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吳俊輝:向官僚科教及科研宣戰@「開放吧!科學」

Peggy Lo
・2013/04/09 ・3071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84 ・九年級

文 / 羅佩琪

「今天,我們要在這裡談開放科學,就是因為:今天的科學不是開放的。」

台大物理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吳俊輝教授一登台,就明示了今天將以輕鬆的心情、但嚴肅的態度,向現今不夠開放、不合理的科普教育及科學研究「宣戰」。

吳教授首先從歷史文化的包袱切入,比較三十年前的文化與今日的差異:從講台語要罰錢、到總統會用台語向全國賀年,從反共到鼓勵兩岸交流;吳教授除了幽自己一默,為自己曾得到「全國反共愛國漫畫比賽第一名」向在場的姬十三及對岸朋友表示歉意外,也點出三十年的反轉與錯亂,似乎突顯出當時的反主流是有遠見的。而我們今天談開放科學,正是因為現在的科學不開放或不夠開放,並且越做越封閉。

官僚式科普教育:政府 vs 學界 vs 民間

目前國內科學教育普及的主要經費來源有:教育部、國科會科教處、各大學的科學教育中心,弔詭的是,雖然前二者的補助精神、希望補助的對象不同,但觀察國內推動科普的重要團隊,同一個科普活動會同時向這些單位申請經費。這顯示出目前科普經費缺乏橫向整合及總體政策,仍處於各自為政的階段。

更深入來看,長期以來政府的經費補助:只給學界,但學者是否皆能有良好的行政能力,或有濫用資源的可能?即便學者都是善意、全心全意在付出,但因缺乏橫向整合,因制度而導致門戶分立的山大王文化,這不是學者的問題,而是制度所逼。不給民間,導致用心進行科普、科教團隊在成立初期都是賠錢苦撐。而國科會近年有部分補助給媒體,但因「新聞自由」的保障,科學新聞不得經過「事先」審查,媒體有時反而成為散播錯誤科學資訊的幫兇。

吳教授也分享了擔任科學新聞審查的經驗,由於送審的已是播過的新聞,就算發現其中有科學錯誤,要求對方修改、再審、勾不通過,除非有重播此則科學新聞的需求,否則業者的配合度都不高。又如台灣另一個散播錯誤科學資訊的常見來源:節目名嘴,吳教授也提出「政府補助學者上談話節目」的構想,激發節目邀請學者、 學者參與媒體討論的動機,也提昇整體節目的品質。

再由政府計畫的「主持者能力」分析:若由官員主持,多是文官體系下行政能力強的主管(通常具備非常謹慎、沒犯過什麼錯的特質),但是否有學術專業、教育背景較難論定,須由學者協助;而若由學者主持計畫,行政能力通常較不突出,而行政能力強的學者又會被歸類為「科教型」,很少從事科學研究,也少有論文產出;導致目前研究型學者對踏入科普教育卻步,怕被貼上科教型的標籤。

但其實,綜觀世界各地,「研究型」與「科教型」並不是一刀切的單選選項,美國科學人雜誌的文章作者幾乎就都是主流、第一線的學者;反思國內的科普活動大多停留在中小學階段,以彌補中小學對科學恐懼所造成的空缺為主,較少觸及真正科學的新發展。

吳教授用一張圖,解釋了國內科教、科普推廣的窘境:

理想解是結合三者,把學界的專業給政府、把民間的能力給學界、把政府的錢給民間(如Pansci今天能在科教館辦論壇就是很好的例子)。但奠基於吳教授自己的經驗,由於會計經費報銷時限等問題,政府提供的錢欠缺彈性及效率,故近年來吳教授傾向推動學界、民間的合作,並則利用使用者付費、善心民間單位捐款方式填補經費的欠缺。

吳教授以自己2004年起推動DIY望遠鏡的 成功案例說明,造價數千元但光學等級卻與市面上售價數萬元的望遠鏡相同,每年DIY生產量約七百台,創造出上百萬的價值,自始至終,僅與民間合作,沒有拿過政府任何的補助經費。也由於這個計畫,吳教授在去年獲頒台大傑出社會服務獎,並因網路的傳播,接受數字週刊的報導;沒有付任何廣告費,週刊五頁的報導, 影響力就勝過吳教授十篇刊登在政府補助發行刊物的文章,這使得吳教授對民間寄予很高的期待。

官僚式科學研究:論文點數迷思、計畫通過率問題

若詢問科學領域的研究生、學者:「什麼是『好的科學家』?」許多人真實的心聲可能是論文發表量多、擅長處理經費來源、能養許多研究人員……等;但其實,真正的好科學家只會在意一件事:「能讓人類文明演進、好的科學點子」。捫心自問,國內的科學研究環境,是否能造就出這樣的科學家呢?

目前,國際上許多國家及國內的科學家要生存,需要靠撰寫論文來獲取論文點數,進而換得研究經費以培養研究人員、研究器材,生產更多論文;這造成了「速食研究文化」,年輕人不敢挑戰較難、需長時間的研究題目;此種因制度而形成的風氣及結果,吳教授稱之為「科學學閥」或「科學官僚」。

在國科會裡負責研究經費分配的吳教授直言,這樣的形容其實也是批判自己,以及自己所遵行的經費分配原則;目前新主委上任後,已在研擬降低論文點數的比重,量化雖然是很好的參考指標,但不應是經費補助與否的主要關鍵。「研究計畫通過率每年不一」是另一個吳教授觀察到的現象,國內研究計畫的通過率沒有政策保護,只有由上而下的官僚指示,導致研究經費就算有剩餘,部分好的計畫卻無法獲得補助。

科研官僚與一般民眾的關係:納稅義務人,您委屈了?!

投國際期刊的稿件、閱讀國際期刊的論文都需要付費,目前學者大都是依賴政府所給的經費,也就是我們民眾所繳的稅,但弔詭的是,雖然我們是研究學者的衣食父母,我們卻看不到這些學者刊登在國際期刊上的研究成果,因為,閱讀這些論文大都是要付費的。

要解決這個問題,可透過公開科研結果(Open Access)、線上開放課程(Open Course)、公民科學/大眾參與科學研究(Citizen Science)來打破藩籬,而這些,都是可以利用新媒體、網路科技來達成的。吳教授以自己近十年來所從事的AMiBA計畫為例,大約使用了納稅義務人六、七億的經費研究宇宙誕生的訊號,身為一個負責任的學者,有義務要讓大家了解自己在做什麼,故吳教授常至各地演講宣導研究成果;也透過望遠鏡DIY研習營、協助規劃天文台等方式,盡一個學者的社會責任。

最後,吳教授分享了自己大學參與社運的經歷,屢上街頭抗爭、被警察抬走、被師長看衰沒前途,現在,卻成為台大物理系最年輕的教授。同樣的,追求開放之路必定 艱辛,只要確認所做之事對社會是好的,並且勿忘初衷、沒有私欲,在與主流的不合理宣戰時就不需要害怕。吳教授勉勵大家,一起跟著他小聲、但堅定的喊一聲: 「開放吧!科學」!

「開放吧!科學」已於2013年3/30舉辦,PanSci將陸續把活動精華整理發佈,也期盼能夠在線上延續討論。

本次活動由下列單位支持舉辦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台灣數位文化協會PanSci 泛科學
協辦單位:果殼網
網路直播/網站贊助:通泰媒體應用有限公司
恆星級贊助單位:積木文化cacaFly 聖洋科技
海洋級贊助單位:BBC知識Knowledge石尚集團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科學再發現PunApp
森林級贊助單位:貓頭鷹出版社經濟新潮社探索頻道雜誌漫遊者文化商周出版WIRED.tw時報出版RegistranoReadmoo電子書店國航科技視群傳播小牛頓

文章難易度
Peggy Lo
23 篇文章 ・ 1 位粉絲
非典型的人生迷茫組,對資訊整理有詭異的渴望與執著。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本地工作者暢談科學時代的人文發展:哲學、專才培訓與大眾教育
臺灣邏輯、方法論、科學與科技哲學學會_96
・2023/02/01 ・5061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國民法官生存指南:用足夠的智識面對法庭裡的一切。

  • 撰文/詹遠至|臺灣邏輯、方法論、科學與科技哲學學會助理、臺灣大學哲學系碩士生
  • 校對/陳樂知|臺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臺大傳統與科學形上學研究中心執行長、臺灣邏輯、方法論、科學與科技哲學學會秘書長

我們所處的二十一世紀已是科學的時代,科學理論被視為宇宙的終極答案。在這個「科學至上」的時代,人文探求還如何可能?人文如何可以與科學攜手並進?以「人文」與「科學」之間的對話為主軸,臺灣邏輯、方法論、科學與科技哲學學會(LMPST Taiwan)於 2022 年 11 月 19 日在臺灣大學主辦了一場以《科學內外的人文可能》為題的論壇,邀請了國內哲學學者以及科學普及界的資深工作者擔任講者。

本活動主持人由鄭會穎教授(政治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政大現象學研究中心主任)擔任,受邀講者則包括陳竹亭教授(臺灣大學化學系名譽教授)、陳樂知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臺大傳統與科學形上學研究中心執行長、LMPST Taiwan 秘書長)、鄭國威先生(PanSci 泛科學知識長)與嚴如玉教授(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本論壇屬於 LMPST Taiwan 長期舉辦的《種種意識論壇》系列。除 LMPST Taiwan 以外,這一系列的論壇由政治大學現象學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實作哲學中心、臺灣大學哲學系、臺灣跨校意識社群、PHEDO 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沃草公民學院共同合辦;贊助單位則為順奕有限公司。

《科學內外的人文可能》邀請了國內哲學學者,以及科學普及界的資深工作者擔任講者。圖/臺灣邏輯、方法論、科學與科技哲學學會 – LMPST Taiwan

科學為人文帶來危機?先論科學主義與自然主義

主持人鄭會穎教授點出了本論壇的核心議題後,陳樂知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臺大傳統與科學形上學研究中心執行長、LMPST Taiwan 秘書長)發表了他的觀點。

陳教授想要討論的是「就其理論本質而言,科學是否威脅人文」這個問題。陳教授首先談到一些人持有「科學主義(scientism)」的世界觀。科學主義認為,科學是唯一可以讓我們獲得知識的可靠方法。陳教授認為科學主義是一種自相矛盾的世界觀;原因在於科學主義本身並不是科學,並未被科學方法證明,它只是一個哲學理論。因此,科學主義身為一個哲學理論,它本身就是自己會排斥的對象。

回到核心問題,科學是否帶來了人文危機?陳教授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認為科學所帶來的其實不是科學主義,而是「自然主義(naturalism)」。自然主義認為,這個世界最根本、基礎的組成,就是自然科學理論認為存在的那些事物,例如粒子、力場、化學反應等。

陳教授認為科學所帶來的自然主義是現代世界觀的基礎;即使一些特定人士因為宗教背景等理由而不同意自然主義,其實也應該要同意例外情況相當有限。如果我們接受「自然主義」,而非「科學主義」,那麼科學本身根本就不會帶來人文危機。這是因為,自然主義只認為世界最根本的組成是科學所談論的事物,但是它並不認為我們只能透過科學方法來認識這些事物。

「就其理論本質而言,科學是否威脅人文?」。圖/臺灣邏輯、方法論、科學與科技哲學學會 – LMPST Taiwan

事實上,從科學世界觀的角度來說,人類也是自然的一員。人類作為一種自然生命體,出於其演化而來的結構,與生俱來就有各種世界互動、認識世界的方式,不限於科學方法。就此而言,人類會發展出的人文也是一種自然現象。因此,雖然人類後來發展出了「科學方法」這種較為優化的認識途徑,我們依然不能否定「人文方法」也是一種認識世界的可靠方法。

接著,陳教授提及羅素(Bertrand Russell)對「熟知知識(knowledge by acquaintance)」以及「描述知識(knowledge by description)」的區分。熟知知識指的是我們透過直接的感受、互動與掌握所獲得的知識,描述知識則是理論性的知識。

陳教授認為熟知知識與描述知識不可被截然二分,兩者之間是程度上的差別。而人文學門的一些觀念就較為接近熟知知識,因為它們重視同理及感受。雖然如此,這一切都符合腦神經科學的描述,人文仍然是自然現象。另一方面,人文因此仍然是科學可以研究的對象,也需要科學的補充。人文學門自己也必須要了解,自己所研究的熟知知識其實也是自然現象,有其組成基礎與運作原理。

因此,科學可以幫助人文把熟知知識轉換為更精確的描述知識,並且為人文提供更精密的研究方法,以及協助其排除錯誤,比如排除人類先天認知系統的偏誤、漏洞等等。總結來說,科學與人文其實研究的是同一個自然界;科學非但不應帶來人文危機,還可以幫助人文研究走得更加長遠。

跨科際合作的需求,兼論「人類世」中的人文與科學走向

不同於陳樂知教授從哲學觀點出發,陳竹亭教授(臺灣大學化學系名譽教授)帶來的是他在教育方面的經驗。首先,陳教授介紹了他為台灣教育部主持的「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簡稱「SHS(Society-Humanities-Science)計畫」。

由於現代社會中的問題包含人文以及科學的面向,因此 SHS 計畫的主軸在於推動「跨科際教育(trans-disciplinary education)」。以往的教育先是學科主義,然後衍生出「多領域(multi-disciplinary)」或是「跨領域(inter-disciplinary)」,也就是由各學科各自探究共同問題,或是由兩個學科進行合作。

跨科際教育則有所不同,它以「真實世界的共同問題」為核心,直接打破學科之間的界線。只要是對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有幫助的知識,參與的學科,甚至政府、產業、民間的 NPO 或利害關係人都擔責分工合作進行知識生產、解決問題。

SHS 計畫的主軸在於推動「跨科際教育」。圖/臺灣邏輯、方法論、科學與科技哲學學會 – LMPST Taiwan

由於現代社會中的問題愈趨複雜、多元,且多樣,社會對科學界的要求也跟以往有所不同。科學家開始被要求具備社會意識及社會參與的能力,還有溝通與對話的能力;這些能力都是傳統的科學界非常缺乏的。有鑑於此,陳教授所主持的 SHS 計畫積極推動「問題導向的學習」、「系統思考」、以及「實用方法論上的創新」。他也提到,SHS 計畫的推動非常有賴於大學對本身社會角色的自覺與復興。

陳教授參與的另一個國科會計畫是「以社會需求為核心的跨領域研究計畫」。與 SHS 計畫相同,這個計畫也非常重視跨科際教育,並且認知到單靠科學知識無法解決真實世界的複雜問題。

那麼,人文究竟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陳教授討論到他撰寫的新書《丈量人類世》中的「人類世(anthropocene)」這個概念。「人類世」指的是一個新的地質紀元。在工業革命之後,人類文明成為影響地球環境與生態變遷的關鍵角色。因此,部分學者認為地球已經進入「人類世」這個地質紀元。

在人類世中,全球有非常多的變遷趨勢,其中一個就是:科學發展帶動理性價值的昂揚,其他的人性價值卻被輕忽。陳教授說,我們培養出了許多「職業科學家」。可是,在科技急速發展的同時,人類的科技文明卻缺乏方向感:我們正面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之間極大的不均衡。總而言之,他認為「人類的智能尚未學會如何掌舵文明巨輪的方向」。

最後,針對人文與科學應該要如何在人類世中發展,陳教授提出了他本人的看法。首先,科學研究的同儕審核程序需要人文專業學者的投入,也就是科學家不能閉門造車。再來,婦女應該要積極加入科學與科技事業的陣容,因為科學發展不能只由男性思維主導。

最後,未來教育的趨勢必須往跨科際的方向邁進,也就是人文與科學必須並重。如此一來,陳教授強調:「人文的啟發價值和社會重大需求必須挺身而出,為人類文明的永續承擔文明指南針的角色,與科學共同尋求世紀困境的解方。」

「科學實作哲學」帶來人文與科學的合作新可能

繼陳竹亭教授分享了跨科際教育發展的大方向後,嚴如玉教授(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則分享了她在科學人文互動的個案經驗。嚴教授身為一個哲學學者,卻在因緣際會下,走上了不同於普通學者每天關在辦公室做研究的路。她為了提升生醫背景的學生對哲學的興趣,也為了把哲學帶到課堂之外,推動了青銀共學。

嚴教授推動青銀共學,提升學生對哲學的興趣,也將哲學帶到課堂之外。圖/臺灣邏輯、方法論、科學與科技哲學學會 – LMPST Taiwan

嚴教授把社區中的長輩們請到大學的哲學課堂上,與大學生一起進行小組報告。這些生醫背景的學生們未來大多會從醫;因此,對未來將要在醫療院所工作的他們來說,與長輩互動是很好的練習。

嚴教授也針對與學生們未來在醫療場域會遇到的一些價值性思考,與哲學作出連結,讓學生們學習哲學能夠學以致用,對醫療過程有所幫助。舉例來說,她會帶領學生討論如何面對死亡、以及照護倫理等哲學議題。她認為,在學生未來的臨床工作上,這些哲學議題將派得上用場。

除了青銀共學外,嚴教授還以非常不同於傳統學者的方式,進行她個人的哲學研究。傳統哲學學者往往是埋首於書堆中,發展自己的理論;她則是親自到醫療院所中進行田野調查,去訪問醫生、護理師等第一線的人員。藉由直接了解醫療工作者在實作上遇到的困難,她試圖讓哲學能夠真正被實用。

嚴教授說,這樣的研究方法被稱為「科學實作哲學」。科學實作哲學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其實不單單適用於人文學門,也同樣適用於科學。非常理論性、艱深的基礎科學如果能夠走出象牙塔,了解社會的真實需求,便有機會與人文接軌。因此,不論是科學或人文學門,若研究者可以調整研究方法,從研究對象在實作上的細節出發,再轉而調整自己的理論,那麼科學與人文的互動、合作並非不可能。

科學素養對現代社會的重要性

最後進行分享的是科普媒體《PanSci 泛科學》的知識長鄭國威先生。鄭知識長首先釐清了「人文」的定義:他認為,「人文主義」認為人類可以靠自身的能力認識這個世界,而「人文學科」正是培養這種能力的學科。從這個定義來看,人文與科學根本就不是分開的;畢竟科學也是人類靠自身能力認識世界的方式之一。

鄭知識長提到,台灣的學生在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中表現非常優異,世界排名名列前茅。然而,台灣的學生卻普遍缺乏自信,在失敗時容易產生自我質疑。

鄭知識長指出,台灣學生普遍缺乏自信,在失敗時容易產生自我質疑。圖/臺灣邏輯、方法論、科學與科技哲學學會 – LMPST Taiwan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大致可以把人分為兩種:具有「定型心態」與具有「成長心態」的人。前者只重視結果、學習態度較消極,且容易受挫折打擊;後者則重視過程、學習態度較積極,且勇於面對挑戰。鄭知識長指出,具有定型心態的台灣學生似乎占多數。

鄭知識長在高中時也面臨相同的困境,他那時非常厭惡數學和理化,完全沒有學習他們的熱忱。他後來發現不止他是如此,有許多人也在學生階段就放棄了對科學的學習;這對台灣社會是個嚴重的現象。舉例來說,公投的題目許多都牽涉科學知識,放棄學習科學的公民要如何在這種公投中作出正確的判斷?這樣的考量促使他後來創辦 PanSci 泛科學。

鄭知識長認為,獲得成長心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學會科學原則與方法,也就是用科學方法來面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而培養科學素養則需要承認自己對許多事的無知,且需要身處一個好的素養集體之中。最後,鄭知識長勉勵大家一起培養出「科學思辨力」,為本次的論壇畫下一個強而有力的句點。

臺灣邏輯、方法論、科學與科技哲學學會_96
3 篇文章 ・ 11 位粉絲
臺灣邏輯、方法論、科學與科技哲學學會(The Taiwan Association for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MPST Taiwan)為國內非營利法人團體,主要幹部均為國內教授或研究員。本會以促進科學型的哲學研究為宗旨,工作包括國內專業學術工作、跨領域學科交流及哲學普及推廣。

0

3
0

文字

分享

0
3
0
大科學人專訪 | 李惠貞:科普閱讀幫助我「探索自己從何而來、為何存在」
LIS_96
・2022/12/08 ・290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國民法官生存指南:用足夠的智識面對法庭裡的一切。

她是李惠貞,出版界資深工作者,也是新型態閱讀推廣行動「獨角獸計畫」的發起人,在書市低迷的時代,她以創意企劃推廣閱讀,為傾心投入多年的出版業盡份心意。

除此之外,她也是一位孩子的母親,時常在社群上分享自己和女兒(諠)的奇思妙語,母女互動隨筆在惠貞臉書累積不少粉絲,2021 年他們將這些日常集結成冊,共同出版《和媽媽互相喜歡的日子》、《和女兒一起旅行的日子》,以書做為媒介,將兩人的歡笑、鬥鬧、犯傻化為暖流,讓快樂涓流進讀者的生活中,期待創造出更多快樂的母女!

關於惠貞的求學經歷與教育觀點,邀請你一起往下閱讀>>>

國小老師讓我看見成就感的來源可以如此多元

Q:惠貞在國小、國中、高中有遇過什麼「有成就感」以及「特別挫折」的經驗嗎?

我在小學五六年級遇到很好的老師,這位老師非常重視學生「成績以外」的部分,很有熱誠的挖掘小朋友的才華,不管是體育、作文、演講、書法或其他才藝。在那個不是很盛行才藝班的年代,他提供我們課後留下來學習的機會,而且不需要另外收費,這些學習也都不強制,只要有興趣就能參與,這位老師讓我對學習感到興趣,知道成就感的來源可以很多元。

中學開始就專注在升學,學科上的學習很多都是走過一陣子,再回望比較清楚學習的意義,當下或剛離開未必會明白。我一直都還滿喜歡學校生活,和老師和同學相處都還算愉快,但為了「應付考試做學習」這樣的學習過程還是會讓我感到痛苦。

現在的我很喜歡讀書,其中科普和歷史常常是引起我興趣的選書類別,但學生時期我的史地、理化都很爛。我常常在想,如果以前在學校學習的方式能像現在自學這麼有趣,我的成績一定不會那麼爛,而且這些東西會留在自己身上,跟著你繼續往下一階段走。

過了三十年,我和女兒諠的學習環境其實沒有太多差別

Q:看著女兒諠的學習歷程,惠貞認為女兒這個世代的孩子和自己過去的學習經歷是否有所差異?

真的是講到重點!先分享一下,我跟我女兒兩個人「從來沒補過習」,但並不是我女兒的成績特別好才沒有補習,他很好玩,成績一直都會落在班上中間,如果全班三十人,他大概十五名;全班五十人,他大概是二十五名,沒有特別補習只不過是我認為孩子不需要額外花時間在補習。

回到這個問題,其實我覺得非常驚訝的是「沒有太大的差別」,我曾經參加過諠在中學的幾次學校日,到現場我發現許多教育孩子的觀念和方式和三十年前並無不同,但我看見的其實不是學校的問題,很大一部分是家長的問題!

還記得諠在高中某次學校日,大禮堂齊聚全校家長,在 QA 時間有好幾位家長舉手質問校長:「為什麼學校要舉辦那麼多社團活動?」,家長認為學生應該專注在考試上,學校不該鼓勵學生花那麼多時間在社團活動,這對我來說很衝擊,高中孩子不是應該要有相當的自主性,開始認識和培養自己的興趣,這是我在學校日第一個驚訝。

回到班級上,我又聽到了一些讓我詫異的提問,有家長請老師「規定全班同學晚上十點之後不要上網」,但放學後孩子在家長身邊,難道家長不能直接和孩子溝通,還需要來自學校的約束。此外,在女兒準備升高三,有一位爸爸問老師:「我怎麼能夠確定我的小孩在晚自習時間在教室裡頭,而不是外面鬼混」,他要求學校確保孩子待在教室裡面讀書。

聽到這些話,讓我對這些孩子感到心疼,顯示出家長對孩子毫無信任。雖然這樣的問題可能有著很多原因,但這些觀念和做法都讓我感到吃驚,我們教育下一代的方式好像還停留在好幾十年前。這些看見讓我很納悶:「我們的教改講那麼多年,家長觀念仍舊如此,教改真的會成功嗎?」

亞洲仍有許多家長認為學生應專注在考試上。圖/envato.elements

永遠別讓小孩失去學習的熱情

Q:可以和我們分享惠貞對女兒諠的教養原則嗎?

在諠的學習過程,我從來不在意分數,但我會在意他的「學習態度」。你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當你是學生的身分,就盡可能學習探索,把握家裡給予的資源和機會,但當你努力過了,一切盡力了就好。

比方諠的公民通常都考得很差,公民常常是一般學生能拉分數的科目,我很好奇他為什麼考不好,但當我拿她的考卷瀏覽寫錯的題目後,我告訴諠:「這些題目本身就很有問題,你寫錯很正常,不需要為這種事浪費生命。」(笑),當知道他盡力,了解狀況後,成績對我而言真的不重要。

但如果沒有盡力,沒有推進自己,就不知道可以走到哪裡,你也會不知道自己可能對什麼有興趣,自己可以走到哪裡,這段生命過程就會失去意義。考試不代表什麼,盡力了結果就不重要,永遠不要失去學習的熱情,學習熱情才能跟著這個生命走一輩子,就算未來大人不在,孩子也能繼續成長。

科普書閱讀是超越肉身束縛、時間限制的體驗

Q:時常在個人臉書或「獨角獸計畫」粉專上看到惠貞分享科普書籍,為什麼會對此著迷?

看科普書是我的興趣之一,我很喜歡思考「生命的起源、宇宙怎麼誕生、未來會往哪裡去」,我很享受閱讀科普書這種能夠超越現實肉身束縛、有限生命階段的體驗,靠著知識和想像跨越時間和空間,幫助我更認識我的生命,讓我認知到,我所不知道的世界是無比廣大。

我希望透過閱讀推廣幫助大家往外看,認識自己固然重要,但不停地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而不看看外面的世界,很容易無限放大個人感受,而切分出與我不一樣的人事物、價值觀,甚至產生對立。種族、性別、年紀這些劃分常常讓我們變得狹隘,我會希望能盡可能「看大的東西、往外看」,每個人其實都能在其中找到一些關聯,我認為這也會解決現代社會裡很多衝突。

通過閱讀讓孩子瞭解世界的廣大。圖/envato.elements

響應本次「LIS第二季大科學計劃」,李惠貞分享給我們的大科學人宣言:

❛❛ 我們是星塵,反覆思量著我們的母體,也就是恆星。 ❜❜ ── 卡爾.薩根

可以肯定的知道,我們無法看清世上所有奧秘,知曉未來每個變數,持續對世界保有好奇和學習熱情,才能讓你我自在、快樂的活在未知之域。

惠貞邀請我們藉由閱讀打開自己,世界很大、宇宙很大,而我們存在之中,有著無限可能 !邀請您一同成為各行各業中的大科學人,您的捐款將支持「科學公益教材」的穩定開發,一起支持台灣科學教育,讓孩子從小開始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帶著自信長大成為各行各業中「永保好奇」、「邏輯思辨」的大科學人!

【LIS 大科學計畫 ✦ 第二季】|倒數 30 天\募資告急/

❛ 教育不只是老師的事,這是我們的任務,下一個世代的科學史,現在就得開始寫起! ❜

每月小額捐款,就能支持全台十萬名孩子都期待的科學教材:https://bit.ly/3DO2ZG6

LIS_96
22 篇文章 ・ 7 位粉絲
LIS ( Learning in Science )情境科學教材,成立於2013年7月,是一個非營利組織,致力於為國中小自然教師及學生,設計有別於填鴨教育的科學教材,協助教師進行STEAM和科學素養導向的教學,讓教師更簡單地進行教學創新,幫助更多孩子找回對科學的學習動機,並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 Youtube 頻道【LIS情境科學教材】上,我們會即時更新所有LIS教材的影片,而完整的教案、學習單,亦同步上傳於【LIS教材平台網】歡迎您前往瀏覽完整內容。

0

4
0

文字

分享

0
4
0
SmartReading 科普閱讀力大賽——打造新世代自主閱讀指標,培養學子適性成長!第三屆頒獎典禮暨第四屆賽事啟動!
PanSci_96
・2022/09/26 ・3811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108 課綱開啟全新閱讀素養時代。

科學素養不再侷限於考試的解題方法,學生閱讀科學讀物時,如何在氾濫資訊中找到高品質、適合學習程度的科學素材,是教育現場至關重要的課題。

臺灣師範大學 SmartReading 團隊將 AI 讀物難度分級技術,透過測驗、選書、閱讀、讀後回饋四大功能,完整記錄孩子的學習歷程,提升中小學生科普閱讀動機,成為自律自主的科普學習者。

臺灣師範大學於 110 年至 111 年間,與國科會、新北市、臺中市等單位合作,連續辦理三屆「SmartReading 科普閱讀力大賽」,每屆競賽歷時半年。競賽組別以國小三年級至高中一年級共分七個組別。參賽學校涵蓋臺北市、新北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花東等十九縣市,報名參賽人數累計八千餘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四屆科普賽將擴大辦理,邀請PanMedia泛科學馮瑞麒總經理、數感實驗室賴以威教授、臺大科教中心賴亦德執行長,持續提供參賽者更生活化、趣味化的科普文章。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由系統建置適合學生閱讀的兩千多本科普讀物

競賽期間,參賽學生使用「SmartReading 適性閱讀」系統,透過精準快速的中文閱讀能力診斷,將閱讀程度與讀物難度適配。藉由系統已建置,適合國小三年級至高中一年級的 2,180 餘本科普讀物,不僅能激勵其學習動機,更可有效提升選擇的效率,降低科學閱讀恐懼。第三屆科普閱讀力大賽不受疫情波擾,採實體與線上兩種施測方式,於 111 年 5 月份圓滿完成賽事。

111 年 9 月 24 日於臺灣師範大學舉行頒獎典禮,邀請新北市教育局張明文局長、臺北市教育局鄧進權副局長、臺灣閱讀協會陳昭珍理事長、康橋國際學校秀岡校區卓意翔副校長、親子天下兒童產品事業部副總經理林彥傑、新北市信義國小陳桂蘭校長到場擔任頒獎嘉賓。參賽學校師生、家長齊聚典禮會場,為優秀的得獎同學喝采。

111 年 9 月 24 日於臺灣師範大學舉行頒獎典禮,邀請新北市教育局張明文局長、臺北市教育局鄧進權副局長、臺灣閱讀協會陳昭珍理事長、康橋國際學校秀岡校區卓意翔副校長、親子天下兒童產品事業部副總經理林彥傑、新北市信義國小陳桂蘭校長到場擔任頒獎嘉賓。參賽學校師生、家長齊聚典禮會場,為優秀的得獎同學喝采。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師大宋曜廷副校長表示,數位閱讀邁向新時代,團隊使用「SmartReading 適性閱讀」系統作為科普賽競賽平台,期望在知識爆炸的時代,藉由測驗、選書、規劃的「智慧閱讀三步驟」,培養學子的跨領域閱讀力與閱讀習慣,讓學生們手握知識大門的鑰匙,成為自律自主的「SmartReader」。

科普閱讀競賽的三大特色

一、適配閱讀能力與圖書難度,擴增多元書籍與文章素材

參賽學生首先須參加中文適性閱讀能力診斷(DACC),依據診斷結果,配合其當前閱讀能力的科普推薦書單,讓學生選書有依據、個人化。本競賽目前共有「推薦書單」、「推薦文章」等 2 種閱讀素材,主題包含植物/動物、數學、天文地科、物理/化學等 8 大類別。「推薦文章」功能,則與「PanSci 泛科學」及「數感實驗室 Numeracy Lab」合作評選,當前提供 600 餘篇線上科普短文,競賽期間提供已超過 4,000 人次的瀏覽次數。

二、綜合性閱讀五力分數,開啟學生全方位閱讀力

本競賽賽程為期半年,學生透過「前測、閱讀任務挑戰、後測」三個階段。競賽期間,系統詳細記錄每週閱讀歷程,並產出線上「閱讀五力分數」報表。自主規劃閱讀期間計算為「規劃力」;讀後評量填答結果計算為「執行力」;閱讀多元書籍類別的結果計算為「博學力」;閱讀單一書籍類別的深化成果則計算為「精進力」;前後測成長結果計算為「成長力」。將閱讀能力數據化、可視化。

三、閱讀任務徽章,深化學生文化素養與科普閱讀興趣

本競賽內建徽章蒐集系統,參賽者於指定時間依據提示完成閱讀任務,即可獲得期間限定的特色科普徽章。任務內容包含閱讀指定的書單及文章類別、世界性科普節日、科學家生辰、台灣重要節慶與其他隱藏任務。本屆各年級累計獲得徽章達 20423 枚,因設計活潑及任務類型多樣,大受參賽者好評。

競賽結果發現學生的閱讀偏好

一、科普閱讀參與,國小男性最踴躍

活動期間參賽者共完成約 21,153 本的書籍評量。以不同學習階段來看;國小參賽者整體閱讀平均本數為 24 本,男生平均閱讀本數為 28 本,女生平均閱讀本數為 20 本。國、高中參賽者因科普讀本難度較高,需要較長的閱讀時間及一定的科學基礎知識,國中參賽者整體平均閱讀書籍數為 10 本;高中參賽者中女性平均閱讀本數多於男性,整體平均閱讀書籍數為 7 本。

總閱讀量/本人數平均閱讀量/本
全體學生21,1531,10019
8,05150516
13,10259522
國小學生17,47971624
6,47432520
11,00539128
國中學生3,45935510
1,4611669
1,99818911
高中學生215297
116148
99157
活動期間參賽者共完成約 21,153 本的書籍評量。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二、學生偏好閱讀動物/寵物類與地球生態/天文類書籍

整體參賽學生對於科普書籍的喜愛程度,以植物/動物類(男生 28.19%、女生 27.91%)最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昆蟲老師上課了!:吳沁婕的超級生物課》、《小島上的貓頭鷹》、《神奇樹屋》等系列)。在次要類別,男女皆喜好生態/生命科學類的書籍(男生 15.20%、女生 16.87%)。

整體參賽學生對於科普書籍的喜愛程度,以植物/動物類最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次要類別,男女皆喜好生態/生命科學類的書籍。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三、參賽學生閱讀歷程的質與量均佳,表現令人驚豔

本次參賽學生皆積極參與競賽。

以三年級組第一名得主,臺北市立大同國小的林靖軒同學為例,競賽期間閱讀書籍本數高達 383 本,書籍讀後評量的通過率更高達 95%,書籍不僅讀得多,更是能讀得要領。

四年級組第一名為第二次參賽的新北市信義國小謝秉言同學,本次競賽期間共閱讀 427 本書。

其中五年級組為本次競爭最激烈的一組,臺北市立長春國小的黃葦川同學以及高雄市立集美國小的吳勁毅同學,兩者僅以極小的分數差距位居第一及第二名。

此外,第一次參與競賽的高雄市立正義國小的孫政遠,競賽期間閱讀 281 本書籍,通過率達到 97%。

四、教育主管機關、學校師長及家長支持鼓勵,帶動學生優異表現

新北市教育局致力於推動智慧閱讀教育,不遺餘力,成果豐碩。本屆競賽全台共 2,104 人報名參與,全國賽獎項獲獎學生共計 36 人,其中新北市得獎學生便囊括 14 位,表現相當亮眼。

家長與學校師長共同陪伴,使得學生能專注於本次競賽,並有相當卓越的成果,例如新北市康橋國際學校、臺中市明道中學、臺中市葳格國際學校、臺北市東山中學等校,皆因全力推廣閱讀活動,才能有優異的競賽成果。以新北市康橋國際學校國中部為例,此次七年級組參賽者,全國賽前5名得主中,康橋中學就獲有 3 名的佳績。

臺師大華語文與科技研究中心洪嘉馡教授說明第三屆科普閱讀力大賽成果。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第四屆科普閱讀力大賽即將開跑

延續前三屆廣受好評之科普賽事,第四屆科普賽將擴大辦理,邀請「PanMedia 泛科知識股份有限公司」馮瑞麒總經理、「數感實驗室 Numeracy Lab」賴以威教授、「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賴亦德執行長,持續提供參賽者更生活化、趣味化的科普文章,預期第四屆科普閱讀力大賽將能讓全球讀者有更高品質的閱讀體驗和更充實的閱讀收穫。

活動詳情請參閱官方網站
新聞聯絡人: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辦公室——鄭德蓉 02-2366-0916 #111

PanSci_96
1035 篇文章 ・ 1348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