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4/03/16
要解讀這部電影首先要知道John和Jane都是很常見的英文名字,而Smith更是最常見的姓氏。這就意味片中的夫妻雖然從事現代社會匪夷所思的行業,其實代表了最普通的夫妻,而他們無聊的婚姻,其實也不過是上班族典型的家庭生活:這部電影,其實正是影射一般夫妻關係的寓言,其職業背景,只是製造笑料,增加觀眾樂趣而已。而夫妻相殺,亦不過是一般夫妻大大小小爭鬥吵架的比喻而已。那麼John與Jane究竟要相愛呢?還是相殺?
・2014/03/16
好酒常是出自老酒窖。為什麼同樣的原料放在老酒窖就能產生好酒? 這個現象背後的機制,微生物學家們正在試圖解謎。
・2014/03/14
真的有那麼毒嗎?根據影音資料上來看,火鍋湯頭裡面有農藥、重金屬、磷、硝酸/亞硝酸鹽。在個別的食材裡或許不多,但是溶出到湯裡面成為「濃縮液」,就比較嚴重了。不過,我們來看一下,到底是不是真的那麼毒。
・2014/03/12
本來就不可能要求一位高三生對於某個科學議題知道多少,所以甄試的重點反而是評量一位學生追求學問的潛力與動機。這樣說來,我想,一位讀過至少一學期物理、化學、生物、地科的高三生,能否正確解讀科學訊息,或者透過科學的眼光來看待生活中的任何事,才是同學該在甄選中展現的。因此,在這分享7則甄試前最好別錯過的文章。
・2014/03/03
無限猴子定理本身概念並不複雜,但實際上卻是難以應用。因為我們找不到足夠且合法的猴子(動保人士必然會抗議),我們也沒有耐心等足夠久讓他們寫出一本曠世名作。然而,就在最近卻有個年輕人意外地利用網路,進行了一項大規模的猴子實驗——他把全世界數以萬計坐在電腦前的人都當成了猴子。
・2014/03/03
一隻惡名昭彰的人類病原菌,居然能對植物的荷爾蒙產生反應,而且是製造出酵素來把它轉換成一種自然界不常見,除了染布也不知道要用來做什麼的藍色化合物。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2014/02/27
二○一四年二月,同樣發表在《兒科》(Pediatrics)的研究,也顯示儘管在過去三十年美國兒童的肥胖比例,已經翻了好幾翻,卻有超過五成的父母,仍低估自己超重、肥胖的孩子,尤其是父母本身也超重時,更加不容易察覺到孩子的體重異常。
・2014/02/25
從食安、疾病一直到防災,無論官方要提出何種說法,都會被放大鏡盯著看,有時可能還會有錯誤解讀,既要考慮到是否會引起恐慌,又要考慮到是否會低估情勢,甚至有時還不得不注意到政治正不正確。如此複雜的顧慮,呈現到我們眼前時,經常是走了個樣。我一直感到疑惑,擔心民眾、媒體、上頭的長官不懂,那麼為何不藉由像地震這樣的事件,教育社會大眾正確的觀點,這正是科學傳播宣導的最佳時機啊!
・2014/02/25
「有科學新聞才會有科學討論;有科學討論才會有科學決策。」這個反思來自於究竟泛科學究竟跟台灣其他科學媒體有什麼不同?除了 PanSci 作為網路社群起家的媒體,內容有趣別緻、即時互動之外,我會說是只有泛科學在科普外嘗試在做科學新聞甚至討論。台灣自己的科學評論跟科學政策的大眾媒體討論很少。像是食安的幾 ppm 爭議、核能的輻射量安全值該怎麼定,永遠是參考國外標準或是立委桌子一拍直接殺到0、山區開發與水土保持、幹細胞研究(對一個非基督教國家而言的倫理爭議)、資安議題等等。
・2014/02/25
餓肚子是所有生物最難以忍受的逆境。我們在實驗室裡逼迫細菌體驗長期饑餓,卻發現細菌開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看來不想死,就得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