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蘇和子維怎麼了?——從《華燈初上》看小媽媽出養心路糾葛

雞湯來了
・2022/04/02 ・2362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雞湯來了蕭子喬
  • 校稿/雞湯來了張芷晴、陳世芃
  • 製圖/雞湯來了特約美術黃珮甄
  •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連續劇《華燈初上》中,不僅有日式酒店裡複雜的同事情誼,更有下班回到家中更難解的收出養母子糾葛。蘇慶儀(以下簡稱蘇)與子維走在路上,當子維對旁人說出「這我乾媽」,蘇只能假笑附和;蘇割腕自殺後,子維心急如焚把蘇送上救護車,蘇說了一堆話卻還是無法說出口「不只是乾媽」……。

面對早已揮別,卻近在眼前的親子關係,蘇如何一次次嚥下自己的複雜心情?

蘇謀劃奪回兒子的安排看似「不懂感恩」蘿絲,其實正反映當年懷孕,在無家庭經濟或家人支持下,不得已出養自己親生骨肉,對於一個青少女而言是生理更是心理的切身之痛,不只影響著青少女時期的蘇,更影響了她日後的性格與追尋幸福的態度。

「我應該要謝謝你,但我討厭只能謝謝你的自己」-《華燈初上》蘇慶儀

圖/《華燈初上》

小媽媽蘇:不得已的出養,成為一生的重擔

劇中的蘇,明明是被叔叔強迫而懷孕,卻由她獨自承受汙名與痛苦,成為小媽媽的蘇難以獨自承擔扶養責任,決定出養親生骨肉。多年之後,成年的蘇藏著這個揮之不去的秘密,成為生活中的反覆拉扯的心理糾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劇中演的是1980年代的故事,而隨著時代推進,今日的未成年小媽媽數量仍不容小覷。行政院戶政司統計,近十年來(2010-2020)15-19歲未成年少女生育率皆為4‰。以2020年為例,誕生超過2000名未成年小媽媽(2020年15-19歲少女共有約551607位*4‰=2206)。

雖然每個小媽媽懷孕的原由不盡相同,但當物質與身心條件未成熟,部分小媽媽會選擇出養。有質性研究深度訪談六位出養孩子的媽媽,發現社會對小媽媽及出養人的污名,成為親生母親一輩子脫不去的重擔。

「無力」的小媽媽:選擇出養多是為孩子好

台灣學者以兒福聯盟接獲出養個案的訪談內容統計,發現小媽媽決定出養孩子的5大因素為:經濟問題、家人無法支持、無力照顧孩子、教養問題、希望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

身心尚未準備好,物質與心理上的資源不足,以及希望無辜的孩子仍有好的發展,是小媽媽在未成年生育的狀況下,選擇與親身骨肉說再見的關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華燈初上》

---以下爆雷---

當蘇聽見子維叫自己乾媽:出養重聚成為重大課題

特別的是,蘇的出養並非從此和親生兒子不復相見,而恰好是將撫養權交給朝夕相處的好閨蜜蘿絲。國內外研究指出,與出養子女「重聚經驗」是一段複雜的情緒之旅。而蘇的重聚不只是一段旅程,更是紮根在生活每一個細節中的糾葛,心情肯定更為複雜。

當蘇與子維相處,時時刻刻將蘇拉回當年的記憶,再次經歷著傷痛的焦慮,同時也因重新與兒子連結而感受療癒與釋放。這或許正是蘇即便心裡經歷著翻雲覆雨,仍樂於與子維出門逛街,以感情最好的乾媽/乾兒子相稱的原因。

另一方面,在蘿絲入獄,蘇「代替」蘿絲照顧子維時,就像是蘇與兒子的「關鍵重聚」;蘿絲出獄後,蘇則感受到與兒子「重聚後被迫分離」的痛苦。蘇與子維沒有拉開距離、保持界線,卻也沒有重新建立妥善的關係定位、重聚意義,使得蘇的心理一直卡在模糊不清,不知自己意義為何的狀態,成為最後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華燈初上》

蘇&子維的剛剛好距離?拉開距離VS有預備的重聚

或許,成為小媽媽情非得已,出養也是無奈之下的選擇。然而今日的我們知道,身為出養者,和親生孩子的距離和意義都需要更明確的定位、更有意識地處理。

  • 選擇1|拉開界線、生活圈不重疊
    親生骨肉的情感連結渴望無可厚非,然而既已出養,雙方皆需要注意拉開生活距離,建立適當界線,避免情感與出養決策互相矛盾,造成複雜的心理糾葛。
  • 選擇2|討論後相聚,釐清彼此關係與意義
    若因任何一方希望重聚,出養者、收養者、孩子都需要有心理準備,並在有預備的前提下,一同面對新的角色意義與關係定位,過程中有相關單位協助引導較佳。

出養小媽媽可以怎麼做?相關資源:

如此以來,才能保護出養者、收養者,也保護孩子,有面對彼此更適當的界定與勇氣。期待今日的「蘇」與「子維」都能找到更適當的距離,更舒心的關係。

參考資料

  1. 王枝燦(2003)。家庭面臨出養事件之因素與需求分析。兒童福利期刊,4,111-131。
  2. 鄭君紋、劉世閔(2011)。一位未婚女性在青少女時期懷孕的生育決定與出養經驗之敘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0(2),139-172。
  3. 楊淑宜(2015)。親生母親與被出養子女的重聚經驗探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4. 行政院重要性別統計資料庫:未成年婦女生育率。
  5. 行政院重要性別統計資料庫:現住人口數按性別及年齡分。
文章難易度
雞湯來了
51 篇文章 ・ 463 位粉絲
幸福,如何選擇?雞湯來了相信我們值得擁有更優質的家人關係。致力提供科學研究證實的家庭知識,讓您在家庭生活的日常、人生選擇的關卡,找到適合的方向。雞湯來了官網、雞湯來了FB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4
3

文字

分享

0
4
3
口罩影響幼兒「讀」懂情緒?口罩新生代:幼兒情緒 3 大關鍵發現
雞湯來了
・2022/10/02 ・225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 文/雞湯來了特派員 林威廷
  • 校稿/雞湯來了 陳世芃
  • 製圖/雞湯來了 黃珮甄、雞湯來了實習生 翁欣容
  • 編輯/雞湯來了 蕭子喬
圖/雞湯來了

自從 COVID-19 疫情爆發,戴口罩已成為日常生活的新常態。口罩遮住了人們大部分的臉,讓彼此看不到完整長相,更看不到豐富的臉部表情。究竟,這是否對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有深遠的影響?

更值得注意的是,臉部表情屬於肢體語言的一部份,是言語溝通之外,辨識與表達情緒相當重要的管道。各級學校教師和照護中心人員,為了避免傳播病毒,多會戴上口罩。

然而,在這種環境下成長,年紀還小且對於情緒辨識還在初步學習中的幼兒,是否會因此失去與人正常互動和判斷情緒的機會呢?對於他們情緒辨識的發展,又有什麼影響呢?

「口罩是否會影響幼兒判斷他人情緒」一題,雞湯來了綜整多篇研究,發現西方相關研究較多,而結果其實眾說紛紜。許多研究藉由不同實驗設計,不同切入視角、樣本對照,便得出了不同結果。不過,我們也因而從中歸納出幾個關於口罩新生代幼兒情緒發展的重要發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關鍵發現 1|年齡發展階段:3-5 歲最受口罩影響

2021 年 5 月一組研究團隊發表一篇研究,他們測試「3-5 歲幼兒」、「6-8 歲兒童」和「成人」三個群體判斷人臉情緒的正確率:他們準備了不同情緒的人臉,將人臉的照片後製放上口罩,讓這三群人判斷情緒。

圖/雞湯來了

結果發現:不同年齡層的群體中,「3-5 歲幼兒」面對戴或沒戴口罩的人,回答對方情緒的「答對與否」比例差距最大,可說上述三種對象中最受口罩遮臉影響的群體。研究也推論,因為「3-5 歲幼兒」判斷情緒的主要來源仍是臉部表情;6 到 8 歲兒童和成人,則較懂得運用其他情境線索來判斷情緒。

圖/雞湯來了

關鍵發現 2|容易被混淆的情緒:生氣與難過

另一篇 2021 年 11 月的研究,從 9 間照護中心招募 276 位 3-6 歲的幼兒, 讓他們判斷 15 個演員所拍的 90 張人臉照片的情緒。這些幼兒判斷「照片中沒戴口罩的人之情緒」正確率為 70.6%,若將照片換成戴上口罩的人,這些幼兒判斷的正確率仍為 66.9%!

特別的是,有約 25% 無法區分生氣和難過這兩種情緒,占了辨識情緒錯誤之中的多數,可見對於幼兒而言,「生氣」和「難過」在臉部表情上有許多相似的特徵,如何進一步區分情緒,是可以進一步討論的課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雞湯來了

關鍵發現 3|表情之外的辨識來源:聲音的判斷力

其實在疫情之前,2019 年就有研究團隊關注過幼兒的情緒判斷能力。他們不只關心臉部表情,也關注聲音。他們讓 313 位就讀幼兒園的 3-6 歲幼兒:分別透過觀察「臉部表情」和「聽聲音」來判斷情緒。

結果發現:觀察「臉部表情」的視覺判斷正確率最高達 8 成,但以「聽聲音」聽覺判斷的正確率只有 5-6 成。由此可知,對於幼兒而言,視覺很可能比聽覺更容易判斷情緒。

研究也進一步分析,發現觀察「臉部表情」時,「開心」的情緒比起「生氣和難過」更容易透過視覺判斷出來;但若只有「聽聲音」的話,悲傷的情緒比較容易被察覺。

圖/雞湯來了

幼兒情緒教育可以怎麼做?疫情之下把握可控的 2 個安心實踐

由上述的幾項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發現兩個重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喜怒哀樂,判斷各種情緒的難易度不同
    幼兒判斷不同情緒的能力程度是有差異性的,差異性的原因可能來自於年齡,或者為情緒的不同性質,比如說幼兒最容易辨識開心,但容易混淆難過與生氣。
  2. 除了表情,還有多種判斷情緒的來源
    判斷情緒的依據不只有臉部表情,肢體、聲音語調、各種情境線索也能幫助我們判斷情緒。

或許,在口罩還是一種日常必須之時,我們可以多著眼於其他「可控」的因素,例如引導孩子判斷情緒的多元方法,從聲音、其他肢體語言等判斷;又或者更進一步和孩子透過故事或案例,討論生氣與難過的的差異,嘗試學習更多口罩日常的情緒辨識之道。

圖/雞湯來了

大人可以透過繪本共讀的方式,討論繪本中的角色在故事中的情境中「產生了什麼情緒」、「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緒」。共讀討論時,不只從圖片中角色的表情,還可以從書中角色的肢體動作、其他角色的反應等多元脈絡,練習判斷角色的情緒類型和產生原因。

甚至,我們可以進一步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正視自己的情緒、接納並以合適的方式表達情緒。同時引導幼兒觀察目前身處的情境,例如現在是什麼場合、現場的人們在做什麼、我應該如何表現等等。

相關推薦:繪本推薦與引導孩子情緒的方法

延伸閱讀:雞湯來了

參考資料

  1. Covic, A., von Steinbüchel, N., & Kiese-Himmel, C. (2020). Emotion Recognition in Kindergarten Children. Folia phoniatrica et logopaedica : official organ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Logopedics and Phoniatrics (IALP), 72(4), 273–281.
  2. Gori, M., Schiatti, L., & Amadeo, M. B. (2021). Masking Emotions: Face Masks Impair How We Read Emotion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2, 669432.
  3. Schneider J., Sandoz V., Equey L., Williams-Smith J., Horsch A., Bickle Graz M. (2022) The Role of Face Masks in the Recognition of Emotions by Preschool Children. JAMA Pediatr. 176(1): 96-98.
雞湯來了
51 篇文章 ・ 463 位粉絲
幸福,如何選擇?雞湯來了相信我們值得擁有更優質的家人關係。致力提供科學研究證實的家庭知識,讓您在家庭生活的日常、人生選擇的關卡,找到適合的方向。雞湯來了官網、雞湯來了FB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談承諾就傷感情?——借《華燈初上》談新興戀愛型態 Situationship
雞湯來了
・2022/04/07 ・292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雞湯來了特約作者陳家容
  • 校稿/雞湯來了張芷晴、陳世芃
  • 製圖/雞湯來了實習生翁欣容
  •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圖/《華燈初上》

「我們賣的是曖昧」-《華燈初上》蘇慶儀

在《華燈初上》日式酒店裡,天天上演男歡女愛、販售戀愛感。這樣既令人心動,又飄移不定的關係,雖然維持著巧妙的平衡,卻也讓彼此的情感多了一分「危險」。 

時代瞬移至今,就像是新興戀愛型態「Situationship」——是由「situation,情況、狀況」+「relationship,戀愛關係」而來的。Situationship 常見於兩人在像戀愛般的情境裡,但又沒有正式對外宣告兩人在談戀愛。因此「Situationship」有別於「Relationship」,似乎要在特定情境/狀況下,彼此才像擁有這段關係。

知名美妝KOL丹妮婊姐曾在自己的 YouTube 頻道中提出「約聘伴侶關係」概念來形容這樣的關係:有約會、談心、親密接觸,曖昧情感油然而生,但從來沒有一句「你是我的誰」的許諾。如同職場上的約聘人員,工作內容跟正職一樣,但是福利跟保障通通都沒有。說到底,Relationship 之於 Situationship,差別就在於「名份」的有無。

圖/《華燈初上》

「不要對我有所期望,因為我給不了你」-《華燈初上》江瀚

危險的平衡?Situationship 在愛情中缺乏什麼元素?

心理學大師羅伯特.史坦伯格(Sternberg, R. J)提出愛情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認為愛情是由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承諾(Commitment)三元素所組成。這三個元素分別透過不同的浪漫組合,衍伸出七種愛情類型(如下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親密
    一段關係中若擁有「親密」,表示兩人在一起時,能感覺到彼此是親近的、有連結的,但又保有界限的,且明確感受到自己是喜歡與對方在一起的。
  • 激情
    若擁有「激情」,表示兩人相處時,著重於身體接觸、生理的相互吸引,以及享受性的契合。
  • 承諾
    若擁有「承諾」,代表兩人對於現在及長遠計畫有共識,能相互扶持,往共同目標前進。

上圖左側的「浪漫之愛」,只有「親密」與「激情」,沒有「承諾」。近似於「缺乏承諾、社會規範與社會期待」的 Situationship——既可以像朋友一樣分享瑣事、又可以像戀人一般激情。

如同劇中的多情劇作家江瀚,他對待每段感情的態度始終如一,當兩人相處時,他總是享受當下、認真對待、細心呵護,因此他從不覺得虧欠對方;但江瀚從不親口許諾,也從不主動確認關係的行為,反而成為對方不安、焦慮的主因。

圖/《華燈初上》

「我們兩個,不就是安慰彼此寂寞的人嗎?」-《華燈初上》江瀚

近年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交友軟體發展、速食愛情崛起、許多伴侶被迫長時間遠距離,激起更多不安。反而讓始於「孤單」而相聚的 Situationship 萌芽,又因為進入 Situationship 的門檻低,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不需對彼此負責,且保有自由。因此,有越來越多人在不知不覺中,正陷入這模糊、不安或懷疑的浪漫關係。

  • 現象 1|對方的未來規劃中並沒有你
    不只是討論未來規劃,就連日常約會、看電影都經常是一時興起,對方幾乎不會主動規劃約會。對於感情的未來規劃,通常不會正面回應、或只是含糊敷衍帶過。
  • 現象 2|對話膚淺缺乏真誠
    每當想了解對方時,都像隔了一道牆。儘管已經相處很久,但凡是關於私事,仍不願意更深入分享,話題總是停留在表面,彷彿是剛認識的新朋友,很可能排斥聊家人、聊心事也只是點到為止。
  • 現象 3|推辭或迴避見到家人、朋友的場合
    凡是朋友聚會、家庭活動,都會避免讓你出席。模糊不清的關係,不只是你,就連對方也很難向家人、朋友介紹這段關係。
  • 現象 4|自己並沒有那麼在乎對方
    愛情或多或少都會有「佔有慾」,但在這段關係中,即便有如戀人般親暱,仍然會將心思放在其他人身上,並不是那麼在乎對方。

【簡易測驗】一分鐘測驗我的 Situationship 指數

較接近上述情境的學術名詞為「關係模糊」。當兩人「長期」未界定關係、關係模糊時,會使兩人對經營感情產生焦慮感、不安感,進而帶來低自尊、高壓力、提高物質濫用,以及憂鬱症狀的可能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透過下方的關係模糊量表,可以快速檢核,是否正處於這曖昧又模糊不清的感情狀態:

我適合 Situationship 嗎?如何解套?

「不需要的關係,就不必繼續糾纏下去」-《華燈初上》蘇慶儀

Situationship 最理想的狀態是「不給彼此壓力與束縛」。在滿足這個前提下,若雙方都同意,並沉浸於這段關係帶來的愉悅,那麼大概不會為人詬病。

雖然 Situationship 能減輕短暫的寂寞感,滿足可甜可鹹的戀愛感,但是,長期維持這種「想摸又摸不著」的朦朧關係,其實並沒有辦法真正地投入與付出感情。若總是擔心跨越禁區(如:任何確認關係的舉動)、害怕破壞現在的美好(如:導致關係疏離的狀況),將無法完整了解對方,感受不到真正的愛。

還記得測驗第 4 題嗎?「我希望未來能和對方有穩定的關係發展」,試著問問自己未來生涯的期望是什麼?在對兩人關係重新定義的過程中,先確定自己想要什麼!若你正嘗試從 Situationship 解套,可以先試試以下 2 個做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建議 1 愛要大聲說|

能夠在戀愛中,培養愛人與愛己的能力是一件重要的事!因此,誠實地問自己:是否想要和對方好好經營感情? 如果是,就請找個安靜的地方,誠摯地、清楚地與對方表態自己的感覺與期待。

建議 2 從愛情故事提取養分|

即使對方不願意與你共同經營這段感情,也無需指責、批判對方,仍然將這個經驗當作人生的一個愛情故事,記取優點、拾起教訓,作為下段感情的養分。

圖/《華燈初上》

「人生啊,誰沒有大大小小的傷痕,那些過去也是我們現在的一部分」-《華燈初上》中村先生

我的心 你放在哪裡
或許你 根本就不在意
錯把承諾當有趣
- [ 好不容易 Finally ](戲劇《華燈初上》片尾曲)/告五人

參考資料

  • Sternberg, R. J.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93(2), 119.
  • James-Kangal, N. (2020).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Validation of the Relational Ambiguity Scale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雞湯來了
51 篇文章 ・ 463 位粉絲
幸福,如何選擇?雞湯來了相信我們值得擁有更優質的家人關係。致力提供科學研究證實的家庭知識,讓您在家庭生活的日常、人生選擇的關卡,找到適合的方向。雞湯來了官網、雞湯來了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