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菀婷
這世界,上演著隨機殺人事件,除了留下駭人的新聞,各界開始關心媒體的播送將會促成下一位模倣犯(copycat killer)。模倣犯,故名思義,犯人因先前所見的犯罪案情而受到啟發,策畫另一宗殺人案件。相關研究也曾顯示,暴露在含有暴力相關的電影、漫畫、電玩等畫面中,可能會造成性格扭曲。這是真的嗎?
鏡像神經元
1980年代,義大利學者Giacomo Rizzolatti利用插針實驗,讓恆河猴(macaque monkey)做一連串動作相關實驗。但卻意外發現,當團隊的其他研究人員拿起花生或吃冰淇淋時,恆河猴的相對運動神經元居然也有20%活化。這個發現引起相當大的迴響,原來不是只有自己在做一件事情時,相對的腦區才會活化;而是,即使看到他人做某件事情時,我們的腦區也會有相當程度的活化。此種神經元命名為「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
模仿的開始
模仿,從這裡開始。當小朋友什麼都還不會的時候,看到別人做什麼就學什麼。故研究鏡像神經元專家VS Ramachandran認為人類的延續是遵循拉馬克主義(Lamarkism)而非達爾文主義(Darwinism)。拉馬克主義有兩個主要的學說:獲得性遺傳(acquired inheritance)、用進廢退說(use and disuse)。舉例來說,小朋友只需看到父母屠殺北極熊、製作北極熊大衣,就能學會這種方法,只需經過不斷的練習,即可習得此種技術。
模仿為什麼很重要呢?因為每個人在做動作時,都會有背後動機。透過模仿,可以用「我的思維」猜測「你的動機」,這就是「同理心」。研究顯示,自閉症小朋友的鏡像神經元活化較弱,意味著缺乏理解他人的能力。治療師通常會鼓勵父母模仿自閉症小朋友的行為,讓自閉症的小朋友認為你跟他是同一國的,再慢慢引導他們正確的行為模式,如此一來,也能活化自閉症小朋友的鏡像神經元。因此,神經科學家認為,鏡像神經元的活化與同理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身分認同
近幾年的研究發現,鏡像神經元的活化不單單與同理心相關。
由於科技的進步、父母的忙碌,小朋友下課後拿著智慧型手機、盯電腦、看電視的比例增高,一群研究者憂心媒體暴力會影響小朋友的性格發展。結果發現性格較易衝動的孩子,在看暴力影片時,執行動作的相同腦區有較多活化。
另一項研究顯示,透過腦電波實驗(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發現,觀看與受試者同族群及非同族群做相同動作的影片,受試者大腦電波反映也會不同:觀看與受試者相同族群的影片時,受試者的鏡像神經元系統有較多反應。而一項fMRI腦造影研究中,請17位猶太人看由白人假扮的新納粹民族(討厭組)與非納粹民族(喜歡組)的影片(拿東西、喝水等中性刺激影片),觀看非納粹組的行為時,猶太受試者的相對大腦活化區也較活躍。
還記得義大利學者Giacomo Rizzolatti的猴子實驗嗎?當恆河猴看到人們執行的動作,引起20%的鏡像神經元活化。近幾年的腦造影研究顯示,人們看到與自己相同族群或認定為「喜歡」的族群執行動作時,相對的腦區有更多的活化。意味著文化、情境與社會連結所造成的身分認同,均會影響鏡像神經元的活化,而鏡像神經元的活化程度,不僅讓我們更同理他人,還驅使(drive)我們執行模仿的動作。
模倣犯(Copycat Killer)
模仿,是天生能力。藉由模仿,我們可以親近他人、理解他人、融入族群並確立自我定位。模倣犯,因自我身分認同落入暴力區塊,將暴力畫面中的兇手視為同一族群,造成該腦區之鏡像神經元大量活化,而「模仿」就此開始!
因此,並不是所有人看到暴力的電影、漫畫或影片就會大量活化該區的鏡像神經元,且進行模仿犯罪行為。最根本的仍是自我意識與定位。
天生愛學樣:發現鏡像神經元,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