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3/11/04
實際上所謂的「實用地震預測」,應該包括了時間、地點、規模、深度,以及使用理論的可重覆驗證性。以目前的科技與科學發展,要完全做到上述的5點,實在是強人所難。尤其是可重覆驗證的理論,等同於我們要理解,從能量的累積到釋放,地底下斷層面上不同深度位置的岩石性質、摩擦力行為等等,才能夠精準的針對短時間尺度提出預測。以下簡單的介紹一些目前科學家認為可以作為預測的工具與前兆分析的研究:
・2013/11/04
科學家發現臭氧洞會導致極為微弱的暖化作用,但是經過氣象資料的分析,發現臭氧洞除了直接造成暖化,還會影響南半球的風場與高低壓,改變南半球的增溫幅度,進而影響全球暖化速率的評估。
・2013/10/30
狂風豪雨過後,倒下的不只是行道樹,可能還包括你正在使用的無線網路。2013年5月25日,龍捲風侵襲美國中部的5天後,防災科技實驗室(Disaster Tech Lab)即發表《Moore, Oklahoma Wireless Signal Assessment》調查報告,憑藉免費的應用程式(Application, 簡稱App)服務迅速完成無線訊號評估任務。
・2013/10/28
美國生態批評學者史洛維克(Scott Slovic)常與學生或同行玩一個遊戲,要求他們舉出某個絕不可能用生態批評解讀的文本,再由他以此觀點對文本進行詮釋,史洛維克認為,生態批評可以應用於任何文本,因為人本就是生態圈的一部分,因此即便乍看並非著力描寫自然的藝術創作,都有可能反映出人與自然的關係。
・2013/10/28
英國里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科學家Philip Livermore等人解決了一個懸宕300年之久的難題:地球的地核到底朝那個方向自轉?有趣的是:內核與外核的自轉方向和速度皆不相同:內核向東自轉,且處在超自轉(superrotate)狀態,亦即其自轉速度比地球其餘部分還快很多;而外核則向西自轉,且自轉速度相當緩慢。
・2013/10/25
「科學家是如測量S波在內地核的波速?」外地核是液態,S波無法穿透,而內地核又會有S波的波速,既然無法穿透,那為何又再度出現呢?的確,就文字邏輯上的判斷,是不容易理解的。身為一個鍵盤地球科學家,是有必要來認真回答一下。
・2013/10/22
當代都市空氣污染程度越來越嚴重,空污問題成為各地政府急需處理的環境問題。德國柏林的公司近期推出的除污瓦,利用奈米技術等高科技,除了產品美觀好看,或許也提供解決都市空氣污染的新手段?
・2013/10/18
在經過數十年的成長後,歐洲森林固碳速率出現開始下降的徵兆,過去的研究或許高估了森林的固碳能力,歐洲各國勢必要重新檢視森林的管理策略!
・2013/10/18
氣候變遷伴隨快速人口成長、經濟發展與地層下陷,將導致全球的大型港埠都市在2050年時面對比今日高9倍的洪患威脅。全球136個主要沿海城市在2050年之前每年需要花費500億美元來抵禦洪水,卻仍可能蒙受幾乎相同金額的洪災損失;但如果毫無因應作為,洪災損失將高達上兆美元。
・2013/10/16
一直以來,所有的課本在解釋季風成因時都會由海陸風開始講起,解釋完海陸風的成因後,便把海陸加熱差異造成的溫差及後續的氣壓差,直接放大應用到季風的解釋上,而且認為冬季季風與夏季季風都可以用同樣的理論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