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80分女孩沒人愛?

海苔熊
・2013/06/07 ・3906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32 ・七年級

「你看過這篇文章嗎?我在想,我是不是他所說的80分女孩。更正確地說,我應該算是80分老女人了,都快35歲了,戀愛經驗還掛蛋。」臉書右下角傳來她的訊息。 這已經是我第三次在塗鴉牆上看到這篇文章了,從不同的朋友、不同的女孩(人?)、不同的地方轉過來。

一開始我以為,這篇文章在某種程度上同理剩女的悲哀,後來才發現,許多推論都只是推測,許多推測也沒有根據。例如「八十分女生雖然普遍條件很好,可是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是否有具備「讓男人感到安心」的特質(或手腕)」、或是「中等美女多有幾個特色:安全、善體人意、不會給人極大壓力、溫柔婉約、善於傾聽,也因此,男人越是願意跟她們發展長期關係甚至結婚。」等等。

真正的事實是,不存在一組「穩定的特質」可以描述80分女孩,就算有,也跟有沒有人要無關。從認識、交往、結婚、到長久的婚姻關係,中間需要經過的決策歷程是複雜、甚至有些是不可控的[1],特質只在初始吸引時有效果<1>

圖片來源:Brandon Christopher Warren

100%的女孩

好,那是什麼樣的「特質」決定一開始的吸引呢? 這個問題很簡單,當一個臭男生對他的哥兒們說:「嘿,我最近認識一個妹」的時候,通常這些哥們會問的第一個題是:「長怎樣?」、「有沒有照片(伸)」、或是「沒圖沒真相」,因為外貌吸引力在一開始真的扮演很重要的角色[2],對於男性尤甚,女性則還會考慮收入、社會地位等等[3]。 但是,男性並非真的這麼膚淺(而已),通常之後也會接著問「她是個怎樣的人?」(如果不是只想要一夜情的話)。事實上,在長遠的關係中,我們更重視伴侶的個性[4]──這也是為什麼,分手原因的冠軍寶座常是「個性不合」,而不是「她長太醜」[5]<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外貌:娃娃臉、低腰臀比(有一說是0.7)[6, 7]、低BMI[8]、胸部稍大<3>

(2)  個性:是事實上不論男女,大家都在找同一個人──謹慎可靠好相處,開放外向情緒穩[9],台灣的研究也得到相仿的結果[4]

我這邊想補充強調一點是(應該是說反省一點),過去我們都太過強調女性的外貌了。沒錯,大量的研究指出男女都愛看正妹<4>,但是個性也會影響我們對一個人的知覺。Swami等人曾請2157個男大生評斷,怎樣的照片是他們心目中的女神[10]。結果顯示,雖然大部分的男生都喜歡中等偏瘦的女生(underweight, BMI=15 − 18.5 kg / m2)*,但是若受試者知道她的個性不錯,對「美的身材」的接受度(Range)也比較廣──相反的,如果知道她個性差,這些男性就會她的身材比較挑剔。

好相處的女孩沒人要?

「我想,可能是我太強勢了吧。你們男生不都是喜歡百依百順的女孩?」 「難道事業成功也是一種錯?工作穩定也不好?我不明白,我薪水也還算不錯,也很有想法,甚至常常提供他一些新的想法和建議,可是他最後竟然看上那種女人……」很多時候我們會納悶,是否女強人=敗犬?事業成功就注定情感成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你也曾經抱持這樣的想法,我的理解是,讓妳成空的不是妳的能力太好,而是妳的語氣或脾氣不好。Swami等人的研究中發現幾個讓人反感的特質,包括神經質、不可靠、和不好相處:

(1)  不好相處(Disagreeable):愛批評(Critical)、不合作(uncooperative)、凡事只想到自己(self-interest)。

(2)  神經質(Neurotic):太敏感(touchy)、太情緒化(moody)、容易焦慮(anxious)。

(3)  不可靠(Unconscientious):三分鐘熱度、生活一團亂(massy)、不可信賴(unreliable)成就動機又低(lack ambition)。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述的三項特質,對男性的吸引力(Desirability)都低於2.5分(滿分是7分)。當然,這篇文章也指出,好相處反而讓妳找不到歸宿,很可惜,這個假設是錯的──事實是,大家都歡溫柔、好相處、善解人意的女孩(Agreeable)。

常態配對的謬誤

不少(偽?)兩性科學,會利用常態分配的方式解釋婚配市場,這樣的解釋方式雖然易於理解,但是(至少)有兩個問題:

(1) 特質只是開始,相處才是重點

多年人際關係的研究共同指出一件事情是:兩人的互動永遠比一開始的樣子重要。因為一段好的關係裡,我們會共同形塑彼此的樣子[11, 12];而真正影響彼此關係好壞的,是相處時的狀況──她願不願意傾聽、她願不願意回應[13]?她能不能在你需要的時候給予支持?能不能跟你分享生活瑣事[14]?能不能為這段關係做一點犧牲[15]這些無法從常態分佈鐘形曲線上看出來的,才是決定幸福的關鍵因子。所以,擇偶只看那顆鐘,幸福永遠不會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你以為,你可以自己做決定嗎?

吸引和結婚,其實從來不存在因果關係,甚至連相關都很微弱。你可能被一個人吸引,但可能不會附諸行動<5>;你可能開始追求,但不見得會到手;就算追到手,半年內還是有4成的人會分手;就算沒分手,對於結婚,家人和親戚的意見也無法不納入考慮[16],畢竟結婚是兩個家庭的結合,身邊的重要她人都會影響我們的決定!

圖片來源:Makena G

你真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嗎?

不過,在一切的阻撓與複雜前,我們還是有件事情可以做──問問自己:「我真的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嗎[9]?我想遇見怎樣的人?我要怎麼樣的一段關係?」,你可以試著列出十個擇偶條件<6>,然後回顧你過去的感情,或許就可以看清:為什麼一直以來,你都遇不到對的人有時候長期單身不是沒人要,也不是目標太高,而是錯把吸引自己的人,當成適合自己的人<7>。畢竟每個人都想跟更好的人在一起,但最後只能跟「願意跟你在一起」的人,在一起。

註解:

*該文是用10張照片,讓大家評選,照片從超瘦到超胖都有[文中提供四個標準,emaciated ( < 15 kg / m2 ), underweight (15 − 18.5 kg / m2 ), normal weight(18.5–24.9 kg / m2 ), overweight (25.0 − 29.9 kg / m2 ), 與 obese ( > 30 kg / m2 )],第1張照片最瘦,第10張最胖。大部分的人都是覺得第4張照片最有吸引力。但作者沒有提供這張照片的BMI是多少,按文意推估應該是接近underweight。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詳情請參閱此文:「算出」你的命中註定?六個交友網站不能說的祕密

<2><7>詳情請參閱此文:愛情弔詭。一個網友muki問:吸引自己 & 適合自己的人差在哪裡?其實,甚至不需要「自己」這個詞。也就是說,應該是「吸引人」的人,與適合自己的人是不一樣的。沒錯,所有的人都喜歡好相處、情緒穩定、可靠的人,但是如果希望認識之後衝突小一些,磨合少一些,我想價值觀的相似(與自己相似)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點,而「價值觀相似」(value similarity)這件事,某種程度上就會讓適合自己的人=/=吸引自己的人。可是我還是老梗地說,合不合很大的部分是得靠相處,這也是為什麼我說初始條件無法決定一段幸福的愛戀。也還好一段好的感情需要靠相處,因為得來不易的幸福才更有溫度。

<3>其實,奶並不是越大越好:爆乳战术为何屡试不爽?

<4>詳情請參閱此文:人帥真好?有關外貌吸引力的十個如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5>一般來說,追求行為=對方吸引力×到手可能性,如果幾乎不可能到手,就不會有追求。詳情請期待敝熊不才的新書:《在怦然之後:愛情的十六堂課》

<6>詳細操作方式,請見此書末:《一個人的愛情療癒:一個人、兩個人或三個人的關係,如何走出來?》。作者發現,原來,一直以來他的感情屢戰屢敗,是因為他只看臉蛋。

<8>不過,這篇文章也說對了一件事情,就是男生有時候需要的是一種安全感,或者應該說,不論男女,我們「都需要」安全感

<9>我覺得不平的是:為什麼只有「剩女」,而沒有「剩男」呢?我想,或許是大家對於女性的年齡要求比較嚴苛的緣故。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男性越來越無法接受比自己大的女人[17]。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0>倉促成稿,若有疏漏,歡迎指教,謝謝各位科友!

參考資料:

  1. Finkel, E. J., Eastwick, P. W., Karney, B. R., Reis, H. T., & Sprecher, S. (2012). Online Dating: A Critical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13(1), 3-66. doi: 10.1177/1529100612436522(先前插錯,插成Finkel另一篇文獻,已修改)
  2. Bryan, A.D., G.D. Webster, and A.L. Mahaffey, The Big, the Rich, and the Powerful: Physical, Financial, and Social Dimensions of Dominance in Mating and Attrac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11. 37(3): p. 365-382.
  3. Asendorpf, J.B., L. Penke, and M.D. Back, From dating to mating and relating: Predictors of initial and long-term outcomes of speed-dating in a community sample.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11. 25(1): p. 16-30.
  4. 黃宜慧, 理想伴侶特質與戀愛滿意度:演化論觀點之檢驗, in 社會心理學系2010, 世新大學 台北.
  5. 張老師月刊編輯部, 「情人再見」問卷調查分析報告. 張老師月刊, 1998. 251: p. 61-65.
  6. Singh, D., Shape and Significance of Feminine Beauty: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Sex Roles, 2011. 64(9-10): p. 723-731.
  7. Singh, D., et al., Cross-cultural consensus for waist-hip ratio and women’s attractiveness.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2010. 31(3): p. 176-181.
  8. 溫凰鈴, 男女性對異性身材偏好的差異, in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學位論文2010, 臺北教育大學.
  9. Dijkstra, P. and D.P.H. Barelds, Do People Know What They Want: A Similar or Complementary Partner?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2008. 6(4): p. 595-602.
  10. Swami, V., et al., More Than Just Skin Deep? Personality Information Influences Men’s Ratings of the Attractiveness of Women’s Body Size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10. 150(6): p. 628-647.
  11. Rusbult, C.E., et al., “The Part of Me That You Bring Out”: Ideal Similarity and the Michelangelo Phenomen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9. 96(1): p. 61-82.
  12. Drigotas, S.M., et al., Close farmer as sculptor of the ideal self: Behavioral affirmation and the Michelangelo phenomen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9. 77(2): p. 293-323.
  13. Reis, H.T., Steps toward the ripening of relationship scienc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07. 14(1): p. 1-23.
  14. Reis, H.T., et al., Are You Happy for Me? How Sharing Positive Events With Others Provides 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Benefi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0. 99(2): p. 311-329.
  15. VanLange, P.A.M., et al., Willingness to sacrifice in clos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7. 72(6): p. 1373-1395.
  16. Zhang, S.Y. and S.L. Kline, Can I Make My Own Decision? 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Perceived Social Network Influence in Mate Selection.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009. 40(1): p. 3-23.
  17. 張榮富 and 唐玉蟬, 逐歲分析男女年齡對擇偶年齡偏好的影響. 淡江人文社會學刊, 2009. 40: p. 115-143.
文章難易度
海苔熊
70 篇文章 ・ 471 位粉絲
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 經歷了幾段感情,念了一些書籍,發現了解與頓悟總在分手後,希望藉由這個平台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與閱讀心得整理,幫助(?)一些跟我一樣曾經或正在感情世界迷網的夥伴,用更健康的觀點看待愛情,學著從喜歡自己開始,到敏感於周遭的重要他人,最後能用自己的雙手溫暖世界。 研究領域主要在親密關係,包括愛情風格相似性,遠距離戀愛的可能性,與不安全依戀者在網誌或書寫中所透露出的訊息。 P.s.照片中是我的設計師好友Joy et Joséphine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1

2
1

文字

分享

1
2
1
如果在虛擬實境裡尋找伴侶,真的可以建立舒服的戀愛關係嗎?——《元宇宙超圖解》
azothbooks_96
・2023/09/27 ・983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元宇宙的世界裡,比較容易和價值觀相近的對象,談一場少摩擦的戀愛。

所謂的「談戀愛」,其實就是彼此價值觀的碰撞。

在價值觀日趨多元、細分的現代社會,實體世界裡的戀愛,情侶之間免不了會發生一些摩擦。

所謂的「談戀愛」,其實就是彼此價值觀的碰撞。圖/pexels

越來越多人在實體社會的戀愛關係中感受不到舒適,大眾認為「談戀愛風險很高」的傾向,更是一年比一年更鮮明。

可見「談戀愛」的魅力,正逐步下降。不論是在元宇宙內或外,都有一套很現代的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配對服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迴避戀愛和元宇宙

當我們對戀愛的價值觀細分化之後,在生活周遭便很難找到滿足條件的人選;但只要像在社群網站上找興趣相近的同好那樣,從一個規模龐大的母群體當中找出伴侶的話,發生摩擦的狀況,會比不假思索就交往的對象減少許多。

若想找更根本的解決之道,那麼元宇宙上還有一個獨門絕招,就是乾脆把伴侶化為虛擬實境的一部分——因為情侶在元宇宙上會隔著虛擬替身,建立起隔一道防火牆的溝通方式。

有些人會覺得「虛擬替身碰不到、摸不著」,不過,時下認為談戀愛不見得一定要有實體互動或性接觸的人已越來越多,或有些原本潛伏噤聲的族群浮上檯面。

想必今後會有越來越多人願意相信這不是逃避實體戀愛,而是元宇宙上的愛情,比實體更美好。圖/azothbooks

要是這些虛擬替身由 AI 操控的話,還能與另一半建立更舒適的戀愛關係——如果對象是 AI,不論是再怎麼極端的戀愛觀,或是任何性傾向,它應該都會接受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想必今後會有越來越多人願意相信這不是逃避實體戀愛,而是元宇宙上的愛情,比實體更美好。

——本文摘自《元宇宙超圖解:從刀劍神域到寶可夢,一小時讀懂78個概念,掌握本世紀最大商機》,2023 年 9 月,漫遊者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所有討論 1
azothbooks_96
53 篇文章 ・ 21 位粉絲
漫遊也許有原因,卻沒有目的。 漫遊者的原因就是自由。文學、人文、藝術、商業、學習、生活雜學,以及問題解決的實用學,這些都是「漫遊者」的範疇,「漫遊者」希望在其中找到未來的閱讀形式,尋找新的面貌,為出版文化找尋新風景。

2

1
0

文字

分享

2
1
0
國家好現代,人民瘋狂愛——國家發展與愛情的關係
胡中行_96
・2023/02/06 ・204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影集《年輕教宗》(The Young Pope)裡,裘德洛飾演的庇護十三世曾經開示:「愛無法用人數統計,只能以強度衡量。」[1][註]2023年元月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來自全球45個國家的學者,向世人宣告:他們不僅量化了愛情強度,還比較出各地差異。[2]

參與的國家及城市

該論文的第一兼通訊作者 Piotr Sorokowski 博士,任職於波蘭的弗羅茨瓦夫大學(Uniwersytet Wrocławski);而團隊的研究人員橫跨各洲,從所在地的幾個大城市,招募總共 11,422 名交往中、訂婚或已婚成人,匯集統整其中 9,474 人的資料。【圖 1】橙色圓點標出受測者居住的城市,藍色的區域則為涵蓋的國家,臺灣不在其中。[2]

參與研究的國家(藍色)與城市(橙色)。圖1/參考資料2,Figure 3(CC BY 4.0)

量化愛情

參與研究的美國心理學教授Robert J. Sternberg,曾指出愛情是由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和承諾(decision/commitment)所組成,即「愛情三元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2, 3]相關的量表羅列了對應的陳述,例如:表示親密的「我與__分享我個人極為私密的資訊」;透露激情的「看到__令我興奮」;以及展現承諾的「我對和__關係的穩定性有自信」。受測者得從「0 完全沒有」至「9 非常強烈」中,選擇評分。除了該理論符合此研究的目的,因此問卷獲得採用,分析時也加入其他項目:[2]

  1. 環境溫度:與親近程度、人際距離、肢體接觸,以及情感表達有關。→參考各國年均溫。[2]
  2. 關係長度:關係的持久與否,會影響愛情的強度。→調查受測者和伴侶在一起多久,並計算出各國的平均值。[2]
  3. 性別:不同性別的人,對愛情的感受相異。→招募受測者時,性別比例必須均衡。[2](原文沒有說明性少數等變因,推測是以順性別異性戀為主。)

同時,為認識現代化與社會類型之於愛情的關係,每個國家的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性別不平等指數(Gender Inequality Index)、集體主義(collectivism)的程度,以及綜合世界銀行之世界發展指標(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與聯合國統計年鑑(Statistical Yearbook)的世界現代化指數(World Modernization Index)等,都納入考量。[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代化及愛情

研究結果顯示,國家現代化會促進愛情,而且相較於激情,此效果在親密層面更是突出(見【圖 2】);但是現代化超過一定程度時,竟然會造成反效果。[2]比方說,聯合國認為人類發展指數大於 0.8,算是很高度的發展。[4]在此研究中,達到 0.85 以上時,該國的愛情平均值反而從高峰下降(見【圖 3】)。這種自己過得太好,於是不需要伴侶的情形,在動物實驗中也曾得到證實:當必要資源長時間無限制地供應,小鼠就會不想交配和繁殖。[2]

顏色愈深,愛意愈濃。臺灣沒有參加研究。圖2/參考資料2,Figure 1(CC BY 4.0)
縱軸為預測的愛情分數;橫軸則是人類發展指數。藍線-愛情三元論量表;黃線-親密;橙線-激情;灰線-承諾。圖3/參考資料2,Figure 2(CC BY 4.0)

集體主義和愛情

研究得到的另一個重點,是親密與承諾的程度,和一個國家的集體主義傾向,呈現正相關。媒妁婚姻容易出現在集體主義的社會;相對地,個人主義則鼓勵自由戀愛。雖然前者聽起來較難產生愛意,但因為集體社會推崇利他(altruistic)的無私奉獻,而強化了與伴侶的連結。不過,在斟酌受訪者年紀對結果的影響後,這個現象便沒有那麼明顯。[2]

年均溫、關係長度與愛情

各地激情的差異,無法由國家發展或社會類型看出趨勢。在這方面,年均溫倒是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高年均溫能催出炙熱的激情,卻也使得親密與承諾的程度相對低落。論文的作者群表示,需要未來的研究深入瞭解,氣候如何干預人類的行為和感受。另外,長久在一起的伴侶,激情與親密的程度較低;但承諾則更為堅定。[2]

不代表國家的愛情

閱讀這份難得的大型愛情研究時,大概多少會引起各國人的比較心態。可是採樣的範圍,其實僅限於大城市,並不能代表國家整體。[2]舉例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數據,源自北京和香港的受測者。這些人填寫愛情量表的答案,基於文化背景迥異,應該會與內蒙、新疆或苗寨人民的想法,有天壤之別。此外,千萬別忘了,感情談到最後,面對其中酸甜苦辣的,還是只有自己和伴侶。互動時的火花或摩擦,主要仍依個體特質而定。就算身處於任何一個參與此研究的城市,也不保證能體驗相同的愛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備註

《年輕教宗》原臺詞,含前後文:「The public squares have been jam-packed, but the hearts have been emptied of God. You can’t measure love with numbers, you can only measure it in terms of intensity. In terms of blind loyalty to the imperative.」。[1]

參考資料

  1. The Young Pope – Episode 1.5, Quotes. (2016) IMDB.
  2. Sorokowski P, Kowal M, Sternberg RJ, et al. (2023) ‘Modernization, collectivism, and gender equality predict love experiences in 45 countries’. Scientific Reports, 13, 773.
  3. Sternberg RJ. (1997) ‘Construct validation of a triangular love scale’.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7 (3): 313-335.
  4.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lobal Footprint Network. (Accessed on 19 JAN 2023)
所有討論 2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5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