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小分子膠原蛋白」真的會有用嗎?

科學松鼠會_96
・2014/04/03 ・1776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41 ・八年級

cms_c815533bfff54831a5624f8b9e57d2ac

文 / 

膠原蛋白在世界各地都很火熱,尤其是中國,差不多是時尚女性中最具號召力的「聖品」。2013年夏天,科普界批駁膠原蛋白達到了一個高潮,以至於包括央視在內的若干主流媒體也作了曝光,膠原蛋白產品的人氣一度回落。不過,中國從來不乏喜歡幻想與滿足別人幻想的人,比如最近林志穎的逆勢而為,高調出擊。

林志穎已經年近不惑,依然青春依舊,他自稱為「逆生長」。他由此開了一個公司,宣稱「致力於研究和開發美容保養產品」。他推出最新的產品中,就有一個以「小分子膠原蛋白」為主打原料。在其公司微博上,還用了一張「林博士做研究」的照片為背景,來推薦這個「保濕修復飲」。而林志穎的微博則以「我們團隊研發岀的新配方,I believe, 相信我」為評論轉發。

那張照片顯然是完全不懂實驗室基本操作的擺拍,一出來就受到了許多科研人員的嘲笑。不過,這絲毫不影響其號召力——兩三天之內,點讚的就已接近25000人,偶像明星的人氣可見一斑。據說有人拿出了科普界批駁膠原蛋白的「經典理由」——所有蛋白都會消化成胺基酸才會被吸收,所以吃膠原蛋白跟雞蛋牛奶沒有區別。不過,賣方回應:這種新配方的「小分子膠原蛋白」能夠被吸收。被此前的「科普」和「曝光」動搖了信心的粉絲們,立刻再次倒向偶像,紛紛討論起「在哪裡買?」和「價格如何?」。

實際上,「所有蛋白都會消化成胺基酸才會被吸收,所以吃膠原蛋白跟雞蛋牛奶沒有區別」這個理由在科學上並不對。有很多科學證據顯示,蛋白質並不需要完全消化成胺基酸才能被吸收,有相當一部分以二肽或三肽的形式被吸收進入血液。所謂二肽、三肽,分別是兩個、三個胺基酸組成的片段。甚至,有一些蛋白質還會有更長的多肽可以進入血液。這些進入血液的肽,有一些甚至能產生生理功能,比如抗癌、抗炎等等。多肽生物活性的研究,也一直是很熱門的研究領域。

但是,這並不能作為水解膠原蛋白(或者用林志穎的說法——「小分子膠原蛋白」)有助於美容護膚的證據。能或是不能,只能依靠科學證據來證明。

首先,水解膠原蛋白相當於把人體消化的過程在體外進行了一部分,吃下肚子後消化吸收速度更快,這毫不意外。其次,膠原蛋白會有很多二肽、三肽被直接吸收進入血液,這也有明確的科學證據。2005年,日本學者發表了一篇論文,研究了水解膠原蛋白被吸收的情況。他們發現,在食用水解膠原蛋白之前,人體血漿中幾乎檢測不到羥脯胺酸。而吃下之後1到2小時,血液中的羥脯胺酸含量大大增加。這其中,大約有25%的羥脯胺酸存在於二肽三肽之中。人體血漿中有肽酶,能夠把進入血液的肽分解成胺基酸。其他的肽通常只需要幾分鐘就會被分解一半,而來自於膠原蛋白的「脯胺酸—羥脯胺酸」二肽,經過24小時之後,也還​​有75%留下。而這種二肽,佔了血液中膠原蛋白二肽的絕大部分。

如此多穩定存在的二肽,會不會有助於皮膚合成膠原蛋白呢?商人們就是把這個「疑問」當作「事實」去進行唬弄。實際上, 人體的蛋白要在細胞中合成,而這些二肽三肽無法進入細胞作為合成蛋白的原料。換句話說,它們的確被吸收進入了血液了,但卻不能派上用場,最後又被排出了體外。

在一些細胞實驗中,科學家發現這些二肽能夠作為一種「信號」,促進成纖細胞的聚集生長。基於此,有人推測它們可能有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因為關節軟骨也由膠原蛋白組成,也有科學家推測補充膠原蛋白是不是有助於維護關節健康、緩解關節不適。而膠原蛋白廠商,則直接借用了這個的概念,宣稱這些被吸收的肽雖然不能直接參與,卻可以作為信號促進皮膚膠原蛋白的合成。這種想法並沒有什麼科學證據支持,但也足以把大多數時尚消費者唬得心甘情願掏錢。

關於水解膠原蛋白對關節健康的作用,的確有過一些實驗研究,有一些還得到了「可能有效」的結果。2011年3月,世界膠原蛋白行業的巨頭,德國的嘉利達綜合回顧了科學文獻中關於這一功效的研究,向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申請批准「水解膠原蛋白保持關節健康」的健康聲明。在經過兩次補充材料之後,EFSA 的科學委員會在6月就乾脆利落地作出了結論:這些研究無法支持此一結論

總而言之,不管是嘉利達的文獻回顧,還是林志穎的「最新配方」,透過口服水解膠原蛋白來美容護膚,都只是一種想像。這個領域的研究進行了這麼多年,依然沒有找到有說服力的證據,作為消費者,最明智的判斷就是——這種功能不存在!

 

轉載自科學松鼠會

文章難易度
科學松鼠會_96
112 篇文章 ・ 6 位粉絲
科學松鼠會是中國一個致力於在大眾文化層面傳播科學的非營利機構,成立於2008年4月。松鼠會匯聚了當代最優秀的一批華語青年科學傳播者,旨在「剝開科學的堅果,幫助人們領略科學之美妙」。願景:讓科學流行起來;價值觀:嚴謹有容,獨立客觀

0

4
1

文字

分享

0
4
1
阿 Q 的彈跳甲魚湯為什麼會凝固?膠原蛋白吃了可以美容嗎?
Evelyn 食品技師_96
・2023/03/01 ・3013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彈跳甲魚湯。圖 / YouTube

阿 Q 為了救回被黑暗料理界綁架的父親,與小當家一行人前往樓麟艦,接受黑暗料理界所下的戰帖,展開四回合的宴席料理戰。第一回合的對決主題是「湯」,自告奮勇擔任先鋒的阿 Q,以「彈跳甲魚湯」這道料理,漂亮地戰勝錦毛虎駱可的頂級雞湯。

彈跳甲魚湯因為凝固成魚凍不會灑出來,評審們紛紛驚嘆這是需要嚼的湯?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1]

彈跳甲魚湯。圖 / YouTube

甲魚即是鱉,在亞洲經濟、營養價值皆高

甲魚其實就是鱉,又名圓魚、團魚或王八,是一種高經濟價值的水產養殖物種,其肉、 血、膽、脂肪,甚至是甲殼皆可以被利用。

中華鱉(Pelodiscus sinensisTrionyx sinensis)目前是亞洲最普遍的品種,主要分布於中國大陸,其次為日本、臺灣、韓國、馬來西亞和泰國等,估計阿 Q 就是拿中華鱉去料理的。

鱉在部分亞洲國家已經有很長的食用歷史,大多是當作食物或傳統藥材使用,中國明朝《本草綱目》中記載「鱉甲乃厥陰肝經血分之藥,肝主血也。試常思之,龜鱉之屬,功各有所主。鱉色青入肝,故所主者,瘧勞寒熱,痃瘕驚癇,經水癰腫陰瘡,緣厥陰血分之病也。」,說明鱉具有滋陰潛陽、清熱消淤等多種漢方保健效果。

當然,鱉肉營養價值的確很高,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蛋白質、膠原蛋白和礦物質良好的來源。成分包含 20 種必需胺基酸、EPA、DHA 和其它不飽和脂肪酸,豐富的微量元素包含鋅、錳、鐵、銅、鈣、磷、維生素 A、B1、B2 及 D 等[2]

中華鱉(Pelodiscus sinensisTrionyx sinensis)目前是亞洲最普遍的品種。圖 / 參考資料 2

凝膠性是蛋白質重要的功能特性之一

這就不得不說明,蛋白質的功能特性。

蛋白質是細胞重要的組成分,人類從食物中攝取蛋白質,不外乎就是為了補充營養上所需的必需胺基酸。

但是蛋白質在食品的應用上,具有一些功能特性,例如凝膠性(gelation)、黏彈性(viscoelasticity)、乳化性(emulsification)或起泡性(foaming)等,這些特性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舉例來說:

做麵包時,將麵粉(小麥蛋白)加水攪打成具有彈性的麵團,就是黏彈性;製作蛋黃醬時,將蛋黃跟醋酸、沙拉油這兩樣油水不溶的材料均勻混合在一起,就是乳化性;做蛋糕時,將蛋白打發成乾性發泡的蛋白霜,就是起泡性。

而彈跳甲魚湯所牽涉到的蛋白質功能特性,就是凝膠性。

蛋白質凝膠,是變性的蛋白質分子在一些作用力包括氫鍵、疏水交互作用或靜電斥力交互作用等影響下,蛋白質分子互相聚集、吸引或排斥達成平衡,以至於形成能保持大量水分的高度有序之三度網狀結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3]

彈跳甲魚湯會凝膠是因為明膠

鱉所富含的「膠原蛋白」是彈跳甲魚湯「凝膠」的關鍵,鱉肉經過長時間的熬煮,膠原蛋白轉變成「明膠」,靜置冷卻後便凝固成果凍狀,是一種肉凍料理[4],像豬肉凍、水晶肴肉都是類似的料理。

P.S. 鱉的脂肪也有可能影響到這道料理的形成,但並非主因,本文為避免複雜,就不再探討脂肪的食品化學。

明膠(gelatin)為膠原蛋白(collagen)熱變性後的產物,大量存在脊椎動物中,動物性蛋白質約有 30% 是由膠原蛋白構成,含量會隨著年紀及季節的不同而改變,存在腱、皮膚、骨、血管、結締組織等[5]

膠原蛋白係由三條多胜肽鏈 (polypeptide chain) 相互纏繞而成的三股螺旋結構,多胜肽鏈上以甘胺酸(glycine, Gly)為最豐富的胺基酸,約佔 33%,其次為 13% 羥脯胺酸(hydroxproline, Hyp)、 12% 脯胺酸(proline, Pro)、11% 丙胺酸(alanine, Ala),以及稀有之 1% 羥離胺酸(hydrolysine,Hyl)等[4]

這三條多胜肽鏈相互以氫鍵緊密纏繞連結,如同堅韌的繩索一般,所以肉的膠原蛋白含量愈多時,肉質就較硬。不過當以攝氏 40 度以上加熱時,膠原蛋白分子間的氫鍵被打斷,破壞三股螺旋結構,即轉化為水溶性之明膠[5]

而明膠冷卻後,分子間再度以氫鍵鍵結而「凝膠」形成果凍狀,這個凝膠只要再加熱破壞分子間氫鍵,又會恢復成流動狀,是熱可逆反應。

膠原蛋白結構,具伸張性,由三條聚肽鏈間以氫鍵緊密結合而互相纏繞,每條聚肽鏈又扭曲呈左旋鏈。圖 / 參考資料 6

吃膠原蛋白不能補膠原蛋白?

膠原蛋白是維持人體肌膚彈性的要素之一,隨著年紀增長,皮膚真皮層的膠原蛋白含量減少,令愛美女性在意的皺紋就會出現。

那喝彈跳甲魚湯,或是香甜滑溜的銀耳湯,可以幫助我們補充膠原蛋白嗎?

事實上,膠原蛋白本來就是人體可自行合成的物質,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於皮膚、骨骼、軟骨、韌帶、肌腱、血管壁和結締組織等部位,並不需要額外補充。

不管是從食物攝取,或是吃膠原蛋白補充品,一樣都會經過人體消化作用,變成小分子的胺基酸,未必能在體內重新合成膠原蛋白[7]

且豬腳、雞爪要是吃過量,反而容易攝取到過多的油脂與熱量,不但沒達到美容效果,還導致肥胖。

銀耳是植物,植物不含膠原蛋白

另外,許多女性喜愛的銀耳湯,其實是不含膠原蛋白的。

許多人以為,滑溜溜的銀耳含大量的膠原蛋白,事實上,膠原蛋白多存在於動物中,植物不含膠原蛋白。銀耳屬於蔬菜類中的菇類,那滑溜的口感是來自於「多醣體」。

銀耳含有豐富的多醣體,屬於水溶性纖維,能吸收水分、增加飽足感、延緩血糖上升,同時也是腸道好菌的食物來源。

銀耳滑溜的口感是來自於「多醣體」,而非膠原蛋白。圖/維基百科

只要均衡飲食、適量攝取蛋白質、少吃高油炸食物、補充維生素 C 或維生素 E 等抗氧化物質,並且生活作息正常,就能減少體內膠原蛋白的流失,達到維持肌膚彈性的目的[8]

參考資料

  1. Muse木棉花,2021。中華一番(舊版小當家) 第36話【阿Q特製!冷卻煮凝湯】
  2. 陳思宇,2008。甲魚 (中華鱉) 蛋理化特性之探討。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碩士論文。新北。
  3. 劉展冏、韓建國、劉冠汝、李嘉展、虞積凱、孫芳明、蘇敏昇、馮惠萍、謝秋蘭、饒家麟、梁弘人、林聖敦、江伯源、李政達、盧更煌、周志輝,2020。最新食品化學(最新修訂版)。於陳建元修編,顏國欽總校閱。臺中市:華格那出版有限公司。
  4. 唐嘉憶,2006。明膠作為配料利用添加於肉凍製品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食品科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屏東。
  5. 黃鈺茹、蕭泉源,2011。不同水生生物來源所得之膠原蛋白物理與生物化學相關特性。海大漁推 41,17-52。
  6. Woodhead-Gallowy J. 1980. Collagen: the Anatomy of a Protein. Journal of Anatomy 132: 3 433-437.
  7.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2015。市面上有許多含膠原蛋白的保養品,請問真的能有效維持肌膚彈性嗎?。食藥闢謠專區。
  8.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2022。滑溜溜的銀耳湯,真的能補到妳的膠原蛋白嗎?。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876:7

Evelyn 食品技師_96
23 篇文章 ・ 25 位粉絲
一名食品技師兼食品生技研發工程師,個性鬼靈精怪,對嗅覺與味覺特別敏銳,經訓練後居然成為專業品評員(專業吃貨)?!因為對食品科學充滿熱忱,希望能貢獻微薄之力寫些文章,傳達食品科學的正確知識給大家!商業合作請洽:10632015@email.ntou.edu.tw

0

1
2

文字

分享

0
1
2
常見的指甲美容工具、技巧和風險
胡中行_96
・2022/05/19 ・3469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從自然、夢境與超現實的空間,得到許多靈感。由多方汲取,同時又非來自某個源頭。」國際藝術家 Juan Alvear 自白中的不確定性,簡直得請量子物理學家海德堡(Werner Heisenberg)來測量。

時尚雜誌《Vogue》最近在介紹 Juan Alvear 的時候,配了一幀照片:一隻右手食指的美甲,延伸成一根開出眼眸的銀色荊棘,尺寸約為該手指的四倍長。這件不明所以的作品,創作理念據說是在呈現深夜夢境所帶來的啟發。[1]

時尚雜誌《Vogue》介紹 Juan Alvear 時,配了一幀照片:一隻右手食指的美甲,延伸成一根開出眼眸的銀色荊棘。圖/Vogue

近年天馬行空的美甲造型蔚為風潮,連活體昆蟲都被納為材料,赫然突破普羅大眾對「多元媒材」創作的想像。[2], [3]就連風格相對「保守」的藝術家 Juan Alvear,在 Instagram 上也吸引了 5 萬追蹤者,其中包括他的顧客——時尚名媛 Paris Hilton 和英國歌手 Charli XCX。[1]估且不論指甲藝術的花費及其不實用性,單就美觀(或獵奇)的程度,便足以奪取眾人的目光。

指甲美容的風險

然而,從安全性的角度來說,進行指甲美容時,究竟得避開哪些危險因子?

2019 年《臨床與實驗皮膚科學》的〈指甲美容:皮膚科觀點〉以及 2020 年《國際女性皮膚科學期刊》的〈女性指甲健康〉二篇文章,列舉了數種常見的指甲美容商品和技巧,還有它們的健康風險。[4], [5]以下是綜合其他資料後,產出的清單,提供給愛美的泛科學讀者們參考。

估且不論指甲藝術的花費及其不實用性,單就美觀(或獵奇)的程度,便足以奪取眾人的目光。圖/Vogue

護甲油

護甲油(nail strengtheners)可以保護癌症病患因化療而變得脆弱的指甲,所以是極少數受到醫療人員大力推崇的美甲產品之一。[6], [7]護甲油分為「指甲強化油」(nail hardeners,又譯「硬甲油」)與「指甲滋潤油」(nail hydrators)二種。[8]

指甲強化油又再細分為二類:

  1. 交聯強化油(cross-linking hardeners)以甲醛和鈣質來與指甲中的蛋白質作用,進而提升指甲硬度。[8]甲醛濃度只要 0.006% 就可能導致接觸性皮膚炎,某些廠牌還高達 5%,所以有敏感體質的人,最好避免使用。[4]
  2. 加固強化油(reinforcing hardeners)用尼龍和硫氫基蛋白(sulfhydryl protein)等成份罩住指甲,增強硬度。[8]

指甲滋潤油

指甲滋潤油則是以礦物油、甘油、凡士林或蜂蠟等,來達到保養功效。[8]

指甲油

歷史上有不少民族,拿植物染料來為指甲上色。1932 年露華濃(Revlon)公司的創始人 Charles Revson,在用硝化纖維(nitrocellulose)製成的透明漆(clear lacquer)裡加入色素,做出第一罐現代指甲油(nail polishes或nail lacquers)。指甲油可透過減緩水份蒸散,來達到保濕功能。[5]

不過,許多市面上的產品都有添加甲苯磺醯胺-甲醛樹脂(tosylamide/formaldehyde resin),以提升色澤。該原料容易引發接觸性皮膚炎和氣喘,建議體質敏感的讀者,盡量避免。[4], [9]

除了過敏,塗抹指甲油的副作用,還包括以「假性白指甲」(pseudoleuconychia)樣貌呈現的「角蛋白顆粒化」(keratin granulation),以及指甲變色,嚴重影響外觀,因此不宜長期使用。[5]

塗抹指甲油的副作用包括過敏、角蛋白顆粒化,以及指甲變色,不適合長期使用。圖/PubMed

護甲基底油(base coats)算是指甲油的一種,被拿來打底用,目的是使指甲表面平滑,方便接著塗顏色較為鮮亮的指甲油。[10]據說能預防指甲變色,但不是對每個人都有效。[11]

美甲雕塑

美甲雕塑(sculptured nails)分為凝膠指甲(gel nails)和水晶指甲(acrylic nails)二種,都是採用液態丙烯酸(acrylate)或甲基丙烯酸(methacrylate)單體製作而成的壓克力顏料。[4], [12], [13]壓克力是手部「搔癢濕疹性皮膚炎」(pruritic eczematous dermatitis)的元兇之一,少數人甚至連臉蛋和脖子都會出現過敏症狀。[4]

凝膠指甲,亦稱作「光療指甲」(ultraviolet light–curable nail lacquer),特色是持久,又不易脆裂、刮傷。凝膠指甲油這種壓克力顏料,摻有過氧化苯醯(benzoyl peroxide)之類的光引發劑(photoinitiators),塗在指甲或塑膠甲片上,再用 UV (波長340~380 nms)或 LED 光線照射,就會聚合硬化。[4], [12], [13]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有些美甲光療機採用 UV 燈,有的則是LED燈,但實際上二種都會釋放出 UV 射線。[14]理論上,這種每次 3 到 5 分鐘,約 2 到 4 週重複一次的美甲行為,不算非常危險。[4]它所帶來的 UV 曝曬量,跟把皮膚曬成古銅色的助曬美容比起來低很多。[14]

然而,相關研究仍發現,有人因為長年接觸 UV 射線,甲下皮(hyponychium)黏在指甲上,造成「指甲反向胬肉」(pterygium inversum unguis;胬,注音:ㄋㄨˇ),修剪指甲時會痛。[4], [14], [15]還有更嚴重但罕見的情形,就是可能引發「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4], [14]

為了預防「指甲反向胬肉」,美國皮膚癌基金會建議,於使用美甲光療機前 20 分鐘,在手上塗抹廣效性防曬油。不過,此保護措施對防範「鱗狀細胞癌」無效。[14]

水晶指甲用的壓克力顏料可「自發聚合」(spontaneous polymerization),所以無需照射 UV 或 LED 光線,常與延長甲片搭配使用。[4], [12]

延長甲片

延長甲片(nail extensions)除了美觀,也能矯正變形的指甲,但最好不要裝太長,免得意外讓指甲和下面的皮膚(甲床)分開,造成「甲床剝離」(onycholysis)。 [5]

延長甲片能矯正變形的指甲,但最好不要裝太長,免得造成甲床剝離。圖/PubMed

指甲拋光機

指甲拋光機(nail drills)又稱「指甲打磨機」,常用於卸除美甲雕塑,若操作不慎,容易傷及周邊皮膚,或穿透指甲。[5]

去光水

去光水(nail polish removers)的主成份丙酮,可能造成指甲脆化和「刺激性皮膚炎」(irritant dermatitis)。為避免傷害指甲質地,建議每週最多使用一次。[5]

指緣軟化劑

指緣軟化劑(cuticle removers)裡頭的氫氧化鈉(sodium hydroxide),會激起某些人皮膚的發炎反應,而且指緣其實本來就不應該被去除。[5]

黏貼型美甲產品

被黏貼型美甲產品(stick-on nail dressings)封住的指甲,可能因暫時的「過度水合」(overhydration)而變薄。黏貼時使用的瞬間膠(cyanoacrylate glue,又譯「三秒膠」),會產生「放熱反應」(exothermic reaction),因此偶有全層皮膚燙傷的案例不幸發生。此外,在拆卸黏貼型美甲產品,清潔指甲底下的空間時,要小心別使甲床剝離。[5]

結語

最後,塗抹顏色或黏貼裝飾,都會妨礙醫師觀察指甲。例如:有一名婦女 30 年前曾注意到指甲有異常的條紋,但她不以為意,只是一直用指甲油覆蓋。等情況嚴重到無法掩飾,才被醫師診斷出「黑色素瘤」(melanoma)。此時,病灶已經由皮膚表層向下深入 0.42mm。[4]

閱讀完一長串的健康危害之後,您是否好奇頂尖美甲藝術家怎麼對待自己的指甲?「近來,比起延長甲片,我更崇尚天然」,Juan Alvear 坦言:「因為服務客戶時,我的指甲總是被磨到或刮傷。」[1]

參考資料

  1. Nail Files: Juan Alvear on Why “Cutesy Toes” and “Spiky Nails” Do, In Fact, Go Together
  2. 浮誇系美甲當道!2021 年夏季美甲師最愛的出人意表 27 個美甲趨勢
  3. 最噁爛美甲……把活螞蟻關進指甲 還瞎扯:牠們有在呼吸
  4. Reinecke, J. K., & Hinshaw, M. A. (2020). Nail health in wom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omen’s dermatology6(2), 73–79.
  5. Dinani, N. & George, S. (2019). Nail cosmetics: a dermatological perspective. Clin Exp Dermatol, 44: 599-605.
  6. Nail Changes
  7. Chemotherapy side effects: physical changes
  8. Nail Hardeners vs. Nail Hydrators: Which Works Best for Brittle Nails?
  9. 美容作業人員有機溶劑暴露及通風設施改善與管理探討─以美甲人員為例
  10. Trending – Nail Polish
  11. Rieder, E. A., & Tosti, A. (2016). Cosmetically Induced Disorders of the Nail with Update on Contemporary Nail Manicures.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aesthetic dermatology9(4), 39–44.
  12. 壓克力高分子的應用
  13. What Is Gel Nail Polish Made of?
  14. Ask the Expert: Are the UV Lamps in the Dryers at the Nail Salon Safe to Use?
  15. 國際電腦漢字及異體字知識庫:胬
胡中行_96
150 篇文章 ・ 54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1

11
3

文字

分享

1
11
3
歲月在你的臉皮上留下了什麼?——追蹤各年齡層的膚況變化,揭露「凍齡」的關鍵原因
艾晞娜_96
・2021/12/01 ・461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已故日本演員樹木希林曾說:「我發現,以前的老人家都長得好好看啊。可是現代的人上了年紀之後,說的都是『抗老』這件奇妙的事情,……想盡方法做到『看起來不像是實際年齡』,連男性都是這樣呢。這種風潮的結果就是,無趣的老人愈來愈多了。」[1]

人體所有的器官都在出生的剎那,便踏上了老化之路,而皮膚作為人體與外界隔離的屏障,作為人體最大的器官,其老化最為直接可見。無怪乎許多人對「老化」的恐懼,表現在維持皮相的努力上。從諸多「(某女星)年過四十依舊超童顏」、「六十歲凍齡媽媽逆生長秘訣」、「五十歲性感女神身材崩壞」等類訊息亦可窺見人們對老化的恐慌。比起坦然面對自己的年齡並以「真面目」示人,追求凍齡到極致的無趣,顯然對我們更具吸引力。

在年齡增長的過程中,我們的肌膚究竟發生了哪些故事,能讓人第一眼見到你,就對你的年齡有一個基本的設想?

許多人追求凍齡的效果,一點都不希望被皮膚出賣了年齡。圖/Pexels

造成皮膚老化的因素有哪些?

造成肌膚老化的原因包括內在和外在因素。

內在因素與遺傳及代謝有關,其中最顯著的組織學變化發生於基底細胞層[2]。皮膚的結構分為表皮(epidermis)、真皮(dermis)、皮下組織(subcutaneous tissue)。表皮層又可分為角質層、透明層、顆粒層、棘狀層,及基底細胞等五層,其中基底細胞層位在表皮最深處。在肌膚新陳代謝的過程中,新細胞的生成便是來自基底細胞層的細胞分裂複製。研究發現在老化過程中,基底細胞的增生能力逐漸減弱,表皮於是日漸變薄,與真皮間的連結因而縮減,營養交換衰減,又回頭造成基底細胞的增生能力更差。

最主要的外在因素則是紫外光暴露。舉例而言,第 7 型膠原蛋白是表皮與真皮間,連結之纖維的主要成分。經過光照的肌膚,這些連結纖維的量顯著降低,角質細胞中,第 7 型膠原蛋白的 mRNA 也明顯比未受光照的肌膚要少。硫酸軟骨素(chondroitin sulphates)是真皮中重要的醣胺聚醣,會隨著老化而減少,皺紋於焉生成,而光照又會使硫酸軟骨素的減少加遽[3]

皮膚可以分成厚、薄兩種,薄的皮膚通常分布在多毛的部位,皮膚又可從外而內分成表皮、真皮、皮下組織以及更細部的構造。圖/WIKIPEDIA

橫跨 11 年的研究:追蹤老化對肌膚的影響

以上略述老化過程中,肌膚分子層面發生的故事。然而我們更關心的,或許是眼目可見的外在表現吧?

P&G,就是那個買下 SKII 的寶僑公司,做了一個橫跨 11 年的研究[4],分析比較一百多名健康日本女性在 1999 年及 2010 年的膚況。1999 年時,這些受測者的年齡分佈介在 5 歲到 64 歲間;到了 2010 年,他們的年齡來到 16 至 75 歲間。為了減少外在因素的干擾,被納入的這些受測者普遍為家庭主婦或室內工作者,日常多於室內活動,接收的紫外光暴露較少。且未曾接受雷射等醫美治療。

受測者依照 2010 年時年紀為十幾歲(10 人)、二十幾歲(12 人)、三十幾歲(12 人)、四十幾歲(23 人)、五十幾歲(23 人)、六十幾歲(15 人),以及七十幾歲(13 人)進行分層。

針對這些受測者的臉頰進行拍攝後,利用影像分析演算法,分析他們的皺紋、色斑、皮膚粗糙程度。此外,以膚質檢測儀量測臉頰角質的含水量,以經皮水分散失測定儀計算表皮水分散失,以多功能皮膚測定儀探測肌膚的機械性能(彈性和緊實度),於臉部清潔後 1 小時,以皮膚油脂測定儀測量額頭的油脂分泌,以色度計分析膚色。

由分析結果,探知肌膚於每個「十年」間的變化(十年之後 我們是朋友 還可以問候 只是那種溫柔 再也找不到擁抱的理由)

從童年到青少年,是皮膚最劇烈變化的階段

從童年(十歲以下)到青少年(十幾歲)最顯著的差異呈現在膚質變粗糙及毛孔增多。膚質變粗糙主要肇因於乾燥,以及不規則的真皮脊/真皮丘,在肌膚表面上造就了不規則的軌跡。毛孔則代表毛囊在肌膚表面可見的部分,十幾歲以後,隨著皮脂腺的發育而顯著增加,是變化相當大的一個參數,皮脂的分泌也於此時起益發增多。

從青少年(十幾歲)到成年(二十幾歲),膚質及毛孔的量一樣有顯著變化,另一個明顯的差異,則是色斑增多。

圖/參考資料四

將各年齡組的肌膚質地分數變化製成長條圖(見上圖。縱座標標示的分數愈高,表示肌膚質地愈粗糙。),會發現肌膚質地自十歲以下到二十幾歲間的變化幅度最為明顯;從二十幾歲到六、七十歲這個區間則未有重大改變。

圖/參考資料四

進入 30 歲,皺紋開始逐漸增生

從二十幾歲進到三十幾歲,色斑同樣增加了。(色斑的生成是由於紫外線暴露,過多的黑色素生成所致。事實上,從十幾歲起,一直到七十幾歲,色斑便持續以大鳴大放的姿態,在擴展領土,沒在客氣的!)此時,皺紋也開始出現,肌膚的整體亮度也減弱了。

圖/參考資料四
圖/參考資料四
圖/參考資料四

四十歲之後:皺紋與色斑常伴左右

從三十幾歲到充滿狼藉感的中年(四十幾、五十幾歲),色斑與皺紋仍在增長,(是的,皺紋與色斑一樣,都會持續擴展領域,伴你直到路終。皺紋反映了皮膚結構的改變,此改變肇因於真皮生理結構,包括表皮層下方的彈力蛋白及真皮層的膠原蛋白的退化。)肌膚又比三十幾歲更加暗沉,而三十幾歲與四十幾歲間的肌膚質地雖然差距不大,從四十幾進到五十幾歲,膚質的粗糙程度又加遽了。而在十幾二十幾歲時增加的毛孔,到三、四十歲時達到頂峰,隨後毛孔數量及皮脂的分泌量皆會減少。因此毛孔數量的變動在年輕族群較為明顯,年紀大了以後較無變化。

肌膚從中年(五十歲)到老年(七十歲)間的變化,引用鯨向海的詩句「此後,每當有人用各種邪惡手段/驚嚇我的時候/我都不會再恐懼了/因為……//你們想必已經知道了。」[5]應當不為過。皺紋增加、色斑增加都在意料之中;而且比起中年,膚質又更加粗糙了。感覺驚嚇恐懼嗎?不盡然。隨著年齡增長,此時更當看重的,當是生命的深度與廣度吧。畢竟,倘若一名六、七十歲的長者,肌膚仍保養得如同三、四十歲,面對各類事件,反應卻是愚昧膚淺,全然未有長者應有的氣度與格局,又有誰會真心感到尊敬與欽羨?

圖/參考資料四
圖/參考資料四

另外,肌膚的泛紅程度在各年齡層的總平均間皆未有顯著差異。發黃程度僅在二十幾到三十幾歲間,以及三十幾到四十幾歲間有顯著差異,但從上方的長條圖看起來,發黃的整體分數從十歲以下到七十幾歲其實相距不大。

此研究並請 10 名觀察員針對這些受測者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老亦或比實際年齡年輕,進行主觀的分級評比,分數為 0 到 6 分,分數愈高,表示看起來愈年輕。(好殘酷!)

肌膚質地,是營造年齡印象的關鍵指標

取得評比分數後,利用迴歸分析探討各個皮膚光學參數對肌膚給人的主觀感受[註1](即一張臉給人的第一眼年齡印象)的影響。發現:色斑皺紋,以及肌膚質地對主觀印象的影響最大。

再依據這些主觀評分,將受測者肌膚分為「輕微老化」、「適齡老化」、「嚴重老化」三組。「輕微老化」組的膚況,相較於實際年齡,給人的印象最年輕。也就是說,人們見到這組的受測者,揣測的年齡最容易較該組成員的實際年齡輕。可進一步推想:人們第一眼見到「嚴重老化」組成員的臉時,最易高估他們的年齡。發現「輕微老化」組的肌膚含水量肌膚屏障功能(與經皮水分散失有關,屏障功能愈好,經皮水分散失愈低),以及緊實度 / 彈性皆遠比「肌膚嚴重老化」要高。

由此推估:希冀凍齡,可從維持肌膚含水量、減少經皮水分散失、增加緊實度及彈性做起。而由於色斑、皺紋,以及肌膚質地對他人的年齡印象影響最大,當你立志成為一個無趣的老人美魔女,請盡力避免皺紋生成、保養肌膚質地,並做好防曬以預防色斑形成。

世代, 人臉, 休閒 的 免費圖庫相片
在皮膚的各項老化指標中,色斑皺紋,以及肌膚質地對主觀印象的影響最大 。圖/Pexels

想幫皮膚抗老?補充「膠原蛋白」是個選項

在此也提供一點抗老相關資訊。有關「服用膠原蛋白能否抗老?」許多專家的意見常是「膠原蛋白是大分子,經過消化、吸收的過程,已遭破壞,美肌效果有限。」然而,有學者執行了雙盲、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6],測試自鯰魚皮膚中萃出之膠原蛋白水解所得小分子膠原胜肽之口服效果。受測者服用了 6 週的膠原蛋白後,肌膚的含水量增加了;服用了 12 週的膠原蛋白後,魚尾紋變得較不明顯,肌膚粗糙程度降低,彈性也改善了。

亦有其他研究者於執行口服膠原蛋白臨床驗證後[7, 8, 9],發表了類似的功效。寫到這裡,好像變成膠原蛋白的葉佩雯了。然而此處更想表達的是:誠然許多美容保養產品的功效,在商業運作下,不免誇飾渲染,也未必需要急著全盤否定。且不妨先稍加調查研究,再決定要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這些資訊。

關於肌膚老化的分子層面,還有許多比如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等分子的作用尚未於此文提及;既然提到活性氧,還有一種抗老化的方式叫作抗氧化。值得深入探究之事族繁不及備載,本篇僅簡單提及有關肌膚老化的梗概供參考。在此,謹祝大家在追求成為無趣的老人凍齡上萬事順利。

註解

  • 註 1 :該研究設定了一個 VIP 分數(完整名稱是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或可翻為投射變數重要性)用以表示每個參數對部分最小平方(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迴歸統計分析所估計的應變數貢獻程度。即利用迴歸分析探討各個皮膚光學參數對肌膚情況所帶進的主觀感受影響。翻成白話文來舉例,皺紋與毛孔各為一個參數,皺紋增長 1 釐米與毛孔比例增加 1%,哪個會讓旁觀者感覺年紀增長較多,那個參數的 VIP 分數就較高。依據演算的結果:色斑、皺紋,以及肌膚質地對主觀年齡判斷的影響遠高於其他參數。

參考資料

  1. 樹木希林 (2019)。離開時,以我喜歡的樣子。台灣:遠流。
  2. Zhang S, Duan E. Fighting against Skin Aging: The Way from Bench to Bedside. Cell Transplant. 2018;27(5):729-38.
  3. Contet-Audonneau JL, Jeanmaire C, Pauly G. A histological study of human wrinkle structures: comparison between sun-exposed areas of the face, with or without wrinkles, and sun-protected areas. Br J Dermatol. 1999; 140(6):1038-47.
  4. Miyamoto K, Inoue Y, Hsueh K,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comprehensive appearances of skin ageing: an 11-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n facial skin ageing in Japanese females at Akita. J Dermatol Sci. 2011;64(3):229-36.
  5. 鯨向海 (2006)。精神病院。台灣:大塊文化。
  6. Kim DU, Chung HC, Choi J, et al. Oral Intake of Low-Molecular-Weight Collagen Peptide Improves Hydration, Elasticity, and Wrinkling in Human Skin: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Nutrients. 2018;10(7):826.
  7. Proksch E, Schunck M, Zague V, et al. Oral intake of specific bioactive collagen peptides reduces skin wrinkles and increases dermal matrix synthesis. Skin Pharmacol Physiol. 2014;27(3):113-9.
  8. Asserin J, Lati E, Shioya T, et al. The effect of oral collagen peptide supplementation on skin moisture and the dermal collagen network: evidence from an ex vivo model and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J Cosmet Dermatol. 2015;14(4):291-301.
  9. Bolke L, Schlippe G, Gerß J, et al. A Collagen Supplement Improves Skin Hydration, Elasticity, Roughness, and Density: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Blind Study. Nutrients. 2019;11(10):2494.
所有討論 1
艾晞娜_96
3 篇文章 ・ 3 位粉絲
閱讀雜食者。高雄醫學大學生理學研究所畢。 以好奇看待平淡生活裡的一切未知,持續探討那些涉及難以理解的物事,如果可以,我想用詩意的語言,一一向你述說。 聽說文藝女青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但我至今尚未痊癒。有個部落格Miraculous Normality (https://minormality.blogspot.com/)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小分子膠原蛋白」真的會有用嗎?
科學松鼠會_96
・2014/04/03 ・1776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41 ・八年級

cms_c815533bfff54831a5624f8b9e57d2ac

文 / 

膠原蛋白在世界各地都很火熱,尤其是中國,差不多是時尚女性中最具號召力的「聖品」。2013年夏天,科普界批駁膠原蛋白達到了一個高潮,以至於包括央視在內的若干主流媒體也作了曝光,膠原蛋白產品的人氣一度回落。不過,中國從來不乏喜歡幻想與滿足別人幻想的人,比如最近林志穎的逆勢而為,高調出擊。

林志穎已經年近不惑,依然青春依舊,他自稱為「逆生長」。他由此開了一個公司,宣稱「致力於研究和開發美容保養產品」。他推出最新的產品中,就有一個以「小分子膠原蛋白」為主打原料。在其公司微博上,還用了一張「林博士做研究」的照片為背景,來推薦這個「保濕修復飲」。而林志穎的微博則以「我們團隊研發岀的新配方,I believe, 相信我」為評論轉發。

那張照片顯然是完全不懂實驗室基本操作的擺拍,一出來就受到了許多科研人員的嘲笑。不過,這絲毫不影響其號召力——兩三天之內,點讚的就已接近25000人,偶像明星的人氣可見一斑。據說有人拿出了科普界批駁膠原蛋白的「經典理由」——所有蛋白都會消化成胺基酸才會被吸收,所以吃膠原蛋白跟雞蛋牛奶沒有區別。不過,賣方回應:這種新配方的「小分子膠原蛋白」能夠被吸收。被此前的「科普」和「曝光」動搖了信心的粉絲們,立刻再次倒向偶像,紛紛討論起「在哪裡買?」和「價格如何?」。

實際上,「所有蛋白都會消化成胺基酸才會被吸收,所以吃膠原蛋白跟雞蛋牛奶沒有區別」這個理由在科學上並不對。有很多科學證據顯示,蛋白質並不需要完全消化成胺基酸才能被吸收,有相當一部分以二肽或三肽的形式被吸收進入血液。所謂二肽、三肽,分別是兩個、三個胺基酸組成的片段。甚至,有一些蛋白質還會有更長的多肽可以進入血液。這些進入血液的肽,有一些甚至能產生生理功能,比如抗癌、抗炎等等。多肽生物活性的研究,也一直是很熱門的研究領域。

但是,這並不能作為水解膠原蛋白(或者用林志穎的說法——「小分子膠原蛋白」)有助於美容護膚的證據。能或是不能,只能依靠科學證據來證明。

首先,水解膠原蛋白相當於把人體消化的過程在體外進行了一部分,吃下肚子後消化吸收速度更快,這毫不意外。其次,膠原蛋白會有很多二肽、三肽被直接吸收進入血液,這也有明確的科學證據。2005年,日本學者發表了一篇論文,研究了水解膠原蛋白被吸收的情況。他們發現,在食用水解膠原蛋白之前,人體血漿中幾乎檢測不到羥脯胺酸。而吃下之後1到2小時,血液中的羥脯胺酸含量大大增加。這其中,大約有25%的羥脯胺酸存在於二肽三肽之中。人體血漿中有肽酶,能夠把進入血液的肽分解成胺基酸。其他的肽通常只需要幾分鐘就會被分解一半,而來自於膠原蛋白的「脯胺酸—羥脯胺酸」二肽,經過24小時之後,也還​​有75%留下。而這種二肽,佔了血液中膠原蛋白二肽的絕大部分。

如此多穩定存在的二肽,會不會有助於皮膚合成膠原蛋白呢?商人們就是把這個「疑問」當作「事實」去進行唬弄。實際上, 人體的蛋白要在細胞中合成,而這些二肽三肽無法進入細胞作為合成蛋白的原料。換句話說,它們的確被吸收進入了血液了,但卻不能派上用場,最後又被排出了體外。

在一些細胞實驗中,科學家發現這些二肽能夠作為一種「信號」,促進成纖細胞的聚集生長。基於此,有人推測它們可能有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因為關節軟骨也由膠原蛋白組成,也有科學家推測補充膠原蛋白是不是有助於維護關節健康、緩解關節不適。而膠原蛋白廠商,則直接借用了這個的概念,宣稱這些被吸收的肽雖然不能直接參與,卻可以作為信號促進皮膚膠原蛋白的合成。這種想法並沒有什麼科學證據支持,但也足以把大多數時尚消費者唬得心甘情願掏錢。

關於水解膠原蛋白對關節健康的作用,的確有過一些實驗研究,有一些還得到了「可能有效」的結果。2011年3月,世界膠原蛋白行業的巨頭,德國的嘉利達綜合回顧了科學文獻中關於這一功效的研究,向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申請批准「水解膠原蛋白保持關節健康」的健康聲明。在經過兩次補充材料之後,EFSA 的科學委員會在6月就乾脆利落地作出了結論:這些研究無法支持此一結論

總而言之,不管是嘉利達的文獻回顧,還是林志穎的「最新配方」,透過口服水解膠原蛋白來美容護膚,都只是一種想像。這個領域的研究進行了這麼多年,依然沒有找到有說服力的證據,作為消費者,最明智的判斷就是——這種功能不存在!

 

轉載自科學松鼠會

文章難易度
科學松鼠會_96
112 篇文章 ・ 6 位粉絲
科學松鼠會是中國一個致力於在大眾文化層面傳播科學的非營利機構,成立於2008年4月。松鼠會匯聚了當代最優秀的一批華語青年科學傳播者,旨在「剝開科學的堅果,幫助人們領略科學之美妙」。願景:讓科學流行起來;價值觀:嚴謹有容,獨立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