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
1

文字

分享

0
3
1

末日世界的人性為何崩塌?由心理學看《屍速列車:感染半島》

異吐司想Toasty Thoughts_96
・2020/07/24 ・4134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58 ・八年級

《屍速列車:感染半島》電影海報。
圖/IMDb

今年夏天,由於 COVID-19 疫情的緣故,許多電影紛紛改期延檔,許久不見的全球大瘟疫大幅來襲,喚起我們對於世界末日的恐懼感。暑假頂著疫情上映的《屍速列車:感染半島》就是個架設在末日世界的故事。

延續前作《屍速列車》殭屍病毒爆發的設定,我們看見四年後,被國際放棄的朝鮮半島淪為一片廢墟,來不及撤離的活人只能被迫與數以萬計的殭屍共存,在這樣的環境中,衍變出詭異的微妙平衡。

人類文明毀滅需要多久?失去了哪些因子會讓人類失去秩序呢?

一年?一個月?一天?這或許不是一般人茶餘飯後會去思考的事情,但現在才過了一半的 2020 年卻用各種方式把這個念頭塞進我們腦中。或許是因緣巧合,這段時間娛樂媒體也出現大量與「末日」相關的 IP,不管是電影電視、遊戲動漫都充斥著劫後餘生的慘烈,角色們在絕望中尋找僅存的光明。

在《屍速列車:感染半島》的故事中,被南韓政府當成棄子的 631 部隊經過 4 年的掙扎,終於在滿是殭屍的城市裡清理出一塊屬於自己的安全區域,然而代價卻是他們的「理性」。電影中用相當極端的手法展現人性的黑暗面,卻也讓我們不禁懷疑:人性真的有這麼容易崩塌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架空的末日世界裡,我們對「人」的想像往往也會失去現實感。「那只是電影,所以不會發生在現實世界」一直是我們看末日片、災難片甚至是恐怖片時用來安慰自己的說詞,但是這樣的餘裕,似乎在過去半年被狠狠打破了。

警告:以下有電影《屍速列車》《屍速列車:感染半島》《屍樂園》、遊戲《最後生還者》《奇妙人生》劇情描述


人性如何開始崩塌?「安全感」與文明

從《屍速列車》到《屍速列車:感染半島》,導演延尚昊對人性的細膩刻畫一直是牽動觀眾心神的看點之一。屍速列車的世界裡,沒有超現實的完人,每個角色都只是被拖入惡夢的普通人。他們都有自己重視的事物與原則,也同樣在生死交關之際表現出自私自利的黑暗面。

《屍速列車》電影海報。
圖/IMDb

例如《屍速列車》的相華(馬東石飾)、碩宇(孔劉飾)以及容錫(金義聖飾)三位角色,便各自代表了不同程度的無私與自私。我們深受相華為了陌生人挺身而出的英姿感動,理解碩宇為了女兒捨棄他人的父愛,同時唾棄容錫為了自保排擠主角一行人的行逕。但是當危機真的來到面前,我們有多少人願意冒著風險去當相華、又有多少人會變成那個自私的容錫或碩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0 年並不是個好年 ── 我想這句話應該沒什麼爭議。光是仍在蔓延的疫情就讓許多商業巨擎被迫轉型或宣告破產,產生出數以萬計的失業人口。除了經濟體系崩塌,為了爭搶資源衍生的社會問題也相當嚇人。相較於國際的現況,臺灣目前還堪稱安定,但前段也曾幾則網路謠言就搞得全台衛生紙、衛生棉乃至於紙尿布全部缺貨的荒謬景象,至今仍歷歷在目。

到底是什麼讓我們變得如此衝動?說穿了還是「不安全感」在作祟。

作為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安全感並不是個能被客觀評估的東西,卻對我們的生活有無法忽視的影響。安全感來自生活的規律與穩定,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打造出舒適圈,安全感也會隨之產生;反之,當我們不再有辦法維持舊有生活,或是生活環境出現劇烈變化,原有的安全感也會隨之瓦解。

末日來臨時,最先崩塌的其實不是文明或科技,而是每個人心中看似穩健、其實比玻璃心還玻璃的安全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生活開始脫離掌控,我們便會試圖用各種事物填補不安,就像是走鋼索時一旦重心偏移就會下意識地使勁把身體拉回原位。過去已經有許多研究發現生活壓力與物質濫用(例如菸、酒、毒品)以及其他問題行為的連結。有「壓力賀爾蒙」之稱的皮質醇(cortisol)是人體用來應對壓力的重要內分泌物,但若濃度太高也會使我們變得易怒、出現異常的攻擊性。

《屍速列車》裡與殭屍擠在狹小車廂的壓迫感,至今仍是許多粉絲津津樂道的感官刺激。除了編劇刻意安排的情緒堆疊,每個角色都在生存壓力下發生相應的生理變化,使得衝突越演越激烈、最後讓局勢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末日來臨時,最先崩塌的就是每個人心中的安全感。
圖/IMDb

然而《屍速列車》的時間軸最多也就幾個小時、甚至一兩天,《屍速列車:感染半島》中被政府遺棄在朝鮮半島的 631 部隊要面對的卻是長達數年的不安感。

無處可逃的 631 部隊為了生存,只能強忍著隨時都可能被咬、變成怪物的恐懼。雖然從電影中看不到太多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症狀,但如此異常的高壓勢必會對人產生極大的心理創傷,進而影響他們的大小決策。到最後,早已扭曲 631 部隊只能用最直接也最極端的方式排解不安:把恐懼來源變成自己可控的事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他們反過來豢養殭屍、搭建殭屍鬥技場,迫使外人代替自己去承受那可怕的命運。這不只是殘忍,還有早已過量卻又無處發洩的負面情緒。可預見的未來全都是荒蕪與死亡,631 部隊只能龜縮在好不容易打造出來的舒適圈裡、活一天算一天。

這也是後末日 IP 裡常見的勢力典型之一:對未來無望、用消極玩樂的心態面對荒蕪。相似設定的還有《最後生還者》二代的蛇幫(就是在聖塔芭芭拉抓流浪者給殭屍咬的幫派……咦?),或是《屍樂園》裡面為了奶油蛋糕奮不顧身的塔拉哈西跟招搖撞騙的姊妹檔。

《屍速列車:感染半島》劇照。
圖/IMDb

喪失對未來的安全感,造成的影響不只於此。《屍速列車:感染半島》的主角政錫(姜棟元飾)諷刺地「有幸」逃出生天,卻同樣過著消極、喪失人生方向的生活,久而久之心中的生命之火也隨之黯淡。

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屍速列車:感染半島》的 631 部隊成員跟主角政錫其實很像,一舉一動看似正常,卻都少了最基本的「生命力」。身為被政府放棄的士兵,631 部隊知道自己已經不可能用正常管道回歸文明世界,因此找不到為「明天」奮鬥的動機;失去家人又被國際當成賤民對待的政錫,則是失去了人生目標、更沒有值得保護的東西──包括自己的生命在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重返半島帶回美金以獲得 250 萬分紅看似誘人,但是對早就心如死灰的政錫來說,他追求的或許只是一個能死在家鄉的契機,向那些他沒能拯救的人贖罪。直到遇見曾經被丟下的敏晶(李貞賢飾)一家人,他苟活至今的生命才開始有了新的意義。

當黑暗來臨,才能凸顯出光明

《屍速列車:感染半島》的政錫在電影的開頭絕對不是一個「英雄」。當他狠心無視抱著女兒的敏晶,就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訴觀眾:這是一個自私、軟弱的凡人。然而即便政錫有子彈打不完的手槍,還有開掛一般的準度,卻也阻止不了偷渡上來的被感染者把船艙變成人間煉獄。

自私與自私之間的因果循環,也成為電影沈重的基調。

人終歸是自私的動物,在《屍速列車》這種一不小心就會死得很難看的高壓環境更是如此。「我們」的重要性會在不安感與生存壓力驅使下被無限放大,心中衡量是非的天秤也漸漸傾倒,凸顯出真正的追求。不過這樣的自私也不必然是「惡」的表現,有時反而能展現最真摯的人性光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不是末日後世界,卻有相似氛圍的漫畫《20 世紀少年》有一段讓我非常喜歡的話:

所謂的「堅強」,就是了解「脆弱」;而「脆弱」就是「膽小」;
膽小就是「擁有重要的東西」;而「擁有重要的東西」就是「堅強」。

比如《屍速列車》的徐碩宇、《最後生還者》的喬爾都為了保護女兒不擇手段,後者更是單槍匹馬直接葬送了可能拯救無數人的希望。他們的某些所作所為都不是客觀意義上的善舉,但是那份想要守護什麼的決心,卻是我們能夠理解、甚至認同的。

或者說正因為自私,我們才能克服重重困難、保護對自己無比重要的人事物。

2015 年橫掃許多遊戲大獎的《奇妙人生》(Life Is Strange)對於同樣的問題,甚至給玩家出了一個究極的兩難:是要犧牲故鄉拯救知心好友(或伴侶,看你推不推百合),或是放任對方死去換取家園平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wikipedia

有趣的是,根據遊戲工作室給出的統計數據,2 種結局的選擇人數比例其實非常接近,有一度甚至來到驚人的 1:1。每位玩家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正確選擇」,時至今日還爭論不休,網路上兩方擁護者引經據典、絞盡腦汁所寫的論述甚至都能出好幾本學位論文了。但不論是哪一派,其初衷都是為了「守護」做出極大犧牲,讓我們在鬆了一口氣的同時胃也隱隱作痛。

《最後生還者》的民兵火螢(Fireflies)有一句箴言:「當你迷失於黑暗,記得尋找光明。」(When you’re lost in the dark, look for the light.)。人是一種既脆弱又堅韌的生物,我們會因為雞毛蒜皮小事玻璃心碎,或是沒來由地衝動、鑄下大禍;但我們也能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成為照亮他人黑暗的那盞燈。

《最後生還者》民兵火螢的符號:When you’re lost in the dark, look for the light.
圖/wikimedia

雖然末日後的世界早就沒有公理正義,卻不妨礙我們展現屬於人性的光輝。一開始堅持做出「最合理」決定卻失去所有的政錫,在電影的最後終於聽從內心的呼喊,盡全力拯救他好不容易才得到的新家人。也許他救不出敏晶,甚至會害得自己也死在殭屍堆裡,但是就像《最後生還者》選擇背棄世界的喬爾,此時驅動他們絕非「正確」與「邏輯」,而是最根本的人性。

《屍速列車:感染半島》劇照。
圖/IMDb

參考文獻

  1. Blakey, S. M., Love, H., Lindquist, L., Beckham, J. C., & Elbogen, E. B. (2018). Disentangling the link betwee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violent behavior: Findings from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86(2), 169.
  2. Coie, J. D., & Dodge, K. A. (1998). Aggression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In N. Eisenberg (Ed.), W. Damon (Series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3: Social, emotion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5th ed.). New York: Wiley
  3. Cornelius, J., Kirisci, L., Reynolds, M., & Tarter, R. (2014). Does stress mediate the development of substance use disorders among youth transitioning to young adulthood?.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rug and alcohol abuse, 40(3), 225-229.
  4. Montoya, E. R., Terburg, D., Bos, P. A., & van Honk, J. (2012). Testosterone, cortisol, and serotonin as key regulators of social aggression: A review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Motivation and emotion, 36(1), 65–73.
  5. Sinha R. (2008). Chronic stress, drug use, and vulnerability to addiction.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141, 105–130.
  6. Sinha, R., & Jastreboff, A. M. (2013). Stress as a common risk factor for obesity and addiction. Biological psychiatry, 73(9), 827-835.
文章難易度
異吐司想Toasty Thoughts_96
29 篇文章 ・ 131 位粉絲
最初是想用心理學剖析日常事物,一方面「一吐思想」,另一方面借用吐司百變百搭的形象,讓心理學成為無處不在的有趣事物。基於本人雜食屬性,最後什麼都寫、什麼都分享。歡迎至臉書搜尋「異吐司想」。

0

3
3

文字

分享

0
3
3
圖形處理單元與人工智慧
賴昭正_96
・2024/06/24 ・6944字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 作者/賴昭正|前清大化學系教授、系主任、所長;合創科學月刊

我擔心人工智慧可能會完全取代人類。如果人們能設計電腦病毒,那麼就會有人設計出能夠自我改進和複製的人工智慧。 這將是一種超越人類的新生命形式。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英國理論物理學家

大約在八十年前,當第一台數位計算機出現時,一些電腦科學家便一直致力於讓機器具有像人類一樣的智慧;但七十年後,還是沒有機器能夠可靠地提供人類程度的語言或影像辨識功能。誰又想到「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t,簡稱 AI)的能力最近十年突然起飛,在許多(所有?)領域的測試中擊敗了人類,正在改變各個領域——包括假新聞的製造與散佈——的生態。

圖形處理單元(graphic process unit,簡稱 GPU)是這場「人工智慧」革命中的最大助手。它的興起使得九年前還是個小公司的 Nvidia(英偉達)股票從每股不到 $5,上升到今天(5 月 24 日)每股超過 $1000(註一)的全世界第三大公司,其創辦人(之一)兼首席執行官、出生於台南的黃仁勳(Jenson Huang)也一躍成為全世界排名 20 內的大富豪、台灣家喻戶曉的名人!可是多少人了解圖形處理單元是什麼嗎?到底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

黃仁勳出席2016年台北國際電腦展
Nvidia 的崛起究竟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圖/wikimedia

在回答這問題之前,筆者得先聲明筆者不是學電腦的,因此在這裡所能談的只是與電腦設計細節無關的基本原理。筆者認為將原理轉成實用工具是專家的事,不是我們外行人需要了解的;但作為一位現在的知識分子或公民,了解基本原理則是必備的條件:例如了解「能量不滅定律」就可以不用仔細分析,即可判斷永動機是騙人的;又如現在可攜帶型冷氣機充斥市面上,它們不用往室外排廢熱氣,就可以提供屋內冷氣,讀者買嗎?

CPU 與 GPU

不管是大型電腦或個人電腦都需具有「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 unit,簡稱 CPU)。CPU 是電腦的「腦」,其電子電路負責處理所有軟體正確運作所需的所有任務,如算術、邏輯、控制、輸入和輸出操作等等。雖然早期的設計即可以讓一個指令同時做兩、三件不同的工作;但為了簡單化,我們在這裡所談的工作將只是執行算術和邏輯運算的工作(arithmetic and logic unit,簡稱 ALU),如將兩個數加在一起。在這一簡化的定義下,CPU 在任何一個時刻均只能執行一件工作而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個人電腦剛出現只能用於一般事物的處理時,CPU 均能非常勝任地完成任務。但電腦圖形和動畫的出現帶來了第一批運算密集型工作負載後,CPU 開始顯示心有餘而力不足:例如電玩動畫需要應用程式處理數以萬計的像素(pixel),每個像素都有自己的顏色、光強度、和運動等, 使得 CPU 根本沒辦法在短時間內完成這些工作。於是出現了主機板上之「顯示插卡」來支援補助 CPU。

1999 年,英偉達將其一「具有集成變換、照明、三角形設定/裁剪、和透過應用程式從模型產生二維或三維影像的單晶片處理器」(註二)定位為「世界上第一款 GPU」,「GPU」這一名詞於焉誕生。不像 CPU,GPU 可以在同一個時刻執行許多算術和邏輯運算的工作,快速地完成圖形和動畫的變化。

依序計算和平行計算

一部電腦 CPU 如何計算 7×5+6/3 呢?因每一時刻只能做一件事,所以其步驟為:

  • 計算 7×5;
  • 計算 6/3;
  • 將結果相加。

總共需要 3 個運算時間。但如果我們有兩個 CPU 呢?很多工作便可以同時(平行)進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同時計算 7×5 及 6/3;
  • 將結果相加。

只需要 2 個運算時間,比單獨的 CPU 減少了一個。這看起來好像沒節省多少時間,但如果我們有 16 對 a×b 要相加呢?單獨的 CPU 需要 31 個運算的時間(16 個 × 的運算時間及 15 個 + 的運算時間),而有 16 個小 CPU 的 GPU 則只需要 5 個運算的時間(1 個 × 的運算時間及 4 個 + 的運算時間)!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稱 GPU 為「圖形」處理單元。圖一左圖《我愛科學》一書擺斜了,如何將它擺正成右圖呢? 一句話:「將整個圖逆時針方向旋轉 θ 即可」。但因為左圖是由上百萬個像素點(座標 x, y)組成的,所以這句簡單的話可讓 CPU 忙得不亦樂乎了:每一點的座標都必須做如下的轉換

x’ = x cosθ + y sinθ

y’ = -x sinθ+ y cos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即每一點均需要做四個 × 及兩個 + 的運算!如果每一運算需要 10-6 秒,那麼讓《我愛科學》一書做個簡單的角度旋轉,便需要 6 秒,這豈是電動玩具畫面變化所能接受的?

圖形處理的例子

人類的許多發明都是基於需要的關係,因此電腦硬件設計家便開始思考:這些點轉換都是獨立的,為什麼我們不讓它們同時進行(平行運算,parallel processing)呢?於是專門用來處理「圖形」的處理單元出現了——就是我們現在所知的 GPU。如果一個 GPU 可以同時處理 106 運算,那上圖的轉換只需 10-6 秒鐘!

GPU 的興起

GPU 可分成兩種:

  • 整合式圖形「卡」(integrated graphics)是內建於 CPU 中的 GPU,所以不是插卡,它與 CPU 共享系統記憶體,沒有單獨的記憶體組來儲存圖形/視訊,主要用於大部分的個人電腦及筆記型電腦上;早期英特爾(Intel)因為不讓插卡 GPU 侵蝕主機的地盤,在這方面的研發佔領先的地位,約佔 68% 的市場。
  • 獨立顯示卡(discrete graphics)有不與 CPU 共享的自己專用內存;由於與處理器晶片分離,它會消耗更多電量並產生大量熱量;然而,也正是因為有自己的記憶體來源和電源,它可以比整合式顯示卡提供更高的效能。

2007 年,英偉達發布了可以在獨立 GPU 上進行平行處理的軟體層後,科學家發現獨立 GPU 不但能夠快速處理圖形變化,在需要大量計算才能實現特定結果的任務上也非常有效,因此開啟了為計算密集型的實用題目編寫 GPU 程式的領域。如今獨立 GPU 的應用範圍已遠遠超出當初圖形處理,不但擴大到醫學影像和地震成像等之複雜圖像和影片編輯及視覺化,也應用於駕駛、導航、天氣預報、大資料庫分析、機器學習、人工智慧、加密貨幣挖礦、及分子動力學模擬(註三)等其它領域。獨立 GPU 已成為人工智慧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及許多行業的遊戲規則。英特爾在這方面發展較遲,遠遠落在英偉達(80%)及超微半導體公司(Advance Micro Devices Inc.,19%,註四)之後,大約只有 1% 的市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典型的CPU與GPU架構

事實上現在的中央處理單元也不再是真正的「單元」,而是如圖二可含有多個可以同時處理運算的核心(core)單元。GPU 犧牲大量快取和控制單元以獲得更多的處理核心,因此其核心功能不如 CPU 核心強大,但它們能同時高速執行大量相同的指令,在平行運算中發揮強大作用。現在電腦通常具有 2 到 64 個核心;GPU 則具有上千、甚至上萬的核心。

結論

我們一看到《我愛科學》這本書,不需要一點一點地從左上到右下慢慢掃描,即可瞬間知道它上面有書名、出版社等,也知道它擺斜了。這種「平行運作」的能力不僅限於視覺,它也延伸到其它感官和認知功能。例如筆者在清華大學授課時常犯的一個毛病是:嘴巴在講,腦筋思考已經不知往前跑了多少公里,常常為了追趕而越講越快,將不少學生拋到腦後!這不表示筆者聰明,因為研究人員發現我們的大腦具有同時處理和解釋大量感官輸入的能力。

人工智慧是一種讓電腦或機器能夠模擬人類智慧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科技,因此必須如人腦一樣能同時並行地處理許多資料。學過矩陣(matrix)的讀者應該知道,如果用矩陣和向量(vector)表達,上面所談到之座標轉換將是非常簡潔的(註五)。而矩陣和向量計算正是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演算法的基礎!也正是獨立圖形處理單元最強大的功能所在!因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麼 GPU 會成為人工智慧開發的基石:它們的架構就是充分利用並行處理,來快速執行多個操作,進行訓練電腦或機器以人腦之思考與學習的方式處理資料——稱為「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黃仁勳在 5 月 22 日的發布業績新聞上謂:「下一次工業革命已經開始了:企業界和各國正與英偉達合作,將價值數萬億美元的傳統資料中心轉變為加速運算及新型資料中心——人工智慧工廠——以生產新商品『人工智慧』。人工智慧將為每個產業帶來顯著的生產力提升,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和提高能源效率,同時擴大收入機會。」

附錄

人工智慧的實用例子:下面一段是微軟的「copilot」代書、谷歌的「translate」代譯之「one paragraph summary of GPU and AI」。讀完後,讀者是不是認為筆者該退休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GPU(圖形處理單元)和 AI(人工智慧)之間的協同作用徹底改變了高效能運算領域。GPU 具有平行處理能力,特別適合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所需的複雜資料密集運算。這導致了影像和視訊處理等領域的重大進步,使自動駕駛和臉部辨識等技術變得更加高效和可靠。NVIDIA 開發的平行運算平台 CUDA 進一步提高了 GPU 的效率,使開發人員能夠透過將人工智慧問題分解為更小的、可管理的、可同時處理的任務來解決這些問題。這不僅加快了人工智慧研究的步伐,而且使其更具成本效益,因為 GPU 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執行與多個 CPU 相同的任務。隨著人工智慧的不斷發展,GPU 的角色可能會變得更加不可或缺,推動各產業的創新和新的可能性。大腦透過神經元網路實現這一目標,這些神經元網路可以獨立但有凝聚力地工作,使我們能夠執行複雜的任務,例如駕駛、導航、觀察交通信號、聽音樂並同時規劃我們的路線。此外,研究表明,與非人類動物相比,人類大腦具有更多平行通路,這表明我們的神經處理具有更高的複雜性。這個複雜的系統證明了我們認知功能的卓越適應性和效率。我們可以一邊和朋友聊天一邊走在街上,一邊聽音樂一邊做飯,或一邊聽講座一邊做筆記。人工智慧是模擬人類腦神經網路的科技,因此必須能同時並行地來處理許多資料。研究人員發現了人腦通訊網路具有一個在獼猴或小鼠中未觀察獨特特徵:透過多個並行路徑傳輸訊息,因此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多任務處理能力。

註解

(註一)當讀者看到此篇文章時,其股票已一股換十股,現在每一股約在 $100 左右。

(註二)組裝或升級過個人電腦的讀者或許還記得「英偉達精視 256」(GeForce 256)插卡吧?

(註三)筆者於 1984 年離開清華大學到 IBM 時,就是參加了被認為全世界使用電腦時間最多的量子化學家、IBM「院士(fellow)」Enrico Clementi 的團隊:因為當時英偉達還未有可以在 GPU 上進行平行處理的軟體層,我們只能自己寫軟體將 8 台中型電腦(非 IBM 品牌!)與一大型電腦連接來做平行運算,進行分子動力學模擬等的科學研究。如果晚生 30 年或許就不會那麼辛苦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註四)補助個人電腦用的 GPU 品牌到 2000 年時只剩下兩大主導廠商:英偉達及 ATI(Array Technology Inc.)。後者是出生於香港之四位中國人於 1985 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成立,2006 年被超微半導體公司收購,品牌於 2010 年被淘汰。超微半導體公司於 2014 年 10 月提升台南出生之蘇姿豐(Lisa Tzwu-Fang Su)博士為執行長後,股票從每股 $4 左右,上升到今天每股超過 $160,其市值已經是英特爾的兩倍,完全擺脫了在後者陰影下求生存的小眾玩家角色,正在挑戰英偉達的 GPU 市場。順便一題:超微半導體公司現任總裁(兼 AI 策略負責人)為出生於台北的彭明博(Victor Peng);與黃仁勳及蘇姿豐一樣,也是小時候就隨父母親移居到美國。

(註五)

延伸閱讀

  • 熱力學與能源利用」,《科學月刊》,1982 年 3 月號;收集於《我愛科學》(華騰文化有限公司,2017 年 12 月出版),轉載於「嘉義市政府全球資訊網」。
  • 網路安全技術與比特幣」,《科學月刊》,2020 年 11 月號;轉載於「善科教育基金會」的《科技大補帖》專欄。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賴昭正_96
43 篇文章 ・ 56 位粉絲
成功大學化學工程系學士,芝加哥大學化學物理博士。在芝大時與一群留學生合創「科學月刊」。一直想回國貢獻所學,因此畢業後不久即回清大化學系任教。自認平易近人,但教學嚴謹,因此穫有「賴大刀」之惡名!於1982年時當選爲 清大化學系新一代的年青首任系主任兼所長;但壯志難酬,兩年後即辭職到美留浪。晚期曾回台蓋工廠及創業,均應「水土不服」而鎩羽而歸。正式退休後,除了開始又爲科學月刊寫文章外,全職帶小孫女(半歲起);現已成七歲之小孫女的BFF(2015)。首先接觸到泛科學是因爲科學月刊將我的一篇文章「愛因斯坦的最大的錯誤一宇宙論常數」推薦到泛科學重登。

1

2
0

文字

分享

1
2
0
閨蜜怎麼會決裂?——透視《華燈初上》影響蘇媽媽與蘿絲媽媽友情的因素
雞湯來了
・2022/04/05 ・2555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 文/雞湯來了特約作者吳心予
  • 校稿/雞湯來了張芷晴、陳世芃
  • 製圖/雞湯來了實習生翁欣容
  •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電視劇《華燈初上》以日式酒店為背景,描述劇中人物的愛恨情仇。其中最受到關注的是劇中兩位女主角:蘿絲跟蘇之間發生的故事。蘿絲和蘇在高中時期成為好姐妹,一路以來發生了蘿絲離家出走、蘇未婚懷孕、蘿絲因為前夫的債務坐牢、兩人共同經營「光」酒店、各自面對不同的愛情煩惱等等人生轉折的時候,蘿絲跟蘇都一直陪伴在彼此身邊、不離不棄。

「就像我和蘇一樣,有人在背後支撐妳,不管發生什麼事,只要有她在就心安」
-《華燈初上》蘿絲

然而,在第二季的劇情裡,蘇跟蘿絲親密的情感卻出現裂痕,發生激烈的爭吵。在爭吵之中,蘇頻頻說出傷人的話,甚至讓蘿絲拿起煙灰缸想要砸向蘇。是什麼原因讓原本要好的閨蜜決裂?原生家庭的溝通模式,如何影響她們的相處?

「同情就像一把刀子,一刀刺死我,這種你最擅長,

又假裝一副清高溫柔、與世無爭的樣子,妳就是要證明妳是最優秀、贏的那個。」
-《華燈初上》蘇

圖/《華燈初上》

女生的感情為什麼這麼好?獨特性的閨蜜情感

從蘿絲跟蘇的感情互動中,可以看到女性親密情感關係的獨特性,它自成一格,獨立於女同志以及異性戀關係框架之外。相較常見女性的人生規劃以原生家庭或另一半為主,劇中蘇跟與蘿絲都把對方當作人生規劃的重心,事業跟養育子女的計畫都與彼此相關。不論是生活安排或者情緒感受,蘇跟蘿絲的狀態緊緊相連,除了考慮對方的感受與處境,也將對方視為生命中重要的夥伴。

甚至當蘿絲跟蘇兩人在面對「情人跟閨蜜」二選一的情境時,都選擇了彼此。蘿絲跟江瀚在一起之後,蘇選擇隱忍自己對江瀚的情愫,支持好姊妹的感情。蘿絲與江瀚分手後,蘇與江瀚無縫接軌的戀情曝光,一開始蘿絲非常憤怒,但是蘿絲在蘇與他人衝突或遇到人生困境的時候,都站在蘇的立場處理事情,可見閨蜜情感對蘇跟蘿絲來說都勝過愛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華燈初上》的劇情,讓我們不只看見愛情如何影響閨蜜情感,而是兩個原生家庭及婚姻破裂的異性戀女生,如何成為互相支持的角色,以及緊密的關係如何受到兩人的自我價值感、成長背景以及戀愛經驗影響,發生劇烈的爭吵與誤會。

閨蜜情感總是脆弱?3大因素影響友情

蘇跟蘿絲在學生時期跟成年後曾經歷強烈的爭吵,在吵架的過程中,可以看到兩人面對衝突時的不知所措。她們看待友誼跟處理衝突的方式,都受到家庭關係、自我價值感跟戀愛經驗的影響。

因素1|家庭關係影響溝通習慣

原生家庭的互動方式,大幅影響蘇跟蘿絲看待自我與人際關係的角度。蘇的媽媽與蘇之前沒有良好的溝通與照顧關係,導致蘇缺乏與親近的人溝通的能力。蘿絲的爸爸用權威的方式教育子女,所以蘿絲沒有機會跟父母表達內心想法,也無法被父母理解,年少的時候就離家出走。

因為兩人都生在缺乏良好溝通的家庭,每當蘇跟蘿絲的關係出現矛盾,都是用大聲爭吵的方式跟對方互動,無法順暢面對衝突。不管青少年時期或者成年後的蘿絲跟蘇,對於關係都缺乏安全感與溝通能力,無法坦誠對人際關係中的對象說出自己的感受與期望,只會習慣性地用傷害對方或自己的形式,期望情感關係朝向理想的方向發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素2|自我價值影響自尊與安全感

青少年時期形塑的自我價值,也進一步影響蘇與蘿絲的閨蜜感情。當青少年的自我價值感低落,認為自己不值得獲得友情支持,就不容易感受到身邊朋友的情感支持。

蘇從小被母親拋棄,在學校除了蘿絲沒有其他朋友,在戀愛關係中用激烈的手段離開或者挽留關係,對於人際關係有著強烈的不安全感與不自信,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低落的自我價值感影響蘇從蘿絲身上感受到的支持,讓蘇認為「蘿絲跟其他人一樣可能會背叛自己」,難以獲得關係中的安全感。

因素3|戀愛經驗影響自我覺察深度

戀愛關係的結束,可能引爆原本隱藏的感受,以及對閨蜜情感進一步的覺察,也可能因此動搖原本的姐妹情誼。蘿絲因為跟江瀚分手,發現堅強的內心也有脆弱的地方;蘇也在跟江瀚分手之後,發現自己面對感情沒有想像中理性,一旦面對破裂的關係,沒有復原的能力與勇氣。

蘇與蘿絲激烈爭吵後,無法面對蘿絲可能傷心的情緒,同時出於對於現有生活的逃避,離開與蘿絲共同經營的日式酒店,連股份也劃分得一乾二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閨蜜吵架怎麼辦?2個方法梳理過去、尋找關係共識

蘿絲跟蘇因為長期在生活上跟情感上互相扶持,累積了深厚的情誼,但感情在突發事件爆發後,引爆過去的家庭、自尊與戀愛經驗議題帶來的影響,尤其兩人跟原生家庭成員溝通不良的經驗,持續影響她們的友情發展,難以維持像是學生時期一樣的單純互動。

面對閨蜜情感中的爭吵,可以透過自我覺察與表達感受兩個方式,找到能夠一起長期經營閨蜜關係的模式。

  • 自我覺察|
    回顧過往的家庭關係與人際關係(戀愛經驗),思考過去與家人溝通的方式,能不能對家人說出內心的想法?心裡的想法有沒有被聆聽?跟家人互動的時候,能不能感受到愛和支持的正向感受?
  • 表達感受|
    從過去的人際互動經驗中,找到順利溝通的方式,用來與閨蜜表達內心想法。或者從過去不愉快人際經驗中,反思自己不適應的互動模式,以及期望的互動方式,並嘗試與閨密討論兩人對關係的期待,一起尋找共識。

參考資料

張晏榛(2011)。「非標準親密關係」的女性友「情」:以異性戀女性為例。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皓宜(2004)。姊妹情誼的舊曲與新調~戀愛經驗對成年前期女性友誼影響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Niobe Way & Melissa L. Greene(2006)。Trajectories of Perceived Friendship Quality During

Adolescence: The Patterns and Contextual Predictors。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16(2),293–320。

所有討論 1
雞湯來了
51 篇文章 ・ 463 位粉絲
幸福,如何選擇?雞湯來了相信我們值得擁有更優質的家人關係。致力提供科學研究證實的家庭知識,讓您在家庭生活的日常、人生選擇的關卡,找到適合的方向。雞湯來了官網、雞湯來了FB

0

3
1

文字

分享

0
3
1
末日世界的人性為何崩塌?由心理學看《屍速列車:感染半島》
異吐司想Toasty Thoughts_96
・2020/07/24 ・4134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58 ・八年級

《屍速列車:感染半島》電影海報。
圖/IMDb

今年夏天,由於 COVID-19 疫情的緣故,許多電影紛紛改期延檔,許久不見的全球大瘟疫大幅來襲,喚起我們對於世界末日的恐懼感。暑假頂著疫情上映的《屍速列車:感染半島》就是個架設在末日世界的故事。

延續前作《屍速列車》殭屍病毒爆發的設定,我們看見四年後,被國際放棄的朝鮮半島淪為一片廢墟,來不及撤離的活人只能被迫與數以萬計的殭屍共存,在這樣的環境中,衍變出詭異的微妙平衡。

人類文明毀滅需要多久?失去了哪些因子會讓人類失去秩序呢?

一年?一個月?一天?這或許不是一般人茶餘飯後會去思考的事情,但現在才過了一半的 2020 年卻用各種方式把這個念頭塞進我們腦中。或許是因緣巧合,這段時間娛樂媒體也出現大量與「末日」相關的 IP,不管是電影電視、遊戲動漫都充斥著劫後餘生的慘烈,角色們在絕望中尋找僅存的光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屍速列車:感染半島》的故事中,被南韓政府當成棄子的 631 部隊經過 4 年的掙扎,終於在滿是殭屍的城市裡清理出一塊屬於自己的安全區域,然而代價卻是他們的「理性」。電影中用相當極端的手法展現人性的黑暗面,卻也讓我們不禁懷疑:人性真的有這麼容易崩塌嗎?

在架空的末日世界裡,我們對「人」的想像往往也會失去現實感。「那只是電影,所以不會發生在現實世界」一直是我們看末日片、災難片甚至是恐怖片時用來安慰自己的說詞,但是這樣的餘裕,似乎在過去半年被狠狠打破了。

警告:以下有電影《屍速列車》《屍速列車:感染半島》《屍樂園》、遊戲《最後生還者》《奇妙人生》劇情描述


人性如何開始崩塌?「安全感」與文明

從《屍速列車》到《屍速列車:感染半島》,導演延尚昊對人性的細膩刻畫一直是牽動觀眾心神的看點之一。屍速列車的世界裡,沒有超現實的完人,每個角色都只是被拖入惡夢的普通人。他們都有自己重視的事物與原則,也同樣在生死交關之際表現出自私自利的黑暗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屍速列車》電影海報。
圖/IMDb

例如《屍速列車》的相華(馬東石飾)、碩宇(孔劉飾)以及容錫(金義聖飾)三位角色,便各自代表了不同程度的無私與自私。我們深受相華為了陌生人挺身而出的英姿感動,理解碩宇為了女兒捨棄他人的父愛,同時唾棄容錫為了自保排擠主角一行人的行逕。但是當危機真的來到面前,我們有多少人願意冒著風險去當相華、又有多少人會變成那個自私的容錫或碩宇?

2020 年並不是個好年 ── 我想這句話應該沒什麼爭議。光是仍在蔓延的疫情就讓許多商業巨擎被迫轉型或宣告破產,產生出數以萬計的失業人口。除了經濟體系崩塌,為了爭搶資源衍生的社會問題也相當嚇人。相較於國際的現況,臺灣目前還堪稱安定,但前段也曾幾則網路謠言就搞得全台衛生紙、衛生棉乃至於紙尿布全部缺貨的荒謬景象,至今仍歷歷在目。

到底是什麼讓我們變得如此衝動?說穿了還是「不安全感」在作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作為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安全感並不是個能被客觀評估的東西,卻對我們的生活有無法忽視的影響。安全感來自生活的規律與穩定,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打造出舒適圈,安全感也會隨之產生;反之,當我們不再有辦法維持舊有生活,或是生活環境出現劇烈變化,原有的安全感也會隨之瓦解。

末日來臨時,最先崩塌的其實不是文明或科技,而是每個人心中看似穩健、其實比玻璃心還玻璃的安全感。

當生活開始脫離掌控,我們便會試圖用各種事物填補不安,就像是走鋼索時一旦重心偏移就會下意識地使勁把身體拉回原位。過去已經有許多研究發現生活壓力與物質濫用(例如菸、酒、毒品)以及其他問題行為的連結。有「壓力賀爾蒙」之稱的皮質醇(cortisol)是人體用來應對壓力的重要內分泌物,但若濃度太高也會使我們變得易怒、出現異常的攻擊性。

《屍速列車》裡與殭屍擠在狹小車廂的壓迫感,至今仍是許多粉絲津津樂道的感官刺激。除了編劇刻意安排的情緒堆疊,每個角色都在生存壓力下發生相應的生理變化,使得衝突越演越激烈、最後讓局勢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末日來臨時,最先崩塌的就是每個人心中的安全感。
圖/IMDb

然而《屍速列車》的時間軸最多也就幾個小時、甚至一兩天,《屍速列車:感染半島》中被政府遺棄在朝鮮半島的 631 部隊要面對的卻是長達數年的不安感。

無處可逃的 631 部隊為了生存,只能強忍著隨時都可能被咬、變成怪物的恐懼。雖然從電影中看不到太多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症狀,但如此異常的高壓勢必會對人產生極大的心理創傷,進而影響他們的大小決策。到最後,早已扭曲 631 部隊只能用最直接也最極端的方式排解不安:把恐懼來源變成自己可控的事物。

因此他們反過來豢養殭屍、搭建殭屍鬥技場,迫使外人代替自己去承受那可怕的命運。這不只是殘忍,還有早已過量卻又無處發洩的負面情緒。可預見的未來全都是荒蕪與死亡,631 部隊只能龜縮在好不容易打造出來的舒適圈裡、活一天算一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也是後末日 IP 裡常見的勢力典型之一:對未來無望、用消極玩樂的心態面對荒蕪。相似設定的還有《最後生還者》二代的蛇幫(就是在聖塔芭芭拉抓流浪者給殭屍咬的幫派……咦?),或是《屍樂園》裡面為了奶油蛋糕奮不顧身的塔拉哈西跟招搖撞騙的姊妹檔。

《屍速列車:感染半島》劇照。
圖/IMDb

喪失對未來的安全感,造成的影響不只於此。《屍速列車:感染半島》的主角政錫(姜棟元飾)諷刺地「有幸」逃出生天,卻同樣過著消極、喪失人生方向的生活,久而久之心中的生命之火也隨之黯淡。

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屍速列車:感染半島》的 631 部隊成員跟主角政錫其實很像,一舉一動看似正常,卻都少了最基本的「生命力」。身為被政府放棄的士兵,631 部隊知道自己已經不可能用正常管道回歸文明世界,因此找不到為「明天」奮鬥的動機;失去家人又被國際當成賤民對待的政錫,則是失去了人生目標、更沒有值得保護的東西──包括自己的生命在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重返半島帶回美金以獲得 250 萬分紅看似誘人,但是對早就心如死灰的政錫來說,他追求的或許只是一個能死在家鄉的契機,向那些他沒能拯救的人贖罪。直到遇見曾經被丟下的敏晶(李貞賢飾)一家人,他苟活至今的生命才開始有了新的意義。

當黑暗來臨,才能凸顯出光明

《屍速列車:感染半島》的政錫在電影的開頭絕對不是一個「英雄」。當他狠心無視抱著女兒的敏晶,就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訴觀眾:這是一個自私、軟弱的凡人。然而即便政錫有子彈打不完的手槍,還有開掛一般的準度,卻也阻止不了偷渡上來的被感染者把船艙變成人間煉獄。

自私與自私之間的因果循環,也成為電影沈重的基調。

人終歸是自私的動物,在《屍速列車》這種一不小心就會死得很難看的高壓環境更是如此。「我們」的重要性會在不安感與生存壓力驅使下被無限放大,心中衡量是非的天秤也漸漸傾倒,凸顯出真正的追求。不過這樣的自私也不必然是「惡」的表現,有時反而能展現最真摯的人性光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不是末日後世界,卻有相似氛圍的漫畫《20 世紀少年》有一段讓我非常喜歡的話:

所謂的「堅強」,就是了解「脆弱」;而「脆弱」就是「膽小」;
膽小就是「擁有重要的東西」;而「擁有重要的東西」就是「堅強」。

比如《屍速列車》的徐碩宇、《最後生還者》的喬爾都為了保護女兒不擇手段,後者更是單槍匹馬直接葬送了可能拯救無數人的希望。他們的某些所作所為都不是客觀意義上的善舉,但是那份想要守護什麼的決心,卻是我們能夠理解、甚至認同的。

或者說正因為自私,我們才能克服重重困難、保護對自己無比重要的人事物。

2015 年橫掃許多遊戲大獎的《奇妙人生》(Life Is Strange)對於同樣的問題,甚至給玩家出了一個究極的兩難:是要犧牲故鄉拯救知心好友(或伴侶,看你推不推百合),或是放任對方死去換取家園平安?

圖/wikipedia

有趣的是,根據遊戲工作室給出的統計數據,2 種結局的選擇人數比例其實非常接近,有一度甚至來到驚人的 1:1。每位玩家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正確選擇」,時至今日還爭論不休,網路上兩方擁護者引經據典、絞盡腦汁所寫的論述甚至都能出好幾本學位論文了。但不論是哪一派,其初衷都是為了「守護」做出極大犧牲,讓我們在鬆了一口氣的同時胃也隱隱作痛。

《最後生還者》的民兵火螢(Fireflies)有一句箴言:「當你迷失於黑暗,記得尋找光明。」(When you’re lost in the dark, look for the light.)。人是一種既脆弱又堅韌的生物,我們會因為雞毛蒜皮小事玻璃心碎,或是沒來由地衝動、鑄下大禍;但我們也能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成為照亮他人黑暗的那盞燈。

《最後生還者》民兵火螢的符號:When you’re lost in the dark, look for the light.
圖/wikimedia

雖然末日後的世界早就沒有公理正義,卻不妨礙我們展現屬於人性的光輝。一開始堅持做出「最合理」決定卻失去所有的政錫,在電影的最後終於聽從內心的呼喊,盡全力拯救他好不容易才得到的新家人。也許他救不出敏晶,甚至會害得自己也死在殭屍堆裡,但是就像《最後生還者》選擇背棄世界的喬爾,此時驅動他們絕非「正確」與「邏輯」,而是最根本的人性。

《屍速列車:感染半島》劇照。
圖/IMDb

參考文獻

  1. Blakey, S. M., Love, H., Lindquist, L., Beckham, J. C., & Elbogen, E. B. (2018). Disentangling the link betwee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violent behavior: Findings from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86(2), 169.
  2. Coie, J. D., & Dodge, K. A. (1998). Aggression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In N. Eisenberg (Ed.), W. Damon (Series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3: Social, emotion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5th ed.). New York: Wiley
  3. Cornelius, J., Kirisci, L., Reynolds, M., & Tarter, R. (2014). Does stress mediate the development of substance use disorders among youth transitioning to young adulthood?.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rug and alcohol abuse, 40(3), 225-229.
  4. Montoya, E. R., Terburg, D., Bos, P. A., & van Honk, J. (2012). Testosterone, cortisol, and serotonin as key regulators of social aggression: A review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Motivation and emotion, 36(1), 65–73.
  5. Sinha R. (2008). Chronic stress, drug use, and vulnerability to addiction.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141, 105–130.
  6. Sinha, R., & Jastreboff, A. M. (2013). Stress as a common risk factor for obesity and addiction. Biological psychiatry, 73(9), 827-835.
文章難易度
異吐司想Toasty Thoughts_96
29 篇文章 ・ 131 位粉絲
最初是想用心理學剖析日常事物,一方面「一吐思想」,另一方面借用吐司百變百搭的形象,讓心理學成為無處不在的有趣事物。基於本人雜食屬性,最後什麼都寫、什麼都分享。歡迎至臉書搜尋「異吐司想」。

2

19
0

文字

分享

2
19
0
偷擼別的狗請三思——你家的狗真的會吃醋!
異吐司想Toasty Thoughts_96
・2021/04/29 ・3088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14 ・六年級

我們常說「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這是在讚揚他們作為陪伴者表現出無可挑剔的忠誠、耐心與包容,能在我們心情最低落時提供最需要的幫助。特別是一些天資聰穎的犬種能在訓練後協助人類完成各種工作,包括緝查毒品或走私品、放牧牛羊等動物,甚至是入駐醫院成為心理治療或臨終照護不可多得的好夥伴。

狗作為陪伴者,表現出無可挑剔的忠誠、耐心與包容,能在我們心情最低落時提供最需要的幫助。圖/Pexels

然而諷刺的是,狗狗們雖然是人類最好的朋友,但人類⋯⋯有時候卻不夠格做他們對等的陪伴者。

特別是在「忠誠度」這一點上,我們這些看到毛孩就忍不住想擼兩把的花心大蘿蔔實在是沒有什麼可以比性。當獨守空閨 (?) 寂寞難耐的狗狗們好不容易盼到主人回家,卻在心愛的人類身上聞到其他動物的氣味,那種委屈、不甘與嫉妒,若是能傳達出來肯定是比八點檔鄉土劇還要精彩。

你說狗狗們不會懂這些?那你可就錯了。今年初的一場心理學實驗已經證實狗狗們不但能覺察到主人正在「偷吃」,還出乎意料地,是不怎麼大度的「醋罈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什麼要研究「嫉妒」?

其實「嫉妒」這個情緒與相關行為一直是動物心理學家感興趣的領域,因為要感覺到「嫉妒」的先決條件是一定程度的自我覺察,也就是建立起明確的認知主體性。

因為知道東西是自己的才會在被奪走之後覺得委屈,甚至對爭搶者產生敵意。這不是像開心悲傷這樣直觀的情緒,而是建立在一定認知思考與判斷後產生的「次級情緒」 (secondary emotions),也是人類心智功能的重要特徵之一。

動物心理學家不斷在探索動物認知的極限,包括他們的學習能力、心智功能,以及更深入的情感與思考能力。這不是因為他們懶得繼續糾結人類在想什麼,也不是因為貓狗比人類可愛得多(雖然這是事實),而是這些「結論」有可能會重新界定我們與寵物的關係與互動方式。

早期研究已經發現動物本身的領域性,非常重視自己生活的空間,這也是狗狗之所以可以被訓練用來看門的主要原因。但是相比起實質存在的空間或物件,如果動物能夠理解「關注」、「愛」這類抽象的概念並且做出針對性的反應,這也代表牠們的「心」遠比人類預想的還要複雜。

根據現有的研究結果,狗狗們的嫉妒表現近似於人類幼童。特別是當他們發現主要照顧者將注意力放在其他競爭者身上時,都會有試圖引發注意的行為。相較於在行動能力上受限的人類幼兒,狗狗的爭寵表現就比較直接——直接衝到主人身邊宣示主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狗狗們的忌妒表現近似於人類幼童。圖/Pexels

這行為也是很重要的指標,狗狗們暴衝的力道與堅持程度都能反映出心理驅力的強度。如果你在網路上看過被狗「遛」的主人,應該不難想像充滿決心的狗能產生多大拉力(這就是人類作為二足步行生物的悲哀)

然而雖然外顯行為相似,但是引發行為的認知歷程卻可能大不相同。特別與尚未發展物體恆存觀念的幼兒來說,他們不一定有辦法「想像」父母與其他爭寵者互動的模樣,只能對親眼抓包的「偷吃」行徑做出反應。

相比之下,心智功能較為成熟(當然,是與幼兒相比)的狗狗們是否有辦法準確捕捉到主人的出軌跡象?這正是接下來這篇研究試圖解答的問題。

不只會嫉妒,更知道自己為什麼嫉妒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艾蜜莉雅・巴斯托斯 (Amalia Bastos) 找來 18 隻品種相異的狗狗來做實驗。將這些毛毛的受試者拴在安全距離外後,巴斯托斯接著安排狗狗的主人坐在一隻假狗玩偶旁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著,便是重頭戲登場的時候。

確認狗狗看見「主人+假狗」的組合後,研究團隊會在玩偶前架設隔板阻礙狗狗的視線,並且將玩偶抽換成高度超不多的矮櫃再鋪上羊毛毯子。佈置完成後主人會開始在自家狗狗面前明目張膽地「出軌」——也就是一邊輕撫矮櫃上的毛毯,同時說出固定的台詞:「你真是一隻好狗狗!」

作為對照組,整個程序都與前面的玩偶組相同,唯二的差別在於主人是坐在毛色、尺寸都與玩偶相差無幾的羊毛滾筒(想像針線盒裡線卷的巨大版)旁邊,同時出軌時不會架設隔板,讓狗狗能清楚看到主人是在跟什麼東西互動。與此同時先前出現的假狗玩偶也會被放置在距離主人 1.5 公尺的地方,面向狗狗的主人,冷眼旁觀 (?) 這一切的發生。

為了測量狗狗對於主人的偷吃行徑會產生多大反應,狗狗的拴繩都會接上拉力計,並以上面的讀數作為狗狗反應劇烈程度的判斷依據。

巴斯托斯與其研究團隊巧妙的實驗設計,讓實驗結果同時展現出狗狗嫉妒行為的 3 個面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並不是主人與任何東西互動都會引發反應,只有當潛在爭寵者(假狗玩偶)出現時狗狗才會表現出嫉妒行為。
  2. 就算爭寵者不在眼前,狗狗也能根據最後看到的情境「推理」主人正在偷吃,並且表現出嫉妒行為。
  3. 就算潛在爭寵者在場,只要不與主人有直接互動就不會引發狗狗的嫉妒行為。

綜合以上 3 點結論,我們可以從巴斯托斯的研究成果中看出狗狗並不是隨便亂吃醋,而是能確實辨識情境並做出針對性反應。特別是在視線受阻後仍會判斷「主人正在偷摸其他狗」,以及不甚在意「爭寵者在場卻未跟主人互動」等重點,這都顯示牠們擁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思考與邏輯推理能力

狗狗對於社會互動的理解可能比我們想像得還要深刻不少,以至於讓牠們針對可能威脅到自己地位的行為進行反制。換言之,不要再覺得自己在外偷擼狗擼貓不會被自家毛孩發現了,那只是人家大度放過你而已(咦)。

不要再覺得自己在外偷擼狗擼貓不會被自家毛孩發現了。圖/Pexels

將心比心是增進寵物關係的不二法門

「寵物身心健康」是 21 世紀人類越來越注重的議題,但是因為對這些毛孩的理解不足,經常讓我們用錯方法去愛、去照顧牠們。所幸隨著相關研究逐一產出,我們也能夠用更加客觀且正確的方式去理解這些可愛的孩子,讓牠們能夠與自己度過美好的一生。

巴斯托斯的嫉妒研究乍看之下是在探討較為負面的心理活動,但如果退一步看,這其實是在提醒人類「怎樣的行為會讓狗狗感到不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原始的嫉妒其實是「不安全感」。從人類的角度來看,嫉妒可能是會造成困擾、甚至有些多餘的負面情緒,但是對寵物來說失去關愛(就算只是暫時的)是一件非常嚴重、甚至攸關存亡的事。不只是狗,任何經過長時間馴化的寵物物種都會用自己的方式與照顧者締結依存關係(是的,就連以個性惡劣的家貓也是如此),也因此「安全感」會成為牠們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

我相信任何一位正常人都不會刻意讓自家毛孩傷心,卻常常會因為不理解或低估其他物種認知能力而無意間做出冒犯性的行為。例如與寵物爭搶玩具或食物、肆意進行肢體接觸、不尊重寵物私領域等,這些都是會釋放出錯誤訊息的侵犯行為,輕者引發衝突,重者還會危害到雙方珍貴的互信關係。

嫉妒也是,如果你不喜歡吃醋、與人爭寵的感覺,記得也得多注意下自己平常是否會引發狗狗對關係的不安感。

將心比心,就是這麼簡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1. Abdai, J., Terencio, C. B., Fraga, P. P., & Miklósi, Á. (2018). Investigating jealous behaviour in dogs. Scientific reports8(1), 1-8.
  2. Abdai, J., & Miklósi, Á. (2018). Displaying jealous behavior versus experiencing jealousy. Animal Sentience3(22), 21.
  3. Bastos, A. P., Neilands, P. D., Hassall, R. S., Lim, B. C., & Taylor, A. H. (2021). Dogs Mentally Represent Jealousy-Inducing Social Interactions. Psychological Science, 0956797620979149.
所有討論 2
異吐司想Toasty Thoughts_96
29 篇文章 ・ 131 位粉絲
最初是想用心理學剖析日常事物,一方面「一吐思想」,另一方面借用吐司百變百搭的形象,讓心理學成為無處不在的有趣事物。基於本人雜食屬性,最後什麼都寫、什麼都分享。歡迎至臉書搜尋「異吐司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