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維繫生命的薄膜出狀況,心臟瓣膜有問題怎麼辦?

careonline_96
・2020/04/10 ・233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57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心臟裡有四個瓣膜,分別鎮守在心臟四個腔室的出口,隨著瓣膜的開與合,讓血液流往正確的方向,只向前走,永遠不回頭。但假如瓣膜出問題,無法好好的打開或關閉,心臟裡的血流有的向前,有的往後,就會被打亂。

要講解心臟瓣膜疾病前,讓我們先將回憶拉到國中生物一下,還記得血液的流向嗎?血液從大血管回到心臟時會注入左右「心房」,血液注滿心房後,準備流往心室,這時心房與心室之間的瓣膜(簡稱房室瓣,共有兩個,左右分別為二尖瓣與三尖瓣)會打開,讓心房血液往心室流動。

而血液漸漸蓄積於心室內後,就輪到心室收縮把血液擠向大血管了!心室收縮時,心室與大血管之間的瓣膜(主動脈瓣和肺動脈瓣)會打開,讓心室擠壓血液送往大血管,同時心房與心室之間的瓣膜(二尖瓣與三尖瓣)會關閉,以免血液逆流回到心房。

最後,心室結束收縮開始放鬆之際,就輪到主動脈瓣與肺動脈瓣關閉,血液就不會流回心室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每一次的心跳之間,都會重複這個模式。讓血液於心臟、肺臟、與身體之間優雅穿梭著。你瞧!人體是不是很奧妙呢?

不過,萬一奧妙的瓣膜出問題的話,這一切就不會運行的如此美好。

瓣膜出問題,主要可以用以下方式呈現:

  • 瓣膜脫垂:該關閉的瓣膜沒有關緊,部分血液因而往回流,無法全力向前流。這樣一來身體能獲得的循環血液就變少了,而心臟也得做工做得更努力才能彌補這個缺失。
  • 瓣膜狹窄:瓣膜變厚變硬,還可能融合在一起。因此瓣膜該打開時無法張的夠大,能通過的血流就變少了。心臟因此要很費力,才能擠壓血液通過這小小的瓣膜開口。患者可能因此而心衰竭。

瓣膜出問題,通常不會讓患者馬上感到不適,許多瓣膜疾病是醫師聽診時意外發現心臟雜音而診斷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經過幾年後,患者可能會有症狀,然而症狀的嚴重程度也不一定與瓣膜疾病的嚴重程度呈現正相關!

  • 活動或躺下時感到喘不過氣,睡覺時需在頭側墊高幾顆枕頭才不喘。
  • 面對日常生活感到疲憊、頭暈,常快要昏倒,或真的突然昏倒。
  • 腳踝與腳底腫脹
  • 胸部有緊縮感
  • 覺得心臟亂跳

哪些人比較容易得到瓣膜疾病呢?

有些患者是先天性的心臟病,這較容易影響主動脈瓣或肺動脈瓣。可能問題出在瓣膜的大小不對勁或瓣膜間接合沒對好。例如,一般來說主動脈瓣有三片瓣葉,但有些人先天主動脈瓣的瓣葉變成只有兩片。這時就有可能打開時開不全,關閉時關不緊,耗損速度快。

也有部分患者是後來才罹患的心臟瓣膜疾病的,這通常是因為感染或其他疾病影響了瓣膜的結構所造成。像瓣膜本身會鈣化、纖維化,瓣膜環變得太寬,或在瓣葉下支撐的腱索及乳頭肌伸長或斷裂等等,都會影響瓣膜的開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去沒有抗生素的年代,無法治療鏈球菌等細菌造成的反覆感染,小孩染上後就算喉嚨感染痊癒了,心臟瓣膜卻繼續發炎,結構改變,我們稱為風濕性心臟病。這樣的瓣膜受損會增加患者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的可能,但常在罹患風濕熱數十年後才出現症狀。

二尖瓣脫垂,是已開發國家中最常見的瓣膜性心臟病,盛行率大約是全人口的 1% 至 2% 之間。

二尖瓣(又稱為僧帽瓣)位在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若左心室收縮時,二尖瓣應該要關閉,避免血液回流到左心房。而在二尖瓣脫垂的狀況下,瓣膜組織異常變長,左心室收縮時二尖瓣會脫垂入左心房,血液容易逆流回到左心房內。

除了二尖瓣脫垂之外,其餘年紀大、心肌症、影響心臟的感染疾病(例如梅毒)、曾經心肌梗塞或心臟病發作、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也都會增加罹患瓣膜疾病的機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通常醫師替患者做身體檢查時,若發現患者有心雜音(代表血流經過了狹窄的瓣膜或血液逆流),可能會懷疑瓣膜疾病。醫師會安排心電圖、心臟超音波、胸部 X 光等檢查評估。

由於心臟瓣膜疾病會打亂血流正常該有的方向,增加心臟負擔,因此容易讓患者產生血塊中風,並有心臟衰竭與心律不整的危險。所以並不是個能放著不管的疾病!談到治療,醫師主要看患者瓣膜損傷的嚴重程度與症狀的輕重來決定治療方式。

有些症狀不嚴重的可以靠著吃藥與調整生活習慣來增進生活品質,但若瓣膜損壞嚴重或心臟的負擔太大,要考慮手術。

手術可以是修補瓣膜,像是分開已經融合的瓣膜,或讓鬆開脫垂的瓣膜再關緊一點。當瓣膜狀況無法修補時,就要考慮置換瓣膜。從哪來一個新的瓣膜呢?來源可能是來自牛、豬組職的生物瓣膜或金屬製成的人工瓣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生物瓣膜的使用年限比較短,可能於較短的時間內就要重新手術。而選擇人工金屬瓣膜之後,則需要長期服用抗凝血劑,以避免血栓卡住。目前這些手術方式除了打開胸腔去做修補置換之外,也可能可經由導管方式完成。要與醫師好好溝通想要或適合用哪一種手術進行!

 

文章難易度
careonline_96
447 篇文章 ・ 270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二瓣式主動脈瓣易形成主動脈瓣狹窄,即使沒有症狀也要定期檢查!
careonline_96
・2023/08/17 ・2178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醫師,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我的主動脈瓣只有兩瓣,但是我沒有症狀,這樣有關係嗎?」30 歲的李先生問。

「你的心臟超音波顯示已有重度主動脈瓣狹窄,且心臟功能已有退化現象」醫師翻開病歷說,「應該要及早開刀治療會比較好。」

「沒有症狀也要開刀嗎?」李先生問。

「是的。」醫師肯定地點點頭,「重度主動脈瓣狹窄有猝死風險,拖延只會更危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正常的主動脈瓣是三片,但是約有 1% 至 2% 的人天生只有兩片,所以被稱做雙瓣式、兩瓣式或雙葉式主動脈瓣(bicuspid aortic valve)。林口長庚心臟外科教授陳紹緯醫師指出,由於瓣膜結構異常,容易形成主動脈瓣狹窄。

正常的瓣膜可以用到七、八十歲以上,所以大部分主動脈瓣狹窄的患者,都是老年人。陳紹緯醫師說,「兩瓣式主動脈瓣的患者會在較年輕時出現主動脈瓣狹窄,可能五、六十歲就需要治療。甚至曾經有遇過大約三十歲的患者便需要動手術更換主動脈瓣。」

使用超音波能夠確定診斷兩瓣式主動脈瓣,部分患者在小時候,醫師就會發現有這個狀況,陳紹緯醫師說,不過很多患者直到出現主動脈狹窄的狀況後,才確定診斷。

發現有兩瓣式主動脈瓣後,即使沒有明顯症狀,患者也要定期接受超音波檢查。陳紹緯醫師說,因為病情可能進展較快,而且不只有主動脈瓣,患者的主動脈可能會擴大,有較高的風險出現主動脈瘤或主動脈剝離。根據統計,大約 50% 的兩瓣式主動脈瓣患者會需要接受手術治療,而 20~30% 的病人會在 10~20 年間發展成主動脈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兩瓣式主動脈瓣患者在初期通常沒有症狀,直到主動脈瓣狹窄惡化才會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等狀況。陳紹緯醫師說,患者在平躺時會比較喘,所以需要端坐呼吸;有時會昏厥、中風,甚至猝死。

針對主動脈瓣狹窄,現在的建議是不要等到症狀出現,因為是不可逆心臟結構性問題,一旦疾病進展到重度就得盡快進行手術治療。陳紹緯醫師說,最主要的檢查是心臟超音波,如果心臟超音波顯示為重度主動脈瓣狹窄,就建議接受治療。

「即使沒有任何症狀,也不可輕忽。因為主動脈瓣已經嚴重狹窄,便會有猝死的風險!」陳紹緯醫師說,「尤其是這些病人可能很年輕,拖延並沒有任何好處,只會愈來愈危險。」

根據目前的國際治療指引,兩瓣式主動脈瓣建議採用外科手術治療。陳紹緯醫師解釋,因為兩瓣式主動脈瓣的型態是橢圓形,而且鈣化會很厲害,所以用導管瓣膜治療的效果會比較差,中風比例也會比較高。除非患者拒絕手術,或是手術風險太高,才會使用導管瓣膜治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會把鈣化的主動脈瓣清除乾淨,然後換上一個人工瓣膜,未來若有問題可再使用導管瓣膜治療。如果有主動脈瘤問題,也建議於手術一併處理進行人工血管置換。陳紹緯醫師說,對於較年輕的患者,一般不太會建議在第一次就做導管瓣膜治療。

目前的手術方式可採用標準開胸手術,也可以選擇小傷口微創手術。陳紹緯醫師說,微創手術的傷口較小,術後疼痛較少,不過如果患者的主動脈或其它心血管疾病需一併處理,就會建議標準開胸手術,同時處理主動脈瓣及其它心血管問題。

人工主動脈瓣膜有機械瓣膜與生物瓣膜,陳紹緯醫師說,一般建議 50 歲以下使用機械瓣膜,65 歲以上使用生物瓣膜,介於 50 到 65 歲之間兩者皆可。生物瓣膜持續進步,耐用性也愈來愈好。術前可與和醫師詳細討論,選擇合適的人工瓣膜。

「此外,過去由於生物瓣膜退化後只能再次開胸手術,但由於經導管瓣膜置換術的進步,第一次使用的外科生物瓣膜若退化,在於未來有很大的機會使用導管瓣膜治療。」陳紹緯醫師說,「因為使用一、二十年後,生物瓣膜可能逐漸退化,而出現狹窄或閉鎖不全,屆時可以使用導管放入新的人工(生物)瓣膜,風險比較低,患者也會比較輕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貼心小提醒

兩瓣式主動脈瓣是先天性疾病,主動脈瓣的退化速度較快,而在年輕的時候便出現主動脈瓣狹窄。因為主動脈瓣打不開,患者可能昏厥、中風、甚至猝死。

如果知道自己是兩瓣式主動脈瓣,請務必定期追蹤。陳紹緯醫師說,如果心臟超音波已發現重度主動脈瓣狹窄,即使沒有症狀,也要接受手術治療!

careonline_96
447 篇文章 ・ 270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年長者注意!主動脈瓣膜狹窄症狀易輕忽,錯失黃金治療期
careonline_96
・2023/03/07 ・211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80 多歲的張阿姨進行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瓣膜開口已狹隘至 0.6 公分,卻因無感到症狀而拒絕手術治療,後續追蹤至狹隘處小於 0.4 公分時,才聽從醫師建議進行人工瓣膜置換,張阿姨術後體能躍進,才驚覺過往爬一樓就必須休息的狀況,其實就是發生瓣膜狹隘而未自覺。

臺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紀乃新醫師表示,一般 70 歲以上長者,若主動脈瓣膜開口面積接近 1 平方公分或者以下,每年恐會持續狹窄約 0.1 公分,而開口面積狹窄至 1 平方公分以下,建議應介入治療,但台灣的銀髮患者忍耐度高、病識感較不足,很多患者暈倒後才願意治療,而錯失黃金的心臟治療期。

主動脈瓣膜狹窄症狀勿輕忽,嚴重者存活僅一年

瓣膜像是心臟裡的門及開關,當心臟收縮時,瓣膜會打開,讓血液朝著主動脈方向前進,而瓣膜的葉片非常柔軟、像紙一樣薄;隨著年紀增長,瓣膜鈣化就會增厚,造成狹窄,是高齡者常見的退化性疾病,平均發生在 80 到 90 歲。

輕度的瓣膜狹窄,理論上可以和平共處,但當瓣膜開口面積小於 1 平方公分時,定義為嚴重的主動脈瓣膜狹窄,主要症狀有四種:第一種就是完全沒症狀,但存活率也會比正常人低, 需透過定期檢查追蹤發現疾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二種症狀是胸痛、胸悶,出現時間很短暫,多半發生於固定運動量之後,只要休息 2、3 分鐘就改善,造成許多人常忽略此現象,而這類患者若不接受治療存活率約剩 5 年左右,進行治療就會改善。

第三種症狀是暈倒,主動脈瓣膜狹窄時,心臟壓縮出去的血量會變少,而壓力也會增加,所以狹窄到某個程度,就可能發生猝死或是暈倒,這也表示存活率可能剩 2 至 3 年。最後一種就是心臟衰竭,這類患者身體運動功能下降、心臟功能也退步,存活率可能只剩 1 至 2 年。

紀乃新醫師提醒,病症跟存活率息息相關,一旦出現,請盡快就醫檢查。

心臟瓣膜手術複雜度高,術式應首重安全性

心臟手術首重「安全性」,其次是「有效性」,根據患者不同狀況選擇術式,能讓患者之後的 10 年、20 年或是更久時間都功能正常。確定能達到安全有效的目標,醫師進而才考慮第三點:減少疼痛或縮短恢復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紀乃新醫師說明,傳統開胸手術因醫師視野較全面,是治療心臟最安全的術式,所有經過成熟訓練的心臟外科醫師都能施行,而小傷口手術(上胸腔切開術、右前側開胸術等)或微創手術,具備讓病人出血量較少、疼痛減少、住院時間縮短、較快恢復正常生活的優點,但從另一角度想,這類手術更需要有純熟技術的團隊,擁有完善器材的院所才能評估及施行。

個人化醫療評估,選擇最適合瓣膜材質

瓣膜分為機械瓣膜跟組織瓣膜兩大類;機械瓣膜又稱金屬瓣膜,是由醫療級碳纖維及金屬製作而成,最大好處是使用年限長、再開刀機會低,但須終生服用抗凝血劑,以預防血栓形成。一般建議 50 歲以下的患者應需考量耐久性、優先可選用機械瓣膜。

組織瓣膜又稱生物瓣膜,通常是從豬的主動脈瓣膜或牛的心包膜取得,退化的速度主要是根據患者的年紀,以及不同生物瓣膜的製程有關,越年輕、代謝越快,使用強度越大,導致退化速度較快,但患者不必長期或終身服用抗凝血劑、可以有較高的生活品質,一般建議 60 歲以上患者優先考慮使用。

紀乃新醫師補充,目前也有較新的乾式瓣膜選擇,臨床實驗顯示,較傳統生物瓣膜耐用年限更久。且若患者未來需進行二次手術時,過往第二個瓣膜會受限於第一個瓣膜的框架,新瓣膜需選擇更小尺寸,對於年長者風險較高。但新型乾式瓣膜,具可擴張的支架設計,便於進行瓣膜再置換手術,二次手術可僅透過經導管術式置放新瓣膜,幫助較無法再次承受開胸手術風險之病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紀乃新醫師再次提醒,大部分做完主動脈瓣膜手術的病人,體能狀況都會可以有明顯改善,若有前述症狀者切勿輕忽、更勿視為老化應有的症狀,應盡快就醫找出病因,透過積極治療,能恢復生活品質、享受自由自在的行動力!

careonline_96
447 篇文章 ・ 270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維繫生命的薄膜出狀況,心臟瓣膜有問題怎麼辦?
careonline_96
・2020/04/10 ・233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57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心臟裡有四個瓣膜,分別鎮守在心臟四個腔室的出口,隨著瓣膜的開與合,讓血液流往正確的方向,只向前走,永遠不回頭。但假如瓣膜出問題,無法好好的打開或關閉,心臟裡的血流有的向前,有的往後,就會被打亂。

要講解心臟瓣膜疾病前,讓我們先將回憶拉到國中生物一下,還記得血液的流向嗎?血液從大血管回到心臟時會注入左右「心房」,血液注滿心房後,準備流往心室,這時心房與心室之間的瓣膜(簡稱房室瓣,共有兩個,左右分別為二尖瓣與三尖瓣)會打開,讓心房血液往心室流動。

而血液漸漸蓄積於心室內後,就輪到心室收縮把血液擠向大血管了!心室收縮時,心室與大血管之間的瓣膜(主動脈瓣和肺動脈瓣)會打開,讓心室擠壓血液送往大血管,同時心房與心室之間的瓣膜(二尖瓣與三尖瓣)會關閉,以免血液逆流回到心房。

最後,心室結束收縮開始放鬆之際,就輪到主動脈瓣與肺動脈瓣關閉,血液就不會流回心室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每一次的心跳之間,都會重複這個模式。讓血液於心臟、肺臟、與身體之間優雅穿梭著。你瞧!人體是不是很奧妙呢?

不過,萬一奧妙的瓣膜出問題的話,這一切就不會運行的如此美好。

瓣膜出問題,主要可以用以下方式呈現:

  • 瓣膜脫垂:該關閉的瓣膜沒有關緊,部分血液因而往回流,無法全力向前流。這樣一來身體能獲得的循環血液就變少了,而心臟也得做工做得更努力才能彌補這個缺失。
  • 瓣膜狹窄:瓣膜變厚變硬,還可能融合在一起。因此瓣膜該打開時無法張的夠大,能通過的血流就變少了。心臟因此要很費力,才能擠壓血液通過這小小的瓣膜開口。患者可能因此而心衰竭。

瓣膜出問題,通常不會讓患者馬上感到不適,許多瓣膜疾病是醫師聽診時意外發現心臟雜音而診斷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經過幾年後,患者可能會有症狀,然而症狀的嚴重程度也不一定與瓣膜疾病的嚴重程度呈現正相關!

  • 活動或躺下時感到喘不過氣,睡覺時需在頭側墊高幾顆枕頭才不喘。
  • 面對日常生活感到疲憊、頭暈,常快要昏倒,或真的突然昏倒。
  • 腳踝與腳底腫脹
  • 胸部有緊縮感
  • 覺得心臟亂跳

哪些人比較容易得到瓣膜疾病呢?

有些患者是先天性的心臟病,這較容易影響主動脈瓣或肺動脈瓣。可能問題出在瓣膜的大小不對勁或瓣膜間接合沒對好。例如,一般來說主動脈瓣有三片瓣葉,但有些人先天主動脈瓣的瓣葉變成只有兩片。這時就有可能打開時開不全,關閉時關不緊,耗損速度快。

也有部分患者是後來才罹患的心臟瓣膜疾病的,這通常是因為感染或其他疾病影響了瓣膜的結構所造成。像瓣膜本身會鈣化、纖維化,瓣膜環變得太寬,或在瓣葉下支撐的腱索及乳頭肌伸長或斷裂等等,都會影響瓣膜的開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去沒有抗生素的年代,無法治療鏈球菌等細菌造成的反覆感染,小孩染上後就算喉嚨感染痊癒了,心臟瓣膜卻繼續發炎,結構改變,我們稱為風濕性心臟病。這樣的瓣膜受損會增加患者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的可能,但常在罹患風濕熱數十年後才出現症狀。

二尖瓣脫垂,是已開發國家中最常見的瓣膜性心臟病,盛行率大約是全人口的 1% 至 2% 之間。

二尖瓣(又稱為僧帽瓣)位在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若左心室收縮時,二尖瓣應該要關閉,避免血液回流到左心房。而在二尖瓣脫垂的狀況下,瓣膜組織異常變長,左心室收縮時二尖瓣會脫垂入左心房,血液容易逆流回到左心房內。

除了二尖瓣脫垂之外,其餘年紀大、心肌症、影響心臟的感染疾病(例如梅毒)、曾經心肌梗塞或心臟病發作、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也都會增加罹患瓣膜疾病的機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通常醫師替患者做身體檢查時,若發現患者有心雜音(代表血流經過了狹窄的瓣膜或血液逆流),可能會懷疑瓣膜疾病。醫師會安排心電圖、心臟超音波、胸部 X 光等檢查評估。

由於心臟瓣膜疾病會打亂血流正常該有的方向,增加心臟負擔,因此容易讓患者產生血塊中風,並有心臟衰竭與心律不整的危險。所以並不是個能放著不管的疾病!談到治療,醫師主要看患者瓣膜損傷的嚴重程度與症狀的輕重來決定治療方式。

有些症狀不嚴重的可以靠著吃藥與調整生活習慣來增進生活品質,但若瓣膜損壞嚴重或心臟的負擔太大,要考慮手術。

手術可以是修補瓣膜,像是分開已經融合的瓣膜,或讓鬆開脫垂的瓣膜再關緊一點。當瓣膜狀況無法修補時,就要考慮置換瓣膜。從哪來一個新的瓣膜呢?來源可能是來自牛、豬組職的生物瓣膜或金屬製成的人工瓣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生物瓣膜的使用年限比較短,可能於較短的時間內就要重新手術。而選擇人工金屬瓣膜之後,則需要長期服用抗凝血劑,以避免血栓卡住。目前這些手術方式除了打開胸腔去做修補置換之外,也可能可經由導管方式完成。要與醫師好好溝通想要或適合用哪一種手術進行!

 

文章難易度
careonline_96
447 篇文章 ・ 270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