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貓奴之一的z編,看到〈貓咪發出「呼嚕聲」代表壓力大 一直以來都會錯意了? 〉這則新聞時,心頭為之一震,深恐虧待了家中的喵皇陛下,忍不住點進去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中計了….)。像貓一樣好奇再加上對該媒體的「成見」,我從幾個關鍵字找到國外的相關報導(ScienceDaily、dailymail-英國每日郵報、HuffingtonPost),發現這很可能又是網路媒體自己腦補-原來的研究是在討論家貓的「同居」狀況,還有飼主的互動方式,完全沒有提到新聞標題的「呼嚕」(purring)。
這項由跨國團隊發表的研究 [1],其實是在探討天生獨居的貓和人類同居,甚至同時有另外1隻或1隻以上的「貓室友」,會不會感到壓力。研究團隊調查家中只有一隻、兩隻、及兩隻以上的貓咪,以糞便中糖皮質酮濃度(glucocorticoid metabolites, GCM)作為壓力的指標。結果發現幾隻貓一起住,並不會影響壓力荷爾蒙的濃度(濃度高,壓力高)。但是對6個月至2歲大的小貓來說,群居較獨居的壓力還小,可能是因為這段時期的小貓比較愛玩。
研究團隊也調查了飼主和貓互動的方式(像是梳毛、撫摸),結果發現能夠「忍受」(而非「不喜歡」或者「享受」)飼主撫摸的貓,糞便中糖皮質酮濃度較高。研究團隊中的米爾斯教授補充說:如果不喜歡被撫摸的貓,和其他喜歡、或者能忍受被撫摸的貓一同居住,那麼牠可能就會迴避飼主的撫摸,所以不會感到壓力。米爾斯教授還提到,如果你同時養幾隻貓,或許增加牠們飲食及貓砂屋的地點,順應牠們的領域性,減少可能產生的壓力。
看完研究還有ScienceDaily上林肯大學發佈的報導之後會發現,並不如《英國每日郵報》所寫的「沒有貓咪喜歡被撫摸」(no cats enjoyed being stroked),也更沒有國內網路媒體提到的「呼嚕」。
「為什麼貓咪要『呼嚕』?」還是個謎,不過如果「呼嚕」如果過去所認為的代表放鬆、開心,那麼你家阿喵被撫摸的時候會呼嚕的話,那就繼續撫摸他吧,別管「國際中心」報導了什麼。倒是貓咪被撫摸沒什麼反應,才要想想是不是牠正在「忍受」你的撫摸。(如果牠不喜歡被撫摸,自己會巧妙地逃開)
研究報告:
Ramos, D., Reche-Junior, A., Fragoso, P. L., Palme, R., Yanasse, N. K., Gouvêa, V. R., … & Mills, D. S. (2013). Are cats (Felis catus) from multi-cat households more stressed? Evidence from assessment of fecal glucocorticoid metabolite analysis. Physiology & Behavi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