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八十分女孩,真的存在嗎?

海苔熊
・2013/07/12 ・7488字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SR值 545 ・八年級

前陣子商週節錄的一篇文章「最難嫁掉的女生類型:長相不差、條件不錯、人好相處」,在網路上掀起許多熱烈討論,有的人支持,有的人反對,有人評論,老僑先生本人則是要大家去看書,千萬別斷章取義。

我自己也寫了一篇文章「八十分女孩沒人愛」回應那篇商週的文章。後來,去書店找到了這本書。一開始抱持著半懷疑的態度,在書店一邊看一邊等人,看了半本之後,雖然人沒等到(唉),卻還是心甘情願地買了書──其實老僑先生這本書寫得不錯,在一開始就很切題地調出台灣內政部的資料(p.26~39),進行婚姻市場的分析;後續也針對一些「一直覺得自己為什麼找不到對象」的女生提供了務實的操作建議、甚至是感情上可能會遇到的問題、要如何選擇對象等等,都做了深入的說明,雖然沒有援引任何文獻,但許多觀點都觸及重要的親密關係議題,做為一本助人書籍,其實真的具有可讀性(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

喔?既然書不錯,書中論點許多也與我所知道事實相符,那為什麼還會引起爭議和討論呢?事實上,是商週剪歪了。

 

節錄與原文脈絡的差異

整體來說,商週該文的下標和摘錄方式,的確是容易造成誤解。老僑先生的書寫本身有一個特色,會舉比較極端、或容易讓你想像的狀況(或名詞),然後再進一步澄清該名詞。這個書寫方式並不是不好,而是如果後臺編輯者強調的方式錯誤、或是剪貼方式不佳,就很容易讓論述過度偏頗。下面是幾個例子:

(1)「八十分女孩」

a.商週文:中段班女生竟成敗犬高危險群

「『八十分女生』如同字義一般,她們其實是條件不錯的一群女生。她們是我們週圍那些條件不壞、溫柔體貼、對人親切的女生。雖然沒有搶眼的美貌,但她們在外貌上也並不差;男人或許不會第一眼注意到她們,但她們都有足夠的女性魅力、通常也很耐看。更重要的是,她們沒有好到讓人有不敢親近的壓力。她們大部分學歷不壞,有一份還不錯的工作。經濟上雖然不至於很闊綽,但也算是自給自足。」(網頁p.2,原書p.22,但原書段首沒有「中段班女生竟成敗犬高危險群」一標題,此標其實出現在原書p.19)

b.愛情市場學:「所謂的八十分也好,七十分也好,這些究竟指的是什麼?這樣的分數當然實際上並不存在,只是我試圖把概念抽象化,讓你更能理解我想表達的事情。實際上,我們很難『客觀的為別人打分數』,我認為八十分的,妳可能覺得有九十分;當然狀況也可能反過來,我認為八十分的,妳認為只有七十分,所以打分數不可能有統一標準。」(原書p.38)

有些朋友在留言提到不要物化女性、不要那麼偏見和膚淺,其實老僑先生也有說「提到分數並不是要物化誰,在這裡,只是一種能更容易傳達抽象概念的說明方式罷了。」(網頁p.1,原書p.39),但商週文把這兩段位置交錯了。

原書的脈絡是:『八十分女生』如同字義一般,她們其實是條件不錯的一群女生……這樣的分數當然實際上並不存在……提到分數並不是要物化誰,在這裡,只是一種能更容易傳達抽象概念的說明方式罷了。

但商週節錄文,順序錯置之後變成:提到分數並不是要物化誰……『八十分女生』如同字義一般,她們其實是條件不壞、溫柔體貼、對人親切的一群女生……(然後省略了最重要的但書:這樣的分數當然實際上並不存在)。

看到這段文字,當然很容易以為老僑先生把「條件不壞、溫柔體貼、對人親切」的一群女生定義為「八十分女生」了!

 

(2)男人要什麼?

商週文:「因為連男人自己都沒意識到,講出來的這些條件其實只是表層的理由,真正驅控他們結婚的根源因素,其實是背後另一個更深層的東西(網頁p.3,原書p.83)』。(然後中間略過一段)我覺得,男人會主動想建構一段安定關係所要的關鍵因子,恐怕是『安全感』這三個字。如果妳能在兩人認識的初期,讓男人判斷出妳能帶來這樣的東西,或能在熟識的過程中逐步加強這樣的印象時,妳就能讓男人有意願跟妳發展一段穩定、而且長期的關係。最終,這段關係將極有可能會往婚姻的路上走去。(網頁p.4,原書p.83) (跳過一段,並自加標題:八十分女生的戀愛致命傷) 說到這裡,對男人安全感的營造、恐怕是很多八十分女生在戀愛上的一大弱點。八十分女生雖然普遍條件很好,可是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是否有具備『讓男人感到安心』的特質(或手腕)。」(網頁p.4,原書p.86)

老僑先生的論述中其實沒有特別強調「八十分女生無法提供安全感」,整段的意義應該是「女孩們應該把『提供男人安全感』這件事,納入重要的考量(不論妳是幾分的女孩)。可是商週的引文、剪貼、錯置位置之後,前後文意很容易變成:「那些條件不壞、溫柔體貼、對人親切的中段班女生,是八十分女孩、是敗犬高危險群,她們的的戀愛致命傷,在於從未考慮到男人真正需要的是安全感。」──這不是老僑先生的本意,因為他在書中根本也沒有「明確」定義八十分女孩的樣子,只是提出一個抽象的概念,並加以闡述「女孩們不能再用過去的擇偶方式(等待)了」。

 

真的有八十分女孩嗎?

如何對一個沒有明確定義的對象進行討論呢?我自己讀完的理解是,八十分女孩最好的定義,就是「自己定義」:只要你自己覺得自己還不差,過去也有一些追求者,自己雖然不是風雲人物,但也不至於沒有人看上,這樣的女孩,就可以自己定義自己為80分女孩(當然你要講60分或70分也可以)──所以老喬給的建議,不只是80分女孩,其實是值得所有女孩參考的。

「我覺得這篇文章(指商周文)之所以會紅,是因為女生看到文章之後會擔心地對自己說:對!對!對!我就是他說的八十分女生!」Midori在Meeting然之後咚咚咚地跑來跟我說,這句話突然讓我恍然大悟──這不就是心理學上最常見的巴納姆效應(The Barnum Effect)嗎?<1>。

實際上,很多「自陳問卷」的問法也沒有「客觀標準」,例如生活滿意度問「我滿意目前的生活」、意義感問「我覺得自己的生活很有意義」、關係滿意度問「我滿意目前和他的關係」,如果以這樣的模式,我們似乎也可以有一題問「我覺得自己是八十分女孩」。

不一樣的是,過去研究對於生活滿意度、意義感或關係滿意度等變項,還是會有一項操作型定義,或是將它相關的變項列出(例如衝突理能力、人格特質、正向情緒等等),讓我們能形成一個比較具體的概念。舉例來說,就算是很難定義的「浪漫愛」(romantic love),Rubin還是描述出三個成分,依戀(attachment)、關懷(caring)與親密(intimacy),才進一步測量之[1]。

不論如何,「覺得自己還不差,自覺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壞」,是我讀完整本書之後,自己整理出最前後融貫的定義(雖然此定義很模糊,但我們姑且這樣想像)──這裡並沒有牽涉到特質、外表、事業……等等因素,可是不論是新聞報導或商週的標題,幾乎都把八十分女孩與「長相不壞、溫柔體貼、對人親切、工作不錯」畫上等號,這是因為老僑先生在文中交錯地用不同的形容詞描述八十分女孩,而「打分數不可能有統一標準」這個重要的訊息,在商週的剪文之中並沒有被提及所致。

雖然編輯的剪貼可能造成誤解,但對於造成話題、點閱率還有讓更多人開始討論這件事情上,編輯已經達到不錯的「宣傳」功效,只是在文章剪成之後,應該給一些人(包括作者本身)讀讀看,是否有脈絡與原書不相同的地方。

 

在八十分女孩之外

如老僑先生所說,這是一本講「局」的書。當然我們可以一直爭論「是否有八十分女孩」或是「是否存在一個穩定特質以描述八十分女孩」、甚至是「男性或女性根據整體條件做統計的話是常態分配嗎?」,不過更重要的應該是:如果你「覺得」自己是八十分女孩,你該怎麼辦?書裡面提到了一些概念,也值得大家參考與討論:

(1) 男人在男女關係上的三大心理分類(p.74)

這三大分類是肉體關係、激情關係與安定關係。書中指出,當兩個人相遇,男生會將對方心裡打出三個分數:妳的身體(或外表)可慾的程度、對方愛你到不可自拔的程度、與想跟你安定一直發展下去的程度。

一般來說,性事滿意,兩人的關係也會不錯,但愛情不是只有性而已。所以除了肉體關係,老僑先生還提到激情關係。一般來說,有兩種情況男性越容易對你投入情感,產生激情:

(a)讓人有無法放下你不管的要素:「沒有這項要素,不管你多年輕、美麗、可愛、溫馴、聰明都無法讓人真正瘋狂(長時間讓男人奮不顧身、無法忘懷)……因為這些(楚楚可憐、柔弱等等)會激起男性的英雄主義」(p.78),想要保護妳。(如段首插圖)

這是真的嗎?聽起來刻板印象很重?那以後女生都裝可憐、裝傻就好了啊!其實我們沒有辦法直接否定或肯定這個命題,不過至少「笨女孩受男生歡迎並不是事實的全部,僅局限當該男生在考慮找個短期伴侶的時候而已。當要進入長期關係時,男生還是比較傾向於選擇聰明的女生。」[2]

(b)讓人有得不到的挫折感:「男人長期追一個女人卻得不到時……越被拒絕、他們越會把情緒涉入放的越高……最後將瘋狂陷入一個不能沒有妳的情緒中」……最後『瘋狂愛上妳』(p.80)。

這在心理學上稱作「難追到手效應」(playing hard to get):越難追到手的女生越有吸引力。

這效應是真的嗎?答案可能跟你想像的不一樣,一項研究指出「對你來說好追,但對其他人來說難追」的女生(Selectively hard to get)才是最有吸引力的人,那些「誰都追不到」(Uniformly Hard to get)的女生,與「很好追」(Uniformly Easy to get)的女生,反而沒那麼受歡迎[3]。

(2)稻草人在這裡

這裡先暫停一下,這樣講起來,這兩個科學研究似乎某種程度可以挑戰老僑先生的論點?答案是很難。怎麼會這樣呢?看起來老僑先生說的跟你說的都不太一樣啊?

因為我在剪貼老僑先生的字句的時候,「故意」省略了這些訊息:「女生不該以此指標辨識長期交往的對象。甚至這種『瘋狂』愛上妳的男人其實是不該交往的對象。」(p.80)、「門檻過高反而會讓自己陷入兩難」(p.113-118)、「如果妳想跟一個男人走入婚姻,別讓她以肉體關係或是激情關係來定義妳們的關係」(p.93)等等其他論述。

也就是說,老僑先生並沒有要我們用這樣的方式「勾引」男人,反而是說靠激情和肉體換來的關係是不穩定的(應該要將重點放在安全感與安定關係上)。事實上,過去研究也指出一段關係要久長,的確要建立在雙方的承諾感上[4]、在愛情裡提供安全感也比較不容易分手[5],這些都和老僑先生的論述相仿。

上面的呈現方式是在示範「打稻草人α」。同樣也是想說明一件事:其實老僑先生的書不少建議都寫得還算中肯,但一定要「讀完」,因為前半描述的現象,後半通常會有一些但書,比方說第一章叫愛情市場學(p.9)、第二章叫愛情裡的供需(p.25)、最終章卻又說愛情不等同商品買賣(p.218)。如果像商週編輯只擷取一段,或將順序隨意剪貼排列、剪掉最後但書的部分,很容易讓文體讀起來變得非常極端,也會有打不完的稻草人。

不過,我還是想在這裡稍作補充,老僑先生的「三大心理分類」,大約只談到了愛情三元論中的激情(Passion)與承諾(Commitment),沒有提到另一個重要因子「親密感」(intimacy)──這是一種在關係裡經驗到親近與連結(connectedness)的感受[6],一般來說,親密感的增加也會讓關係變得更幸福、更緊密。

好。那怎樣增加親密感呢?分享生活(Sharing)、給予彼此情感上的支持(emotional support)、肯定對方在自己生命中的價值(Valuing)都是能提升親密感的方式[7]──雖然老僑先生在「三大心理分類」沒提到,但在書的後面也指出「讓他稍微涉獵妳的生活、談談日常生活作息、分享妳一頁的日記……一起看照片」也可以營造親密感(p.153),其實和Sternberg等人主張的並無二致──於是,又產生一隻稻草人β。

(3)女性吸引力的頂峰是幾歲?

書裡面有一張圖(p.167),橫軸是年齡,縱軸是追求者數量。圖上的拋物線,頂點在19歲,23歲以後開始急速下降(切線斜率<0),32歲以後就幾乎沒有追求者了。如果光是貼出這張圖,可能又會引戰了,因為你怎能確定女性吸引力的最高點是19歲?而且這麼一說,那那些大齡的女生不就要哭死了?

影響婚姻與吸引力的要素很多,就算只看年齡一因素,還得同時考量「追求者本身」與「被追求者」的年齡、擇偶門檻等等。整體來說,26至34歲年齡層的女性在擇偶市場上還是較處於優勢的(相對於男性)[8] ──但這也是一隻稻草人γ。

其實老僑先生在圖旁的文字描述也補充「每個人頂峰的年紀都不相同。有些人可以維持到四十歲以上,有些人可能二十四到二十五歲就是頂峰了也說不定」(p.166)──也就是說,那張圖只是一張像水果日報頭條會放的那種「示意圖」,但圖裡面的數值沒有任何統計上的意義。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商週文的最開始那張爭議很大的常態分配圖(原書p.19),書中更是充滿各種讓讀者易於理解,卻不具任何統計意義的圖──不過這對部分讀者來說也不是重點,畢竟老僑先生也沒主張這是一本科普書,沒有人規定讀者一定要用科學的濾鏡,來看所有的事情。

但是,有一件事情我跟老僑先生有共識:隨著年齡的增加,吸引力會下降。有一項研究邀請482位餐廳女服務生,請她們提供自己的年齡與身材資訊,並請顧客評估其吸引力、性感度還有給多少小費,結果顯示年紀越大、吸引力越低──但是這個效果不大(相對於胸部大小、BMI或是腰臀比)[9]。

在這裡向女性朋友先說聲抱歉,這真的是一個非常物化的研究!我之所以要引這項研究,是因為它也揭露了另一件事實:年紀大的女服務生「自己也覺得」自己吸引力低。我自己的理解是,雖然吸引力一定程度會隨年齡下降(畢竟直接關係到生育能力),但是以這研究的係數看來,身材若維持的好,吸引力並不會掉得太快,女性的焦慮有一部份或許是來自於「自己對年齡增長的擔憂」。

(4)其他有趣的論點

書中還有一些有意思的論點如:

(a)「十五個不適合長期交往的特質」(p.189)<2>

(b)「結婚是兩個家庭的事」(p.181)[10]

(c) (解釋有的女生為何故意不打扮):「『我的優點若能透過隱藏的方式還被某個男人發現的話,這段感情應該就是天注定的……』、『但如果我自己主定去誘惑並展開一段新關係時,萬一又不順利,那對我自己的打擊是很大的』」(p.105)<3>

其實這些論點都有一些相關的研究支持(雖然並不是全部)。所以,我會說作為一本讀物是很有可讀性的,只是我得再三強調,必須整合「整本」的資訊,否則只讀特定一段、引用某句,很容易過度偏頗地下結論。

科學的能與不能

整體來說,老僑先生這本書的確從他的角度,提供了一些觀點,解釋了一些現象,並且花時間悉心地與我討論、闡述他的看法,這點真的很棒。只是在「明確定義什麼是八十分女生」之前,輔以書一開始的內政部數據,也只能保守地說:在婚姻市場的變遷下,我們可以嘗試更多種不同的策略(這裡的我們,包括男性與女性)。至於「怎樣的人在危機裡?」、「怎樣叫做危機?」甚至「誰是八十分女孩?」,沒有誰是權威,沒有誰是絕對,每個人都有權利從讀過的訊息中,用自己的判斷、自己的眼睛,選擇自己的相信。

我覺得沒有任何的學問,能看見真理。相較於市場學、經濟學、甚至是一般的兩性關係文章,科學或心理學的地位並沒有比較高尚,只是我們各自選擇用自己習慣的方式,去看待這個世界、詮釋眼前所看到的現象,以及,守護自己所相信的東西

只是當我們選擇科學,也表示我們選擇了一條可被挑戰、可被檢驗的路。甚至,我們也可以自我檢驗,那些自己曾經相信的東西,是否為真?

或許我們永遠無法知道真理是什麼,不論是Pansci或是老僑。但我們試圖走在接近真理的路上。而這路途中,可能有錯誤、可能有「曾經以為是對的」的相信,但無論如何,我們試著不斷推進自己,貼近真理,甚至不惜承認自己「以前以為的,其實是錯的」。舉例來說,這篇文章指出太太學歷較先生高,可能有離婚的風險,但後續台灣的研究卻指出,書讀多一點的女性不見得不好。大學(及以上)畢業的妻子,老公的心情不佳對他們的婚姻滿意度反而影響較小[11];而且,比較現代化的家庭(不是傳統家庭),妻子教育程度高可能反而好[12]──而這個結論,也可能在下個研究被推翻。這是我們所相信的遊戲規則。

不論是我或是老僑先生的論述,都無法找到一組「穩定的特質」可以描述80分女孩,但是我們都試圖用自己相信的方式,給予所有閱讀這些文章的人,一個看待世界的觀點。你可以選擇相信,也可以選擇批評,但在科學的視域裡,我們希望你能提出證據或推論,來支持你的相信。

[註解]

<1>此效應滿有趣的,請到<「算出」你的命中注定?六個交友網站不能說的秘密>一文中按control + F搜尋「選擇性注意的陷阱」,就會知道為什麼妳讀完之後,會覺得自己「就是那個八十分女孩」。

<2>有些研究可以在這裡找到。

<3>其實就是心理學上常談到的自我設限(self-handicapping)[13]。

<4>這篇文章主要目的並不是平反,而是想說明爭議「為何」會發生。

<5>非常感謝老僑先生與大家願意一起參與討論

<6>圖片在這裡找到的

[延伸閱讀]

1. Rubin, Z., Measurement of romantic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0. 16: p. 265-273.

2. Goetz, C.D., et al., Sexual exploitability: observable cues and their link to sexual attraction.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2012. 33(4): p. 417-426.

3. Walster, E., et al., Playing Hard To Get – Understanding An Elusive Phenomen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3. 26(1): p. 113-121.

4. Oriña, M.M., et al., Want Lasting Love? It’s Not More Commitment, but Equal Commitment That Matter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1.

5. Le, B., et al., Predicting nonmarital romantic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A meta-analytic synthesi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10. 17(3): p. 377-390.

6. Sternberg, R.J.,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6. 93(2): p. 119-135.

7. Sternberg, R.J. and S. Grajek, The nature of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4. 47(2): p. 312-329.

8. 張榮富與唐玉蟬, 逐歲分析男女年齡對擇偶年齡偏好的影響. 淡江人文社會學刊, 2009. 40: p. 115-143.

9. Lynn, M., Determinants and consequences of female attractiveness and sexiness: realistic tests with restaurant waitresses. Arch Sex Behav, 2009. 38(5): p. 737-45.

10. 謝文宜, 為什麼結婚:國內將婚伴侶婚姻承諾考量因素之探討. 中華輔導學報, 2006. 20: p. 51-82.

11. 蕭英玲與黃芳銘, 婚姻滿意度與憂鬱傾向:貫時性對偶分析. 中華心理學刊, 2010. 52(4): p. 377-396.

12.林振皓, 女性教育程度對離婚風險之影響, in 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學位論文2013, 臺灣大學.

13.Jones, E.E. and S. Berglas, Control of attributions about the self through self-handicapping strategies: The appeal of alcohol and the role of underachievemen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78. 4(2): p. 200-206.

文章難易度
海苔熊
70 篇文章 ・ 467 位粉絲
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 經歷了幾段感情,念了一些書籍,發現了解與頓悟總在分手後,希望藉由這個平台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與閱讀心得整理,幫助(?)一些跟我一樣曾經或正在感情世界迷網的夥伴,用更健康的觀點看待愛情,學著從喜歡自己開始,到敏感於周遭的重要他人,最後能用自己的雙手溫暖世界。 研究領域主要在親密關係,包括愛情風格相似性,遠距離戀愛的可能性,與不安全依戀者在網誌或書寫中所透露出的訊息。 P.s.照片中是我的設計師好友Joy et Joséphine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如何增進夫妻感情?答案比你想像中簡單——《怪咖心理學之 59 秒的練習》
azothbooks_96
・2023/06/01 ・3982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怎樣才能讓夫妻的感情加溫且長長久久?研究證實,只要夫妻一起玩障礙競賽就會大有幫助! 

實驗證明:墜入愛河可能比想像中簡單

一九八○年代末期,麻州克拉克大學(Clark University)的詹姆斯‧萊爾德(James Laird)與同仁刊登廣告,招募自願者參與一項罕見的實驗,探討第六感有沒有可能存在。他們安排互不相識的男女同時抵達實驗室,經歷一段特別的流程。研究人員解釋,兩位受測者做心電感應測試以前,必須先做默契培養練習。研究人員請受測者花點時間凝視對方的眼睛,然後再把他們帶到不同的房間,讓其中一人看幾張簡單的照片,請另一人用感應的方式猜測那些照片的性質。

研究結束後,萊爾德觀察他的資料,發現沒有證據顯示心電感應力。他覺得失望嗎?一點也不。事實上,這個研究和心電感應無關,所謂的心電感應測試只是一個幌子,他們的目的是想做愛情心理研究。

心電感應測驗只是一個幌子,實際上是為了研究人們的「愛情心理」。 圖/envato

很多人認為墜入愛河是很複雜的事,視外表、個性、默契、機會等複雜的因素混合而定。不過,萊爾德有另一番看法,他懷疑這種獨特神祕的感覺可能很直接了當,或許有可能用幾個小心安排的時間點製造出來。他的假設很簡單,從日常生活即可明顯看出,相愛的人會花不少時間凝視彼此的雙眼。萊爾德想知道反過來是否也成立:讓兩人彼此凝視一會兒,是不是也有可能產生愛意?

一般而言,盯著陌生人瞧,頂多讓人覺得很怪或不禮貌,所以萊爾德必須編出可信的理由,讓人可以彼此凝視更久,所以他才會想出用心電感應測試做為幌子。受測者在不知情下凝視彼此的雙眼,那行為看起來就像他們覺得彼此有魅力一樣,萊爾德覺得這樣就足以激發愛意了。

假心電感應測試結束後,萊爾德請所有受測者評估他們對實驗伙伴有多少愛戀的感覺。驚人的是,資料證明萊爾德想得沒錯,受測者果然對新認識的伙伴有好感,覺得對方有吸引力。

這研究變成了解感情心理的一種創新方式。根據這種觀點, 不僅我們的想法與感覺會影響我們的行動,我們行動的方式也會反過來影響我們的想法與感覺。

萊爾德發現長時間凝視對方,也有機率增加彼此好感度。 圖/envato

增加新奇感,可以增加對彼此的吸引力

萊爾德不是唯一探索如何用這種方式幫助研究人員更了解人心運作的人,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艾隆與同仁做的另一個研究顯示,同樣的方法也可以讓夫妻變得更親近。感情的發展一開始通常充滿興奮,愛戀的雙方都很享受和新伙伴一起體驗生活的新鮮感。

但是快轉二十年後,往往會出現全然不同的情況,雙方都很熟悉彼此,生活變得平淡無奇。同樣的餐廳、同樣的度假地點、同樣的交談。雖然熟悉感令人放心,也讓人覺得無聊,不太可能讓人再像以往一樣怦然心動。

艾隆心想,如果凝視彼此的雙眼可以讓人產生愛意,讓老夫老妻這麼做,是不是也能讓他們感受到戀愛時期的興奮感,幫他們重燃愛火。也就是說,打破一成不變的婚姻生活,做點新奇好玩的事,也可以讓他們覺得彼此更有吸引嗎?在最初的實驗中,艾隆刊登報紙廣告,徵求夫妻參與實驗,探討「影響婚姻關係的因素」。

如何增加生活新奇感?一起玩障礙賽就好!

自願受測者到達實驗室時,他們就請每對夫妻做一份有關婚姻關係的問卷,並隨機把他們分成兩組。之後研究人員搬開所有桌椅,鋪上健身房用的墊子,開始做下一階段的研究。

研究人員給其中一半的夫妻一卷魔鬼氈,告訴他們即將參與一個比較奇怪的遊戲。如果那對夫妻一聽到說明就雙眼為之一亮,會心相視,研究人員就馬上拿走魔鬼氈,請他們離開。至於留下來的人,研究人員用魔鬼氈把一人的右手腕和配偶的左手腕綁在一起,也把他們的左右腳踝綁在一起。

研究人員忍住哼唱萊諾‧李奇〈Stuck On You〉(譯註:直譯是「黏上你」,亦即「戀上你」)一曲的衝動,在房間的中央放一個一米高的泡棉障礙,給每對夫妻一個大枕頭。每對夫妻都必須趴在地上,爬過障礙,到房間的另一端,再轉頭爬回障礙,再次跨過它,回到起點。

為了讓過程更有趣,他們必須隨時把枕頭夾在兩人身體之間(不准用手掌、手臂或牙齒),必須在六十秒內完成。為了不讓任一組失望,研究人員請受測者都拿下手錶(「我們不希望手錶在混亂中刮傷了」),假裝每個人都在限定時間內完成任務。

他們叫另一組的夫妻做比較平常的事,給其中一人一顆球, 請他趴下來,把球滾到房間中央,讓他的配偶在房間的另一邊觀看。球滾到中央時,兩人再交換角色,由另一人把球滾回起點。

研究人員假設多數夫妻不會有很多機會一起爬過泡棉障礙, 所以那經驗應該滿新奇有趣的,那是給他們機會一起達成目標,並從罕見的新觀點觀看彼此。概念上來說,這就像他們初次見面時,比較令人興奮的經驗。相反的,另一組是對照組,他們做的事情比較平凡無奇,也沒有合作效果。

實驗結束後,他們請所有夫妻填寫幾份問卷(其中包括一份名稱很不浪漫的問卷〈浪漫愛情徵狀核對表〉),評估的項目包括配偶讓他們「心動」與「滿心歡喜」的程度。誠如預期,爬過大型泡棉障礙的夫妻對彼此的愛意比完成滾球任務的夫妻還深。只花幾分鐘一起做新奇有趣的活動,似乎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個新奇的體驗(障礙賽),就可以幫助夫妻加深感情。圖/envato

在上述結果的鼓勵下,艾隆與研究團隊又重複了一次實驗, 不過這次他們是以不同的方式衡量婚姻的滿意度。研究結束時, 研究人員拍下每對夫妻閒聊下次假期規畫或如何裝修家裡的影片,然後請另一組研究人員觀察影片,仔細計算影片裡夫妻任一人反對對方的次數。結果顯示,綁魔鬼氈的夫妻做出較多的正面評論。

艾隆的研究再次證明,我們的行為會大幅影響我們的思考與感覺。就像凝視陌生人可以讓雙方互相產生吸引力一樣,進行和熱戀時期有關的活動,也可以幫人重新點燃過去的熱情。

根據這個研究,想要常保感情的熱度,可能只要靠一卷魔鬼氈、一大塊泡棉障礙和開放的心胸就夠了。

同場加映:了解對方想要什麼

最近我做了一次大規模的網路調查,探討浪漫舉動的心理。我和作家瑞秋‧阿姆斯壯(Rachael Armstrong)合作設計一份問卷,裡面列了許多不同的浪漫敘述,例如「另一半辛苦工作一天後,幫他放滿一盆溫熱的洗澡水」、「對方感到冷時,脫下自己的外套幫他披上」、「突然帶另一半去某個刺激的地方共度週末」。

那份調查總共吸引一千五百多位來自英美的網友完成問卷,研究結果有助於透露浪漫背後不為人知的心理。女人常抱怨男人不夠浪漫,但調查結果也確認她們的懷疑嗎? 

我們請女性閱讀那份清單,指出他們的伴侶多常做那些浪漫舉動,結果頗令人失望。55% 的女性表示,她們辛苦工作一天回家後,另一半從來沒幫她們放過洗澡水。45% 表示她們覺得冷時,另一半從來沒脫下外套讓她們禦寒。53% 表示另一半從來沒有突然帶她們去度意外的週末。這些客觀的數據證實了長久以來女性覺得男性不夠浪漫的抱怨,但是這些失望數據可能是什麼因素造成的? 

在另一部份的調查中,我們請男性受訪者閱讀浪漫清單,用一到十來評分他們做任一舉動時,女性覺得有多浪漫。我們也請女性受訪者用一到十評分,如果另一半做任一浪漫舉動時,她們覺得有多浪漫。結果顯示,連最簡單的舉動男性都會大幅低估它的浪漫程度。

例如,只有 11% 的男性覺得「告訴她,她是你見過最棒的女人」非常浪漫,但有 25% 的女性覺得那很浪漫。同樣的,只有 8% 的男性覺得「女人辛苦工作一天後,幫她放洗澡水」很浪漫,但有 22% 的女性覺得那很浪漫。幾乎每一項浪漫舉動都得出同樣的結果,這顯示男性不願做浪漫的舉動可能不是因為懶惰或不體貼,而是因為他們低估了女性對浪漫舉動的觀感。

那份調查的結果也透露了女性覺得最浪漫與最不浪漫的舉動,剛好可以為有心求愛的男性提供一點指南。以下列出十大浪漫舉動,以及認為那舉動非常浪漫(給十分)的女性比率: 

1. 蒙上她的眼,給她一個驚喜(40%)。
2. 突然帶她到某個地方共度意外週末(40%)。
3. 為她寫首歌或寫一首詩(28%)。
4. 告訴她,她是你遇過最棒的女人(25%)。
5. 她辛苦工作一天後,幫她放洗澡水(22%)。
6. 傳給她一則浪漫簡訊或電子郵件,或在家裡留一張浪漫的紙條(22%)。
7. 幫她準備床前早餐(22%)。
8. 她感到冷時,脫下外套幫她披上(18%)。
9. 送一大束花或一盒巧克力到她上班的地方(16%)。
10. 幫她把最愛的音樂編集在一起(12%)。

有趣的是,有逃離現實與意外驚喜的舉動最受女性青睞,之後是反映體貼的舉動,明顯偏物質享樂的舉動則殿後。科學證明,關於浪漫,最重要的或許是心意。

——本文摘自《怪咖心理學之 59 秒的練習,靠表情、姿勢和小動作,輕鬆翻轉工作與人生!、社區裡的用藥悲劇與重生》,2023 年 4 月,漫遊者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azothbooks_96
53 篇文章 ・ 21 位粉絲
漫遊也許有原因,卻沒有目的。 漫遊者的原因就是自由。文學、人文、藝術、商業、學習、生活雜學,以及問題解決的實用學,這些都是「漫遊者」的範疇,「漫遊者」希望在其中找到未來的閱讀形式,尋找新的面貌,為出版文化找尋新風景。

1

1
0

文字

分享

1
1
0
國家好現代,人民瘋狂愛——國家發展與愛情的關係
胡中行_96
・2023/02/06 ・204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影集《年輕教宗》(The Young Pope)裡,裘德洛飾演的庇護十三世曾經開示:「愛無法用人數統計,只能以強度衡量。」[1][註]2023年元月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來自全球45個國家的學者,向世人宣告:他們不僅量化了愛情強度,還比較出各地差異。[2]

參與的國家及城市

該論文的第一兼通訊作者 Piotr Sorokowski 博士,任職於波蘭的弗羅茨瓦夫大學(Uniwersytet Wrocławski);而團隊的研究人員橫跨各洲,從所在地的幾個大城市,招募總共 11,422 名交往中、訂婚或已婚成人,匯集統整其中 9,474 人的資料。【圖 1】橙色圓點標出受測者居住的城市,藍色的區域則為涵蓋的國家,臺灣不在其中。[2]

參與研究的國家(藍色)與城市(橙色)。圖1/參考資料2,Figure 3(CC BY 4.0)

量化愛情

參與研究的美國心理學教授Robert J. Sternberg,曾指出愛情是由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和承諾(decision/commitment)所組成,即「愛情三元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2, 3]相關的量表羅列了對應的陳述,例如:表示親密的「我與__分享我個人極為私密的資訊」;透露激情的「看到__令我興奮」;以及展現承諾的「我對和__關係的穩定性有自信」。受測者得從「0 完全沒有」至「9 非常強烈」中,選擇評分。除了該理論符合此研究的目的,因此問卷獲得採用,分析時也加入其他項目:[2]

  1. 環境溫度:與親近程度、人際距離、肢體接觸,以及情感表達有關。→參考各國年均溫。[2]
  2. 關係長度:關係的持久與否,會影響愛情的強度。→調查受測者和伴侶在一起多久,並計算出各國的平均值。[2]
  3. 性別:不同性別的人,對愛情的感受相異。→招募受測者時,性別比例必須均衡。[2](原文沒有說明性少數等變因,推測是以順性別異性戀為主。)

同時,為認識現代化與社會類型之於愛情的關係,每個國家的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性別不平等指數(Gender Inequality Index)、集體主義(collectivism)的程度,以及綜合世界銀行之世界發展指標(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與聯合國統計年鑑(Statistical Yearbook)的世界現代化指數(World Modernization Index)等,都納入考量。[2]

現代化及愛情

研究結果顯示,國家現代化會促進愛情,而且相較於激情,此效果在親密層面更是突出(見【圖 2】);但是現代化超過一定程度時,竟然會造成反效果。[2]比方說,聯合國認為人類發展指數大於 0.8,算是很高度的發展。[4]在此研究中,達到 0.85 以上時,該國的愛情平均值反而從高峰下降(見【圖 3】)。這種自己過得太好,於是不需要伴侶的情形,在動物實驗中也曾得到證實:當必要資源長時間無限制地供應,小鼠就會不想交配和繁殖。[2]

顏色愈深,愛意愈濃。臺灣沒有參加研究。圖2/參考資料2,Figure 1(CC BY 4.0)
縱軸為預測的愛情分數;橫軸則是人類發展指數。藍線-愛情三元論量表;黃線-親密;橙線-激情;灰線-承諾。圖3/參考資料2,Figure 2(CC BY 4.0)

集體主義和愛情

研究得到的另一個重點,是親密與承諾的程度,和一個國家的集體主義傾向,呈現正相關。媒妁婚姻容易出現在集體主義的社會;相對地,個人主義則鼓勵自由戀愛。雖然前者聽起來較難產生愛意,但因為集體社會推崇利他(altruistic)的無私奉獻,而強化了與伴侶的連結。不過,在斟酌受訪者年紀對結果的影響後,這個現象便沒有那麼明顯。[2]

年均溫、關係長度與愛情

各地激情的差異,無法由國家發展或社會類型看出趨勢。在這方面,年均溫倒是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高年均溫能催出炙熱的激情,卻也使得親密與承諾的程度相對低落。論文的作者群表示,需要未來的研究深入瞭解,氣候如何干預人類的行為和感受。另外,長久在一起的伴侶,激情與親密的程度較低;但承諾則更為堅定。[2]

不代表國家的愛情

閱讀這份難得的大型愛情研究時,大概多少會引起各國人的比較心態。可是採樣的範圍,其實僅限於大城市,並不能代表國家整體。[2]舉例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數據,源自北京和香港的受測者。這些人填寫愛情量表的答案,基於文化背景迥異,應該會與內蒙、新疆或苗寨人民的想法,有天壤之別。此外,千萬別忘了,感情談到最後,面對其中酸甜苦辣的,還是只有自己和伴侶。互動時的火花或摩擦,主要仍依個體特質而定。就算身處於任何一個參與此研究的城市,也不保證能體驗相同的愛情。

  

備註

《年輕教宗》原臺詞,含前後文:「The public squares have been jam-packed, but the hearts have been emptied of God. You can’t measure love with numbers, you can only measure it in terms of intensity. In terms of blind loyalty to the imperative.」。[1]

參考資料

  1. The Young Pope – Episode 1.5, Quotes. (2016) IMDB.
  2. Sorokowski P, Kowal M, Sternberg RJ, et al. (2023) ‘Modernization, collectivism, and gender equality predict love experiences in 45 countries’. Scientific Reports, 13, 773.
  3. Sternberg RJ. (1997) ‘Construct validation of a triangular love scale’.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7 (3): 313-335.
  4.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lobal Footprint Network. (Accessed on 19 JAN 2023)
所有討論 1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59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0

3
1

文字

分享

0
3
1
催產素可以幫你神助攻嗎?化學分子幫助你們之間的感情更緊密——《完美歐姆蛋的化學》
日出出版
・2022/12/31 ・1888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催產素:讓你產生「愛」的感覺

2003 年,瑞典醫師克絲汀.烏納斯.莫柏格(Kerstin Uvnäs Moberg)出版了《催產素因子》(The Oxytocin Factor,暫譯),她在書中指出,催產素對人體的影響,正好和戰或逃(fight-or-flight)反應相反。

催產素不會讓我們感到厭倦和對陌生人警戒,而是會讓我們感到安全和信任。

莫柏格的理論是基於一些針對動物進行的研究,例如老鼠和田鼠(看起來很像可愛的倉鼠)。她發現如果在田鼠靠近目標配偶的時候對田鼠注射催產素,就可以操控田鼠選擇特定的配偶。

以人類來說,大多數的證據都可以佐證催產素會大幅影響人如何與彼此(甚至和動物)產生連結。例如,當我們撫摸狗的時候,科學家可以觀察到催產素濃度明顯上升,尤其是面對動物寶寶的時候,例如可愛的小狗爬到你腿上窩著。

當我們撫摸狗的時候,科學家可以觀察到催產素濃度明顯上升。圖/pexels

想當然,新手媽媽抱著寶寶時,也同樣會出現催產素濃度上升的現象。從化學的角度來看,媽媽的愛多到一湧而出,以致於她體內的催產素飄升到驚人的程度,愛情分子可不是浪得虛名。

有感情後,催產素濃度會快速上升

研究人員也注意到,當成人對彼此有感情,催產素濃度會快速上升。以女性來說,催產素分子濃度會在前戲的時候開始升高。

有證據顯示,通常如果性行為過程比較長,人會覺得與伴侶比較有連結,即使真正的交合還沒開始。從化學的角度看來,這是因為有更多催產素分子從人體內湧出。

當人對彼此有感覺時,催產素濃度會快速上升。圖/pexels

女性在高潮之後,會馬上迎來第二次的催產素高峰。從生理的角度分析,這是為了讓我們可以與伴侶形成穩固的連結,以應對懷孕的狀況。女性的身體是出於直覺而且無意識地有這樣的行為,目的是協助鞏固兩人之間的連結。

相對地,男性不會迎來第二次催產素高峰,而是在各式各樣的性興奮過程中,都會大致呈現催產素升高的狀態,最後在高潮過後回復穩定。

研究人員認為男性沒有第二次催產素高峰,是因為從生理的角度而言,男性沒有與伴侶形成穩固連結的理由,畢竟他們不會懷孕。

愛情激素實驗:催產素對人體的影響

我最喜歡的愛情激素實驗之一,是以一大群處於一對一關係中的異性戀男性為實驗對象。研究人員會用醫療鼻腔噴霧把催產素噴入這些男性的鼻子,然後再向他們介紹一位極有魅力的陌生女性。

研究人員會先請實驗中的男性等待幾分鐘,這是為了讓催產素可以確實與催產素受器形成鍵。(別忘了催產素是大型肽分子,所以需要一點時間才能抵達目標位置,並且與受器結合。)當研究人員確信鍵已經形成,就可以開始實驗了。

首先他們一次介紹一位男性給那位美麗的女性認識,接著觀察雙方所站的位置有多靠近。

在實驗中,研究員會觀察雙方所站的位置有多靠近。圖/pexels

針對這些處於一對一關係的男性蒐集資料之後,研究人員又找來一群單身男性。他們再次執行催產素鼻腔噴霧的實驗,然後——讓這些單身男子接受觀測。

和先前一樣,研究人員測量了男性和陌生美人之間的物理距離,想知道是否有辦法確認催產素分子對人體的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整體而言,比起單身男性,非單身男性與美麗女性之間的距離至少多出了十到十五公分。當然,實驗難免會有離群值,不過這項研究(尤其)顯示出,男性體內的催產素會使得伴侶之間的連結明顯更穩固。

所以,下次你老公要去單身派對之前,記得往他鼻子噴一點催產素,再給他一個大大的吻,然後其他的就交給化學吧。

這項研究顯示出,男性體內的催產素會使得伴侶之間的連結明顯更穩固。圖/pexels

——本文摘自《完美歐姆蛋的化學》,2022 年 12 月,日出出版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日出出版
13 篇文章 ・ 7 位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