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2
2

文字

分享

0
2
2

交往後我眼中的你:不同依附類型對於伴侶的看法──依附理論系列(五)

貓心
・2017/01/01 ・3771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16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依附理論系列


前一篇文章在討論不同依附類型的人,在約會與曖昧時會展現出怎麼樣的不同風貌。那麼,在約會、曖昧之後呢?當然是被打槍發好人卡然後說掰掰阿,這樣我的文章就不用寫下去了(大誤)。不是啦,我沒有這麼不負責任啦,這一篇文章,要開始帶領讀者來談戀愛了(?)。在戀愛當中,不同的依附類型,會對伴侶有什麼樣不同的看法呢?

本篇文章將會討論到:

  1. 不同依附類型對於伴侶的期望與看法
  2. 不同依附類型的人,在溝通時會採取哪些溝通方式呢?

對於伴侶的期望與看法

我們都知道,我們對於伴侶的期望會影響彼此的互動關係:如果在一段感情裡面,你期待每天都一帆風順,只有歡笑沒有眼淚跟爭執,那麼你恐怕會不斷地失望;如果你總是怪罪對方對你很糟、總是付出的不夠多,那麼這段感情肯定也不會幸福。究竟,不同依附類型的人,會怎麼看帶一段愛情關係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前面的文章提過,安全型依附的人比較會用正向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覺得世界充滿了愛與善良;因此,安全型依附的人比起不安全型依附的人,會用更正向的眼光看待人際互動(positive interpersonal beliefs),例如,他們比較容易對愛情關係帶著正面的期待(optimistic beliefs)[1-2]、對伴侶抱持著較為正面的看法[3-7]

除此之外,心理學家也發現,透過一些實驗操弄激發出一個人的安全感,也會讓這個人覺得伴侶總是願意在這段關係中付出(perception)而未來也會持續地對自己好(expectation)[8],換個白話一點的說法就是,當你感覺到充滿安全感的時候,你會傾向以正向的方式解讀伴侶的所作所為,並且用樂觀看待你們未來的互動。

忙碌好久的男/女朋友突然空出時間,找你一起去吃燭光晚餐,你會有什麼反應呢?圖/By Ciousmagz - Own work,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6577791
忙碌好久的另一伴突然空出時間,找你一起去吃燭光晚餐,你會有什麼反應呢?圖/By Ciousmagz – Own work,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

有一個很常見的例子可以說明這件事情:當一段關係不穩定時,即便某一天,男生突然覺得最近好像很少陪女友,都在忙自己的課業,因此決定好好請女朋友吃一頓飯,然後聊聊彼此關係中的問題;可是女友來到餐廳之後,不但沒有覺得很感動,反而懷疑男生是不是在外面偷吃而心生愧疚,才請自己吃飯作為補償。相反的,如果一段關係很美滿,當今天男方約會遲到了,女方也會想說是對方最近忙著趕論文才遲到的,而不會解讀成對方不夠愛自己(註1)。

而相信伴侶是一個具有正向特質的人,可以為感情帶來什麼樣的好處呢?很顯然的,我們相信自己的伴侶有正向的特質,自然而然地會覺得和他們在一起很開心,能夠和他們一起度過許多愉快的時光;畢竟沒有人喜歡和會佔自己便宜,或是整天抱怨批評甚至鄙視自己的人相處吧?過去研究也證實了這樣的看法,當我們越是覺得自己的伴侶有正向特質時,我們越會相信自己的伴侶愛我們、關心我們[8],並且認為伴侶接納我們自己的特質、把我們視為有價值的人[9]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553419
愛情有時候就像光與影,當我們把目光放在光明面上時,自然而然地就比較願意相信這段感情。 圖/Psyphotographer(作者攝影粉專

在溝通時會採取哪些方式呢?

而想要有一段長久的關係,良好的溝通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既然安全型的人比較能夠用正向的態度看待自己的伴侶,也比較相信自己的伴侶會關心自己、重視自己,那麼很自然地,他們也比較能夠和伴侶有正向溝通[10]。這並不是說不安全型的人就把他們的伴侶當作壞人,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麼他們也太M了吧;只是不安全型的人,只有當自己獲得伴侶的贊同、對自己的事情感興趣[11],或是覺得自己比伴侶更優秀的時候,他們才會給予伴侶正面的評價[12],而安全型的人,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比較願意讚美他們的伴侶,不會因為眼前的事情而有太大的改變[11, 13]

不知道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你的伴侶在你對他好的時候,總是把你寵得像公主/王子一樣;但是你一旦沒能滿足他的需求時,他就會對你大發雷霆,不斷批評你的不是,好像你之前為他做過的一切,如同泡沫一般消失殆盡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你可能就是遇上了一個不安全型依附的伴侶。

至於為什麼會這個樣子呢?那是因為,不安全型依附的人,不論是有意識地或是無意識地,總是在關係當中充滿了矛盾,一下子又想接近自己的伴侶,但一下子又害怕自己得不到伴侶的愛,因此又想要逃避[14];這些對於自己有負面看法,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的人,內心雖然渴求著被愛(basic hunger for love),但是卻不斷地擔心著自己不值得被愛、不斷地重複想著過去那些被拋棄、被討厭的經驗(rumination about unlovability),使得他們在關係中充滿了矛盾[15]

也因為安全型的人比較能夠正向且穩定地看待他們的伴侶,他們自然也比較能夠感受這段關係是穩定而美好的,而不安全依附者則恰恰相反[16-18];除此之外,越是安全型依附的人,就越能經營出高滿意度、高品質、低衝突暴力的愛情關係[16,17,19~25]。簡單來說,就是安全型依附的人比不安全型依附的人,更能夠享有一段美好的關係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_MG_3156
圖/Psyphotographer(作者攝影粉專

那麼,不安全依附的人,到底該怎麼辦呢?雖然在後面的文章裡,我會花一整篇的文章來寫不安全依附的人可以做的事情;但是,既然給了這麼多安全依附的好處,總不能就叫不安全依附的人砍掉重練吧QAQ。

或許,不安全依附的人,可以嘗試去模仿安全依附者的行為,因為有許多的心理學研究都告訴我們,我們的行為會影響到我們的感受,因此,我們可以試著模仿安全依附者會有的特質,來讓自己變得更安心。例如,我們可以試著模仿安全型的人看待自己伴侶的方式。

上面提到了,不安全依附者只有在伴侶對自己好的時候,才會感恩自己的伴侶;但是,安全型的人卻能夠把伴侶的特質看得很正面、總是相信自己的伴侶是愛自己的。如果我們能夠換個角度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我們的伴侶也是如此,他會生氣、會難過、會憂鬱,也都是人之常情,並不是他對待你的方式和你所想像中不同的時候,他就是一個糟糕的人。

他,並不等同於他的那些負面情緒,不論是對你體貼時的他,或是對你冷淡時的他,都還是同一個人;他今天對你冷淡、沒能注意到你的需求,可能就只是他今天工作很累,沒什麼心情照顧你而已,並不代表你是一個不值得被愛的人,也不必因此去批評自己的伴侶,或許採取較為溫和、委婉的方式告訴對方你的感受,會比起對著他罵,更能讓他感受到你的感覺、了解到你的需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試著多回想他曾經為你付出的一切,感謝他在茫茫人海中遇見了你,將會讓你的心情變得好過些,也能夠用較為正面的角度來看待你們的關係,讓你們的關係變得更為順遂(註2)。

註解

  1. 這就是伴侶治療大師 John Gottman 所稱的積極詮釋與消極詮釋(Negative Sentiment Override, NSO),可以參考我所寫的〈關係中的爭執與修復〉一文,裡面有詳細介紹。
  2. 關於情緒調適的策略,實在很難用這麼簡短的文字說明,我推薦一本我最近在閱讀的好書:〈其實你沒有學會愛自己〉,有助於你修復自身過去的傷痕,從而能在感情裡面獲得更多地安全感。

延伸閱讀

  1.  Carnelley & Janoff-Bulman(1992) Optimism about Love Relationships: General vs Specific Lessons from One’s Personal Experience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February 1992 vol. 9 no. 1 5-20.
  2.  Pietromonaco & Carnelley(1994) Depression, working models of others, and relationship functioning. J Pers Soc Psychol. 1994 Jan;66(1):127-40.
  3. Collins & Read(1990) Adult attachment, working models, 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dating coup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 58(4), Apr 1990, 644-663.
  4.  Feeney, J. A., & Noller, P. (1991). Attachment style and verbal descriptions of romantic partner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8, 187-215.
  5. Simpson, J.A. (1990).Influence of attachment styles o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9 ,871-980.
  6.  Baldwin, M. W., Fehr, B., Keedian, E., Seidel, M., & Thomson, D. W. ( 1993 ). An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al schemata underlying attachment styles: Self-report and lexical decision approach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 746-754.
  7. Mark W. Baldwin, John Patrick Richard Keelan, Beverley Fehr, Vicki Enns, and Evelyn Koh-Rangarajoo(1996)Social-Cognitive Conceptualization of Attachment Working Models: Availability and Accessibility Effec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Vol. 71, No. 1, 94-109.
  8.  Murray, S. L., Bellavia, G., Feeney, B., Holmes, J. G., & Rose, P. (2001). The contingencies of interpersonal acceptance: Whe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function as a self-affirmational resource. Motivation & Emotion, 25, 163-189.
  9.  Murray, S. L., Holmes, J. G., & Griffin, D. W. (2000). Self-esteem and the quest for felt security: How perceived regard regulates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 478–498.
  10.  Pearce & Halford(2008) Do attributions medi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ttachment and negative couple communicatio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Volume 15, Issue 2, pages 155–170, June 2008
  11.  Pi Paula R. Pietromonaco& Lisa Feldman Barrett(2006) What can you do for me? Attachment style and motives underlying esteem for partner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0 (2006) 313–338
  12. Derrick, J. L. & Murray, S. L. (2007). Enhancing relationship perceptions by reducing felt inferiority: The role of attachment styl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4, 531-549. doi: 10.1111/j.1475- 6811.2007.00170.x
  13. Alfasi, Y., Gramzow, R.H., & Carnelley, K.B. (2010). Adult attachment patterns and stability in esteem for romantic partner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8, 607-611.
  14.  Mikulincer, Shaver, Bar-On & Ein-Dor(2010) The pushes and pulls of close relationships: attachment insecurities and relational ambivalence.J Pers Soc Psychol. 2010 Mar;98(3):450-68. doi: 10.1037/a0017366.
  15. Murray, S.L., Derrick, J.L., Leder, S., & Holmes, J.G. (2008). Balancing connectedness and self-protection goal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A levels-of-processing perspective on risk regul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4(3), 429-459.
  16. Collins & Read(1990)Adult Attachment, Working Models, 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Dating Coup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 58, No. 4, 644-663
  17. Myers & Landsberger(2002). Direct and indirect pathways between adult attachment style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Volume 9, Issue 2, pages 159–172
  18. Stackert & Bursik(2003) Why am I unsatisfied? Adult attachment style, gendered irrational relationship beliefs, and young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Vol 34(8), Jun 2003, 1419-1429.
  19. 王慶福(2000)。當男孩愛上女孩:人際依附風格類型搭配、愛情關係與關係適應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8,177~201。
  20. 林佳玲(2000 )。夫妻依附風格,衝突因應策略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21. 廖宏啟(1999)。人際困擾的治療─認知與人際取向之比較。諮商與輔導,160, 16-20。
  22. Banse, R. (2004). Attachment style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Evidence for dyadic configuration effect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1, 273–282.
  23. Feeney, J. A. (1994). Attachment style, communication patterns, and satisfaction across the life cycle of marriag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 333-348.
  24. Feeney(2002)Attachment, marital interaction,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 diary study.Personal Relationships Volume 9, Issue 1, pages 39–55.
  25. Stackert, R. A., & Bursik, K. (2003). Why am I unsatisfied? Adult attachment style, gendered irrational relationship beliefs, and young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4, 1419-1429.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貓心
76 篇文章 ・ 123 位粉絲
心理作家。台大心理系學士、國北教心理與諮商所碩士。 寫作主題為「安全感」,藉由依附理論的實際應用,讓缺乏安全感的人,了解安全感構成的要素,進而找到具有安全感的對象,並學習建立具有安全感的對話。 對於安全感,許多人有一個想法:「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但在實際上,安全感其實是透過成長過程中,從照顧者對自己敏感而支持的回應,逐漸內化而來的。 因此我認為,獲得安全感的兩個關鍵在於:找到相對而言具有安全感的伴侶,並透過能夠創造安全感的說話方式與對方互動,建立起一段具有安全感的關係。 個人專欄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 個人攝影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photographer/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ECU: 汽車大腦的演化與挑戰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7/02 ・3793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本文與 威力暘電子 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想像一下,當你每天啟動汽車時,啟動的不再只是一台車,而是一百台電腦同步運作。但如果這些「電腦」突然集體當機,後果會有多嚴重?方向盤可能瞬間失靈,安全氣囊無法啟動,整台車就像失控的高科技廢鐵。這樣的「系統崩潰」風險並非誇張劇情,而是真實存在於你我日常的駕駛過程中。

今天,我們將深入探討汽車電子系統「逆天改運」的科學奧秘。究竟,汽車的「大腦」—電子控制單元(ECU),是如何從單一功能,暴增至上百個獨立系統?而全球頂尖的工程師們,又為何正傾盡全力,試圖將這些複雜的系統「砍掉重練」、整合優化?

第一顆「汽車大腦」的誕生

時間回到 1980 年代,當時的汽車工程師們面臨一項重要任務:如何把汽油引擎的每一滴燃油都壓榨出最大動力?「省油即省錢」是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他們發現,關鍵其實潛藏在一個微小到幾乎難以察覺的瞬間:火星塞的點火時機,也就是「點火正時」。

如果能把點火的精準度控制在「兩毫秒」以內,這大約是你眨眼時間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引擎效率就能提升整整一成!這不僅意味著車子開起來更順暢,還能直接省下一成的油耗。那麼,要如何跨過這道門檻?答案就是:「電腦」的加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工程師們引入了「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顆專注於特定任務的迷你電腦晶片。它能即時讀取引擎轉速、進氣壓力、油門深度、甚至異常爆震等各種感測器的訊號。透過內建的演算法,在千分之一秒、甚至微秒等級的時間內,精準計算出最佳的點火角度,並立刻執行。

從此,引擎的性能表現大躍進,油耗也更漂亮。這正是汽車電子控制單元(ECU)的始祖—專門負責點火的「引擎控制單元」(Engine Control Unit)。

汽車電子控制單元的始祖—專門負責點火的「引擎控制單元」(Engine Control Unit)/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ECU 的失控暴增與甜蜜的負荷

第一顆 ECU 的成功,在 1980 年代後期點燃了工程師們的想像:「這 ECU 這麼好用,其他地方是不是也能用?」於是,ECU 的應用範圍不再僅限於點火,燃油噴射量、怠速穩定性、變速箱換檔平順度、ABS 防鎖死煞車,甚至安全氣囊的引爆時機……各種功能都交給專屬的 ECU 負責 。

然而,問題來了:這麼多「小電腦」,它們之間該如何有效溝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86 年,德國的博世(Bosch)公司推出了一項劃時代的發明:控制器區域網路(CAN Bus)。你可以將它想像成一條專為 ECU 打造的「神經網路」。各個 ECU 只需連接到這條共用的線路上,就能將訊息「廣播」給其他單元。

更重要的是,CAN Bus 還具備「優先通行」機制。例如,煞車指令或安全氣囊引爆訊號這類攸關人命的重要訊息,絕對能搶先通過,避免因資訊堵塞而延誤。儘管 CAN Bus 解決了 ECU 之間的溝通問題,但每顆 ECU 依然需要獨立的電源線、接地線,並連接各種感測器和致動器。結果就是,一輛汽車的電線總長度可能達到 2 到 4 公里,總重量更高達 50 到 60 公斤,等同於憑空多載了一位乘客的重量。

另一方面,大量的 ECU 與錯綜複雜的線路,也讓「電子故障」開始頻繁登上汽車召回原因的榜首。更別提這些密密麻麻的線束,簡直是設計師和維修技師的惡夢。要檢修這些電子故障,無疑讓人一個頭兩個大。

大量的 ECU 與錯綜複雜的線路,也讓「電子故障」開始頻繁登上汽車召回原因的榜首。/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汽車電子革命:從「百腦亂舞」到集中治理

到了2010年代,汽車電子架構迎來一場大改革,「分區架構(Zonal Architecture)」搭配「中央高效能運算(HPC)」逐漸成為主流。簡單來說,這就像在車內建立「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的管理系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可以想像,整輛車被劃分為幾個大型區域,像是車頭、車尾、車身兩側與駕駛艙,就像數個「大都會」。每個區域控制單元(ZCU)就像「市政府」,負責收集該區所有的感測器訊號、初步處理與整合,並直接驅動該區的馬達、燈光等致動器。區域先自理,就不必大小事都等中央拍板。

而「中央政府」則由車用高效能運算平台(HPC)擔任,統籌負責更複雜的運算任務,例如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所需的環境感知、物體辨識,或是車載娛樂系統、導航功能,甚至是未來自動駕駛的決策,通通交由車輛正中央的這顆「超級大腦」執行。

乘著這波汽車電子架構的轉型浪潮中, 2008 年成立的台灣本土企業威力暘電子,便精準地切入了這個趨勢,致力於開發整合 ECU 與區域控制器(Domain Controller)功能的模組化平台。他們專精於開發電子排檔、多功能方向盤等各式汽車電子控制模組。為了確保各部件之間的溝通順暢,威力暘提供的解決方案,就像是將好幾個「分區管理員」的職責,甚至一部分「超級大腦」的功能,都整合到一個更強大的硬體平台上。

這些模組不僅擁有強大的晶片運算能力,可同時支援 ADAS 與車載娛樂,還能兼容多種通訊協定,大幅簡化車內網路架構。如此一來,車廠在追求輕量化和高效率的同時,也能顧及穩定性與安全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08 年威力暘電子致力於開發整合 ECU 與區域控制器(Domain Controller)功能的模組化平台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萬無一失的「汽車大腦」:威力暘的四大策略

然而,「做出來」與「做好」之間,還是有差別。要如何確保這顆集結所有功能的「汽車大腦」不出錯?具體來說,威力暘電子憑藉以下四大策略,築起其產品的可靠性與安全性:

  1. AUTOSAR : 導入開放且標準化的汽車軟體架構 AUTOSAR。分為應用層、運行環境層(RTE)和基礎軟體層(BSW)。就像在玩「樂高積木」,ECU 開發者能靈活組合模組,專注在核心功能開發,從根本上提升軟體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2. V-Model 開發流程:這是一種強調嚴謹、能在早期發現錯誤的軟體開發流程。就像打勾 V 字形般,左側從上而下逐步執行,右側則由下而上層層檢驗,確保每個階段的安全要求都確實落實。
  3. 基於模型的設計 MBD(Model-Based Design) 威力暘的工程師們會利用 MatLab®/Simulink® 等工具,把整個 ECU 要控制的系統(如煞車),用數學模型搭建起來,然後在虛擬環境中進行大量的模擬和測試。這等於在實體 ECU 誕生前,就能在「數位雙生」世界中反覆演練、預先排除設計缺陷,,並驗證安全機制是否有效。
  4. Automotive SPICE (ASPICE) : ASPICE 是國際公認的汽車軟體「品質管理系統」,它不直接評估最終 ECU 產品本身的安全性,而是深入檢視團隊在軟體開發的「整個過程」,也就是「方法論」和「管理紀律」是否夠成熟、夠系統化,並只根據數據來評估品質。

既然 ECU 掌管了整輛車的運作,其能否正常運作,自然被視為最優先項目。為此,威力暘嚴格遵循汽車業中一本堪稱「安全聖經」的國際標準:ISO 26262。這套國際標準可視為一本針對汽車電子電氣系統(特別是 ECU)的「超嚴格品管手冊」和「開發流程指南」,從概念、設計、測試到生產和報廢,都詳細規範了每個安全要求和驗證方法,唯一目標就是把任何潛在風險降到最低

有了上述這四項策略,威力暘確保其產品從設計、生產到交付都符合嚴苛的安全標準,才能通過 ISO 26262 的嚴格檢驗。

然而,ECU 的演進並未就此停下腳步。當ECU 的數量開始精簡,「大腦」變得更集中、更強大後,汽車產業又迎來了新一波革命:「軟體定義汽車」(Software-Defined Vehicle, SDV)。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軟體定義汽車 SDV:你的愛車也能「升級」!

未來的汽車,會越來越像你手中的智慧型手機。過去,車輛功能在出廠時幾乎就「定終身」,想升級?多半只能換車。但在軟體定義汽車(SDV)時代,汽車將搖身一變成為具備強大運算能力與高速網路連線的「行動伺服器」,能夠「二次覺醒」、不斷升級。透過 OTA(Over-the-Air)技術,車廠能像推送 App 更新一樣,遠端傳送新功能、性能優化或安全修補包到你的車上。

不過,這種美好願景也將帶來全新的挑戰:資安風險。當汽車連上網路,就等於向駭客敞開潛在的攻擊入口。如果車上的 ECU 或雲端伺服器被駭,輕則個資外洩,重則車輛被遠端鎖定或惡意操控。為了打造安全的 SDV,業界必須遵循像 ISO 21434 這樣的車用資安標準。

威力暘電子運用前面提到的四大核心策略,確保自家產品能符合從 ISO 26262 到 ISO 21434 的國際認證。從品質管理、軟體開發流程,到安全認證,這些努力,讓威力暘的模組擁有最高的網路與功能安全。他們的產品不僅展現「台灣智造」的彈性與創新,也擁有與國際大廠比肩的「車規級可靠度」。憑藉這些實力,威力暘已成功打進日本 YAMAHA、Toyota,以及歐美 ZF、Autoliv 等全球一線供應鏈,更成為 DENSO 在台灣少數核准的控制模組夥伴,以商用車熱系統專案成功打入日系核心供應鏈,並自 2025 年起與 DENSO 共同展開平台化量產,驗證其流程與品質。

毫無疑問,未來車輛將有更多運作交由電腦與 AI 判斷,交由電腦判斷,比交由人類駕駛還要安全的那一天,離我們不遠了。而人類的角色,將從操作者轉為監督者,負責在故障或斷網時擔任最後的保險。透過科技讓車子更聰明、更安全,人類甘願當一個「最弱兵器」,其實也不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4
0

文字

分享

0
4
0
為什麼不要對重聽的阿嬤大叫──不只是沒禮貌的問題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2024/06/04 ・3173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 文/張逸屏|雅文基金會聽語科學研究中心 主任/研究員

端午節時,幼兒園大班的晴晴跟著爸爸媽媽回阿嬤家過節,晴晴興奮地跟阿嬤分享前幾天在學校聽的故事「紅盒子裡的祕密」,但是,最近開始出現重聽情況的阿嬤,常常聽不清楚或聽錯,不是說「啥?什麼?」,不然就是把「驢子爺爺」聽成「吳爺爺」。於是,晴晴不自覺地愈講愈大聲,希望能讓阿嬤聽清楚,當阿嬤還是聽得霧煞煞,晴晴只好更大聲!最後,大聲到爸爸從廚房跑出來罵晴晴:「怎麼可以對阿嬤講話這麼大聲、太沒禮貌了!」晴晴委屈地哭了起來……

大家應該都有碰過被身旁的人提醒跟這位長者說話要大聲一點的經驗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1],60 歲以上高齡人口中,約有 1/4 的人患有足以造成生活障礙的聽力損失(disabling hearing loss)。然而,說話大聲一點,真的可以讓重聽的年長者聽得比較清楚嗎?一般來說,嗓門特別小的人,或是原本用悄悄話的方式在說話,這時提高到一般音量應該會有用。然而,若是一般音量的情況下,大聲說話、甚至大吼大叫,其實是不怎麼管用,更可能會有反效果的[2]。這樣違反直覺的情況,是什麼緣故造成的呢?

圖一/大吼大叫往往不會讓重聽的人聽得更清楚(圖片來源:Pixabay)

大聲不是比較聽得清楚嗎?

一般直覺上會認為,既然重聽或有聽力損失,就是講大聲一點應該就能聽得到了,不是嗎?事實上,由於「語音組成」及「聽力損失特性」這兩大因素,會使得加大音量卻反而有聽不「清楚」語音的問題。

然而,在解釋上述兩大因素之前,必須先釐清聽得「到」不一定聽得「清楚」。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在有噪音或距離較遠的情境下,例如在廚房洗碗時,家人在客廳說話,我們會聽「到」家人在說話的聲音、也可能聽到大致的內容或是部份內容,但卻沒辦法聽「清楚」完整的內容、或是有聽錯的情況。而重聽或聽力損失的情況也很類似,因為聽力損失有不同的程度,一般年長者的重聽不會是完全聽不到的情形,因此老人家常會說「我都有聽到啊!是你講話不清楚。」

語音組成:聲母和韻母

那麼,當音量變大、卻反而「聽不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一般來說,聽不清楚的通常是指語音當中的聲母(子音)無法被完整地傳遞與接收。回想一下,小時候在學注音符號時,拼音時寫在上面的就是聲母(子音)、下面的則是韻母(母音)。圖二以「沙」(/ㄕㄚ/)為例,可以看出子音/sh/(聲母/ㄕ/,但只有氣音的部份)的部份音量小,且集中在高頻帶,而母音/a/(韻母/ㄚ/)的部份則是音量大,且相對集中在較低頻的區塊。然而,當我們試著說大聲一點,也就是把音量放大時,無論我們怎麼嘗試,都只能放大母音部份的音量[3],子音部份的音量都還是很小。甚至,我們可以試試看只針對子音的部份(如/sh/, /s/, /t/等音)「大叫」,會發現根本沒有辦法做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二/語音的組成分為聲母(子音)和韻母(母音)。以「ㄕㄚ」(/sha/)音為例,從上半部的聲音波形可看出,子音(/sh/)的音量(振幅)比母音(/a/)要小得多;下半部則是聲譜圖(spectrogram),縱軸代表頻率,子音(/sh/)的頻率成份集中在高頻帶(黑色集中在較上方),母音(/a/)則是低頻相對較多。

然而,在語音中音量較小的子音才是主要提供清晰度的來源[3,4],曾有研究發現,若將語音中子音主要所在的高頻帶(1000 Hz 以上)去除掉之後,語音清晰度只剩不到 40%;反之,若將母音主要所在的低頻帶(500 Hz 以下)去除,語音清晰度仍有 95%[4]。試試看,若將一句話當中的子音都省略掉,那麼「他今天去上班」就會變成「阿因煙玉ㄤˋ安」,會變得非常非常難以理解。

聽力損失的特性:高頻通常較嚴重

大多數老年性的聽力損失是屬於高頻聽損[5],也就是在較高頻率的部份比較聽不清楚。這個類型的聽損者,就常會有前面所提到的感受:「我都有聽到,但我就是聽不清楚、沒有辦法理解內容!」而如果本文一開始提到的晴晴,因為阿嬤聽不清楚而愈說愈大聲時,卻如同前述,語音當中只有阿嬤原本就聽得到的母音部份變大聲了,但應該是要帶來語音清晰度的子音卻沒有辦法同樣變大聲。即使說話者不斷把音量加大,原本是希望能讓對方聽清楚,豈料適得其反,讓子音和母音之間的音量差距更大,更加劇了不清晰的問題,造成了愈大聲反而愈聽不清楚的矛盾現象。

助聽器科技來幫忙:音量壓縮

那麼,要如何才能讓重聽的長輩,或是聽力損失者能夠聽得清楚呢?如果對生活溝通已經造成困擾,應該要尋求專業耳科醫師和聽力師的協助,嘗試配戴設定適當的助聽器。助聽器的功能不只是放大聲音,還具備了「音量壓縮」的科技[6],讓小聲的聲音放大較多、大聲音量的聲音放大少一些。若套上前述子音和母音相對音量的概念,那就是能讓較小聲、原本聽不清楚的子音變得清楚,提高語音的清晰度。不過,配戴助聽器會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同時也需要和聽力師討論生活上聆聽的需求,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設定。並不是到藥局隨意買一副助聽器,以為戴上就能解決聆聽的所有困難喔!

和聽損者談話的小撇步:正常音量、稍慢語速、發音清楚

除了配戴助聽器之外,溝通策略[1,7]的運用也很有幫助註1。從前面的解釋已經了解到,大吼大叫對聽損者理解語音不但沒有幫助,甚至會有反效果。所以在語音本身上面,可以調整的部份不在音量,而是速度和發音清楚。因此,用一般的音量、語速稍微放慢、發音清楚一點但保持自然,這幾個小撇步可以幫助聽損者聽清楚。同時也可試著換句話說,或是搭配手勢動作來幫助理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他還有一些策略,包括先取得聽損者的注意力,讓他知道您在跟他說話,避免環境噪音或多人同時說話,這些方法可讓聽損者專注在要聽取的語音訊息上,並減少干擾。此外,建議環境的光線要充足,並可稍微靠近聽損者、讓他能看清楚您的臉部,這麼做可讓聽損者獲取臉部表情和口形等線索,幫助解讀語音訊息的內容,即便聽損者不一定有練過讀唇,但口形線索確實會有幫助,您可以留意看看在很吵雜時,若能看到說話者的臉及口形(當對方沒有戴口罩)時,會比較容易聽清楚。

相信若是晴晴運用了上面所提到的這些溝通策略,不但可以快樂地跟阿嬤分享在學校發生的事,享受愉快的祖孫親情時光,也不會被爸爸罵對阿嬤沒禮貌了喔!

圖三/與聽損者談話時,除了正常音量、稍慢語速、發音清楚等小撇步以外,在光線充足的地方談話,讓聽損者能看到說話者的臉部表情和口型輔助語音接收,也是很好的策略。(圖片來源:Pixabay)

註1 :欲了解更多溝通策略,可參考雅文基金會「聽損溝通小學堂」和「微聽損網站-聽說策略」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02/02). Deafness and hearing los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afness-and-hearing-loss
  2. Painter, K. (2013/03/10). How to talk to a hearing impaired person? Don’t shout. USA TODA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usatoday.com/story/news/nation/2013/03/10/talking-hearing-impaired/1965127/
  3. DPA Microphones. (2021/03/04). How to improve speech intelligibility when amplifying the voic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dpamicrophones.com/mic-university/how-to-improve-speech-intelligibility-when-amplifying-the-voice
  4. DPA Microphones. (2021/03/03). Facts about speech intelligibilit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dpamicrophones.com/mic-university/facts-about-speech-intelligibility
  5. Victory, J. (2024/02/21). Understanding high-frequency hearing loss: This kind of hearing loss affects speech clarit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healthyhearing.com/report/52448-Understanding-high-frequency-hearing-loss
  6. 張逸屏(2022/01/07)。長輩常抱怨助聽器噪音大?——孝子們該認識的「音量壓縮」科技。泛科學。取自https://pansci.asia/archives/339307
  7. UCSF Health. (n.d.). Communicating with people with hearing los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ucsfhealth.org/education/communicating-with-people-with-hearing-los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62 篇文章 ・ 223 位粉絲
雅文基金會提供聽損兒早期療育服務,近年來更致力分享親子教養資訊、推動聽損兒童融合教育,並普及聽力保健知識,期盼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埋下良善的種子,替聽損者營造更加友善的環境。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精神個案系列:說自閉症患者聽得進去的「畫」
胡中行_96
・2023/05/29 ・1633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美國賓州有個 19 歲的非裔青年,近來狂妄自大、幻想戀情、行為怪異,而且憂鬱又想自殺。他一廂情願地認定自己能拯救宇宙,還有某位女同學真心愛他。住院病房的醫師,開立抗精神病藥物 olanzapine,試圖將他拉回現實;以及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 fluoxetine,以化解其心中執念。不過,藥物並非萬能,有些事情還是得仰賴諮商。[1]

泛自閉症障礙

這名青年罹患情感性思覺失調症(schizoaffective disorder),難免有些極端情緒和不切實際的想法,[1, 2]醫療團隊必要跟他懇談。然而,他非住院原因的泛自閉症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卻是溝通的挑戰。[1]自閉者的腦部發育與眾不同,雖然不減損智能,但是會影響其感知,以及與外界互動的方式。[3]換句話說,別人想講的內容,青年未必不能理解,問題是要怎麼讓他先聽進去。

泛自閉症障礙的症狀繁多,以下是其中幾個例子:

  • 缺乏情緒或非言語的交流,比方說:不太有表情,或點頭、搖頭等動作。[3]
  • 說話時,不看對方的眼睛。[3]
  • 偏好規律;當情況改變,就非常焦慮。[3]
  • 對某些感官刺激,像是聲音或疼痛等,有異常強烈的反應。[3]
  • 鍾情於狹隘的興趣,僅談論特定的議題,或者只玩某種玩具。[3]
  • 不擅長處理情緒。[3]
  • 無法維持穩定的人際關係,因而感到孤獨。[3]

儘管溝通品質不甚理想,該說的話還是得說。治療團隊看青年的「戀愛」,該是郎有情妹無意,便勸他想想對方就好,別致電或登門騷擾。不曉得到底聽進去幾分,青年最後勉強同意。[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當舉止

出院才一週,青年又被送回來了,這次展露殺人意圖:宣稱家人若阻止他拜訪「女友」,他就神擋殺神,佛擋殺佛。根據其姊妹的說法,青年之前返家後,曾接近該「女友」的住處,因此觸景生情,無法自拔。看來上次住院期間的好言相勸,效果微弱。現在滿腦子性愛的他,對病房裡的女性病友,舉止頗不恰當。醫師將他的抗精神病藥物從 olanzapine,換成 haloperidol,然後又改為 aripiprazole;同時,停止造成副作用的 fluoxetine。多數的精神症狀都改善了,唯獨矯正舉止的方面,仍有待加強。[1]

畫作意涵

青年常講,有顆小行星將要撞擊地球,所有人都會死,而他務必救世。這個主題,也頻繁地出現在他的畫作之中。他闡述創作理念的時候,總是長篇大論;換作醫師問診,就變得言簡意賅。幾週來,醫療團隊不斷表達對其作品的好奇。有天,青年終於忍不住解釋:他母親的伴侶曾虐待他與姊妹。醫療團隊恍然大悟,原來圖畫的意思是母親的伴侶如同小行星,所做的惡行令大家遭殃。[1]

「耶!!」雙眼閃爍著幸遇知音的光芒,青年露出一抹難得的微笑,主動跟醫療人員碰拳。[1]

圖/Law & Order on GIPHY

以畫溝通

總算掌握溝通技巧的醫療團隊,決心拾起畫筆,放手一搏。他們畫了一顆快要被小行星撞擊的地球,外頭包著由人群組成的防護罩。繪製的過程吸引了青年的注意,團隊藉機向他曉以大義:包含他在內的每個人,都擔當保護地球的重責大任。他可以給大家安全感,一起防範攻擊。青年聽完說,懂。[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又過了幾週,他在團體治療的活動中,向眾人表示:「我們要與人為善…這樣地球上的每個人才都能存活。」原來只要方法對了,他不僅能聽懂、記得,還會傳道。[1]

2021 年於期刊上發表此個案報告的作者群中,大概有《星艦迷航記:銀河飛龍》(Star Trek : The Next Generation)的劇迷。他們將與自閉青年的互動經驗,比喻做劇情裡兩個語言不通的外星種族,找到創意的溝通方式。由於這個重大突破,青年學會了道理,行為舉止也不再使他人困擾。[1]

  

  1. Kim E, Martin K, Karper L, et al. (2021) ‘Darmok and Jalad at the Psych Ward: A Case Demonstration of How to Creatively Communicate with a 19-Year-Old Patient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Case Reports in Psychiatry, 6690564.
  2. Schizoaffective disorder’. (09 NOV 2019) Mayo Clinic.
  3.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JUN 2022) Health Direct.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7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