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4/03/07
仿生產品在未來十至二十年之間將會在市場各個角落被發現,從醫藥到交通運輸無所不在。這些創新產品的影響將更深遠地改變我們對於人類環境的思維—不只是在我們如何設計居家或辦公室的物品,還有我們如何規畫整個社會(包括企業、政府以致於其他社會組織)成為生態系統。我們來看看一個帶頭做起的組織。
・2014/03/05
病原或寄生蟲改變「寄主」(就是被寄生的動物)心智的例子處處可見。比如說,感染狂犬病的人會怕水。許多寄生蟲更利用這種特異功能來為自己製造有利環境。只能在貓的身上繁殖的「弓漿蟲」(Toxoplasma gondii)感染到老鼠身上時,會分泌激素讓老鼠忽然不怕貓~結果當然是被貓吃了,弓形蟲又回到貓身上繁衍後代。
・2014/03/05
殘酷的學術界其實是經費的狩獵場,研究學者為了自己的理想,就算機關算盡也要努力爭取經費。在這個功利主義當道的時代,比起應用科學,探索生物秘密的基礎科學常有人是覺得是浪費錢。但真的是這樣嗎? 從小我們就知道透過思考與實驗,可以幫助我們去找到問題的答案。但在殘酷的學術界裡每個計劃都要錢絕大多數的研究都要花錢。學者們要絞盡腦汁博得審查委員們的青睞。為什麼政府要資助這些看似派不上用處的基礎科學研究呢?如果把錢都拿去投資應用科學研究,會比較好嗎?
・2014/03/03
《共病時代》是一本內容精彩的科普書,作者藉由許多不同的病例,來倡導一個重要的觀念「人類有很多疾病的病因與結果,其實跟動物的疾病是有共通性的」。在生物的演化上,不同的疾病間有這麼多的「保守性質」(也就是很多物種都有相同的特徵),事出必有因。因此,作者試圖以演化學的角度來解釋,讓讀者得以了解到,以生活安逸慣了的人類角度來看動物的「病徵」,在野生環境,卻可能是重要的保命之道。
・2014/03/03
一隻惡名昭彰的人類病原菌,居然能對植物的荷爾蒙產生反應,而且是製造出酵素來把它轉換成一種自然界不常見,除了染布也不知道要用來做什麼的藍色化合物。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2014/02/27
二○一四年二月,同樣發表在《兒科》(Pediatrics)的研究,也顯示儘管在過去三十年美國兒童的肥胖比例,已經翻了好幾翻,卻有超過五成的父母,仍低估自己超重、肥胖的孩子,尤其是父母本身也超重時,更加不容易察覺到孩子的體重異常。
・2014/02/27
2011年福島核災以來,許多人開始積極關注核能產業的利弊得失與風險評估,除了有關於核能電廠安全問題的討論以外,也有越來越多人注意到核廢料的處理及其他核能相關設施的核洩漏問題。近年來,民間團體開始自行量測與解讀環境中的輻射,在一些網路購物與集會現場也有相關設備與平台的推廣。如同官方所提出的量測數據應該被驗證而非單純取信,此種民間的量測器材與方法,其正確程度亦值得我們深入討論。本文企圖整理近期輻射量測的相關文獻並對部分爭議與謬誤之處加以釐清。
・2014/02/25
從食安、疾病一直到防災,無論官方要提出何種說法,都會被放大鏡盯著看,有時可能還會有錯誤解讀,既要考慮到是否會引起恐慌,又要考慮到是否會低估情勢,甚至有時還不得不注意到政治正不正確。如此複雜的顧慮,呈現到我們眼前時,經常是走了個樣。我一直感到疑惑,擔心民眾、媒體、上頭的長官不懂,那麼為何不藉由像地震這樣的事件,教育社會大眾正確的觀點,這正是科學傳播宣導的最佳時機啊!
・2014/02/25
「有科學新聞才會有科學討論;有科學討論才會有科學決策。」這個反思來自於究竟泛科學究竟跟台灣其他科學媒體有什麼不同?除了 PanSci 作為網路社群起家的媒體,內容有趣別緻、即時互動之外,我會說是只有泛科學在科普外嘗試在做科學新聞甚至討論。台灣自己的科學評論跟科學政策的大眾媒體討論很少。像是食安的幾 ppm 爭議、核能的輻射量安全值該怎麼定,永遠是參考國外標準或是立委桌子一拍直接殺到0、山區開發與水土保持、幹細胞研究(對一個非基督教國家而言的倫理爭議)、資安議題等等。
・2014/02/25
餓肚子是所有生物最難以忍受的逆境。我們在實驗室裡逼迫細菌體驗長期饑餓,卻發現細菌開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看來不想死,就得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