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光有目標是不夠的,初擬計畫更有助於圓夢

哇賽心理學_96
・2015/03/17 ・1044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455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business-idea-534228_640
from :leadersinheels.com

文/李盈儀     編修/蔡宇哲


“啊!有流星快許願!”

“我要考試都考一百分、我要考試都考一百分、我要考試都考一百分”

“我要練出人魚線、 我要練出人魚線、我要練出人魚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考上研究所、考上研究所、 考上研究所”

大家滿愛許願的,看到流星要許一下、生日要許一下、新年要許一下,這些願望需要有自己的持續努力才有辦法達成。但光是只有希望和目標是不夠的,必須還要對你的目標有進一步的具體計畫,如此才會容易達成目標,實現願望。

戈維哲(Peter M. Gollwitzer)和布蘭茲達特(Veronika Brandstatter)這兩位心理學家,他們就想看看對於學生想要完成的目標有沒有做規劃,是不是會影響目標的達成程度。他們預期對於完成目標的方法作規劃的人,最後達成目標的程度會比較高。

他們找來一群大學生,要求他們完成一些作業,作業有困難也有簡單的,同時他們會詢問這些學生,對於完成作業是否有規劃具體的執行方法,例如什麼時候要完成?在哪裡完成?要怎麼完成?等等的問題,等作業繳交後再分析完成作業與事先規畫是否有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結果顯示,如果作業是簡單程度,那麼不管有沒有事先規劃,大約都有80%的學生完成。但困難作業就不一樣了,有事先規劃執行方法的學生,最後有62%的人順利完成作業;而那些沒有規劃執行方法的學生,則只有22%的人完成。這跟我們的生活經驗很像,簡單的大家都能完成,但困難的要是沒有一些規劃,只單純想想的話,最終完成的機會是不高的。

不過上述研究也可能是會完成的學生本來就動機比較強,所以會傾向事先規劃。那麼完成作業到底是事先規劃的功勞還是單純動機比較強的關係?因此研究者進行了第二個研究。他要求學生在聖誕節時寫一份報告。且必須在聖誕夜之後的48小時內完成並繳交。有一半的學生要求先具體規畫如何完成報告,像是會在什麼時間和什麼地點寫報告,另外一半的學生則沒有被要求。結果發現,被要求擬定計劃的學生,最後有71%在規定時間內繳回報告,而沒有被要求擬出計畫的則只有32%的人完成。

看來對目標做個具體規劃是的確有幫助的,當我們對於目標的達成有擬定計畫,就越容易實現;而如果我們只是放在心裡想想,卻沒有實際的規劃出該如何達成目標,則較不容易實現。

所以啦,光只有許願是不夠的,不會有魔法教母或是小精靈出來幫忙把目標完成的。要動動腦、動動手,想一想該如何執行它,把達成目標的方法寫下來,之後再一步一步地去做,這樣的話會在不知不覺中,就發現自己已經達到目標了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文獻: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and Effective Goal Pursuit. [pdf]

文章難易度
哇賽心理學_96
45 篇文章 ・ 9 位粉絲
希望能讓大眾看見心理學的有趣與美,期待有更多的交流與分享,讓心理學不只存在於精神疾患診療間或學校諮商室,更能擴及到生活使之融入每一刻。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資訊操弄、終結倦怠、科學思考|科學生陪你讀!10月書單
Student.PanSci_96
・2020/10/12 ・1502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463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普閱讀是培養科學素養的核心關鍵!泛科學、南一書局、科學月刊合作打造《科學生線上學習平台》,提供搭配課程進度的「科普閱讀」文章題組,幫助孩子掌握關鍵資訊,並透過不定期的新知補充,與科學潮流接軌。因此,科學生將在每月推出陪你一起讀科普書單!

 

10月科學生書單邀請到鄭國威(泛科學創辦人、泛科知識知識長),為我們推薦一系列適合老師、家長、國中生一起閱讀的好書。

圖表會說謊:圖表設計大師教你如何揪出圖表中的魔鬼,不再受扭曲資訊操弄

特別推薦給:教師★★★

同樣的數據,用不一樣的圖表呈現,可以讓讀者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各種在行銷訊息、政策溝通、科學知識中看起來很中性、正確的圖表,其實都暗藏玄機。傳播者!

本書作者艾爾伯托凱洛是記者、設計師,也是新聞學教授,他以大量案例,清晰且漸進地將圖表可能帶來的誤解,以及刻意誤用圖表的手段一一破解,非常適合老師在課堂上應用,幫助學生提高圖表判讀力。


想衝,為何没幹勁:用心理學終結慣性倦怠,找回潛藏心中源源不絕的內在驅動力

特別推薦給:家長★★★

爸媽都會希望子女更主動積極,不要總靠自己三催四請,祭出賞罰。我們也會聽到很多家長分享成功經驗,但這些經驗真的有用嗎?科學可以幫得上忙!

本書作者植木理惠是日本臨床心理師,她以非常簡單的文字,除了把心理學上經過驗證的理論轉化為你我都能應用在教養上的作法,也能讓我們對孩子的學習成長更抱持正確跟健康的態度。非常推薦!


「科學的思考」九堂課:學校不教的科學

特別推薦給:國中生★★★

我們往往以為科學只是知識,但其實更重要的是知識產生的方式、邏輯以及我們能否對已知抱持健康的質疑。

作者戶田山和久是一位日本科學哲學家,在本書中用很簡明的方式介紹了科學真正的樣貌跟價值,也直面核能、食安等複雜議題,同學若能好好讀完,對整體學習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你是國中生或家有國中生或正在教國中生?
科學生跟著課程進度每週更新科學文章並搭配測驗。來科學生陪你一起唸科學!

Student.PanSci_96
56 篇文章 ・ 14 位粉絲
由 PanSci 泛科學 X 南一書局 X 科學月刊 聯手打造:《科學生》科普閱讀素養線上學習平台,集結三大教育品牌的堅實陣容,提供搭配國中課程的科普文章及試題,增進孩子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掌握最新的科學脈動,逐步培養科學素養!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想要創造心流體驗?那你先從自得其樂開始——《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
行路出版_96
・2019/07/06 ・4113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25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編按:如果我們說,知道如何控制意識的人,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能保持愉快,那就太天真爛漫了。不然而許多研究的結果都告訴我們,懂得尋找「心流」的人,不管處在什麼景況,即使是在絕望之中,也能夠感受到樂趣。

當個自得其樂的人

外在力量並非決定逆境能不能轉變成樂趣的關鍵。健康、富有、強壯、有權有勢的人,不見得比生病、貧窮、柔弱、受迫害的人更能控制自己的意識。能在生命中找到樂趣的人,與被生命擊垮的人,兩者最大的差別是他們受了哪些外在因素影響,以及他們怎麼看待這些因素——究竟是把挑戰當威脅,還是當成行動機會。

不論發生什麼事都樂於投入,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心流。圖/pexels

「自得其樂的自我」指的是很容易將潛在威脅轉換成有樂趣的挑戰、懂得維持內在和諧的人。這樣的人不會覺得無聊,也很少感到焦慮,不論發生什麼事都樂於投入,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心流。自得其樂的人也可以說是「擁有自成目標」,他們的目標大多發自內心,不像多數人是依生理需求與社會的傳統制約決定的。自得其樂的人會按著經驗來訂目標,所以目標大多符合自身狀況。

自得其樂的人可以將原本可能形成精神熵的經驗轉換成心流。因此,要發展出這樣的自我很簡單,只要依循心流模式便是。簡單說明如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來設立目標

想要經歷心流,首先必須有明確目標做為努力方向。自得其樂的人面對抉擇時——不管是大至結婚、就業,小至週末怎麼過、在牙醫候診室怎麼打發時間,都可以處之泰然、不慌亂。

目標的選定與對挑戰的認知有關。如果我決定學網球,就必須學會發球、反手拍、正拍,還要訓練體力與反應。事情也可能反過來進行:我喜歡將球打過網的感覺,所以決定學打網球。不管哪一種情形,目標與挑戰是互通的。

一旦經由目標與挑戰定義了行動體系,運作所需技能也就明確了。圖/pexels

一旦經由目標與挑戰定義了行動體系,運作所需技能也就明確了。如果我打算辭掉工作,改經營度假中心,就應該去學飯店管理、財務、挑選營業地點等。當然,方向也可以反過來:發現自己具備的技能可以在特定目標有所發揮——我決定經營度假中心,因為我發現自己的條件很適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發展技能時,要非常留心這些行動的結果——對回饋進行監控。想要成為好的度假中心經營者,我必須正確評估借貸銀行會怎麼看待我的創業計畫,還必須知道什麼措施可以吸引客人。如果沒有隨時留意當中的回饋,很可能會和行動體系脫節,技能不再進步,效率也不如從前。

自得其樂跟不懂自得其樂的人最大的差別,是前者決定追求的目標是自己選的,不是隨機的,也不是外來力量逼他做的決定。這樣的事實有兩個看似相反的結果。

一方面,因為這個決定是自己做的,所以會格外努力,所有行動都很確實,並由內在控制。另一方面,因為是自己的決定,所以可以隨時視情況調整目標。這麼看來,自得其樂的人表現出來的行為,除了比較容易貫徹到底,也比較有彈性。

必須要全心投入

選擇行動體系後,具有自得其樂個性的人會全心投入他所做的事。不管是開飛機環繞地球,或是晚餐後洗碗,他都能全神貫注。

選擇行動體系後,具有自得其樂個性的人會全心投入他所做的事。圖/pixabay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要做到這一點,一個人必須在行動機會與本身具備的技能間取得平衡。有些人一開始對自己的期許有點不切實際,例如想在二十歲之前成為百萬富翁之類的。一旦希望破滅就變得沮喪,並因為精神能量都浪費在追求未果的事上,整個人意志消沉。

另一個極端,是因為對自己的能力沒有把握,所以自我設限。他們寧可選擇保守而無關緊要的目標,讓複雜性的成長停留在最低層級。然而,要確實參與行動體系中,一個人必須在環境條件與個人能力間取得適當平衡。

舉例來說,一個人走進一間擠滿人的房間,決定「加入派對」,也就是說,他想要盡可能多認識些人,同時希望能玩得開心。如果是缺乏自得其樂性格的人,很可能因為無法主動與人攀談,便退到角落去,希望有人注意到他;或是,他可能會過分聒噪或太搶風頭,因不當而虛假的熱情讓人退避三舍。

要確實參與行動體系中,一個人必須在環境條件與個人能力間取得適當平衡。圖/pixnio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兩種策略都不可能成功,也不可能玩得開心。但是懂得自得其樂的人進入房間後,會先將注意力從自己轉到派對,也就是他希望融入的「行動體系」。他會觀察參加的人,試著猜測哪個人可能跟他志同道合,然後開始與這個人談論他認為兩個人都會喜歡的話題。如果得到的回饋是負面的——交談顯得無聊,或是對方覺得不投機——他會試著換個話題,或是另覓談話對象。唯有行動與行動體系提供的機會相稱時,當事人才能完全投入其中。

專注的能力愈強,就愈容易投入行動體系。注意力無法集中的人思緒游移不定,生活只能任憑各種一閃即過的刺激擺布,鮮少遇見心流。非出於自願的分心,是無法控制注意力最明顯的徵兆。令人不解的是,很少人願意花力氣改善自己的注意力。集中精神看書有困難時,不是設法提升專注力,而是將書本扔到一旁,改看起電視,因為看電視所需的注意力少,而不連貫的剪輯、插播的廣告與通常很愚蠢的內容等等,只會讓注意力更加渙散。

注意當下發生的事

注意力可以使人投入,也唯有不斷傾入注意力,才能讓人保持投入狀態。圖/pexels

注意力可以使人投入,也唯有不斷傾入注意力,才能讓人保持投入狀態。運動員都知道,比賽中只要稍微閃神,就可能一敗塗地。重量級的拳王冠軍如果沒注意到對手的一記上勾拳,就可能被擊倒。籃球員如果受觀眾的吶喊聲影響而分心,要進球就難了。同樣的陷阱也威脅著參與各種複雜體系中的所有人,唯有不斷投入精神能量,才能保持置身其中的狀態。不願意專心聆聽孩子說話的父母,會壞了彼此的互動;心不在焉的律師會輸掉官司;而心神不定的外科醫生賠上的,會是病人的生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得其樂的人,簡單的說,就是擁有持續投入的能力。自我意識這個最容易使人分心的原因,在他們身上不構成問題。因為他不擔心自己表現得如何,也不在意別人怎麼看他,而是全心投入自身目標。一個人投入得夠多時,會將自我意識從意識中排除,有時則是反過來,由於缺乏自我意識,才能深深投入。自得其樂性格的組成元素是互為因果的——設立目標、發展技能、培養專注力、放下自我意識這四個,不管從哪一個開始都可以,因為心流一旦開始,其他元素也會跟著實現。

把注意力放在互動關係,而不是自我身上,會得到看似矛盾的結果。當事人雖然不再覺得自己是獨立個體,卻感到自我變得更加強大。藉由將精神能量投注於包含自己在內的體系,自得其樂的人可以超越自我極限。藉著與體系結合,讓自我脫胎換骨,成就更高的複雜性。這就是為什麼在愛過後失去,好過從來沒愛過。

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可能比較有安全感,但是與願意將注意力投注在周遭事物、參與當中的互動的人相比,這種總是以個人利益為出發點的人就顯得匱乏了。

如果有小孩攀爬雕像而受傷,市政府要花多少錢才能擺平官司?圖/freestockphoto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去芝加哥市政廳前廣場,參加為畢卡索的巨型戶外雕塑舉行的揭幕儀式時,剛好站在一位擅長處理個人傷害的律師旁。揭幕演說沒完沒了,我發現他的表情十分專注,口中喃喃自語。我問他在想什麼,他說他在估算如果有小孩攀爬雕像而受傷,市政府要花多少錢才能擺平官司。

我們要說這位律師真幸運,能夠將周遭所有事都轉換成與他的技能相關的問題,所以總是處於心流呢?還是為他只知道專注在自己熟悉的事物上,忽略了這件事在美學、市政及社會上的意義,錯失成長契機,而感到遺憾呢?或許兩種解讀方式都沒有錯。但是長期來看,井底觀天必定有所限制。即使是最受推崇的物理學家、藝術家或政治家,如果只對自己有限的角色感興趣,遲早會變成空洞無聊、不懂得生活樂趣的人。

學習樂在當下

自得其樂的自我——懂得設立目標、培養技能、留心回饋、做事專注而投入的人——即使客觀環境惡劣,仍然可以從中找到樂趣。有能力控制心靈的人,可以讓任何事都成為樂趣來源。夏日的一陣微風、映在高樓玻璃帷幕上的一朵白雲、談一筆生意、看小孩與狗嬉戲、喝一杯水,都足以滿足人心、豐富生活。

然而,想要擁有這樣的掌控權,需要決心與紀律配合。最優體驗不是享樂主義,或貪圖安樂的結果,輕鬆放任的態度不足以抵禦生活中的混沌。就像《心流》這本書一開始說的,想要讓隨機事件化為心流,就必須培養拓展能力的技能,使自己變得更強大。心流可以驅使人發揮創意,成就不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能力控制心靈的人,可以讓任何事都成為樂趣來源。圖/pixabay

不斷精進的技能帶來的樂趣,更是推動文化進化的力量。不論是個人或文化,都會因此邁向更高的複雜性。在體驗中創造秩序,得到的獎賞是推動演化的能量——為我們的後代子孫鋪路,讓繼我們而起的他們更具複雜性,也更有智慧。
但是想要將生活的全部變成一場心流體驗,光懂得控制一時的意識狀態是不夠的;還得有整體的目標,讓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變得有意義才行。

如果一個人只是從一個心流活動跳到另一個心流活動,中間缺少連結,那麼來到人生盡頭往回看時,就不容易看出過去這些日子、這些事的意義何在。對於想要獲得最優體驗的人,心流理論要給大家的最後一項任務,是在所做的每一件事上創造和諧;在這個任務中貫穿所有目標,將人生整合成單一件心流活動。

 

 

 

 

——本文摘自《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2019 年 3 月,行路出版

 

行路出版_96
16 篇文章 ・ 7 位粉絲
行路為「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旗下新創的出版社,出版知識類且富科普或哲普內涵的書籍,科學類中尤其將長期耕耘「心理學+腦科學」領域重要、具時代意義,足以當教材的出版品。 行路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WalkPublishing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人們喜歡怎樣的活動?從遊戲來理解心流體驗——《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
行路出版_96
・2019/07/05 ・4765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SR值 555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編按:最優體驗的共同特徵是:當一個人的技能與面對的挑戰相稱、目標方向清楚、整個行動體系有明確的規則可循、參與者可以隨時掌握自己的表現。在那當下,注意力會完全集中,讓當事人沒有餘力顧及任何不相干的事,或擔心任何問題。自我意識會從中消失,對時間的概念也扭曲了。但這樣的經歷是怎麼發生的呢?有時是運氣好,內在與外在條件剛好配合得上,就會出現「心流」體驗。

哪些活動能引發心流?

在描述最優體驗時,我們提到的活動包括樂器演奏、登山、跳舞、航海、下棋等。這些活動之所以能引發心流,與它們的內容設計有很大的關係。它們都需要學習技能、都有明確目標,並提供回饋,讓從事者可以握有掌控權。

心流活動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大家樂趣。圖/pxhere

另外,這類活動也都有利於參與者集中注意力,有別於日復一日的「基本現實」(paramount reality)。例如運動場上,穿著引人注目制服的參賽選手,彷彿進到一個閒雜人勿入,暫時只屬於他們的空間;比賽過程中,不管是參賽者或觀賽者,大家都放下了世俗常規,對他們來說,唯一的現實就只有當下這場比賽。

這類心流活動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大家樂趣,戲劇、藝術、遊行、祭典、運動等也都屬於它的範疇。因為本身的架構關係,它們可以幫助從事者和觀賞者建立心靈上的秩序,進而獲得極大的樂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遊戲的四種體驗

法國心理人類學家羅傑.凱里瓦。圖/guindo.com

法國心理人類學家羅傑.凱里瓦(Roger Caillois)將世上所有遊戲(廣義上包含所有可以提供樂趣的活動)依它們提供的體驗分為四大類。競爭性遊戲以競爭為主要特色,大部分運動賽事都屬於這一類;投機性遊戲包含所有涉及機會的遊戲,擲骰子、賓果等都屬於這一類;眩暈性遊戲,顧名思義就是藉著攪亂正常感知來改變意識的活動,例如旋轉木馬、高空跳傘等;模仿性遊戲則是創造另一種現實的活動,舞蹈、戲劇和藝術等都屬於這一類。

根據這樣的分類,我們可以說遊戲有四個管道讓人突破日常經驗的界線。在競爭性遊戲中,參賽者必須提升技能來面對對手帶來的挑戰。英文中競爭(compete) 這個字是從拉丁文的 con petire 來的,意思是指一起尋找。每個人都渴望展現自己的潛力,有其他外力迫使我們做出最好的表現時,可以幫助我們更容易達成目標。當然,只有在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活動本身時,才能在競爭中獲得更好的體驗。如果我們關心的就只有打敗對手、想要讓觀眾驚豔,或是拿到重要的合約時,競爭很可能會變成一種分心、而非將意識專注在手上事務的動機。

投機性遊戲之所以可以帶來樂趣,是它讓人有一種可以掌控不可預知之未來的幻覺。平原印第安人會用做了標記的水牛肋骨來預測下次打獵的結果,中國人用蓍草的莖占卜,東非的阿桑德人(Ashanti)則是餵雞吃毒藥,再從牠的下場來推測神明的旨意。求神問卜是各文化共有的特徵,大家都試圖擺脫當下的禁錮,希望一瞥未來。賭博性遊戲也是如此。水牛肋骨演變成骰子,《易經》的蓍草則變成了紙牌,求神問卜的儀式也變成了賭博,大家都企圖在當中鬥智,期待自己比對方更能預知未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求神問卜是各文化共有的特徵,大家都試圖擺脫當下的禁錮,希望一瞥未來。圖/publicdomainpictures

眩暈是改變意識最直接的方式。小孩子很喜歡不停地繞圈圈,把自己轉到暈頭轉向。中東的伊斯蘭教托缽僧也是藉著旋轉,讓自己進入狂喜的境界。任何可以改變我們對現實認知的活動,都能帶來樂趣,這也是酒精、迷幻蘑菇,以及各種迷幻藥物吸引人之處。意識是沒辦法擴張的,我們能做的,只是將它的內含物重新排列組合而已,但是這就足以讓我們誤以為目的已經達到。然而,以人工方式改變意識所付出的代價,是我們會連原本想要擴張的意識也掌控不了了。

模仿可以透過幻想、假裝或扮演,讓我們覺得自己其實不只是現實中那樣。我們的老祖先會戴著神祇的面具跳舞,彷彿自己也擁有同樣支配宇宙的能力。亞基印第安(Yaqui Indian)的舞者則會打扮成鹿,感受自己與鹿的靈魂合而為一。當合唱團的成員融入自己參與製造出來的美聲時,也會不禁打顫。玩著洋娃娃的小女孩與假扮成牛仔的小男孩,也是在擴張他們的日常經驗,那一刻,他們不是原來的自己,他們變得更有能力,同時也學習了成年男女在社會裡的角色差異。

提供探索與創造

在我們研究裡的每一個心流活動,不管是競爭性、投機性,或是具有其他特質的體驗,都有一個共同點:提供探索與創造的感受,讓當事人進到新現實中。它迫使人有更好的表現,讓意識進到過去無法想像的境界。簡單的說,它使人變得更複雜了。而心流活動在這個自我成長的過程扮演著關鍵角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解釋這件事。

圖/行路出版提供

假設上方這個圖代表某個特定活動,例如網球比賽,縱軸與橫軸分別代表挑戰和技能,也就是這項體驗中最重要的兩個層面。A 代表正在學網球的孩子艾力克斯。這張圖指出他學習打網球時的四個階段。開始打網球的艾力克斯(A1)不具任何技能,唯一的挑戰就是把球打過網。這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不過艾力克斯倒也樂在其中,因為這困難度差不多剛好是他應付得來的,所以這時候他很可能處於心流中。但是他不能一直留在原地,經過一段練習後,他的技能會提升,這時光是把球打過網對他來說變得無聊了(A2)。又或許他遇見技能較熟練的對手,發現有比吊高球更具挑戰的事,這時他會為自己差勁的表現感到焦慮(A3)。

不管是無聊或焦慮,都不是正向的經驗,所以他會渴望回到心流狀態中。要怎麼做呢?從這個圖來看,艾力克斯只有一個選擇:提高挑戰。(他的另一個選擇是乾脆放棄打網球,不過這麼做的話,他就會從這個圖上消失了。)幫自己訂了一個符合自己技能的新挑戰,例如打敗一位技能比他稍微強一點的對手後,他便可以再度回到心流狀態(A4)。
如果艾力克斯感到焦慮(A3),那麼回到心流的方式就是增進技能。理論上,他也可以降低挑戰的難度,回到原本所處的心流位置(A1)。但是在現實狀況中,很少人會在知道有挑戰後,還可以完全忽略它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這個圖上,位於 A1 與 A4 的艾力克斯都是處在心流中的。雖然兩者獲得樂趣的程度相當,但其實是在很不一樣的階段,A4 的體驗顯然比 A1 要複雜得多,因為他所面對的挑戰較困難,對技能的要求也較高。

倘若繼續打球,他要不是再次對一成不變的機會感到厭煩,就是對自己技能不足感到焦慮或挫折。圖/pxhere

但是 A4 的艾力克斯雖然複雜喜樂,但也不是處在完全穩定的狀況。倘若繼續打球,他要不是再次對一成不變的機會感到厭煩,就是對自己技能不足感到焦慮或挫折。這時,重新感受打球的樂趣就會成為動機,讓他把自己再次推回心流的河道中,到了那個時候,他的複雜度也將比 A4 還要再高。

這樣的動態特性,解釋了為什麼心流活動可以促使人不斷成長與探索。一個人沒辦法一直做同樣程度的事,否則會感到無聊或是挫折;對樂趣的渴望會迫使我們拓展技能,並尋找新的行動機會來使用它們。

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我們不能掉進機械式的謬論中,以為只要從事會帶來心流的活動,就必定能擁有這樣珍貴的體驗。現實環境肯定存在挑戰,但重點在我們是不是認同並把這些挑戰視為挑戰。真正決定我們的感受的,也不是我們確實擁有的技能,而是我們自認為擁有的技能。喜歡登山的人見到高山時,內心會澎湃洶湧,但提到要學音樂卻無動於衷;有些人則恰好相反,提到學音樂便一頭栽了進去,但是對登山興趣缺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心流活動的必要性

我們在不同時間點對特定一項心流活動的感受,深受客觀條件影響;但是意識仍可以評估當時的狀況,自由的做選擇。遊戲的規則會引導我們的精神能量,為當事人帶來樂趣,但結果是不是真的如此,完全取決於個人。專業的運動選手可以打一場欠缺所有心流元素的球賽:他可能很快便會覺得無趣、自我意識過強、滿腦子想的都是合約,而不是打球本身。相反的狀況也是有的,而且發生的頻率可能還更高,從事者原本另有目的,但最後卻完全樂在其中。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發現工作或是帶小孩反而比遊戲或作畫更容易引發心流,因為他們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了別人不知道的行動機會。

人類演化的過程中,每個文化都發展出了以提升經驗品質為主要目的的活動。即使是科技極為落後的社會,通常也都有某種以藝術、音樂或舞蹈呈現的活動,或是給大人抑或孩童玩的各種遊戲。新幾內亞的原住民在叢林裡尋找跳舞時要用的彩色羽毛的時間,遠遠超過他們花在尋找食物的時間。這樣的例子一點兒也不稀奇,在許多文化中,大家花在藝術、遊戲與宗教儀式上的時間和精力可能都比工作來得多。

活動能給我們帶來樂趣

從事這些活動或許另有目的,但是之所以能存留至今,主要還是因為它們可以為大家帶來樂趣。早在三萬年前,人類就懂得要裝飾他們居住的洞穴了,很明顯的,這些洞穴裡的畫作有它們在宗教與現實的意義,然而,不管是舊石器時代或是現代的藝術作品,都有一個重要的存在價值——藝術家與觀賞者的心流來源。

事實上,心流與宗教打從一開始就有密切的關聯了。許多最優體驗都是發生在宗教儀式的過程中。舊時的戲劇、音樂與舞蹈都是帶有宗教意味的,目的皆在促進人與超自然力量及實體間的連結。遊戲也是如此。最早的球類遊戲之一,是馬雅人打的籃球,它同時也是一種宗教慶祝儀式,奧運會也是這麼開始的。這樣的連結一點也不讓人意外,因為我們現在所謂的宗教是人類企圖建立意識秩序的嘗試中,歷史最悠久,也最具野心的。也因為這樣,宗教儀式是最深遠的樂趣來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宗教儀式是最深遠的樂趣來源。圖/pxhere

現代藝術、遊戲和生活大致已經與超自然力量脫離關係了。過去用來詮釋並賦予人類歷史意義的宇宙力量早已分崩離析了。許多新興意識形態相繼試著為人類行為提供最好的解釋:以供需法則和調節自由市場那隻「看不見的手」來解釋我們理性的經濟抉擇;以歷史唯物論背後的階級鬥爭律來解釋我們不理性的政治行為;以社會生物學的基因競爭理論來解釋我們為什麼會對某些人提供協助,又為什麼想要消滅另一群人;以行為主義的效果律來解釋為什麼我們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學會重複令我們感到歡愉的動作。

這些都是深植於社會科學的現代「宗教」。不過除了歷史唯物論曾經擁有廣大的支持外,其他理論都沒有獲得普遍支持,也缺少了過去的宇宙秩序模式發展出的美學視野,或是帶來樂趣的宗教儀式。

除了歷史唯物論曾經擁有廣大的支持外,其他理論都沒有獲得普遍支持,也缺少了過去的宇宙秩序模式發展出的美學視野,或是帶來樂趣的宗教儀式。圖/pixabay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隨著心流活動世俗化,我們很難再將它的內容,與過去的奧運會或馬雅人的球賽等意義超凡的體系相提並論。現在的心流活動幾乎都是衝著單純的快樂而來,我們期待它可以改變我們生理或心理上的感受,但是並不期待藉由它來與神祇相交。然而,我們為了提升經驗品質所採取的作法,對整個文化來說是很重要的。

一直以來,我們都是把社會的產業活動當成它的主要特徵,於是有狩獵採集社會、畜牧社會、農業社會、科技社會等稱呼。但是心流活動是自由選擇的結果,與終極意義的來源關係更為密切,以它來描述我們的本質,或許更為貼切。

 

 

 

 

——本文摘自《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2019 年 3 月,行路出版

行路出版_96
16 篇文章 ・ 7 位粉絲
行路為「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旗下新創的出版社,出版知識類且富科普或哲普內涵的書籍,科學類中尤其將長期耕耘「心理學+腦科學」領域重要、具時代意義,足以當教材的出版品。 行路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WalkPubli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