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9/12/24
10 多年前徐銘謙是個熱愛征服百岳的年輕人,她從爬山的經驗拋出這個問題,沒想到在找解答的過程中,竟轉換了自己的生涯方向,成為台灣少數的資深手作步道師,現為「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亦是臺大國發所兼任助理教授。
・2015/11/15
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颱風洪水研究中心發展「雷達資料同化」技術,將氣象雷達的觀測資料整合進數值預報模式,更精準的推估未來6小時逐時雨量,此技術可協助公路總局等單位因應防災。
・2014/12/20
臺灣的河川皆發源自森林,森林能否發揮水土保持的功能,與會不會發生災害息息相關。林業試驗所黃瓊彪組長從集水區經營談起,說明森林保水和河川逕流的關係—樹木覆蓋率高的集水區,在暴雨之後釋出的逕流量會較緩慢且長久,可降低水患的風險,只要森林不過度開發,水患的問題便能紓解。
・2014/12/15
我們必須從過去的災害經驗來思索未來的防災策略。王价巨教授認為,政府必須做好防災資訊的建置、公開與利用。另外,防災策略必須因地制宜,而且應強化公民的防災意識,落實社區防災。
・2014/06/08
森林是大海的戀人有獎徵答活動-山海本是一家親,讓我一起瞭解山海相互依存的關係。
・2013/08/17
坡地災害在地形年輕、地狹人稠的台灣是常見的災害,然而,2013年6月23日作家吳念真在自由時報指出台灣人對坡地開發風險有「假裝看不見」的問題。本專題採訪台科大營建工程系的李咸亨教授,從科學原理探討土石流的特性,說明坡地開發的限度為何,最後探討在台灣的情境下,法規管制的從無到有、四十多年來的鬆綁與緊縮,究竟我們想要的開發是什麼呢?
・2013/06/04
風光明媚的景點總是國人休閒遊憩的最佳去處,如果能在美麗的山水風光中放鬆心情,悠哉地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享受溫泉之樂,是再好不過了。然而,享受美景與泡湯之樂的同時,過度人為開發的後果正蠢蠢欲動,鬆動地質所造成的土石流是最具警告意味的逆襲。
・2013/04/11
台灣降雨時節不均、山地又佔了三分之二,水災、土石流成為台灣常見的天災,為了達到災害預警,「到底雨量測站夠不夠?」也變成許多政府單位及民眾關切的問題。究竟國內的雨量監測有哪些技術?目前又是如何運作的呢?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簡稱地理系)的黃誌川教授與台大大氣科學系(簡稱大氣系)的周仲島教授將為大家介紹。
・2013/03/02
台灣的「山」多「谷」也多,山谷地的氣候若濕潤,就容易有小河,平常,這些小河是涓涓流水、旅客絡繹不絕,但是土石流一旦發生,1米的小水溝瞬間變成50米,釀成災害。台灣大學土木系的劉格非教授為麻省理工學院的土木工程博士,土石流正是其研究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