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9/09/25
媒體過度戲劇化地呈現自殺故事,會導致模仿效應。我們如何將自殺事件的新聞價值降低,最小化其報導,才可能減低自殺行為的傳染性。
・2018/10/23
2018 年的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人類學獎,頒給了瑞典隆德大學佩爾森等人的研究,不過研究團隊對於為何會獲獎卻感到困惑,因為這份研究確實是份正經的學術發表--它要挑戰過往對於「黑猩猩的模仿行為不具有社交功能」的理論,也是首次有系統的分析動物園裡黑猩猩和人類之間的模仿行為。為了力求讓互動行為自然發生,研究員將腦筋動到了動物園的展示區上。因為不能讓遊客在鏡頭做出不自然的反應,所有的觀察紀錄都要偷偷來。於是直到發表的那一刻前,遊客們都不知道他們的猿樣都被看光光了!
・2014/05/24
這世界,上演著隨機殺人事件,除了留下駭人的新聞,各界開始關心媒體的播送將會促成下一位模倣犯(copycat killer)。模倣犯,故名思義,犯人因先前所見的犯罪案情而受到啟發,策畫另一宗殺人案件。相關研究也曾顯示,暴露在含有暴力相關的電影、漫畫、電玩等畫面中,可能會造成性格扭曲。這是真的嗎?
・2013/08/07
大家有沒有想過原來可以運用動物的社會學習能力來訓練動物模仿人類動作?現在翻譯轉載一篇出自日本的CPDT-KA認證訓練師Miki Saito老師的文章。文章介紹的意大利訓犬師Claudia Fugazza構思的一套新式訓練手法「Do As I Do」,正是運用了狗兒的社會學習能力在模仿人類動作上。
・2013/01/07
狗兒與人類一樣,易受打哈欠的傳染。「年輕」的狗兒卻對打哈欠免疫。而究竟「年輕」是有多年輕?那又是什麼原因使得牠們免疫於這種傳染性的行為呢?
・2012/03/21
在這種意義下,瀰和基因形成強烈類比:它們都「試圖」在演化戰場上打敗其它競爭對手脫穎而出,而它們的戰鬥,則形塑了人與動物的樣貌及生活。然而,和基因不同的是,瀰是藉由模仿而複製和傳遞,而非藉由遺傳。因此,就算對於持有者完全沒有生存上的益處,只要有強大的渲染力,瀰還是可以散佈得很廣(例如「把這封email轉寄給十個人,不然你明天會吃到大便」的可怕連鎖信)。
・2011/02/28
演化最重要的兩個內在因素就是模仿跟不精確的模仿;當一個物體一次一次地被模仿而每次的模仿都稍微失去一點訊息,這樣的模仿最後就變成新的物體,獲得意想不到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