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遠的歷史中,飢餓與急性傳染病是世界的常態,不過當前公共衛生頭痛的對手卻是『肥胖』與『慢性病』。肥胖本身就會形成代謝症候群 (metabolic syndrome),並且與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關節疾病,以及部分癌症有關連;如果能控制肥胖問題,理當就消除了一大堆的疾病,甚至是減除了國人某些主要死因的威脅,這正是公衛核心理念 ── 預防要盡量推進,最好推到尚無病痛時的健康促進 ── 的重大勝利。
儘管這個願景很燦爛,但這場革命卻打得很不給力。
慢性病的相關致病因子,主要來自日常生活型態、社會環境條件。以肥胖來說,大家最耳熟能詳的就是「有害消費行為」,像是:大啖漢堡、洋芋片、雞排這類高熱量食品;暢飲汽水、可樂、沙士這種非酒精軟性飲料;還是海量地飲喝酒精性飲料,杯底不可養金魚 (最好是你用酒養給我看!) 地灌,灌到啤酒肚有如行動酒窖……這些行為對公衛來說,都是差不多的事情:應該被禁止!
人們消費使用高熱量飲食、菸、酒、檳榔或其他「罪惡物品」,其需求的背後都有:成癮、嗜好、演化生理機制、社會功能、壓力因應、自制力和自我選擇……等複雜的議題。奉「健康信仰」之名,把它們打入公衛版的七宗罪之前,必須先認識它們帶來的愉悅感價值。如果不是愉悅感的正面效用,這些嗜好品不會如此深刻地融合在我們的社會文化中。好的公共政策,務必同時考量大眾的愉悅感和健康後果。
依據三段五級的《預防階段》戰略,要防治肥胖,其預防前線必須延伸至日常生活。這場行動絕對不輕鬆:公衛一旦介入,不是跨足其他單位的領域,就是被批評衛生行政在搞「保姆政府 (Nanny State)」(見下註)─ 因此,研擬防治政策時,一定要完整地考量介入的正當性、作用效應、以及經濟價值。
註:保姆政府: 此議題經常與「自由主義的家長制 (Libertarian Paternalism)」一起被討論,是權威主義的變體。這種政府的特色是喜歡管東管西,介入民眾的私領域;認定民眾是無知的、缺乏素養、無法依據知識,為自己的切身利益做出最佳的決定 ── 尤其是跟健康行為相關的決定。政府責無旁貸,應該做為專業的代理人,替民眾作決定、訂規矩「聽專家的話,這是為你好 (閃開!讓專業的來!)」本文以『肥胖捐』:也就是高熱量飲食 (包含但不限於垃圾食物、反式脂肪、高糖飲料、軟性飲料) 的特種健康稅為主題,來探討「肥胖捐」政策在設計時,需要顧慮到的四個層次議題
壹、健康經濟學:消費價格提昇的供給需求變化
貳、社會心理學:行為控制的抗阻效應,避免適得其反的平衡點拿捏
參、財稅體系:健康捐的違憲疑慮 (量能課稅、平等、比例原則)、法治原理
肆、道德哲學:自由至上主義、自由市場、最小功能政府
壹、健康經濟學:消費價格提昇的供給需求變化
話說台灣的菸品健康捐之效應正在發酵,2002年每包菸徵收五元、2006年再加五元、2009年再加十元,現在又擬再加20元,到每包健康捐有40元之譜。越來越貴了……這樣真的好嗎?會不會有副作用,或是什麼意外的效應?
「拜託~」衛生福利部一定會跟你說這樣說:「台灣的菸價依然偏低,造成青少年吸菸率遲遲不降」。歐洲隨便一包爛菸都要台幣兩三百~甚至,歐洲路人看到亞洲觀光客正在吸菸,還會展露菸酒生友誼的笑容,討個伸手牌香菸哈幾口。
不要拿歐洲來比?好吧,台灣的菸還是比日本、香港、以及東南亞的部分國家,甚至比大陸還便宜~;台灣民眾到美國一定要帶維他命回來當伴手禮,陸客來台一定要買菸回國…「菸品健康福利捐上漲,抽菸率就會下降!」已經是國民健康署的黃金信念。
那麼,這種概念可以移植到引發肥胖、代謝症候群的高熱量飲食嗎?
比方說,對洋芋片、大麥克、薯條課肥胖稅,或是對所有高糖、軟性飲料加徵食品健康捐,或是限用反式脂肪?或是乾脆 立法禁止雞排和速食店 (我只是幫HPA說出心聲)?
脂肪和熱量是生活的必需品:油和糖都是日常飲食的一部分,古今中外的需求始終熱切,禁止供應只會給予地下經濟更大的商機、使行政管理更加困難。
大家都知道,美國的禁酒令所造成的後果;為了國民健康而禁止雞排店,然後催生靠非法雞排崛起的黑道…這像話嗎? (雖然說這是不錯的國片題材,片名就叫《大支雞排》你覺得怎樣?)
如果禁止不可行,那麼以價制量如何?比方說;由政府頒佈昂貴的公定價,糖每公克4000元、脂肪每公克9000元?(喔,這邏輯我會:酒每克7000元、有機酸每克2400元。每cal 1元還挺講道理的) 不行! 不,不是價碼的問題。
管制民生物資價格是經濟學的大忌!價格不僅僅是一張標籤,它還有「傳遞訊息」的功能:儘管物資匱乏時,價格大漲會讓買不起的民眾很痛苦,但是這股商機更會吸引業者投入生產運銷。當大量新貨進入市場後,因匱乏而引起的漲價就會緩解、民眾就能重新擁抱物資充裕、價格合理的生活。
隨便公告「保證價格」除了養肥業者,(不是說要防治肥胖?) 再也沒有其他好處。
政府還要額外花納稅錢,來處理市場供需混亂、食品資源配置無效率所引發的貧窮、社會秩序崩壞的問題,如此就算民眾的身體質量指數 (body mass index, BMI) 能被下降,然而民眾生活在動盪不安的環境裡,想必其身心也無法健康到哪裡。前蘇聯的共產制度,雖然因為強制工業化而崛起,但沒有幾十年的好光景,就因為民眾怠工、資源使用無效率而解體,戰鬥民族也吃不起價格管制。
納稅錢?那用課徵特別稅捐的方式好了!
根據基本的需求法則,如果針對高熱量食品課稅,這類食品的價格上升,民眾的消費就會減少,而且徵收的稅捐,還能回饋成健康促進的預算。
唔該晒 (廣東話),這方案合宜多了─ 至少菸捐還沒翻車─ 這種針對『有害需求 (unwholesome demand)』的消費抑制行動, (健康) 行銷學上稱為『反行銷』 (anti-marketing) (註1)。就如同行銷很少單騎出關,通常會用整套措施去支持某個經營策略:課徵肥胖捐一定會引發業者反彈、民眾質疑、打亂市場秩序;所以要組合、搭配社會行銷 (social marketing) (註2),把吃的需求、食品經濟活動,引導至較健康的消費方式。
註1:反行銷可以獲利嗎?獲利來自於供給與需求的搭配,除了調和兩邊對等,更要注意某些需求是「病態的」,如果未經過謹慎評估就一昧滿足該需求,將會損害總獲利。例1:廣告可以促銷,但是過多廣告會讓消費者厭煩。此時若有賣場、網站推出無廣告的清淨空間,反而能從一堆競爭對手中逆勢竄起。 |
例2:速食店提供座位和網路,自然招來許多睡覺、P2P下載、點一杯飲料佔整天位子的奧客。此時祭出網路鎖密碼、封閉電源插座、限時消費、站立吧台…翻桌速度提高,業績才能增長。 |
這很難說,跟其他國家比,台灣的菸價仍屬低廉;財政部也基於已有菸捐、世界貿易協議的去除關稅承諾,所以刻意不調漲菸酒稅。如果看價格消費曲線,台灣的菸品僅是些微移動而已。儘管如此,菸捐這種「罪惡稅」,已經顯示出相當的長、短期抑制消費效果。
《菸品健康福利捐》已經在台灣施行一段時間了,菸捐有成功嗎?
以歐美對菸品健康捐的回顧研究為例,零售價上升10%,第一年的消費量就會減少約4%,數年後會進一步降至約7%。長期效應,比開徵當年的短期效應更可觀,因為隨時間的現實考量,越來越多人會尋求考慮替代方案,或乾脆放棄消費、尋求戒菸輔導資源。假如食品健康捐也是差不多如此,那麼肥胖捐的效用可真讓人期待。
まったく、脂肪稅は最高だ!何か不満なの?對阿!這麼聽起來,肥胖捐超棒的!還有什麼不滿的嗎? 在移植「菸捐」那套變成「肥胖捐」之前,有兩個本質上的顧慮,讓我們必須先停看聽一下:替代性、全面性。
待續。
圖片本於學術分享,如有侵權之虞敬予告知。
作者:共筆小王子 臉書帳號 / 讀書會信箱:ycat@livemail.tw
本文連結:http://askph.pixnet.net/blog/post/161066186-tax-on-fat(01)
轉載自台灣公共衛生學會 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