掛急診治療,這是很危險的行為。因此患者應定期回診、積極配合醫師治療,按時服藥或打針,切勿任意停藥,才能保有日常生活品質。
・2020/04/14
人體依賴免疫系統對抗病毒,但免疫反應如果過激,反而造成器官損傷或衰竭,直接導致患者死亡。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謝世良特聘研究員長期研究發現,登革病毒會刺激血小板產生胞外囊泡和微泡,進而攻擊白血球,導致發炎病症。研究團隊據此研發抗體,減緩發炎反應,已成功將感染登革病毒的小鼠存活率提升至 90% ,並於 2019 年 6 月刊登於《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 。面對新冠病毒等新興傳染病,此種「減緩發炎」為主的創新療法,將有機會大幅降低患者死亡率。
・2020/04/13
乾癬,乍看之下就是一種皮膚疾病,不知情的人認為這可能只是擦個藥就能解決的小病。那就大錯特錯了!乾癬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病徵除了皮膚外,隨著體內持續發炎,其他器官也可能受影響。乾癬常見的共病除了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的三高外,還包括乾癬性關節炎、虹彩炎及發炎性腸道疾病等病症。研究發現,約三成乾癬患者可能併發乾癬性關節炎。另也有少數會誘發虹彩炎症狀,甚至導致發炎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一般判斷是否有乾癬性關節炎的徵兆可從指甲上來評估,若乾癬患者指甲出現一些小坑洞的點狀凹陷,即有高風險合併乾癬性關節炎。乾癬雖無法治癒,但是透過遵循醫囑用藥、定期回診追蹤,搭配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適度運動並避免菸酒,仍可將病症控制得宜,維持生活品質。
・2020/04/11
值夜班的超長工時,對生理機能會有什麼影響?補休之後能夠恢復嗎?人類面對壓力的生理學研究中,工時超長的住院醫師是控制條件最好的研究觀察模型。
・2020/04/10
心臟裡有四個瓣膜,分別鎮守在心臟四個腔室的出口,隨著瓣膜的開與合,讓血液流往正確的方向,只向前走,永遠不回頭。一旦瓣膜出了問題,例如瓣膜脫垂、瓣膜狹窄,就必須吃藥或是透過手術修補瓣膜。跟著本篇文章一起來了解心臟瓣膜疾病的高危險族群有哪些人,心臟瓣膜疾病的症狀及治療又有哪些吧~
・2020/04/08
乳癌是台灣女性最好發的癌症,初期往往沒有症狀,因此需要定期檢查才能早期發現。若不幸被診斷出乳癌,且須接受化療,必須先了解其副作用,並在治療前把身體所需的營養都吃足,不僅治療過程會比較順利,免疫力也比較好。乳癌的治療過程不輕鬆,乳癌防治基金會是患者的避風港,能給予患者、家屬包括治療前後、生活調適等各方面的協助與輔導。
・2020/04/06
心臟像馬達一樣,持續把血液打出去供全身器官使用,然而當這顆馬達不夠力了,就會造成許多健康問題。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黃世忠醫師表示,心臟衰竭的定義就是,從心臟打出去的血液供應不足,無法滿足全身器官的需求。心臟衰竭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例如躺著會喘、半夜突然喘醒、半夜一直起來尿尿、咳個不停等症狀,很多人都無法聯想到這些跟心臟有關。因此若有上述症狀,因及早就醫,才能好好修護這顆延續我們生命的馬達喔!
・2020/04/03
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大多是學生、上班族,確切病因還不是非常清楚,目前認為跟免疫系統、腸道菌落、環境、遺傳等因子都有關係。發炎性腸道疾病在急性發作的時候,容易腹瀉、腹痛,嚴重的潰瘍性結腸炎可能讓腸子變的很巨大,叫做「巨結腸症」,可能破裂、穿孔,甚至要緊急手術。由於發炎性腸道疾病與免疫系統有關,最好能維持正常作息,不要熬夜,生活習慣有規律對病情控制會比較好。
・2020/04/01
所謂的三大營養來源,是指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我們每天進食也都是在吃這些東西,一項食物裡,通常不會僅僅只含一種營養素,而是包含不同比例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究竟時下正夯的低醣飲食為何能減重?生活中該如何做才能落實低醣飲食呢?讓本篇文章來教你五大低醣飲食撇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