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3/08/29
世人愛金,原因很多,因為它漂亮,因為它常用在首飾設計中,因為它很稀有。
・2013/08/21
颱風可以把屋頂掀起,吹走新聞記者,跟著大雨來的溪水暴漲和土石流還可能帶走大片土地和上面的所有東西。除非你有酷斯拉的體型,不然以人的尺度來看,颱風是個單一人力難以對抗的強大力量。於是颱風警報後大家都期待停班停課的通知,動物也知道風雨變大時要躲好。自然界數量最多的微生物,這時該如何因應?
・2013/08/20
傳說中,牛郎與織女每年只有農曆七月七日七夕這天能透過喜鵲搭成的鵲橋相會。仰望天際,星空中的那兩顆代表牛郎與織女的亮星,總會帶給人們無限遐想。只不過,您知道牛郎與織女的真面目究竟是什麼嗎?
・2013/08/17
內政部長李鴻源在2013年7月8號的一場演講中提到,重新規畫國土利用與都市時,應該要納入防災、減災的觀念,否則像是上個月初發生在南投規模6的地震,在台北可能會造成四千多棟大樓倒塌的災難,他並在受媒體訪問時提出「防災型都更」的概念。過去很多重大的公共建設與都市規劃,即使有納入些許防災概念,但由於當時我們對災害的研究還不夠,未有全盤規劃。
・2013/08/17
坡地災害在地形年輕、地狹人稠的台灣是常見的災害,然而,2013年6月23日作家吳念真在自由時報指出台灣人對坡地開發風險有「假裝看不見」的問題。本專題採訪台科大營建工程系的李咸亨教授,從科學原理探討土石流的特性,說明坡地開發的限度為何,最後探討在台灣的情境下,法規管制的從無到有、四十多年來的鬆綁與緊縮,究竟我們想要的開發是什麼呢?
・2013/08/16
本專題採訪臺科大營建工程系的李咸亨教授,說明臺灣都市洪災發生的風險,並從實質防洪工程層面檢視當前臺灣的都市防洪能力,診斷臺灣都市是否已經準備好應付下一次的極端降雨?
・2013/08/15
全世界對於颱風的分級多以中心最大風速為主,因此颱風的風力造成的災害也不容小覷,而所謂的最大陣風、平均風速又是如何測量的呢?
・2013/08/15
有鑑於區域型的地震預警技術,因地震波的資料處理時間,仍存在無法預警的盲區,因而需要更多接近民眾住家的測站。台灣大學的吳逸民教授與國內廠商合作開發了新型的Palert地震儀,同時具有接收預警資訊、記錄地震資料的與現地預警的功能。
・2013/08/14
前陣子衛報報導北極熊活活餓死只剩下皮毛的新聞,其實造成很大的爭議。我們來看看爭議有哪些吧!
・2013/08/09
在工業污染充斥水路之前,美國紐約市週遭礁岩上爬滿無數牡礪;佛州礁島群原本滿是珊瑚,直至九零年代後期減少44%;紐奧良東側運河疏浚與營建工程摧毀大片沼澤濕地,失去因應洪患與極端氣候的緩衝區。這些棲地過去都能保護海岸線,不過究竟能夠發揮多少效果,又能抵抗多少氣候變遷衝擊,過往難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