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網路上不乏有外國人來臺灣旅遊時,巧遇地震而大驚失色的影片紀錄;比起驚慌失措的外國旅客,畫面中的臺灣人總是顯得游刃有餘、不驚不躁。
畢竟,對於自家就在環太平洋地震帶的臺灣人來說,地震可以說是家常便飯,除非是國家級警報大響,多數臺灣人仍然都能在談笑風生間,平靜地度過地震的搖晃。
然而,這真的就代表你我真的更懂地震、更懂得如何逃命嗎?接下來,不妨來測試看看自己對地震有多了解吧!
問:地震來了,要趕快尋找「黃金三角」躲起來?
921 大地震後,「黃金三角」的理論突然在臺灣瘋傳。這個理論假設當建築物倒塌的時候,會在大型家具旁邊形成一個讓人們存活下來三角空間,藉此呼籲大家躲在大型家具的旁邊來保命。如果這個家具越大、越堅硬,因為家具不容易變形或損壞,人們生存下來的機率就越大。
看到這裡,你覺得這個理論正確嗎?
這是一個在臺灣流傳多年的地震逃難說法,乍聽下來或許合理,但大家仔細想想,應該就可以發現它的嚴重漏洞:地震來襲時,你覺得人們是被崩塌的房屋壓死的機率比較高,還是比較有可能被掉落物砸傷呢?
當然是後者!
因此,黃金三角理論最嚴重的錯誤之一,就是它假定建築物都會被地震「震毀」,讓屋樑、柱子倒塌,並且只關注於如何在崩塌的梁柱中尋找求生空間。但如此一來,就忽略了我們在地震期間更容易面對的非結構性的威脅,例如掉落的電燈、傾倒的衣櫃、震碎的窗戶玻璃。
除此之外,要在短短幾分鐘內找出黃金三角的位置,甚至奔跑到你認定的生存空間,也是非常不切實際的想像。在大地震來襲時,我們不讓自己跌倒都很困難了,更別說是跑向特定位置了,那是天方夜譚啊!
答:錯誤!請遵守趴下、 掩護、穩住三步驟
因此,比起尋找可能不存在的黃金三角,請盡快趴下,並尋找掩護物抓緊桌腳,盡量穩住自己的身體,才是相對安全的保命行動唷!
許多專家指出,房屋搖晃時,可能造成大型家具移位,甚至是物品掉落砸傷人。
我們無法判斷家具倒下的方向,因此躲在旁邊反而可能因此被壓住。
問:不用太緊張啦~反正地震來之前,國家級警報都會提醒我?
在現行的地震預警系統技術中,地震發生後,氣象署可以使用短短數秒地震波,搭配過往地震資料和地形效應形成的經驗公式,快速計算出該次地震的預估規模和預估震度。
當氣象署預估該次地震的規模超過 5 時,會透過通訊技術,將警報傳送到預估震度大於 4 級的地區民眾手機上,讓民眾可以在地震波傳到之前,聽到震耳欲聾的警報,掌握黃金的幾秒鐘避難。
然而,這不代表每一次大地震前,你我都可以提早收到地震警報!
為什麼呢?
屏除手機的硬體限制,或是設定錯誤等狀況,仍有許多原因導致我們無法提早接收預警。其中,目前尚難以 100% 克服、也最常見的原因是「預警盲區」。
當我們距離震央太近時,即使氣象署已經花費極少時間完成運算、發布警報了,也有可能跟不上地震波傳遞的速度,使得地震波傳播到我們腳下之後,手機才開始警鈴大作,因此發生「震完才響」或是「邊震邊響」的狀況。
答:錯誤!警報是震後預警,不一定可以在震前警告大家唷~
擁有地震預警技術和國家級警報,並不等於臺灣民眾永遠的保命符!
地震預警並非地震預測,無法保證在地震之前警告所有民眾撤離,而且礙於地震科學和地震觀測的歷史太年輕,人類的經驗公式、對地球的了解都尚未成熟,當震源位於外海或是震源太深時,都有可能影響預警的準確性。
即使地震預警技術已經是目前人類最有效的防震減災方法之一,大家仍然不可忘記做好地震避難演練,日常就必須做好各式防震的措施和準備唷!
問:臺灣有可能發生規模大於 10 的地震嗎?
回顧 20 幾年前在臺灣造成最嚴重震災的「921 大地震」,車籠埔斷層的劇烈錯動,造成了規模 7.3 的大地震,在千萬臺灣人民的心中烙下不可抹滅的傷痛。
規模 7.3 就造成如此可怕的傷亡,如果哪天臺灣發生規模 10,甚至是規模 20 的地震,那該會有多可怕?在思考類似這類型「What if」的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討論的是,發生這種情況的機率,到底高不高!
所謂的「規模」,是我們人類為了描述地震能量大小所發展出的單位,地震學界也發展出許多不同計算規模的方式,例如我們臺灣人最熟悉的芮氏規模,還有地震矩規模、表面波規模、體波規模等等。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本文將使用「地震矩規模」的計算方式來想像:如果臺灣發生規模 12 的地震,到底會發生什麼事情?
根據地震科學家的研究顯示,若斷層的面積越大、滑移量越長,會造成規模更大的地震,因此,在地震矩規模的公式原理中,即是透過斷層的面積和滑移量來描述地震的能量大小。
以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地震為例,2004 年的印尼蘇門答臘地震規模 9.3,斷層面積為 1,300 公里乘上 200 公里,滑移量為 11 公尺;1906 年的美國舊金山地震規模 7.8,斷層面積為 470 公里乘以 20 公里,滑移量為 4 公尺;臺灣人的惡夢—— 921大地震中,車籠埔斷層造成了規模 7.3 的地震,面積為 2,000 平方公里,滑移量為 3 公尺。
若要催生出規模 12 的地震,以面積為 2,000 平方公里的車籠埔斷層為例,
大概需要造成 0.2 兆公里的錯移量!拜託~地球的圓周長也不過 4 萬多公里呢!
答:錯誤!根據臺灣的地體構造,形成規模 8 以上地震的機率不高
由此可知,雖然根據人類的定義,可以描述出規模 12 的大地震,但我們必須考量地球各處的地體構造條件。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斷層的面積還是滑移量,都不可能無限大!
地函深處的溫度非常高,因此隨著岩層越往地函深處移動,岩石也會變得越來越「不脆」,無法累積應力、產生地震,就像是我們難以在黏土上造成劇烈的震動一樣。
熟悉不等於理解,理解不等於會行動!
臺灣每天都能偵測到 100 次左右的地震,然而,並不代表熟悉地震的我們,都懂得如何與地震共存、不被網路謠言煽動。
即使面對錯誤的說法有一定的抗性,理解了地震的原理和避難守則,事到臨頭時,也不一定能夠及時反應。
因此,防震、防災的演練和教育必須從生活做起!每年 9 月 21 日國家防災日時,請大家務必落實地震避難演練行動,平日備好地震包、檢查家中家具的擺放位置,針對老屋建築進行防震補強。如此一來,才能在地震頻頻的島嶼上,保護好你我的生命財產安全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