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2

文字

分享

0
0
2

清明連假掃墓去:這裡有些增加掃墓難度的安葬選擇

吳 子函
・2019/04/03 ・1791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401 ・四年級

墳墓,有一些大家喜歡去,有一些沒辦法去

清明時節,掃墓是一項重要習俗,除了餵蚊子,還有慎終追遠的意涵。在墓園會看到大大小小的墳墓,有些墳墓甚至大的讓人以為是哪個活人的家,但普通人民的墓地比起古代帝王的陵寢還是小巫見大巫。

像是印度的泰姬瑪哈陵,其對稱、(在遭受空汙之前)潔白的美麗建築吸引世界各國遊客前往,一睹蒙兀兒王朝皇帝沙迦罕對皇后慕塔芝·瑪哈的愛;此外,秦始皇陵墓和埃及法老王金字塔的龐大規模都讓世人驚奇,兵馬俑和木乃伊的也是很多考古學家的研究對象。

印度泰姬瑪哈陵。圖/pxhere

這些重要的世界文化遺產,除了提供美麗的愛情故事和神秘的傳說,也透露出人類文明對最後安息之地的重視。過去因為入土為安的觀念,較多人選擇土葬,但隨著土地資源日漸不足,有愈來愈多人選擇火葬。

但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新興的埋葬方式,比較常聽到的可能是樹葬或海葬,大家也比較能想像這些方法的進行過程。但你聽過液體火葬、太空葬和鑽石葬嗎?這些聽來酷炫的安葬方法是怎麼進行的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液體火葬」又是液體又是火葬,到底是甚麼?

讓我們從「液體火葬」有點熟悉又有點陌生的詞開始看起吧!究竟它跟我們普通認知的傳統火葬差在哪裡呢?液體火葬是一個相對較新,比起傳統火葬更環保的方法。傳統的火葬雖然免去了土葬對土地的汙染(防腐屍體的甲醛會汙染土壤),但燃燒過程消耗的大量能源和排放的廢氣仍對環境造成不小的負擔。

火葬對環境仍是極大負擔,相比起來,液體火葬所需能源較少、汙染較少。圖/pixabay

液體火葬利用特殊設備將遺體浸泡在鹼性液體(例如氫氧化鉀)中,加溫後遺體會被溶解,產生液體和骨頭。液體會被排放到下水道,骨頭則會交還給家屬。這個過程產生的碳排放量是傳統火葬的 1/8,補牙材料等其它裝在人體上的金屬類裝置也會被留下,不像在傳統火葬中,會隨遺體一起被燃燒掉並汙染空氣。

這是一個新興的遺體處理作法,但因為不少人認為將遺體液體被排放到下水道有不尊敬死者的感覺,在很多地方這個處理方式都尚未合法。但其實在更早之前,傳統火葬也經歷一段時間才被接受,或許隨時間推進,大家也會漸漸接受這個方法。

太空葬 ” I love you to the moon and back.”

再來,要先說一個應該算是太空葬體驗者的故事,冥王星的發現者 Clyde William Tombaugh 一直希望能到太空看一看,雖然在他生前始終沒有機會,但當 NASA 發射前往冥王星的新視野號時,上面就載著 Tombaugh 的骨灰,算是為 Tombaugh 實現夢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發現一個天體,然後前往那個天體,這種經驗可不是人人都能擁有的。雖然可能沒辦法發現一個新的天體,但太空葬可以提供你一個跟 Tombaugh 一樣,讓骨灰在太空旅行的方法。

其運作方式是讓裝載骨灰的微型衛星隨著火箭發射,之後微型衛星將隨著地球同步軌道運行,進行全球旅行,大約兩年後,載著骨灰的衛星會進入地球大氣層燃燒並化為流星。除了環繞地球的旅行,也有另一種選擇,讓骨灰隨著衛星登陸月球,之後當你的家人朋友想念你時,可以就抬頭看看月亮!’’ I love you to the moon and back.’’ 再也不只是一種表達愛意的誇飾說法了!

太空葬是一場有去無回的宇宙旅行。圖 /pxhere

鑽石葬,永恆的陪伴

如果你喜歡太空葬這種科技又浪漫的方法,但沒有想要慎終追「遠」得這麼遠的話,還有一個也是科技又浪漫,同時讓你們之間距離近到不行的方法──鑽石葬。鑽石和埋葬感覺是兩個差了十萬八千里的名詞,怎麼會牽扯在一起呢?

其實是因為,鑽石的主要成分是碳,而人體的主要成分也是碳。將頭髮或骨灰經過多次提取後得到的較純粹的碳,之後進行高溫高壓處理是可以製成鑽石的。鑽石葬不只可以讓家人朋友永恆陪伴你,時時刻刻懷念他們,掃墓的時候,只要擦拭一下鑽石就好,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說也是一個好選擇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永恆的鑽石葬。圖/pxhere

陵墓在歷史古蹟中佔了重要的一部分,這些陵墓來自於對親友的愛或害怕自己被遺忘的心;而安葬方法的多元,無非是因為每個人都想好好的跟親友道別。雖然陳腔濫調,還是要說,生前的陪伴永遠都勝過去世後的無限追憶,所以,趕快趁清明連假好好陪伴家人吧!

資料來源

文章難易度
吳 子函
4 篇文章 ・ 0 位粉絲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1

1
0

文字

分享

1
1
0
【公視《神廚賽恩師》】 除了麵粉之外,「捲」食物的方式竟然也會影響到餅皮的 Q 彈?!
公視《神廚賽恩師》_96
・2023/03/02 ・1060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明明同樣都是「捲」的食物,為什麼潤餅皮這麼有彈性,而蛋捲卻這麼脆呢?原來阿,是因為潤餅皮是用高筋麵粉做的,蛋白質含量最高,而蛋捲則是採用蛋白質含量最少的低筋麵粉做成。

捲捲人生-捲的古往今來

為什麼每當到了清明節時,我們都要吃潤餅呢?這個故事就要回到春秋時代的晉國,當時的國君晉文公非常想恭請介之推來輔佐自己,他是晉文公在海外流亡 19 年的救命恩人,但介之推卻遲遲不答應,因此晉文公聽了某個官員的意見,只要在他住家   的山腳下放火,就會讓宅在家的介之推和母親不得不往反方向逃,到時候就可以輕鬆的在山腳的另一頭等待他了。而久等在山腳另一邊,想喜孜孜迎接的晉文公,迎來的卻是晴天霹靂的噩耗…介之推和母親因為不肯下山,而被大火活活燒死了!這個結果讓晉文公悲痛萬分,於是規定每年清明節左右不得生火,只能吃冷食。而此時百姓也正值在吃老祖先們用來祭祀春神的「五辛」,分別是都會辣的蔥、蒜、韭菜、芫荽和油菜,預先準備好配料,用餅皮包著吃就成了「潤餅」的由來了!

只要是「捲」的食物,不管是什麼捲,在包饀料時,不論生熟一定要把水分瀝乾,不然餅皮再堅固也會破皮,就算沒破也不 Q 彈了。除了要注意內餡之外,也要注意捲的方式!通常圓筒狀的捲,有全包覆和開放式的,全包覆捲皮要薄,兩端折起來再捲,抹麵糊固定,開放式的饀料不宜太細碎;螺旋捲法用的捲皮會比較厚,但更好固定饀料,也很好切開;雙向捲則是兩端捲起,擺盤漂亮。看來對於不同方式的「捲」,可說是非常講究呢!

圖片 / 公共電視提供

全新第三季《神廚賽恩師

公共電視科普節目《神廚賽恩師》 ,結合科學、廚藝與食育教育,引領大眾用有趣的方式、從 Science-科學角度讓大眾了解傳統廚藝「伙房 36 法」中的科學知識。第三季節目於 2023 年 2 月 3 日起,每週五晚上 6 點在公視主頻首播,公視 3 台每週五晚上 7 點首播,重播時段為公視主頻每週六早上九點三十分與公視 3 台週日晚上六點播出。

▸《神廚賽恩師》第三季將於 2/3(五)起,18:00 在公視主頻首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他播出資訊

▍ 公視頻道每週五晚間 18:00、公視三台每週五晚間 19:00 (首播)

▍ 公視頻道每週六早上 09:30、公視三台每週日晚間 18:00 (重播)

▍ 並將於公視+ 影音平台完整上架 敬請期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烹調中蘊含科學原理,一起發現料理中樂趣

所有討論 1
公視《神廚賽恩師》_96
8 篇文章 ・ 3 位粉絲
公共電視科普節目《神廚賽恩師》 ,結合科學、廚藝與食育教育,引領大眾用有趣的方式、從Science-科學角度讓大眾了解傳統廚藝「伙房36法」中的科學知識。第三季節目於2023年2月3日起,每週五晚上6點在公視主頻首播,公視3台每週五晚上7點首播,重播時段為公視主頻每週六早上九點三十分與公視3台週日晚上六點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