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0
0

文字

分享

3
0
0

牛奶殘酷真相? 殘酷的真相不是牛奶,是謠言

鄭國威 Portnoy_96
・2016/05/05 ・1894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23 ・七年級

一則好的謠言需要有真有假,混合多種不清不楚的資料來源,然後用含糊的結論來規避責任。這則 TVBS 關於牛奶的報導就是完美的示範,值得每一位職業是製造謠言的朋友多學習仿效。

https://youtu.be/hPc5MDRj-bk

以下是我們的分段品評:

1. 影片開頭的女性以及綠色帝國基金會?

基本上綠色帝國基金會並不存在,這段影片是取自一個 Youtube 帳號「Green Empire」在 2014 年上傳的影片

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個 Youtube 帳號的其他影片,也可上他們的網站看一下,如果你認為這樣的網站可信,那我也沒有意見,但我個人是覺得問題很大,必須嚴格檢視。

2. 牛奶營養價值低?

TVBS 說:「有越來越多的食品科學研究指出,牛奶的營養價值可能比想像中的低,對人體也有可能是弊大於利。」

喔?證據呢?

3.  7.5 億個膿細胞!!!

未命名

綠色帝國基金會說:每公升牛奶有兩千萬的活躍細菌跟 7.5 億個膿細胞。

喔?證據呢?牛乳要上市本來就會經過殺菌。(延伸閱讀:為什麼台灣的牛奶比國外的還濃醇香?

而所謂的膿細胞其實並不存在,膿是指死掉的白血球。其實真的要注意的是體細胞(Somatic Cell),如果體細胞數過高,就有可能是牛乳乳腺發炎。而如果體細胞過高,是不會通過檢驗的。(資料來源:農委會農業知識入口網〈體細胞數(SCC)與牛奶品質〉)

4. 烏普薩拉大學 6.1 萬名男女的研究?

影片中有提到瑞典的烏普薩拉大學的研究針對 6.1 萬名男女的飲食,進行長達 20 年的研究。

的確有這個研究

不過是兩個世代研究,一個只針對女性(61,433人),另一個只針對男性(45,339人)。研究的結論:「High milk intake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mortality in one cohort of women and in another cohort of men, and with higher fracture incidence in women. Given the observational study designs with the inherent possibility of residual confounding and reverse causation phenomena, a cautious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sults is recommended.」

研究的確發現每天喝較多牛奶的男女有比較早過世的相關性,也與女性的骨折有較高的相關性,但也強調這中間可能有混擾因子跟倒反因果的現象,詮釋結論時要非常小心。不過當然 TVBS 這麼優質的謠言生產單位是不會在乎的。

牛乳過量飲用的上限在那裡,副作用是什麼,目前是缺乏足夠理解的。有趣的是,論文中提到發酵乳品與鮮乳不同,可以降低骨折與總體死亡率。大體來說,論文作者傾向認為乳糖、半乳糖是主要副作用影響來源。

TVBS 同時上字幕:「生長激素恐殘留 專家:多喝牛奶或易早死」基本上這個字幕跟瑞典的研究毫無關係,但上在同時間,這手法之精妙實在厲害。

5. 新聞中的男性「作者基昂」是誰?

其實他是 Joseph Keon,是 Whitewash: The Disturbing Truth About Cow’s Milk and Your Health 一書的作者。

這本書我沒看過,不予置評,但 Vegan 素食社群非常推薦。基昂先生的完整受訪影片在 Youtube 上,但並沒有提出相關證據佐證其說法,或許只是打書用的影片

6. 沒有時間等小牛長大了?

640px-New_born_Frisian_red_white_calf
圖/By Uberprutser – Own work, CC BY-SA 3.0, wikipedia.

TVBS:「現在的牛奶製造過程不同於以前,為了滿足全世界各地龐大的乳製品需求,已經沒有時間等小牛慢慢長大。」

嗯?證據呢?TVBS 並沒有提出。

然後又插入一段綠色帝國金髮女性講牛奶都是膿的段落。這種蒙太奇式的剪接手法高超啊。

7. 又在講牛打生長激素…

TVBS:「像是在澳洲維多利亞省的這座畜牧場裡,有些小牛出生五天之後就被送往屠宰場,而乳牛則是被施打了牛的生長激素,延續泌乳期,才能持續產乳。」

然後又插入作者基昂講說生長賀爾蒙提高我們罹患其他疾病的風險。這個萬年謠言已經被破解萬次了,但大家還是很喜歡相信,就跟雞都是打生長激素才長那麼快一樣。(延伸閱讀:乳牛靠打激素來產奶嗎?牛奶的事實與被抹黑

8. 印度全國有八成牛奶造假?

新聞的確在 2012 年有報導。但過了四年,TVBS 還引用得很高興的原因是?而且,刻意在食物中造假跟牛奶本身的問題若混為一談,那也真是獨步全球的台灣媒體邏輯。

9. 最後撇得一乾二淨才專業

前面胡扯那麼長,最後當然要把責任撇得一乾二淨,這才是職業謠言製造商的職業水準。

TVBS:「不過對於牛奶的好壞,研究數據百百種,該不該喝,敢不敢喝,恐怕還是因人而異。TVBS 新聞綜合報導」

最後,我也不想把「功勞」都歸給 TVBS 。我想台灣閱聽人對於糟糕報導的縱容是需要自我檢討的,看到 TVBS 那則報導下面那麼多人全盤相信,毫無科學質疑的意識,也是 PanSci 泛科學的責任。我們做的還是太少。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3
鄭國威 Portnoy_96
247 篇文章 ・ 885 位粉絲
是那種小時候很喜歡看科學讀物,以為自己會成為科學家,但是長大之後因為數理太爛,所以早早放棄科學夢的無數人其中之一。怎知長大後竟然因為諸般因由而重拾科學,與夥伴共同創立泛科學。現為泛科知識公司的知識長。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水獺媽媽專欄:從日常學永續】乳牛們的心情變好了,牛奶也會變好喝嗎?
PanSci_96
・2022/11/01 ・798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我們都喝過牛奶、吃過雞蛋,但你知道應該怎麼照顧這些生產農產品的動物呢?牠們在生產人類食物或是成為食物之前,可是一個個的生命呢!

近年,聯合國持續推動「友善畜牧」,倡導對待雞、豬、牛等家禽家畜,應該從過去著重在防範汙染、促進產業發展,轉變為關注動物本身的健康和福利,將牠們視作事業夥伴,一起創造價值。

什麼是友善畜牧?要如何重視動物的健康福利呢?圖/水獺媽媽提供

那我們就舉乳牛為例吧!

平常我們趴在桌上睡午覺,一下子就會腳麻、手麻,而乳牛每天需要躺臥14個小時,那麼,乾淨舒適的休息空間是不是對牠們非常重要呢?

擁擠的畜舍、寄生蟲的傳播,都會讓乳牛生病,水泥地面或橡膠地面則會讓乳牛因容易滑倒、劈腿而受傷,高溫高濕的環境,也容易讓乳牛處於熱緊迫的狀態,就像我們中暑一樣,造成不適。

乳牛身體一不舒服,食慾就會降低,進而影響乳牛的乳量和乳液成分,就會使得我們買到的牛奶就不優囉!

畜牧友善前後的改變。圖/水獺媽媽提供

一起用行動支持友善畜牧吧!

台灣有不少人都喜歡喝鮮奶,甚至還有餵過牛牛,這種超值得炫耀的經驗。而說到鮮奶,大家想必都有自己的「愛牌」,像是「鮮乳坊」就是很多人喜歡的選擇之一,其創辦人暨獸醫師阿嘉,從2015年就開始實踐友善畜牧的精神,慢慢串聯認同理念的酪農,再將利潤投入產業永續發展。

大家下次去超市,記得可以注意「快樂牛牛」生產的鮮奶,一起用行動支持友善畜牧!

大家下次去超市,記得可以注意「快樂牛牛」生產的鮮奶,一起用行動支持友善畜牧!圖/水獺媽媽提供
PanSci_96
1166 篇文章 ・ 1513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7

11
3

文字

分享

7
11
3
大坑 9 號步道有泰國眼鏡蛇?——並沒有!是台灣本土的「舟山眼鏡蛇」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_96
・2021/11/25 ・3965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報告更新

一、專家表示,網傳照片與媒體報導畫面的蛇,是台灣本土的舟山眼鏡蛇,並不是泰國眼鏡蛇或其它外來種眼鏡蛇。

二、醫師指出,對於媒體報導的案例,是以症狀去反推蛇種,且研判是遭台灣本土眼鏡蛇咬傷的機率較高,並非「經血液測試,研判可能是泰國的眼鏡蛇」。

三、專家指出,目前尚未在野外發現外來種眼鏡蛇,且「台灣的野外有外來種眼鏡蛇被放生」之說法並不合理。

綜合以上,傳言搭配照片宣稱「爬大坑 9 號步道請小心,泰國眼鏡蛇毒液很強」、媒體報導「台中大坑有外來種泰國眼鏡蛇咬傷民眾」,為「錯誤」訊息。

報導怎麼說?

2021 年 11 月間,通訊群組流傳一則訊息,宣稱「爬大坑 9 號步道請小心,泰國眼鏡蛇毒液很強」。

另有多家媒體報導「台中大坑有外來種泰國眼鏡蛇咬傷民眾」,搭配影像稱:「這是泰國眼鏡蛇,屬於外來種,毒性非常強,有山友日前在潭子新田步道拍攝到,想不到大坑九號步道也出現了相同毒蛇,當地里長懷疑是宗教團體質疑放生。」

也有報導指出,「有民眾月初在大坑九號步道遭到蛇吻,血液檢測研判是被外來種泰國眼鏡蛇咬傷,毒性比本土高出好幾倍。有民眾提供影片,不只在大坑,潭子新田步道也有,泰國眼鏡蛇豎起有五十公分高,還作勢要攻擊,但怎麼會有外來種呢?山區的居民抱怨是任意放生惹禍」;「有民眾他去最親民的九號步道,結果被毒蛇咬傷,經過了兩次的手術跟五次清創才保住性命,醫院後來進行了血液檢測,發現應該是外來種泰國的眼鏡蛇」等。

圖 1:通訊群組傳言擷圖。
圖 2:社群平台傳言擷圖。
圖 3:媒體報導擷圖。
圖 4:媒體報導擷圖。

查核結果

爭議點一、傳言與報導中的照片與影片,是否為「泰國眼鏡蛇」?

(一)查核中心經過以圖反搜,找到網友在 10 月 29 日發布於社群平台上的貼文,所附的影片與照片,與網傳照片、媒體報導之影片為同一事件。上述貼文指出,這是山友在 10 月底,於潭子新田 1 號步道發現的眼鏡蛇。

圖 5:網傳照片與媒體報導影片,為 10 月底在潭子新田 1 號步道發現的眼鏡蛇。

(二)查核中心採訪宜蘭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教授毛俊傑、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救援人員林文隆,兩位專家協助檢視網傳照片與影片後,均表示這是台灣本土的舟山眼鏡蛇Naja atra,又名中華眼鏡蛇),並不是外來種眼鏡蛇。

爭議點二、醫院血檢研判,咬人的蛇可能是泰國眼鏡蛇?

查核中心檢視相關報導,事件中的受傷民眾,是送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治。

查核中心採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毒物科主任洪東榮,洪東榮表示,此次媒體報導遭蛇咬的民眾,醫院判斷是外來種眼鏡蛇咬傷的機率很低,應是遭台灣本土眼鏡蛇咬傷的機率較高。

洪東榮說明,這次事件中的民眾,局部傷口嚴重,蛇毒濃度高,但沒有肌肉無力、眼皮下垂、呼吸衰竭等神經症狀,由此看來,應該是遭台灣的眼鏡蛇咬傷的可能性較大

洪東榮解釋,雖然坊間常說台灣本土的眼鏡蛇有神經毒,但其實本土眼鏡蛇在臨床上很少造成神經症狀,即使局部傷口嚴重潰爛的個案也少有神經症狀。來自東亞或其它地區的外來種眼鏡蛇,則會造成明顯神經症狀。

洪東榮補充說明,遇到蛇咬傷的病患,是以症狀去反推蛇種。「用血液中的蛇毒證明是不是外來種」並不容易,因為各地眼鏡蛇的的蛇毒雖有不同,但無法當作鑑種指標,就算去驗病人傷口的組織液蛋白質,也難確認是不是外來種。

綜合以上,對於媒體報導的案例,醫生表示,是以症狀去反推蛇種,並非透過血液檢測,且研判是遭台灣本土眼鏡蛇咬傷的機率較高。

爭議點三、媒體與傳言稱「疑外來種眼鏡蛇遭放生」,專家如何解讀?

(一)毛俊傑說,「台灣野外有國外來的外來種眼鏡蛇被宗教團體放生」的說法,是令相關學者不勝其擾的傳言。過往此類傳言中,最常被指稱的是「眼鏡王蛇」,但眼鏡王蛇其實不是眼鏡蛇,且眼鏡王蛇是以蛇類為主食,偶爾捕食巨蜥,成體體重約為 8 至 16 公斤,據文獻上資料推估,眼鏡王蛇每次捕食的食量約為自身體重的二到四成,也就是一隻 8 公斤重的眼鏡王蛇,一週至少要吃 1.6 到 3.2 公斤左右的蛇或巨蜥,但台灣的生態系根本無法提供像這樣的物種,在野外基本生存的條件

至於這次媒體報導提到的「泰國眼鏡蛇」,毛俊傑表示,並不確定其所指的是暹羅眼鏡蛇(Naja siamensis)還是孟加拉眼鏡蛇(Naja kaouthia,又名單眼紋眼鏡蛇),不過至少目前他在野外看到的眼鏡蛇,都是本土的眼鏡蛇,偶爾看到型態花紋比較特異的,進一步確認後,也都還是台灣本土的眼鏡蛇。

毛俊傑補充,很多民眾看到立起來、脹脖子的蛇,就以為是眼鏡蛇,但其實很多類群的蛇都會這麼做,例如台灣的史丹吉氏斜鱗蛇(Pseudoxenodon stejnegeri)即是其中之一。

(二)林文隆表示,以台中市的野生動物救援、捕捉流程來說,所有委外廠商抓到蛇,都會交由農業局去做專業檢核,目前沒有發現外來種眼鏡蛇的個案,例如 2020 年處理的蛇類案件有四千多件,2021 年目前有三千多件,其中眼鏡蛇佔了 22% 左右,全部都是台灣本土的眼鏡蛇。

林文隆說明,關於坊間流傳「外來種眼鏡蛇被放生」的說法,不僅沒有證據支持,還有諸多違反常理之處。首先,坊間流傳的「外來種眼鏡蛇」包括金剛眼鏡蛇、泰國眼鏡蛇等,這些都是受 CITES(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又稱為華盛頓公約)保護的物種,限制貿易,就算走私賣進來,單價會很高,且量也不大,既然量不大,在野外遇到的可能性就不高。

第二,坊間流傳的故事中,常描述放生團體「用倒的」,如果使用麻布袋裝置眼鏡蛇,以台灣眼鏡蛇的體積與市面上的麻布袋大小來說,一袋能裝 40 隻蛇,但底部的蛇很有可能被壓死,被倒出的蛇屍應會成為證據,大量留在現場;若是以蛇籠裝置,則無法用傾倒的方式將蛇倒出來,而需要用手將蛇抓出。

綜合以上,專家指出,目前尚未在野外發現外來種眼鏡蛇,且「台灣的野外有外來種眼鏡蛇被放生」之說法並不合理。

結論:大坑有「泰國眼鏡蛇」為錯誤訊息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11/24版】

一、專家表示,網傳照片與媒體報導畫面的蛇,是台灣本土的舟山眼鏡蛇,並不是泰國眼鏡蛇或其它外來種眼鏡蛇。

二、醫師指出,對於媒體報導的案例,是以症狀去反推蛇種,且研判是遭台灣本土眼鏡蛇咬傷的機率較高,並非「經血液測試,研判可能是泰國的眼鏡蛇」。

三、專家指出,目前尚未在野外發現外來種眼鏡蛇,且「台灣的野外有外來種眼鏡蛇被放生」之說法並不合理。

綜合以上,傳言搭配照片宣稱「爬大坑 9 號步道請小心,泰國眼鏡蛇毒液很強」、媒體報導「台中大坑有外來種泰國眼鏡蛇咬傷民眾」,為「錯誤」訊息。

補充資料

一、民眾在野外遇到蛇,如何自我保護?

(一)林文隆表示,首先要請民眾注意腳邊、提高警覺。第二是穿著合適的衣著,包括長褲與合適的鞋子。第三,一般民眾去爬山都是在白天,白天會遇到的蛇,通常就是眼鏡蛇,而眼鏡蛇要經人逗弄才會立起來示警,若是民眾定點不動,蛇主動攻擊人的機率極低,若民眾轉身離開,蛇也不會主動追擊,因此遇到眼鏡蛇,請勿逗弄,並保持距離。

林文隆補充,蛇攻擊人的距離,大約是其體長的三分之一,民眾可利用登山杖或可取得的樹棍,與蛇保持一個登山杖的安全距離。

(二)毛俊傑說明,民眾在野外活動,在草長或視界不佳的活動環境,可利用手杖或登山棍適度的「打草驚蛇」,一般當蛇感覺到有威脅時,多半會盡快會離去。唯獨眼鏡蛇的行為比較明顯一點,如果被驚嚇到,很容易立起來,這是一種防禦、警示的行為,是虛張聲勢也是提醒,不是攻擊,此時民眾繞開即可,眼鏡蛇並不會追上前來攻擊。

毛俊傑進一步說明,以網傳影片中的眼鏡蛇來說,雖然牠頭部晃動,但仔細看牠的身體,其實它是有一個固定的支點,也就是說牠只是定在原地晃動頭部並發出噴氣聲,來威嚇對牠可能產生威脅的人,並不是真的要攻擊、追人。

一對, 休閒, 嗜好 的 免費圖庫相片
踏青時穿著長褲與鞋子比較安全,登山杖可以作為「打草驚蛇」的工具。圖/Pexels

二、民眾在野外遭蛇咬傷,應如何處置?

洪東榮表示,在野外被蛇咬,第一步是保持冷靜、不要慌亂,如果看得到蛇,就看清楚蛇的花色,如果來得及,可先拍照。第二步儘量休息、不亂動,如果咬到的部位是手,應將手垂下,不要讓患部比心臟高,如果被咬到的是腳,應坐著休息,不要亂走。第三步是請打 119,並在原地等人來救援。

洪東榮說,台灣常見的六種毒蛇中,較容易造成嚴重危害的是雨傘節,被雨傘節咬會有呼吸衰竭的症狀,需要儘速給氧,在野外比較難進一步急救,但如果沒有亂動,可爭取到一些急救時間,也能儘量降低蛇毒帶來的傷害。

所有討論 7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_96
1 篇文章 ・ 4 位粉絲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的台灣!本中心參考國外具代表性的事實查核機制,並輔以我國的傳播生態需求,依循專業、透明、公正的原則,執行公共事務相關訊息之事實查核。期能抑制不實資訊的負面影響,提升公眾的資訊素養,裨益台灣的民主發展。

2

6
0

文字

分享

2
6
0
暗箭難防!被「吹箭」注射高端疫苗有可能嗎?——從獸醫角度探討吹箭的原理與應用
安之_96
・2021/08/24 ・1782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近日 COVID-19 高端疫苗議題持續延燒,甚至有謠言直指政府會用吹箭強迫國民中鏢。然而,用吹箭打針是真的有可能嗎?它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般人對於吹箭的了解,第一個想到的總是古代暗器、或是原住民狩獵的工具。但事實上,對一名獸醫師而言,吹箭其實是再稀鬆平常不過的日常。

獸醫使用吹箭,主要目的是在一定的距離之外,透過麻醉放倒兇猛或是敏感緊張的動物。舉例而言,野生動物 / 動物園獸醫師會在動物需要健康檢查,或是疑似生病時,透過吹箭放倒動物進行醫療。而動保處的獸醫師,也會透過吹箭來麻倒流浪犬貓,捕捉來進行絕育,以此控制流浪動物數量。

吹箭除了是暗器、原住民狩獵的工具,在日本忍術中也有其應用。圖/維基百科

吹箭是如何達到注射效果的?

其實,吹箭的「箭」非常特別,是將一般的注射針巧妙改造後,讓它在刺入身體的同時,釋放出裡面的藥物。所以說,如果用一般的針,就算真的給你射中,藥也沒辦法完全打進去啦!(以為在射飛鏢嗎)

回答這個問題前,不妨先回頭想像一般打藥的狀況:護理師會先用酒精棉擦拭,然後要你深呼吸,再用超快的手速把針戳進去,並把藥推到底。最後,再拿著乾棉花按住傷口,要嚇得臉色蒼白的你自己壓迫止血。

可想而知,要使用吹箭一般沒有閒情逸致事先用酒精消毒。而一段距離外,即使能夠成功刺入,也少了一股注射藥劑進去目標物體內的推力。

因此,改造的第一步在於創造出一個打入身體後才出現的「推力」!簡略地說,透過剪開針筒尾端,並將另一個空針筒的活塞取出,塞入尾羽毛線(像是羽毛球一樣為了在空中穩定!),最後,再將附有毛線的活塞塞入針筒尾端,在這個多出的空間內灌入瓦斯氣後,就創造出了一種壓力!

第二步,是讓藥物不會在打入身體前就不小心噴出來!這裡小巧思是,把針頭開口封起來後,在側邊開一個小開口,並用套子蓋住。這個目的在於,在刺入身體時,套子順勢被推開後,才會顯露出側開口。

此時,加上瓦斯氣的推力,就可以一氣呵成地把藥物打入身體內!

改造後的「吹箭」。圖/DAN-INJECT

完成了超炫改良注射針後,只要再找一根空心長管子,就準備好吹箭的工具了!雖然簡單說就只是用力吹氣,但其實這是很考驗技巧的一項技術,尤其是在目標會移動的狀態下!而老練的獸醫師,可以神準地在 10 公尺以上的距離準確擊中目標!

獸醫體驗營中的吹箭練習畫面。圖/台北市立動物園

其實除了看似土派用吹的吹箭之外,還有很炫的空氣槍可以用科技的力量來取代吹氣的噴射力,但因為屬於管制品,且價位較高,目前還是以傳統吹箭法為主。

吹箭運動中的慢動作畫面。

通常吹箭會瞄準哪裡?

其實給藥途徑很多,有分成皮內、皮下、肌肉以及血管。而吹箭這種方式主要就是透過肌肉注射,如果是需要打皮內、皮下或是血管的藥物劑型或劑量,則不適合透過吹箭的方式給予。

那一般吹箭會瞄準哪裡的肌肉呢?一般會瞄準肉多的地方!獸醫通常會瞄準動物的臀部、大腿等肉多且面積大的地方,提高出擊的成功率。

網傳要保護手臂跟脖子,老實說這些部位真要射中還真不簡單!不提手是很靈活且擺動幅度大的部位。脖子不但肉不多,更是有豐富血管神經的地方,如果是特意瞄準脖子,根本是想謀殺了吧!

總結而言,利用吹箭的方式打疫苗,理論上絕對是可行的!然而,說政府會用吹箭的方式強迫施打高端疫苗,讓民眾心生恐懼,絕對不是一件對疫情有幫助的事。

參考資料

所有討論 2
安之_96
5 篇文章 ・ 4 位粉絲
既來之則安之,目前在念獸醫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